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与政策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牧草产业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的政策支持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5年之后,由于受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国家政策、市场价格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起伏波动很大,尤其是受粮食补贴政策影响,牧草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目前,我国牧草产业正处于逐步恢复发展阶段。新时期发展发展牧草产业,是促进现代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生物能源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选择。
一、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逐渐兴起的牧草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种子繁育、牧草种植、产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各环节联接的产业链条。但自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强有力实施,对牧草产业形成了不小的冲击。自国内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以来,许多大型养殖企业,特别是奶牛养殖场开始注重用苜蓿饲喂奶牛,以提高奶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拉动了苜蓿等主要草产品价格的快速回升,导致近两年我国牧草产业逐步趋向回升的势头。
(一)我国牧草已初步建立起一个产业体系,但产业规模较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农业政策及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影响,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始从事牧草生产,我国草产业迅速崛起,涌现出很多牧草种植和加工企业,并初步形成了牧草种子繁育、牧草种植、产品加工、贮运销售等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但牧草产业总体规模较小,远满足不了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目前,全国草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年加工5万吨以上的有33家。总设计生产能力为500多万吨,总实际生产加工量只有180多万吨,占设计生产能力的36%。2008年累计人工种草面积999.8万公顷,其中耕地种草面积342.3万公顷。2008年产干草6039.5万吨,不及国内正常需求量的1/10。
(二)我国牧草产业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畜牧业生产发达国家,牧草属于作物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紫花苜蓿列入战略物资名录,草产业已成为美国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发展健康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改良中低产田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牧草产业一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牧草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和国内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牧草产业才出现了短暂的兴盛。当前,我国牧草产业还非常落后,生产规模小,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所生产的大部分豆科牧草产品质量较低,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目前我国年产牧草6000万吨,但商品草仅280万吨,且80%为3级以下。2008年美国干草收获面积为2446.0万公顷,各类牧草总产量达到1.48亿吨,紫花苜蓿和其他牧草干草总产量分别为7094.4和7701.1万
吨,一级品苜蓿干草占到苜蓿干草产品的70%以上,粗蛋白含量18%以上,出口苜蓿草产品总值达1.64亿美元。
(三)牧草产业区域化布局正在形成。牧草生产“两带一区”正在形成,即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陕西为核心的苜蓿生产带,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为核心的苜蓿生产带以及河北、山东和山西为核心的苜蓿生产区。在牧草加工方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东北、华北和西北草产品加工优势产业带,青藏高原和南方草产品加工优势区。随着牧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将在海河低平原、黄河沿岸、黄河三角洲、苏北沿海平原和淮北平原区的盐碱地、滩涂地等区域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牧草生产。
(四)草产品结构单一,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很小,近年来呈净进口态势。我国的草产品品种主要是紫花苜蓿和羊草,其中紫花苜蓿占90%以上。产品结构中,77%为草捆,2%为草块,8%为草颗粒,7%为草粉,6%为其他草产品,80%以上的苜蓿草产品粗蛋白含量14-16%。在国际草产品市场上,美国是最大的草产品出口国,日本是最大的草产品进口国。2008年我国草产品出口18.05万吨,只占世界贸易量的2.9%;进口量1.98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0.37%。
(五)草产品需求快速增加,国内供应难以满足需求。当前,我国的畜牧业,特别是草食畜牧业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传统的“秸秆+精料”的粗放型饲喂模式已难以为继,近年来频发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更为草食畜牧业的传统饲养方式敲响了警钟。养殖业者和决策部门已经认识到牧草对于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如自奶业中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国家政策及奶业市场不断推动着奶牛业的转型,对苜蓿的需求量快速增加,苜蓿进口量迅速提高,2009年我国进口苜蓿干草7.66万吨,同比增加290.9%;出口苜蓿干草1.11万吨,同比减少58.7%。随着奶业市场和其他畜产品市场的不断规范,我国对草产品的需求会快速增加,而国内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用于牧草生产的土地极其有限,因而国内草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日趋凸显。
二、牧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挤压了牧草种植。我国牧草产业曾在1999-2003年间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牧草种植、收获、产品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牧草产业化体系,成为当时带动农村经济发和农民增收的新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一些农区和农牧交错地带,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条件,新发展了规模较大的连片种植牧草的基地。而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开的粮食直补政策,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相反却挤压了牧草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毁草种粮”的现象。以苜蓿种植为例,山东东营在苜蓿种植鼎盛时期达到20万亩,目前只有4万亩左右(盛亦兵,2009);河北沧州鼎盛时期达到110万亩,目前只有55万亩(刘忠宽,2009);北京在牧草鼎盛时期达到29万亩,目前只有6万亩(武菊英,2009)。
