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人才需求分析显示广东石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大

时间:2019-05-12 23:0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工人才需求分析显示广东石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工人才需求分析显示广东石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大》。

第一篇:化工人才需求分析显示广东石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大

化工人才需求分析显示广东石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大

最近,在广东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冯惠流,作了题为《广东石化产业及其对化工人才的需求分析》的报告,数据显示,未来5-10年,广东石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大。

石油和化工属于资源、资金、技术密集的基础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极为密切。广东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已形成从上游原油开采、石油加工、乙烯生产到中游有机原料、下游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橡胶加工和无机化工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根据《广东省石油和化工产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参照近年的数据静态测算,2015年全省石化行业从业人员约48万人,包括大专以上学历约10万人,高级工以上职称约5万人,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石油化工(炼油、乙烯及产业链延伸)、新材料及其应用研发、高端化学品(含精细化学品)研创的人才缺口排在前列。

与此同时,全国排名第一的广东涂料产业,不断向涂料强省迈进,吸引并汇集全国各地的优秀涂料人才,产业的技术人才需求缺口也较大,包括化学工艺、精细化工、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仪表、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品生产技术等等岗位。

我院作为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派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对促进石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石化工程系李广益

2014年7月1日

第二篇:广东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调查报告

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求分析调查报告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业务知识,具有较强的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企业文书写作处理能力,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办公设备,能够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服务业从事员工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日常事务处理、人力资源各项职能性工作,如招聘、培训、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社保办理等,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前言

1.调研目的:

本专业的学生当前在广东地区主要从事企业的文员或人力资源专员工作,企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及一定的专业动手能力,例如制作考核表格,制定工资方案等。相应地,需要以下专业课程来支撑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及岗位关键职业素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及实务、人员素质测评、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统计、劳动与社会保障、薪酬管理、绩效考评、人际关系学。

2.调研时间:

2010年4月25日

3.调研对象:

广州艾高数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以唱片制作,电影剪辑为主的娱乐性公司。

4.调研方法:

以访谈为主。

三、主体

广东地区在经济深化发展的大前提下,对人力资源专业的相关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对人才的要求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相关的专业知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实务为主。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毕业生评价较好,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具备吃苦耐劳的毅力和扎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因此,本专

业毕业生的就业相对稳定,且待遇较好,月薪普遍在2000元左右。今后,对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仍以强调具备动手实操能力为主。用人单位认为本专业现有的教学计划可行,需要在某些课程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广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朝着结构细化的方向发展,即将人力资源的各职能板块进一步细化,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四、结论

我们要结合我校人力专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从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态势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探索两者契合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专业的发展定位。主要体现为:

(1)、打造基础平台,体现职业特色,满足市场发展要求;

(2)、区分不同层次,突出专科教育,加速地方人才培养;

(3)、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拓宽多种培养途径。

1、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性出发,我校人力专业要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大纲要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安排要适宜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模块要不断改革创新,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训练。因此,我们要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改变现有教材实践指导性不强、缺乏特色的弊病,从而提高教师的调研、科研能力并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2、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我们要建立与完善校内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活动、方案设计、角色扮演中,真实地感受到管理艺术的真谛,培养实战能力。为此,我们今后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做好工作分析、绩效考评、人员素质测评、薪酬体系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实验课程软件模块的建设工作。

3、课程改革

(1)、适当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数据统计方面的课时,比如教授专业统计软件SPSS的使用,以及如何应用在人力资源数据统计。

(2)、删掉人际关系学,适当增加公共关系学、商务礼仪课程。

人力与旅游教研室2011年4月20日

第三篇:物联网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调研报告(2012)

物联网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摘要:物联网被世界公认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本文从物联网的产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相关人才培养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对职业院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和课程的一些思考。关 键 词:物联网 产业发展 人才需求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产业升级服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变”。物联网被世界公认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在物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必须紧跟物联网产业发展步伐,做好充分准备。[1]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

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提出。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这个英文名称,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物联网的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物联网不仅仅是现在的互联网的延伸,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对于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出现一些新动向和新趋势,加快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而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大规模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时机日趋成熟,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快对物联网的研究和发展,将物联网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2009年,美国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 smart earth智慧地球“概念,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其经济刺激方案将投资110亿美元用于智能电网及相关项目。

