第一篇:党城湾镇再就业及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
党城湾镇再就业及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党城湾镇位于肃北县境内祁连山北缘冲积扇缓坡地带的党河东岸,总面积17.8048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2130米,气候干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9.8℃,年平均降水量117毫米,无霜期128天,属典型冷凉灌溉农业区。我镇现辖2个社区5个行政村,属城乡结合镇。全镇总人口7386人,2558户,其中城镇4362人,1662户,农村3024人,876户。根据今年6月统计,全镇富余劳动力已达984人,“人多岗位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劳动力转移,降低失业率,将成为我镇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中。
—、现状及劳动力转移分析
(一)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形势严峻
肃北县地处祁连山北端,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是甘肃省唯一的一个边境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地处偏远,人口稀少,信息闭塞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县经济发展缓慢,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①我县虽然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办了很多矿石加工企业,但企业管理理念滞后,缺乏高新技术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当地企业很难成为支柱型企业,不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②以前开办的企业技术落后,管理体制跟不上时代步伐,部分企业已破产关闭,使很多人由就业转为失业,增加了我县就业压力;③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开发就业岗位有限,而城镇失业人员大量增加,“人多岗位少”的矛盾更加突出;④自2000年不再安排国家任务生开始,至今已有5个年头,每年都有大量大中专毕业生学成归来,截止目前,登记在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已达230人之多,这对我县就业工作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二)农业自身吸纳劳动力能力空间狭窄
第一,我镇所辖的五个行政村,劳动力总量大,新劳力增长速度过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待转移数量多,而可利用耕地面积却在逐年减少,农业就业消化空间狭窄。第二,农村自然条件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大多是小农经济,生产单位小而分散,社会分工不细,而且产业链短,无法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第三,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了更多劳动力的吸纳。第四,镇财政经费吃紧,常常捉补襟见肘,对农业经费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大力发展。
(三)文化素质偏低
根据最新调查资料,我镇小学文化、文盲(含半文盲)人口分别占总人口比重的,这充分说明我镇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将逐步由体能单位劳动向智能复杂劳动为主方向发展,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这将越来越不利于劳动力的吸纳,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
(四)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
我县劳务中介机构数量少的可怜且极不规范,而我镇甚至没有劳务中介机构,导致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道听途说,认为到在城市务工可以挣大钱,就盲目进城,结果自己的素质和技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招聘岗位的需要而长期找不到工作,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且从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积极性。
(五)思想观念保守落后
受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影响,长期形成的老守田园的封闭保守观念和小农意识,严重束缚了外出就业青年的手脚,“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的思想,使一些青年缺乏走出去闯市场的信心和勇气。突出表现为“六怕”,即怕无门路、怕上当受骗、怕吃苦受累、怕学坏变坏、怕有伤体面、怕“后院”添乱。一些青年存在小富即安、稍富即满思想。我镇绝大多数农民都可以靠耕种土地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近两年粮食价格看好时,多数青年农民都在土地上获得了较丰厚的收入,没有外出谋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输转工作。
(六)缺乏专业培训,外出就业空间狭小
目前开展的短期技术培训,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时间短,内容简单,对农民外出就业帮助不大。在外出的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很少,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
第二篇:党城湾镇再就业及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
党城湾镇再就业及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 党城湾镇位于肃北县境内祁连山北缘冲积扇缓坡地带的党河东岸,总面积17.8048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2130米,气候干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9.8℃,年平均降水量117毫米,无霜期128天,属典型冷凉灌溉农业区。我镇现辖2个社区5个行政村,属城乡结合镇。全镇总人口7386人,2558户,其中城镇4362人,1662户,农村3024人,876户。根据今年6月统计,全镇富余劳动力已达984人,“人多岗位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劳动力转移,降低失业率,将成为我镇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中。—、现状及劳动力转移分析(一)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形势严峻 肃北县地处祁连山北端,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是甘肃省唯一的一个边境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地处偏远,人口稀少,信息闭塞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县经济发展缓慢,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①我县虽然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办了很多矿石加工企业,但企业管理理念滞后,缺乏高新技术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当地企业很难成为支柱型企业,不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②以前开办的企业技术落后,管理体制跟不上时代步伐,部分企业已破产关闭,使很多人由就业转为失业,增加了我县就业压力;③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开发就业岗位有限,而城镇失业人员大量增加,“人多岗位少”的矛盾更加突出;④自2000年不再安排国家任务生开始,至今已有5个年头,每年都有大量大中专毕业生学成归来,截止目前,登记在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已达230人之多,这对我县就业工作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二)农业自身吸纳劳动力能力空间狭窄 第一,我镇所辖的五个行政村,劳动力总量大,新劳力增长速度过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待转移数量多,而可利用耕地面积却在逐年减少,农业就业消化空间狭窄。第二,农村自然条件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大多是小农经济,生产单位小而分散,社会分工不细,而且产业链短,无法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第三,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了更多劳动力的吸纳。第四,镇财政经费吃紧,常常捉补襟见肘,对农业经费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大力发展。