(二)牧草收割、贮存等手段的落后制约了种植面积的扩大。牧草收获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即到了收获季节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割,这样才能保证牧草养分不致太多损失;另一方面,手工收割一般要比机械收获损失更多。目前种植牧草的地区大多为经济落后地区,牧草的产后收储大多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导致牧草收割不及时,霉变、发黄的现象经常发生,失去了其应有的营养价值,甚至对牲畜造成毒害。小规模分散种植同样制约了牧草收储的机械化作业。目前牧草种植大多分布在西部和华北边远山区,立地条件较差、种植分散,一家一户又没有购置收储、加工等机械设备的条件和动力,给牧草机械化作业带来很大影响。
(三)标准化生产的滞后制约了牧草的质量。与其他产业一样,牧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行业的标准、规范来约束和指导科学生产。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牧草种子、牧草加工产品(草粉、草颗粒、草块、草捆)等制定相应的标准;对牧草生产环节的施肥、培土、收割、烘干(晾晒)、贮藏等也没有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最终导致种子杂质多、牧草杂草多、草产品质量差等突出问题,影响了草产品的国内销售和出口。
(四)牧草收购价格的剧烈波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由于我国牧草产业自起步阶段就主要依赖出口而刺激国内生产。本世纪初牧草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际市场对草产品的强劲需求。当时建立起来的大型苜蓿产品加工企业,其目标市场主要瞄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这样,苜蓿的价格高低主要决定于这些国家经济状况的好坏和对苜蓿产品需求量的多少,同样也决定于这些国家的贸易政策。由于这些国家经济波动较为频繁,且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经常设置各种名义的贸易壁垒,造成国内苜蓿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而国内由于畜禽产品的优质优价机制和监管环境还很不成熟,养殖户更愿意使用价低质次的劣质饲草料,使本来必需苜蓿的养殖行业——奶牛养殖基本不饲用苜蓿,肉牛、肉羊等的养殖更是见不到饲喂苜蓿。
(五)牧草科技及推广的滞后制约了牧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牧草产业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牧草种植相关技术和机械技术仍是制约牧草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障碍。一是牧草产业技术缺乏,如北京缺乏优质高产苜蓿品种的筛选与高效节水栽培技术;山东缺乏贮藏技术和草产品加工技术,草畜配套技术,牧草收获技术;河南缺乏草产品(皂甙等)的精深加工技术等,均成为制约当地牧草产业发展的关键。二是国产牧草机械技术含量低,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我国的牧草机械装备虽在不断发展,但国产的牧草机械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品种少、适应能力差、各机型之间配套性能差,以及单机可靠性差、作业效率和质量差等问题。大部分厂家只能生产割草机、粉碎机等简单机型,不能批量生产刈割压扁机、打捆机等高档机型,许多牧草机械只能依赖进口,但大多数进口机械又很难适应国内不同地区、分散种植的现实情况。
(六)草畜结合不紧密,生产与消费脱节严重。畜牧领域多年来形成的秸秆养畜传统,对种草养畜不重视;草业领域单纯研究牧草的生态价值,对其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开发或开发不够,没有对草产品的市场开发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理应在当前追求绿色、追求安全的现代消费观念中能显著提高牧草的地位,但现实畜牧生产中,仍然是“秸秆+精料”的落后饲喂模式。实践证明,单纯种草其效益是很有限的,但如果种草与养畜结合起来,牧草的潜在效益就能有效地转化和增值。在畜牧业发达国家,以优质牧草为主要饲草料的草食性精品畜产品是中高档消费品,其价格比以粮食和饲料为日粮的畜产品价格高出数倍。只有实现草畜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草产品的价值。必须大力倡导种草养牛、种草养羊、种草养鹅和种草养兔,甚至还有种草养猪、种草养鱼和种草养鸡等。
三、我国牧草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草产品市场继续看好。自2000年以来,世界草产品贸易量一路下滑,价格一路飙升,凸显了世界范围内草产品供求失衡的基本状况。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草产品出口国,但草产品继续大幅增加的潜力有限;日本是最大的草产品进口国,近年来对草产品的进口持续增加。多方面因素导致未来增加草产品的供给能力有限。一是近年来的能源危机加剧了对牧草的需求;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安全的关注,对草食性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三是全球性的粮食安全问题持续存在,客观上对牧草产业的发展造成现实挤压。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基于对健康、安全的不断追求,对草食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强劲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动物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更加强了对天然安全的草食畜产品的偏爱。
(二)低碳经济观念将助推牧草产业快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绿色的低碳经济时代,它不仅是本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环境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发展能力变革。草地是面积最大的绿色资源,具有固碳能力大、固碳成本相对低廉、固碳形式比较稳定、地球温度调节器等多重功能,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保障。据测算,以种草、围栏、补播、改良等综合措施,每保护建设1公顷草原,投入约1000元,能固碳5吨,平均每吨碳的成本约为200元;而人工造林每固定1吨碳的成本约为450元,是草原的2.25倍。草原植被所保护的地面,对于减少长波辐射、调控大气温度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全球正推行低碳经济的今天,具有吸碳、固碳优越性的牧草产业将具有非常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几年将处于快速发展状态。
(三)牧草种植继续向区域化、规模化推进。近年来,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畜牧业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牧草种植正在逐步向羊、牛、兔、鹅等草食畜禽优势产区集中,这些地区在发展牧草种植时立足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结合畜牧业发展情况,已由零星的一家一户种植逐步向规模化方向迈进。当前,我国的牧草产业主要分布在甘肃、河北、陕西、山东、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海南、四川、云南等省份,牧草种植的“两区一带”格局基本形成。牧草加工已逐步形成东北、华北和西北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产业带,青藏高原和南方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区。未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的继续调整,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牧草产业将继续向区域化、规模化推进。
