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
200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8月8日,奥运火炬在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点燃。开
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北京奥委会高呼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号,实现了“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三农”是什么?就是“农民、农村、农业”。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 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
中国农村的改革要从安徽的凤阳县说起—包产到户。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设计了“三步走”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管理民主。
第一个经济特区,是广东深圳。
我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全国哀悼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发展民族教育、资助贫困学生上 大学,这些都体现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得到了尊重。定为重庆“农民工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重庆设立“农民工日”把每年 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特区的精神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 农贸市场、股份制企业、证券交易所,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工程。
动表现。建设和谐世界,是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5年4月22日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董建华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任
首任行政长官。郑重重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2000年至2020年生产总值“翻两番”。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一国两制,澳人治澳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空前的国际盛会。它将于 我国的沿江开放城市有:芜湖、武汉、岳阳、重庆、黄石、宜昌、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办。
万州、涪陵。2008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出席了 怎样打破封闭呢?办法只有一个:开放。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典礼。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它2008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 的第143个成员。隆重开幕,农民工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
现在,中国轿车工业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
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必须坚持以人 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 2006年11月15日,中菲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表明了中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 国与非洲国家的友好情谊。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
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1
建设创新型国家靠什么?靠科技发展。科技发展靠什么?
靠人才。人才人哪里来?靠培养。
课本循环、垃圾回收、建节能大楼,就是节约资源,保护
环境。
2007年11月5日,我国“嫦娥一号”成为我国第颗绕月
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按月卫星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我国首位飞上太空的航天员。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庄严宣布了
2008年第29届奥委会举办城市:北京。
第二篇:论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是由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这方面,首先要提到两个历史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是经济大国,在当代面临着特有的巨大发展空间。依据麦迪森教授按1990年国际元计算的资料,1820年,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286亿元,126亿元,209亿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2.4%,1.8%,3%;分别居世界第一位、第六位和第五位。当然,同历史的中国相比,当代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众多不可比因素。但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中国经济的现实发展和历史也有某种联系,有某种共同点(如人口大国和优秀科学文化传统等)。这样,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做到的事情,在各种有利条件的配合下,再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当代中国也是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做到的。二是改革以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国存在着巨大经济发展潜力。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存在数以亿计的富余的劳动力。当然,无论是把上述经济增长潜力发挥出来,或者是把巨大发展空间变成现实,都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并成为这期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历史已经充分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历史也已充分证明:作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具体表现形式的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这方面,经济体制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也都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又反作用于生产力,既可以成为生产力的巨大动力,又可以是生产力的桎梏。经济体制既是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表现形式,但也反作用于基本经济制度,既可以维护它,又可以导致它的灭亡。经济体制既可以受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的维护,但也反作用政府。在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进行改革的情况下,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依靠政府来推动,反过来也巩固政府。在违反生产力的要求而不进行改革的情况下,也能导致政府的灭亡。这里还要指出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一些重要差别。一是前者能够容纳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比后者要高得多。二是前者的延续时间比后者也要长得多。三是前者的根本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一般都要经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而后者的根本变革是在政府维护基本阶级制度的前提下实现自我完善。
需要着重指出:运用经济体制范畴有助于进一步具体揭示古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先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而论。中国封建领主制度到封建地主制度的转变,就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下列两种历史现象。第一,依据历史资料,中国领主经济从产生到消灭,大约只经历了不到600年的时间;而地主经济从建立到灭亡,却经历了近2400年的时间。后者经历的时间约为前者的四倍。还要看到:尽管整个说来,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生产技术停滞,但地主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领主时代还是快得多。所以,这个历史现象证明:地主经济能够容纳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比领主经济要高得多。第二,欧洲的封建庄园制度(类似中国的领主经济制度)只绵延了1000年,而中国的封建经济制度却延续了3000年。决定这个差异的,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地主经济比庄园经济能够容纳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再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论。现在看来,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他们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制度灭亡规律都是正确的。但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时间都估计短了,对它的灭亡时间估计早了。形成这一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理论上说,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们没有看到(也不可能看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的高度远远超过了古典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说来,这主要是由于马克思和列宁所处时代的限制。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可能看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巨大作用。这种解释既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符合历史唯物论。