(三)文化素质偏低 根据最新调查资料,我镇小学文化、文盲(含半文盲)人口分别占总人口比重的,这充分说明我镇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将逐步由体能单位劳动向智能复杂劳动为主方向发展,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这将越来越不利于劳动力的吸纳,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四)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 我县劳务中介机构数量少的可怜且极不规范,而我镇甚至没有劳务中介机构,导致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道听途说,认为到在城市务工可以挣大钱,就盲目进城,结果自己的素质和技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招聘岗位的需要而长期找不到工作,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且从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积极性。(五)思想观念保守落后 受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影响,长期形成的老守田园的封闭保守观念和小农意识,严重束缚了外出就业青年的手脚,“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的思想,使一些青年缺乏走出去闯市场的信心和勇气。突出表现为“六怕”,即怕无门路、怕上当受骗、怕吃苦受累、怕学坏变坏、怕有伤体面、怕“后院”添乱。一些青年存在小富即安、稍富即满思想。我镇绝大多数农民都可以靠耕种土地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近两年粮食价格看好时,多数青年农民都在土地上获得了较丰厚的收入,没有外出谋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输转工作。
(六)缺乏专业培训,外出就业空间狭小 目前开展的短期技术培训,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时间短,内容简单,对农民外出就业帮助不大。在外出的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很少,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使得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以及是否受过专业培训,决定了劳动力能否就业和就业层次的高低。据调查,我镇外出打工劳动力主要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均是一些工作技术要求低的行业,多数人从事的工作环境差,劳动报酬低。
(七)缺乏权益保障措施 在外出务工青年中,长期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的现象较为突出。在私营企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中,拖欠工资、借故克扣或拒发工资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一些地方,进城务工青年的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较差,超时疲劳工作现象严重。部分企业老板法制观念淡薄,对员工有打骂或侮辱行为,严重侵犯员工的人身权利。许多务工青年认为劳动就业权和人身安全最需要得到法律保护。进城务工青年权益屡受侵害问题是阻碍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
二、就业及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发展乡镇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接纳农村劳动力的前景十分广阔,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尽可能多地吸收农村劳动力。镇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关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乡镇和民营企业对用工的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管理服务机构,着手解决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医疗和养老保险等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二)充分挖掘农村自身潜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①发挥郊区型经济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开发一些能成为新增长点的特色产业和服务业;②面向市场,全面发展不同档次的农产品加工,大力提倡对大宗上市的“菜蓝子”食品进行家庭、作坊式的初级加工(如进行净化处理,保鲜保活,分档次简易包装)。同时,扩大营销队伍,扩宽农产品销售
渠道,把本地农产品销往外地乃至外国去。③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科研开发、品牌创立、技术改造、运销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性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农业品加工企业,引导他们利用地方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推广合同、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种加养、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同时,要精心构筑产业化服务体系,注重加强农产品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 缺少劳务市场和中介机构,使得农村劳动力在了解就业信息、参加技能培训等转移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也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党城湾镇劳务市场,采取措施逐步引导劳务市场、劳务中介和劳务培训机构延伸到农村乡村一级,建立城乡结合、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务市场网络。
(四)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竞争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础。为此,镇政府要加强对当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还应该坚持长期性和临时性相结合,提高型与实用性相结合,全体培训与外出就业群体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适应能力。首先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户子女入学试行学费减免缓制度,减少新文盲的产生,为农民子女提供最基本的教育保障。其次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鼓励和支持社区、学校等共同参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充实和完善培训内容,把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学历教育相结合,走“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突出重点、服务经济”的路子,形成完整的农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劳动就业指导,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依托已成立的劳动保障事务所,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为农民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法律法规咨询、职业技能培训和中介服务等,重点是职业技能教育。因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量、多行业、多层次的新型劳动者。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共同配合,制定专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其中,技能培训应根据市场所需工种趋向,区别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通过农广校,农村技术夜校或举办岗前培训班,有针对性地传授实用技能和劳动安全知识等,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率和经济效益。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通过邀请人才市场的专家,为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增强他们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避免出现外出务工人员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上岗不久又被迫“下岗”以及因自身素质差而难以适应高科技含量企业要求等情况。(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土地流转制度、计生工作结合起来。以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将外地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货币化,引导其投保,然后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对领有独生子女证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金额,作为基金存入个人帐户;逐步在农村和农民工中建立失业、养老、伤病保险等多项目、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既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
