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12-5-4 14:27:14
文章来源:工信局 浏览次数:1089 怀来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四周群山环抱,桑干河、洋河、永定河横贯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怀来盆地和区域小气候。怀涿盆地位于北纬40°东经115°,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从394米到1978米,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为葡萄生长发育、葡萄的垂直分布和不同品种葡萄栽植提供了绝佳的气候条件。
自“中国第一瓶”干型葡萄酒于1976年在这里诞生,怀来县将葡萄、葡萄酒产业列入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确立了建设“中国北方葡萄酒城”的战略目标,一手抓葡萄基地规模化发展,一手抓葡萄酒生产企业建设,使葡萄酒产业形成集群式发展态势,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酒之乡”。
(一)、历史悠久的发展渊源
怀来种植葡萄的历史悠久。据《宣化府志》记载,明清时代,怀来葡萄已成为每年宫廷贡品(怀来一带古时属宣化府)。解放后,桑园乡暖泉村的白牛奶葡萄特定为国宴佳品。1974年至1995年,先后有中国农科院果树所弗开韦等研究员、北京农大黄辉白教授以及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的几十位葡萄专家都曾在沙城地区进行考察,一致认为怀来是我国东部地区生产佐餐葡萄酒的最佳产地。
在我国,怀来沙城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大葡萄酒产区,研制干型葡萄酒最早。1976年,原沙城酒厂研制出了“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并成立了科研所专门进行“干白葡萄酒新工艺研究”,其成果产品“长城干白”四次蝉联国际金奖。1983年经外贸部批准,由张家口地区长城酿酒公司、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香港远大公司三家合资成立“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当时国际一流的前处理设备和全自动灌装生产线,成为国内首家生产葡萄酒最具规模最现代化的生产厂家。2000年和2001年怀来县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酒之乡”;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对沙城葡萄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10年怀来县荣获“河北省葡萄酒产业名县”称号。(二)、快速发展的葡萄酒生产
到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遍布全县16个乡镇、145个村、4.2万农户。形成酿酒葡萄、鲜食葡萄、酿酒鲜食兼用葡萄同步发展的格局,共达150个品种。葡萄酒产业在龙头企业——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的带动下,通过招商引资、外联合作、独资兴建等形式,建成葡萄酒、葡萄原酒生产企业33家,年产葡萄酒20万吨,年销售成品酒近1亿瓶。
此外,怀来县还大力发展与葡萄酒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引导规范并发展相关产业。目前,全县酒瓶、酒杯、橡木塞、橡木桶、纸箱等上下游产品生产一应俱全。仅4家玻璃制品企业年产酒瓶及酒具1.5亿个,产值超亿元。二是加速多业融合。大力发展葡萄园生态观光、葡萄酒酿造体验、品酒、酒文化传播和休闲度假等新型旅游产品。修建集葡萄庄园、葡萄酒加工及葡萄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长廊,通过葡萄酒庄品游、参观酿酒流程、定做节日产品等形式吸引游客。目前,全县葡萄文化旅游收入在全县旅游业收入中的比例达40%以上。三是产品深度开发。将葡萄籽作为新产品原料,研究生产出高级化妆品,已结合温泉疗养推广使用,美容效果相当明显,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怀来年均生产尾料饲料6000吨,创造效益近千万元。(三)、独具特色的优良品质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国际流行的葡萄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和遵循国际酿酒法规和先进的酿造工艺,使怀来葡萄酒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容辰”干白、干红葡萄酒分获第四届北京希尔顿国际葡萄酒展览会国内第一、第二名并被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为国宴特供酒;“长城”葡萄酒是中国葡萄酒第一品牌,被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选为唯一指定用酒。长城葡萄酒亦是唯一荣登全球权威商业调查机构美国盖洛普“21世纪奢华品牌榜之顶级品牌榜”的中国葡萄酒。怀来生产的葡萄酒全部标注了“沙城产区”字样,以整体带个体,以个体促整体,提升地域和产品品牌效益。目前,“沙城产区”的葡萄酒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4%,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怀来葡萄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品牌效应逐步放大,销售量正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拉动地方经济年均增长近6个百分点。
(四)、体系健全的公共服务
怀来县成立了葡萄及葡萄酒行业协会,大力推行葡萄标准化种植、葡萄酒标准生产技术, 依托中国长城葡萄酒科研中心筹建了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在技术上给协会成员提供优质服务。此外还加强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中国葡萄学会等科研院校合作,引进开发新技术,建成嫁接苗木繁育中心,为基地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怀来县已成功举办了12届 “中国怀来葡萄采摘暨葡萄酒节”,美、英、法、比利时、阿根廷以及北京丰收、北京龙徽、台湾威盛等国内外葡萄酒巨头纷纷抢滩怀来葡萄产业市场。沙城产区的葡萄酒,已经成为象征着高品位、高质量的“东方美酒”享誉全国,名扬海外,远销英、美、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健康、包容,拥有美酒般气质的“中国葡萄之乡”——怀来,用葡萄酒酿造了地方情韵,用葡萄酒构建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用葡萄酒凝聚着民族品牌的号召力。一个具有绝佳品质的一流葡萄种植基地正在这里形成,一个具有“链条化、纵深化、特色化”的葡萄酒产业将在这里走向世界!
