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盐化工产业发展调查及对策建议
盐化工产业发展调查及对策建议
长宁县课题组
盐化工产业在我县有一定的发展基础,2008年,全县盐化工产业实现总产值2亿元,创利税4000万元。2009年是我县的项目工作年,盐化工产业的建设也是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对盐化工产业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盐化工定义。
盐是NaCl(氯化钠)的俗称。盐在工业上用途很广,是化学工业最基本的原料之一,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工业用盐大部分用于生产纯碱、烧碱、氯气、盐酸、金属钠等。碱和盐酸广泛用于化工、纺织、造纸、肥皂、染料、冶金、陶瓷、玻璃、医药等部门。氯气可直接用于漂白、消毒,也可用于制造漂白粉、毒气及无机化合物,还可用于制造各种有机氯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中间体,如合成树脂、香料、除草剂、防腐剂、灭火剂等,也用于合成盐酸,提取溴和碘。金属钠可用作制取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剂,提取稀有元素的还原剂,制造抗磨合金和充钠蒸气灯泡(钠灯)等。在钢铁工业中用熔融食盐和食盐水进行钢料的回火和淬火,作铸造的型砂粘接剂。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用于炼铜(氯化焙烧法)、电解金属镁。盐在农业上可用于选种、施肥等,增加作物产量。在畜牧业上盐是牲畜生长和防治病所必需的。盐也是渔业、食品加工和贮藏、水处理、国防和国家储备必不可少的物质,又是换取外汇的重要出口产品。利用盐水溶液冰点降低的原理,盐还可用来溶化道路上的冰雪,减少交通事故。盐又是合成革、人造纤维、塑料、农药等行业的基本原料。据统计,工业和农业中应用的盐及其衍生物约有15000种之多。以盐做催化剂的新用途是盐和开发新能源相结合。而盐化工也逐渐向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领域渗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盐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新的用途将不断出现,下游产业发展空间将不断增大,具备如此广阔的盐资源当之无愧地成为与石油、天然气并驾齐驱的项目引擎之一。
(二)我国盐资源概况。
1、盐的分类。在我国,根据来源和生产方法可分为3类: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作“湖盐”;开采地下天然卤水或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井矿盐”,我国井矿盐工艺以钻井水溶汲取卤水,进而真空蒸发结晶生产高品质盐为主,因此又称“真空盐”。
按照产品形式又分为固体盐和液体盐,我国以固体盐为主,液体盐主要指汲取的天然地下卤水或注水溶解地下岩盐矿床而得到的卤水,目前我国液体盐的比例不足10%,但国外发达国家较高,如美国达到51%。
2、资源分布。我国1995年探明盐矿储量3824亿吨,资源量在6.2万亿吨以上。我国盐资源非常丰富,开采历史悠久。盐的品种主要有海盐、湖盐和井盐,其中海盐约占全国原盐总产量的70%,井盐+湖盐+岩盐约占30%。基本分布状况是:东部海盐,中部及西南部井矿盐,西北部湖盐。
渤海湾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国海盐产量的70%左右,主要包括长芦、辽东湾、莱洲湾三大盐区;北方海盐区(含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和江苏)为主。
井矿盐矿床广泛分布在河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云南、江苏、山东、安徽及陕西等18个省区,其中四川自贡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井矿盐工业生产基地,素有“盐都”之称。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查明的氯化钠储量大于100亿吨的盐矿床就有十余个。
湖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及西藏等西北部地区,以青海盐湖最为丰富,储量在3000多亿吨,生产成本较为低廉,但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对盐的需求也较低,远距离运输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三)盐化工供需现状。
1、盐化工产业生产情况。近十余年,受我国盐化工及下游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国对原盐的需求也快速增加。2007年我国盐产能为7594万吨/年,产量5976万吨,同比增加10.6%,表观消费量6076万吨,居世界第1位。从历年统计数据看,海盐产能最大,井盐次之,湖盐最低,东部沿海地区制盐产能约占总产能的60%。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四省市产量占全国海盐产量的90%以上。
2、消费结构。我国盐化工用盐占73%(主要是纯碱和氯碱俗称“两碱”),食用盐占16%,其它用盐占11%。盐化工是我国制盐工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盐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体现在盐化工耗盐比例过大;道路除雪等行业的消费比例过低(美国融雪耗盐达到1900万t);卤水直接消费比例过低(如美国达到51%),而我国液体盐消费比例只有10%左右,可见我国制盐工业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3、存在问题。一是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公路化雪、畜牧、水处理、洗浴用盐、高纯度工业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从数量、品种、质量等各方面还没有拓展和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液体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折盐产量仅占井矿盐总产量的12%。