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奉节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16:5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奉节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奉节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重庆市奉节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重庆市奉节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本情况

1.1 发展规模初具形象

按照“农户出地、业主出资、双方共管、收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甲高、五马、羊市、鹤峰、朱衣、康坪、汾河、康乐、青莲等乡镇累积种植油橄榄面积8万余亩,今年挂果面积1.7万亩。在鹤峰乡、甲高镇等9个乡镇打造了“1+10”油橄榄示范基地。

1.2 品种选育基本完成

经过十年试种时间,莱星、鄂植8号、奇迹、科拉蒂、豆果、皮削利等6个品种在该县表现良好的适生性。2016年,安家村1社、周全示范园单株产量达128斤。

1.3 本土人才领跑致富

近年来,奉节县与中国林科院、重庆市林科院、甘肃武都经济林研究院油橄榄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并每年邀请希腊、以色列等国内外专家开展实地指导,培养出了技术水平好、经济效益高、帮带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土专家”“田秀才”30余名,如甲高镇大坡村周全、五马镇三峡村夏道生。发展优势

2.1 生产区域最适宜

油橄榄适宜栽植在海拔800米以下、光照充足、偏碱性砂质壤土钙质丰富的土地。据中国林科院调查,当前全国适宜油橄榄生长的区域仅限甘肃省陇南市的白龙江低山河谷区、四川西昌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长江三峡低山河谷区,该县适合栽培油橄榄的土地有30多万亩。

2.2 政策扶持最给力

2016年,奉节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奉节县油橄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5年)》,将油橄榄列入“四大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投资7.73亿元用于老基地改造、新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建设补助等。规划到2020年,在全县种植油橄榄20万亩。

2.3 产品质量最上乘

2016年5月,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食品分析检测中心检测县内加工的特级初榨橄榄油,结果显示,奉节县特级初榨橄榄油酸值、过氧化值、紫外线吸光度、水分及挥发物百分比、不溶性杂质百分比等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产品质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规划,栽植品种混杂

2007~2017年期间,散户种植普遍栽植以坡耕地为主,行间距不统一、随意性大,田间管理跟不上,补苗不及时、修枝不整齐,整体零散、缺乏规划。加上发展初期引入品种较多,适生性选育工作相对滞后,每户农户种植的品种达4~5个,除鄂植8号、莱星表现相对较好外,佛奥等品种都由于管理较差不开花或者开花不坐果。如甲高镇2007年栽植的27万株树开花结果的仅7万株,开花率为25%。

3.2 机构欠缺,技术推广滞后

目前,全县油橄榄种植主要依靠中国林科院、市林科院、甘肃武都等地的技术人员临时指导,仅停留在简单的栽培面上知识,本地有关从业人员的自主摸索,仅凭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经验来操作。县、乡(镇)、村三级技术服务机构还未建立,以统防统治为主的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油橄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3.3 见效期长,种植积极性减弱

2007年种植的油橄榄到2013年才少量试花结果,种植户多年没得到实惠,有的以套种玉米、红苕等大田作物为主,个别户甚至砍树挖树。部分农户发展信心不足,担心收购上存在问题,在生产管理上持“无所谓”态度,基本没有投入或不愿意投入,绝大多油橄榄树长得“一包笼”,枝多不结果,既不通风又不透光,树形差,造成花芽分化不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对策建议

4.1 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解决“种了不开花、开花不坐果”的尴尬困窘

一是建机构。成立专门的油橄榄产业发展中心或将脐橙、油橄榄、中药材、蚕桑、烟叶等科研机构进行整合――建立奉节县经济林研究院,专人专责从事全县特色农业的品种研发、改良,技术开发、引进等工作。二是引人才。完善技术人才信息库,选派一批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到国内外油橄榄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考察学习,培养2~3名油橄榄硕士和博士,或者引入有科研成果和技术实力的科研团队,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培养油橄榄领军人才,积极开展精深加工方向的产品研发。三是重推广。加大优良品种、前沿技术、先进设备等引进力度,强化科技推广,推行技术员驻村包户,深入田间地头的模式,保障种植环节科技支撑,创新培训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出一批会经营、善管理的技术人才和职业果农。

4.2 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解决各自为政的零散发展模式

根据奉节县境内流域和海拔高程,全面规划奉节县中山地带适合区域,集中连片发展油橄榄产业,实行连片发展、整流域发展、规模化发展。首先要做好三个基础工作。

4.3 出台一套连续的政策扶持办法,解决企业、群众发展的后顾之忧

一是基础设施跟着产业走。相关部门和辖区乡镇要统筹规划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布局应与产业发展规划相配套、衔接,保证农业产业耕种、运输、加工各个环节的顺畅运行。二是保护价收购稳定民心。建议产业发展起步阶段,参考市场行情,逐年?f增收购保护价,由企业分村分社制定收购时间表,按时、按保护价全部收购,保护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作者单位:404000 重庆三峡学院)

第二篇: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和建议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为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省政府于2010年提出了在全省实施“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共新建设施蔬菜21.21万亩,增长16.4%。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我省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省农业厅科教处组织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产业专家,对全省11个市及13个蔬菜生产重点县(市、区)的产业管理部门、技术推广机构、技术研发机构以及主要技术用户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摸清了底数、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现状

(一)播种面积稳定增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增长,呈现前慢后快再平稳的态势。1976-1989年13年间增长缓慢,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88%;全省蔬菜面积的快速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1989-2004年15年间,蔬菜面积从174.8万亩增加到372.9万亩,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55%;特别是2000年开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我省将蔬菜确立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仅2000年就比1999年增加了66.5万亩,增长率为历史最高的22.4%;蔬菜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552.19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650.8万亩,增加了17.86%,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23%。说明我省蔬菜产业现在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平稳发展期。

(二)蔬菜产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蔬菜生产播种面积稳定增长,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02-2010年年间,山西省蔬菜总产量从1496.17万吨增加到1901.08万吨,增加了404.91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3.4%,率略高于面积的增长率2.23%。

蔬菜单产增幅不大,始终保持在2700-2900公斤之间。主要是因为随着面积的较快增长,新增菜田均为地力较差的粮田;其次是新增菜农种植蔬菜时间短、技术差;三是老菜田连作障碍严重。

