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高熙来源:baidu发布时间:2011-1-4 23:21:28原文标题: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原文网址:
摘要】:信用卡作为一种新的银行信用工具,已成为提高社会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安全的重要支付工具。随着信用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信用卡支付比例逐步攀升,信用卡贷款比重逐年加大,信用卡业务为金融机构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信用卡在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在方便人民生活,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商业零售业,航空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信用卡产业作为金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在不断演变创新。本文共分三大部分:一是介绍信用卡基本特征和信用卡产业概念;二是对信用卡产业发展特点及问题进行分析;三是解决我国商业信用卡务桎梏的设想。
【关键词】:信用卡;发展特点;营销模式
一,信用卡的本质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一)信用卡的本质及其特征
信用卡从产生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信用卡业务具有无担保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透支贷款实际发生的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授信个体多,单笔金额小等特点。其中,信用卡最核心价值和区别于其他银行产品的根本特征是提供小额循环消费信贷。一方面它不同于借记卡,借记卡是一种用于吸收存款,代理收付,支付结算的金融工具,属于传统金融工具的延伸,其业务本质是储蓄和支付结算;而标准意义上的信用卡(即贷记卡)作为复合型银行产品,是应用于日常费的个人无担保(无抵押)循环信贷。另一方面,与个人消费信贷,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个人贷款产品相比,信用卡贷款具有典型的无担保(或质押,抵押)和非计划性特征,银行根据持卡人的收入和信用状况为其核定信用额度,只有在客户持卡消费时贷款才实际发放出去。
信用卡在我国银行中仍算是一项新兴业务,业界普遍存在着对其特殊性认识不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首先,信用卡是一种典型的离柜业务,能与电子银行业务实现完美结合;其次,信用卡的产品属性也能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信用卡是一种不过分依赖柜台销售的金融产品,它不同于单一的信贷业务,其业务环节涉及到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各个领域,和银行传统业务之间存在本质差别,是银行最全面,最复杂,最集中的特殊业务。
(二)我国信用卡的发展现状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已经由分散经营,无序竞争逐步走向联网联合的新阶段。总体上说,我国信用卡业务呈现出发卡数量多,速度快,但持卡消费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低,交易次数,交易额少,特约商户普及率低等特点。
信用卡产业可以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我国的信用卡产业兼具有引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部分特征。从全国情况来看,特别在农村和许多小城镇,当前我国信用卡产业在总体上刚刚处于引入期,处于唤醒和了解信用卡产品概念的阶段。但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总的来看开始进入成长期,在这些城市,随着大众市场对信用卡的接纳,持卡人已从过去的少数高端客户往普通人发展,销售加快;更多的发卡机构开始进入信用卡产业,竞争加剧。从市场结构来看,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高中端市场的划分,也尚未形成一个基于不同持卡人的客户结构。目前几个领先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不同领域中各有千秋,各自在一些单项业务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相互比较之下这些特色并不突出,优势并不稳固,更尚未有哪一家发卡银行已经取得了全面的综合优势。同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便是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上借记卡仍占超过95%的比例,而且在贷记卡中准贷记卡仍占很大比例,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贷记卡仍属少数,借贷消费更属少数,因此就目前而言信用卡在我国的发展潜力仍是巨大的。
二,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特点及其问题分析
(一)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特点及优势
自2006年起,我国兑现入世后的承诺开始逐渐全面放开金融业,包括利润空间巨大的信用卡产业,这便给了国际顶尖的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同时,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感到了压力,开始越来越重视信用卡这一块业务,并通过中国银联成立等机会迅速推广信用卡,利用其天时地利等优势网罗了一大批的忠实客户。国内商业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联的迅速发展给客户提供了资金通存通兑的便利条件;二是在各大银行的高度重视下,银行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在管理模式及用人制度等方面日趋合理,并逐渐与国际水平接轨;三是国内银行拥有非常庞大的营业网点及雄厚的客户基础,这一点对于外资银行来说绝对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二)信用卡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用机制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亟待健全
信用卡业务可以定义为一种民事行为。在美国,个人信用制度有着严格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美国的信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法律框架共包括 16 部法律,这些法律直接规范(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和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其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规范,促进个人信用,消费信贷以及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而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国内关于个人信用管理的法制建设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政策体系也没有形成。《民法通则》,《合同法》,《刑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只是对信用卡业务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其具体的规定则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1999年3月1日起实施)。但是,由于有关信用卡法律体系的不完整,新的银行卡条例还没有出台,在实际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有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办卡用卡的积极性。
2。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
由于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而在科学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这一方面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内征信系统极不完善,信用外部数据极度匮乏。没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个人征信体系是目前我国发展信用卡业务的最大障碍;第二,信用卡产品结构单一,客户细分不够。在我国大多数银行只将信用卡区分为一般客户和VIP客户两级。参数简单导致不能建立真正针对目标客户的信用等级所应采取的风险预警系统;第三,国内发卡银行所自行构建信用卡的业务系统,信息系统大多尚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因而,大都缺乏统计分原文标题: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原文网址:
析或商业智能系统,这就增加信用卡操作风险产生。在信用卡坏账,恶意透支发生之后,往往由于电子化手段发展滞后,止付名单传递速度慢,自动授权设备不完善,业务管理部门管理的漏洞,特约商户审单不严等原因,发卡银行损失很大;第四,在我国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营运成本,纷纷将信用卡营销业务外包,这造成银行信用卡管理上的漏洞,而国内银行在信用卡发放中的各种不规范更加剧这一风险。那些专业化信用卡营销机构目前普遍采取较为激进的营销策略,为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他们往往放松风险控制,个别机构对客户信用程度没有进行充分审查,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就能给予客户相当大数额的授信额度。
3。信用卡营销模式及问题分析
(1)信用卡经营管理问题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均是属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总,分行分权体制,与之相适应,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经营架构普遍采取总,分行模式,在此模式下,信用风险管理由总行宏观调
控,分行操作实施;市场营销由分行独立推动,每个分行都有独立的发卡,审批,管理和催收权限,有自己的制卡设备以及客户服务和对账单邮寄人员,资金清算依赖总行,分行的清算网络,业务贷放资金在系统内部融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人,其经营管理上的弊端逐步显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能形成全行统一的业务平台和运营标准,非策略性成本叠加,投人产出效率较低;第二,业务管理者,经营者和市场要素之间的信息在传导中变异,衰减,造成决策滞后,经营管理存在盲目性;第三,各发卡机构执行授信管理和规章制度的标准不一,风险监控范围限于本地区,难以强化信用风险预警和内控基础建设,存在较多的管理盲点和风险隐患;第四,由于分行管理文化各异,服务质量和标准参差不齐,持卡人难以得到规范化服务;第五,营销力量薄弱,销售覆盖面窄,不利于提高发卡质量和竞争优质客户;第六,资源配置分散,对重点市场支持不足,对资源匮乏地区退出不力,形成了一些经营规模较小,效益不佳,管理薄弱的发卡机构。
(2)信用卡市场客户问题
在我国的个人银行业务领域存在着典型的“80/20法则”,即富裕客户占我国本土个人银行客户总数的2%,利润却占个人银行业务总利润的55%-65%;“大众富裕客户”占中国本土个人银行客户总数的18%,利润却占个人银行业务总利润的40%-50%,而占客户总数80%的大众市场则基本不盈利。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信用卡营销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市场细分工作,主观地认为自身的信用卡产品能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因此信用卡的营销对象往往是面对“全国人民”。各发卡机构满足于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而不注重售后服务工作,结果一方面持卡人在领到信用卡后却并不使用,造成睡眠卡,另一方面在发展新客户的同时又流失了大量的老客户。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桎梏的设想
(一)改善信用卡受理环境,促进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银行卡业务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银行卡业务未能达到良性循环有关。应大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通过鼓励银行卡的使用,扩大银行卡业务规模,使银行卡业务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银行卡受理环境改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借鉴国外经验,以税收等相关政策甚至行政手段共同推进受理环境的建设。如在银行卡各参与方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中发卡行,收单行,银行卡联合组织,特约商户和专业化服务机构应各司其职,密切分工,形成既相互合作又有序竞争的一个利益共同体。从鼓励支持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和参与受理市场建设的积极性,使我国银行卡业务的规模能够得到不断的扩大,实现规模化经营。
(二)加强信用卡立法建设,配合我国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信用卡业务作为市场经济中金融方面的重要内容,自然与道德法律分不开。在道德方面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抑制信用卡犯罪;同时,健全涉及信用卡业务的法律法规,保证信用卡业务的顺利开展。首先,应加快《银行卡条例》的制定和出台,通过建立健全的法规,创造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鼓励银行卡业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保证银行卡业务全面规范地发展。同时,《银行卡条例》的制定还应尽量体现鼓励银行卡使用和推动受理环境改善,鼓励各经营主体通过业务创新增强竞争力,以及保护持卡人利益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等原则。另外,还要尽快制定关于个人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包括个人信用制度,开放诚信数据,惩罚提供不真实数据者等规定,推进全国性诚信体系的建立,为控制信用卡风险,促进银行卡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新技术,尤其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发展对银行卡业务的影响,及时制订出解决在新支付环境下银行卡业务面临问题的法律制度。如《贷款
真实法》,《信用卡发行法》,《财务隐私权利法》,《电子资金划转法》等,以规范和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建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1。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
信用卡风险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卡行自身所造成的。一些发卡行疏于内控制度建设,片面追求发卡量和市场占有率,为不法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信用卡业务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建立专门风险测控部门,对银行业务风险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管理。二是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提高各环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有效性,采用责任制,从制度上杜绝违规案件发生,减低风险控制成本;三是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避免人为的违规操作;四是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保证发卡行上下级之间,发卡行与特约商户之间信息畅通。五是坚持业务处理三分离制度,即:信用卡的会计记账人员与发卡人员相分离,会计复核人员与授权人员相分离,打卡操作员与电脑编程人员相分离。形成各级各类人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机制。
2。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构筑持卡人征信平台
个人征信系统是现代社会信用消费的保障和基础,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信用卡业务在众多发达金融市场国家的成功表明,一套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信用卡规范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国内许多原文标题: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原文网址: 地区政府都在已经或正在积极牵头建设本地区的征信机构和征信网络,从区域和短期的角度上看,这一做法有利于各地信用体系的建立,但从全局和长期看来,这不仅造成了重复投资,降低了信用体系建立的效率,而且形成了区域分割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国统一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而且由于我国缺乏一个跨行业,跨地区个人信用评估和征信机构,使得发卡机构对个人的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办卡的风险成本增加。因此,我国急需建立以银行,税收,公安等机构为建设维护主体,内容涵盖个人基本情况,学历,职业,收人,纳税,家庭与财产状况,信用记录等全部资信状况的个人信用体系。同时,我们还应采取积极措施唤醒公民的信用意识,推广个人信用文化,让个人信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四)改进营销模式,努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1。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综合服务质量
信用卡是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作为现代电子支付手段,信用卡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加快信用卡技术创新,是为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提供最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前提。