第二篇: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疆葡萄酒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2002年,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耿兆林日前指出,我国葡萄酒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显示出良好的前景。2002 年1至10月份, 全国葡萄酒总产量比2001 年同期增长5.38%, 全行业总资产达到96 亿元, 同比增长10%以上, 销售额达到42 亿元, 也比2001 年同期增长6%以上。耿兆林说, 品质方面, 我国葡萄酒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全国葡萄酒抽检合格率由1997 年的88.2%上升到2001 年的96.1%。在产业政策上, 国家是控制发展高度酒,鼓励发展低度酒和非粮食酿酒, 支持发展以水果为原料的饮料酒。这个支持, 首当其要的就是葡萄酒。他说,近年来, 我国葡萄酒行业调整了产品结构。一是以前我们的产品有不少是半汁的、甜型葡萄酒。现在100%原汁的产品已经占到了葡萄酒产量的一半以上;二是技术法规日趋完善。2002 年11 月, 国家经贸委发布了《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并开始施行;三是发展了大量优质的葡萄基地①。
西部大开发尤其是对目前正处于强劲增长态势的葡萄酒业, 其渊源本来就出自于西部。我国的葡萄基地提供的原料远远满足不了葡萄酿酒企业的需要。西部大开发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比如葡萄酒的生产, 西部有着良好的种植条件。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拥有70% 的国土面积。而西部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3, 劳动力成本较低, 这些优势是国内其他地区所无法取代的。随着国外葡萄酒产业的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国内葡萄酒业急需增加忧患意识, 有专家提出, 如果日后关税再有所下降, 对国内葡萄产业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缩小这一差距, 去西部发展种植和初加工业,不仅是当务之急, 也许还是大势所趋。一些中国著名葡萄酒企业如百年张裕,正在积极探讨西部地区葡萄基地的建设事宜, 致力于实现“原料基地化, 基地品种化, 品种区域化”。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主要的酿酒葡萄及葡萄酒产地,古代葡萄酒大规模的生产都基本集中在新疆。但从现代化产业角度来讲,直到20世纪70年代,新疆葡萄酒工业化才真正形成。目前,新疆是中国酿酒葡萄十大产区之一,主要集中在吐鲁番盆地的鄯善,玛纳斯平原和石河子地区。葡萄酒业是新疆资源优势明显而发展相对滞后的行业。近两年由于葡萄产业化及龙头企业的发展,新疆葡萄酒行业及产量有了明显的发展。2006年新疆葡萄酒产量为16万吨,比2003年1.87万吨增长了十几倍。新疆由
②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加上1.47万公顷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基地,在这个产业中备受瞩目。
二、葡萄酒消费群体逐渐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发生着重大变化,表现在酒类的消费品种的结构方面,正在发生的革命性的调整,果酒消费市场迅速扩大,这为新疆葡萄酒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场历史性的机遇。葡萄酒在解放初期的消费量微乎其微,但到80年代以后,其消费量在酒类排名第三,近两年来,葡萄酒的消费量大幅度猛增,大有跃居消费量第二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酒类的需求同其它食品一样,也在向“安全无害、营养保健、回归自然”的方向发展,葡萄酒则以它特有的风格和品质具备了以上条件葡萄酒的好处,正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不少人改变了过去的以白酒为主的饮酒习惯,葡萄酒逐渐在我国走红。由此,葡萄酒销售量成倍的增加。如1996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为17万吨,进口葡萄酒为0.46万吨:到1997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上升为30万吨,进口葡萄酒上升为30万吨③。正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在饮食文化上追求生活品质提高,向更加健康方向发展的需求,也是葡萄酒消费能够热起来的缘由所在。我国葡萄酒消费群体逐渐形成④。
三、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我国葡萄酒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葡萄酒产量仅为200吨。新中国成立后,葡萄酒业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发展的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8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达到614万吨。80年代后,我国葡萄酒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1988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达到30180万吨,虽然之后的几年葡萄酒产量有所减少,但是这几年随着人们对葡萄酒认识的深入,葡萄酒产量又呈现了回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葡萄酒业目前正处在机会与威胁同存的时代。
一方面我国葡萄酒企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国葡萄酒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威胁。随着中国的加入世贸,我国葡萄酒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威胁:
