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近日,国内主要电力企业与煤矿企业签订了2010年电煤供应合同价格协议,可以看出,合同价格较2009年上调了约30元至50元/吨。受冬季消费高峰、天气因素以及节日储备等阶段性需求因素影响,近期国内煤炭需求持续上升。尽管山西等煤炭主产地产量逐日增加,但短期内不足以改变可供煤炭偏紧的局面,煤炭价格还将继续保持上涨势头。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剩余探明可采资源储量少。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1180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260亿吨,资源量8540亿吨。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和贵州五省(区)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956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1%。尽管我国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34吨。
近几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解决。有关专家认为,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破坏浪费严重。我国煤矿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资源价格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一些不具备办矿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利用其经济实力上的优势参与矿业权竞争,通过炒卖资源牟利,对行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先进与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整体技术水平低。我国煤炭行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4.2%,不但低于全国29.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平均60%以上的水平,煤炭行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
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我国许多国有重点煤矿相继进入了衰老报废高峰期,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此外,数量众多的乡镇小煤矿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安全方面投入少,煤矿事故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够,矿区生态环境亟须改善。“十五”以来,全国煤炭产量大幅增长,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加剧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而治理力度却落后于开采强度,加重了环境破坏程度。此外,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泥、劣质煤、与煤伴生矿物以及矿井水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煤炭生产过程中资源的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对能源的需求必然会随之增加。《报告》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煤炭工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增强煤炭供应能力。我国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煤炭需求情况,按照“上大关小、产能置换、优化结构”的原则,加快大型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工作,优化煤炭开发布局。
抓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我国应继续大力整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浪费资源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煤矿,早日形成以大兴煤矿企业为主体的煤炭供应体系,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
做好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煤炭加工转化项目管理,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我国要不断加大煤制油、煤气化等项目的研发力度,尽量降低煤炭作为终端能源使用的比例,推动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中国煤炭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重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煤炭的国家,但煤炭产业真正的发展还起自新中国成立之后。除1997-2000年期间出现递减以外,我国煤炭产量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并不能掩盖中国煤炭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多重问题。
主要问题之一是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企业市场占有率低。
到2002年底,我国煤炭企业数约25000个,但全国煤炭企业平均产煤量仅为6.33万吨左右。2002年,我国年产原煤达到4000万吨的企业只有神华、兖矿、大同与西焦煤集团公司共4家,超过5000万吨的只有神华一家,但神华集团公司的市场份额不到5%。
问题之二是劳动生产率低,安全事故高居不下。
