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更应注重对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优良品质的培养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更应注重对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优良品质的培养-----------农安县青山口乡柳条沟小学校王洪峰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过去的艰苦岁月里,我们中华民族就是靠长期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断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使我们的社会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
现在人们的生活已提高到了几十年前做梦都想不到的水平之上,生活的环境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的改善。家庭、社会、学校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极其优越的条件,使孩子们在生活中应有尽有,无一不得以满足。当今的少年儿童个个都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由于生活条件的无比优越,家长们极为过分的溺爱,使一部分中小学生养成了铺张浪费的生活恶习。在他们幼小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概念。有的小学生浪费的物品已达到不堪入目的程度。在某校的校园里,学生放学后,随处可见洒落满地的方便面。垃圾坑里只啃几口的水果和角落里大块的面包、馒头、饼干和香肠等丢掉的食品不计其数,只写几个字就扔掉的各种本子和随意损坏的学习工具到处可见,甚至有的学生把损坏和扔掉东西当成是一种乐趣。
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家庭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天所给予儿童的日用品过剩和学校教育的疏忽造成的。有的家长和老师在思想意识里,没能把孩子浪费和损坏一点东西看做是什么事儿,觉得不算什么,甚至认为在当今不要讲什么“勤俭”和“艰苦”了,应该讲“享受”和追求“消费”了,经常是对此视而不见、闻所未闻。这是很危险的,应当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不尽快扭转这种现象,就会使学生自幼成长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和要啥有啥、应有尽有的生活环境里,他们自然不会想到用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去创造财富。在儿童的心灵深处就不会生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无疑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我们应当以对儿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心态,抓住每一个生活细节,从点滴做起,引导学生坚持勤俭节约,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使学生从小在生活中养成讲勤俭能吃苦的良好习惯。让我们的后代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成长,使我们的小学教育真正做到问心无愧!
第二篇:浅论在新职教环境下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浅论在新职教环境下对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一、学生中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
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的。正式组织中的某些成员,由于某种原因在平时相处中会形成一些共同接受并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使原来松散、随机形成的群体渐渐变成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通过一般调查来看,形成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共同爱好、兴趣形成;共同目标、诉求形成;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形成等几种。
二、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带有群体自助的色彩,是对正式组织的补充。它对管理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在非正式组织里,共同的情感是维系群体的纽带,成员彼此的情感较密切,互相信任,容易形成团结的典范,也可作为班级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可资利用的途径。第二,增强班级组织的心理的协调性,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情绪共振,感情融洽,行动易协调一致。第三,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成员之间交往频繁,使得信息迅速传播,这有助于学生之间信息与思想的交流,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决定和有益的建议。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有利于弥补正式组织沟通的局限。第四,“领导”人物起号召作用,非正式组织的“领导”,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成员的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同时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它易导致学生的同质化和思维的近亲繁殖;非正式组织的领导人物或核心人员的不利变动或消极作用,会使组织的发展受到威胁(如学生的集体罢课)。另一方面,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矛盾,导致小集体利益冲突而忽略全局利益;自认为不公正的绩效评估,这使得绩效管理的难度加大,绩效活动或决策受到干扰,扭曲信息的正常传播,削弱正式组织管理的能力。就职教工作目前状况来看,因为处在发展的阵痛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一些非正式组织的“领导”的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导致其利用
所在非正式组织和组织影响力采用各种手段阻挠变革改制,使组织变革面临危机。学生中非正式组织所发挥的消极作用远大与它的积极作用。
三、现阶段环境下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团体特点
较强的内生凝聚力。在非正式组织里,共同的情感是维系群体的纽带,学生彼此的情感较密切,互相依赖,互相信任,经常出现不讲原则的现象。这种凝聚力是内生的和自然的。
群体的心理相容性。由于有自愿的结合基础,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因而情绪共振,感情融洽,行为协调,行动一致,归属感强。
通过口口相传,信息沟通顺畅。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交往频繁、知无不言,信息传播迅速,成员对信息反应往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自然形成“领军”人物,具有广泛民意基础。每个群体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突出人物”,在他们身边总会簇拥着一帮人,形成一个个非正式的小团伙或者说“小圈子”。他们在这个小圈子中属于“进化”得较快的人。成员的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中的原有非正式组织大都是松散性的,且数量不多,在正常的状态下被我们忽视。只是当校方进行教育改革、创新的时候,这类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力量因为共同的诉求突然壮大,利益的驱动和立场的相似使松散的非正式组织迅速紧密化。
四、对现阶段环境下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的策略
(一)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接受并理解非正式组织。
作为一个由正式组织体系所任命的管理者,首先必须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只要正式组织存在,就会有非正式组织的产生,这是因为正式组织无法也不可能满足组织成员的所有要求,这就为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条件和土壤。因此,对于非正式组织,校方管理者应允许乃至鼓励它的存在,为其形成和向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协调。(二)辨明非正式组织的不同性质,区别对待。
各级组织要针对不同性质的非正式群体,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加以甄别,区别对待。非正式组织并非就是非法组织,有些非正式组
织的目标同正式组织的目标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对这些有益的非正式群体,组织可采取扶持、保护的方法,还可以把一些正式组织一时无力顾及的问题交给他们去完成,这样既可以满足这些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个性发展的需要,又有助于正式组织开展工作。
(三)尽可能地将非正式组织的利益与正式组织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各级组织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它的任何政策方针都体现着最广大的组织成员的利益,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四)牵住关键人物
非正式组织中的权威人物,是非正式组织工作的关键人物,他集中体现了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志趣。在非正式组织中享有极高的影响力。有时他们的实际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那些正式组织任命的管理者,这些人的思想和行动直接影响着非正式组织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各级管理者对非正式组织中的此类人物的影响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谋求与他们在各个层面上进行有效沟通,应积极邀请他们参与组织的重要决策,如有必要,还要邀请他们出任组织的正式职务。
