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大全
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008-01-03 22:20:22|分类: 原创感悟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电视从发明至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传统电视在我国电视行业企业生产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进入21世纪之后,高端电视的出现,给传统电视即CRT(显像管)电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高端电视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不是那么一一帆风顺,可以说,我国电视产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所以,研究如何迎接
这一巨大的挑战,转危为安,使我国电视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1我国电视产业现状
1.1传统电视发展过程迅速,产能巨大
我国电视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大规模生产,在90年代中飞速增长,年产量已从最初的几百万台增加到现在的几千万台,增幅高达几十倍。同时,产品质量不断升级、类型日益增加、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大大满足了人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目前国民彩电拥有率已由1985年的17%增加到现在的城镇居民彩电拥有率131%和农村居民彩电拥有率67%的较高水平。
1.2传统电视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
我国电视产业起步比较晚,虽然技术水平、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我国各彩电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价格、技术、规模则成为它们竞争的战略方向。我国彩电业的发展主
要经历了三大“战役”,即价格战、技术战和规模战。
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频频爆发彩电价格战。以长虹、康佳、TCL。为代表的彩电企业频频降价,降价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降价导致彩电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减小,劣势厂商退出,而优势厂商通过规模效益、成本优势、技术升级等战略行为推出新的产品,促使彩电价格同升,业内竞争再次加剧,新一轮的降价重新开始。20世纪90年代的彩电价格就在这样的价格循环中起伏不定。传统电视的降价高潮
也殃及了高端电视,液晶和等离子在不久前也开始面对了价格战的威胁。
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各类电视的价格变化一直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在2005年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2005年度,PDP(等离子)电视在整休产品和重点尺寸(42英寸)月度价格变化上都明显呈下滑趋势。与PDP电视相比,LCD(液品)电视在重点尺寸上(32英寸、37英寸),2005年度月度价格变化也呈现逐步
走低态势,在整体价格曲线中,与年初相比整体价格趋势也以下滑为主。
1.3高端电视突起,给传统电视带来挑战2004年5月夏普中国基地悄悄全而停产传统
显像管彩电。接着,LG宣布全面进入中国高端彩电市场。9月,苏宁电器一款46英寸等离子电视的价格首次跌破2万元。同月,国内外各彩电巨头掌门人集体亮相北京长城饭店,参加平板电视发展论坛,并将2004年定为平板电视元年。这些无疑给发展困难的CRT电视又带来了一些沉重的问题。
1.4差异化的特征,隐藏着发展的希望
当前,高端电视机的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市场价格、技术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市场销量难有大的突破。产品功能的差异化使得各种显示技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CRT(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已经很成熟,在成本、量产能力、VIDEO性能等指标上都很理想,但亮度、体积等指标不尽人意,正逐渐被平板显示更替;LCD(液晶显示)技术在成本、量产能力、绘图显示能力等方面具有强势,但在VIDEO性能方面稍逊一筹;PDP(等离子体显示)技术在亮度、体积、VIDEO性能等方面具有优势,在大屏幕显示方面它将是未来的主流,但成本成为其应用普及的瓶颈;OLED(有机发光显示)是近来平板显示技术的热门,但OLED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工业的发展,只有纳米技术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厂印
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才会出现大规模生产。
由于顾客对不同的显示技术存在着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内,传统电视和高端电视都将占有一定的消费市场。2004年,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纯平彩电拥有率继续上升,比2003年增长了7.4个百分点,达到38.2%。国内消费者购买电视机产品的结构类型仍以CRT彩电为主,购买比重占彩电总量的90%以上。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对国内液晶、等离子电视零售市场分析,2005年国内零售市场销售总量为190万台,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高达375%,占彩色电视机整体市场份额的16.7%.足近几年家电产品增幅最大的品类,也是家用电器零售市场的亮点和最具增长潜力的品种。在重点城市调查范围内,2005年度LCD、PDP销售量占有率为16.7%,其中LCD市场占有率为11.90%,PDP市场占有率为4.8%。(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信息部全国106个城市、750家专营、百货商场月度零售监测系统)。
1.5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我的特色
1.5.1 我国已经形成了配套齐全的彩电制造体系
CRT彩电业具有全世界最强的制造成本优势。中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从CRT产业上游关键材料生产配套,到下游彩电生产配套的完整工业体系,形成了年产8000万套玻壳、6000万只彩电用CRT管以
及6000万台彩电的生产能力。
1.5.2 基本形成了CPT(彩色电视机)用CRT(彩色显像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我国生产彩色电视用CRT的制造骨干企业就产权性质来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外国独资或控股公司,另一类是国有控股的公司。前一类公司包括索尼、松下、东芝、三星、LG、飞利浦与汤姆逊。后一类有彩虹、上海永新与赛格三家。第二类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掌握了彩色显像管开发技术。虽然在原创能力方面与国外公司存在明显差距,但自行设计开发产品的能力已基本形成。
彩虹、永新等都已独立开发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从而大大提高了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1.5.3 高昂的前期投资及技术壁垒成为高端电视发展的瓶颈
高端电视最早出现在发达国家,而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所以,在技术上落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现在,核心技术仍然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同时,前期高昂的投资又给本来利润空间已很狭小的电视制造商们带来了挑战。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技术含量越高的生产线,投资额越大,例如,TFT-LCD尺寸超过30英寸后,生产成本将会不减反增,第五代TFT-LCD面板厂,一条生产线的投资额5亿多美元,TFT-LCD七代线以后,一条生产线的建厂成本动辄20亿~30亿美元,夏普八代线投资额更超过30亿美元,如此庞
大的投资额是非一般厂商所能负担的。
2电视产业发展对策
2.1 加强技术创新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统一
(1)创新——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
创新,是一切企业前进的动力和成长的源泉。目前,我国的电视产业正处于一个前进的十字路口,不进行创新,就有被替代的危险,不创新,就有灭亡的危险。高端电视由于技术创新而引发的价格降低,本身对电视产业而言,就是一种机遇,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一点,就会在这方而失去优势。
企业科技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彩电企业尤其是人中型企业都应设立创新基金,加大研究、开发资金的投人。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集中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工程师参与其中,同时研发的费用占销售额的比
例要逐步增加到3%。
同前,我国彩电企业研究开发滞后,创新能力薄弱,资金投人不足,在关键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并且由于研发投入费用昂贵,企业单独开发将导致重复且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可
考虑由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进行协调,加强联合开发,但同时又应鼓励有序竞争。
(2)内部控制一企业生命健康的保障