① 关税降低的威胁。按照中国的加入世贸承诺,2005年1月1日起,葡萄酒关税将从原来的34.4%降至14%,因此,国外品牌葡萄酒势必会降低价格,增强中国消费者的接受度。② 国外品牌的本土化威胁。目前,我国葡萄酒的市场空间仍然较为有限,加入WTO以后,国际葡萄酒企业纷纷加大了在中国的本土化渗透策略,这无疑于加大了对国内葡萄酒企业的冲击。
③市场放开的威胁。加入WTO后,要求我国进一步降低关税的同时开放国内市场,放宽市场准人条件和领域,降低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而国外葡萄酒巨头在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品牌、营销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篇: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近日,国内主要电力企业与煤矿企业签订了2010年电煤供应合同价格协议,可以看出,合同价格较2009年上调了约30元至50元/吨。受冬季消费高峰、天气因素以及节日储备等阶段性需求因素影响,近期国内煤炭需求持续上升。尽管山西等煤炭主产地产量逐日增加,但短期内不足以改变可供煤炭偏紧的局面,煤炭价格还将继续保持上涨势头。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剩余探明可采资源储量少。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1180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260亿吨,资源量8540亿吨。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和贵州五省(区)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956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1%。尽管我国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34吨。
近几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解决。有关专家认为,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破坏浪费严重。我国煤矿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资源价格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一些不具备办矿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利用其经济实力上的优势参与矿业权竞争,通过炒卖资源牟利,对行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先进与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整体技术水平低。我国煤炭行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4.2%,不但低于全国29.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平均60%以上的水平,煤炭行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
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我国许多国有重点煤矿相继进入了衰老报废高峰期,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此外,数量众多的乡镇小煤矿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安全方面投入少,煤矿事故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够,矿区生态环境亟须改善。“十五”以来,全国煤炭产量大幅增长,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加剧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而治理力度却落后于开采强度,加重了环境破坏程度。此外,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泥、劣质煤、与煤伴生矿物以及矿井水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煤炭生产过程中资源的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对能源的需求必然会随之增加。《报告》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煤炭工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增强煤炭供应能力。我国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煤炭需求情况,按照“上大关小、产能置换、优化结构”的原则,加快大型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工作,优化煤炭开发布局。
抓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我国应继续大力整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浪费资源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煤矿,早日形成以大兴煤矿企业为主体的煤炭供应体系,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
做好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煤炭加工转化项目管理,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我国要不断加大煤制油、煤气化等项目的研发力度,尽量降低煤炭作为终端能源使用的比例,推动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目前发展现状
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目前发展现状
如今,世界的焦点在中国。置身于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中国酒业市场也真正成为全球化竞争的市场。作为当前葡萄酒消费量增长最强劲的市场之一和亚洲葡萄酒市场最主要消费国,中国有着极具光明的“未来”。对于外资葡萄酒生产商和经销商来说:“不在中国,就在去中国的路上。”