2009 年6月,欧盟委员会递交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将物联网上升至区域战略高度,希望物联网能帮助提升欧洲的竞争力,确保欧洲在建构新型互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009年9月,欧盟发布《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2015、2020三

个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和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日本是较早提出物联网的国家之一。2004年日本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国家信息化战略——u-Japan战略,即泛在网战略。2009年日本又颁布了新的i-Japan战略,希望通过执行i-Japan战略,开拓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大力发展以绿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环境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每一个角落。

2009年10月,韩国通信委员会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树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

3.国内物联网发展状况

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中已部署物联网相关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与欧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是当前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主导国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其后温总理多次在发表的讲话中强调要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发。工信部也明确表示物联网已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政府的大力号召下,我国的物联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成都、福建、浙江、深圳等多个省、市先后制定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或行动方案,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从全国来看,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我省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标准、市场应用、人才资源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优势。针对美国“智慧地球”,温总理提出了发展自己的“感知中国”,并将“感知中国”的中心定在无锡。2009年11月12日,江苏省政府、中科院与无锡市政府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并初步形成了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南京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

二、物联网产业结构和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1.物联网系统架构及其产业链

物联网系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其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2]

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物联网的产业链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主要涉及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及服务商、用户七个环节,包括了RFID芯片设计、二维码码制、电子标签、读写器模块、读写设备、读写器天线、智能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专业性的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数据的传输承载网络服务、终端接入控制、终端管理、行业应用管理、业务运营管理、平台管理等技术。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覆盖到工业、农业、交通、医疗、环境、娱乐、公共事业、安全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是包括了各行各业、各个物品。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不同国家都确定了各自发展的重点。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以下五个重点领域值得特别关注:

2式智能技术等。地理识别系统、过广泛的互联功能,蜂窝移动通信、以太网、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物联网对于人才数量的需求

根据各地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江苏、浙江、广东、北京、成都等地都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并制订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其中江苏力拟在2010年全省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超1,500亿元,2015年超4,000亿元,其中无锡要达1000亿元。浙江要在2015年物联网产值达到1000亿元。广东提出2年内物联网设备制造业产值超1000亿元;物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值超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产业的大力发展造成对物联网人才的大量需求。以无锡为例,无锡到2015年总投资40亿元,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需要引进和培养高级物联网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仅仅无锡就需要5000名高级物联网人才,全国需要的物联网人才数量可想而知。

三、物联网相关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我国早在1999年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然而目前在我国从事物联网产业的人员,很大一部分都是半路出家,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和专业的物联网知识培训。目前来说,国内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大型企业是物联网研究的重要力量。

2010年6月18日,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与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无锡新区联姻筹建“物联网技术学院”,成为中国高职类院校中首家物联网学校。目前“物联网技术学院”将通过整合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校内的现有师资、实验设备和专业,初期规划建设感知工程、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系部,学院学生就读期间有机会到中国电信相关业务部门参加实习,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众多的高校也纷纷申请设置物联网相关专业。2010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新设置的140个本科专业中,共有30所高校设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2所设立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5所设立了传感网技术专业。

除了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像上海交通大学之类的全国知名院校还与物联网城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做物联网技术攻关。

四、职业院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思考

1.产业发展,人才先行

物联网受到各国政府及IBM等跨国大公司的重视,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具有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力,可以预见到,物联网必将成为新兴生产力的代表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3]。物联网能从基础层面提高经济效益,已经被视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技术动力,但物联网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物联网的大规模产业化,必然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

物联网人才培养可分为研究院、本科、高职几个层次。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到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几乎为零,这种状况显然无法满足物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要走在市场人才需求的前面。“学校应该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部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认为,当今,技术发展神速,更新换代的频率更快,教育一定要未雨绸缪。因此,在职业院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是必需的。