(五)用组织文化引导。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是正式组织文化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亚文化冲突。因而,从长远来看,要使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真正协调一致,组织就要通过建立、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引导和改变非正式组织的行为和价值取向,使之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
在这个以知识和信息化为基础的全面竞争时代。职教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在一步步地增大。非正式组织也几乎是职教管理者管理生涯中必须面对且与之较量的一部分。职教管理者应该追求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最完美的结合,使非正式组织能够弥补正式组织在沟通、协调等方面的缺陷,在正式组织系统中起到支持性的作用,维系学校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从而更好地为职教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2010年12月16日
第三篇:在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的利用对方案
《在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的利用对 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三门峡第四小学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如今的社会变革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渐激烈。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特网、电子邮件、卫星远程通讯、虚拟现实等新的教育媒体的普遍应用,对当代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转变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信息社会对今天教育的要求。如何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在国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有了较高的水平,发达国家已有成熟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实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手段更加丰富,这些国家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的成果。在国内,近年来,也跟上了世界现代教育的步伐,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力度,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这只是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二)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我校是三门峡一所规范化化学校,多年来,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近几年来,随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日臻完善,老师和学生们感受着现代化教育带来的清新与时尚!教学环境的变革和进步,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各学科中去,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为此,我们提出了“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的利用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多媒体技术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建构主义也强调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在建构性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2、心理学理论
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时,由于负诱导大脑皮层的其它区域或多或少地处于相对抑制状态,使落在这些相对抑制区域的刺激,不能作出应有的兴奋,负诱导愈强,注意就愈集中,因此,当人的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对于其它事会“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多媒体的声像、色彩、动感、变幻都能牢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认知理论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应理解为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多媒体技术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它是确定呈现教学材料顺序的理论依据。
4、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育中的运用为特色的,始终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物质层面上,它可以物化为先进的教学媒体──开发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有效地表现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更便利的工具(手段),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又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实验变量
1、自变量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利用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2、因变量 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3、干扰变量的控制
(1)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同。(2)实验班和对比班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资料。(3)实验班和对比班师资条件无明显差异。
(4)其他干扰因素及时发现并予以控制,以保证实验研究的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从二、三年级中各选取3个实验班。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先进理念指导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2)、结合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共同开发、收集、整理一些多媒体课件,建设一个切合本校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优化资源组合,为广大教师服务,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能力。
(3)、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培养一个现代化科研型群体,使学校向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先进学校迈进。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运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软件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教学因素,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为了使研究工作能顺利运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是由现代教育技术这一特性决定的。我们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加强师资理论学习,在掌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一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教学应用上。只有加强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服务功能,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到实处。
(2)、因“科”制宜原则。因为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一,教学的风格相对各异,所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中,力求结合学科的不同特点,与学科教学风格相吻合,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技术优势,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3)、讲究实效的原则。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务必要走出把它当作“花瓶”点缀的误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主要功能并非只是刺激学生感观来调动学习气氛,而主要是拓宽教育教学的空间,提高教学效益,因此多媒体教育软件的选择要从学科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科教学的效果出发,摆正媒体教学的“辅助性”位置,利用多媒体的自身优势,展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教学容量。增强其实效性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1、周期:2002年9月——2005年6月
2、步骤: 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3年2月(前期准备)。成立课题组,制定与论证课题方案,采取文献法组织课题人员参加电化教育理论与科研方法的系列培训,调查分析实验班学生现状。
第二阶段:2003年2月——2004年6月(实验阶段)。探索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及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策略。
(1)细化课题
课题组结合各科实际情况,在各学科中确定子课题,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
(2)具体实施