我国煤矿的生产效率较低,国有重点煤矿的工效为3.057吨/工,是世界上最低的,但在百万吨死亡率方面高出先进产煤国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问题之三是采出率低,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资源采出率一般在50%左右,而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不到30%,有的仅为15%,丢弃的资源无法复采。据保守推算,我国每年平均损耗煤炭资源50亿吨,20年累计浪费煤炭资源1000多亿吨;而据有关人士测算,实际上我国煤炭资源的浪费总量可能要达到2000亿吨以上。另外,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煤伴共生品,但利用率非常低,形成了另一种资源的浪费。
问题之四是污染控制不力,煤炭的负外部性过强。
我国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极为严重。
在煤炭加工过程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来自于对原煤的筛分、洗选、动力配煤和土法炼焦。据调查,因洗煤全国每年排出洗矸4500万吨,洗煤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
我国85%的煤炭是通过直接燃烧使用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4%;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5%;氧化氮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0%;总悬浮颗粒(TSP)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0%。
问题之五是国有煤炭企业普遍包袱沉重,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这些包袱主要包括:因国家投入资本金不足,国有煤炭企业基本上是负债经营,本息负担沉重;1994年全国实施新税制后,煤炭业按加工制造业征税,煤矿企业税费大幅增加;企业办社会的包袱沉重;铁路建设基金的额外负担;资源枯竭矿井不断增多,煤炭企业后续开采资源日趋紧张等等。
问题之六是煤炭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
我国绝大部分煤炭企业的产品结构单一,尽管绝大多数国有重点煤矿企业都发展了一些非煤业务,但企业利润的90%都来源于煤炭。
此外,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还普遍存在着观念陈旧、机制转换较慢、管理方式粗放、科技进步缓慢、职工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之痛
煤炭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合理性是导致目前我国煤炭产业发展之痛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以资源地理分布为依据的企业组建方式导致了我国煤炭企业众多、规模不大、包袱过重、跨区域扩张困难。
建国初期我国煤炭产业制定了矿井基本建设“大中小并举”的方针,因地制宜,能大则大,能小则小。这种以资源地理分布为唯一依据的企业组建方式明显地具有“项目公司”的特点,其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只能根据所划定的资源进行开采,规模有限,跨区域扩张困难;矿区远离城市,因地而建的矿区不得承担起各种社会职能,形成沉重的包袱;随着煤炭资源开采时间的推移,开采成本逐步加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降低;随着一些矿区资源的日趋减少甚至枯竭,这些矿区中“关闭破产”压力不断加大。
二是煤炭资源长期的无偿与低价的有偿开采导致了煤炭产业进入壁垒过低、小煤矿丛生,煤炭采出率过低、资源浪费严重。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煤炭资源基本上是无偿开采。尽管目前根据新修定的《矿产资源法》要求煤炭资源实行采矿权转让,但实际转让费都很低。资源的无偿或低价获得直接导致了煤炭产业进入壁垒过低,一些小煤窑只需要不多的投资即可打井采煤,这为小煤矿“遍地开花”打开了方便之门。它们为了更多地获利,粗放式开采成本最低的、经济效益最好的那部分资源,结果煤炭的采出率很低,浪费了大量 1的煤炭资源,而对于那些煤炭共伴生品更是视为垃圾随地乱堆;近些年来,国有重点煤矿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出率也有所降低。
三是资本金投入不足与长期偏低的煤炭价格导致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财务负担过重、自我积累能力较差、可持续发展困难。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无偿开采行政授予的煤炭资源,但资本金投入的不足也使企业普遍背着沉重的财务负担。与此同时,我国煤炭长期执行国家规定的低价格,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长期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乃至长期全行业亏损。开采资金投入不足与产品销售的低价格导致我国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自我积累能力较差,主要生产设备老化,技术更新资金缺乏,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煤炭生产与消费的体制性分离导致煤炭企业难以获得较高的煤炭附加值,发展受制于铁路运输,并被指责为环境的污染源。
目前我国每年电力用煤占煤炭总产量的40%,是煤炭的第一大用户。由于煤炭业不允许发电,而电力业也不能采煤,煤炭企业无法获得因煤炭就地转化为电而形成的高附加值。由于我国电力企业消费的基本上是原煤,导致了我国煤炭的入洗率仅为25%(发达国家的煤炭入洗率为90%以上),且主要是供应炼钢用的焦煤入洗,而我国现有煤炭洗选设备空置率达到65%。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分布极不平衡,在长期煤电分离的体制下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格局。目前我国煤炭产量的70%需要通过铁路运输,运量占铁路货运总量的40%左右。由于铁路货运发展滞后,运力有限,我国绝大多数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都受制于铁路运力而难以提高产量。
此外,由于燃煤单位的设备普遍没有脱硫装置,直接燃烧原煤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一些媒体于是将煤炭归为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而呼吁煤炭企业提供洁净煤,而实际上煤炭消费过程中是否形成污染,主要在于煤炭燃烧的设备。