2.谨慎设立,避免一哄而上

物联网作为新兴的技术在未来必将会得到极大的应用和扩展。物联网远大的市场前景预期,丰厚的市场回报,使物联网为今年最受追捧的名词。各大高校也纷纷申报设立物联网及相关专业,今年全国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设物联网等相关专业申请的院校就高达700余所。然而要开办一个新专业,需要进行谨慎的调研和论证,需要进行完善的课程开发和设计,需要配备相应的师资和教学设备,如果部分学校只是看到物联网的炙手可热,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马,旧瓶装新酒,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学校和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是不负责任的。

在这波新专业申报的热潮中,部分学校通过谨慎的理性思考后选择了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嵌入物联网技术相关的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关于物联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等新知识,或是开设选修课,将新产业的内容变成课程加入。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物联网的新技术,使专业建设跟上技术前进的脚步,提升了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第四篇:资料14-我省煤炭工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我省煤炭工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作者: 安徽能源技术学校 程钢 钱保健

为了适应我省经济发展特别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四大矿业集团和铜陵、宣城、巢湖、安庆等市煤炭管理部门所辖的地方煤炭企业进行了调研。针对我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对中等技术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采取区域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对四大矿业集团、4个市6家地方煤炭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掌握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对我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和需求状况有了进一步认识,对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何适应行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

一、我省煤炭行业发展及部分煤炭企业人才状况和素质分析

煤炭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保障人民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过一批现代化的大中型矿井的投产,我省煤炭工业生产集团化程度大为提高。尤其是集中了全省90%以上原煤生产能力的四大煤炭生产企业,单井平均规模已达136.3万吨,大大超过全国国有重点煤矿平均90.1万吨的水平。

目前,我省煤炭行业已经具备设计、施工、装备及管理400万吨级矿井和千万吨级大中型矿井的能力,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这不仅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证,而且有力地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我省煤炭工业总体上还不能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国有煤炭企业历史上形成的人员多、包袱重、效率低和竞争力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人才结构性短缺和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状况不容忽视,严重制约了我省煤炭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发展。虽然我省是煤炭工业大省,但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不高,在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上比较落后的情况尤为突出。2000年全省原煤入洗率仅为45%,煤炭伴生产品利用率低,导致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落后,型煤、煤气化发展缓慢,水煤浆刚刚起步,亟待加快步伐。

从调研的情况分析来看,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现有的人才状况已不能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四大矿业集团中的谢桥一矿、二矿、潘三矿、刘二矿等企业,从2000年至2002年情况统计,没有招聘到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也较为缺乏。70%的企业高级人才调出大于调入,48%的企业中等专业人才调出大于调入,这些企业拥有大学本科学历人才占职工总数的平均值为2.64%,拥有中等学历人才占职工总数的平均值为7.6%,职工队伍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据调查,这几家企业受过高中以上文化教育的人数只占职工总数的17.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职工总数的3.2%,职工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8.7年,大大低于全省职工文化素质的平均水平。

为此,许多企业虽建立了人才工程,采取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但因力度不大,收效甚微。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煤炭市场供需关系的剧烈波动,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精简机构裁减人员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每一个企业都十分关注的大事。与此同时,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人才分配指令性计划的逐步取消和人才供需的市场化,人才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企业在用人观念上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吸纳各类人才特别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才,另一方面,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则不感兴趣。而愿意进入煤炭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却越来越少,即使在煤炭企业内部也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外流动,使得煤炭企业人才情况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企业领导层的重视与担忧。尤其是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煤炭行业经济状况普遍下滑的情况下,煤炭企业不再被高校毕业生看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得

企业接纳高校毕业生的计划,往往成为一相情愿的事情,尽管企业对此做出很大努力,也难以如愿。在煤炭企业不仅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医务、教育人才也极为缺乏,主要原因是煤矿条件艰苦,留不住人才。我们在调查某矿一所中学时,该校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缺老师,连排课都困难了,从师范类大专院校进人有两难,一是人家不愿来,二是集团公司不愿意接受,学校和企业领导层双方都能勉强接受的是从下岗人员中选调教师,质量得不到保证。