①发卡机构必须使用先进的发卡系统。对于发卡机构来说,发卡系统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卡机构为持卡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不少商业银行作为发卡机构都已经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信用卡发卡系统,完成了发卡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为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②充分利用现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建立先进的电子化的信用卡客户服务系统。信用卡客户服务已经完全依赖与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电子化的客户服务系统可以延长服务时间,使以较低成本为客户提供“全天候”服务成为可能。电话,自动语音,网站,传真等信息沟通渠道的多样性使客户交流,虚拟服务无处不在。无论过去有没有手工提供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市场形象。现代电子化的客糊服务中心,面对内外众多用户,应该成为一个机构工作流的枢纽,为内外众多用户提供一个协同工作的空间,使工作的上游至下游存在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和反馈机制是客户服务中心最重要的性能。
2。重视客户服务,做好客户管理工作
一切信用卡产品的推陈出新都应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坚持“客户本位”的服务理念,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不断更新服务观念,改造和完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通过进行客户价
值分析,事实对客户的有效管理,可以不断加强和完善客户关系,从获取客户,发展客户,保留优质客户,淘汰劣质客户,发展新客户等方面,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形成“客户——客户中心——业务应用/业务部门”之间的闭环过程。开展客户服务的过程也是收集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的过程,市场信息,客户需求是业务创新的数据基础,经营者可以据此研制新产品,设计新的服务模式,寻找市场进入途径,进而提升业务质量,增强竞争力,最终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妍,肖磊;我国信用卡市场现状和发展对策[J];技术与市场;2006年05期
[2] 郭婵,罗剑朝;我国信用卡消费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消费经济;2005年01期
[3] 杨科,虞月君;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信用卡;2003年12期
[4] 张辉;信用卡业务发展分析与策略[N];金融时报;2003年
[5] 谢利;关注中国信用卡产业可持续发展[N];金融时报;2003年
原文标题: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原文网址:
第二篇: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内容提要]:
自从1985年中国银行在我国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以来,信用卡在我国就已有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可是不容置疑的是,国内各银行也在始终不断地探索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尤其在近年来,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商业银行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信用卡业务中,随着持信用卡消费的观念已日渐普及,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卡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风控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较发卡初期均有较大提升,它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正因为信用卡市场所蕴涵的广阔赢利空间,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但随之而来,信用卡在发行和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规模和效益不对称等很多问题。本文正是通过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可行性应对策略。
信用卡作为一种新的银行信用工具,已经成为提高社会支付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安全的重要支付工具。在欧美发达国家,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令人瞩目,但我国的信用卡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欧美国家,这表明我国的信用卡产业还很不成熟,人们用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用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银行经营机制,金融机构形态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兴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
从当前社会来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重将会不断上升,这意味着信贷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将呈下降趋势,而零售业务对银行利润增长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信用卡业务作为高收益、高风险的零售业务,已引起国际银行也的广泛关注。我国银行业需要抓紧利用市场开放前的缓冲期加快发展信用卡业务,强化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力争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
消费信贷是世界各国促进信用消费的主要金融手段,其中,信用卡是开展消费信贷的重要方式。自1985年6月中国银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发卡银行和发卡数量以及交易金额等方面都有较大增长。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信用卡发卡量从2499万张激增到2.3亿张。而2009年以来信用卡发卡量增速回落。2009年一季度,信用卡市场的发卡量依然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但增速相比2008年有所下降。
(二)风控能力提升使得信用卡风险降低
国内各发卡行在前端风险控制进行了加强。对于目标人群的选择更加审慎,像大学生卡基本都停发了。同时,在发卡的渠道选择上有所改变。很多行叫停了代理发卡,在发卡过程中也加强了管理,严格实行“三亲原则”,即亲核、亲访、亲签。
由于主要发卡行的卡量都已达到盈亏平衡500万张的量级,整个行业对于追求发卡量的冲动有所减弱。为了行业的长期发展,各发卡行也开始自发的进行主动协作,之前有6家银行开始将黑名单等数据共享实行联动机制。现在已经有9家银行的参加到这种联动机制中。
从宏观环境看,“两高”的司法解释为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公安部在2010年进行了为期10个月打击行动,使得国内整体用卡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同时,财政部对于信用卡呆坏账核销政策的放宽,也给了信用卡市场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正是有着从业内到宏观环境的提升,使得国内信用卡市场风险呈现出了逐季下降的趋势。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国内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5%,这一数字到了第二季度下降到了2.5%,而第三季度则更是降到2.1%的较低水平上。第三季季,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3%,较第二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2%,较第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三)信用卡整体盈利能力逐渐提升
按照国际经验,信用卡发展7~8年会进入盈利周期。从2003年元年算起,到2010年正好是第8个年头。2009年国内众多信用卡中心可以说基本都实现了盈亏平衡。随着国内信用卡市场单户成本的下降以及对存量客户的深度挖掘,无效益的成本支出减少,交易额数据都是近几倍的增长率。这一切都使得信用卡业务更为健康,盈利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工行截至2010年11月末,信用卡发卡量已达到6371万张,消费额5642亿元,透支额828亿元,工行信用卡业务板块2010年前11个月总收入已达到118亿元,成为该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兴业银行在2009年时累计收入8.39亿元,全年实现账面盈利1.44亿元。在2010年上半年,兴业银行累计发行信用卡625.46万张。信用卡业务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累计实现业务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25.29%。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2010年继续保持比较好的盈利势头。上半年的利润比2009年全年利润还要多1倍。
