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计划生育包干责任制度
×政发〔2012〕06号
××乡计划生育工作包干责任制度
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切实增加干部做好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在全乡营造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的计划生育工作良好氛围,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乡实行村级计划生育干部责任包干制度。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包干职责
1、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和传达县委、县政府及乡党委、政府有关计生决策。
2、包干负责做好挂、驻点村计划生育工作,督促落实全村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和孕检。对外出的育龄妇女要知
道详细地址,定期用电话保持联系,督促她们按时寄回有效孕检报告单和手术证明。
3、了解并解决计划生育包干户的实际问题,定期或不
定期地与她们保持沟通联系,及时掌握联系对象户的生育思想动态,当发现计划外怀孕时应及时汇报,并督促落实补救措施。
二、包干方式
1、各村挂、驻村干部为该村计划生育包干制度第一责
任人。
2、各村支书、主任、计生专干为主要责任。
3、计生工作的开展以经常性为主,两管区为经常性工作的主要责任人,挂驻村干部负责各自的村,计生线所有人员根据本线挂村情况下沉到两管区开展中心工作。
三、奖惩措施
1、驻村干部所包干的村,计生办每月按全员人口信息
平台和实际情况分配应落实到位的妇检、上环和女扎手术名单,各驻村干部在期内凭有效手术、妇检证明到计生办消号,不能出示有效证明的视同没有到位。
2、切实掌握所挂、驻村的计生工作实际情况,并于每月1日上报计生办。
3、每个驻村干部地区津贴的一半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保证押金,挂村干部地区津贴的四分之一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保证押金,村定补干部工资的一半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保证押金,年底按所挂、驻村计生工作得分情况比例发放。
4、两管区每月底组织本管区计生专干召开形势分析会议,各村各自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底子,并上报出生,月初两管区要组织驻村干部对各村的手术、妇检进行清理,落实措施,并造具花名册,及时上报情况到计生办,手术的上报凭手术证。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的投入按手术实际完成情况,经计生领导小组验收完后拨付,即上环100元/例,女扎200元/例,其中纯女户1000元/例,流产200元/例,引产1500元/例,其中县外追回的引产按4000元/例包干,凡查实的手术水份和手术资源按标准加倍处罚。
5、计划生育村级基础资料整理由管区负责,经费按5000元/管区拔付,计生办负责指导和考核,对发现问题的村每项从工作经费中扣减30元/项次,经计生办考核后的村有其他同志发现基础工作方面的错误的,罚计生线50元/次。对在省市县抽样调查中因基础工作不到位,影响评估排队的村,给予该管区2000元罚款。
四、评分办法
乡计生领导小组对全乡计生工作的开展进行不定期抽
查,年底根据计生办的上报情况结合抽查情况对各村综合评分,即上环占40分,女扎占40分,妇检占10分,报表真实情况占10分,妇检按实际到位情况打分,每下降一个百
分点扣0.5分,扣完为止,最后得分按40%已落实上环人数/应落实上环人数+40%应落实女扎人数/已落实女扎人数+妇检得分+报表得分。
中共××乡委员会
2012年2月26日
第二篇: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责任制度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责任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推进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规范资金使用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财政„2010‟33号)和《《省财政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实施办法的通知》(黑财乡[2010]5号)和《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乡镇财政联系点工作的通知》(黑财乡[2011]9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监管原则。按照“大财政、全过程”的原则,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监管范围,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
第三条监管范围。各级政府安排和分配用于乡镇的各种财政资金,以及乡镇组织的收入资金等。
第四条监管目标。通过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分类监管,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防止数据不实、虚假立项、骗取套取、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行为。逐步建立起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管理机制。
第五条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在市、乡人民政府的组
织领导和市财政局的指导下,由乡镇财政所具体开展日常工作。
第二章资金监管职责
第六条预算资金监管。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预算收支管理,强化预算约束。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乡财市管”改革成果,规范乡镇支出范围、支出标准和审批程序。
第七条项目资金监管。乡镇财政所要明确专人监管项 目资金,定期不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实地督查,对督查情况要在项目台账中进行记录,对存在的问题要当面指出并限时纠正。同时,对督查情况定期向市级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报告。及时掌握项目的开工、进展情况,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向上级财政部门申报预拨资金或报账拨款,做好项目支出审核和资金拨付工作。所有工程类建设项目必须留存开工前、施工中、竣工后的相关照片,乡镇财政所要主动搜集项目建设中的所有资料,做到一个项目一本资料,并装订成册,立卷归档。
第八条补助性资金监管。市财政局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及时向乡镇财政所提供相关补助政策文件,并提出具体监管要求,乡镇财政所根据上级财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委托做好资金监管工作。乡镇财政所要建立与各专业站所、村委会的日常信息联络制度,按照资金用途和管理要求确保专款
专用。及时掌握上级下达的资金信息,检查了解资金使用状况,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章监督检查
第九条 乡镇财政所要加强对单位支出的监督检查,严格对照预算加强审核,对超预算的、不符合规定的支出的予以退回。乡镇财政所要定期开展对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预算支出真实、合法、有效。
第十条 乡镇财政所要定期抽查审核单位经费预算,对所属预算单位、部门的人员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核实;乡镇财政要积极配合市级财政落实有关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补助对象实有人数等情况的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并报告上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要严肃工作纪律,加强监督检查。市财政局直接从事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各业务股室的负责人和分管领导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责任人;乡镇财政所要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力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落实到人。要按照年初工作分工,财政所长和直接负责乡镇财政预算资金、工程类项目资金、补助性资金和村级资金管理的工作人员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责任人。第十二条乡镇财政所要加强对补助对象基础信息和补助资金发放标准的审核,每对本乡镇的惠民补助资金管理和发放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做到程序不
到位的不打卡,手续不齐全的不打卡,资料不完整、数字不准确的不打卡,群众有反映的不打卡,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准确发放。