卤水化工的深加工系列产品,如钾镁肥、阻燃剂、农药、医药中间体等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二是资源利用水平低。目前,制盐工业仍主要以单一的制盐业为主,资源利用率很低。海盐苦卤利用率不足20%,莱州湾地下卤水的掠夺性开采使盐、溴比例失调,这一地区出现水位下降、浓度降低、流量减少等资源枯竭的现象;湖盐区由于单一提取盐,导致镁害严重,使湖盐资源遭到污染;矿盐区的芒硝提取率不足10%。国外则基本做到零排放。(3)产业布局不合理。50%以上的原盐运输半径超过200km。在美国,80%以上的运输半径在150km以内,管输液体盐比例较高。我国以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产业,主要是“两碱”。“两碱”的发展拉动了盐业的发展。近年来由于纯碱、烧碱等行业的持续扩产,使工业盐的消费量不断上升,供应趋紧,价格上扬。但由于需求促进生产,加之北方近年来连续的少雨干旱气候,海盐的生产放量增长,更由于湖盐、井盐的扩产,使得我国盐的供应总体上处于供求平衡,价格稳步攀升。因此,我国的盐资源可以满足制盐工业长期快速发展的需求,很多省市都有发展制盐工业以及盐化工的资源条件。
(三)盐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盐业行业效益起伏较大,为避免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6年发布《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一是优先考虑与两碱项目的配套建设。制盐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5500万t提高至2010年的6500万t,年增幅控制在5%以内,但实际预测该指标将会被大大突破。二是稳定海盐生产,有序发展井矿盐。主要作为化工用盐,关键是要提高产品质量。井矿盐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但生产稳定,产品质量相对较好,在适度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增加低耗能的液体盐的供应量。三是按需发展湖盐。湖盐区地处西部,运输条件还有待改善;但资源丰富,成本低廉,也具有一定优势。
受沿海地区各类园区和工业等项目建设发展的影响,北方海盐区的盐田面积逐年萎缩,海盐产能增幅和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产能进一步增加的潜力不大。而井矿盐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技术成熟,投资门槛不高,因此近年井矿盐产能增幅较快,在全国盐总产量中的比例逐年提高。目前规划建设的制盐产能(主要是井矿盐)超过1000万t/a,盐业产能的增长可以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龙头,下游产品开发并存的盐化工产业格局。产业链基本上是“卤→盐→两碱→精细化工”,其产品可谓枝繁叶茂。在纯碱、烧碱、氯气、氢气等基础化学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加工,就可获得制药、日化等化工中间体以及精细化工产品。例如有机氯系列的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氯乙酸、氯丁橡胶、ADC发泡剂,无机氯系列的氯化铵、氯酸盐,氢气系列的双氧水、催化加氢精细化工产品等。盐化工产业发展趋势是:延长现有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寻求突破。
二、我县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长宁县盐化工生产企业只有四丰盐化(以生产销售液体盐(卤水)为主,下属企业新星盐化以生产食盐、工业盐为主,丰源盐化是宜宾天原集团控股的宜宾海丰和锐有限公司和宜宾四丰盐化工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工业盐、食用盐生产和液体盐输送为主)和新星盐业2户。盐化工业产品主要是以销售盐卤为主,辅以食盐和工业盐。盐卤开采能力为80万吨/年,输卤能力为60万吨/年,主销宜宾天原集团用于氯碱生产原料;固盐生产能力10万吨/年,主要销往宜宾、泸州、贵州省的毕节、赤水、习水等地。
三、我县盐化工产业面临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的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长宁现探明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达19种,其中:岩盐储量100亿吨以上,有第二“盐都”之称;天然气储量100亿立方米以上;白云石储量200亿吨以上;煤炭资源储量约5000万吨。长宁岩盐资源有五大特点:①矿床规模大。位于双河镇一带的岩盐呈东、西展布埋藏于地下2435~2885m深部,厚度237.44~368.85m,纯盐层厚213m。根据附近县钻孔资料反映,盐层推测延伸到高县、珙县、筠连、兴文及云南省盐津、威县一带,盐湖长180公里,宽100公里,面积1500平方米,属世界上罕见的泻湖相沉积的特大型岩盐隐伏矿床。②矿石质量好。现探明岩盐矿卤水平均氯化钠含量达到94.21%,最高达99.8%,是氯碱化工和食盐生产的最佳原料。③易开采,成本低。目前采用水溶法开采,封闭性好,易于开采,属大型岩盐矿床,开发价值极高。④利用潜力大。仅长宁双河岩盐矿区已决定开采的2.5平方公里采区内保有储量就达41239万吨,按年产100万吨液体盐计算,矿山服务年限可达400多年。
二是区位优势。长宁县地处川滇黔结合部,是联结西南三省的重要通道,西距宜宾机场50公里,北临长江“黄金”水道。县城至宜宾市区仅需30分钟车程,是宜宾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副其实的“宜宾后花园”。S308道(宜长路、宜珙路、江长路)、宜泸渝沿江高速公路(正在启动)、成贵铁路(拟建)穿境而过,乐宜高速公路、四川宜宾港(志诚码头、香炉滩码头、二龙口码头)、宜宾机场迁建等重点项目的加快推进,为长宁构筑了更加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三是基础优势。长宁县工业集中区快速推进,被确定为省级工业园区,集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0.27平方公里,以发展轻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现代医药、电子信息等集群产业为主。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并初见成效,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入驻条件。
