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江苏重点发展4大新型化工产业的研究分析报告
淮安市唯圣工贸
江苏重点发展4大新型化工产业
为推进化工产业发展,日前,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了《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纲要》。《纲要》制定了石化及化学工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将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生物化工和能源化工等4大新型化工产业,以及石油化工、基础化工原料、农用化工、精细化工、现代煤化工、盐化工、橡胶制品、石化装备等8大优势产业。
化工新材料是指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等通用和专用合成材料,以及有机硅、有机氟等化工新材料及其前道原料、后道制品。前瞻网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江苏重点培育32家骨干企业,着力发展新型特种合成材料、特种合成橡胶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等高技术高附加值新型材料,进一步向系列化、规模化、大型化、高端化、多功能化和上下游一体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该领域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
在高端专用化学品领域,江苏将重点发展定制化学品、手性及靶向药物化学合成中间体、功能性食品饲料添加剂、电子化学品、新型表面活性剂和造纸化学品、特种胶粘剂、专用水处理剂、改性塑料添加剂、皮革和油田专用化学品、高性能催化剂和酶制剂等。生物化工领域重点发展纤维素制乙醇、废弃物制甲烷、生物丁醇、生物质能源、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等。能源化工领域重点发展太阳能薄膜材料、锂电池隔膜材料、核能和风力发电材料及锂氟电解液等。
在石油化工领域,江苏将重点发展炼化一体化及延伸深加工产品,优化乙烯原料结构,增加高档油品及化工专用料。基础化工原料领域重点发展烷烃、烯烃、芳烃、碳一原料,积极利用无机化工原料等发展下游产品。精细化工领域重点发展新型染料和颜料、特种涂料、高端中间体、各类助剂。农用化工领域重点发展吡啶类、除虫菊酯类、含氟类、生物源类等农药及其中间体。现代煤化工淮安市唯圣工贸
江苏重点发展4大新型化工产业
淮安市唯圣工贸
江苏重点发展4大新型化工产业
领域重点发展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乙醇衍生物等下游产品。通过推广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淮安市唯圣工贸
江苏重点发展4大新型化工产业
第二篇: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分析
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分析 今年以来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增势强劲,工业增加值、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重点产品产量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均在80%以上,增速居我省六大工业主导产业之首。今年以来,该省抢抓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加强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等方式,加快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各地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条件,有针对性地发展新能源产业。合肥新能源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仅合肥高新区就聚集有光伏企业超过20家。滁州市将新能源产业列入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已形成以太阳能光伏制造、风能利用、新能源电池、绿色照明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多家中国新能源百强企业也积极投资安徽,如赛维LDK、晶澳太阳能、海润光伏、升阳光电、龙源电力等,涉及光伏产业、风力发电及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领域。
最新数据显示,1月至5月,全省新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146.6亿元、同比增长103.7%,实现工业增加值38.1亿元、同比增长80.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7亿元、同比增长98.2%;生产太阳能电池达12.3万千瓦、增长455.8%,风力发电量达1.7亿千瓦时、增长147.4%。
中国行业研究网
2012-7-12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研究
2013年08月22日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10期作者:张红岩
产业集聚区及新型城镇化的涵义
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在提出产业区概念的同时,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二是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三是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地理学家韦伯最早提了集聚经济的概念,并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集聚因素。此后,廖什(A•Losch)、萨根特•佛罗伦斯(P•Sargant Florence)对集聚经济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聚区就是一个或者几个相关产业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形成的区域。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传统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尺度,而新型城镇化则强调一个“新”字,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与区域内农村、农业协调发展,同时强调以人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终实现城市和农村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统一。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现状
(一)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在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上不统一
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在处理产业集群和新型城镇化关系时,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是重产业集聚轻城镇建设,把发展和加快工业促进产业集聚与推进城镇化隔离开来,这就会造成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状态。另一种是重视城镇建设而缺少核心产业的支撑,其结果是有“城镇”而无“市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人口、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较差。
(二)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城镇规划不科学
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不能以“镇”论“镇”,对于小城镇应运用现代化理念来科学系统地规划。如果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其功能定位就不明确,最终结果就会导致城镇与城镇之间,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缺乏关联性。所以在城镇规划中,一是应该把中心镇、经济强镇、普通乡镇和中心村进行合理规划,梯度性、层级性相结合,否则就会导致城镇功能定位趋同,千“镇”一色,缺乏特色。二是要考虑产业规划和城镇规划的配套衔接。产业集群与城镇建设功能如果互补性差,就会造成城镇建设特色不明显、产业集群优势强、镇城形象不佳、品位不高等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集聚区建设在服务、政策体系上不配套
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就要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就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消除传统的制度障碍,这就要求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配置和税收、信贷工作涉及土地流转、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相配套,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些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在这些方面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政策导向不明确。