(四)牧草产业化进程有所加快。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适应国际市场的强劲需求,牧草产业中迅速崛起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如成都大业、宁夏农垦、横店草业等,2008年,我国牧草加工企业达到300多个,其中设计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33个,占11%。通
过牧草加工企业的带动,在部分地区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近两年,随着人们对“三聚氰胺”事件认识的不断深入,部分企业更加注重优质牧草对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如北京三元绿荷、内蒙古多伦绿满家生态肉牛繁育场等与草农签订协议,按照合同价收购农户的牧草。
四、推进牧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应尽早实施扶持牧草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首先应尽早出台种植牧草与种粮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种植牧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代饲料粮的种植,并且是提高草食家畜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最有效措施。建议尽快出台牧草良种补贴政策、种植牧草直补政策和牧草种植、收储、加工机械补贴政策等,尽快实现种植牧草与种植粮食作物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其次,应扶持牧草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在当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情况下,必须建立适当的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共同完成一些一家一户难以完成的社会化服务。扶持建立牧草专业合作组织将是保障为社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良好形式。建议财政为合作社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设备,实现合作社的统一规范种植制度、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收割打捆、统一收购等社会化服务,就可解决制约当前牧草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积极培育苜蓿加工龙头企业,以带动产业快速发展。与其他产业一样,牧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牧草种植户需要寻找稳定的市场需求,需要提供社会化服务,需要提供优良的品种,需要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推广与服务,这样她们才能一心一意从事专业化苜蓿种植,才能提高其生产效率。牧草龙头企业的培育主要应在设备购置上给予补贴,在贷款融资、税收征收等方面给予与其他农业企业同样的优惠政策。政府应积极行动,采取一切措施和必要手段,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帮助和扶持当地己经建成、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并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重点企业,使其成为真正的龙头,依托龙头企业实施草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大生产,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国内草业市场。
(三)应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切实实施“三元结构”。首先应摒弃种草占用粮田,从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传统观念。从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实践来看,种植苜蓿可在一定范围内替代饲料粮的种植,由此而导致饲料粮占用耕地的减少完全可以满足目前奶牛日粮对苜蓿所需。其次,应大力宣传和推广“粮经草三元结构”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荒滩、荒地等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苜蓿对中低产田的改造作用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以更好实现粮食高产稳产。
(四)构建多元化的经营机制,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首先是企业与农民结合,订单生产开发种草。由企业和农民签订牧草生产协议,明确任务和要求,企业垫付部分启动资金,负责生产过程技术指导,按协议要求收购草产品;农民按协议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向企业提供合格足量的草产品。第二,是农民联手合作,连片规模化生产。通过建立草产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把同一片土地的农民联合起来,采取统种、统管、统收、统售,进行连片规模化生产管理,方便机械化作业,保证技术到位,实现科学种、科学管、科学收,提高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
(五)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牧草生产技术服务组织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是提高牧草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一是围绕牧草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开展技术服务,为农牧民提供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信息、资金、技术等系统化服务。二是要大力发展农牧区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组织,发挥其在产销衔接、信息技术服务、组织销售、协调销售价格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强基层牧草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基层草业服务站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
第二篇:海南省牧草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海南省牧草产业发展现状
1、海南省自然条件及其草地资源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2大岛,地处热带北缘,位于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3°3′,总面积约3.4万km2。海南岛地势中高周低,全岛以中部高山为核心,向四周外围逐级递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阶结构明显。其中500米以上的丘陵地占全岛面积的25.4%;100—500米的丘陵地占13.3%;100米以下的台地占32.6%;阶地、平原及其他占28.7%。海南光、热、水资源丰富,属典型的季风热带气候,年均温23~25 ℃,最冷月均温17~20 ℃,≥10 ℃积温8200~9200℃,≥10 ℃连续期320~365d,年日照时数1750~2750 h。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750 mm,水资源丰富,全岛
3大小河流150多条,年径流总量283 亿m。土地呈中等肥力水平,有机质含量