招行信用卡从2006年开始实现盈利,据招行有关负责人透露,2010年的盈利数字会比往年都要好一些。招行相信接下来的两三年还会更好一些,会将盈利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数字。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在2010年4月28日发卡量突破了1000万张,显示出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有大幅加快趋势。从盈利水平上来看,中信信用卡已经连续三年盈利,到2009年的时候盈利已经超过了3亿元,2010年估计整体盈利水平还会在此基础上实现翻番即盈利6亿元。
民生信用卡2010年发卡量接近900万,交易额到2010年10月已经接近900亿元,同时已经连续三年盈利,民生信用卡有关负责人表示,2010年还将持续盈利。
(四)我国信用卡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创新是一个市场发展的永动力,作为朝阳产业的信用卡来说,创新当然是“家常便饭”。
2010年6月份,中国光大银行推出一款创新型金融产品———阳光存贷合一卡。阳光存贷合一卡率先创立柜台实时发卡模式。阳光存贷合一卡独创一卡双
账户模式,具有消费信贷和储蓄理财双重服务功能。但阳光存贷合一卡不仅仅是借记卡和信用卡两种产品简单的功能叠加,更是光大银行零售金融服务平台的大整合:账户实时互转,扩大了支付功能;实现自动关联还款;客户价值最大化原则。在借记卡与信用卡服务功能整合的过程中,光大银行对于服务的提供就高不就低;客户可享受实时的交易短信提醒服务,比目前的借记卡更安全,等等。光大银行精心打造的阳光存贷合一卡以全新的理念、模式和标准进入市场,必将对国内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0年11月,招商银行信用卡联合中国联通发布了招商银行iPhone版手机银行服务,以及“掌上生活”移动终端软件。其中,通过iPhone搜索持卡人所持信用卡可以独享优惠礼遇的商户信息,餐饮、购物、娱乐、生活服务、无限白金独享样样俱全。持卡人可以随时获知所在城市的招商银行信用卡特惠资讯。通过该软件,持卡人可以随时通过所持招商银行信用卡,为手机话费充值缴费。通过“我买影票”功能,随时了解热映电影大片,选择持卡人喜爱的影院,直接选座位,支付购票,免去排队的困扰。手机购票还可享受折扣价,等等。
2010年7月,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在深圳宣布,该行正式推出信用卡现场发卡服务,将发卡时间压缩至92秒。这不仅创下了中国信用卡发卡的最快纪录,更标志着传统信用卡经营模式的大力创新。相比传统发卡模式下烦琐的流程和耗时月余的等待时间,中信银行推出的全新现场发卡模式仅需资料初审、录入质检、自动审批和现场制卡发卡四个环节即可完成整个周期,将发卡时间大大压缩只需短短92秒,申请人就能拿到卡片并使用。
2010年1月28日,兴业银行中国低碳信用卡首发。依托支持绿色信贷积累的行业经验,兴业银行选择了与拥有碳排放交易权的交易所合作,率先开通个人购买碳减排量的支付渠道,为个人客户实现“碳中和”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兴业银行推出的低碳信用卡,将节能减排从常见的企业项目领域延伸到个人消费领域,使个人主动参与节能减排有了一个可行和简便的通道。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信用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长,特别是发卡量从百万张跨越千万张、直至目前的上亿张,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其中必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风险,对此如不引起足够重视,相应的风险累积也可能酿成大的风暴。
(一)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适用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1日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已与我国信用卡业务飞速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从防范风险、加强监管以及打击信用卡违法犯罪等角度,缺少可操作性:第一,对信用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如委外发卡、委外催收等目前众多发卡行已实际运用的业务发展模式的监管、规范尚处空白;第二,对信用卡发展中业已存在且日趋严重、危害性较大的问题,如非法套现等,尚没有明确定义和衡量标准,致使银行和执法机关在实际工作都面临着界定难、取证难的问题,给不法分子钻法律漏洞提供了机会,为违法经营活动创造了条件;第三,有关法律法规对信用卡犯罪的打击和威慑作用较突出,但对那些尚不能定罪的信用卡违法行为,惩戒手段和力度却显不足。有关部门对银行信用卡发卡有风险警示,但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并不明晰。
(二)个人信用体系亟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严重滞后也是制约信用卡业务进一步良性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问题。首先,目前已投入使用的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主要来源各商业银行,在实际运行中尚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滞后等问题,难以据此对个人信用状况做完整、准确的判断。其次,由于我国个人
信用体系的建设尚处初建阶段,虽已实行了个人存款实名制,但是因涉及个人隐私、部门利益等原因,至今尚未真正建立对自然人的身份、收入来源、各项金融资产、个人可用于抵押的其它实物资产以及过去的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查的制度。再次,目前各银行在调查申请人的资信状况方面缺少可采信的客观依据,存在难度大、成本高且不全面等实际困难,不能有效预防各类信用风险的发生,特别是欺诈、恶意透支等风险有上升趋势。
(三)对特约商户的管理缺乏有效制约。特约商户违规操作已成为目前信用卡重要的风险源之一。由于目前特约商户市场竞争激烈,出此考虑,银行往往对特约商户违规造成的损失比较迁就,缺乏有力的制约措施。一些不良商户(特别是夜总会、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还趁机与社会不法分子勾结作案欺诈银行,如安装POS机进行套现,对伪卡、假卡识别不力等,给发卡行或清算银行造成了重大风险和损失。
(四)规模和效益不对称,制约了发展空间。从国际信用卡市场的发展经验看,信用卡具有“规模经营”的特点,即只有达到一定的发卡量才可能实现盈利。然而,当前我国虽然大多数发卡行规模已达百万,个别行业龙头如工行、建行、招行还突破了千万张大关,但盈利状况都不尽如意。造成这种规模与效益不对称的主要原因:一是无序竞争、营销过度而带来的严重的资源浪费,导致银行发卡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盲目追求规模效应,致使各银行大打价格战,几乎都放弃了年费这一重要的收入来源;三是量入而出的传统理念依然牢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利息收入的快速提高。目前,除招行外,大部分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商户回佣及跨行交易等其它业务收入,而且这些收入也同样受制于持卡人消费能力和已发卡的动卡率不足的客观现实。
(五)发卡门槛降低,潜在风险增大。2003至2007年的5年间,中国内地信用卡发卡量从300万张飙升到9000多万张。为了扩展业务,银行信用卡的扩张方式多样化,被动办卡现象日益普遍。与信用卡发展前期办卡手续复杂、申请人综合要求较高的审慎发卡理念相比,现在发卡的门槛可谓是一降再降,办卡手续也极为方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校大学生虽无稳定收入来源,但被各发卡行视作潜在的目标客户,仅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就可申领信用卡。发卡门槛降低、审核把关不严,是目前整个信用卡行业的通病。重规模、轻质量,不能有效区分潜在客户,对客户授信未予以严格把关,多头授信所引发的持卡人信用风险以及诸如套现等各类利用信用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针对信用卡的各类投诉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不但使各发卡行后期的催收难度增加、追讨成本加大,从而面临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而且会使发卡行面临比资产损失更大的风险,即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和整个商业银行商誉受损的风险。
(六)引发道德风险。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业务的特殊高风险行业,道德风险的防范历来是其内控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国内信用卡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发卡行所采用的量化考核办法(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经济体制,各级管理者对上负责,首要任务实完成指标,奖金可以上不封顶,而一旦发生风险,处罚数额最多也就区区几千元,责任认定在绩效考核中风险占比很小),鞭打快牛,上有指标考核,下有奖金刺激,大大弱化了内控管理和合规经营的约束力。
(七)监管部门对信用卡风险认识不足。如一些地方银监部门对信贷等业务频频开展大检查,而对信用卡业务却疏于专项检查。