我省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确立煤炭工业技术进步目标已是大势所趋。一是关闭非法开采和布局不合理以及浪费资源严重、没有起码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充分发挥国有大矿生产能力,调整煤炭生产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二是积极发展与煤炭配套的非煤产业和煤炭深加工,大力发展煤矸石、高岭土等煤炭伴生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三是限制和淘汰高灰高硫煤炭生产,调整煤炭产品结构,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煤炭工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职工的整体素质也要有所提升。一个年产煤炭近400万吨的煤炭企业要有一定数量的高、中级人才,在许多技术岗位上,尤其需要相当数量的中等专业人才,如采煤、地质、测量、通风、机电、防突等合计约需要250—260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否则企业将很难运转。

二、我省煤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从调研情况看,煤炭企业的经济状况越是一般,接纳招收毕业生越是困难;行业发展前景越好,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就越大。煤炭企业的发展需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需要人才,而目前我省绝大部分煤炭企业却面临人才短缺或是人才断层现象。就我省煤炭企业目前的情况看,不要说企业在发展非煤产业过程中需要的公共专业人才,就是目前急需的机电、采矿、地测、安全管理等专业人员,随着大中专院校专业的调整,单靠正常的学校毕业分配已难以满足煤矿的需求。因为,这些院校设置专业的应用范围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在煤矿,而可以到其他行业就业。但是煤炭企业除一方面仍需要一些传统专业的人才,如采矿、勘探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选煤、地质、安全、矿物加工、矿井建设、土木、测绘等;另一方面,由于煤炭科技与多项科技交叉以及市场化的客观需求,一些新的交叉专业也成为煤炭企业的新宠。如工民建、会计、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环境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地理信息工程、工程监理、机电一体化、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再加上现在煤炭市场好转,煤炭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开始好转,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有所增加,特别需要一些复合型人才,对中等专业技术人员则更注重实用性、操作性。煤炭行业的人才需求既有量的需求不足,更有人才结构性的短缺,尤其是缺乏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三、适应新形势,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分配计划由指令性分配变为指导性分配,中等职业教育形势不容乐观。2003年安徽省有关部门提出,继续坚持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方针不动摇,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不动摇,确保中职教育不再滑坡。按照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之比、招生数量必须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根据我省煤炭行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我校制定了煤炭行业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在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上,按照政策规定,继续实行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的招生办法,实行“五个全放开”的政策,即放开招生计划限制,根据我省煤炭行业的需求和学校培养能力自主确定招生规模,取消初中升学预选考试,实行免试入学、推荐注册入学;放开地区限制,走出安徽招生。

在专业课设置上,按照“巩固传统专业,发展优势专业,创新复合专业”的思路,实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的办学方针,结合我校师资结构状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解决新型专业课师资问题。

对采矿、地质地测、安全管理、通风、机电、防突等传统专业继续巩固,但也要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一致性,加大操作技能培训的课程比重,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对我校部分优势专业,如会计、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几年来我校已安排12人次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深造学习,更新了知识结构,了解了教学动态,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师资力量配备上,注重向优势专业倾斜,采煤、矿业机电、电气自动化等课程均有高级讲师职称的教师任教,教学水平能够得到保证。

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校积极采取对策,安排专人负责掌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的最新动态。与此同时,我校还积极与安徽理工大学联合办学,利用高校丰富的人力、智力、信息资源优势,组织本校优秀教师集中攻关,丰富新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校企联合会,“定单式”为企业培养人材。2004年我校与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1350人的定向委培协议,为江南地方煤矿培养了近300名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以解决这些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

面对煤炭行业发展的新形势,煤炭行业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新环境。通过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专业课程结构性调整,按照市场和我省煤炭企业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调整与优化教学体系和专业课程布局结构,为安徽煤炭行业的再次腾飞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第五篇:新加坡裕廊化工岛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裕廊化工岛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环境保护课题组