五是以产量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与安全事故处罚不力导致我国煤炭产业安全事故率过高。
增加煤炭产量长期是我国煤炭产业的基本政策,在增产的压力与动力驱动下,我国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产量而对安全重视不够、安全系统投入不足。尤其是小煤矿生产方法极为原始,只求产量不顾安全,而且在安全事故发生后一般只有为数不多的经济补偿而很少受到相关法规的严厉处罚,结果导致我国煤炭安全事故率长期高居不下。
此外,我国煤炭勘探单位长期被定位为事业单位,通过中央财政拨付的有限的事业经费而进行无偿勘探,由于勘探经费的严重不足,我国煤炭已发现的资源勘探程度低,可供建井的精查储量不足,直接影响到我国煤炭的可持续开采。
美国经验对中国煤炭产业的借鉴
经验之一:煤炭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和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必须有偿合理且可持续性地开采。在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负责控制煤炭资源的使用,内政部土地管理局负责煤炭资源的租借。美国资源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对联邦公有土地煤炭资源实施租借方式,对煤炭资源已勘探清楚并进行了资源评价的矿区,采用招标方式确定开采者;对煤炭资源尚未探明及未进行资源评价的矿区,实行勘探和开采优先的办法。
煤炭资源价格确定是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煤炭资源储量、煤质、最大的经济回收率、煤炭开采难易程度和开采成本,以及地产价值、银行利率等。由于对煤炭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并加强了对煤炭资源的系统管理,美国煤炭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总采出率达到80%以上。
经验之二:煤炭在其开采、运输与消费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负外部性,政府需要综合控制。
美国政府在控制煤炭开采与加工过程中负外部性的主要措施有:严格审批煤炭建设项目,对凡是没有达到法规要求编制复田设计的矿区不准开采;通过建立废弃矿山土地复田基金帮助采后煤矿的复田。
对于煤炭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外部性,美国主要是通过环保立法来控制,对排放气体各种污染物含量的严格规定,限制燃煤锅炉的二氧化硫、氧化氮及烟尘的排量,各用煤单位基本上都采用了新型脱硫集灰等设备,许多煤矿只得停采含硫量高的煤层,改为开采低硫低灰的优质煤层。
美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措施有:建立矿业局,并在各煤矿区建立安全监督机构,派驻检查人员加强检查;颁布煤矿安全保健法,授权全国各地250名安全监察人员在紧急危险情况下有权停工撤人;要求矿主事先交纳足够的事故处理保证金,每死亡1人要赔付数十万美元,使得煤矿死不起人。
经验之三:煤炭产品是一种中间投入品,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标准在于根据市场需求而提供效益最大化的终极品。
目前在我国还有煤炭总产量13%的煤炭为居民直接消费,而美国99.5%的煤炭都是作为工业中间品。煤炭产品并非是煤炭资源开采的唯一目标,美国不少煤炭企业建立坑口电厂将产煤改为输电、建立煤炭气化厂和焦油提炼厂直接生产煤气与焦油。
经验之四:煤炭产业是一个竞争性产业,充分竞争导致煤炭产业全员效率不断提高,煤炭资源获得更为集中且高效地开发。
在美国,1991年独立的专业煤炭公司所属煤矿产量仅占美国煤炭总产量的17.3%,而美国以外的国际财团和外国公司控股煤炭企业已经日益加快进入步伐。因竞争较为充分,美国煤矿的全员效率而一直保持着世界最高水平,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通过收购与兼并不断地占有更多的资源,最终使煤炭资源获得更为集中且高效的开发。
经验之五:煤炭企业的战略目标在于有效地获得与运营煤炭资源,创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实现企业绩效的最大化。
在美国,由于煤炭可采诸量的55%为联邦政府所有,而45%为私人所有,因此美国各大煤炭公司一方面通过投标从联邦政府获得煤炭资源,另一方面则通过收购兼并国内外煤矿而控制大量的优势资源。如美国皮保迪公司到2002年底其煤矿已分布在美国的九个州和墨西哥与澳大利亚,共占有91亿吨可采储量的优质煤炭资源。
美国煤炭企业在交易与运输方式方面也不断创新。长期供煤合同已成为美国煤炭产业的主要销售方式,皮保迪公司还与铁路公司合作创造了万吨长大单元列车,美国固本煤炭公司在俄州修建全美第一条年运煤量120万吨的水煤浆输煤管道。即便如此美国煤炭运输的费用仍然较高,煤炭企业又开始发展坑口电站,目前它已成为美国能源基地建设的常规模式。
中国煤炭产业战略发展思路
为实现我国煤炭资源合理高效的可持续发展,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煤炭产业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改革现有的煤炭资源管理体制,实施基于资源运营的煤炭资源管理与煤炭产业发展战略。在煤炭资源的价值链创造过程中,由于各利益相关者战略目标的不同,它们基于资源运营的战略思路并不一样。
对于煤炭资源的所有者而言,基于资源运营的政府部门战略思路是通过招标、拍卖与挂牌等方式有偿转让煤炭资源的探矿权与采矿权,获得因煤炭资源矿业权的转让而形成的收益,并期望这种收益尽可能的合理与最大化。
对于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履行者而言,这种思路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制定符合客观现实的环境保护法规,并通过严格地执法,从而有效解决煤炭资源开发、消费过程中的负外部性,尤其是大力降低煤炭安全事故率;另外还要根据国家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并按规划投放煤炭资源,确保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的充足性。