三、发展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修订《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修订现有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新办法应兼顾信用卡业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更多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以维护各方利益、弥补监管漏洞,有效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
(二)制定出台《消费信贷法》。随着包括信用卡在内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一部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能够调整各类消费信贷业务中有关法律关系的专门性法律。该法应立足我国国情,并注意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衔接,同时应突出银行的举证责任,以保护消费者利益。
(三)健全并完善个人信用机制。现阶段,政府应积极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现有人行征信系统,尽快将个人纳税、房产等信息纳入系统,以满足日常工作中对个人资信进行有效、准确评估的需要。长远目标是应建立一整套符合国情的个人信用调查和评估制度。
(四)规范不当竞争行为,主动规避风险。建议银行同业公会针对目前市场无序竞争之现状,联合各会员单位制定统一的行业竞争标准和规范。一是避免各发卡行因盲目抢占市场而大打价格战,从而导致恶意竞争,进而影响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和风险把控能力;二是避免同质化竞争,倡导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竞争的竞争策略。尽快制定委外企业准入标准,建议实行类似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委外人员从业资格登记认证制度,提高其业务水平并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促进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协调统一。
(五)适当降低透支利率,鼓励持卡人适度消费行为。建议中国人民银行从保护持卡人的正常消费、善意透支行为、培育持卡人良好用卡习惯的角度出发,适当降低透支利率,以推动消费市场发展。同时,对恶意透支维持现行滞纳金、超限费等管理办法,以打击失信行为、提高违约成本。
(六)各商业银行要调整思路,从长计议。根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宏观背景和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教训,建议各发卡行特别是已占据市场相当份额的发卡大行,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调整思路,顺势而为。要抓住时机从稳健经营、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树立以“品牌质量管理”为中心、维护品牌形象为宗旨、提高客户忠实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对内对外的制度建设、营销策略,以期在未来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还要加强自律和内部管理,规范员工职业操守,有效降低道德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七)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监督检查。银监部门要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监管资讯资源,及时通报整个行业的市场发展、盈利状况、资产风险等情况,指导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健康、合规、有序发展。
(八)推行外围业务改革,积极推进信用卡外包业务。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为信用卡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银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发卡等核心业务上去,而把自己信用卡的一些外围业务,如邮寄卡片、后台处理、催收以及ATM、POS系统的维护管理等包销出去。这不仅是一条降低成本的捷径,更为重要的是,外包是银行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关系导向的转变,包含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核心竞争力提高和客户忠诚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银行实际上只是“产品”的供应商。至于以客户为导向,上门寻找客户,推介信用卡,则是信用卡行销公司的特长,他们能更为专业地向现有客户和未来客户介绍信用卡的用途和功能。同时,外包方式可望使信用卡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例如,卡片个人
化过程,如果由银行自己进行,平均每张成本2.7元,而委托专业化服务公司成本只有0.4元左右。
(九)进一步完善信用卡基本服务和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在信用卡市场竞争的初期,银行往往比较注重基本服务质量的提高,如提高ATM通存通兑的便利性,增加POS联网的范围,完善开销户、挂失、补卡等服务。随着竞争程度的日益增强,服务重点应该转到增加信用卡的附加增值服务上来,如信用卡附带购物折扣,购物消费分期付款、预订服务以及全球医疗紧急救援等。在我国银行业完全对外开放之际,信用卡业务作为零售金融业务的重要产品和利润来源,必将成为中外商业银行拼抢的焦点。只要我国商业银行真正树立起市场营销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核心,努力开展信用卡的市场营销活动,我国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必将迎来乐观的前景,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建议》 作者:杨志胜中国金融网
2、《全面提升前景美好 2010年我国信用卡市场综述》作者:郑申 金融时报
第三篇: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
2014年10月14日 17:10 中国银行业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3)》发布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2003年“信用卡元年”开启至2013年,信用卡经历了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推动诚信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组织撰写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3)》(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蓝皮书》对2013年中国信用卡产业的运行发展和市场环境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蓝皮书》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3.9亿张,比上年增长18.0%,按全国总人口计算人均持卡量为0.29张;交易笔数达46.4亿笔,比上年增长28.5%;交易总额1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9%。从地域分布上看,大型城市的发卡量和交易量占比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中小城市占比则稳步提高,信用卡市场正由大型城市向中小城市逐渐渗透,中小城市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从各商业银行主推产品及服务来看,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重视电子化渠道建设。如建设银行开通网络、手机、短信、二维码等电子办卡通道,拓展购车分期网上受理、账单分期自助渠道;二是重视境外消费。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广多币种卡;三是重视跨界合作。多家银行与航空、酒店等旅游类商户以及加油、娱乐等行业持续开展主题营销活动,扩大自身信用卡品牌影响力。
2013年,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客户规模已达8.2亿,其中手机客户占比近七成。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不断推动发卡模式创新,以及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模式的多样化。此外,商业银行通过打造信用卡服务平台,向客户提供了“全天候”、“即问即答”、“随时随地”的服务。
然而,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信用卡产业稳健运行还面临着市场参与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产业各方控制能力参差不齐;互联网金融发展尚未成熟,运营过程蕴藏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的挑战。各商业银行在加快相关产业创新的同时,要把握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对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既要给予一定的包容,更要确保合法合规,真正地为经济、金融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信用卡业务规模持续增长 五大行发卡量占半壁江山