另外,长宁盐化工产业发展所需能源资源也非常丰富:①电力资源充足,工业集中区内110千伏变电站正兴建,县境内还有龙头220KV,竹海110KV变电站。向上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横跨长宁县境。②水、气资源丰富,工业集中区所处的育江河段的年平均流量27.1立方米/秒,自贡输气管道及纳溪—安边输气管道主干线途经长宁。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基础薄弱,规模不大,产品为初级加工产品,对外知名度不高,没有品牌产品,竞争力不强,效益低下。二是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长宁盐化工业中只有固体盐、盐卤两种初级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技术人才资源缺乏。缺乏高精特新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技术和人员,无技术研发中心,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四、建议及对策
(一)科学规划。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盐化工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开始显现,在现有《宜宾市长宁县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基础上,要按照“基地化、大型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理念,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集约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与生产、能源与生产、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规划建立好以四丰盐化为基础,以丰原化工为龙头,以精细化工为下游产品的盐化工基地。一是建立以四丰盐化为中心的卤折盐及固体盐基地。将龙头、双河及周边乡镇规划为盐化工基础工业基地。二是丰原化工为龙头,在宋家坝工业集中区建立精细化工基地,园区内布局盐化工下游产品及精细化工类产品和终端产品基地。加大对上联系和沟通力度,争取把长宁列为宜宾市乃至四川省重要的盐化工产业基地,打造成西南第二个“盐都”。
(二)强化项目招商。抢抓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加快向内陆转移及国家拉动内需的机遇,紧紧围绕我县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以企引企、中介招商、代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强盐化工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一是打好“竹海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长宁的形象和知名度,营造国内外客商看好长宁、投资长宁的氛围。加强与国家、省、市有关商会的联系,有目的地从国家氯碱协会、纯碱协会、化工研究院等专业单位选聘一些行业专家为长宁县盐化工产业招商顾问,利用他们的专业、人脉优势为长宁县盐化工产业的加速发展牵线搭桥。二是突出资源优势招商。充分发挥我县岩盐储量丰富、质优价廉的优势,着重围绕与盐化工产业相关的氯、碱、耗氯、耗氢等项目和精细化工、硅氟系列产品为招商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盐业化工和精细化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三是着眼延伸产业链招商。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在“盐—碱—肥”传统产业链的基础上做文章,引进与产业链下游产品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对下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形成盐化产业生产系列化、经营多元化的格局。四是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放眼国内化工500强和世界顶尖化工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积极主动寻求合作的机会和空间。争取中盐集团、山东海化集团、云天化集团、泸天化集团、川化集团等国内知名化工企业及国际知名精细化工企业的相关项目落户我县或建立合作关系,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实现我县盐化工产品的多样化、精深化和品牌化。
(三)发展盐化工产业链。一是依托资源发展产业链。依托丰富的岩盐资源和天原集团的技术优势,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延伸盐——基础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后加工产品的产业链。在发展做好原盐、液卤、烧碱、氯酸纳、金属钠、联碱、合成氨、电石、聚氯乙稀等主要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与盐相关的日化产品,以氯碱为基础的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开发有机硅、有机氟系列产品及后加工产品,加快发展医药化工产品,以不断完善拉长我县盐化工产业链,使我县成为产业优势明显、产品种类齐全、市场竞争力强的盐化工产业基地。二是发展盐文化旅游产业。利用蜀海温泉、龙头温泉等资源优势,兴建盐水浴场以及盐水乐园,使之成为长宁旅游产业的一道靓丽风景。三是加强岩盐资源管理。岩盐资源属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要加强宏观管理,建立原盐开采准入制度,适当抬高准入“门槛”。新建、改建、扩建盐化工产业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禁止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环境污染严重、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高耗材耗能的建设项目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投资项目。将岩盐资源流向资金和技术高的企业,使资源得到集约利用,防止粗放地开采利用资源。