(三)大宗蔬菜品种以夏秋栽培为主

山西省海拔高、光照充足、夏秋季凉爽,适合生产栽培时间长、春季种植夏秋采收的大型蔬菜。常年栽培蔬菜有40余种,2010年栽培面积中番茄57.77万亩、甘蓝53.60万亩、辣椒47.25万亩、大白菜46.02万亩、大葱34.40万亩。排名前十位的蔬菜中,除大白菜以省内消费为主外,均为以外销为主的夏秋蔬菜,绝大多数是春季播种(定植)夏秋收获 的果菜、结球菜和根菜。这些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种类,虽然价格较低,但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稳定性强、产投比高,而且栽培技术成熟、经营渠道通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供销体系,是山西省现阶段蔬菜产业的核心构成。

在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已形成了在7-9月份面向华南、华东和京津唐地区外销的若干个大型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比如以太谷、榆次为中心的晋中盆地蔬菜区,以新绛为中心的运城盆地蔬菜区,常年菜田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

(四)设施蔬菜面积不断增长

我省冬季时间长,全省几乎不能进行蔬菜的露地生产,有进行蔬菜设施生产的必要性。而我省冬季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温度偏低但能源充分,是发展日光节能温室的理想地域,根据近年来不完全统计表明:山西省冬季蔬菜生产量仅为供应量的30-40%,今后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山西省一度成为全国塑料大棚蔬菜生产的最大省份,当时山西省塑料大棚结构类型最多、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40200斤/亩,黄瓜,长治市紫坊菜场)。90年代后日光节能温室快速发展,迅速取代了塑料大棚而成为山西省的主要的栽培设施,塑料大棚一度处于被放弃的边缘。近年来,随着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生产成本的提高、连作障害的加重、比较效益的降低等问题的出现,塑料大棚 栽培面积逐渐回升,栽培面积迅速接近日光节能温室,并保持继续发展趋势。而塑料中拱棚和小拱棚成本低廉、简单易行、早熟和增产效果显著,是山西省中南部早熟越冬叶菜、早春叶菜、早春结球菜和早熟瓜果类蔬菜的重要生产方式,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发展。

为了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我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山西省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规划(2009-2013)》(晋政办发2009[184]号)中指出“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发展设施蔬菜成绩显著的县(市、区)予以奖补”;《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0[81]号)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发展设施蔬菜100万亩,每年新增20万亩设施蔬菜;《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0年新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和工程项目资金安排的意见》(晋政办发[2010]83号)中规定“对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当年新增3000亩(其中日光温室2000亩)以上的前20个县每县奖补100万元”;《关于印发〈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财政贴息办法〉的通知》(晋农办发[2010]100号)中规定对“新建蔬菜日光温室专项贷款实行一年期贴息,省、市、县财政贴息额按照1:1:1的比例进行分担”。

2010年,山西省蔬菜保护地生产面积达到了150.42万亩,其中,日光节能温室58.75万亩,比2002年增长了28.34万亩,增长了93.19%,平均年增长11.65%;塑料大棚40.70 万亩,比2002年增长了23.06万亩,增长了130.73%,平均年增长16.34%;塑料中拱棚22.45万亩、塑料小拱棚28.52万亩。山西省蔬菜的保护地生产呈现日光节能温室、塑料大棚、塑料中、小拱棚并举的局面。

(五)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山西省夏季凉爽、冬季光照充足,具有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的优良条件。2002年以来,由于无公害蔬菜生产条件要求较低、产品质量指标较容易满足以及审批手续简单等原因,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面积逐年上升,新增认证面积和产值快速增长,由2002年的40.86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352.37万亩;而绿色蔬菜生产由于生产条件要求较高、产品质量指标不易满足以及审批手续复杂等原因,新增认证面积和产值均有减少的趋势,2005年认证面积最大时为10.66万亩。随着无公害、绿色蔬菜认证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逐年下降,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六)蔬菜收入快速增长

近年来山西省蔬菜总产值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比2002年增加了180.9亿元,达到269亿元,增长了205%,平均年增长率为25.7%。年总纯收入也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势头,2010年为154.5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91.2亿元,增长了144.1%,平均年增长率为18.0%。人均年纯收入2010 年为656元,比2002年增加了385.22元,增长了142.2%,平均年增长率为17.8%。2010年山西省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700元,蔬菜收入占到农民年收入的14.0%,蔬菜收入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七)蔬菜供应和流通显著改善

过去我省冬季蔬菜自给能力严重不足,能为冬季、早春和晚秋提供商品菜的日光节能温室和塑料大棚的产量仅为总产量的20.13%和8.88%。冬季蔬菜供应主要依赖山东和南方省份,发展冬季蔬菜生产在山西省有巨大潜力。随着我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计划”的顺利实施,我省设施蔬菜迅猛发展。总体来看,呈现出了老基地稳步发展,新基地大步追赶的趋势。新绛、夏县、尧都、曲沃、榆次、阳高等设施蔬菜基础较好的县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当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都在6000亩以上。盐湖、永济、襄垣、沁县、介休、山阴等设施蔬菜基础较为薄弱县的发展速度却令人惊叹,当年新建设施蔬菜都在5000亩以上。据统计,2010年全省今年累计新建设施蔬菜约21.21万余亩,其中主要以日光温室为,预计新增产量约95万吨,大大的缓解了供需矛盾,为我省冬春新鲜蔬菜供应提供坚实的保障,当前我省人均蔬菜占有量已达到600公斤,蔬菜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外向型产业。其优势在于夏秋蔬菜生产和外销,7-9三个月山西省气温较低、光照适宜,有利于果菜类、结 球菜类等生产期长的大型蔬菜生产,可以以低成本生产出优质蔬菜,销往华东、华南地区。

我省绝大部分外销蔬菜是7-9月份上市的夏秋蔬菜,近年来外销量逐年上升,体现了适地适种、培植优势产业的重要性。2002-2010年间,山西省蔬菜年商品量、年销售量和年调进量均平稳上升,2010年山西省蔬菜年商品量为1526.88万吨,外销量为506.06万吨,外销量占商品量的33.14%;调进量为414.68万吨,占商品量的27.14%。今后要继续坚持发展露地夏秋蔬菜的方针,培植夏秋蔬菜优势产业、稳定夏秋蔬菜基地、保证山西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新菜田新菜农大量出现。

近几年我省城镇化速度较快,占用了部分老菜田,同时新发展了较大面积的设施蔬菜。因此,新菜田和新菜农大量出现。新菜田地力差、灌溉条件不良、生产能力不足;新菜农则从未种植过蔬菜或者设施蔬菜,技术指导与栽培管理不到位、缺乏合格的蔬菜园艺工等。该问题严重影响我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菜农种植蔬菜的信心,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轻则影响蔬菜种植效益,重则会影响到菜农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我省有些地区已经出现由于菜农不具备基本种植技术而引起的失败事例。