第三篇:党城湾镇再就业及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
党城湾镇再就业及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 党城湾镇位于肃北县境内祁连山北缘冲积扇缓坡地带的党河东岸,总面积17.8048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2130米,气候干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9.8℃,年平均降水量117毫米,无霜期128天,属典型冷凉灌溉农业区。我镇现辖2个社区5个行政村,属城乡结合镇。全镇总人口7386人,2558户,其中城镇4362人,1662户,农村3024人,876户。根据今年6月统计,全镇富余劳动力已达984人,“人多岗位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劳动力转移,降低失业率,将成为我镇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中。—、现状及劳动力转移分析(一)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形势严峻 肃北县地处祁连山北端,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是甘肃省唯一的一个边境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地处偏远,人口稀少,信息闭塞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县经济发展缓慢,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①我县虽然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办了很多矿石加工企业,但企业管理理念滞后,缺乏高新技术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当地企业很难成为支柱型企业,不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②以前开办的企业技术落后,管理体制跟不上时代步伐,部分企业已破产关闭,使很多人由就业转为失业,增加了我县就业压力;③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开发就业岗位有限,而城镇失业人员大量增加,“人多岗位少”的矛盾更加突出;④自2000年不再安排国家任务生开始,至今已有5个年头,每年都有大量大中专毕业生学成归来,截止目前,登记在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已达230人之多,这对我县就业工作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二)农业自身吸纳劳动力能力空间狭窄 第一,我镇所辖的五个行政村,劳动力总量大,新劳力增长速度过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待转移数量多,而可利用耕地面积却在逐年减少,农业就业消化空间狭窄。第二,农村自然条件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大多是小农经济,生产单位小而分散,社会分工不细,而且产业链短,无法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第三,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了更多劳动力的吸纳。第四,镇财政经费吃紧,常常捉补襟见肘,对农业经费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大力发展。(三)文化素质偏低 根据最新调查资料,我镇小学文化、文盲(含半文盲)人口分别占总人口比重的,这充分说明我镇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将逐步由体能单位劳动向智能复杂劳动为主方向发展,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这将越来越不利于劳动力的吸纳,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四)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 我县劳务中介机构数量少的可怜且极不规范,而我镇甚至没有劳务中介机构,导致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道听途说,认为到在城市务工可以挣大钱,就盲目进城,结果自己的素质和技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招聘岗位的需要而长期找不到工作,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且从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积极性。(五)思想观念保守落后 受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影响,长期形成的老守田园的封闭保守观念和小农意识,严重束缚了外出就业青年的手脚,“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的思想,使一些青年缺乏走出去闯市场的信心和勇气。突出表现为“六怕”,即怕无门路、怕上当受骗、怕吃苦受累、怕学坏变坏、怕有伤体面、怕“后院”添乱。一些青年存在小富即安、稍富即满思想。我镇绝大多数农民都可以靠耕种土地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近两年粮食价格看好时,多数青年农民都在土地上获得了较丰厚的收入,没有外出谋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输转工作。
(六)缺乏专业培训,外出就业空间狭小 目前开展的短期技术培训,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时间短,内容简单,对农民外出就业帮助不大。在外出的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很少,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使得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以及是否受过专业培训,决定了劳动力能否就业和就业层次的高低。据调查,我镇外出打工劳动力主要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均是一些工作技术要求低的行业,多数人从事的工作环境差,劳动报酬低。
(七)缺乏权益保障措施 在外出务工青年中,长期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的现象较为突出。在私营企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中,拖欠工资、借故克扣或拒发工资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一些地方,进城务工青年的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较差,超时疲劳工作现象严重。部分企业老板法制观念淡薄,对员工有打骂或侮辱行为,严重侵犯员工的人身权利。许多务工青年认为劳动就业权和人身安全最需要得到法律保护。进城务工青年权益屡受侵害问题是阻碍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
二、就业及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发展乡镇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接纳农村劳动力的前景十分广阔,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尽可能多地吸收农村劳动力。镇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关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乡镇和民营企业对用工的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管理服务机构,着手解决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医疗和养老保险等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二)充分挖掘农村自身潜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以市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
〔 作者:宁波教科网来源:宁波教科网点击数:3724更新时间:
2006-11-149:06:54 〕
保护视力色:【字体:大 中 小】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两增”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众多因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近期对我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调查、分析、建议、对策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日益增多。同时科学技术进步,大大促进了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农业生产领域中游离出来。城镇化的发展,虽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空间,使大量农民逐渐涌入城镇,但又为城镇就业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如何有序、有效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是当前“三农”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据2003年底统计,全县现有农村劳动力281600人,其中男劳力159900人,女劳力121700人。已就业劳动力264300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6.2%,再加上间歇富余劳力5%,全县约有10—12%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主要显现以下几个特点。