最后,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论。苏联在1991年解体,而中国在1978年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形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涉及诸多方面。但苏联长期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致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很慢;而中国在1978年以后逐步走上了市场取向改革的道路,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无疑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可见,如果脱离了政府改革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都难以得到充分说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作用
这里值得提出一点,即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共有本质,但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存在着一种特有的激烈竞争。决定这一点的主要因
素有:
(1)当代经济发达国家经过一二百年至二三百年的发展,资本早已越过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人民生活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已经步入经济发达和生活富裕的阶段。这时当然还存在竞争,而且在有些领域仍很激烈。但总的说来,与资本主义初期那种资本为原始积累,人民为生存而展开的竞争比较起来要缓和得多。而中国在改革初期,非公有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不到百分之一,全国还有2.5亿贫困人口。这样,对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来说,势必重新为积累原始资本而开展竞争;对广大贫困人口来说,势必存在为生存而开展的竞争。事实表明:这个阶段上的竞争比经济发达阶段上的竞争要激烈得多。这是就竞争的发展阶段来说的。
(2)就竞争的主体来说,在经济发达国家,除了存在少量的国有企业不说以外,主要是私人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在中国现阶段,不仅存在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仅存在居于主导地位的公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存在处于城乡二元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拥有众多优惠条件的外资企业与中资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还存在拥有或实际上拥有大量生产资源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这种数量极多的、优势劣势同在的、复杂的市场主体,使得竞争变得激烈起来。
(3)就竞争的目的看,在经济发达国家,伴随健全的市场体系、社会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平等竞争的有序进行和充分展开,利润趋于平均化。当然,同时存在争取超额利润的竞争,对垄断企业来说还有争取垄断利润的竞争。但在中国现阶段,市场交易混乱,社会信用缺失,法制不健全,平等竞争并未充分展开。许多可以获得巨额利润的行业还有待发展。由于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期并存,存在巨大的寻租空间。在这些条件下,许多企业不仅不满足于获取中等水平的利润,也不满足于获得超额利润和垄断利润,而是热衷于追逐水平高得多的暴利。正是这种行为,促使竞争激烈化。也正是这种行为在较短时期内促使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人集中,甚至催生了一大批暴发户。这种财富集中的“示范”效应,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竞争的激烈化。
(4)从生产要素市场的情况看,中国本来劳动力就多,潜在失业人口(特别是农村潜在失业人口)数以亿计。伴随改革进展,从公有企业中还要释放出数以千万计的多余劳动力。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就业弹性系数显著下降。这一切都会激化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也少,伴随城镇化和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土地市场的供求矛盾更加尖锐起来。在资金方面尽管国有或国家控股的银行存贷差在扩大,但中小企业、农村和边远地区需要的资金又远远得不到满足,以致利率高得多的民间借贷迅速发展。所有这些都使得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要素市场上的竞争变得激烈起来。
(5)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区之间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的问题就很严重。改革以来,由于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并未真正形成,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甚至有所发展。这也是加剧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6)总的说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不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不多,出口产品也多是集中在以劳动成本低为特征的相关产品上。这种低水平的、雷同的出口产品结构也使得相关企业面临着激烈竞争。从积极的主导方面说,正是上述由市场取向改革激发的激烈竞争,使得现阶段经济充满活力,把各种生产潜力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从消极方面说,这种激烈的竞争,对经济发展也有不利作用,甚至破坏作用。但这是问题的次要方面。
改革开放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的具体作用
第一,社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资源在各种所有制之间的优化配置。改革以前,几乎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一统天下。改革以来,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经济多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以在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工业为例。1978年-2006年,工业总产值由4237亿元增加到316588.9亿元,其中,公有制工业(包括国有和集体工业)由4237亿元增加到134220.97亿元,非公有制工业由0增加到182368亿元;二者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100%下降42.4%,由0%上升到57.6%。但在这期间,不仅非公有制经济以其特有的活力获得了飞速发展,而且在公有工业占主要地位的国有工业领域,伴随改革的进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进行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进展以及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加强,经济活力大为增强,效益显著提高。1998年-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由98709元增长到548284元。即使扣除价格上升因素,劳动生产率也大幅上升了。二是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的优化配置。1978年-2006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数的比重,分别由70.5%下降到42.6%,由17.3%上升到25.2%,由12.2%上升到32.2%。而在这期间,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分别为4.1%、7.4%和4.5%。列举这些数据的目的,在于说明改革以来作为社会资源最重要因素——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它并不否定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第二,生产要素运营效益的提高。比如,改革后1979年-2007年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是改革前1953年-1978年的2.1倍。
第三,对外开放是国内经济改革的对外延伸,而对外开放是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和两种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必经渠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外开放是在一定的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社会生产资源的方式。因而成为促进改革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改革以来,对外开放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调节市场供需矛盾,缓解资源环境压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比如,1978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而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7.4%和17.1%。当然,当前在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方面,都面临着调整规模和提高质量的问题。
我们在前面强调了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不否定它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不否定其他因素在促进改革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值得着重提出的重要因素有: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进步效应;二是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效应;三是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的积极效应;四是积累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全过程、多方面的宏观调控经验;五是赢得了一个长期的政治稳定局面;六是我国赢得了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但是,这些因素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有赖于改革开放。从这方面来说,改革开放不失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篇: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英语演讲稿
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英语演讲稿
-Dear leaders teachers and schoolmates:
Hello!Today, I am very honor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tand here, “I see reform and opening speech, the 30th anniversary” with all of you to go to enjoy the great achievements reform and opening-up.Nowadays, China has turned upside down, and the world media is mos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focus of this year is the rise of China, the independent says China's 2008 will become a superpower, but the current periodicals newsweek in December 22 reports is reviewed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during the proud!
