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3:1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考》。

第一篇:县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县的城乡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外出劳务日趋活跃,已经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全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

一、*县劳动力转移取得的成效

1、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县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支持,劳务输出以其成本低、收益高、见效快、覆盖广的特性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据统计显示,2003年,全县共输出劳力63130人,占全县总劳力21.33万人的30%,实现劳务输出收入2.52亿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平增收6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截止2004年7月底,全县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8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劳务4.5亿元,仅此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打工经济在*县主要呈现出“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

2、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不仅带回了劳务资金、相关技术和致富信息,更重要的是带回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思维以及开拓市场的新本领。通过他们返乡创业,外引内联,牵线搭桥,加速了城多互动和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步伐,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富民皂素厂厂长*,早年外出打工实现了原始积累,2000年回乡投资150余万元兴办皂素加工厂,转移剩余劳动力50余人,年上交税收14万元,为一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3、外出务工人员已经成为支撑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地积累了资本,炼就了本领,相当一部分打工者在发展事业、回报家乡的同时,成为城镇居民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扩大了城镇规模,促进了产业发展,拉动了市场需求,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集镇上3家宾馆都是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兴办的实业。该集镇20户新盖楼房对象中,有18户是打工人员,只有2家为本地生意人。据统计,*镇有200多户新盖了楼房,属外出务工人员新建的就有170多户,占建楼户的80%。*集镇8栋高楼均为外出务工人员投资所建,档次高,款式新,成为该乡集镇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4、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外出务工不仅有效创造财富,而且能够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炼就过硬的致富本领。*公司总经理*,最初在建筑企业务工,凭着对建筑业的潜心钻研和执着追求,创造发展了卓越公司,现已拥有国家一级建筑资质,成为建筑市场的一支王牌军,他本人也成为该地区建筑行业中的优秀企业家。在该公司务工的4000名*“子弟兵”,人平年工资收入1万元以上,其中20%的员工年收入1.5万元以上,挣得了可观的收入,学到了过硬的建筑技能,个体综合素质正在逐步提高。

二、*县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外出务工者综合素质较低。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包括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维权常识及法律知识等。据*县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目前,*县已转移劳力81176人,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24470人,占30%;初中50590人,占62%;高中及中专5480人,占6.75%;大专及以上228人,仅占0.3%,从技能等级上考察,无技能等级、无技术专长的52533人,占64.7%%;有一技之长的19429人,仅占22.9%。而相当多的外出务工人员缺乏必要的务工常识、维权意识和相关法律知识,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劳务市场对劳动者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要。不少劳动力在求职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境地,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体能型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岗位难寻且不够稳定,工资较低且劳动强度较大,工种危险且权益难以保障。

2、就业组织引导相对滞后。近年来,*县、乡两级分别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领导小组,部分乡镇委派了村级联络员,并建立了以县劳动就业局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市场,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发展。但这一领域才刚刚起步,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特别是乡镇级劳动力资源开发中心,人员多为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兼职,没有专人经营,精力投入有限,职能职责运行不能到位,多数打工者停留在熟人介绍和外出自找,政府联络或劳务中介者较少,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转移盲目性较大。在随机抽样调查的123名外出务工人员中,经熟人和亲友介绍的68人,占55.3%;外出自找48人,占39%;经劳务中介组织输出7人,仅占5.7%。同时,县、乡劳务市场之间缺少信息沟通与交换,不能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的整体优势,存在单一性、封闭性和临时性的缺憾。

3、职能部门服务不够规范。县直各部门及乡镇对劳务输出工作有较高的认识,把它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的产业来抓,尽力搞好相关服务。但也有一些部门存在服务不够、职能缺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外出务工证件办理上,如身份证的办理、驾照的年审、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手续繁琐,费时费劲。不管是打工,还是做生意,时间宝贵,缺少证件,或在办证换证上耗时过多,都会丧失机遇,贻误商机。如从珠海回*驾证年审一趟需5天,花费在2000元以上。

4、农民工维权体系缺位。一是农民工自身缺乏维权能力,限于自

身素质的制约,大多数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或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打工者处于弱势状态,受雇企业缺乏诚信,不愿承担更多的义务,不愿签定劳动合同,不积极购买劳动意外工伤保险,使多数农民工出现意外事故之后,缺乏必要的医疗和生活保障。二是政府及职能部门缺乏为农民工维权的保障机制。在农民工出现重大伤亡事故后,县、乡政府和职能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成功处理了如*煤矿、*煤矿等重大伤亡事故,有效维护了死难者及家属的合法权益。但这些机构只是临时组成,缺乏维权的长效机制,不能有效确保维权工作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三、加速劳动力转移的建议与思考