对于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与国有地方煤炭企业的出资者而言,这种思路是通过对以往行政授予的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获得较高的收益。但考虑到我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目标是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因此政府部门的战略思路是在对这些行政授予的煤炭资源价值的合理评估,通过矿业权的逐步流转而获得煤炭资源的收益。
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者而言,基于资源运营的煤炭企业的战略思路是通过煤炭资源矿业权投标拍卖挂牌与收购兼并等方式多渠道获得丰富的优势煤炭资源,通过对煤炭资源合理地开采、加工、销售与运输而不断地提高全员劳动效率与煤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通过对煤炭资源的经济合理开发而获得最大化的经济绩效。
战略方式多样化
在不同的战略思路下,各利益相关者实施基于煤炭资源运营战略的方式也不相同。
作为资源所有者,政府实施的战略方式类似“三部曲”。一是建立垂直集中的煤炭资源管理体制。具体来说,重要的或规模较大的煤炭资源矿业权的转让需要由国土资源部直接处置,规模较小的煤炭资源的矿业权转让则由国土资源部授权省级国土部门处置而在国土资源部备案。二是认真制定煤炭资源的长期开采规划。三是全面实施煤炭资源的有偿开采,为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煤炭资源并未真正做到有偿开采,因此政府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对全国的煤炭资源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各地煤炭资源矿业权的指导价格;对于行政授予的国有重点与地方国有煤炭企业的煤炭资源进行矿业权评估与转让,并将其转入国有资本金;对于乡镇与私营煤炭企业所占有的煤炭资源的矿业权进行评估与转让,并将其上收;对于准备新开的煤炭资源的矿业权可执行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6月11日颁布的《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向各类投资主体公开转让。
作为国有煤炭企业出资者,政府实施的战略方式包括:客观评估煤炭资源的价值并转为国有资本金;尽可能转让国有股份,逐步将国有资本退出煤炭行业;解决煤炭企业中遗留的历史问题。
作为行政管理者,政府实施战略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法控制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矿区环境保护,认真贯彻执行《煤炭法》,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经验;二是依法控制煤炭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强制煤炭消费者采用洁净煤技术,从煤炭价值链的终端实施控制,促进煤炭产品的升级。
作为煤炭企业,其实施的战略方式有:一是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如参加政府部门的招标、拍卖与挂牌,从政府部门获得煤炭资源;通过收购、兼并与联合开发,获得其他煤炭企业的优势煤炭资源;还可以走出国门占有国外的优势煤炭资源等等。
二是价值最大化地发挥煤炭资源的效用。若条件许可且效益可观,可以通过煤电联营的方式将产煤直接变为发电,同样可以变为产气或产油;在只能生产煤炭的情况下,也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尽可能地提高洗精煤比重;另外,还要不断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再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煤炭共伴生品的综合利用率,从而变废为宝。
三是提高产量规模,形成较强的市场势力。要不断提高产量规模,通过收购、兼并与联合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几家年产量过亿吨原煤的企业集团,形成较强的市场势力,减少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确保煤炭资源的收益。
四是不断地提高生产技术、强化管理,提高全员原煤劳动效率,降低产品成本。
五是降低交易与运输费用,提高煤炭产品的竞争力。可以变输煤为输电,完全消除交易与运输;就近寻找客户,减少运输费用;以长期合同的方式与重要的客户建立伙伴关系;根据效益原则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如采用管道运输、与铁路部门合作发展大马力机车。
六是注重安全生产,减少安全事故。
七项战略发展建议
建议之一:构建煤炭资源管理体系,规范煤炭资源有偿开采制度。我国煤炭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在于建立有效的煤炭资源管理体制,因此建议国土资源部代表国家对煤炭资源实行集中管理,制定全部煤炭资源的有偿开采制度,并出台全部煤炭资源矿业权转让的实施方案。
建议之二:明确煤炭资源矿业权评估主体,准确评估煤炭资源价值。现行一些煤炭上市公司的煤炭资源矿业权评估的委托者是企业本身,它们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严重低估煤炭资源的价值,建议在煤炭资源矿业权转让过程中,必须由政府部门委托评估,从而客观准确地评估出煤炭资源的真正价值。
建议之三: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塑造煤炭产业的健康主体。现有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绝大多数改制并不彻底,依然关心的是煤炭产量,而不是煤炭资源价值的充分挖掘,必须深化国有煤炭企业的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逐步减少国有股比重,建立多元投资主体,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建议之四:改革煤炭资源勘查体制,提高煤炭资源的勘查能力。尽管我国煤炭资源的普查率较高,但精查率却很低,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煤炭勘查仍然实施事业单位体制而进行无偿勘查,勘查经费严重短缺,勘查的内在动力也不足。建议深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将煤炭勘查单位转变为公司,进行商业性运作,实施有偿勘探。
建议之五: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负担。由于绝大多数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所在的地方政府接受能力有限,导致这一改革至今难以真正实施。建议政府将煤炭资源矿业权转让的一部分收益帮助地方政府接受煤炭企业所分离的社会职能。