进口葡萄酒早已吹响中国“集结号”。法国酒、意大利酒、美国酒、澳洲酒、西班牙酒……来自各国的葡萄酒在中国各地货架上争奇斗艳,这些新旧世界的葡萄酒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追随者。热闹的还有数字权威和行业媒体,更是“甚嚣尘上”:增长、增长、还是增长……全球主要产酒国都将加快步伐,逐鹿中原。而中国作为是世界上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到2010年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将增长近35.91%;而同期全球葡萄酒消费总量的增长幅度仅为9.15%。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进口葡萄酒将占到中国葡萄酒市场份额的30%。
用数据说话——中国进口葡萄酒相关数据比较(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2006年—2008年中国主要葡萄酒进口国进口数据比较(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2006年—2008年葡萄酒(非起泡类小于2升)中国进口量
排名 国家 2006年/升 2007年/升 2008年/升 08/07(同比增
长%)6887283 15517251 22945458 47.87 法国澳大利亚 4582301 8783927 11628067 32.38意大利 1845664 5113181 5053292-1.171243847 2646432 4206324 58.94 智利1658827 2358539 3867322 63.97 美国西班牙 1797090 3399425 3140280-7.62972202 1527657 57.13 阿根廷 244966621366 1127856 1415592 25.51 德国311597 643950 977344 51.77 南非156617 873420 457.68 罗马尼亚 56499
———————————————————————————————————————
2006年—2008年葡萄酒中国进口总量
排名 国家 2006年/升 2007年/升 2008年/升 08/07(同比增
长%)30710252 71661871 47979990-33.05 智利阿根廷 6592646 1464008 25170466 1,619.28西班牙 28895663 9745732 10792181 10.743075066 4708784 5413331 14.96 法国意大利 7500284 2275203 5016995 120.511853501 3022873 4530009 49.86 美国120508 530020 3127877 490.14 南非澳大利亚 15565176 11380103 3055297-73.1548000 192030 300.06 乌拉圭 0157355 174650 10.99 葡萄牙 28380
———————————————————————————————————————
2006年—2008年起泡酒中国进口总量
排名 国家 2006年/升 2007年/升 2008年/升 08/07(同比增
长%)505722 679433 861071 26.73 法国226452 288061 27.21 意大利 *** 188019 129.41 西班牙 4578376892 121552 58.08 澳大利亚 5822946459 96278 80499-16.39 德国26500 23752 26768 12.7 美国297 20251 6,718.52 阿根廷 90900 18610 1,967.78 俄罗斯 00 15465 0 比利时 018679 3294 14205 331.24 智利
从2008年与2007年同比来看,法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智利这“五虎将”,仍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势头。进口量平均增幅在15%以上。而意大利“葡萄酒”在经过07年进口低潮后,2008年打了个翻身仗。与此同时,阿根廷、南非作为新世界新军开始发力。新世界国家葡萄酒市场形势好于欧洲,主要在于产品性价比较高。
……………………………………………………………………………………………………… 2007年-2009年(1月—4月)中国主要葡萄酒进口国进口数据比较(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2007年—-2009年(1月—4月)葡萄酒(非起泡类小于2升)进口总
量
排名 国家 2007年/升 2008年/升 2009年/升 09/08(同比增
长%)4211771 6940849 9545273 37.52 法国澳大利亚 2787553 3621414 4679783 29.23601754 1332485 2653368 99.13 美国意大利 1350707 1649944 1932458 17.12681384 1239892 1670090 34.7 智利1211166 1239684 2.35 西班牙 822246367065 441167 20.19 阿根廷 231452194974 336829 415274 23.29 南非265980 492403 384694-21.87 德国230438 257225 11.62 葡萄牙 248480
——————————————————————————————————————
2009年1月—4月葡萄酒中国进口总量
排名 国家 2007年/升 2008年/升 2009年/升 09/08(同比增
长%)31808418 31827932 10251112-67.79 智利4026841 1,573.03 澳大利亚 9067384 2406915485522 1706997-68.88 阿根廷 1440001028112 1269665 1483874 16.87 美国-83.22 西班牙 5073713 3779303 634269196180 222648 577778 159.5 南非2223951 1367491 508588-62.81 法国65680 95420 45.28 葡萄牙 407890 48000 0 匈牙利 239580 48000 0 摩尔多瓦 0
——————————————————————————————————————
2009年1月—4月 起泡酒中国进口总量
排名 国家 2007年/升 2008年/升 2009年/升 09/08(同比增
长%)81708 158487 93.97 意大利 87645218263 244151 154960-36.53 法国23889 26321 10.18 澳大利亚 2243857406 25817-55.03 西班牙 3217616514 4380 24365 456.28 德国4095 4549 23466 415.85 美国0 0 15939 0 巴西8316 9504 14.29 俄罗斯 00 9462 0 比利时 0450 947 6822 620.38 南非