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经济的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在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应成为打工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作。抓好基础工作,必须充实、完善和加强就业信息服务、职业技术培训和维权保障三大系统建设,为打工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政府全力引导,部门支持配合。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中长短期人力资源转移目标,明确工作计划和转移方向,规范部门行为,严格奖优罚劣。各部门要主动服务于打工经济大局,依据政府总体规划,切实履行自己职责,自觉接受政府工作指导和绩效目标考核,在发展与服务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2、落实配套资金,支持技术培训。以国家六部委实施的“阳光工程”为契机,积极加快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及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口帮扶*的机遇,加大培训项目争取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现农民工的有效转移和就业,促进打工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培训资金监督和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支持培训质量高、办学有特色、能够形成*打工品牌优势的培训机构上。

3、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对全县打工培训机构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以县委党校、职教中心、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县二中、县三中为重点,以乡镇初级中学为辐射的打工经济培训系统,不断完善培训机构的师资培育及教学考评机制,重点扶持办学条件好、有发展前途的培训机构,并通过公开招标的办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打工培训。培育职业介绍中介机构,提高培训师资综合素质,是办好农民工就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关键,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签定用工合同,实行定单培训;支付培训资金,定向输送人才的办法;或与对口企业建立实习协议方式,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办学。

4、简化办证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公安机关要简化居民身份证的办理程序,缩短办证时间,实行外出务工人员身份证办理绿色通道工程,在身份证的新办、补办及换证上,以公安户籍资料网上登记为依据,实行公安局户籍科—站式办理;或建立吸纳*籍务工人员基地的对口企业与县公安局的户籍办理直线联系机制,企业提供民工户籍相关资料,并统一为*籍民工办理身份证件。驾驶证的年审,符合条件的应随机验审换证,不便回乡的,交警应开办审验邮寄业务,为打工经济提供优质服务。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应积极实行住地管理制度,在坚持定期见面制度前提下,对打工者密集的地方,及时设立流动党支部等工作机构,辅助管理与监督。

5、严格收费标准,禁止越权收费。在办理农民工进城务工和企业用工手续时,对收费项目除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收取证书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为打工者提供技术培训、职业介绍、劳务信息服务,要充分尊重民工的意愿,坚持自愿原则,由民工自主选择,由物价和财政把关。要经常开展此类收费项目专项检查,严格查处“三乱”行为。

6、健全法律援助制度,维护民工合法权益。一是打工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在上岗前与企业签定劳动合同及相关的劳动工伤保险协议;二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和有效监督,促使用工单位规范运作,诚信经营;三是建立法律援助制度,适时建立和壮大打工者维权基金,切实维护打工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安全感。

7、健全信息网络,打造转移平台。县、乡两级要加强领导,欢迎光临517878秘书网 www.xiexiebang.com严格管理,根据需要设定机构,确保劳动力转移工作专人专班,有岗有责,建立主要劳务输入基地(企业)与我县县、乡两级劳务市场劳务用工信息的互通互联和交换网络,促进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形成便捷畅达的信息通道,更好地为打工经济提供信息保障。

第二篇:县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县的城乡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外出劳务日趋活跃,已经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全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具有

深远意义的课题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

一、*县劳动力转移取得的成效

1、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县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支持,劳务输出以其成本低、收益高、见效快、覆盖广的特性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据统计显示,2003年,全县共输出劳力63130人,占全县总劳力21.33万人的30,实现劳务输出收入2.52亿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平增收6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截止2004年7月底,全县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8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劳务4.5亿元,仅此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打工经济在*县主要呈现出“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