建议之六:加快发展铁路大马力机车,提高铁路煤炭运输能力。我国铁路运输能力不足长期制约着煤炭企业的发展,加快铁路建设步伐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短时间内即可实现的方法则是大力发展大马力机车,提高单列货车的货运能力。
建议之七:降低煤炭产品税赋,减轻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1994年国家税制改革后,煤炭企业纳税总额大幅度增加,1994~2000年与1993年相比,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年平均纳税额增长了189%。建议根据国际上通行的煤炭企业税收方法与我国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降低煤炭产品税赋,减轻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
第三篇:2013年中国煤炭需求发展现状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
2013年中国煤炭需求发展现状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讯,今年,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煤炭需求将有新的增长。同时,受国内外严峻复 杂形势影响,经济运行中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对煤炭工业发展影响不可低估。初步判断2013年煤炭需求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煤炭市场继续呈现 供需相对宽松态势。
2012年,煤炭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前4个月煤炭供需基本平衡,价格平稳;5到9月煤炭市场供大于求态势明显,需求和价格大幅下降,库存急剧增加;进入10月份以来,煤炭需求有所回升,价格保持低位稳定。
煤炭价格下降。2012年12月28日中国煤炭价格指数170.7点,比年初下降28.8点,较10月份回升了3.1点。2012年12月末秦皇岛港 5500大卡市场煤平仓价630-640元/吨,比年初下降了170元/吨。冶金煤价格较年初普遍下降300-400元/吨左右,去年9月份以来部分地区 炼焦煤价格止跌并有小幅回升,涨幅大约在100-200元/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世界煤炭需求下降,国际煤炭价格下跌,我国净进口大幅增加;国内经 济增速放缓,用煤需求增幅下降与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产能建设超前矛盾叠加;加之天气原因,水电满发,燃煤电厂利用小时数减少,电煤消耗降 低。
煤炭进口大幅增加。全年进口煤炭2.89亿吨,同比增长29.8%;出口926万吨,同比下降36.8%;净进口2.8亿吨,同比增加7190万吨,增长34.5%。进口煤对国内市场调节作用增强。煤炭库存居高不下。2012年末,煤炭企业存煤8500万吨,同比增加3120万吨,增长58%;重点发 电企业存煤8113万吨,同比减少52万吨,下降0.6%,可用天数仍保持在19天以上。煤炭企业去库存压力较大。
010-84983602
第四篇: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突围策略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突围策略
前几年,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与主要的工业原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过,受环保与经济下行影响,我国煤炭黄金发展的十年已经过去。2013年以后,煤炭市场开始下行,产能问题突出。到2015年直至现在,煤炭产能过剩情况正持续恶化。
2000到201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年均增加2.18亿吨,年均增长率为8.8%。其中,2013年煤炭市场消费量达到峰值,为42.2亿吨,随后2014年煤炭消费量出现首次下滑,降幅达8.8%。煤炭消费量逐年下降的同时,煤企库存量却逐年高涨,到2015年末,全社会存煤已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煤炭企业存煤1.01亿吨,比年初增加1443万吨,增长16.7%。
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下,煤价持续下降。到2015年末,中国煤炭价格指数为125.7个点,比2015年初下降了12.7个点,降幅达9.2%。其中,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为370元/吨,比2015年初下降了155元/吨,同比下降29.5%,这一价格已跌至12年前的水平。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3年以来,政策便有意识的指导煤炭减产,虽然煤炭产量从2013年的39.7亿吨下降至2015年的36.8亿吨,但全国规模以上的煤炭企业经营并未有好转,实现利润逐年下降的情形让人担忧。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2011年以来,规模以上煤企实现利润逐年下跌,其中2015年规模以上煤企实现利润440.8亿元,同比2014年下降800多亿元,煤炭行业困境依旧。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市场供需失衡、煤炭发展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约束是造成当前煤炭深陷困境的主要因素。
其中,市场环节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经济下行、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变化、生态环境约束等因素限制了煤炭市场。以能源与生态环境调整为例,相关调查显示,烧煤对雾霾天气的贡献超过了6成,因此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取代煤炭成为新的能源战略,这就“夺去”了部分原有的煤炭市场。
结构不合理方面,我国煤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生产集中度低、人均效率低、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煤炭的安全生产、洁净生产、深度加工仍旧面临诸多问题。
