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疫苗及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究趋势
目前,我国国内生物疫苗生产企业主要有中生集团、北京天坛生物、上海生研所、华北制药集团等。国家对国内疫苗企业一直采用保护政策,他们大多因为技术原因在疫苗商品稳定性等指标上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自2005年实施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后,垄断经营疫苗的局面被打破,内外资企业将可以同台竞技术。在巨大的机遇和威胁下,一些批发企业争相对该领域进行投资,市场意识也高度膨胀。目前的国内疫苗市场格局是,国产疫苗在进口疫苗的冲击下仍能坚守半壁江山,但数量优势优于品牌强势。外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和宣传公关力度和研发、生产、包装、销售、价格的完整体系,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品牌优势。
以流感疫苗为例,进口流感疫苗早在1996年就已经进入我国,而国产流感疫苗2001年才投放市场。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市场把握、公关意识,国外企业都比国内厂家有经验。目前在我国的防疫控制中心的流感疫苗基本都来自国际巨头。
未来生物疫苗产业化进程一定要注重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着重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着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申报产业化专项的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筹资等方面的能力。
这对国内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目前我们还有价格优势,但从长久而言,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才是竞争的最大法宝。有专家分析,从生物疫苗的研究开发角度出发,利用先进的技术不仅可开发新型疫苗,还可用于改进现有疫苗。结合人用疫苗的研究发展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结合疫苗、联合疫苗、DNA疫苗、质粒DNA疫苗、新型或改进疫苗。
二、产业发展
在我国,生物医药一直是概念大于实质。虽然有数据显示,疫苗市场容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幅两倍于处方药市场,而我国未来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5%,显著高于全球10%的增幅,增长空间巨大。但尚未形成技术产业化的市场现状,令生物疫苗市场难逃处于“概念”阶段的尴尬。
生物疫苗市场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就已被激活。到2004年,我国有价疫苗市场规模达到30亿元。截至2007年底,市场规模超过46亿元。现在该市场正以14.5%的年增长率急速增长。
形成这个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医药领域这几年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子行业赢利空间所剩无几,而在SARS、艾滋病、流感、乙肝、禽流感等危机接连爆发的影响下,“疫苗”顺势成为人们心中惟一能够抓住的救命稻草,疫苗市场不断受到关注,显示出可观的增长潜力。因此,众多企业视之为利润高地而纷纷投入其中。
更重要的是,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放开和落实,为疫苗市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对疫苗的监管。据了解,为确保疫苗的质量,我国自2001年底开始实行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制度。2004年7月13日,SFDA发布实施《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销售未获得《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的生物制品将受到药监部门的严惩。有关人士还表示今后还将分期分批地将所有疫苗类制品纳入批签发管理范畴,以确保疫苗的质量。
到2005年6月1日,国家又正式实施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一方面对疫苗管理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对企业意义最大的是其中的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疫苗。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第二类疫苗。这意味着有价疫苗市场打破过去由各级卫生防疫部门一统天下的经营局面,市场化运作开始。
而对于最近公布的《关于组织实施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发改委表示通过该政策,“治疗性疫苗可以加速产业化进程,促使新产品尽快上市,为临床治疗肿瘤及其他疾病提供安全有效的新药”。这其实是在顺应国家“十一五”对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要求,以及第三次全国科技大会将“自主创新”定为国策的大趋势下,给疫苗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此外,从公众意识看,生物疫苗市场情况也面临两个有利因素。一方面,SARS以后,国家对传染病和疫情的监测很透明,宣传力度很大,老百姓也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大型疫苗生产公司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公众教育,因此,公众的预防接种意识逐年提高。内外竞争日趋激烈。
三、产业发展趋势
2006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并决定在2006~2007年期间,组织实施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并为符合产业化专项的企业提供资金资助。