第十三条健全机制,严明奖惩。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能力建设,建立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联系点制度,及时分析、研究和解决监管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考评力度,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纳入乡镇财政目标管理考评范围,对乡镇财政资金操作程序、运行质量、使用效益进行全面考评。对在资金监管工作中成效显著的乡镇给予表彰奖励,对资金监管工作不力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第四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2011年5月1日起实施。第十五条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乡镇(街道)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文章标题:乡镇(街道)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乡行政执法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证法律、法规和规章正确实施,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责任制是指街道办事处依照法律规定和行政管理权限,把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法律责任逐级分解到负责
组织实施的所属基层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并进行监督、评议考核的执法责任制度,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以上位法为行政执法依据。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基层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行政执法时,必须使用街道办事处统一的法律文书。
第三条行政执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及合法、适当、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行政执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依法接受监督,加强同司法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配合和协调。街道办事处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坚持有错必纠。
第二章行政执法目标
第四条行政执法以保证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正确实施,逐步实现依法行政目标。
第五条严肃行政执法,坚持做到:各种违法案件及时得到查处,各种违章行为及时得到纠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主张的权利和申请事项及时得到答复和办理。
第六条加强行政执法必须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坚持优质服务、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第三章行政执法责任
第七条对主管实施或配合实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负有学习、培训、宣传和执行的责任,主要负责人对这项工作负领导责任。
第八条制定计划抓好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培训工作,使行政执法人员熟练掌握所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九条做好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特别是管理相对人进行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颁布后的一个月内,制定宣传方案,组织实施。
第十条对其行政执法人员负有教育管理的责任,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的教育和管理。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必须全面、正确地执行,不得断章取义、曲解法律,不得以任何借口和方式疏于执法。
第十二条实施行政性收费、具体行政行为时,严格按照法律、进行,不得失职和越权。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等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权限
第十三条依法严格查处各种违法案件,保证各种违法行为及时得到正确、有效地追究。
第十四条不得违法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义务;不得对行政执法人员规定罚没指标;不得将罚没收入与奖金和经费挂钩。
第十五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及时办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关行政执法的投诉和申诉,不得拒绝和拖延。
第十六条在查处行政违法案件时,发现已构成犯罪的,应将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不准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第十七条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告知当事人有关的事实、依据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八条行政执法人员在检查工作、调查案件、收集证据时不得少于二人。行政执法实行回避制度。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有依法申请行政执法人员回避的权利。
第十九条行政执法人员调查案件确需勘查现场时,应当通知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到场;当串人或其代理人不到场的,应当邀请当事人的邻居、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的有关人员到场见证。勘查结果应当制作笔录,并由勘查人、当事人或其代理人、见证人签字;当事人拒绝签字(注明事由)的,不影响勘查结果的效力。
第二十条将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案件的处理结果进行公开,接受监督。对依法应当受理的审批、许可、确认、裁决等申请事项,应当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期限内审查,办结;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审查和办结期限未作明确规定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_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法定条件而不能办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办理的依据和理由;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__日内办理完毕:逾期不能办理完毕的,在期满前报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可适当延长办理期限并告知申请人,但延长时限最多不超过__日。
第二十一条对收费、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或者扣留财物的,必须向当事人开具法定收据、清单。
第二十二条行政执法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制做规范的法律文书,依法执行送达制度。
第四章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
第二十三条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和执法工作的需要健全专门执法机构,配备相应的执法人员。
第二十四条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忠于祖国,拥护宪法,秉
公执法、文明执法,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严格依法办事;
(二)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
(三)除合同制工人以外的在编、在岗人员;
(四)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必须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五)经过专门的行政执法业务培训,且经考核合格;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具备的其他条件;
曾因犯罪受
过刑事处罚或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及其他不适宜做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第二十五条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
(二)纠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
(三)调查案件事实,收集有关证据;
(四)督促、检查行政处理决定的执行;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出示国家或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件,凡国家规定统一着装或佩戴证章的,应当按规定着装和佩戴证聿。
第二十六条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散布有损于国家声誉的言论,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
(二)贪污受贿,徇私枉法,隐瞒证据,伪造证据;
(三)滥用职权,打骂、刁难群众,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四)违反法定程序;