(四)抓实重点项目。一是重点抓好盐化工项目的开发论证、储备和策划包装工作,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充分利用丰富的盐矿资源优势,抓好盐化工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重点储备一批符合产业政策、资源综合利用、市场前景好的盐化工项目,积极争取更多的盐化工项目列入国家、省建设计划。二是加快丰原化工100万吨真空盐项目的建设。天原集团与四丰盐化总投资4亿元的丰原化工项目是长宁盐化工产业链能否形成的关键,是发展盐化工产业集群的核心项目,要力争在2010年底建成投产。三是积极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加快四丰盐化新增60万吨/年卤折盐、新星盐业新增100万吨/年固体盐生产项目建设。
(五)科技创新。一是引进消化吸收高科技技术。盐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专业性强的特点,盐产业下游精细化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要加强与国内外盐化工产业及精细化工高科技企业的合作力度,消化吸收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天原集团与四丰盐化联建盐化工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争取省、市对技术研发中心的支持,加快新产品的研制步伐。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合资、合作、共同开发、人员交流、移植转化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盐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聘请国家级专家作顾问,紧紧围绕我县盐产业及下游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目标,针对产业化项目所需攻关任务进行研发,提高我县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从而实现研究、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提升我县盐化工产品的竞争实力。二是建立专业人才储备机制。通过劳动人事部门、人才市场等,广泛招引盐化工专业人才,解决企业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企业可委托有关院校定向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缩短人才成长周期,为企业发展打牢良好的基础。三是探索建立技术共享机制。建立技术信息网络,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加强技术和市场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跟踪掌握市场环境变化趋势,帮助企业了解新政策、同行业发展动态、国内外市场状况及投资合作机会。四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加强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劳动部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监督和引导,督促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
(六)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设立盐化工产业发展专项奖励资金。在县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中确定一定比例的盐化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盐化工项目引进、成立盐化工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创新等实行以奖代补。二是积极兑现工业奖励政策。全面落实《长宁县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长宁县扶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完善企业发展的激励引导措施,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在政策上对盐化工项目给予支持,全力扶持盐化工产业的发展。三是为加快盐化工产业发展提供能源政策保障。盐化工产业耗电量大,而且电压等级高、用电连续平稳。对新引进的盐化工项目落实合理的用电价格政策,同时要保证供电的可靠性。此外,还要科学调剂本县的煤炭资源和外调珙县、兴文煤炭资源,探索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降低企业的能源成本,为盐化工产业基地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证。四是用地政策方面。