这对于这个日渐被激活的市场来说十分振奋人心。再综合近期国家陆续出台的其他政策及产业发展现状可以预测,未来我国生物疫苗市场有望从单纯的概念炒作走向真正的实质操作,研究分类上也将涵盖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
第二篇:全球疫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007
全球疫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09/8/11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搜索关键词】:疫苗产业 研究报告 投资策略 分析预测 市场调研 发展前景 决策咨询 竞争趋势
全球范围内,疫苗行业发展迅速。近20年来,疫苗市场扩大了约10倍,至2007年底达到160亿美元规模,复合增长率为12.2%;而同期药品市场增长仅5倍,复合增长率为8.4%。
疫苗行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2007年前五名分别为默克、赛诺菲-巴斯德、葛兰素史克、惠氏、诺华,该五大企业疫苗产品合计占有全球疫苗市场97.6%的份额。2007年,默克占有全球疫苗市场26.2%的份额;紧随其后的是安万特巴斯德,占25.9%的市场份额;葛兰素史克占24.2%的份额;惠氏及诺华分别占15.2%及5.8%的份额。2007年,诺华业绩强劲增长来源于其在疫苗及诊断试剂领域的良好表现,当年其疫苗销售额为15亿美元,主要为森林脑炎疫苗、流感疫苗、儿童免疫产品应用领域的扩展。但该公司的整个疫苗销售仍落后于其竞争对手。
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2007年全球成人疫苗市场规模超过82亿美元,较上年的54亿美元有51%的增幅,该高增长率来源于预防子宫颈癌疫苗的上市。业内预计,2008年~2013年,成人疫苗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12%,到2013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176亿美元。
2007年,全球儿童疫苗市场规模超过80亿美元,比上年的63亿美元增长25.2%。预计2007年~2013年该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14.2%,到2013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188亿美元。
五类疫苗担纲主角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20种疾病可用疫苗预防,而使用的疫苗大抵分为五种类型。
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来源于致病性的病毒或细菌。这些致病性的病毒或细菌在实验室里经过反复长期培养,毒性逐渐减弱,最终被改造成既具有复制生长和刺激免疫系统能力,同时又不会引起疾病,却能更持久地刺激免疫反应的疫苗。对成人而言,减毒活疫苗是较好的疫苗类型。
由于减毒活疫苗可以继续在人体内复制生长,因此一些有免疫缺陷的病人,或正在用某些药物治疗疾病的孩子,在接种了这类疫苗后,由于无法正常控制这些活疫苗的复制,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的不良反应。
失活疫苗(灭活疫苗)
一般来说,失活疫苗由病毒体经过化学方法或加热后制成。失活疫苗没有活性,不能复制,接种一次失活疫苗的全部抗原体和注射的剂量相等。一般第一次接种失活疫苗不能产生免疫保护,但可以启动免疫系统;第二、第三次接种以后,才会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由于失活疫苗不能复制,不是通过感染而激发免疫系统,因此在免疫缺陷病人中也可以使用。
类毒素疫苗
该类疫苗由纯化后的病原有机体构成,在20世纪早期被发现并用于预防破伤风及白喉。
多糖疫苗
此类疫苗由某些细胞荚膜表面的长链糖分子组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亚单位灭活疫苗。目前有针对肺炎球菌性疾病、脑膜炎球菌性疾病的纯多糖疫苗。但是,两岁以下的儿童免疫系统还不成熟,对这些纯多糖疫苗不能产生免疫反应。上世纪80年代新型共轭结合多糖疫苗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共轭结合多糖疫苗中的多糖与蛋白分子相结合,免疫力更强,也能使小年龄儿童产生免疫反应。
遗传工程/改良疫苗
遗传工程/改良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和DNA接种疫苗三种类型。
亚单位疫苗:利用微生物的某种表面结构成分(抗原)制成的不含有核酸、能诱发机体产生抗体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
结合疫苗: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单纯的多糖抗原难以激发其足够的抗体免疫反应,通过结合蛋白载体构成完整的抗原体系,在低龄儿童和婴儿中使用,可有效实现疫苗保护作用。比如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DNA接种疫苗: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该疫苗既具有减毒疫苗的优点,同时又无逆转的危险,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看作是继传统疫苗及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之后的第三代疫苗。
各大巨头热衷研发
根据PJB(PJB-harmaPro-ject药物综合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1月,全球已经有137个疫苗品种上市,其疫苗品牌的前20名占据了全球疫苗市场77%的份额。另外,研发线中的疫苗数量也急剧增加,处于Ⅲ期临床、注册前和注册阶段的疫苗品种一共有45个。其中,国内品种两个——乙型脑炎疫苗和脑膜炎球菌疫苗,均由中生集团研制。这45个在研品种的治疗领域涉及艾滋病、禽流感、过敏性鼻炎、疱疹、宫颈癌、淋巴瘤、肾癌、糖尿病、乙型脑膜炎、肺炎链球菌等疾病。
本土市场蓬勃发展
我国疫苗市场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美国疫苗市场相比,我国疫苗市场中品种较多,单价疫苗、减毒疫苗为主力品种。