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践经验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由市场自由选择的,其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是良性互动、以点线面的加速度推进方式为特征的从乡村、集镇、小城市迈向大中城市的一种模式。1984年,义乌提出“兴市建县”的方针,放宽企业审批政策,掀起了义乌经商办厂的热潮。义乌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的最明显特点,是以专业市场为对接平台的产业集聚效应的累积,及其扩散过程中城镇化的积极响应和反馈。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是以外来投资为驱动,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开发,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一种模式。最明显的特点是以专业镇为载体的要素聚集及实现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耦合联动。
江苏昆山经济开发区建设则是政府有规划的产业集聚举措,这种有组织的经济集聚活动不仅引起区域性经济密度的变化,而且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在开发区内的土地开发规模大,进展速度快,能很快地产生吸引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来聚集的“洼地效应”;二是开发区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生产性服务行业,如交通、通信、金融服务等行业支持,因此,也就天然性地加强了城市与开发区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促使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而形成了团块状城市空间结构的新的生长点。这也是由政府部门规划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最明显例子。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区互动关系
首先,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是开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城镇化水平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在对1950-1970年约100个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做调查,得出城镇化的发展随着产业的发展表现S型上升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的发展速度高于城镇化,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机制;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当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镇化发展速度才开始放慢,也就是说,当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城镇化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作用超过工业化。而工业化的发展则主要靠产业。产业集聚区是工业空间集中发展的平台,因此,建设产业集聚区可以引导产业向园区内集聚,产生集聚效应,引发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就可以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从而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发展就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产业集聚区是新型城镇化水平提高的空间载体。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源、经济生产要素和技术资源的空间集聚过程。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就在于通过人口的聚集来带动人才、科技资源、产业、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使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提高经济效益。新型城镇化直接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新型城镇化还创造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环境上的外部经济效应,如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服务工作上的完善。由此可见,在经济上实现集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点。新型城镇化的集聚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也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提供了经济生产要素和技术资源。最重要的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等也会逐步完善和发展,这也为产业集聚区搭建了一个通向市场的桥梁。
再次,产业集聚区是人口集中的平台,产业集聚不仅仅是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同时也是人口的空间集中,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准。而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终实现城市和农村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统一,因此,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城镇的居民有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其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策略
第一,加快农民市民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职业转变的基础上,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身份和社会保障问题,使他们充分融入城市,真正转化为市民;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发展配套服务,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新城区的增长内核。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的必备条件,优化发展环境是一流产业集聚区的关键要素。一方面把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住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以电网、通信网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强化产业集聚区与区外设施的互通对接和共享。另一方面健全资产评估、物业管理等中介服务机构。
第二,要提高农民脱离农村的能力。大规模推动农民进城,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大对城中村、城边村、产业聚集区涵盖的村和其他有产业支撑区域的村的城镇化改造力度,实现整村城镇化。同时也要探索推动一般农区单户居民向城镇迁徙的条件和机制。按照产业定位,整合规模较小的单位,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使同类相关产业高度集聚,形成规模,做大做强。选择竞争力较强、能够形成规模优势和带动能力的产业作为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龙头企业。做好产业关联配套。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配套和集聚能力,形成集中度高、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依托高新技术提升现有传统产业,同时积极吸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入驻,开发出稳定、持续、超强的竞争优势。
第三,以土地利益保障为核心,强化节约集约发展导向,提高土地利用率。新型城镇化表现为人口、产业和设施在空间上的科学调整和合理变化,必然发生土地功能和权利主体的改变。土地利用增效,维护农民土地利益,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才能更好发挥。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是推动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积极引导高效益、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占地少的工业项目入驻集聚区。想尽办法增加土地供给。企业改建、扩建厂房,充分挖掘现有厂区土地的潜力。
第四,构筑创新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产业集聚区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产业集聚区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产业,建设重大科技设施,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等各种创新载体。二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体系。发挥财税等政策杠杆的导向作用,引导鼓励区内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三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大产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解决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条延伸。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鼓励兴办科技型企业,创办产学研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培训基地;在研发经费、住房补贴、家属随迁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洁云.城乡一体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左雯.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推进协调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本文荣获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市增长管理协动机理研究”(11BJL001);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B253);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动力机制研究”(122400450383);教育部项目“资源依赖视域下地方大学办学定位的策略及效能研究”(编号:11YJC880025)