1.劳动力稳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结构日趋合理。2002年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分别占41.8%、33.1%和25.1%,分别比2001年下降6.1个百分点和增加2.3和3.8个百分点,即全县劳动力(包括新增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1.49万人,其中向第二产业转移0.69万人,向第三产业转移0.80万人,呈现较好的就业转移态势。全县外出劳动力持续增加,就业外部空间进一步拓宽。包括原己在本县就业的外出转移在内,2003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47700人,比2001年的43772人增加3926人,占就业劳动力的比例达到17.4%;就业区域从上海、宁波等地为主,向广东、杭州等城镇发展,从事行业也由单一的建筑业,向建筑、旅游、针织、模具、餐饮等行业多元化拓展。
2.产业内部就业劳动力素质结构稳定,高素质劳动力相对集中于非农产业。
根据调查分析,全县农村就业劳动力素质分布呈现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同一产业中文化素质结构基本稳定。如表:
农村劳动力就业文化素质对比表
单位:%
初中以下 初中以上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一产 65.2 65.3 65.3 34.8 34.7 34.7
二产 35.4 34.9 34.8 64.6 65.1 65.2
三产 35.2 34.6 35.6 64.8 64.4 64.4
由此可见,近年来,各产业内部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越来越集中于非行农业。2003年非农产业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所有就业劳动力的比例为37.1%,比2001年的33.9%上升了3.2%,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例则由18.2%下降至15.6%,下降了2.6个百分点。其原因在于新增高素质劳动力基本上就业于非农产业,一产从业人员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也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非农的高素质劳动力越来越多。
3.收入稳定增长,非农产业劳均收入明显高于农业。据农民收入调查,依靠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推动了近几年农民收入的连续增长,其主要来源是建筑业、工业企业、民营企业和商贸服务业。到2003年一、二、三产业的收入比例则为1:2.06:2.76,二、三产业收入都超过农业收入1倍以上,特别是三产收入己在收入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就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来看,存在结构不平衡因素:
——地区之间不平衡。一方面反映要培训率不平衡上。就业率高的镇乡(街道)富余劳动力比例则达到18.3%。另一方面反映在从事职业不平衡上,高的镇乡(街道)从事工业的劳动力比例己达到55.2%低的不到3%。
——产业之间不平衡。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来看,全县至今仍有近一半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难以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需要。
——不同人群之间不平衡。当前社会劳动就业难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及外来民工等多种竞争对象。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在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
——不同年龄段之间不平衡。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率最高的是30—50岁年龄段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72.6%;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就业率相对较低,仅为27.4%
——性别之间不平衡。20世纪90年后期我县建筑业发展迅猛,吸纳了大量的农男劳力。建筑用工饱和后,男劳力转移速度明显放慢,而针织、家政服务等女性用工呈良好发展态势。
(二)原因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就业观念和劳动力本人素质的差异上:
一是择业观念上的问题。这是目前影响富余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最大因素。许多人眼高手低,对苦、脏、累的岗位不屑一顾,特别是初高中刚毕业的年青人,就业期望值高,对工种、收入要求期望苛刻。同时,自主创业积极性不高,恋家依赖思想严重,缺乏敢试
精神。许多农村劳动力宁愿在家无事可干,也不愿到外地务工就业,存在“小富即安”思想,甚至“无富也安”。
二是劳动力素质不适应。从总的就业劳动力情况看,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现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为15.6%,其中高中以上只占2.1%。从初中以上劳动力就业结构看,从事农业生产的只占生产、工作时间是不充分的,多到5—6个月,少则2—3个月,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这些半失业、隐性失业状态会迅速变为失业状态。届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沉重包袱。对此,各级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切实抓好转移就业工作。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因素。
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龄在45岁以上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大多就读在文革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学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教育理念的制约。就是应试教育和当前尚需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制约。“高中热,中职冷”无论是前几年的应试教育还是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民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的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4、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从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县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校及培训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部分农职中学。这些培训部门一般只能集中在县里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有些镇(乡)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开展工作。因此,培训资源略显不足。上述培训单位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培训条件也有很大差距。2002年以后,虽然县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较大,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县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健
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5、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不解放,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有的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自身没能力承担参加培训学习的费用,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措施