Say, poverty and hunger to China, and so are the fruit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w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 1978 chief designer of comrade deng xiaoping held in December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with route of more than 10% in economic growth, and obtained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now achievements!
After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 from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society become commercial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978, China road early per capita GDP 379 yuan, only to February 2006 reached $2,000, increased approximately 40 times!Foreign trade volume and 206.4 billion by up to $1.4 trillion.Economies of scale after
America and Japan in the third world, three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status, continuously improve,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 role and effect, and gradually changed completely “combined the passive state without diplomacy”.Especially on July 1, 1997, HongKong and 1999, Macao's return on October 22nd, the Chinese nation hundred XiXue disgrace, make this year, and Chinese elated in Taiwan referendum failed(all authors, more people!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nation's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made of solid step!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re created by the strong economic foundation, China's military strength and rapi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2003 and 2005 China successfully launched twice, 2007 manned spacecraft launched on first satellite around this year, and plans, the Chinese nation is space walk towards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road with pride and stride trip!
第四篇: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感想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感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200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间,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我们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了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推进了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了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确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方略。
中国30年的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等方面问题仍然较多。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一定要贯穿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当前困难不少,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复杂,金融动荡加剧,经济明显减速;另一方面,国内农业基础还很薄弱,能源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金融领域存在不少隐患。但是,中国所遭遇的困难,是发展过程中的困难。我们需要在改革的性质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的方向上,坚持市场取向;在改革的目标模式上,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的方法上,坚持先易后难、逐步深化、渐进式推进;在改革的总体部署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
三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很多,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通过我们一代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祖国必将越发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也必将越来越美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第五篇:党校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了我国30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背景。今天中国的改革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我们必须面对新要求,研究新课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一定要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革命意义
对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邓小平曾一语中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至今,这依然是对改革开放最经典的论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对改革开放再一次作了根本性的政治定位: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改革开放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改革开放是促进和推动人们思维方式深刻转变的革命,改革开放是加速提升中国社会总体文明发展水平的革命,改革开放是立足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定要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十条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总书记近期发表的署名文章,都强调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十个结合”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30年的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牢牢记取、深刻理解、坚持运用、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改革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思路,并对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作出了总体部署,其中以下五个方面相当重要:
一是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按照十七大的目标,要在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使十几亿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这意味着要运用更少的资源来生产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国内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这既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规范收入分配体制的前提,也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村改革经历了三大步,第一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通过全面免除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目前正处于第三步,需要推进以改革农村上层建筑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三是更加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使我国同世界的生产和消费紧密融合。目前,我国对外经济部门的就业已超过1亿人,我国已开始大量使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我们的许多产品直接依赖于国际市场。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各种机遇发展自己,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与改革之初相比,我国的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新格局。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会利益整合和协调机制,社会管理方式还相当落后,不少方面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建设和谐社会,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五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要加快政府转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改革总体方案,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各项制度逐步
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