2、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不仅带回了劳务资金、相关技术和致富信息,更重要的是带回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思维以及开拓市场的新本领。通过他们返乡创业,外引内联,牵线搭桥,加速了城多互动和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步伐,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富民皂素厂厂长*,早年外出打工实现了原始积累,2000年回乡投资150余万元兴办皂素加工厂,转移剩余劳动力50余人,年上交税收14万元,为一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3、外出务工人员已经成为支撑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地积累了资本,炼就了本领,相当一部分打工者在发展事业、回报家乡的同时,成为城镇居民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扩大了城镇规模,促进了产业发展,拉动了市场需求,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集镇上3家宾馆都是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兴办的实业。该集镇20户新盖楼房对象中,有18户是打工人员,只有2家为本地生意人。据统计,*镇有200多户新盖了楼房,属外出务工人员新建的就有170多户,占建楼户的80。*集镇8栋高楼均为外出务工人员投资所建,档次高,款式新,成为该乡集镇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4、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外出务工不仅有效创造财富,而且能够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炼就过硬的致富本领。*公司总经理*,最初在建筑企业务工,凭着对建筑业的潜心钻研和执着追求,创造发展了卓越公司,现已拥有国家一级建筑资质,成为建筑市场的一支王牌军,他本人也成为该地区建筑行业中的优秀企业家。在该公司务工的4000名*“子弟兵”,人平年工资收入1万元以上,其中20的员工年收入1.5万元以上,挣得了可观的收入,学到了过硬的建筑技能,个体综合素质正在逐步提高。

二、*县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外出务工者综合素质较低。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包括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维权常识及法律知识等。据*县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目前,*县已转移劳力81176人,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24470人,占30;初中50590人,占62;高中及中专5480人,占6.75;大专及以上228人,仅占0.3,从技能等级上考察,无技能等级、无技术专长的52533人,占64.7;有一技之长的19429人,仅占22.9。而相当多的外出务工人员缺乏必要的务工常识、维权意识和相关法律知识,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劳务市场对劳动者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要。不少劳动力在求职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境地,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体能型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岗位难寻且不够稳定,工资较低且劳动强度较大,工种危险且权益难以保障。

2、就业组织引导相对滞后。近年来,*县、乡两级分别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领导小组,部分乡镇委派了村级联络员,并建立了以县劳动就业局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市场,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发展。但这一领域才刚刚起步,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特别是乡镇级劳动力资源开发中心,人员多为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兼职,没有专人经营,精力投入有限,职能职责运行不能到位,多数打工者停留在熟人介绍和外出自找,政府联络或劳务中介者较少,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转移盲目性较大。在随机抽样调查的123名外出务工人员中,经熟人和亲友介绍的68人,占55.3;外出自找48人,占39;经劳务中介组织输出7人,仅占5.7。同时,县、乡劳务市场之间缺少信息沟通与交换,不能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的整体优势,存在单一性、封闭性和临时性的缺憾。

3、职能部门

第三篇:绿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现状思考

绿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现状思考

绿春县中华职业教育社 张文祥

2012年10月

绿春县是一个边疆贫困县,县域经济欠发达,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群众增收致富困难,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向外转移日益增多,许多村寨劳动力匮乏,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困难。因此,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合理配臵劳动力资源、使更多的农民工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对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社就如何加快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本文所指就地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一年内在本县以内非农产业实现就业达到6个月以上的就业形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有利于解决或缓解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规模越来越大,我县许多村寨出现了“生而不养”的留守儿童和“养儿不能防老”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关爱,学习和生活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难免会出现一些障碍,这些实际问题很大程度影响到他们的健康 成长。留守或空巢老人的生活照顾和养老问题更是无从谈起。许多男性的外出,导致其配偶长期“独守空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和谐。就地转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或缓解以上诸多问题。

(二)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利于和谐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农村劳动力的稳定、长期投入。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管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村镇建设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让其在“家门口”就业,可以“常回家看看”,在务工挣钱的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家庭生产,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家庭生产经营,有利于家庭和谐,农村稳定,达到“手里有粮,包里有钱”的目的。

(三)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劳动权益纠纷等问题。目前,许多向县外的劳动力转移以自发输出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比较大,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成本,就连基本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甚至有遭受被骗的现象。就地转移就业相对而言可节约维权成本,其合法权益更有保障。

(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利于降低就业成本。农村劳动力到省外或者到沿海一带就业,往返途中不仅会花去一定的时间,就业成本也随之上升,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除去高昂的路费、食宿费,所挣的钱与就地转移大体一致,甚至比就地转移的要少得多。