体制机制束缚主要表现在行业管理弱化、企业管理粗放、税费负担较重、社会职能分离难、落后煤炭(衰老报废煤矿)退出机制不完善等方面。
政策扶持 煤炭脱困自救方向清晰 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这一文件提出将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煤炭行业扭亏脱困升级和健康发展。
在脱困目标上,新政提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年至5年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脱困具体任务上,新政提出了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和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推进企业改革重组;促进行业调整转型;严格治理不安全生产;严格控制超能力生产;严格治理违法违规建设;严格限制劣质煤使用9方面任务。
山东、山西两地已经对上述《意见》做出回应,未来将有更多省份回应并落实国家去产能政策。煤炭过剩产能有效化解、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并且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在政策指导下,煤炭行业以降成本、去产能和补短板为原则的自救之路清晰,煤炭电商与煤化工将成为自救的重要手段。
煤炭电商
煤炭电商是行业去产能的“利器”,它能降低煤企以及煤炭贸易商的成本,并快速提高销量,助力煤企较为轻松的消化过剩产能。
转型煤炭电商节约了交易成本,拓宽了煤炭营销渠道,并且破解了煤炭大宗物资现货交易的难题,能重新焕发煤炭行业的生命力。事实上,2012年之后,我国煤炭电商平台数量不断增长,这也反映出出煤企对煤炭电商的重视度。
煤企转型煤炭电商,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核心企业资源为依托,实现全供应链的业务,服务上寻求创新将是煤炭电商拥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
为此,煤企需要在交易服务方面,扩大煤炭交易服务网络的覆盖面,进一步贴近用户、贴近市场、延伸服务;在信息服务方面,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进煤炭质量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力求建立统一的、科学的煤炭质量标准;物流服务方面,整合物流信息和资源,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减少库存,提高煤炭物流标准化程度;3 金融服务方面,提升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合作,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煤化工
与工业烧煤相比,煤化工产品更为环保,符合清洁能源的发展要求。同时,煤化工产品也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以上两大优势能助力煤企快速实现产业优化与升级。
从行业发展周期来看,在2003、2004年以来,我国煤化工出现了过热的现象,行业的利润有所下降,同时产能在短期内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使的行业内一些产品出现过剩现象。但由于我国的资源状况是富煤、缺油、少气,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于能源安全的重视,煤化工在我国的景气度逐渐上升。
随着煤化工投资重启,这一领域有望在2016年走出低迷困境,迎来较好发展态势。本文作者:李佩娟(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五篇: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市场调查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市场调查
我国花卉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花卉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国内花卉生产仍以城市绿化为主,据国家统计局授权农业部发布的关于2000年全国花卉生产的有关资料,绿化专用花木的生产面积占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的50%以上,只有10%左右的面积用于切花、切叶和种球的生产。但随着近年居民花卉消费的迅速增长,鲜切花、盆花生产占地面积也在迅速扩大。花卉生产种类仍以传统名花、绿化苗木为主。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的变化,花卉出口额逐年增加,但增长缓慢,出口花卉产品中优质花卉较少,在国际市场上以价格竞争为主。
在花卉进口贸易方面则表现为进口种类多、数量大、增长快速,进口时间由季节性变成近2年的周年进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花卉商品化生产起步晚,花卉生产技术和新品种选育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国际花卉生产格局的基本形成,为满足近几年来城市环境建设的巨大需求,花卉生产所需的大部分优质种苗、种球、种子及园林园艺机械都依赖进口。总的来看,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大,但生产效益差,出口花卉种类单调且数量少,出口增长慢,花卉进出口贸易逆差很大,花卉生产缺乏特色。
随着国内外花卉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花卉生产和消费具有巨大潜力,花卉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我国花卉产业起步晚,目前在花卉生产、销售、流通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政策法规不健全,科技较滞后,限制了我国花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入世后,随着花卉贸易国际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加速,更加迫切地需要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