15~25 g/ kg,土壤类型主要为砖红壤、山地砖红壤、燥红土、褐色砖红壤、山地褐色砖红壤、山地赤红壤、山地黄壤等。海南自然环境条件复杂,植被类型多。全国首次草地资源调查(中国草地资源,1996年第一版)结果表明,海南天然草地面积0.95×106hm2,占总土地面积27.93%,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
0.843×106hm2。草地类型主要为热性草丛草地、热性灌丛草地、干热稀树灌草丛草地、低地草甸草地和零星草地等。
热性草丛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海拔50~900 m 的台地、丘陵、山地地带,面积约0.266 ×106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28%。热性灌丛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10~500 m 的阶地、台地、丘陵地带,面积为0.2×106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21.36%。干热稀树灌草丛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低丘台地,面积7.563 ×103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0.79%。低地草甸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50m的台阶高坡地,面积1.21×104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1.27%。各类草地理论载畜量290万个羊单位。
当前,我国草地资源本底数据多数仍采用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数据。但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有的数据尽管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与当前的实际面积有所差异。为切实掌握海南省草地资源的本底材料,作为牧草产业体系的岗位专家,我们结合近几年的调查结果(2005年以来),组织所有的团队成员及研究生于2009年3月、6月进行了海南草地资源的初步调查,调查表明海南省现可利用天然连片草地约23.5万hm2,较我国首次草地资源调查之海南省可利用
2天然草地面积84.3万hm减少了72%。
2、海南省牧草(草地)利用模式及产业现状
(1)天然草地放牧:利用天然草地放牧是海南广大农民饲养牛羊的主要方式。无序的自由放牧使得草地长期得不到适当的养护管理,离村庄较近、海拔较低、交通方便的草地普遍存在过牧现象,优良牧草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有害有毒植物不断增多,退化严重,载畜量下降。而远离村庄、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的草地普遍不放牧,草地每年有大量的可利用牧草枯死倒伏,形成枯草层,造成资源浪费,并影响草地的再生利用。
(2)人工草地放牧:海南供放牧的人工草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包括东方示范牧场、东方唐马园草地、白沙细水牧场、儋州雅星林场之人工草地和海南省中部山区的一些人工草地等。海南东方示范牧场人工草地于1981~1985建植,总面积1800hm2。东方唐马园人工草地于1990~1995年建植,总面积511hm2。白沙细水牧场人工草地于1984~1996建植,总面积467hm2。儋州雅星林场之人工草地于1996~1999建植,总面积29hm2。上述放牧人工草地总面积约2800 hm2,建植的人工草地草产量比原生草地提高3倍以上。
但由于管理不善,片面追求牲畜数量,不注意草地合理建设,忽视对草地的投入,实行掠夺式的经营,草地严重退化,如琼中县的红岛牧场、白沙的鹦哥岭牧场,建场时0.67~0.93 hm2 草地可以养大1 头牛,2009年实地调查时的测产结果表
2明,需要1.87~2.13 hm 草地才勉强养大1 头牛。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
发展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原有的草地面积急剧减少。如东方示范牧场,现已大部分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现保留的用于放牧草地不足200 hm2。
(3)集约化牧草栽培舍饲养殖:通过集约化种植牧草进行舍饲养殖是海南牧草利用的主要模式,主栽牧草是热研4号王草和热研2号柱花草,饲养的家畜主要是海南黑山羊、雷琼黄牛和奶牛等。如海南艾森乳业公司种植王草2000亩饲养奶牛,中建农场种植3000亩王草饲养黄牛,海南茂源畜牧有限公司种植王草200亩饲养和牛等。
(4)园地间作牧草:海南省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牧草(柱花草、爪哇葛藤)进行园地覆盖和绿肥生产,这一利用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海南省现有园地60万hm2,可利用间作牧草的林间隙地46万hm2。园地间作柱花草作为绿肥覆盖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一般无覆盖作物的水土流失为83%,在荔枝园内间作柱花草可减少至33%,柱花草可以促进果树生长,抑制野生杂草。园地间作柱花草,柱花草鲜草产量为60~75 t/hm2,饲养山羊,增收9000~15000元/hm2。
(5)牧草良种繁育:海南牧草种子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南南部和西南部的儋州、昌江、东方、乐东等市县,现种子生产面积累计超过3000亩,生产种子种苗超过300吨。繁育的良种主要提供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海南、福建、湖南等省区。柱花草种子还供应给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家。
(6)海南省畜禽存栏量及市场消费量:2009年上半年,海南牛存栏96.75万头,同比降低5.5%;牛出栏12.62万头,增长12.27%。羊存栏70.5万头,增长9.6%;羊出栏41.28万头,增长7%。
一季度,全省牛肉平均价格为39.27元/kg,同比增长15.4%,其中1月份有些市县牛肉市场零售价格高达52元/kg。2月份,全省牛肉平均价格在38.5~39元/kg波动。二季度,全省牛肉平均价格39.09元/kg,较一季度下滑0.46%。一季度全省羊肉平均价格43.58元/kg,同比增长14.5%。二季度全省羊肉平均价格43.28元/kg,较一季度下滑0.69%。
上半年海南优质肉牛推广工作初见成效,牛肉价格高位运行,农户养牛的积极性回升,规模化养殖逐步扩大。当前海南羊消费量较大,养羊效益较好,而本地羊(海南黑山羊)供应市场较紧张,上半年已有不少企业投资养羊业。
3、海南省牧草育种现状
海南省牧草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主体研究单位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先后从美洲、非洲、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美国夏威夷、澳大利亚等地引进、收集和整理了银合欢属(Leucaena Benth.)、柱花草属(Stylosanthes Sw.)、臂形草属(Brachiaria Groseb.)、坚尼草属(Panicum Linn.)、雀稗属(Paspalum Linn.)等国外优良牧草种质资源839份。自1995年以来连续派出考察队考察收集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每年1个月,行程数十万公里,完成了我国热区的野外考察,记载海南豆科饲用植物57 属211 种,禾本科饲用植物104属270种,收集引进牧草种质资源4500余份。在海南
建立了“国家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圃”和种质备份库,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试验研究网络和24.5hm2生产示范基地,使热带牧草种质资源顺利进行种质保存、品种比较、栽培与选育等研究。截止目前,海南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选育国审牧草品种21个(见表1)。这些优良品种均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遍及我国华南和西南各省区,除用作饲草外,还广泛应用于绿肥、幼龄胶园、果园的覆盖、水土保持、滨海沙地固沙成土及环境绿化和美化等,扩大了热带牧草的功能和作用,给南方草业发展赋予了新的理念。其中热研2号柱花草已在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江苏、云南、贵州、四川、福建等省区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0多万hm2,热研4号王草已在华南、西南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北方部分地区种植王草以解决冬季饲料短缺问题)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40多万hm2。
