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时间:2019-05-15 06:0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第一篇: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郑小琴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5期

【摘要】江山市茶叶产业历史悠久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本文结合江山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江山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一、江山茶叶生产现状

江山市位于我国绿茶主产区浙江省的西南部,史有“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樊篱”之称,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经济欠发达县。全市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人口57万余,主要产茶乡镇11个。境内群山连绵,云雾缭绕,最高峰为城南部的大龙岗,海拔1500.3米。江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无霜期253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清新,为江山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江山茶叶是传统产业,历史悠久,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产于海拔近千米的仙霞山脉,采用清明前后无污染、无病虫害的鲜嫩芽叶为原料,融以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绿茶古称“仙霞山茶”,它具有条索挺直透逸、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高、叶底成朵等品质特征,深受饮茶人青睐。全市现有茶园面积4.2万亩,年产茶2120吨,总产值1.3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845吨,年产值1.15亿元。茶叶加工规模企业25家,其中地市级龙头企业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个,茶叶基地获“绿色食品”认证5000亩。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大中城市。

江山产茶自然条件优越,制茶工艺独特,所出产茶叶品质优异。1982年商业部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由保安裴家地茶叶精制而成的江山名优茶因为茶芽成朵,色、香、味、型俱佳而荣登第二名,并得美称“绿牡丹”,载入《中国土特产大全》。自1994年以来,分别获:中华杯、中茶杯、中国农业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国际名茶交易会等几十项金银奖。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代表的江山茶叶在国内茶行业树起了较为响亮的招牌。

二、促进江山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目前,江山茶叶产业依托各种优势,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快速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茶园单产偏低、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质量提升速度缓慢等。需要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依靠科技力量,依托茶叶协会,扶强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茶产业升级,打造茶叶现代农业区域品牌发展优势,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依托政策支持,保障茶业发展

充分利用江山市茶叶产区资源丰富的优势,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农民致富为目标,依靠科技力量,全面提升江山茶叶基地、品牌、加工、营销层次;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使江山茶叶逐步发展为品种优良化、产品优质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经济最佳化的绿色产品。江山茶叶界除了自身努力外,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茶叶科研投入、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茶农素质的培训、茶园基础设施的建设、良种繁育推广、病虫害预测预报等方面还需要政府政策、财政补贴的大力支持,才能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名茶生产集聚区。

2.依靠科技力量,调整茶园产业结构

要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因地制宜调整茶树品种结构,加快良种化工作进程。要淘汰一些不适应本地的茶树品种,要以“龙井43”、“迎霜”、“浙农117”等国家级、省级良种为主发展新茶园,提纯当地群体种,培育本地良种,尽量提早采摘时间,提高名优茶的产量,确保茶叶生产实现安全、优质、高产、高效。要大力推广名优茶机制技术:机制名优茶具有速度快、劳力省、成品外观成形、内质更佳的显著特征,是扩大茶园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取代较落后的手工制茶的有效手段。为提高名优茶的经济效益要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着力推广秋耕深施基肥、合理修剪留养、冬季封园、茶园机械化管理、成品茶冷藏保鲜包装等先进的实用技术。

3.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

以名茶协会为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经济主体,规模农户为联合体,利用江郎山、仙霞关等旅游特色区域优势,利用已经成形的信息技术产业,做好多方面的宣传,积极参加省内外的茶叶博览会,参加有知名度的名优茶评比,重现江山茶叶在茶行业中的声誉,并在上海、江苏、杭州、宁波等绿茶比较适销的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抢占市场的能力,积极打开外贸窗口,以提高江山茶叶在国外的知名度。要整合资源、通力合作,排除无序内耗、蛮目竞争,突出当地所产茶叶特点加大宣传力度。