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有赖于创新力,另一方面义有赖于控制力,可以这样说:创新力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前进的动力,而控制力则是企业健康的保证。对企业而言,内部形成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内部的管理机制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电视产业是一种世界性的产业,我国目前的电视产业受世界电视产业调整的影响,同时,我国的电视产业
也在影响着世界电视产业,所以,我国电视产业的管理机制就应该具有全局性的眼光。
电视产业,只有通过诸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使企业内部资源要素重新配置,形成较以前更强的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才能获得在质的方面的提高。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必须在满足当前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内部的管理和资源的重新调整和整合,而调整和整合的这一过程,就是企业无形中变大变强的过程,这就是量的方面的提高。质和量的双重统一,构成了电视产业的一种新的竞争力,而这种新竞争力的形成,必有赖于创新思想和创
新思维的存在。
2.2走向多元化,取得高增长
适度的多元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渡过行业生命周期中关键的转型期,并取得长期持续的发展。由于电视行业的日渐成熟,增长率逐步降低,势必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传统业务的价值。我国的电视产业制造商们可以通过多元化战略,一方面降低由于单一的电视产业带来的风险,摆脱单一的生产电视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减轻原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元化战略,促进电视产业的发展,以增强单一电视
产业的外部环境适应力。
成功的企业都是利用自己已有的实力适度地向多元化拓展,为开发新的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海尔、索尼、松下等知名企业都是从生产单一产品起家,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逐步发展壮人起来的。从实践上看,实施多元化战略比较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充分利用原有的技术、特长、经验、顾客等的基础上发展新产品、增加产品种类,从同一圆心向外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因此,电视行业企业要成功地实施多元化战略,依然不能脱离现有的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脱离了现状搞多元化战略,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3利用“走出去”战略,扩大国际竞争力
由于受世界电视产业调整的影响。我国虽已成为传统电视的制造中心,却不能成为一个电视技术中心,而且,我国的资源优势也相对有限。所以,利用“走出去”战略对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电视行业企业应在立足同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彩电产品出口。一是要通过优化我国彩电产品的出口结构,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引导和推动我围彩电产品进军围际市场。二是继续推动我国彩电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引导我国彩电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彩电出口规模。在国外建立生产工厂,使企业形成跨国公司,并同时与国际知名家电企业展开战略合作。三是积极依法应对国外对我国彩电企业的反倾销投诉,并且推动我国彩电行业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尽快建立。
2.4生产专业化、高端化
一方面,我国彩电企业要加快产品的升级和换代,积极研发和生产数字电视、智能电视等高端彩电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彩电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力度,努力形成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做精,达到
做大、做强的目的。
3总结
新技术的出现给目前的电视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更新的机遇和替代的挑战。所以,一方面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创新,积极开拓,紧跟世界高端电视发展的历史潮流,努力实现传统电视向高端电视的顺利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传统电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必须利用我国当前在传统电视上的技术和生产优势,根据当前产品替代时期的顾客需求差异化特征,努力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上下上夫,使我国电视生产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同时,生产、研发要以本国为基地,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辐射全球消费市场,实现产业上的最佳组合,从而实现我国电视企业的可持续
发展。
参考文献
l 王成慧,彭星闾.创新力与控制力失衡的悲剧——另类视 角看安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9)
2(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战略(中译本).北京:华 夏出版社,2005
第二篇: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王明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蔬菜的播种面积呈逐年递增。蔬菜产业由于生产周期短、商品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而受到高度重视,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最具活力的主导产业。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内部种植结构不合理
我国蔬菜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种植品种仍以常规品种为主,产品质量不高,拳头产品、名牌产品较少。种植分布上,以各家各户分散种植为主,集中连片少、种植大户少(旺季多、淡季少,直销多、加工少等)。
2、投入不足,生产基础仍然薄弱
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不稳定,生产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生产基地不多,生产基地分散,大部分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依然较差。
3、蔬菜质量卫生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滞后,易造成蔬菜生产环境质量降低,加之农民的无公害生产意识低,在生产过程中任意使用农业投入品,使得蔬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硝酸盐含量等指数严重超标,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不能适应市场安全、优质的消费要求,影响了我国蔬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
4、蔬菜流通体系不够完善
蔬菜是鲜嫩产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外地大市场街接不紧,影响批量外销。缺乏总体的供求信息的引导,靠市场反馈难以奏效,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同时菜农不注重市场调查预测,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慢,科技转化速度慢,蔬菜科技普及不够深入,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市场信息服务相对滞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紧密,蔬菜生产与市场流通不顺畅现象时有发生。
二、主要实施对策
1、重视无公害生产,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产地环境的控制和监督管理,积极推广以抗病虫品种,生物、物理防治和天敌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配方施肥。二是确保生产过程的无害化,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抓好农药、化肥残留的双控制。三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蔬菜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管理,坚决杜绝销售禁用农药和劣质化肥。四是加强蔬菜产品农残的检测工作,加强蔬菜产品的送检和抽检制度,实行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五是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追溯制度,创立“可追究制”品牌,防止和杜绝卫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发展。
2、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蔬菜产业区域化生产
充分依托各地区位优势、区域特色、种植习惯以及生产基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在现有蔬菜专业村和蔬菜示范园区的基础上,连块成片、连片成带,形成“粮食+蔬菜”的生产基地。
3、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型龙头、科技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能联结本地蔬菜生产基地、与广大菜农关系紧密、促进蔬菜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积极兴办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发展蔬菜营销公司、蔬菜经纪人组织等各类新型经济组织,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