4、海南省牧草产业总体现状
经过多年的实践,并考虑当前土地、行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海南省牧草产业的主体模式是集约化牧草栽培舍饲养殖和园地间作牧草发展立体农业。由于集约化牧草栽培舍饲养殖和园地间作牧草之立体农业发展时间较短,产业化程度较低。
(1)牧草品种单
一、牧草机械化程度不高
在栽培牧草中,海南省种植热研4号王草的面积最大,王草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柱花草、臂形草、黑仔雀稗等。王草产量高、适口性好,但营养价值较柱花草差。因此,要优化种植的品种结构,使牧草种植按照适当的品种比例发展,从而既保证牧草产量需求,又保证其品质需求。另外,在调查的主产地中,大部分的牧草基地,从牧草的种植、收割,到加工基本都是人工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这样大大降低牧草生产效率,提高牧草生产成本。据琼中种牛场技术人员反映:因人工收割困难和成本高而导致柱花草种植面积大量减少。海南茂源畜牧有限公司采用小型机械化作业,柱花草收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牧草产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海南岛牧草产业的发展大多停留在基地建设的水平上,牧草加工、转化相对滞后,有些基地虽具有产业化雏形,但经营程度较低,这是制约牧草产业发展的关键症结。本次调研中规模较大的如:海南茂源畜牧有限公司牧草基地、儋州市新盈农场种牛繁育基地、琼中种牛场、东方示范牧场等牧草种植基地,都是采取种植牧草养羊养牛这一自产自销的模式,没有牧草的深加工,也没有形成自身的草产品进行外销。这一模式的突出缺点就是形成了产草旺季鲜草过盛而产草淡季供料不足的现象,牧草市场化程度低,限制了牧草产业的发展。
表1 海南省通过国家审定登记的牧草品种
品种名
热研1号银合欢
热研2号柱花草
热研3号俯仰臂形草
热研4号王草
热研5号柱花草 学名 审定时间1991 1991 1991 1998 1999 Leucaena leucocephala cv.Reyan No.1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2 Brachiaria decumbens cv.Reyan No.3 Pennisetum p.P.americanum cv.Reyan No.4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5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
热研7号柱花草
热研8号坚尼草
热研9号坚尼草
热研10号柱花草
热研11号黑籽雀稗
热研12号平托花生
热研13号柱花草
热研14号网脉臂形草
热研15号刚果臂形草
热研16号卵叶山蚂蝗
热研17号爪哇葛藤
热研18号柱花草
热引19号坚尼草
西卡柱花草
色拉特罗大翼豆 Brachiaria brezantha cv.Reyan No.6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7 Panicum masimum Jacq.cv.Reyan No.8 Panicum masimum Jacq.cv.Reyan No.9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10 Paspalum atratum cv.Reyan No.11 Arachis piotoi cv.Reyan No.12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13 Brachiaria dictyoneura stopf.cv.Reyan No.14 Brachiaria ruziziensis G.& E.cv.Reyan No.15 Desmodium ovalifolium Wall.cv.Reyan No.16 Pueraria phaseoloides(Roxb.)Benth.cv.Reyan No.17 Stylosanthes guianensis(Aubl.)Sw.cv.Reyin No.18 Panicum maximum Jacq.cv.Reyin No.19 Stylosanthes scabra Vog.cv.Seca Macroptilium atroprpureum Urb.cv.Siratro 2000 2001 2000 2000 2000 2003 2004 2003 2004 2005 2005 2006 2007 2007 2001 200
2二、海南省牧草产业技术需求
1、优质高产牧草新品种选育:针对舍饲养殖,选育适宜集约化栽培牧草新品种,其主要目标是:高产、优质。当前,海南省用于集约化栽培的牧草主要是热研4号王草。热研4号王草具有高产的特性,产量提升潜力大,但粗蛋白质含量较低(一般栽培条件下,王草的粗蛋白质占干物质的8-10%),因此,要结合狼尾草属牧草资源进行品质改良,以进一步提高牧草产量,提升牧草品质。针对海南高品质豆科牧草匮乏的现状,选育高产、粗蛋白质含量高的豆科牧草。同时,加强本土野生牧草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等工作,以期从中获得优良的育种材料和新的品系。
2、良种繁育: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以种植热带牧草为主,如热研2号柱花草已在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江苏、云南、贵州、四川、福建等省区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0多万hm2。但由于水热条件的限制,很多地区不能进行热带牧草种子生产。以热研2号柱花草为例,在广西、广东的大部分地区,仅开花而无种子,部分地区,尽管可以形成种子,但结实率极低,几乎没有产量。海南水热资源丰富,是热带牧草良种繁育的最佳地区。热研2号柱花草在海南儋州的种子产量为225kg/hm2,在海南昌江种子产量为300kg/hm2,在海南乐东种子产量为450kg/hm2,在三亚产量可达600kg/hm2。因此,有必要在海南建立稳定的、规模化牧草良种繁育极度,以满足我国南方牧草产业的发展需求。
3、牧草收获及草产品加工:海南多为丘陵、山地和台地,连片种植牧草规模较小。但牧草植株高、产量大。当前海南牧草的种植、收割到简单的加工,基本上都是人工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这样大大降低牧草生产效率,提高牧草生产成本。因此,急需性能好,适宜在坡地不连片地块上作业的小型牧草收获机械。海南鲜草季节性供应不平衡,4~10月份是牧草生长高峰期,在此期间,鲜草供应过剩,但由于缺乏经济的牧草干燥技术,牧草浪费严重。11~3月是牧草生长低谷期,饲草供应不足。因此,需要研发适合热带地区的青贮加工技术。
三、对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议
1、促进牧草新品种保护,规范牧草种子产业:长期以来,我国在南方草业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功经验。但总的来看,南方草业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尽快申请牧草新品种保护,规范牧草种子产业,以保障优良热带、亚热带牧草的推广,有利于南方牧草产业的发展。
2、建立南方牧草引种与选育基地:我国南方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鉴定、利用研究不足;草业产业化的模式和技术研究不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不足,草业科技含量低等因素,影响南方牧草产业的发展。建立牧草引种与选育基地,为规模化种草提供种质资源。在此基础上,分析牧草营养成分,并结合草食动物的饲养试验,筛选出适合南方推广的生物量高、营养价值丰富的牧草品种。
3、建立南方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在南方不同生态区域建立稳定的、规模化牧草良种繁育基地,以满足我国南方牧草产业发展的需求。