裕廊岛是新加坡西南部的7个小岛用填海方式连接而成的人工岛屿,面积32平方公里。现聚集着世界一流的石油化工企业和储罐公司,富有竞争力的裕廊石化产业集群使得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全球十大石化中心之一和亚洲油产品的报价中心。裕廊岛石化产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裕廊镇管理局联合发展项目,至2011年底,化工岛总投资超420亿新元,有百余家石油化工厂家在岛上生产,2011年产值达1000亿新元,创造了亩产200亿新元(1000亿无人民币)的辉煌业绩。石化产业是新加坡的六大经济支柱之一,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1/3以上,为新加坡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裕廊岛石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新加坡早期的石化产业主要是一些原油进口和炼制,新加坡早期的石化产业主要是一些原油进口和炼制,下游石化产业未成气候。1961年,新加坡政府抓住亚洲石化市场蓬勃发展之机,投入巨额资金建设裕廊工业区,由此揭开了石化产业发展历史。新加坡政府在裕廊镇划定64.8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工业区,拨出1亿新元(约5亿人民币)开始了大规模拓荒开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至1968年,共开辟土地14.5平方公里,工业区内的厂房、公路和水电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为吸引国内外资本到工业区投资,政府对投资商提供贷款,并享受统一税收的优惠政策。但由于此时新加坡实行进口替代策略,再加上60年代初期政治不稳定等因素,直到1969年,到裕廊投资设立炼油厂跨国公司只有3家,炼油能力只有20万桶,仅占亚太地区炼油总能力的3.1%、世界炼油总能力的0.3%。

1968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统筹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它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并开始大量吸收外资,特别是来自跨国公司的投资,同时抓住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机会,重点发展石化产业。由此裕廊工业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建设速度大大加快。进入七十年代,美国埃索石油公司和新加坡炼油公司在新加坡成立,新加坡炼油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至1975年,裕廊工业区内已有5家跨国石油公司,炼油能力日产91.8万桶,占亚太地区炼油总能力的8.8%、世界炼油总能力的1.3%,成为仅次于美国休斯敦和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凭借炼油业的优势,1980-1990年间新加坡又先后设立了菲立普斯新加坡石化公司等8家石化公司,石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此后新加坡的石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为发展下游石化产业,1977年裕廊岛建立了石化专业区,1991年政府开始对裕廊岛进行全面规划,投资70亿新元,将本岛内部的7个小岛连成一片,使之成为新加坡发展石化产业的专用基地,并达到32平方公里,软硬件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裕廊岛以其完善的公共吸引了众多欧、美、日的石化厂商进驻。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裕廊岛已逐渐建成世界级专业化工园区,形成了一个由跨国公司主导本地企业参与的完整的石化产业集群。2011年岛上大型跨国石化企业由1999年的35家增至100家,这其中包括伊斯曼、杜邦、帝人、塞拉尼斯、埃克森美孚、壳牌、住友化学、三井化学等世界领先的石油化工巨头,产业涉及炼油、石油化工(乙烯、化纤)、特种化工和液体仓储等,目前裕廊岛炼油能力已达6300万吨乙烯产能630万吨。2011年以来,又有多家跨国公司宣布将在新加坡新建扩建装

置。新加坡的石油魅力同样吸引中国企业,据报道,2011年7月28日,中石化新加坡润滑油项目奠基,这是中国石化炼化板块第一个在海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项目,规划设计年产8万吨,具备生产10万吨的能力。

二、裕廊化工岛石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超前的石化专区计划

为了优化石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新加坡决定发展下游石化产业。1971年新加坡提出在裕廊岛建立石化专业区的构想,要求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协助规划,但1973年出现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使这一计划暂时搁置,直到1977年才又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77年8月新加坡设立了新加坡石油化学公司负责实施第一期石化专业区计划,当时正是全球石化市场疲软时期,形势严峻。但此后不久,石化产品价格就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开始转暖,原本不被看好的计划竟取得了可观的效益。1980-1982年间新加坡先后设立了菲立普斯新加坡石化公司、新加坡聚烯烃石化公司、登卡新加坡石化公司、新加坡乙二醇石化公司等5家石化公司。1985-1990年间。新加坡又设立了新加坡乙氧基石化公司、蒂特拉新加坡石化公司和库里哈新加坡石化公司。这8家石化公司的石化工厂投产后,新加坡石油化工主要产品的产量迅速增长,1992年乙烯产量为40.3万吨,是1984年的2.4倍,丙烯在8年间产量翻了两番。到90年代初,石化产业取代造船与修船业成为新加坡的第三大支柱制造产业。