4.增强质量意识、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一个产业在竞争中能否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关键是看该产业在市场竞争能力与市场适应性的强弱,其主要指标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江山茶叶同样也要求有较高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要在茶叶协会的引导下,采用统一的地方标准、统一管理细则、统一品牌商标管理、统一合理化设计包装,进行品牌优化整合,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力和名牌效应。有条件的茶农要发展一批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茶园,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全面推广无公害化生产,加大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认证力度,提高茶园的科学管理水平。要进行茶叶加工厂优化改造,改善加工条件,引进先进制茶设备,建立标准化加工厂,逐步分批达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规定条件,全面提高江山茶叶的质量。全市要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主品牌,其他品牌为辅的产品结构布局,重点扶持有地方特色竞争力的精品名牌。

5.建好专业市场、搞活流通领域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内要以江山农贸市场为轴心完善市场经营体系,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示范把江山有一定规模的茶农吸引到市场中来,让茶农通过市场来重新定位自己,发现长处,查找不足并不断改善,让茶农更快、更现实的溶入到大市场、大流通领域。在外要通过对市场细分、定位、选择、拓展、组合,建立合适江山茶叶的营销网络,根据茶叶的时令、保健、文化、嗜好等特性,选择茶叶专卖店、茶叶专业店的形式实现品牌连锁经营,建立营销诚信机制,通过批发、直销、代销、经销等多种形式,在产品、包装、客户、管理上做出特色,搞活茶叶流通,提高江山茶叶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要不断提高营销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科学认识市场,加大营销力度抢占外部市场并以茶叶市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6.完善管理体系,促进茶叶发展

发挥江山市茶叶协会行业管理职能,强化协会联系政府、企业和茶农的桥梁作用,以服务为宗旨,打响品牌、开拓市场、发展生产、富裕茶农为目标,理顺江山茶叶在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涉及的各方面关系。强化行业管理,引导企业、茶农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购销经纪人队伍,扩大流通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对内要引导各茶叶经营企业走规模品牌发展之路,要求各成员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讲求实际,促进联合。加大措施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地发展,培育茶叶专业大户,全面提高我市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地组织化程度,促进《江山绿牡丹茶地方标准》、《江山绿牡丹茶证明商标管理规则》的实施;对外积极协助开拓市场,组织会员参加省内外重大茶事话活动,安排专项资金帮助有规模的经营户在外设立营销网点,建好江山茶叶专业网站,扩大江山茶叶的知名度,促进江山市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发展深加工,解决卖茶难问题

纵观茶叶发展趋势,茶叶产量的增长超过消费量的增长。随着生产技术提高,消费观念转变,特别是名优茶采摘难,中低档茶叶过剩将是全国性要解决的课题。茶叶除了提供普通茶产品外,还必须发展深加工产业,扩大茶叶粗老原料的利用率,引入食品加工行业,拉长产业链,解决产品过剩,提高茶产业的效益。目前,茶叶功能性成份茶氨酸、茶多酚、茶多糖的提取已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茶多酚在降血脂、抗肿瘤、抗辐射等医学方面的应用已成为世界热点。此外,茶浓缩汁、茶饮料、速溶茶的加工新技术的成熟也为茶叶原料的利用打开了新空间。江山茶产业要根据实际,选好适合自身发展的茶叶深加工企业加以培育,实现茶叶深加工企业零的突破,把茶叶加工与工业相结合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工哺农,以农辅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8.弘扬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

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绵延数千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今已经形成了“茶为国饮”、“茶与健康”、“茶与人的道德修养”等茶文化学说体系,所以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拓展市场、抢占制高点、提高市场竞争力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进一步依托保安仙霞古道、廿八都古镇文化、江郎山国家风景区、清漾文化村等特色文化,积极发掘和整理茶文化,构建名茶文化特色,开发茶文化景观,策划名茶现做现买、古茶道游等茶文化旅游活动,促进

茶文化绿色旅游业的发展;要延伸和扩展茶文化内涵,使茶文化更贴近生活;要发挥茶在社会生活中的纽带作用,和谐人际关系;要把茶文化、茶旅游、茶消闲及其他产业相互交溶,使茶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以茶文化来更好推动江山茶叶品牌建设。