4、加大草畜配套工程技术研究:根据南方地区的地形地貌和草地资源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南方草业可以作为我国建立商品畜生产基地的支撑,但草畜转化问题一直是个结症。因此,在研究牧草育种、高产栽培和牧草综合利用技术的同时,要结合舍饲高效饲养技术研究,研究和开发舍饲条件下牛、羊生长发育、疫病防治的措施和技术,进行高效饲养,提高产出率,提高草畜配套养殖效益。
5、加大林草复合系统研究:南方山区有许多疏林地和果园地,可以用于牧草和家畜生产。有意识地将林地与农作物或草地畜牧业相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系统,被称为“农林业”。农林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其中与草地有关的是“林草系统”(silvopastoral system)和“农林草系统”(agro-silvopastoral system)。亚热带丘陵地区也是经济林的主要分布区,各种果园、椰园、茶园的栽种面积较大。在果园种草,可以降低土温、增加有机质、减少地表冲刷,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亚热带丘陵地区利用经济林的空隙种植牧草,发展复合农业系统,是一种有巨大潜力可挖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试验和开发。
6、加强草田轮作模式研究:将牧草作为一种作物引入农业生产系统,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使牧草在农业生产三元结构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加强草田轮作模式研究,冬闲地或果园隙地种草,可以充分利用南方地区在11月到第二年的3月光热资源,构建南方草田轮作模式,实现农业的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草田轮作良性循环转变。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可极大缓解南方平原地区饲草资源的不足。
7、关于体系建设:就特定的区域而言,其区域内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需解决的问题可能要体系中多个功能研究室的人员参与,但鉴于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如何组织各功能研究室人员协同工作值得探讨。
发布日期 2010-1-6 11:58:09
育种与良种繁育研究室岗位专家刘国道
栽培与草地管理研究室岗位专家漆智平
第三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网讯:
内容提要: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 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了200 家,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近10 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
2012-2016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市场研究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一直以来,生物制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已经经历了40 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生物制药产业经历了包括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 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了200 家,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近10 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当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当前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建立国家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第四篇: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示:随着国际产业加速转移,中国将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重要生产基地,部分原先依赖进口的仪器设备正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进口。同时,国内已有不少省市把医疗器械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抓紧培育。有专家预测,今后5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设备销售收入将翻一番。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医疗器械设备第二大市场。由此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设备发展有着较大的潜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医疗电子市场供需预测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朝阳产业。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不但连续多年产值保持2位数增长,而且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在过去10年中的销售规模增长了近5倍,2010年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跃升至世界第2位,很多产品的生产规模列世界首位。根据海关的进出口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22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其中,出口额为14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5%;进口额为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5%;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时创造历史最高记录,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10.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十分旺盛。2010年,我国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中,医院诊断与治疗产品进口金额为65.23亿美元,占进口总金额的81.98%。从进口金额的地区分布来看,2010年上海、北京和广东排在全国进口金额的前3名,这3个地区进口总金额比例占到了70.89%。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产品中排到前三甲的产品,一是医用敷料,二是按摩器具,三是矫正视力(护目)用品,合计所占比例为23.38%。总体来看,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累计贸易顺差额达67.42亿美元。预计2011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可望超过250亿美元。