1、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据有关机构预测,尽管国内花卉生产逐年扩大,但其中的大中型企业不到20%。总体上来说,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正是目前花卉生产的状况造成国内市场上较缺乏优质花卉产品,从而导致国内市场对需求的优质草花种子、草坪种子、花卉种苗和种球、成品花
卉及园林机械和园艺工具主要依赖进口,进口金额逐年上升。特别是入世后,关税下调,进口花卉的优质优价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这给民族花卉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2、专业技术人员较缺乏
花卉产业上规模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从当前调查情况看,全国花卉也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花卉生产过程中,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较难,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前要实现我国花卉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迫切地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3、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世贸组织统计,全球花卉贸易中鲜切花是花卉产业发展的主体。世界上许多花卉产业大国,鲜切花生产占产业的60%以上。近10年来,国内鲜切花和盆花生产虽然受到重视,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国内花卉生产面积是世界总生产面积的13,而切花生产总量仅为国际市场的3%。这与当前国际花卉贸易的产品结构形成很大反差。
4、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花卉生产和需求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的特点,花卉消费常处于“南花北调”状态。目前,花卉流通体系尚不健全,花卉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为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花卉产销结合,花卉流通量较小,流通环节多,流通费用高,加之缺乏先进的花卉采后贮运、保鲜技术及花卉流通过程的质量监督,产品质量评估难,优质优价难实现,影响花卉的国内外贸易。
5、缺乏生产标准化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国内花卉生产标准化的有关法规,国内花卉生产方式较传统,生产技术,如栽培方式、病虫害防治方法、花卉保鲜、贮运及包装等技术落后,加之对国际花卉贸易要求的技术信息缺乏了解,造成我国花卉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花卉生产标准化成为入世后我国花卉国际贸易面临的重要问题。
花卉产业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入世后,国内关税下调,国外花卉优质优价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预计花卉进口还将增加,中国花卉产业面临挑战。从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来看,花卉生产具有由高成本的发达
国家向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转移、由传统花卉向新优花卉发展的趋势,而我国具有植物资源、气候资源和劳力资源三大优势,只要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正确定位花卉产业发展的方向,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重视花卉市场信息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流通体系,培育规范化的市场,建立竞争有序的良性环境,正确引导消费,解决供需矛盾,抓住发展契机,扩大花卉出口创汇,就能促使中国花卉产业走向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地说,当前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1)利用劳力资源、气候资源及土地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花卉企业进行投资,带动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
(2)花卉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将重心转移到鲜切花和盆花发展上来,突出特色产品,创立品牌。还要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
(3)对季节性生产出口的花卉,应加强花卉产业的信息管理,科学地进行市场预测,合理安排生产,了解国外贸易的技术要求和惯例,把握时机,扩大产品的出口创汇,走绿色产业发展道路。
(4)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花卉产业特色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目前我国推行的公司+企业+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5)加强对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结合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育花卉新品种,走花卉产品特色化的道路。
(6)健全花卉产品的流通体系,扩大花卉的市场流通量,加强对花卉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实现花卉市场的公平竞争、优质优价。
(7)建立花卉信息网络,对花卉生产进行指导,规范市场体制,正确引导消费,充分了解国内外花卉产业信息动态,把握市场机会。
(8)加强对花卉品牌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9)制定国内花卉生产统一管理制度,规范生产过程,结合国际贸易的产品质量要求,对花卉生产方式、采后处理技术、包装标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与国际贸易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