1、切实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要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好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将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部门,规定完成时限,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并抓好督促落实。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把培训工作纳入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要把培训工作列入乡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并由领导小组统一考核。
2、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筹措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投资农民培训。教育和引导农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提高自身和子女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还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以弥补培训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
3、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架,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形成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和使用,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经费的基础上,由编委行文,在各乡(镇)设立培训站。培训站站长由一名主管农业副乡(镇)长兼任,副站长由一名农业办公室成员担任。各乡(镇)要根据产业发展项目和培训专业的需要,从科教、农技等单位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培训工作,使乡(镇)培训站达到有2名以上专职人员从事培训工作的要求标准。村设培训点,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使我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完整的镇、乡、村三级培训体系。体系建立以后,要明确隶属关系,并按实际需要赋予相应职能,不断完善培训条件,落实培训经费,使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4、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参加学习培训的相关政策。镇、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研究和制定鼓励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等各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要让参加培训的农民尝到甜头,同时真正能使农民通过参加培训达到增收的目的。对农村的特困生,各级政府、学校和有关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千方百计防止辍学,坚决杜绝新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出现。
5、分层次、多渠道对农民实施培训。主要分三个层次:初等农业技术教育、转岗职业技
能培训、中高等学历培训。初等农业技术教育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主要由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和农村职业中学通过集中办班培训、分流教育、科普之冬(春)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电视空中课堂、网络教学等形式开展;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此类培训主要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农村和城镇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各类民办培训机构等承担;中、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针对农村村干部、农村各类专业户、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农村能人,此项培训可由各类成人中、高等专业学校承担。要积极开展定单、定点和定向培训,鼓励校校、校乡和校企之间联合开展培训,保证培训后的农民充分就业。
6、开展劳动预备教育制度。对未升学城乡初中、高中毕业生和失业社会青年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劳动预备教育。实行全日制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为1:1。凡课程合格,并取得初级或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发给劳动预备合格证书;(结合职业技能教育)实施“双证制”文化教育部分课程教学,凡文化课程各门课程考核合格,发给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国家承认相应学历。
积极实施企业职工岗位及农民的转产转业培训工程,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使80%以上农村被征地农民和青壮年劳动力能参加(政府补贴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掌握1—2门实用技术。
7、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加强农村小学和初中劳动技能课教学环节的落实;在农村中学开展以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3+X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工作;重新研究制定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效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复杂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程,就等于为农村小康建设加上了助推器,实现农村的小康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象山县西周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005年10月28日
参考文献:
中共象山县委农村政策研究室编,调研与决策,2004年第三期
第五篇: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是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前提和先决,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其充分就业,已成为摆在县委、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据2010年9月对全县10个乡镇20个村40个组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柞水县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但农村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减弱等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就业问题,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10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3.79万人,突出表现在:
1、省外实现劳动力转移比例明显提升。目前,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在省外就业的人数占17.8%,同比提高10.1个百分点。
2、青壮年是外出务工的主力军。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在21-40岁的达76.1%,16-20岁的比重为17.4%,41岁以上的比重为
6.5%。
3、建筑煤矿业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建筑煤矿业占转移人数的89.1%,住宿、餐饮业占4.4%,交通运输、仓储业2.2%,批零贸易业4.3%。
4、八成以上转移劳动力拥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7%,高中文化
程度的占33.4%,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占7.5%。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随着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和生产技术进步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
当前制约柞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1、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劳动力供大于求。调查显示,目前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拥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只有10%左右的受过专业培训,这样的文化素质很难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就业需求,面对就业压力,他们显然缺乏竞争力,就导致出现了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目前,柞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3.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40.8%。