(二)日光温室结构不合理 全省普遍存在日光节能温室设计和施工照搬外省发展模式、建造标准执行不力、重建造轻管用等不合理问题。表现在跨度过大、采光角度不够、载荷性能差、升温慢、保温差、下挖过深、后墙占地面积太大、土地利用率极低等问题。温室设计和施工不合理必然造成温室性能不良,从而极易引起病害、虫害、冻害、寒害,最终导致生产效益低下或绝产。

(三)育苗技术落后

当前仍然普遍存在育苗方式简单、技术落后问题。壮苗是蔬菜丰产的基础,育苗不但很容易导致病虫害发生、生育期延迟、生产效益低下的后果。我省绝大部分菜农为自行育苗,方式简单、技术落后,营造影响蔬菜生产水平。

(四)蔬菜品种混乱

全省绝大部分菜农不具备正确选择蔬菜品种的基本知识,技术推广程度较低的蔬菜产区的菜农得不到正确指导,品种选择存在盲目性。因品种不良或不适合栽培条件而引起生产效益低下的现象非常普遍。

(五)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不高

在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当中,仍普遍存在使用违禁农药和过度防治、盲目防治问题,造成防治效果差、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六)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大部分蔬菜产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蔬菜操作规 程形同虚设,一是菜农不具备绿色蔬菜的生产知识,二是没有确实可行的操作规程,也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部分产区存在销售违禁农药的现象。

(七)蔬菜产业节能减排、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的问题

普遍存在过量施肥用药、连茬种植、环境调控不当等问题,从而引发生产成本高、蔬菜品质差、可持续能力低等后果。

(八)防灾减灾能力低

主要存在菜农普遍缺乏防灾减灾意识、生产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不标准、栽培茬口不合理、预警机制不健全以及灾后恢复能力差等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菜农技术培训是首要工作

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训菜农,使之具备最基本的蔬菜种植技术是提高我省蔬菜产业整体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仅“实施的百万棚设施蔬菜行动计划”就需要100万名具备蔬菜种植技术菜农、1万名技术员、2000专业人才。制定完备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是保证蔬菜产业既快又好发展的关键。

(二)必须规范日光节能温室结构

蔬菜生产设施的设计和建造缺陷直接影响设施的生产 性能,间接影响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必须根据各蔬菜产区的纬度、海拔高度、气候条件、蔬菜种类、栽培茬口等要素,严格按照国标设计和建造蔬菜生产设施,保证生产设施的生产性能和安全性能。同时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平台的传播功能,宣传各地质量技术标准局已颁布的蔬菜设施建造规范,加大推广的力度。

(三)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

集约化育苗可以有效解决因品种和育苗引起的种种问题,应该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有专业知识的菜农承担起集约化育苗任务。

(四)严格筛选主推品种

由蔬菜产区的行政管理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和技术研发部门共同承担主导品种的育成、引进、遴选、宣传和推广工作,保证做到适地适种、良种良法。

(五)集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因病因虫而造成效益低下和药残超标问题关系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制订确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非常重要。该项工作影响因素多、技术要求高、区域性强、操作难度大,应当统一安排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与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部门通力协作方可完成。

(六)推广高效率生产设备

“一对夫妇一栋棚”的设施蔬菜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菜农对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这种低效率的人工密集型生产方式必须改变,逐步探索省工高效的适度规模蔬菜生产方式是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当从生产设施、设施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机具、生产资料等方面综合配套,集成适合我省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蔬菜生产模式。

(七)开发克服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新技术

设施蔬菜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必然采用连作的方式,故连作障碍不可避免。为了保证基地化的现代生产和经营方式,必须研发嫁接栽培、无土栽培、土壤杀菌、抗性品种以及配方施肥等技术,以解除或缓解连作障碍。

(八)制订防灾减灾预案

根据各蔬菜产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和程度,从设施的抗灾设计、灾害天气预警和灾后生产恢复三个方面制订完备的防灾减灾预案,力争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威胁。

第三篇:浅析临泽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临泽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临泽县枣树栽培历史悠久,红枣产业在临泽县有地域优势,发展红枣产业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分析临泽县红枣产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临泽县红枣产业存在有经营管理粗放,枣园老化、融资困难、加工能力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待临泽县红枣产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关键字:临泽县;红枣;现状;对策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LinZeXian red jujub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Linze County cultivation-with a long history, red jujube industry in Linze County hav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red jujube industry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inze County red jujube industry based on think, Linze County red jujube production management are extensive, aging, analyzed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red jujube processing capacity of low;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make Linze County red jujube industry better development.Keyword: Linze County;red jujube;status;countermeasures

前言

甘肃省地处我国内陆,是红枣起源地之一,境内土壤资源丰富,空气干燥,光热资源充沛,非常适合红枣生长。但由于传统的种植习惯,红枣生产没有受到重视,基本上以零星种植为主,目前生产的枣树都有一定种植年限,新植园在经济林中所占比例很小,本文以临泽县红枣的现状问题展开讨论。

一、甘肃省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红枣栽培较集中的县有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武威市民勤县,白银市景泰县,庆阳市庆城县等,其中临泽县和甘州区为主产区。借助于独特的地理条件,截止2010年底,甘肃省产枣五县枣树种植面积已达25.81万亩,五县种植面积、产量如表1所示。其中,临泽县10.34万亩,红枣产量118675吨,实现红枣产值6600万元,增加值50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红枣收入403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

表1 2010年甘肃省五县红枣种植面积及产量表

市县名称 临泽县 甘州区 景泰县 民勤县 庆城县

红枣产量(吨)

111406 50656 15254.5 7400 4488.7

水果总产量(吨)

118675 119995 31238.6 21330 95392.4

枣树面积(万亩)

10.34 6.7 3.15 2.56 3.06

果园总面积(万亩)

15.43 18.93 4.66 5.26 30.91

数据来源:2011年甘肃农村年鉴

图1 2010年甘肃省五县红枣产量占水果总产量比例图

图2 2010年甘肃省五县枣树种植面积占果园总面积比例图

数据来源:《2011年甘肃农村年鉴》

结合表

1、图

1、图2可知,纵向来看,2010年临泽县枣树种植面积在整个甘肃省五县中位居第一,占临泽县果园总面积的67.01%;枣树种植面积占整个甘肃省五县枣树种植面积的40.06%,其他四县分别为25.96%、12.2%、9.92%、11.86%;以111406吨的产量在甘肃省五县中位居第二,占临泽县水果总产量的93.87%,占整个甘肃省五县红枣产量的58.88%,其他四县分别为26.77%、8.06%、3.91%、2.37%;由以上数据可得出,临泽县红枣产量位居甘肃省红枣主产区第一。临泽县的红枣产业化生产已初具规模,产品远销国内各地,但在生产上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临泽县红枣生产的基本情况