(五)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有关申请、投诉和举报应受理而不依法受理:
(六)应履行现场管理职责而不及时履行或无故拖延:
(七)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
(八)应予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权利而不予保护;
(九)应立案、查处和撤案而未予立案、查处知撤案;
(十)应移送司法机关查处而未予移送;
(十一)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其他应作为而不作为;
(十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
第五章行政执法制度
第二十七条为了保证行政执法责任的落实,建立健全下列制度;
(一)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制度:
(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
(三)查处违法案件制度:
(四)实施施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行政性收费制度:
(五)行政处罚统计和备案制度:
(六)执法评议考核制度;
(七)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八)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九)履行职责必需的其他制度。
第二十八条建立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责任分解制度。新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颁布后,在一个月内将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责任分解到所属的基层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并将责任分解的情况报送县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备案,第二十九条实行执法岗位责任制。根据行政执法工作实际需要,合理定岗、定员,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执法工作标准、办理程序与制度。
第六章社会责任
第三十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支持并维护街道办事处依法行使职权。
第三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负有协助乡人民政严格执法的义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乡人民政严格执法,不得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三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监督街道办事处严格执法,并有权对其违法行为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和控告,有关机关应依法认真杏处。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街道办事处每年对所属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要纳入年终的目标考核之中,作为考核、评定干部晋升级别和单位负责人政绩的重要条件:
第三十四条对违反本制度的按照《街道办事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追究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乡镇(街道)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乡镇(街道)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第四篇:乡镇党务公开责任制度
丁嘴镇党务公开责任制度
为增强党务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党务公开责任追究的对象是违反党务公开规定的本街道辖区党组织和个人。
第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镇党委按照管理权限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对有关责任人视情节予以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作出检查或给予组织处理:
(一)对上级党组织有关党务公开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不及时传达贯彻、不认真组织落实的;
(二)未按全镇党务公开工作统一部署,未制定本单位党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的;
(三)不按规定的程序、内容、形式和时间要求公开,对公开后群众要求解释或说明的问题无正当理由不解释或说明的;
(四)公开工作未纳入本单位日常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认真研究、检查和落实,领导不力的;
(五)应实行公开而拒不公开的,或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搞形式主义的;
(六)其他违反规定不够纪律处分的。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报区纪委批准后对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关纪律处分:
(一)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搞假公开,群众反映强烈的;
(二)对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和
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不按规定履行党员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程序,损害党员群众切身利益,侵犯党员群众民主权利,造成较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不认真落实上级党组织督促检查提出的整改要求,或对公开后党员群众要求应当解决的问题不认真解决,造成群众群体上访的;
(四)压制民主、打击报复的;
(五)对管辖范围内严重违反党务公开规定的行为,应当纠正而不纠正,应当追究而不追究的;
(六)其他违反规定应当给予纪律处分的。
第四条 因违反党务公开规定引发重大案(事)件的,对有关责任者从重或者加重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条 以上党务公开责任追究未涉及到的内容报区纪委、监察局确定追究档次后执行。
丁嘴镇党委
2011年3月20日
第五篇:乡镇计划生育工作违法追究制度
乡镇计划生育工作违法追究制度第一条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乡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中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以致使相对人造成损失的,依照本规定追究责任。
第三条 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视情节给予以下处理:
(一)责令检查;
(二)扣发目标管理奖金;
(三)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四)调离岗位;
(五)依法予以党纪、政纪处分;
(六)依法辞退;
(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条 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人员实施行政检查、行政许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乡领导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给予处理:
(一)检查工作马虎,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在检查工作中,没有依法行政,造成侵权的;
(三)审核上报照顾再生一孩未履行法定程序的;
(四)对符合法定条件生育的申请,拒绝办理或不予答复的;1
(五)在办理照顾再生一孩材料过程中,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六)依法应追究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人员实施行政处罚以及社会抚养费征收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乡领导责令改正,并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据本规定,给予处理:
(一)违法事实认定不清、处理对象错误的;
(二)没有法定的依据或依据不足的;
(三)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四)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理程序的;
(五)处罚、处理不使用省统一的票据;
(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的;
(七)工作不负责任,丢失卷宗或重要证据材料的;
(八)依法应当追究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条 受到行政处理执法人员,可以申请复查,也可以依法行使申诉、复议等权利。
第七条 本规定与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抵触的,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