目前,我国的新疫苗集中在儿童疫苗领域,而美国上市的疫苗则以联合苗、灭活、结合疫苗为主;许多在美国上市的预防重大疾病的疫苗在我国市场难觅踪影,更不用说治疗性疫苗了。
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申请注册品种调研情况显示,肺炎结合疫苗、HPV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国外开发的重大疫苗已在我国申请进口注册。
目前,我国疫苗市场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一般由疾控中心统一从厂商采购,2008年该市场规模约为10亿元;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且自愿受种的疫苗,又称为有价疫苗,2008年该市场规模约为40亿元左右,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一类疫苗由国家定点计划生产,地方财政统一拨款,集中招标采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儿童免疫,是我国疫苗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甲乙肝、乙脑、麻风腮、A+C 流脑等疫苗几乎占该类疫苗市场份额的80%以上。二类疫苗市场中,水痘、流感、肺炎、Hbi、破/狂苗等疫苗为主要品种,约占60%~65%的市场份额。其中,水痘疫苗市场的容量约为1100万人份;狂苗市场容量约为1400万人份;流感疫苗因为季节性流行和东方亚洲人种关系,市场不稳定,且波动较大,尚未像西方国家市场一样被真正开发出来。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疾病预防意识的加强,有价疫苗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长期以来,我国疫苗市场以国内企业竞争为主,特点为政策指导及行政指令因素压倒市场竞争因素。近年来,民营、外资企业积极抢滩疫苗领域。与外资企业相比,在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技术、人才贮备、科研投入、研发创新和技术升级等方面,国内企业底蕴不足。随着国际交流增多、观念更新和各路资本的涌入,这一局面正在改变。
中生集团几乎垄断了整个计划疫苗市场,其下属的六大所生产的疫苗占计划疫苗市场90%以上的份额。近年来,也有少数民营生物企业和外企积极参与计划疫苗招标工作,目前国内有价疫苗市场50%的份额由惠氏、赛诺菲-巴斯德、诺华、葛兰素史克和默克等跨国药企占据。疫苗行业是典型的研发驱动型行业,企业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在国内市场中,中生集团拥有比较丰富的资源,走在行业的前列。但从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疫苗行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少类似于跨国药企的重大突破性疫苗品种,且联合疫苗占比相对较低。惠氏和默克之所以能在疫苗上高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企业能陆续推出“重磅级”产品,如默克公司的宫颈癌疫苗2007年销售额达15 亿美元,惠氏的肺炎疫苗“prevnar”2007年销售额达24亿美元。事实上,目前国内研发的疫苗基本上都是一些国外已经成熟的疫苗产品,尽管也有部分本土企业从事一类新药(疫苗)的开发,但能否成功还具有不确定因素。
备战甲型H1N1流感
截至北京时间7月12日22时,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全球13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9451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429例。
有专家表示,如果病毒继续广泛蔓延,或在即将到来的冬季以其他严重的形式卷土重来,人类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世界卫生组织已于5月27日确定甲型H1N1 流感疫苗生产用毒株,并已将其发放至我国及世界各国申请索要这一毒株的疫苗生产企业,若毒株运送及生产顺利,我国有望早日生产出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尹红章表示,目前我国有11家季节性流感疫苗生产企业(上市公司主要是华兰生物和天坛生物),其中1家企业具备大流行流感疫苗的生产资质(北京科兴)。若甲型H1N1流感被确定为季节性流感,11家流感疫苗生产企业均可投入生产。若我国11家流感疫苗生产企业全部投入生产,首批产量可达300万剂,年产能可达3.6亿剂。若甲型H1N1流感被确定为大流行流感,我国仅1家企业具生产资质,年产2700万剂。
第三篇: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疆葡萄酒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2002年,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耿兆林日前指出,我国葡萄酒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显示出良好的前景。2002 年1至10月份, 全国葡萄酒总产量比2001 年同期增长5.38%, 全行业总资产达到96 亿元, 同比增长10%以上, 销售额达到42 亿元, 也比2001 年同期增长6%以上。耿兆林说, 品质方面, 我国葡萄酒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全国葡萄酒抽检合格率由1997 年的88.2%上升到2001 年的96.1%。在产业政策上, 国家是控制发展高度酒,鼓励发展低度酒和非粮食酿酒, 支持发展以水果为原料的饮料酒。这个支持, 首当其要的就是葡萄酒。他说,近年来, 我国葡萄酒行业调整了产品结构。一是以前我们的产品有不少是半汁的、甜型葡萄酒。现在100%原汁的产品已经占到了葡萄酒产量的一半以上;二是技术法规日趋完善。2002 年11 月, 国家经贸委发布了《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并开始施行;三是发展了大量优质的葡萄基地①。