2013年,我国信用卡产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在消费经济条件、互联技术条件、政策制度条件日趋成熟的情况下,信用卡产业的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底,我国信用卡交易总额1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9%;交易笔数达46.4亿笔,比上年增长28.5%;累计发卡量达3.9亿张,当年新增6100万张,比上年增长18.0%;累计激活卡量为2.3亿张,当年新增4008万张,比上年增长21.5%;年底活卡率为57.8%。
从主要发卡行发卡量来看,截至2013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共累计发行信用卡19397万张,占全国信用卡总发卡量59.7%。招商银行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信用卡12065万张,占比为37.2%。其他地方性城商行、外资银行发行信用卡1003万张,占比为3.1%。
从信用卡跨行清算金额看,一般类商户占比最高,为59.2%,较上年上升6.8个百分点。餐娱类、民生类、公益类商户交易金额占比不同程度减少,分别较上年下降5.2个、0.5个和0.7个百分点。
从交易笔数上看,民生类商户是信用卡使用最频繁的商户类型,占比为45.6%,其次是一般类商户,占比为34.5%。餐娱类、公益类、其他类商户交易笔数占比略微减少,分别较上年下降1.1个、0.6个和0.2个百分点。
2013年,从境外交易来看,银联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累计交易151.7亿笔,其中99.1%的交易发生在境内,0.9%的交易发生在境外。比较去年世界六大银行卡品牌的全球跨行交易金额,Visa以全年42.5万亿元人民币的跨行交易金额位居榜首,其次分别为中国银联、万事达卡和美国运通。中国银联以32.3万亿元人民币的跨行交易金额位居全球第二位,继续缩小与Visa之间的差距,交易金额增速位居第一。
信用卡借力互联网技术 持续推进业务与服务创新
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客户规模已达8.2亿,其中手机客户占比近七成。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推动发卡模式创新。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信用卡行业开始借助移动终端为客户提供办卡服务。与传统模式不同,借助移动互联技术,银行开发了移动终端办卡模式,从办卡到收卡平均时间大幅缩短,甚至最快30分钟便能获悉审核结果。此外,新模式给予了客户更多的申请选择渠道、提升客户申请的便利性,还可以最大程度遏制客户数据外泄的可能,基本杜绝采用假冒证件进行申请的欺诈行为,降低了业务风险,增强账户活跃度。
二是运用移动互联技术,推动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模式多样化。近年来,除网络购物外,互联网支付应用的领域已拓展和延伸至多数信息化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包含四大模式,即商户直联网银模式、网关支付模式、银行卡互联网支付模式和虚拟账户模式。其中虚拟账户模式在互联网支付服务商将资金划拨给卖方之前,银行网银只是充当虚拟账户的充值渠道,其余三种模式的业务开展均是基于银行卡账户来完成交易的。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46.8%。
由于移动支付的潜在客户是庞大的移动用户群,因此受到市场的充分关注,各参与主体不断加大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整体投入,积极进行技术形态、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应用。
三是借力移动互联技术,打造信用卡服务平台。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迅速崛起和客户量的激增,社交媒体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社交渠道和通讯工具。在原有通过人工电话、自助语音、双向短信、电子邮件、网站网银等与客户沟通渠道的基础上,商业银行采用移动互联技术,充分与新兴社交媒体合作,联手新浪、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推出如微博、微信的信用卡官方服务号和订阅号等自助沟通渠道,实现了“全天候”、“即问即答”、“随时随地”响应客户的各项需求,并智能化地提供给客户最为需要的服务。
信用卡行业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和客户体验。各家银行纷纷建立自有的信用卡业务综合服务平台,包括移动服务平台、APP客户端、Web版网站等。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客户即可在线实现信用卡申请、账单查询、商户优惠搜索、市场活动查询、移动商城购物、积分礼品兑换等业务的办理。
信用卡风险管控不断加强 线上交易成安全焦点
2013年,我国信用卡各发卡行积极推动信用卡产业的风险防控与安全体系建设,行业整体安全趋势向好。同时,随着信用卡业务范围和使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非金融支付机构参与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信用卡安全新课题不断涌现,各支付参与机构积极参与,共同协作,为构建安全、健康的金融环境持续努力。
一是风险管控不断加强,安全形势整体向好。近年来,银行业陆续推出各项业务管理规范与经营规则,加强信用卡行业的规范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于2013年2月正式发布PBOC3.0标准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推动银行磁条卡向更安全的芯片卡迁移;2013年7月发布了《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对收单机构的特约商户审核、检查、监测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防范支付风险。同时,行业内深入贯彻落实四部委有关文件和“两高”关于信用卡犯罪司法解释精神,持续推进银行卡风险联合防范机制,提升全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在行业与公安机关的共同推动下,2013年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成立省级银行卡安全合作委员会,建立起多层次警银直连互通协作机制,并开展了跨地区银行卡快速止付、风险商户暂缓清算、风险信息通报等工作,实现银行与公安经侦部门的密切合作。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主要风险指标与全球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形势整体向好。
二是互联网业务发展迅猛,线上交易成安全焦点。随着互联网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非金融支付机构业务规范程度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信用卡用户选择互联网交易方式,交易体量逐渐壮大。与信用卡传统刷卡交易方式相比,互联网交易存在非面对面、跨地域、隐蔽性强、资金转移迅速等特点,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的攻击。近两年互联网支付交易发生的损失占比增长迅速,成为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为保障互联网交易安全,银行及非金融支付机构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自身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设,保障消费者交易安全。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防钓鱼网站、支付动态密令、短信校验码、支付U盾等安全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交易监控中心加强了对消费者交易行为的监控,对可疑交易进行主动拦截,形成被动防护和主动防御相结合的风险防控机制,保障消费者的互联网支付安全。
三是业务创新带来安全新问题,交易安全面临新形势。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通信手段的普及,以及图形图像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创新,给信用卡业务带来了从发卡到交易全流程场景的变革,通过互联网、自助设备、移动终端等渠道,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便捷办理信用卡业务。一方面,业务模式的创新必然带来流程重塑,出现了非面对面的身份验证、交易信息核实、风险识别与赔付等有别于传统面对面渠道的新问题和新特征。另一方面,业务受理渠道的拓展,推动了固定地点集中模式向多渠道分散模式的转移,金融脱媒的趋势愈加明显,随之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不良商户合谋套现、非法中介欺诈等新型违法事件频出。同时,信用卡欺诈手法也在不断变化,作案手法日趋隐蔽,并逐步呈现出国际化、职业化、智能化的特点,使信用卡安全形势面临更多挑战。