a、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采取购买、交流共享、自制、收集下载、试用等方式,不断开发现代教育资源。b、课堂实践。开设若干节公开课,并加以深入分析,通过观看课堂录相及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开设公开课,继续探索,逐步完善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策略。c、在研究中,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撰写研究论文,进行优秀论文和课例、课件的评比。d、定期交流研究成果和经验,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阶段:2004年9月——2005年6月(总结阶段)。分析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3、方法: 采取以实验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班实验前后的纵向对比和实验班与非实验班之间的横向对比。通过各种检测和评估,定期收取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八、效果检测
1、检测项目
(1)实验课课堂状况检测(2)教学成绩检测(3)实验班实验前后的检测
2、检测工具(1)问卷调查(2)观察记录
(3)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表(4)统计表
3、检测方法
(1)观察法:通过了解公开课听课老师的观察结果,对课题实践课的教学情况作定性判断。
(2分析法:开设若干节公开课,并加以深入分析,通过观看课堂录相及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开设公开课,继续探索,逐步完善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策略。
(3测验法:预先设计好问卷,课后让学生完成,教师认真加以分析,对公开课教学效果作出评判,为下一轮行动提供借鉴。(4)访谈调查法:通过与各种类型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课题实践课的看法,以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5统计法
4、检测次数和插入
(1)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每学年两次,于每学期期末进行。(2)课堂状况检测随机进行。
(3)实验班实验前后的效果检测分别在开题和结题时进行。
九、实验措施:
1、聘请教学及电教等方面的专家对实验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2、在省、油田教育中心、电教馆、教研室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
3、学校组成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加强对课题实验的领导。
4、组成由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参加的课题组。
5、课题组实验教师负责设置课题、制定实验方案、实验目标检测体系、检测工具、实施效果评估方案,集体备课,实验教师实教。
6、课题组策划电教教材,收集典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况录像课。
7、经常向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汇报情况,求得支持和帮助,并及时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
十、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包括实验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过程中的课例、教案设计、课件、课堂教学录像光盘。
十一、实验保证措施
1、学校成立《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的利用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范聪怡 副组长:侯苏丽
成员:
张爱玉 朱香玲 冀群霞 王米霞 李承明
2、课题指导小组 组长:杨馆长 副组长:徐老师
3、经费筹措:学校拿出专项基金用于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资料的购买、教师的培训,中心电教馆帮助。
4、课题组情况:本课题负责人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很强的组织能力。本课题组研究人员学历层次高,研究专长互补,研究方向一致,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5、研究条件: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教师办公室都有电脑且都可上网。图书阅览、上网查阅,信息来源丰富。提供本课题组的研究设备齐全,保证研究的顺利实施和最后的完成。
《在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利用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三门峡第四小学小学课题组
2002年9月
第四篇:新环境下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新环境下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形势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基本遵循。研究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探索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主流是好的,笔者对 党员干部问卷调查,认为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的占 64%,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坚定信心的占 80%.但是也要看到,党员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方面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政治思想懈怠,丧失理想信仰
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迷惘,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十八大后,截至 2013 年 12 月 23 日,共有 16 名省部级高官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这些领导干部犯错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畸变,产生了严重的理想信念危机。从问卷调查来看,有 33%的领导干部认为共产主义只是可能实现,甚至有 3%的认为共产主义太遥远,没有信心。有 20%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一般。
(二)宗旨观念淡化,服务意识缺失
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宗旨观念淡薄,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之上,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从笔者问卷调查看,有约 5%的县(处)级、科级干部认为自已入党的目的是“随大流”、“增加就业筹码”或“为了优先提拔”.只有近46%的认为自已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为社会作贡献”,其他则为“追求人格高尚”、“合法取得更多金钱”、“出人头地”或“提职晋级”.说明有些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组织纪律涣散,党员意识薄弱
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组织纪律涣散,党员意识不强,长期不参加或极少参加组织生活,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不能自觉地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思想意志衰退,落伍僵化,脱离群众。从一些犯错误的领导干部剖析材料来看,他们长期将自已置于党组织之上,不愿意过组织生活,不接受同志们的批评意见是他们犯错误的主要原因。从问卷结果看,有近10%的领导干部对自已是一名党员没有自豪感;有近13%的不太愿意参加组织生活,认为在组织生活中,民主生活会只提希望不愿批评的占 42.5%.(四)道德情操缺失,缺乏自觉自律
中央颁布“八项规定”以来,反腐力度不断加大,要求“老虎”、“苍蝇”一起打,处理了一大批违法犯罪的党员领导干部,从被处理的案例来看,他们道德败坏、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贪污腐化,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从问卷调查看,有近32%的县(处)、科级干部认为当前腐败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同志对长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信心不足,甚至认为这些规定对干部太苛刻。
二、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宣传与现实严重脱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轻视甚至蔑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掌握的不系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一些党员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解,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知识去掌握,而不是当成行动的指南去运用。理想信念教育手段过于单一,缺乏创新。一方面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理想信念的宣传侧重于说教,强调“理论灌输”;另一方面,理想信念宣传的内容空泛,与日益丰富的现实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导致“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从而严重削弱理想信念宣传的效果。
(二)放松思想政治教育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一些领域放松了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世界观的改造,致使部分党员淡化了理想信念。加上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原则在法制缺失的背景下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取向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等价交换异化成一种权力的寻租行为,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各种思想无不打上利益的烙印,使部分领导干部为追求个人利益而进行权钱交易。面对利益和金钱的诱惑,其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理想信念的扭曲。