二、我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基本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逐年减少,“家门口”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县2009年至2011年三年的就地就近转移分别是1.2万人,0.8万人,0.5万人,分别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59.3%,48.9%,33.9%,这组数字表明,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变化明显,就地转移人数逐年减少,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二)年龄大的农民更愿意就地转移,年轻人更愿意外出务工“闯荡”。2011年,在县内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中,30岁以下的有1332人,占30%;30岁以上的有3134人,占70%。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就地转移的人员中,年龄偏大的居多,新生代农民工比例较低。

(三)就地转移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从文化程度上分析,2011年,在县内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760人,占就地转移人数的17.1%;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126人,占就地转移人数的7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的580人,占就地转移人数的12.9%。由此此可知,就地转移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程度要求较低,农村劳动力更容易实现就地转移就业。

4、从转移行业分析,以体力劳动行业较多。绿春吸纳 农村劳动力的行业集中在建筑、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业等产业,农业相关产业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渐增强。

三、我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就业意识有待转变。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县外转移,除了有更多的就业的空间外,很多人都有“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思想,认为大城市的生活比较丰富、时尚。所以他们选择就业地时往往会有“舍近求远”的做法。

(二)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偏低,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30%,文化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就业范围。虽然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但多数为引导性和初级层次的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普遍偏低。

(三)城镇化水平不高,辐射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弱。全县城镇化率低,县城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产业聚集程度和综合承载力及吸纳就业的能力有待增强。许多乡镇干部也埋怨现在农村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要在农村实施一项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难。许多到县外就业的“农民工”也表示乐意在本县内就业,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不得不“远走他乡”。

四、做好就地转移工作的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拓展农民工就地转移的空间。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工向农业内部转移就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充分发挥本地地理环境的优势,结合农民耕作习惯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妥善解决土地流转机制和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要在不改变承包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过渡经营权,通过经营权的集中使土地成规模经营,发挥产业化的效应。其次,应力求在现代农业开发中找新路,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看好的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业。第三,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让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鼓励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合理、有序、稳妥地引导农民将分散经营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对集中。调动农民在农业上投资投劳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大搞山地开发、水面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提高田土、山地和水面的利用率,挖掘资源潜力,千方百计增加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第四,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建立一个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工向农村外部转移就业。小城镇是农村各种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是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加快我县小城 镇建设步伐,不断增加小城镇对农民工的容纳能力,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前提下实现就业。要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加快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城镇的产业结构层次,以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规模扩大。不断改善城镇交通、通信、供电、供水条件,提高城镇的配套功能和环境质量,吸引农民进城创业和居住,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民直接增收。

(二)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一是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设立返乡农民创业扶持专项资金,用于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同时对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

二是激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可由政府与企业协调,筹措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对在本地企业就业的意向农民工,优先安排享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如属低收入农户的,由政府给予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培训期间还可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三是激励企业招聘本地劳动力。对当年新招用本地劳动力并办理劳动用工备案和就业登记手续、签订规范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依法缴交社会保险费的各类企业,给予资金补贴。

(三)搭建平台,完善就业服务措施。

一是建立劳动力信息库。开展劳动力普查,摸清劳动力 现状,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技能等信息,再分类建立劳动力资源档案库。

二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组织人员深入企业、农业基地等地方用工需求调查,据调查需求结果与资源档案库里劳动力进行分析评估,通过电视、报纸及村务公开栏等载体进行发布,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能力。首先要从农民转移前抓起,搞好岗前培训。以市场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定向、订单培训为重要途径,以提高转岗就业率为最终目的。根据社会需求设臵专业,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学制,根据培训对象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式,使受训农民一转岗就能就业,一就业就能凭技能留得下、挣到钱。其次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积极开展家政、餐饮、建筑、修理等适合农民就业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培训质量,打造高品位的劳动力品牌,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

第四篇:XX县劳动力转移现状

XX县劳动力转移现状、政策、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把农村劳动力培养成各类技术性人才,是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各类职业学校为载体、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辐射的三级培训网络。培训采取长短班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齐头并进的模式,为农民工培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做法是:

1、以县职教中心为载体,广泛开展新增劳动力的学历培训,针对未能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初中毕业生数量大这一实际,学校在办好骨干专业的基础上,挖潜改造,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扩大培训面,年培训达到1500多人次。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技之长,而且为今后就业上岗打下坚实基础。

2、充分发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职能,对中青年农民实施技术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在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大力协助下,镇村成技校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推广,结合农闲季节特点,广泛开展种植、养殖、深加工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业产业向高效、优质、集约化方向发展。年转移劳动力稳定在16万人左右,荣获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县八连冠,跻身全国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全县还建有17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农业示范园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政策