西部大开发尤其是对目前正处于强劲增长态势的葡萄酒业, 其渊源本来就出自于西部。我国的葡萄基地提供的原料远远满足不了葡萄酿酒企业的需要。西部大开发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比如葡萄酒的生产, 西部有着良好的种植条件。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拥有70% 的国土面积。而西部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3, 劳动力成本较低, 这些优势是国内其他地区所无法取代的。随着国外葡萄酒产业的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国内葡萄酒业急需增加忧患意识, 有专家提出, 如果日后关税再有所下降, 对国内葡萄产业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缩小这一差距, 去西部发展种植和初加工业,不仅是当务之急, 也许还是大势所趋。一些中国著名葡萄酒企业如百年张裕,正在积极探讨西部地区葡萄基地的建设事宜, 致力于实现“原料基地化, 基地品种化, 品种区域化”。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主要的酿酒葡萄及葡萄酒产地,古代葡萄酒大规模的生产都基本集中在新疆。但从现代化产业角度来讲,直到20世纪70年代,新疆葡萄酒工业化才真正形成。目前,新疆是中国酿酒葡萄十大产区之一,主要集中在吐鲁番盆地的鄯善,玛纳斯平原和石河子地区。葡萄酒业是新疆资源优势明显而发展相对滞后的行业。近两年由于葡萄产业化及龙头企业的发展,新疆葡萄酒行业及产量有了明显的发展。2006年新疆葡萄酒产量为16万吨,比2003年1.87万吨增长了十几倍。新疆由
②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加上1.47万公顷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基地,在这个产业中备受瞩目。
二、葡萄酒消费群体逐渐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发生着重大变化,表现在酒类的消费品种的结构方面,正在发生的革命性的调整,果酒消费市场迅速扩大,这为新疆葡萄酒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场历史性的机遇。葡萄酒在解放初期的消费量微乎其微,但到80年代以后,其消费量在酒类排名第三,近两年来,葡萄酒的消费量大幅度猛增,大有跃居消费量第二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酒类的需求同其它食品一样,也在向“安全无害、营养保健、回归自然”的方向发展,葡萄酒则以它特有的风格和品质具备了以上条件葡萄酒的好处,正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不少人改变了过去的以白酒为主的饮酒习惯,葡萄酒逐渐在我国走红。由此,葡萄酒销售量成倍的增加。如1996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为17万吨,进口葡萄酒为0.46万吨:到1997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上升为30万吨,进口葡萄酒上升为30万吨③。正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在饮食文化上追求生活品质提高,向更加健康方向发展的需求,也是葡萄酒消费能够热起来的缘由所在。我国葡萄酒消费群体逐渐形成④。
三、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我国葡萄酒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葡萄酒产量仅为200吨。新中国成立后,葡萄酒业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发展的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8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达到614万吨。80年代后,我国葡萄酒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1988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达到30180万吨,虽然之后的几年葡萄酒产量有所减少,但是这几年随着人们对葡萄酒认识的深入,葡萄酒产量又呈现了回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葡萄酒业目前正处在机会与威胁同存的时代。
一方面我国葡萄酒企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国葡萄酒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威胁。随着中国的加入世贸,我国葡萄酒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威胁:
① 关税降低的威胁。按照中国的加入世贸承诺,2005年1月1日起,葡萄酒关税将从原来的34.4%降至14%,因此,国外品牌葡萄酒势必会降低价格,增强中国消费者的接受度。② 国外品牌的本土化威胁。目前,我国葡萄酒的市场空间仍然较为有限,加入WTO以后,国际葡萄酒企业纷纷加大了在中国的本土化渗透策略,这无疑于加大了对国内葡萄酒企业的冲击。
③市场放开的威胁。加入WTO后,要求我国进一步降低关税的同时开放国内市场,放宽市场准人条件和领域,降低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而国外葡萄酒巨头在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品牌、营销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第四篇: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贵州省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2015年,贵州全省医药制造业总产值384.13亿元,增加值101.63亿元、增长6.9%。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总产值突破300亿元,苗药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全省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总面积达到511.28万亩,总产量155.25万吨,实现产值120.12亿元,太子参、石斛、天麻、杜仲、薏苡、刺梨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全省新增社会办医疗机构129家,新增养老床位4.37万张,达到16.37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以上。初步核算,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440亿元、增长20%。