4、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增加科技贡献率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重点研究、引进和推广品质好、专用型蔬菜种子(种苗),加大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精深加工、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等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引导和鼓励蔬菜科技人员与蔬菜示范园区和蔬菜龙头企业结对,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培训,切实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
5、增加基地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菜地抗灾能力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体,是保证蔬菜质量的基础条件。确保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质和土壤质量,是上市无公害蔬菜中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质不超过国家标准的有力保证。应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纳入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进行统筹规划,使之协调发展。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建成一批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菜地排涝抗旱能力。
6、大力引导品牌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
名牌是高质量的商品标志,是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对推动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品牌是资源,而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和作用,要大力引导和扶持蔬菜品牌资源的有效整合,克服小、散、弱的不足,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及兼并、重组等手段,使得蔬菜生产品牌实现有效整合,形成规模大、知名度高、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强势蔬菜品牌,进而提高蔬菜生产的效益。
7、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蔬菜生产经营者素质
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现有蔬菜科研、生产、推广技术人员的素质,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拔一些年纪轻、事业心强的农村基层干部和生产大户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实习,使这些人尽快掌握蔬菜生产经营知识,学成后充实到蔬菜生产第一线。此外,要加大培训力度,县、乡镇(街道)要层层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蔬菜生产经营适用技术培训班,以提高蔬菜和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黑龙江省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分公司)
第三篇: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示:随着国际产业加速转移,中国将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重要生产基地,部分原先依赖进口的仪器设备正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进口。同时,国内已有不少省市把医疗器械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抓紧培育。有专家预测,今后5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设备销售收入将翻一番。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医疗器械设备第二大市场。由此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设备发展有着较大的潜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医疗电子市场供需预测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朝阳产业。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不但连续多年产值保持2位数增长,而且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在过去10年中的销售规模增长了近5倍,2010年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跃升至世界第2位,很多产品的生产规模列世界首位。根据海关的进出口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22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其中,出口额为14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5%;进口额为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5%;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时创造历史最高记录,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10.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十分旺盛。2010年,我国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中,医院诊断与治疗产品进口金额为65.23亿美元,占进口总金额的81.98%。从进口金额的地区分布来看,2010年上海、北京和广东排在全国进口金额的前3名,这3个地区进口总金额比例占到了70.89%。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产品中排到前三甲的产品,一是医用敷料,二是按摩器具,三是矫正视力(护目)用品,合计所占比例为23.38%。总体来看,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累计贸易顺差额达67.42亿美元。预计2011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可望超过250亿美元。
随着国际产业加速转移,中国将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重要生产基地,部分原先依赖进口的仪器设备正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进口。同时,国内已有不少省市把医疗器械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抓紧培育。有专家预测,今后5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设备销售收入将翻一番。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医疗器械设备第二大市场。由此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设备发展有着较大的潜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第四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网讯:
内容提要: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 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了200 家,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近10 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
2012-2016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市场研究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一直以来,生物制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已经经历了40 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生物制药产业经历了包括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 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了200 家,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近10 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当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当前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建立国家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第五篇: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与互联网相对,但不同于互联网,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用于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首先,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次,物联网的用户端基于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李一等,2010)。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即传感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自2008年初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下滑,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均出现了负增长,而物联网被看作是重振经济增长的利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我国扭转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低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发展新兴产业,走产业高端化道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物联网发展概述