针对互联网金融中可能蕴藏的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挑战,商业银行应从产业长期战略发展角度出发,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标准,保障个人信息使用规范。从信用卡产业角度出发,银行经过多年的建设,建立了纵向上包括办法、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等层级,横向上包括运行管理、开发管理、测试管理、安全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科技制度,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所以,互联网信息安全标准应主要落实在规范与银行合作的商户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安全上,如系统应对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的信用卡卡号、有效期、CVV2等不做留存,加强内部系统风险漏洞排查和人员信息安全管理,避免个人信息通过该途径外泄。同时,鉴于《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于2013年2月实施,该《指南》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加工、转移、删除提出了管理要求。但因《指南》只是“指导性技术文件”,并没有强制执行和惩处效力,所以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提出的信息安全落实标准,出台专门性、统一性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切实落实执行、监管,提供处罚和赔偿依据。
第二,加强收单管理,规范信用卡受理市场。随着获得监管部门支付牌照的非金融支付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创新业务快速拓展变化,信用卡犯罪手段不断升级,部分收单机构安全意识不到位、业务开展不规范和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甚至进一步放大,亟需加强对收单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因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收单市场各参与机构的规范经营管理,严格遵守相关业务规则,强化商户入网审核、终端管理和交易监控。二是要加大对非金融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严控收单业务外包风险,从入网审核、终端安全认证、信息安全评估、业务规则执行和违规侦测处罚等方面强化风险管理。三是要制定对于合谋欺诈商户的认定标准和处罚、赔付规定,有效遏制商户恶意欺诈行为。
第三,加大套现打击力度,促进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套现风险已成为信用卡行业的顽疾,且随着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信用卡套现手法日趋多样,行为更为隐蔽。为维护信用卡市场秩序,共同打击信用卡套现行为,一是可以在“两高”关于信用卡犯罪司法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非法套现行为的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保障支付各参与方的资金安全,维护良好的支付市场环境。二是收单机构需加强商户管理,加大对可疑交易的侦测和调查处置力度,必要时采取延迟清算、拒绝清算等处理方式,经认定的套现风险商户,加大责任追究与违规处罚力度。三是银行卡清算机构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不断优化异常交易监控,做好套现风险交易提示和共享,降低行业整体损失。四是加强行业合作,积极推进套现风险信息共享,建立相关业务争议机制,做好客户教育与舆论导向工作,提升行业整体风险防控能力,合力推动信用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加强社会安全宣导,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全社会公民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提升个人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源头上防范信息泄露风险,是十分有必要的。各商业银行可以在规范开展业务的同时,高度重视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安全。一是积极开展信用卡持卡人安全意识教育,宣传安全用卡方式,及时提示新增风险隐患,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和传统平面传播媒体开展宣传教育。二是在信用卡交易环节进行安全提示,例如在ATM机待机画面、网站页面操作区域展示提示,通过实时交易短信、支付验证码等方式对持卡人交易真实性予以确认。时刻保持银行与持卡人的信息互动,将最新的安全风险和防范手段告知持卡人。(责任编辑:李立群)本刊实习记者魏天超对此文编辑亦有贡献。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4年第9期。
第四篇:我国信用卡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信用卡发展现状分析
一、信用卡的本质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一)信用卡的本质及其特征
信用卡从产生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信用卡业务具有无担保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透支贷款实际发生的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授信个体多、单笔金额小等特点。其中,信用卡最核心价值和区别于其他银行产品的根本特征是提供小额循环消费信贷。一方面它不同于借记卡,借记卡是一种用于吸收存款、代理收付、支付结算的金融工具,属于传统金融工具的延伸,其业务本质是储蓄和支付结算;而标准意义上的信用卡(即贷记卡)作为复合型银行产品,是应用于日常费的个人无担保(无抵押)循环信贷。另一方面,与个人消费信贷、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个人贷款产品相比,信用卡贷款具有典型的无担保(或质押、抵押)和非计划性特征,银行根据持卡人的收入和信用状况为其核定信用额度,只有在客户持卡消费时贷款才实际发放出去。
信用卡在我国银行中仍算是一项新兴业务,业界普遍存在着对其特殊性认识不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首先,信用卡是一种典型的离柜业务,能与电子银行业务实现完美结合;其次,信用卡的产品属性也能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信用卡是一种不过分依赖柜台销售的金融产品,它不同于单一的信贷业务,其业务环节涉及到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各个领域,和银行传统业务之间存在本质差别,是银行最全面、最复杂、最集中的特殊业务。
(二)我国信用卡的发展现状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已经由分散经营、无序竞争逐步走向联网联合的新阶段。总体上说,我国信用卡业务呈现出发卡数量多,速度快,但持卡消费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低,交易次数、交易额少,特约商户普及率低等特点。
信用卡产业可以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我国的信用卡产业兼具有引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部分特征。从全国情况来看,特别在农村和许多小城镇,当前我国信用卡产业在总体上刚刚处于引入期,处于唤醒和了解信用卡产品概念的阶段。但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总的来看开始进入成长期,在这些城市,随着大众市场对信用卡的接纳,持卡人已从过去的少数高端客户往普通人发展,销售加快;更多的发卡机构开始进入信用卡产业,竞争加剧。从市场结构来看,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高中端市场的划分,也尚未形成一个基于不同持卡人的客户结构。目前几个领先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不同领域中各有千秋,各自在一些单项业务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相互比较之下这些特色并不突出、优势并不稳固,更尚未有哪一家发卡银行已经取得了全面的综合优势。同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便是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上借记卡仍占超过95%的比例,而且在贷记卡中准贷记卡仍占很大比例,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贷记卡仍属少数,借贷消费更属少数,因此就目前而言信用卡在我国的发展潜力仍是巨大的。
二、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特点及其问题分析
(一)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特点及优势
自2006年起,我国兑现入世后的承诺开始逐渐全面放开金融业,包括利润空间巨大的信用卡产业,这便给了国际顶尖的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同时,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感到了压力,开始越来越重视信用卡这一块业务,并通过中国银联成立等机会迅速推广信用卡,利用其天时地利等优势网罗了一大批的忠实客户。国内商业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联的迅速发展给客户提供了资金通存通兑的便利条件;二是在各大银行的高度重视下,银行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在管理模式及用人制度等方面日趋合理,并逐渐与国际水平接轨;三是国内银行拥有非常庞大的营业网点及雄厚的客户基础,这一点对于外资银行来说绝对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第五篇: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物联网智慧谷——物联网门户网站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3年5月9日