(一)临泽县概况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全县辖7个镇,总人口14.8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有12.25万人。全县总面积2727.29平方公里,2010年年末耕地总资源20736公顷,现有耕地面积 23.7万亩,有可开发利用的荒地82万亩,其中宜林荒地15.1万亩。全县海拔在1380—2278米,最低1380米(临泽县蓼泉镇),全年日照时数为3052.9小时,年总辐射量146.2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气温8.2℃,年降水量122.3毫米,年蒸发量2337.6毫米,无霜期128─203天,平均152天,属于典型的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红枣的种植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临泽县红枣种植面积趋势分析

在临泽县,农家庭院内外几乎都种植着枣树,就连地埂、渠边、路旁也是。随着红枣特色产业综合开发进程的加快,枣树栽植范围由农民房前屋后向区域化布局扩展,栽植模式由零星栽植发展为枣粮间作、密植园布局、经济复合林网建设、庭院枣园栽培等多种模式。近几年来,红枣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如表2所示:

表2 临泽县2006年—2010年红枣种植面积

项目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枣树面积(万亩)8.51 9.68 13.21 9.31 10.43 果树种植总面积(万亩)15.36 19.06 20.97 17.88 15.43 红枣所占百分比(%)55.4 50.79 62.99 52.06 67.6

图3 临泽县2006年—2010年红枣种植面积趋势图

数据来源:临泽县统计局

结合表

2、图3可知,临泽县红枣种植面积在2006年到2010年5年间增幅不大,2008年枣树种植增长面积比2006年增加4.7万亩,增幅为55.23%,比2007年增加3.53万亩,增幅为36.88%。2008年成为近5年来枣树种植的高峰,随后出现下降趋势,但总体势态平稳。红枣种植面积占果树种植总面积的百分比均超过50%,可见红枣产业在临泽县整个果业中处于主导位置。

(三)临泽县红枣产区分布

临泽县境内有7个乡镇,即沙河镇、鸭暖镇、新华镇、倪家营镇、板桥镇、平川镇和蓼泉镇。2007年沙河镇累计种植红枣2.7万亩,占临泽县枣树种植面积的27.89%以上,年产值达2500多万元。鸭暖镇累计红枣种植面积1.8万亩,占临泽县枣树种植面积的18.59%,年产值达500多万元。临泽县各镇枣树种植面积及比例情况详见表

3、图4:

表3 2007年临泽县各镇枣树区域分布情况

项目 沙河镇

鸭暖镇

新华镇

倪家营镇

板桥镇

平川镇

蓼泉镇

枣树面积(万亩)2.7 1.8 1.32 1.26 1.17 0.9 0.53 数据来源:临泽县统计局

图4 2007年临泽县各镇枣树种植面积比例图

结合表

3、图4可知,临泽县枣树种植区域分布中,沙河镇、鸭暖镇分布范围较大,所占比例为全县种植面积的47%;新华镇、倪家营镇、板桥镇分布范围次之,所占比例为39%;相比之下,平川镇、蓼泉镇分布最少,只占全县种植面积的14%。以上数据表明临泽县红枣生产的主要区域为沙河镇和鸭暖镇。

(四)临泽县红枣主栽品种及主要加工品

临泽县红枣品种有临泽小枣、临泽大枣、美人指枣、梨枣、双辨枣、骏枣、金丝小枣等11个品种,主栽品种为临泽小枣。该枣树树体中等偏上,枣头红褐色,托刺较发达,枣股较小,抽吊力较强,枣吊中等偏上。叶片较大、果重6克左右、最大9.5克,果型大小均一,果皮较厚、光滑,果色为紫红色,果肉较厚,质地致密,较脆,味甘甜微酸,汁液较多,品质上等,9月中旬成熟。

临泽小枣除生食外,可晒制干枣,也可加工成各种枣产品,主要有真空保鲜枣、真空包装枣、太子枣、公主枣、皇珠枣、蜜枣、熏枣、脆枣、酒枣、乌枣等干枣制品和红枣饮料(红枣枸杞汁)、红枣保健醋、枣酒、枣蜜等20多个品种。日常生活中用红枣所制的甜粘食品也琳琅满目、各具风味,如粽子、粘糕、发糕、八宝饭等。

(五)临泽县红枣销售情况

临泽红枣主要以产地销售为主。据统计,全县现有运销大户约100多户,仅沙河、鸭暖、新华、倪家营4个镇现有红枣运销大户90多户,年购销干鲜红枣1100多万公斤,大部分主要向兰州、新疆、宁夏、上海、深圳等地销售,初步形成了以沙河镇兰家堡为中心的长年经销红枣的初级市场。2007年红枣面积为9.68万亩,全县红枣产量达1381万公斤,比1997年增加890.6万公斤,按2007年收购价每公斤2.2元计算,全县产值达3040万元左右,年均增加收入196万元。因此,快速上涨的红枣产量与市场的开拓不足形成矛盾,势必会制约枣业的发展。

(六)临泽县红枣产业建设现况

1、“临泽小枣”商标注册成功

2007年在张掖市工商局、临泽县工商局和临泽县沙河镇红枣协会的努力下,“临泽小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商标局在第109期以4104938号初审公告,标志着“临泽小枣”走上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快车道,实现了临泽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临泽小枣”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必将促进临泽县红枣产业的发展。

2、加工能力逐步提升 临泽县已有具规模的5家以加工干枣、枣饮品为主的企业。主要有以研制红枣系列饮料和红枣制品如九九宝、太子枣、公主枣为经营特色的西域食品公司;以生产红枣熏醋、红枣保健醋为主攻方向的京沙酿造厂;以开发临泽小枣蜜、花粉枣蜜枣泥、枣酒等系列产品为主的昭武食品有限公司;以精选分级、真空保鲜包装经销的荣鑫枣业公司;以加工皇珠枣、蜜枣、熏枣、脆枣、乌枣的临泽红红枣业公司。开创了红枣加工转化、真空保鲜包装、批量流通外销的先河,使地方名优特产优势正在向商品经济优势转化。据统计,2007年临泽县企业总设计生产能力3万吨,年实际加工红枣系列产品2080吨,实现产值710万元,全县红枣加工企业实际年消耗红枣原料500吨。2008年企业年加工红枣能力达6500吨,创产值1600万元,创利税804.6万元,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目标。