在国家政策的落实方面,主要采取与劳动部门联手,积极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共同搞好劳务输出工作。

三、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1、继续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工作,加大技能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多输出技能型人才,以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农技校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加大技术支持,充分发挥乡镇及村农技校的直接培养作用,扩大培养面,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五篇: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思考

富余劳动力转移前后的思考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三次党代会精神实质,加快实现我区“科学发展先进区、和谐进步模范区、党建工作示范区”的目标,结合团区委巴南团发[2007]18号文件精神,我们调研二组关于“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共青团服务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调研课题在各镇街展开了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活动各镇街充分根据本土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运用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对调研课题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实地的调查,通过调查掌握到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调研材料。通过我们二组成员的整理整合,现将整理后的报告汇报如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关键在农民增收,核心在富余农民的就业。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逐步健康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就我区而言,外出务工成为了农民的主要就业形式。

一、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我区目前农村人口59.7万,占全区总人口近69.3%。18-65岁的农业劳动力约34.5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07公顷。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由于地区经济的大量开发耕地面积造成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由此造成劳动力总量过剩,进城务工成了农民的必然选择。调查统计:全区现有外出务工人员约13万人,其中,男性11万余人,女性2万余人,全区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分布在山西、内蒙、黑龙江等,以石龙镇最为突出。少部分分布在全国各地,还有一小部份出境。据调查了解,全区外出人员在外面干的大多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小商贸等。他们拿的都是汗水钱,农民为什么还选择外出打工呢?具了解他们认为,不出去打工呆在家里又没有什么出路,但比在家里一分钱找不到好,再个就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和为子女读书筹集学费。虽然外出打工能挣回一部分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出去打工了,农村产业发展受阻,农忙季节严重缺乏劳动力,有的村出现了老人去世后找不到人抬的情况。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而且日趋加重的形式不得

不引起重视,如果不进行引导和适当的控制,将会影响全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外出务工成为除农业外农民最主要的就业形式和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也不难看出,没有通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进城后具有盲目性,不能有效的对自己进行市场定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有通过熟人或亲戚朋友介绍。但是从事的工作都是比较累、苦的重活。

二、法制观念的淡薄导致维权不力

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一般都签订了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但问及合同或协议的内容时,也有不少农民工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内容条款,一些用工单位虽然和农民工签订了用工合同或协议,但是随便开除用工人员也不是不存在以及遇到经济纠纷时不会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反映和投诉,都是采取过激违法行为加以自己解决。对于三险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更是少之有少,一旦发生工伤后虽然单位能支付一部分医药费,但是后续药费将无法得到有效的跟进。由于没有签订医疗保险,一旦得了大病将无法得到行之有效的妥善救治。

三、农民过于流失外出对本地区的影响

1、外出务工人员过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大。我区一些乡镇由于比较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外出务工人员回来后,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条件和舞台,因此很多人出去后就没有打算回来发展,条件稍好的务工人员干脆把家人接到外面居住。部分人在外面当上小老板后,回到家乡带走大量的青壮年劳力。一些返乡回家的个体老板回乡带走了几十人乃至上百人,青壮年的大量外出,致使一些乡镇农业生产大受影响,各种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因缺乏劳动力而进展不大导致制约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2、一些乡镇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大多任性冷漠,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孩子形成了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留守大军”。调查中还了解到这些“留守孩子”和普通孩子相比,缺少了父母关爱和管束的孩子,在成长上存在五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家庭教

育的不健全,相当部分孩子教育成长令人担忧;二是隔代培养问题严重。由于大多数孩子被寄养在老人家中,大多数农村老人呈文盲半文盲状态,以落后的思想和过份的关爱来教育孩子显然是不利的;三是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情感交流错位,有的孩子养成娇惯任性,有的则养成抑郁孤独的性格;四是不利于孩子的学习。留守孩子中,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比较多;五是父母文化教育意识差。孩子没有念完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便让其辍学回家,帮家里干农活或带其外出工。

3、“留守老人”劳动繁重、赡养无着、孤苦寂寞。儿女外出打工,留下的承包地不能让它荒着,经济本来就不宽裕,舍不得请人帮工,老人们只好一年到头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去忙个不停,七八十岁的老人因儿孙外出自己还要弯着腰犁田、栽秧,干着繁重体力活。孙辈们的成长,老人们除了要帮着做饭、穿衣,还要操心管教。老人们自身年老体衰,病痛自是难免,儿女不在身边,没有人服侍,只能自个撑着,更受煎熬的是老人们精神上对在外儿女的牵挂。