巨大的应用空间,加上国家政策层面的鼎力支持,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正驶入快车道。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物联网产业有机会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规模超万亿的航母级产业。如今,物联网概念经过三四年的培育,市场越炒越热,但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物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到底如何,值得深思。
多项政策出台 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5000亿
作为为数不多的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2013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政策层面已经框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蓝图。《指导意见》指出,抓住机遇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指导意见》实施之日,就是打响我国物联网产业驶入快车道起跑枪之时,物联网产业有机会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规模超万亿的航母级产业。
来自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 10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为1933亿元,预计到201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4896亿元。而国联证券的研究数据也显示,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365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并且会在随后较短时间内达到万亿元规模。
以2011年数据为例,中国物联网产业总产值接近2600亿人民币,主要分布在感知层、传输层和平台层。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不少一二线城市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
有利有弊,物联网产业环境复杂
物联网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跟物联网产业环境复杂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关于物联网相关政策的发布,让物联网成为了国家级的发展战略,初步明确了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也确保了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但是这些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一些地方贪大求全的做法可能导致拔苗助长,同时,地方产业各自为政,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发展。
从技术环境来看,我国每年对物联网产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物联网专利申请也逐年递增,企业综合集成能力较强。但实际上,对物联网核心技术如传感器、核心芯片等还有待突破,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隐患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此外,缺乏统一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指引,以及标准发展滞后于应用发展的困境,产业链薄弱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物联网的产业化与工程化发展。
从社会环境来看,我国社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中国物联网智慧谷——物联网门户网站
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持续增长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但国民对信息化的认知还很低,支付意愿与能力有限,对物联网的概念缺乏明确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原文地址
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各行业对物联网的需求逐步呈现,企业对信息化方面的认知提高,经济支付能力也不断增强。但在过去3年基本靠政府驱动,多以政府买单为主市场缺乏动力。另外,物联网商业模式不清晰、企业分散,缺少融资渠道,规模化应用少。市场还需培育 物联网产业发展“三步走”
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指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到了需要探讨商业模式的阶段,比较好的应用是结合我国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发达国家也在搞智慧城市,但数量少,规模小。我们现在有几十个大中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效果要优于国外。这是因为,各地政府目前高度重视社会效益,在城市安全、交通出行、安全生产、医疗健康等方面,对物联网有切实的需求,这使得物联网在这些领域发展迅速。但目前,这些领域的物联网发展,也仅仅在感知层面,即收集数据,还没有上升到分析数据的层面。从这个层面讲,我们的物联网产业,还未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以无锡为例。自2009年无锡定位为“感知中国”中心之后,已经形成了“五园联动”、“五网齐聚”、“三中心协同”(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国家传感网质量检测中心)的区位发展优势。截至2012年,无锡市共有物联网产业法人企业739户,注册资本达250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企业72户,注册资本达222亿。而这其中,系统集成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物联网设备制造占百分之十五,而信息传感设备不到百分之五。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对物联网感知层传感器布局十分欠缺,而传感器布局的不足将导致数据产生的不足,将从源头上阻碍物联网的商业发展,所以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探讨非常必要和迫切。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马晓东曾说:“过去三年基本靠政府驱动,如果不转为市场驱动,就会缺乏后劲。”
广东省物联网协会秘书长曾明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制约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包括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应用需求不够明确,商业模式不够成熟,产业标准滞后,信息安全风险巨大等多方面因素。
据业内人士分析,物联网产业重点目标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交通物流、电力、医疗、石油化工等领域,在该领域要加强行业客户的理解,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其核心是客户理解、高质量客户的把握、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二是近期重点推广的城市公共安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要力争在该行业内占据主导地位,建立相关标准,其核心是规模数量产皮和服务的完善程度。三是重点培养金融、农业领域,注意不过度投入,以满足政府和公关目的,收支平衡为考量。
曾明认为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要分“三步走”。首先是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以应用创新为主,带动产业形成,由政府引导促进;其次是工农业生产领域,以技术创新为主,确保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形成,企业应用、行业应用是重点。最后是个人和家庭领域,以服务创新为主,此时物联网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最终进入物联网时代。“这三步不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进行,而是交叉进行的。”曾明说。
结语
我国物联网产业总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且应用为主,除了部分市场化程中国物联网智慧谷——物联网门户网站
度较高的行业,如智能卡(RFID)应用、交通、物流等发展较快,其他领域发展相对缓慢,物联网市场还需培育,需要挖掘潜在的需求,处于由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