——————————————————————————————————————由此可见,2009年1月—4月,中国葡萄酒的进口市场依然是由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智利、阿根廷、德国、西班牙这几个世界主要葡萄酒生产国分割。从同比增幅来看,南非、美国、澳大利亚进口量增长较为突出,“新世界”国家正以较有优势的性价比产品逐步挑战“旧世界”产国在华地位。
再参照新旧世界两个对华主要葡萄酒产国发布的官方数据:2008年,法国葡萄酒对中国市场出口与同期相比增长了4.3%,达2.57亿欧元。而自2003年以来进口额已经猛增超过8倍,中国也居法国葡萄酒与烈酒第11大进口国。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葡萄酒亚洲最大的出口市场,澳大利亚也同时牢牢占据了中国第二大葡萄酒供应国的地位。2008年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同比增长了26%。
依据上述数据比较图可以看出:从2006年至2009年4月,十大葡萄酒生产国出口至中国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2008年表现突出,与07年同比增长27%。2009年1-4月与08年同比略为收缩。
三、“最好时代” vs.“最坏时代”
进口葡萄酒发展有利条件:暴利结束,理性回归
近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政策的扶持,进口关税大幅下调,国民收入和购买力不断提高。而且在金融危机后,中国并没有因其过度放缓经济的增长,在今后仍会保持7-8%稳定增长。随着国外市场持续低迷,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各主要葡萄酒产国的“避风港”,成为其全球的战略布局重要组成部份。从近期一直持续不断的各国商务机构、葡萄酒组织来华热潮可见一斑。
其外比较突出的数据则是中国的葡萄酒过低的人均消费量。面对全球葡萄酒目前近2700万千升的年产量,而目前中国葡萄酒总产量不超过70万千升。虽然现在中国葡萄酒人均年消费量仅0.4升,但这也意味着中国有着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空间和基础。
由于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快速增长整个酒行业乃至社会消费的亮点。专业人士对进口葡萄酒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国产葡萄酒。面对进口葡萄酒进入门槛低,利润及品质优势及成本的不断降低,似乎相对于其他酒种而言拥有更为广阔的“钱景”。而伴随着市场发展和进口商们的运作。在一些主流城市中,无论是餐饮、商超、便利店、专卖店还是夜场,都可以看见进口葡萄酒的身影。虽然在餐饮和商超这样的重点渠道,进口葡萄酒还无法与国产葡萄酒抗衡,但能进入并陈列就已经足够,这是战略上的准备,随着进口葡萄酒文化的逐渐深入,消费氛围一旦形成,将可能快速掌握渠道的主攻权。
同时与前十年相比,当初信息不对称的进口葡萄酒暴利时代已结束。精明的消费者会发现,无论是在卖场、专卖店,甚至是路边便利店,100元以下的进口葡萄酒已经比比皆是;100-200元区间的已经成为各大酒商争夺的主流区间;高端与奢侈品级基本被进口酒把持。可以说,市场上一些国产葡萄酒的主流价位,进口葡萄酒都已基本覆盖。而且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葡萄酒认识提升和消费愈理性,市场在竞争中逐步规范,中国消费者能够更容易接触并接受,来自各国更具性价比的丰富葡萄酒产品。
进口葡萄酒发展弱势问题:市场资源过分透支
我国葡萄酒市场目前的规模还非常小,2008年国内葡萄酒消费量仅占整个酒饮行业约为
1.5%,而人均消费量也仅为世界和亚洲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5.6%和33%,无不显示出这个新兴的消费市场还并不够成熟。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大家多需要努力”。
虽然19世纪末,中国就出现了首家葡萄酒生产企业,但真正现代意义的葡萄酒概念、消费和产品的引入不过近20多年。即使今天当葡萄酒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时尚潮流之时,大部分国人对它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没有能力和习惯长期消费葡萄酒,又对葡萄酒文化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自然很难成为长期稳定的葡萄酒忠实消费群体。国内的葡萄酒市场还没有真正的培育成熟和认同,虚化起来的繁荣,只是看上去很美。
鉴于葡萄酒行业的“诱惑”,不少的业内外的人士、资金纷纷涌入进口葡萄酒的“淘金潮”中,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扎堆涌现的大小代理商(进口/经销)。无数的各类酒经销商们都开始把重心在向进口葡萄酒倾斜。近两年进口葡萄酒数量的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代理商数量爆发性的增加导致葡萄酒在渠道上的囤积,虽然一定程度上丰富和造就了消费者的购买增长,但在比较浮躁的局面下,过多的催生了这个行业非理性的增长的泡末。
面对进入门槛越来越低(看似很低)、产品结构与营销模式同质化现象开始严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整个葡萄酒行业的“繁荣”,葡萄酒经营的销售模式也面对激烈的惊蜇
遭遇挑战,发展也面临瓶颈。相信很多进口商都感觉到了竞争压力,在渠道和网络,甚至消费群方面已经严重重叠。
好象目前不少盲目“进入者”因为资金和预期压力,都在低价抛货;而为降低运营成本,几乎大家都在市场上找价格更低的进口葡萄酒,这些都促使得进口葡萄酒的市场价格不断探底,陷入艰难境地。
同时“价格之乱、品牌之乱”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隐患。中国的葡萄酒在中国的持续普及和推广工作一直在被一些进口葡萄酒国家、酒商和国内的代理商们“耕耘”着。但当贴着五花八门标签的进口葡萄酒充斥泛滥得让消费者无从下手之时;当市场竞争演绎到原始低级的价格战,仿冒擦边的“劣酒饮料”大行其道之时。过分被透支的市场资源必然会给盲目的进入者以教训。例如,3月成都糖酒会期间,某“卡斯特”100元/箱;而现在经销商很容易拿到28元/支左右的AOC级别法国酒,并很轻松在国内灌装各国散装葡萄酒,成本低至12元/支左右。
四、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2009年预测——更低价,更专业