三、临泽红枣的产品优势

(一)红枣种植历史悠久

枣为我国原产,它与桃、李、梅、杏并称“中国五果”。《诗经》有“园有枣,其实可食”和“八月剥枣”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枣树在我国已有广泛栽培。到周代,红枣在我国的食用已很广泛。据史料记载,临泽县的枣树栽植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兼备的优良树种。

(二)品牌优势 申请注册的“临泽小枣”证明商标和“临泽小枣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成为临泽县枣业对外宣传的金字招牌。临泽小枣曾被评为“甘肃省优质农产品”,获“甘肃省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全国名、优、特、新特产品博览会银奖”、1995年被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产品,红枣枸杞汁、枣蜜获“96香港国际名优特新产品技术博览会最高金奖”和“中国科技精品博览会金奖”,红枣保健醋被卫生部命名为“绿色保健食品”。“临泽小枣”这一无形资产,是临泽县红枣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独特品牌优势。

(三)交通运输方便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黄金地段,兰新铁路、312国道穿境而过,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 枣产品外运快捷便利, 具有良好的运输条件。

(四)营养丰富且品质好

临泽红枣具有果实红艳、皮薄肉厚、核小等特点。维生素C含量高,一般为662.7mg/100g,含糖分72.80%,活枣维生素C的含量比苹果多70倍—100倍,干枣含糖量亦很高。据测定,临泽县的沙河枣,含糖量为72.2%,含酸量为1.78%。鸭暖枣含糖量比沙河枣高1.5%,而含酸量比沙河枣低0.31%。鲜枣可食率为95%左右,平均果重3.87克,可食部分占95%左右,肉核比例为10:1,晒干率达64%,果皮韧性强,极耐贮藏运输。抗旱、耐盐碱,粘土,沙土皆可栽植,抗风力较强,成熟后不易裂果,适宜制干,制干率达50%以上,品质较好。

四、临泽红枣产业现存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粗放,部分枣园老化

临泽县红枣栽培管理粗放,在枣树栽培上,农户对枣树整形修剪、科学施肥等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不重视,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枣区抗裂、抗虫、抗病能力下降,制约了红枣产业的发展。大部分种植户在采收红枣时,质量意识淡薄,提前突击采摘、棒打棍敲、露天晾晒、不分等级的采收,直接导致干果烂、残、次、劣品严重,价格低廉;截止2010年,全县共有红枣面积10.34万亩,标准示范园不足30 %,红枣老园面积约为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近77.4%,亩产量为294公斤/亩,远远低于标准枣园800公斤/亩的标准。

(二)融资困难制约红枣加工企业发展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银行可以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资产抵押担保贷款。但临泽县各银行对于红枣加工龙头企业以资产抵押贷款始终尚未给予兑现。昭武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出现贷款、资金周转、发展再生产难等系列问题。此外,政府对红枣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扶持资金总额偏小,加上红枣加工企业自身积累有限,资产总规模小,大多没有有效抵押物,贷款存在困难。红枣加工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所必须的厂房扩建、设备更新、技术引进等方面也都受到资金的制约。

(三)红枣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小,产业链不长

现有的5家红枣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能力有限,产品多属初级加工,产品品种雷同、单

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较低。企业受自然因素、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因素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对农民缺乏足够吸引力,带动作用不明显。难以形成规模优势,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据统计,由于加工企业年加工原枣量占全县总产量的71.8%,一直以来全县接近30%的红枣均以干果和鲜果方式直接进入市场,外观色泽较差,价格低,企业和农户效益都不明显。

(四)渠道组织功能不健全,流通市场管理混乱

临泽县红枣生产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生产,基本是手工操作,而红枣在外销市场又有集中性的特点。已建立的批发市场在市场设施、交易方式上存在问题,大部分红枣主要通过收购运销大户采用编织袋、纸箱等包装向外整批销售,收购中压级压价、掺杂使假、优劣不分等现象经常发生,有些还采用外地包装销售临泽小枣,收购运销市场呈无序经营状态,没有形成“农民+基地+企业”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之路。

(五)科学技术落后

红枣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科研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种植技术不科学,导致病虫害蔓延趋势不断加剧。自2000年以来,沙河、鸭暖、新华等镇红枣主产区相继发生红枣食心虫、枣蝇蚊等病虫害;红枣保鲜加工和包装技术也是有限的,这使得临泽红枣在市场竞争和增加红枣系列产品,扩大产品市场都存在很大的威胁,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撞裂果问题、鲜枣的贮藏保鲜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六)品牌宣传滞后

近年来,临泽县在宣传培育“临泽小枣”品牌上效果不明显,保护品牌措施不力,品牌管理没有统一的要求,使用泛滥。种植农户、加工企业、运销大户品牌意识差,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上不能从发展品牌、保护品牌上做起,甚至有意无意的破坏品牌。现有临泽红枣主要消费地也只把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普通果品进入消费市场,而外地商贩又打着“临泽小枣”的品牌销售各种红枣,使临泽小枣逐步失去品牌效应,严重影响了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临泽县红枣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推进品种更新换代,减修老枣园

为提高红枣质量及产量,首先应进行品种选优,从临泽红枣、临泽大枣、美人指枣、梨枣、双辨枣、骏枣、金丝小枣等11个种群中选育出若干个品种,形成品系,每个品种都要有突出的优势,对新建枣园,选用良种一步到位;其次,对品种落后的老枣园进行品种改良,分年实行品种更换、新旧交替,逐步达到优质枣园标准;最后,加大发展标准化密植枣园,推广枣园专一化生产,提高单产能力。对原有老枣园,通过进行大树高接换头的办法,加快品种改造,重点发展临泽红枣、早熟梨枣、早脆王等名优品种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从而增强红枣及其加工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应适当把扶贫资金、科技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资助倾斜到红枣产业上,通过协调各级金融部门(银行、农村信用社)、吸引社会团体或在其它行业先富起来的人投资红枣建设,建立股份制合作果园,建设红枣产业流通体系。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将资金用于发展枣产品加工业、市场体系、营销组织等龙头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建设。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枣业协会向枣农筹集资金,用于红枣产业建设。