四、社会的复杂让务工农民岌岌可危

1、外出青壮年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因受文化程度的制约,全区外出务工青年的整体素质依然偏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导至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笨重的劳动或技能较低的工作,他们一年到头在外打工挣钱,到头来除了吃住,回到家里所剩无几。

2、外出务工遍布陷阱,不少人上当受骗。全国性的劳动力大流动给不法者可乘之机,他们利用打工者急功近利致富心切的心理诱其上当。调查中我们看到打工者易误入的陷阱:一是诱骗打工人员为其携带和贩卖毒品,打工者走上犯罪道路;二是传销组织,打工者一但陷入,在威逼利诱下,编借各种借口让家里汇钱过去,少则一两千,多则上万,对于贫穷的农村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3、我认为过度进行劳务输出拉大了地区间的差距,某方面不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反过来又削弱了本地区招商引资能力,导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恶性循环。

五、几点建议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尽快得到实惠。如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得不到实惠,苦干一年二年收益不多,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受阻。如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或者发展其它产业能获得和打工一样的效益,农民是不愿背井离乡,别亲离友,丢下老人、儿女外出打工的,他们会留下来在家乡发展。建议1

结合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围绕地区发展特点,以兴 办本地产业为主,劳务输出为辅。给出优惠政策大力进行对外招商引资,本地政府在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进行农民工的各方面技能培训,使他们就地就近打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做好延伸链条,做活“回归”文章。呼吁在外致富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乡镇党委、政府要积极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便利条件,给予他们政策上的优惠、给他们创造创业的舞台,鼓励他们回乡承包、建设、开发、开办种、养殖场。让他们把在外所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释放出来,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建议

2、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农村中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扎根农村,激活他们建设农村的热情,用自己的双手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调动群众积极性,选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村领导。选好人,用好人。政府应对群众选举产生的农村领导班子进行培训,提高其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

建议

3、尽力解决“留守孩子“、“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俗话说“种田不好荒一年,教儿不好害一生”,面对大量青壮年外出后留下的“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成长等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探索有效机制、尽快出台保护农村“留守孩子”权益的办法。引进集中赡养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强化公共医疗服务,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

建议

4、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法律培训工作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的。大力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抓好农村扫盲工作,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打好文化基础。政府要拨出部分资金,对务农者和外出务工者特别是刚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技术培训、法律培训,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外出就业人员的社会判断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建议

5、政府应加大对劳务输出的引导及管理工作,加强劳动就业办和乡镇劳动保障所的服务功能建议劳动就业部门应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推荐工作、维权等服务性工作。

建议

6、成立农民工工会组织。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法律意识等因素的限制,在劳动岗位竞争激烈,谋职就业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常常遭遇就业无门、打工欠薪、谋生艰难的窘境。只有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通过工会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帮助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遵法、守法,避免不法和违法行为的发生;通过工会参与劳动关系的有效协调和处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能保证实现城市的社会和谐稳定。

顾炎武之母以“断稠励子”才有后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句,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应立足于本职工作,开拓进取,“以我区之忧而忧,后我区之乐而乐”,以提高务工青年技能为己任,以发展地区经济为目标,以建设我区“三区”目标为使命,为地区经济的繁荣、稳定立新功,创辉煌!

下载县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力转移

    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摘要: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部分群体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

    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过剩: 1鼓励和鼓舞农村人口外出,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避免劳动闲置和浪费的状况。 2.发展就地城市化,一方面,就地城市化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完善当地的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 〔 作者:宁波教科网来源:宁波教科网点击数:3724更新时间: 2006-11-149:06:54 〕保护视力色:【字体:大 中 小】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

    轮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轮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建议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收是农民增收最快捷、最有效的形式之一。2006年,轮台农民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关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查与思考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转移出来,实现农民的非农化,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特征有利形势

    特征(现状应包含在上一组的“基本进程中”) (一)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 (二)向建制镇和各级城市转移的热度开始降温。 (三)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是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前提和先决,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其充分就业,已成为摆在县委、政府面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共5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10-03 17:22:00 ] 作者:张勇 编辑:studa20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