1995年,比尔•盖茨就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了物联网的概念。此后在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4年,物联网因其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即时交流.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热门技术。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也拉开了物联网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序幕(侯赞慧等,2010)。
清华大学教授李星表示:现在的互联网是人和人之间的通讯,物联网包括人和机器的通讯,机器和机器的通讯,包括传感器、控制器等。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解释说:“物联网时代的冰箱、彩电等家电产品,都可以用手机控制。例如在家电上安装传感器。就可以用手机通过网络进行操控”。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表示,3G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尤其是物联网时代,3G将促进物联网有效发挥无缝通信的巨大威力。相辅相成的是,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传输。这也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巨大蓝海。
物联网是未来4G业务可选择的商业模式。物联网是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应用,因为物联网突出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可通信、可寻址、可控制,并且未来任何物体都可实现上网,移动互联网将随处可见。与此同时,物物通信还会包涵大量数据业务,而未来4G的高带宽正好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是说,物联网会对数据业务有较大需求,也许会成为未来
4G业务可选择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化战略,寄希望于物联网是金融危机的解决之道,刺激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一)美国“智慧的地球”
2008年年底,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建议将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之中,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各种物体中,并且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
(二)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实现将各种物品如书籍、汽车等连接到网络中,确保欧洲在构建新型的互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欧盟认为,此项行动计划将会帮助欧洲在互联网的变革中获益,同时也提出了未来会面临的问题,如隐私问题、安全问题以及个人的数据保护问题。
(三)日本“i-Japan计划”
2009年8月日本继“e-Japan”、“u-Japan”之后提出了更新版本的国家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其要点是大力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电子化。政府希望通过执行“i-Japan”战略,开拓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大力发展以绿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环境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
(四)中国“感知中国”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分别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据工信部透露,到目前为止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在这个全新产业未来发展中,我国和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在传感领域目前走在世界前列,与德国、美国、英国等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尽管如此,今后仍需加大对物联网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要极力避免当初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
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上海已经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物联网应用地方标准,即首个轨道交通防恐系统。在轨道交通里,警察牵条警犬来闻嗅,这是一种有形的防范;但如果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危化品等险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将大大提高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水平。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及路径分析
(一)完善政府政策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本文认为应该由政府的相关部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协同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从宏观战略层面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组织专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搭建各类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相关研究机构和一些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共享和交流平台,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优化创新资源;积极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的以物联网产业化应用培育和推广为主要职能的服务机构,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
(二)注重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大专项投入,积极推进物联网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抓紧编制物联网创新产业园发展规划,推动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出台各种物联网专项优惠政策措施,以吸引国内外物联网核心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以产业战略联盟为载体,通过市场化的合作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开展协作分工,形成产业链协作体系,进一步推动科技孵化器建设。
(三)加大产业联盟力度,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当今世界,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服务,三流企业卖产品。谁掌握产业标准,就可能掌握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要紧紧抓住标准的制定和采用的契机,尽快建立以现有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政府的统筹协调为依托,联合运营商、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基于共同标准和制度的产业共同体,推进产业技术联盟、产业化联盟等联盟建设,实现从企业内部创新走向外部联合创新。
(四)搭建推广平台,推动技术应用和市场化发展
通过承办高级别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博览会,打造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展示窗口和交易平台;搭建相关技术和产品供需交流机制,增进政府各部门与相关物联网企业的信息对接,引导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推进物联网产业高速发展。
(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
国内物联网发展面临三大瓶颈:一是国内RFID产业仍然以低频为主,在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产业化难题尚待破解;二是国内传感器产业化水平较低,高端产品被国外厂商垄断;三是实现物物互联数据计算量庞大,需要算法革命来支撑。要想在抢占技术制高点,就必需要统筹组织科研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集中优势力量,安排专项经费,大力开展重点课题攻关,在掌控物联网核心技术获取先发优势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