(三)做强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扩大红枣产品加工增值空间,重点发展和壮大红枣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红枣产业发展。红枣加工要由“外销拉动”向以“龙头带动”为主转变,由销售原料为主向销售精深加工产品为主转变。首先,引进新技术,在设施、产品科技含量、竞争性方面强化的红枣生产加工、贮藏龙头企业,通过大力发展仓贮业, 延长企流通周期,使红枣产品均衡上市,进而调控市价,提高效应;其次,要积极改造一批红枣产品加工项目。在引导现有加工企业不断挖掘生产潜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有计划地更新设备,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第三,县政府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建设集收购、贮藏、贩运、烘干、优选加工、集中外销为一体的产业链,支持本地运销大户就地投资建设小型初级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真正把临泽小枣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四)完善市场体系,健全营销网络

第一,红枣产业协会组织做到一头连接加工企业,一头连接市场,形成“企业+枣业协会(枣业合作社)+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克服无序竞争,减少内耗,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增强行业的国内竞争力;第二,政府协助协会利用品牌商标保护效应,依法引导企业、种植户统一栽培方式、采摘时间、晾晒分级,统一产品质量、销售价格、产品包装、广告宣传等标准化生产活动;第三,延伸红枣产品批发市场经营链条,在国内各主要终端市场建设直销网点,通过建立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枣产品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建立起产品进人城市市场的快捷流通渠道,加强乡镇集市建设,使其成为枣产品市场的有效延伸。

(五)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红枣品质

首先,积极与省市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临泽小枣选优繁育与推广综合配套增产技术等课题研究,针对病虫害采取统一防治经费、药物器械、防治方法、防治时间、技术指导工作等,组织动员人力物力资源,共同做好病虫害防治,提高红枣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加强红枣加工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高红枣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最后,引进烘干、清洗包装等先进技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晾晒、包装工艺、降低烂枣率、提高红枣产品等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采用无公害丰产栽培、标准化采收加工、储藏保鲜及产品包装等技术为临泽小枣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奠定基础。

(六)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品牌优势

鼓励现有企业之间的联合或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在组织管理、技术培训、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带动其他企业实现共同发展。就“临泽小枣”品牌投入专项资金,采取媒体广告、参加国际国内食品展览、展销会,以及在县内举办红枣文化节、红枣系列产品经贸洽谈会、红枣品种展示会、红枣风情园旅游观光等多种措施,大力宣传展示临泽小枣的优良品质和种植环境,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按照龙头企业特色深加工“一企一品”的原则,集中力量进行品牌整合,也可为同一类型产品打造统一品牌,如红枣枸杞汁等制订统一的生产标准,严格保证产品质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品牌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建,窦长保.新疆红枣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R].现代农业科技,2009(17):2-3.[2] 严青秀,张德志,樊喜平.红枣无公害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2):21-23. [3] 冀果信.我国鲜枣出口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北京农业,2002(7):4-6. [4] 高颖.阴雨天枣果腐烂问题分析[J].农业工程技术,2007(8):12-14.[5] 陈锦屏.编著红枣烘干技术[M].3版.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7-59.[6] 任东植,白莉,曲运琴,李峰.发展红枣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甘肃科技,1998(5):23-24.[7] 刘孟军.国内外枣树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N].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78-82.[8] 梁鸿.中国红枣及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6:72-73.[9] 甘肃农村年鉴[M].2011(11):367-380.[10] 临泽县志[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37-45.[11] 李岩,傅泽田,刘雪.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初探[J].农村经济,2008(3):39-41.[12] 中国统计年鉴[M].2010(10):276-285.[13] 马秀岚.绥德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Z].榆林.2005.

[14] 薛维堂,霍建强.吴堡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北方果树,2009,(6):44. [15] 王希军.临泽县统计局,临泽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R].2011.11 [16] 张书俭,胡光明,杨振营.沧州红枣滞销原因与解决对策[J].北方果树,2003,18(3):76-77.[17] 管芩澜,新疆红枣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10:1-13.[18] David S.Levi.Philip K.and Edith S.L.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Concepts,strategies, and Case Studies[R].Irwin McGrawHiel,2000 [19] Anne T.Coughlan Erin Anderson Louis W.Stern Adel I.El-Ansary,《Marketing Channels》,tsinghua university,2001

致谢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在此,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郭艳俊,在论文选题、总体方案制定、方案确定、调查研究工作开展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均得到了郭艳俊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她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郭艳俊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论文撰写以及调查过程中还要感谢我的朋友,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最后,再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的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四篇:甘肃油橄榄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陇南市油橄榄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省陇南市于1975年引种油橄榄,经过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三个阶段,油橄榄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初精深加工体系基本建立,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整体呈现较好较快的发展势头。为了全面了解陇南油橄榄产业发展情况,找准影响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更好的促进产业发展。通过参观生产基地,走访种植大户、加工营销企业,与基层农户、协会、企业及部门负责人、技术骨干和市县领导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对陇南油橄榄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有了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并针对主要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一)自然条件优越

陇南市处于“三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和西汉水)的河谷浅山区,海拔在1300米以下,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5℃,极端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8.1℃,年日照时数为1709~1911.7小时,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4568℃,年降水450~900毫米,无霜期260~290天,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同时,由于西秦岭山系的屏障作用,沿川河谷及缓坡地带形成了冬暖谷地,为性喜温暖的油橄榄提供了良好的越冬渡夏和生长结实条件,成为适宜发展油橄榄种植的区域。据初步调查,适宜种植区域约60万亩。

(二)生产种植初具规模

据统计,至2009年底,陇南市油橄榄种植面积达22.77万亩(供应苗木的数量计算),占我国种植总面积的38.7%,居全国第二位。2008年鲜果产量1420吨,产橄榄油200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的87.6%和89%,均居全国首位,综合产值达6500多万元。陇南作为我国油橄榄集中产区的优势地位已初步确立。目前,主要栽培品种有佛奥、莱星、阿斯、配多灵、城32号、皮削利、鄂植8号、九峰6号等,其中佛奥、莱星的种植面积7万多亩,占总面积的31%。(三)产品加工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陇南市已拥有8家国有和私营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公司,配套加工设备齐全,生产加工能力较强,年鲜果加工能力达3500多吨。开发油橄榄系列产品丰富多样,包括食用橄榄油、保健油橄榄软胶囊(丸)、系列化妆品、橄榄茶、橄榄酒等5大类26个产品,并多次在国内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大奖。同时,在北京、上海、大连、昆明、成都、西安等多个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受到消费者青睐,供不应求,龙头企业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扩大传播陇南油橄榄的市场知名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据调查,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挂果面积的逐年增加,油橄榄产业在主产区农民人均收入中所占比例正在迅速提高。以武都区为例,该区的两水镇、汉王镇、柑桔乡均是油橄榄的集中产区,2006年农民人均油橄榄收入分别为290元、380元、320元,分别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25.3%、27.1%;而2008年3个乡镇农民人均油橄榄收入分别增长到690元、920元、800元,分别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2%、41.5%、49.3%。近年来,陇南油橄榄随着企业加工和农民种植效益的显现,呈现出规模化快速发展的势头,2007年新增油橄榄面积4.79万亩,2008年新增7.26万亩,2009年再增面积6万亩。随着新植果园陆续进入盛果期,增产增效潜力与经济、社会效益将会越来越显著。