随着国际产业加速转移,中国将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重要生产基地,部分原先依赖进口的仪器设备正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进口。同时,国内已有不少省市把医疗器械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抓紧培育。有专家预测,今后5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设备销售收入将翻一番。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医疗器械设备第二大市场。由此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设备发展有着较大的潜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第五篇: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008-01-03 22:20:22|分类: 原创感悟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电视从发明至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传统电视在我国电视行业企业生产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进入21世纪之后,高端电视的出现,给传统电视即CRT(显像管)电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高端电视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不是那么一一帆风顺,可以说,我国电视产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所以,研究如何迎接
这一巨大的挑战,转危为安,使我国电视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1我国电视产业现状
1.1传统电视发展过程迅速,产能巨大
我国电视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大规模生产,在90年代中飞速增长,年产量已从最初的几百万台增加到现在的几千万台,增幅高达几十倍。同时,产品质量不断升级、类型日益增加、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大大满足了人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目前国民彩电拥有率已由1985年的17%增加到现在的城镇居民彩电拥有率131%和农村居民彩电拥有率67%的较高水平。
1.2传统电视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
我国电视产业起步比较晚,虽然技术水平、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我国各彩电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价格、技术、规模则成为它们竞争的战略方向。我国彩电业的发展主
要经历了三大“战役”,即价格战、技术战和规模战。
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频频爆发彩电价格战。以长虹、康佳、TCL。为代表的彩电企业频频降价,降价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降价导致彩电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减小,劣势厂商退出,而优势厂商通过规模效益、成本优势、技术升级等战略行为推出新的产品,促使彩电价格同升,业内竞争再次加剧,新一轮的降价重新开始。20世纪90年代的彩电价格就在这样的价格循环中起伏不定。传统电视的降价高潮
也殃及了高端电视,液晶和等离子在不久前也开始面对了价格战的威胁。
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各类电视的价格变化一直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在2005年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2005,PDP(等离子)电视在整休产品和重点尺寸(42英寸)月度价格变化上都明显呈下滑趋势。与PDP电视相比,LCD(液品)电视在重点尺寸上(32英寸、37英寸),2005月度价格变化也呈现逐步
走低态势,在整体价格曲线中,与年初相比整体价格趋势也以下滑为主。
1.3高端电视突起,给传统电视带来挑战2004年5月夏普中国基地悄悄全而停产传统
显像管彩电。接着,LG宣布全面进入中国高端彩电市场。9月,苏宁电器一款46英寸等离子电视的价格首次跌破2万元。同月,国内外各彩电巨头掌门人集体亮相北京长城饭店,参加平板电视发展论坛,并将2004年定为平板电视元年。这些无疑给发展困难的CRT电视又带来了一些沉重的问题。
1.4差异化的特征,隐藏着发展的希望
当前,高端电视机的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市场价格、技术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市场销量难有大的突破。产品功能的差异化使得各种显示技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CRT(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已经很成熟,在成本、量产能力、VIDEO性能等指标上都很理想,但亮度、体积等指标不尽人意,正逐渐被平板显示更替;LCD(液晶显示)技术在成本、量产能力、绘图显示能力等方面具有强势,但在VIDEO性能方面稍逊一筹;PDP(等离子体显示)技术在亮度、体积、VIDEO性能等方面具有优势,在大屏幕显示方面它将是未来的主流,但成本成为其应用普及的瓶颈;OLED(有机发光显示)是近来平板显示技术的热门,但OLED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工业的发展,只有纳米技术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厂印
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才会出现大规模生产。
由于顾客对不同的显示技术存在着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内,传统电视和高端电视都将占有一定的消费市场。2004年,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纯平彩电拥有率继续上升,比2003年增长了7.4个百分点,达到38.2%。国内消费者购买电视机产品的结构类型仍以CRT彩电为主,购买比重占彩电总量的90%以上。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对国内液晶、等离子电视零售市场分析,2005年国内零售市场销售总量为190万台,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高达375%,占彩色电视机整体市场份额的16.7%.足近几年家电产品增幅最大的品类,也是家用电器零售市场的亮点和最具增长潜力的品种。在重点城市调查范围内,2005LCD、PDP销售量占有率为16.7%,其中LCD市场占有率为11.90%,PDP市场占有率为4.8%。(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信息部全国106个城市、750家专营、百货商场月度零售监测系统)。
1.5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我的特色
1.5.1 我国已经形成了配套齐全的彩电制造体系
CRT彩电业具有全世界最强的制造成本优势。中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从CRT产业上游关键材料生产配套,到下游彩电生产配套的完整工业体系,形成了年产8000万套玻壳、6000万只彩电用CRT管以
及6000万台彩电的生产能力。
1.5.2 基本形成了CPT(彩色电视机)用CRT(彩色显像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我国生产彩色电视用CRT的制造骨干企业就产权性质来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外国独资或控股公司,另一类是国有控股的公司。前一类公司包括索尼、松下、东芝、三星、LG、飞利浦与汤姆逊。后一类有彩虹、上海永新与赛格三家。第二类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掌握了彩色显像管开发技术。虽然在原创能力方面与国外公司存在明显差距,但自行设计开发产品的能力已基本形成。
彩虹、永新等都已独立开发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从而大大提高了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1.5.3 高昂的前期投资及技术壁垒成为高端电视发展的瓶颈
高端电视最早出现在发达国家,而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所以,在技术上落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现在,核心技术仍然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同时,前期高昂的投资又给本来利润空间已很狭小的电视制造商们带来了挑战。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技术含量越高的生产线,投资额越大,例如,TFT-LCD尺寸超过30英寸后,生产成本将会不减反增,第五代TFT-LCD面板厂,一条生产线的投资额5亿多美元,TFT-LCD七代线以后,一条生产线的建厂成本动辄20亿~30亿美元,夏普八代线投资额更超过30亿美元,如此庞