为了满足下游产业对烯烃需求增长的要求,1991年新加坡政府又酝酿第二期计划,并于1997年4月开始实行。二期项目增加了多种下游产品,如苯乙烯、聚醚多元醇、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丙烯酸(脂)、高吸水性树脂等。此后,新加坡石油化工产业进入快速集聚发展阶段,形成了世界级规模的石油和化工生产基地,把新加坡打造成为东南亚地区主要的石化产品供应中心、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第三大石油国际贸易中心。

2010年新加坡规划石化产业远景,未来裕廊岛将集中石油原料、石油化学和特用化学品等三大产业,尤其是高附加价值的特用化学品,最终形成从石油精炼到生产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的连续生产体系。新加坡的发展目标是使裕廊岛成为知识经济驱动的有活力的世界级化学工业中心和21世纪化学品生产基地。

2、合理的规划选址

新加坡处于马六甲海峡咽喉,周边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均为产油国,欧美炼油和石化公司将东盟作为它的全球战略的重要环节,在中东地区和东盟当地取得廉价石油,按照合理的区域分布,跨国界组织生产,实现定点生产,定向销售,它们在新加坡所设的子公司,则是把它作为石油加工转运的一个区域中心。新加坡不产石油,虽然不具备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先天条件,但它具有明显的发展石化产业的地理位置优势。新加坡政府选择裕廊岛设立石化专区,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天然良港,有丰富的深水岸线。有西南部最大的河流,可供工业用水。第二、土地荒芜,没有居民迁移问题。土地国有,征用费低廉。第三、按照规划总蓝图,西南部规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离开本岛,与居民有五公里距离,安全风险小。同时,生产废气受季风作用对市区环境影响小。第四、周边无海水养殖,无需顾及渔场资源保护。第五、通过引进跨国公司进行产业集群实现利益捆绑,既有利于东盟各国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也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3、高度的产业集聚

新加坡石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化学群”战略,政府采用产业链招商的方式,注重对产业的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培育。裕廊岛通过集中投资,形成了化学簇群、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企业之间形成上下游关系,物料通过管道在园区内输送,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企业群具有很好的整合度,由于产业集群内聚集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实行

即时生产,即原料、成品不储存,无库存,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物流费用,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达到快速发展。

4、严格的管理措施

众所周知,石化产业的安全风险和环境隐患是不容忽视的。在对裕廊岛的整体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从一开始就特别关注安全环保问题,从发展战略高度制定相应的目标、标准和要求,同时从规划建设、项目引进和运行管理方面具体落实、严格执行,为打造世界级的生态石化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裕廊岛以及全球最宜居花园城市的环境不受影响。

注重安全环保,首先体现在源头把关上。裕廊岛对入园项目进行严格的筛选,设立产业条件和准入门槛。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主张招引大型跨国企业为突破口,带动其他相关下游和配套企业跟进。通过这些跨国企业的示范、带动和引领,确保所有项目理念先进、技术一流、行为规范,所产生的废物进入公共处理设施前都能自行安全处理。其次体现在监督管理的法制化。新加坡的环境立法和强制执行环环相扣,加上全球最清廉的新加坡政府,确保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建有在线监测系统,密切监视企业环境行为和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对违规排污一律予以停水停电,具有极强的威摄力。另外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与民众的合作,政府依法管理环境的公信力赢得了民众的信赖和支持。注重安全环保还体现在安全防范和事故应急上,为保护投资者的资产和石化园区的安全,裕廊岛建立了完善的安保体系,其中包括陆海空三位一体的严密监控。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制定政府和企业层面的各种应急预案,分区域配备应急设备实施联防共保,消防局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石化企业安全事故在所难免,在处置爆炸事故时(2010年1月一家化学厂化学物质储罐发生爆炸,2011年6月距离本岛五公里的毛广岛上壳牌炼油厂爆炸),由于快速反应、及时控制,确保能把损失和次生的危害降至最低。此外,政府在本岛西南海滨建设飞禽公园,既作为旅游观光,又是让公园内的鸟类成为检测裕廊岛周边空气环境质量变化“晴雨表”的有意安排。