第四篇:2013-2017年江苏旅游产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2013-2017年江苏旅游产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正文目录
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环境 第一章江苏旅游行业概述2第一节江苏旅游行业定义2第二节江苏旅游行业发展历程3第三节江苏旅游行业分类情况4第四节江苏旅游产业链分析5 第二章2009-2013年江苏旅游行业发展环境分析第一节2009-2013年经济环境分析7
一、宏观经济运行7
二、固定资产投资8第二节2009-2013年江苏旅游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政策影响分析10
二、相关行业标准分析11第三节2009-2013年江苏旅游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1
3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14第二部分 行业运行分析 第三章2009-2013年江苏旅游行业总体发展状况第一节江苏旅游行业规模情况分析18
一、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18
二、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19
三、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20
四、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21第二节江苏旅游行业财务能力分析2
3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2
3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与预测2
4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与预测2
5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与预测26 第四章江苏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9第一节全国江苏旅游行业发展分析29
一、全国江苏旅游行业发展历程29
二、全国江苏旅游行业发展现状30
三、全国江苏旅游行业发展预测31第二节江苏旅游行业发展分析3
3一、2009-2013年江苏旅游行业发展态势分析3
3二、2009-2013年江苏旅游行业发展特点分析3
4三、2009-2013年江苏旅游行业市场供需分析35 第三节江苏旅游产业特征与行业重要性37 71013 18
第四节江苏旅游行业特性分析38
第三部分 行业竞争策略
第五章江苏旅游行业竞争力优势分析41
一、行业在全国的地位40
二、行业整体竞争力评价41
三、行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42
四、竞争优势评价及构建建议43
第六章江苏旅游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46
第一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46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46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47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48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49
五、客户议价能力50
第二节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52
一、生产要素52
二、需求条件53
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54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55
第二节江苏旅游企业竞争策略分析57
一、提高江苏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57
二、影响江苏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
三、提高江苏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策略59
第七章江苏旅游行业重点企业竞争分析62
第一节企业一62
一、企业概况62
二、市场定位情况63
三、企业优劣势分析64
四、2009-2013年经营状况分析65
五、2009-2013年主要经营数据指标66
六、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67
第二节企业二69
一、企业概况69
二、市场定位情况70
三、企业优劣势分析71
四、2009-2013年经营状况分析72
五、2009-2013年主要经营数据指标73
六、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74
第三节企业三76
一、企业概况76
二、市场定位情况77
三、企业优劣势分析78
四、2009-2013年经营状况分析794-146
三、重点客户战略管理166
四、重点客户管理功能167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
------
【报告价格】[纸质版]:5300元 [电子版]:5500元 [纸质+电子]:5800元(部分用户可以享受折扣)
【交付方式】EMIL电子版或特快专递(付款后24小时内发报告)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第五篇:中国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
中国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
新华社西安9月3日电(记者马述昆)在1至2日陕西榆林举行的“2009年陕西榆林新能源发展高层论坛”上,专家学者纷纷为金融危机下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方向把脉。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优化煤化工产业链,以此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振经济,并减少污染排放,可谓“一箭双雕”。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一大煤化工生产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说,中国能源消耗中接近70%来自煤的消耗,这造成了中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由于中国的能源国情是“煤多油少”,与会专家认为在相当长时期内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石油和化工规划院院长顾宗勤指出,中国的煤资源主要由地方政府控制,由于“GDP政绩”因素影响,各地方政府对传统煤化工项目的热情不减。而企业为了做大做强争夺市场份额,也在“积极”扩大规模,这就造成了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同时也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带来挑战。
据悉,目前中国甲醇产能过剩约50%,电石、焦炭产能过剩30%以上。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举例说,2008年全国甲醇产能2092万吨,产量1100万吨,开工率不足60%,预计2011年产能将达3000万吨,此外还有拟建规划产能2000万吨。
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各地各企业应该抑制传统煤化工产业,而应该优化煤化工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和煤制天然气。这些新型煤化工产业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同时也是煤炭清洁转化的新途径。国家在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中提到要重点抓上述项目示范工程,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的新途径。
顾宗勤提出可以利用甲醇制汽油(MTG),为甲醇产能过剩问题找到出路,并且是从煤炭出发生产清洁汽油的重要技术路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行美表示甲醇制烯烃(DMTO)是石油替代的重要途径,可以弥补中国石油紧缺的问题。另外有专家建议大力发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这种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在提高煤炭的利用率的同时还可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专家表示,目前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仍比较突出,科技创新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能,加快前沿技术自主化产业化才是中国解决能源稳定供应和安全保障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