对在工业集中区以外(双河镇、龙头镇)新建盐化工产业,要确保企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对企业政策性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采取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金按招商引资(或工业集中区用地)优惠政策执行,积极稳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允许投资者采取租赁方式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四是投融资政策方面。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联系沟通,充分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关于中部崛起和拉动内需的有关政策,积极申报和争取国债资金、专项科技贷款和贴息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探讨利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采取BOT、BTOT等多元化投资方式筹措盐化工产业建设资金。鼓励投资银行以合资和合作等方式,与企业形成战略联盟,要借助天原集团上市优势筹集资金开通丰原化工的融资渠道。信贷方面,要搭建好沟通平台,引导县内各银行放宽准入条件,减免审批手续。五是优化政务服务。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以“提效强能”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意识,减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对符合产业规划、具有一定辐射功能的高科技盐化工产业项目,要加快项目审批程序,搞好项目入驻的服务。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土地、资金等突出问题要落实责任人员专人负责,急事急办,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第二篇: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现有茶叶面积2.7万亩,其中绿茶1.4万亩,采摘面积1.2万亩;莓茶1.3万亩,野生面积8000亩、人工栽培5000亩,茶叶面积位居全州第二。2006年全县茶叶产量210吨,产值560万元,其中绿茶110吨,产值260万元;莓茶100吨,产值300万元。产地集中分布在砂坝、塔卧、毛坝、润雅、首车、大坝等10多个乡镇,茶农3万余人,茶叶是靖安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靖安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靖安县地处武陵山中部,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境内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绿茶鲜叶持嫩性强,营养物质丰富,制成的茶叶味醇香浓,有地方特色,自古以来就是出好茶的地方。莓茶更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黄铜含量之高为全国同类产品之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2、产品品牌优势。靖安县已通过了1.5万亩无公害绿茶产地认定,莓茶已着手有机茶叶的申报。多年的研制和开发,“永农翠”、“猛洞毛尖”分别获第六届、第七届“湘茶杯”金奖,“溪洲莓茶”已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州莓茶唯一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牌。
3、产业基础优势。靖安县农民制茶历史悠久,县茶叶研究所是湘西州唯一茶叶研究所,有制茶专业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5人,技术实力雄厚。过来,在名优茶研制和开发上,靖安县一手抓良种基地建设,一手抓名优绿茶研制,先后引进白毫早、碧香早、福鼎大毫、槠叶齐、福云6号等无性系良种茶苗,在砂坝镇西洋坪村、大坝乡双凤村分别建成了50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和600亩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在毛坝乡建成了“千亩莓茶基地”。市场开发上,通过溪洲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土家人公司等企业包装上市,产品远销上海、北京、长沙等地,走出了茶叶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新路子。
4、文化及旅游资源优势。靖安县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千年土司故都--老司城,原始次生林--小溪,国家级文物--溪洲铜柱,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漂流,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塔卧,国家森林公园--不二门,文化及旅游资源为靖安县茶叶闯出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靖安县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靖安县在发展茶叶产业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茶叶产业规模不大、茶叶品牌不精、市场化程度不高、扶持资金缺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总面积不大。靖安县茶叶总面积只有2.7万亩。二是茶叶品牌不精。茶叶生产企业不过十家,茶叶品牌却多达二十多个,形成了一个企业多个品牌、一个产品几个品牌的格局,茶名多、品牌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外宣传和销售不利。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早在上世纪80年代,茶叶曾是该县一大主导产业,但当时只重生产、不重市场,茶叶市场化程度低。近年虽有几家企业进行茶叶市场运作,但都因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加之茶叶产品标识、执行标准不全,产品难以进入各地市场销售,茶叶市场占有率很低。