销售左右走——向上走,品牌为王;向下走,价格为强。目前中国消费者主要看两大因素:品牌与价格。2009年进口葡萄酒销售也有两大主题:一是低价,二是“倾销”;目前最好卖的进口酒有两种:一是低价酒,好走量,逐渐进入国产酒渠道;二是名庄酒,有知名度有利润空间(因为渠道复杂,存在丰厚的利润空间)。不过因为酒价“透明”,又缺乏大规模市场推广的利润空间和相关市场支持,所以市场上进口葡萄酒“超级大品牌”很难出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性价比将唱主角。连拥有诸多世界名庄的法国,也连续三年在华不遗余力的推广“随时随意波尔多”,向中国消费者推介100款在华零售价为100-350元之间的波尔多葡萄酒。而名庄酒一般是指向性消费,商务消费居多。随着越来越多性价比更高的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进口葡萄酒与国产葡萄酒价格已经是“短兵相接”。相对国外的葡萄酒市场,国内市场消费层次偏低,可以预测零售价从30元至60元的中低端市场空间,未来将是进口葡萄酒增长空间最大的一块。
而目前最有利的合作趋势:鼓励本地灌装——目前在全国各地,自行购进生产线、在国内灌装进口葡萄酒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包装、人力、运输等多方面节省成本考虑,相比于原瓶进口,灌装的进口葡萄酒在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价格更具优势。其实国产主要葡萄酒企业大量进口原酒灌装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红葡萄酒占主导地位,但选择品种差异化开始出现,这是消费逐渐成熟的表现。目前市场的极大丰富化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舌头体验”,除了红葡萄酒中传统的卡本纳(赤霞珠)与梅洛(美乐),现在西拉、黑比诺、歌海纳、桑切维斯开始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欢。而白葡萄酒、桃红酒、起泡酒等品种都有增补性增长,更多作为人们日常餐酒选择。
伴随竞争加速,市场将洗牌。保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专业、专业、还是专业。如今市场上好的葡萄酒是随处可见,能让品牌脱颖而出的,已绝不仅仅是葡萄酒的质量了。那么所经营的企业必须能够提供更大的服务价值,有清晰的质量声誉和美誉度。所以寻求进口葡萄酒销售模式的创新与突破仍是一个最基础和核心的要求。目前大多进口葡萄酒经营模式都是通过分销到零售终端(如专卖店/餐饮/超市/夜场)等传统渠道接触消费者。当然也有一些进口商选择越过这些传统渠道,采取所谓的“直接营销”模式等(如网上商城)。不过越开越多,体现专业性的葡萄酒专卖店正冲击着大卖场渠道、甚至大型餐饮店。但是每个经营者的背景与掌控资源的不同,很难去照搬所谓他人的已“成功模式”。
其实,葡萄酒行业未来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将是经济持续增长下消费人群的增加和人均消费量的增长。众多业内人士看好国内葡萄酒市场,也是基于国内一直增长的经济速度和消费升级态势。但仍要说明的是,中国市场依然是一个潜在性市场,而不是一个现实的市场。
2009年中国葡萄酒行业在经过一段经济繁荣和过度扩张之后,将在环球经济情况和国内消费理性回归的前提下,平稳地回落到适度的增长区间。
第五篇: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粤发〔2008〕7号),特编制《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条件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凭借在全国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化,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奠定了建立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推动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82亿元,约占全国的1/8,连续21年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7805亿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5315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455.8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双轮驱动”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9.8∶46.6∶23.6调整为2009年的5.1∶49.3∶45.6.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技术制造业产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3%,轻重工业比重从1978年52.6∶47.4调整为2009年40.7∶59.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2%。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石化等产业已成为制造业支柱产业,新电子、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模组生产基地。商贸服务、房地产、金融、物流已成为四大重要服务业行业。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协作配套不断深化。截至2009年底,全省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33个,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61个,形成深莞惠电子产业集群,广州及周边地区汽车产业集群,汕头玩具产业集群,江门摩托车产业集群,以及佛山家电和建材、东莞服装、中山五金灯饰、揭阳五金不锈钢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目前,全省欠发达地区已设立省产业转移园34个,2009年共吸纳劳动力约34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32.3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09年,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专利授权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公共研发平台等总数居全国前列。科技投入逐年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625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数控、核电、风电、农机等领域装备产品、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截至2009年底,我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8.5万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0.3亿吨;省内电源装机达6300多万千瓦,西电东送最大输电能力达2000