5、充足的原料供应

新加坡规划建设了从邻近产油国输入的三条石油天然气管线,可源源不断地将原料输送到裕廊岛,为石化企业外来原料供应开辟了新的途经。并且利用特殊的地质构造,在地底下储存天然气,为企业生产提供应急储备,打消了跨国公司来岛投资的后顾之忧。裕廊石化产业在发展之初主要集中于上游和通用化学品生产,后来大多投资于下游领域,尤其是特种化学品的生产,并全盘考虑岛上的生产一体化,使一套装置的产能往往成为另一套装置的原材料,一家工厂的产品可能是相邻工厂的原料,可使企业在园区极为便捷地买、卖原料和产品。

三、裕廊化工岛石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从新加坡裕廊石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做好园区发展规划,保证产业有序发展

新加坡能将裕廊岛打造成世界级石化工园区,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他们有明确的产业方向和战略定位,有一个合理超前的总体发展规划,并能按“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不懈地推进化工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借鉴裕廊岛的做法,各地在开发重化工园区时,应认真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和布局,对产业的机遇、挑战以及区域定位作详细分析,比较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避免开发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保证产业有序发展。园区规划要科学规范可行,符合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维护规划的权威和严肃性,坚定不移地实施规划,绝不能随意变更、饥不择食。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创业环境

搞好重化工园区的软硬件建设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前提。新加坡采用“基础设施先行”的策略,从一开始就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化工园区发展的重点,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化工园区的快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地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产业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采用“边建设、边招商,开发一片、投产一片”的滚动式发展模式,减少投入成本和投资风险。整合优化园区资源,建设共享的公用工程,实行一体化服务。扩大为企业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建立多层次信息平台,创办急需的劳动力培训机构,努力优化投资创业环境。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新加坡能够抓住机遇,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投资,并利用外资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相关行业的其他企业跟进,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因此,各地也应制定集群化招商引资战略,在招商时采用产业链招商方式,以其产业为依托,根据价值链链接关系的要求,将上下或横向关联企业一揽子引进,同时应根据本地的动态竞争优势,培育本地主导产业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丰富园区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水平,做大园区产业规模,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紧密联系、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群。

4.坚持环保优先原则,破解发展环保难题

石化产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产业。新加坡通过打造裕廊石化园区,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很好地解决了石化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新加坡发展石化产业几十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这可以从检测的数据和民众的感受中得到体现。据有关资料介绍,新加坡的空气质量一直一来保持良好。裕廊化工岛环境保护的成就,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企业的自律,更归功于严明的政策,严格的管理,严厉的执行。对于高风险的石化园区如果缺少了后者,再好的企业也会因其天然的逐利性而被同化致行为失范,对安全和环境必将是灾难。因此在发展重化工产业时,一定要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学习借鉴新加坡裕廊岛“化工专区”和“化学群”的经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打造生态化园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科学论证规划选址。重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较高,特征污染物除成分复杂外,还会产生协同效应,客观上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此外,在选址时要特别注重和周边规划的有效衔接,充分论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加强对敏感点的潜在影响分析。此外,还会受自然灾害、恐怖分子袭击(据了解,裕廊化工岛是防恐的重点对象)等意外事件影响而次生危害,这些也是规划选址时需要考虑的。重化工行业又非常敏感,在当前安全事故和污染事件高发频发的背景下,民众对安全环保问题的担心和疑虑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规划选址时也要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要根据国情依法做细工作,最大限度取得民众理解和支持。要提高企业准入门槛。进入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筛选,选择高科技、高水平、高附加值的优质项目,从源头上杜绝高消耗、高排放、污染难治理的项目入园。要加强污染集中控制。构建企业绿色管理体系,高标准配套环保和安全设施,实施污染全过程控制。强化环境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相对集中的污染治理设施。认真落实生产管理、资源回收利用、安全监控、污染减排以及应急响应等措施。要严格环保管理要求。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清洁生产机制,采取各种手段密切监控企业环境行为,加强严管重罚,实行信息公开,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成为重化企业的自觉行为。

课题小组成员:朱宝卿、张富昌、梁海刚、邵连华

下载化工人才需求分析显示广东石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工人才需求分析显示广东石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