大的投资额是非一般厂商所能负担的。
2电视产业发展对策
2.1 加强技术创新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统一
(1)创新——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
创新,是一切企业前进的动力和成长的源泉。目前,我国的电视产业正处于一个前进的十字路口,不进行创新,就有被替代的危险,不创新,就有灭亡的危险。高端电视由于技术创新而引发的价格降低,本身对电视产业而言,就是一种机遇,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一点,就会在这方而失去优势。
企业科技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彩电企业尤其是人中型企业都应设立创新基金,加大研究、开发资金的投人。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集中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工程师参与其中,同时研发的费用占销售额的比
例要逐步增加到3%。
同前,我国彩电企业研究开发滞后,创新能力薄弱,资金投人不足,在关键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并且由于研发投入费用昂贵,企业单独开发将导致重复且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可
考虑由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进行协调,加强联合开发,但同时又应鼓励有序竞争。
(2)内部控制一企业生命健康的保障
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有赖于创新力,另一方面义有赖于控制力,可以这样说:创新力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前进的动力,而控制力则是企业健康的保证。对企业而言,内部形成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内部的管理机制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电视产业是一种世界性的产业,我国目前的电视产业受世界电视产业调整的影响,同时,我国的电视产业
也在影响着世界电视产业,所以,我国电视产业的管理机制就应该具有全局性的眼光。
电视产业,只有通过诸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使企业内部资源要素重新配置,形成较以前更强的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才能获得在质的方面的提高。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必须在满足当前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内部的管理和资源的重新调整和整合,而调整和整合的这一过程,就是企业无形中变大变强的过程,这就是量的方面的提高。质和量的双重统一,构成了电视产业的一种新的竞争力,而这种新竞争力的形成,必有赖于创新思想和创
新思维的存在。
2.2走向多元化,取得高增长
适度的多元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渡过行业生命周期中关键的转型期,并取得长期持续的发展。由于电视行业的日渐成熟,增长率逐步降低,势必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传统业务的价值。我国的电视产业制造商们可以通过多元化战略,一方面降低由于单一的电视产业带来的风险,摆脱单一的生产电视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减轻原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元化战略,促进电视产业的发展,以增强单一电视
产业的外部环境适应力。
成功的企业都是利用自己已有的实力适度地向多元化拓展,为开发新的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海尔、索尼、松下等知名企业都是从生产单一产品起家,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逐步发展壮人起来的。从实践上看,实施多元化战略比较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充分利用原有的技术、特长、经验、顾客等的基础上发展新产品、增加产品种类,从同一圆心向外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因此,电视行业企业要成功地实施多元化战略,依然不能脱离现有的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脱离了现状搞多元化战略,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3利用“走出去”战略,扩大国际竞争力
由于受世界电视产业调整的影响。我国虽已成为传统电视的制造中心,却不能成为一个电视技术中心,而且,我国的资源优势也相对有限。所以,利用“走出去”战略对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电视行业企业应在立足同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彩电产品出口。一是要通过优化我国彩电产品的出口结构,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引导和推动我围彩电产品进军围际市场。二是继续推动我国彩电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引导我国彩电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彩电出口规模。在国外建立生产工厂,使企业形成跨国公司,并同时与国际知名家电企业展开战略合作。三是积极依法应对国外对我国彩电企业的反倾销投诉,并且推动我国彩电行业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尽快建立。
2.4生产专业化、高端化
一方面,我国彩电企业要加快产品的升级和换代,积极研发和生产数字电视、智能电视等高端彩电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彩电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力度,努力形成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做精,达到
做大、做强的目的。
3总结
新技术的出现给目前的电视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更新的机遇和替代的挑战。所以,一方面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创新,积极开拓,紧跟世界高端电视发展的历史潮流,努力实现传统电视向高端电视的顺利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传统电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必须利用我国当前在传统电视上的技术和生产优势,根据当前产品替代时期的顾客需求差异化特征,努力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上下上夫,使我国电视生产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同时,生产、研发要以本国为基地,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辐射全球消费市场,实现产业上的最佳组合,从而实现我国电视企业的可持续
发展。
参考文献
l 王成慧,彭星闾.创新力与控制力失衡的悲剧——另类视 角看安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9)
2(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战略(中译本).北京:华 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