2、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一直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乡镇企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发展转变,劳动就业技术成本增加,加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水平欠佳、经济效益不景气等因素,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影响,当前依靠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难度进一步加大。
3、城镇自身的严峻就业形势的制约。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造就了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加之柞水县城镇化水平总体还不高,使得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集承载功能不强,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转移的矛盾突出。
4、劳动力市场的制约。目前,柞水县拥有赴疆拾棉农民工等一批劳动力转移品牌渠道,但是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只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农村劳动力流动大都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却很少。据调查,2009年,农民自发外出打工的占81.9%,有组织的转移仅占18.1%。这表明,柞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大部分处于无组织和无序状态。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它是一项系统战略工程,实施好这项工程,有赖于城乡互动、紧密配合,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妥推进。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目前,由于城镇容量和再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限制,近期内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是难易现实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就近内部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业化进程。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开发延伸多条产业链,推进产业化经营,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二是加快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拉动力。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生产情况的监测与调度,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当前出现的影响生产和经营的不确定因素,维持好建筑煤矿、运输、餐饮等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以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柞水溶洞、凤凰古镇等景区为龙头,充分发挥城郊乡村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末度假、旅游休闲等项目建设,延长更多游客在柞逗留的时间,开发特色旅游农产品,促进郊区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拓宽服务渠道,增加就业容量。
2、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容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职业农民向工商业者的转变,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一是加快县城扩容提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扩城兴园强龙头,打造经济核心区”的思路,全县上下要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和项目,加快更多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创设更多就业岗位,打造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集聚地。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高起点规划小城镇,搞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促进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镇街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小城镇快速发展。同时,以产业开发、市场开发来促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发展乡镇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突出发挥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形成具有特色区域的功能专业化的小城镇,带动更多农村人口由“离土不离乡”向到小城镇就业的“离土离乡”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3、强化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要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一是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依法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依托劳动就业、农业、教育等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常年性的、专业性的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承担社会就业培训主要任务;二是建立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素质培训和岗位培训并重、职
业培训和扩大就业相结合的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模式,为培养出富有特点、符合岗位条件的技术人员提供保障;三是把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求职务工人员拥有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和上岗证书,让更多受到培训的求职务工人员参与到就业行业中,扩大就业提高劳务收益;四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外派劳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严格培训,规范外派劳务人员行为,提升劳务素质,以一只品行规范、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外出务工人员队伍,树立起柞水的良好形象,稳占已经取得的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拓新的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4、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台。一是培育中间组织,作为沟通、连接剩余劳动力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媒介,建立起信息交流平台;建议成立“柞水县农村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中心”,并明确一名县政府领导分管,保障劳动力转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尽快制定出台《柞水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实施办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保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平衡供求数量,保障劳务质量,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广播电台、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准确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造成的损失。
(柞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宸熙 井绍君 陈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