二、存在的问题

陇南市油橄榄产业发展虽然已有一定基础和生产规模,但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从总体上看主要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水平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品种老化、技术普及率低。关键是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引导扶持力度不够,甚至还存在底数不清、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严重影响了产业整体效益的发挥。(一)种苗繁育不规范,建园质量不高

目前,陇南市有油橄榄苗木繁育企业及农户85家,由于受基地扩张快、苗木需求量大的利益驱动,育苗户存在很大盲目性,对苗木质量把关不严、良莠不分、品种混杂,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组培快繁实验室、品种试验园、良种采穗圃和优质苗木繁育基地,苗木品种和质量没有保障。从而导致已建基地品种过多过杂、授粉树配臵不合理,早中晚熟品种比例搭配不当、成熟采收期过于集中、企业收购加工压力大。近一半的基地含、结果晚、丰产性抗逆性差,严重影响了果园产量和果农收入。目前有近35%的成年树不结果或结果很差,需要进行高接换优,油率低更新改造的任务很大。

引种工作处于民间或半官方状态,缺乏规范的引种渠道。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家的一些含油量高、抗性强的品种无法大量引入,更谈不上在陇南扩繁推广。由于资金缺乏,对已引入品种没有进行严格对比筛选试验,导致种植30多年,还没有筛选确立适宜推广的主栽优良品种,已严重制约了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后劲。

(二)基础设施薄弱,规模优势还未形成

陇南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地区,山地占总面积的90%以上。由于受自然条件所限,大部分油橄榄园建在“三江一水”流域的浅山坡地,不仅土层浅、土壤瘠薄,而且水、电、路难以配套。大多果园没有相应的灌溉或补灌设施,水已成为制约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关键因子之一。通往基地的道路、田间路渠配套程度低。这与世界主产区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实行农场庄园式经营,水、电、路配套设施齐全、机械化耕作栽培、智能化管理的发展模式相比,相差甚远。同时受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限制,油橄榄种植比较零散,生产规模比较小,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的油橄榄基地只占50%左右,已建基地挂果的只有20%,平均每亩产果 28.5公斤,按目前每亩栽植30株计算,平均每棵树产果不足1公斤;进入盛果期的果园平均每亩产果47公斤,平均产果只有1.53公斤。产量低、产值小,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份额仅为2%,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还未形成。

(三)专业人才奇缺,技术培训滞后

到目前,陇南市还没有一名油橄榄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油橄榄属于新引进树种,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油橄榄研究的科技人员和相应的技术推广机构,对油橄榄生产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还没有系统掌握油橄榄生长、结果习性等相关的基本技术。由于受技术力量限制,对果农的培训只是停留简单的栽种知识上,还没有真正把系统实用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产区农民多数对油橄榄种植技术掌握不全面不系统。导致大面积的生产基地管理粗放、放任生长,修剪不精细,大多果树结果部位上移、大小年现象严重、树体衰弱,严重影响了果园产量和果树经济寿命。

(四)加工开发水平低,市场开拓任务大

目前,虽有8家油橄榄加工企业,加工鲜果能力只有3500吨,多数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低的问题。产品以初加工为主,小而全现象突出,设备落后老化,致使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短,原料综合利用率低,效益一般。由于企业经济实力弱、贷款难,甚至原料收购资金都难以保障,严重困扰着企业技 术改造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从市场营销看,油橄榄加工产品以初榨油为主,销售市场以省内为主,少量销往外省市场。产品品牌多而杂,没有形成合力和竞争优势,更难培育打造知名品牌。目前,虽然产品供不应求,主要是总量小。随着进入盛果期的基地面积的扩大,现有的加工能力和销售渠道都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急需扩大加工能力和开拓销售渠道。

三、几点建议

根据陇南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调研组认为,应该在开展现状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编制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巩固提高现有种植基地效益为重点,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从品种引进和苗木繁育入手,加快优良品种普及推广,加快改造低产园,改善果园水、路灯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人才培养和果农技术培训,推广普及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生产水平。支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加工能力,提升加工水平;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从今年开始,到1013年,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进入盛果期果园达到10万亩,年产鲜果3万吨,平均亩产300公斤,平均每株5.5公斤(只有希腊的三分之一),油橄榄产业产值有现在的6500万元,提高到5—8亿元,把我省陇南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油橄榄生产、加工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力争主产区农民收入提高50%以上。为此,调查组建议:

(一)开展产业现状的详细调研,摸清底数,做好规划 建议陇南尽快开展产业现状的详细调研,摸清产业详细准确 情况,科学划定适生区域,引导油橄榄生产基地逐步向最适宜区、适宜区集中,限制次适宜区和非适宜育发展。编制切实可行、科学合理、详细具体的油橄榄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制定解决基础设施、技术推广普及、产业化发展等方面问题的对策措施。

(二)协调相关力量,整合资金,集中扶持

建议在陇南市完成切实可行的规划制定后,省上将油橄榄产业列入全省重点扶持的特色优势产业,整合相关资金,如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扶贫整村推进、产业化项目资金,集中扶持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向国家有关部委积极申报和协调,力争将油橄榄列入国家木本油料发展规划,以便争取更大的投资和扶持