(二)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成立了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认定命名了贵安新区、乌当区等10个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县、市、特区)。白云老龄休闲度假养生示范基地、梵净山度假避暑生态养老基地等一批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园区)颇具规模,“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等健康养生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乌当医药园区、益佰医药园区、都匀医药园区、凯里医药工业园区等一批医药园区集聚效应日益显著,益佰、百灵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聚集的千亿元产业集群“贵阳新医药产业圈”加快形成。
(三)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益佰、百灵、景峰等一批10亿元以上的医药企业加快发展,进入中国医药500企业14家,其中百强企业1家。朗玛信息成功收购39健康网,互联网医院等新业态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国药、广药、修正药业、天士力、华大基因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已经在贵州落户投资。景峰企业借壳湖南天一科技成功上市,新天药业等企业到中小板上市融资,威门药业通过新三板平台融资6亿元,三力制药成功挂牌新三板,大健康上市企业达11家,其中主板上市6家,约占全省上市企业总数的25%,形成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大健康医药产业的贵州板块。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五篇:厦门市游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厦门市游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道恩游艇设计提供
游艇产业作为国内的新兴产业,被业界誉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巨大商机”。在我国沿海地区,游艇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游艇的制造工业会带动金属制品、木器制造、电子仪器、航海器械等多个配套产业的发展;游艇的消费必将带动游艇维修保养、游艇驾驶培训及滨水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享有“海上花园”美誉的厦门市凭借地缘优势及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游艇业获得了飞速发展,逐渐成为厦门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底,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授予厦门市“游艇帆船产业发展基地”的称号,此举是对厦门市游艇产业发展状况的充分肯定。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厦门市游艇产业发展现状:
一、游艇制造业发展居全国前列。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厦门市游艇制造业开始萌芽。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发展,厦门市游艇制造业已逐渐崛起,目前具备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游艇制造企业已达数十家,产品远销香港及欧美市场,出口额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游艇制造业发展居全国前列。
二、游艇工业园区建设日渐成熟。
早在2005年,厦门市经发局编制《厦门船舶工业发展规划》,旨在创造一个有利于游艇业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目前,厦门海沧排头游艇工业园区已吸引业内众多知名游艇企业落户,2008年开始动工建成的翔安欧厝游艇制造基地,也有十数家游艇企业陆续入驻。
三、多家大型游艇俱乐部相继成立。
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属亚洲规模最大的游艇俱乐部,曾在08年亚洲国际地产投资与开发博览会上,获得亚洲最佳滨海开发项目殊荣;08年开工建成的中澳游艇俱乐部具备举办世界级游艇展和国际级赛事的硬件条件;2007年正式启用的五缘湾帆船港集游艇帆船俱乐部、国际展销中心、港口服务中心、认证培训基地及国际产业机构总部及产学研交流中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除此之外,厦门帆船游艇运动协会、厦门游艇行业协会相继成立,从而加速了厦门帆船游艇业的发展,并为厦门游艇企业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组织联系的平台。已先后举办多次的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帆船展览会也有力地促进了厦门游艇销量的增加。
然而,正如著名游艇设计公司DND道恩设计的设计师所言,厦门市游艇产业在逐渐形成规模的同时,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诸如:制造业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欠缺、本土设计师队伍有待扩大等情况,为了促进厦门市游艇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厦门市游艇经济发展位居我国沿海城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