(三)封建社会残余思想和文化大革命的惯性影响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具有历史惯性,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影响很深。导致部分党员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不能正确认识和驾驭权力。十年“文革”形成的禁欲主义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被释放,使得部分党员干部陷入追求物质生活不能自拔,放弃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和西方敌对势力
“西化”的影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巨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了严重挫折,同时,马克思主义所断言的即将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后又有所发展。在这种客观情势下,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论调重又鼓噪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不能正确分析判断形势,导致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怀疑、动摇甚至悲观失望。
(五)腐败现象导致党的形象和威信下降,使理想信念弱化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被市场经济扭曲的世俗化的价值观已经影响了一部分领导干部,这些人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腐化堕落。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是严重败坏了党的威信和形象,削弱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号召力和正义性,使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弱化。
三、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阐述了加强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加大教育力度,着力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强化党员意识,认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具有先进性的根本标志,是新形势下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迫切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中央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以党章为标准,始终坚持党的性质、纲领和奋斗目标,把维护党的形象作为事关党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在思想政治上走在时代的前列,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上作表率;在工作标准上走在前列,在脚踏实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上作表率;在自身要求上走在群众的前列,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上作表率。
(二)创新教育内容,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
党员干部的党性集中体现在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政治坚定是党性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对党忠诚,自觉对党负责,坚持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结合干部队伍的现状,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既要把握重点,又要有针对性。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要加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培训,打牢理想信念的根基;要加强国情、党情和中共党史教育,深入学习中国近代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加强纪律修养教育,特别是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方面的教育,不断增强纪律意识。
(三)丰富学习方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性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激情与理性相统一,是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吸引力和震撼力的关键。在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对教育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可采取“围绕一个主题、讲述一个典型、剖析一个案例、设计一个活动、营造一个氛围、达到一次震撼、受到一次启迪”等方式,让先进典型、道德模范人物与党员干部面对面进行互动访谈,或到革命传统教育、基本国情教育等红色资源基地现场体验,使党员干部重温历史、坚定信念,汲取经验、启迪智慧,激发情感、净化心灵,实现情境交融、知情合一,达到一次教育就是一次精神洗礼的效果,既要感动一阵子,更要坚守一辈子,努力把理想信念教育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加深刻。
(四)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根本上是主体与客体的价值互通与心灵融契过程,这就决定了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在具体方法上必须切入个体的内心世界,激发个体的心灵共鸣。就是要像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那样,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视野。就是要尊重党员的个体价值、做人尊严和人格完整,实施“人性化教育”,营造舒心环境,增强教育的“人情味”.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契合人的本性,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方法。
(五)做到知行合一,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统一性
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就是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建设。要始终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严肃党的政治纪律,领导干部要带头讲政治、守纪律。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强化领导干部的党性意识、党员意识、党风意识和纪律意识。要探索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重点考核对政治理论学习的态度、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情况,并将考核情况如实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考核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知与行的统一性。
(六)加强组织领导,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计划性
加强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采取有力保障措施,做到常抓不懈。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干部管理的核心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党委(党组)书记切实增强管党意识,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抓好所联系和分管部门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组织部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列入干部教育培训重点计划,建立定期分析制度,经常性掌握领导干部在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方面的思想动态,针对存在突出问题,及时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第五篇:在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的利用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研1
《在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的利用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三门峡第四小学 2002年9月
《在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的利用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选题背景与价值
2l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极大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得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初步认识到: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超文本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多媒体计算机可作为认知工具实现最理想的学习环境。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入全面应用阶段,在教育教学中,通过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农远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可能。