(三)抓住关键环节,突破制约因素,促进加快发展 陇南油橄榄主产区属于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地区,没有自身发展能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支持苗木繁育,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从产业发展的源头做起,支持由陇南市油橄榄开发中心建立规范的良种苗木繁育中心,严把苗木品种关。繁育中心要建立组培快繁实验室和育苗温室、品种筛选试验园、优良品种采穗圃及良种苗木扩繁基地。推广三年生大苗建园,缩短新建园进入结果期年限,降低果园前期成本。支持尽快批量引进国内外具有抗寒抗旱、适应性强、丰产性好、含油率高、榨油与鲜食兼用的新优品种,并做好引进品种的观察对比、试验筛选和示范推广,注重早、中、晚熟品种的引进和基地建设时品种的合理搭配,拉长采收期,缓解集中采收,加工不及引发的矛盾。二是支持改善已有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生产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对已建基分类采取提灌、集雨补灌等方式改善灌水条件,并完善田间道路和渠系等设施。对新规划基地种植前尽可能做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对油橄榄种植户前5年进行适当补助,借鉴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出台相应的补助标准,对种植大户提供一定贴息贷款补助,从而鼓励和引导油橄榄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三是支持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组建油橄榄产业发展专家组,对油橄榄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咨询。安排适当的经费,组织攻克生产、加工方面的技术难题;开展对县以下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研究制定油橄榄产业相关的技术标准等。

——支持开展技术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层次大力开展生产技术培训。每年选派5~10名技术人员到油橄榄主产国进行为期1年(即油橄榄一个生长周期)的系统培训,全面掌握油橄榄生产和加工技术知识;聘请国内外油橄榄方面专家有关专家来我省讲学、培训和辅导,开展省市县技术推广单位技术人员的提高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指导服务能力;采取技术人员蹲点包片、科技入户等多种形式,对产区农民进行大规模技术培训,培育高效示范典型,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全面提高油橄榄栽培管理水平,加快建立油橄榄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四是支持加工营销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加工水平。对加工企业在产能扩建,技术改造、先进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引进、新产 品开发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引导加工企业联合重组,尽快扭转各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全、品牌杂而多,资源浪费,形不成竞争优势的不利局面;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进行专业分工,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扶持发展油橄榄主产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加工企业与种植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格局。

鉴于目前还没有制定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可行规划,建议今年有省财政安排500万元,支持规划制定、新品种引进,育苗接地建设。

第五篇:洛南县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洛南县加快发展核桃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洛南县坚持把核桃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围绕培育“洛果”核桃品牌、打造“国省名县”目标,坚定不移推进核桃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良种化栽培、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全力推动核桃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核桃栽植已达到30万亩610万株,其中:挂果面积23万亩,丰产园面积10万亩。新发展良种丰产园500亩以上21片,百亩以上85片。共建万亩以上的核桃乡镇8个,千亩桃核村30个。2009年,全县核桃产量达到6330吨,产值达到1.2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50元,全县收入过万元的核桃大户达到320户。全县认证无公害核桃生产基地2.5万亩,选育出了洛

1、洛3优良品种,基地规模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五,陕西省第一,成为我国重要的核桃生产基地县。洛南核桃以其果大、皮薄、仁饱、味香而誉满神州。目前全县已组建了5个龙头合作社,25个乡镇核桃产业专业社和200个村级核桃产业合作社,吸纳果农7.5万户,培养了一大批核桃营销专业大户,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去年11月在西安召开全国名优果品展评会暨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上,洛南核桃荣获“中国十大名优核桃”称号,这是洛南核桃继第二届全国核桃大会上获得1金1银4个优秀奖及中国核桃无公害示范县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成为全国十大金牌核桃之乡,在洛南核桃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何在跨入中国十大名优核桃之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是亟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基地规模小。全县核桃面积现有30万亩,2/3的核桃面积呈零星分布,常年产量保持在500万公斤,产业基地规模相对较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龙头企业加工生产需要。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目前核桃产业龙头企业仅有1家,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龙头企业项目迟迟未能达产达效。

三是产业支持资金不足。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每年虽坚持从财政资金里挤出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但对于购买良种苗木、综合科管以及产业发展非常有限。

四是品种纯度不高。当地土生品种经长期自然繁育严重退化,加之多年连续引种,缺乏区域性规划布局,致使洛南核桃品种多达10余个,成为良种混合体,难于批量化生产、品种化包装。

五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全县核桃约有7成左右通过农民自主在市场自由流通,而不是经过产业合作社组织销售或龙头企业加工包装增值。

三、对策建议

一要狠抓基地扩张,推动规模化生产。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规模发展”原则,坚持良种建园与实生点播并重,采取零星栽植与集中建园两种方式,与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力争每年发展8万亩280株,5年发展40万亩1400万株,累计达到70万亩2000万株。通过落实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培育和引导产业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二要狠抓品种改良,实现良种化生产。围绕“十二五”末良种化率达80%以上目标,在现有良种采穗圃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核桃良种繁育基地及配套设施,引进消化吸收成熟的自控电热床嫁接和圃地芽接技术,提高苗木繁育质量。抢抓全省加快发展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建设机遇,每年建设2处高质量、高标准的良种核桃繁育基地和1个采穗圃,力争年产商品化优质良种核桃苗300万株,优质穗条100万根,满足8万亩良种核桃建圃和300万株实生苗嫁接及低产树改造。

三要狠抓科学管理,推动标准化生产。依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技术专家,积极制定有机核桃生产技术规程,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为有机核桃生产创造良好的大气、土壤、水质等外围环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有机核桃生产技术规程培训与指导,加大有机核桃生产技术推广和管理,推动洛南核桃实现标准化生产。加强与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组建全省一流的洛南县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四要狠抓加工营销,推动品牌化发展。积极申报注册国家级名牌产品——“洛果”核桃商标,申请地理标志认证。通过举办核桃节、核桃展销会、制作宣传广告等措施,积极策划、包装一批核桃产业加工营销项目,招引客商来洛投资。坚持“谁有能力扶持谁,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通过争取国省扶持资金,加大产品改革力度,增加花色品种,不断提高加工能力,力争尽快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生产出具有洛南特色的多个名牌核桃产品。

下载重庆市奉节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奉节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罗县羊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到平罗县各乡镇规模羊场下乡住村 调 研 报 告 ---平罗县羊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平罗县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谭俊 2011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

    中国三大产业发展的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国三大产业发展的现状 问题 对策 内容提要:所谓都市圈是指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 临接城镇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

    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市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在政策扶持、市场拉动下,畜禽养殖专业化和规模化......

    县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棉花产业在我县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力量,[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

    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分析

    文档 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宋维明,程宝栋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浙江是一个森林资源稀缺的区域,在面临森......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存在问题: 1、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现有蔬菜基地如五坪、燕家、雒家等,缺乏资金扶持,水、电、路、沟渠等公共设施配套......

    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旅游业,是融食、住、行、购、游、娱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是关联带动能力强,市场需求潜力大,投资回报稳定的朝阳产业,在推动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5篇范文

    我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主要面向农村、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新型经济组织,具有经营机制灵活、贷款手续简便、审批省时快捷等特点,对激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