多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总装机容量约52%,核电装机容量居全国首位;油气管道里程达2300公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深入实施。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网络、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和水利基础设施。
必须看到,我省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依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等问题。特别是受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能源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二)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与合作进入新阶段,国际产业转移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的新趋势;世界产业发展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知识化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低碳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技术等作为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等复苏进程缓慢,各国对市场和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市场环境不容乐观。从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快速升级的消费结构、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融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家对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为现代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正处在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我省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以构建六大主体产业和八大载体为主要任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型,尽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以增量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谋划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转变。
——坚持节能节地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制造业低碳化、服务化为切入口,从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体制节能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模式。
——坚持集聚发展。加大龙头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力度,着力于筛选、整合、运作省内外优势资源,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内生优势,促进产业优势的进一步增值,构建产业链高、中、低端有机统一的现代产业集群,夯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基础。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结合各地现有产业基础,合理优化配置资源,统筹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提升珠三角产业发展层次,壮大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规模。
——坚持对外开放。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升招商水平,着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模式,大力引进高端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才引技”转变。
(三)发展目标。
到2012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其中服务业增加值达240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下简称比重)达到4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达33000亿元,比重超过50%;培育形成3-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0%、22%、11.5%,研究与开发投入比重达到2.3%。到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比重达到55%;珠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