但随着资源配置的提高和不断更新,学校的布局调整,优秀教师的流动等诸多原因,实施并提升资源应用的效益仍为一项重要任务。尤其在资源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青年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实质性效益理解还不透彻,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有效推广,教师在资源应用及多媒体的应用上大多还处于浅层次,未能真正将农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资源应用于学与教的策略与方法上值得积极探索与提高,有效把握课改方向,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出台,即将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无一例外的把信息技术这一手段的运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譬如“„„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的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 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的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说,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是我校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 现化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指计算机网络环境及现代远程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理论、方法和策略的案例研究,开发使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
“学与教”方式是指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而形成的能够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各种方式的总称,也指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即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应对现代课堂转型。
二、研究内容及预设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在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的利用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研究。通过研究,力求使课题组成员在所教学科中将先进信息资源,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并进一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教师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学与教”的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共享现代教学资源。重点是如何将“学与教”方式有效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取得预期目标,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更为有效的使用范式及运用技能,并有效地促成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素养的协调发展。
在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的利用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依托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优秀课例、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远程接收IP资源中的学科教学的内容,主要通过对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实践应用研究,对学与教的策略与方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摸索,具体表现: 1.有效促进教师的备课方式。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备课方式,使之农远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2.通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形成对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性的正确观念和认识,引导学生有效地在虚拟环境下探究学习,真正使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现代课堂的转型。
3.强化资源应用的策略性,注重多媒体课件实效性,避免目前多媒体教学注重外表,忽视实质的问题,解决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并使学生在视频、音频资料、课件作用下,刺激多种感官参与,达到学与教效果最大化,并努力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鉴别使用能力及制作水平。4.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上与现今的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探索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应用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建构知识,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本课题既是对我校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一次深化,目的仍是为解决我镇青年教师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又为广大农村学校农远资源应用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因此本课题研究涉及本校16名青年教师。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课题组通过校本研修,采取以教师自主研修为主结合中心教研组教师团队合作为辅的方式实现课题的目标。通过学习相关的资源,观看培训课程和课例,同时学校利用校本研修针对教师的共性问题组织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组织参加学科竞赛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确保教师教育理论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本课题研究树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相关标准(课程标准和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以促进教师应用技术成为日常教学行为为目的”的理念。以教师的自主研修为主、团队合作为辅,突出团队协作。分析存在问题和了解教师需求,按照课题统一部署,自主、多元地开展实验研究。
本课题研究主要方法为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叙事、班级试点研究。
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主要用于确定研究目标,选择研究内容,以此调整教师校本研修实施计划。
行动研究法:指课题研究参与人员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在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文献研究法:课题组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途径,获取国内相关课题的资料信息,了解研究现状,调整研究措施,充实研究内容。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班级试点研究:在学校内开辟试点班级,配备简易多媒体,与普通班级进行实验对比,提炼试点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
本课题是中溪中心小学“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课题。课题实施全面纳入学校教科研常规管理,其教科研活动经课题组提出,由教科室纳入学校教研工作计划,保证课题组活动的常态化落实。
五、课题研究预期进展与成果表现形式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2002.9~2003.3)检索国内、外最新资料、文献;搜集、整理远教资源中的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和组织培训,统一观点,统一认识,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思想和组织准备。具体内容有:
1、成立课题组;
2、自主申报参与课题研究;3.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
4、撰写课题实验方案;
5、课题的开题。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3.4~2004.6)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细化、分工,使具体的研究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以内化、落实。具体内容有:
1、开展农远课件制作和农远资源应用培训。
2、集中组织教师观看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有效整合典型课例、新课程小学学科使用教学策略,聘请专家讲座,开展交流讨论。
3、各教师结合本年级的教学实际自主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应用实践探索,开展课题研究。
4、撰写教学设计与案例、教育叙事、教学论文。
5、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及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论证阶段:(2004.9—2005.12)主持人主持对研究结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实践论证,并总结上报形成结论并推广。具体内容有:1.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2.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和课题研究报告3申请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