四是扶持资金不多。由于靖安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少,2007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361万元,对茶叶产业扶持有限,茶叶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三、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一是领导重视。靖安县是国家扶持贫困县之一,要摆脱贫困,就应发展特色产业。应从茶叶生长环境特殊、茶叶品质好、莓茶野生资源多、茶叶效率高、投资风险小等实际出发,成立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政策激励。政府出台发展茶叶产业的相关政策。在营销管理上,实行“走出去”的政策,派遣人员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企业管理技术。在营销队伍上,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在大中专院校、经销商中吸收一部分人员,壮大茶叶营销队伍,提高茶叶营销专业水平,增加茶叶经济效益。三是加大扶持。靖安县稀有的野生莓茶已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国家级保护的品牌,县财政、县扶贫开发办等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将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四是信贷支持。茶叶产业是一项投资稳、风险小、回报快、效率高的好项目,应加大信贷支持,促进茶叶基地开发、名优茶加工厂建设、新品种引进等,壮大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2、发展龙头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随着市场化建设的深入,茶叶在管理水平、技术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都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靖安县茶叶至今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没有一个有实力、有规模的龙头企业。要做强茶叶产业,应立足茶叶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广大农户制茶的优良传统,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重点培育一个茶叶龙头企业,政府采取贴息贷款、财政扶持、销售网点建设补助、品牌宣传倾斜等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租赁和建立基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走出一条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新路子,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3、整合品牌资源,做大茶叶产业市场。目前,靖安县茶叶品牌较多,绿茶有“永农翠”、“猛洞毛尖”、“猛洞春”、“久香毛尖”、“猛洞春毫”等,莓茶有“溪洲莓茶”、“金顺莓茶”、“山珍莓茶”等,品牌多,厂家多,同一级别的茶叶品名有几个,企业间各自为阵,茶叶市场混乱。因此,发展茶叶产业,应走“一茶一品”的发展路子,统一使用品牌(绿茶一个、莓茶一个),整合资源,努力提高茶叶品牌知名度。
4、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档次。一是加快茶叶质量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科学设置产地环境、茶叶加工、贮运、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系列质量标准。二是加强技术服务。通过课堂讲座、基地培训等形式,让茶叶种植户掌握茶叶
无公害生产、茶园改造、茶业修剪与采摘、茶叶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完善茶叶市场准入制度。搞好茶叶QS执行标准、条码等标识标签的申报,获取茶叶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四是加强基地建设。建立茶叶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按标准生产。
5、挖掘“茶文化”,提升茶叶产业发展层次。近年来,茶叶企业都十分注重茶文化的推广宣传,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提高茶叶知名度,尤其是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其产品形象设计、包装、命名、广告宣传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地域色彩。靖安县名优绿茶产自“中国土家第一村”大坝乡双凤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莓茶产自“红军大战十万坪”的万坪镇,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还有芙蓉镇、天下第一漂、溪洲铜柱等旅游资源为茶叶的发展注入了神秘的文化基因,这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要加以挖掘和发挥。
第三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
第四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
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第五篇:巴中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
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