第二篇:XX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XX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推动XX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县的茶叶基地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州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的原则,认真搞好资金投入,茶叶企业改革,茶叶新技术应用,茶叶基地实施建设和幼林茶园的抚育等实效举措,落实茶叶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加快实施新茶园建设,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县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茶产业的资金投入、政策扶贫和退耕还林等,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县茶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支持,我县茶园种植2.53万亩面积,其中通过标准化认定茶园面积1.85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50万亩。并使得我县茶叶生产能力、质量显著提高。

2、新资本的注入。

许多茶叶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引进资金,迅速扩张才能在市场中生存。通过资金重新注入,一方面加速品牌开发与行业合作交流,拓展茶叶销售市场。另一方面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强大的资本注入让茶厂得以快速发展。近年来,先后组织XX苗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XXX东海绿茶公司参加XX第一、二届“XX绿茶〃XX天下”万人品茗活动和北京、广州等各类茶展活动,“苗岭剑眉茶”、“苗岭毛尖” 等绿茶系列产品在XX年XX第二届“XXX绿茶〃秀甲天下”万人品茗活动中倍受消费者亲睐,产品供不应求。目前,该县年加工茶叶产品XX吨,总产值XX万元,利税XX万元,茶叶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和茶区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目前,该县申报的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XX镇大红寨村XX亩和XX乡XX村、XX村XX亩茶园,已经XX省有关单位组织专家评审通过,批拨项目资金XX元。

3、产业的变化

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落后、陈旧、老化和淘汰的加工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增强台江茶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县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加工水平。茶叶加工企业由手工转向机械化,实现半机械化生产,极大提高名优茶加工的效率和茶叶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改进,茶叶品质也在不断提高,适应了市场对高品质茶叶日益提高的的需要。

4、技术的保障

一是依托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做好技术培训,提高茶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组织茶企负责人及专业技术干部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接受现代科技知识、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技能;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及先进发达地区的茶叶经营者来我县传授经验、提供技术服务、强化信息交流。

三是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 训、职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重点对农技干部、茶业生产人员和种植大户进行茶叶技能培训。

四是要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积极推广机械化采茶、修剪和清洁化加工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是要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分季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更新知识,培养科技人才,扩大农民技术队伍,培养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骨干队伍,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农民队伍,带动广大农民致富。

第三篇: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现有茶叶面积2.7万亩,其中绿茶1.4万亩,采摘面积1.2万亩;莓茶1.3万亩,野生面积8000亩、人工栽培5000亩,茶叶面积位居全州第二。2006年全县茶叶产量210吨,产值560万元,其中绿茶110吨,产值260万元;莓茶100吨,产值300万元。产地集中分布在砂坝、塔卧、毛坝、润雅、首车、大坝等10多个乡镇,茶农3万余人,茶叶是靖安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靖安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靖安县地处武陵山中部,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境内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绿茶鲜叶持嫩性强,营养物质丰富,制成的茶叶味醇香浓,有地方特色,自古以来就是出好茶的地方。莓茶更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黄铜含量之高为全国同类产品之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2、产品品牌优势。靖安县已通过了1.5万亩无公害绿茶产地认定,莓茶已着手有机茶叶的申报。多年的研制和开发,“永农翠”、“猛洞毛尖”分别获第六届、第七届“湘茶杯”金奖,“溪洲莓茶”已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州莓茶唯一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牌。

3、产业基础优势。靖安县农民制茶历史悠久,县茶叶研究所是湘西州唯一茶叶研究所,有制茶专业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5人,技术实力雄厚。过来,在名优茶研制和开发上,靖安县一手抓良种基地建设,一手抓名优绿茶研制,先后引进白毫早、碧香早、福鼎大毫、槠叶齐、福云6号等无性系良种茶苗,在砂坝镇西洋坪村、大坝乡双凤村分别建成了50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和600亩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在毛坝乡建成了“千亩莓茶基地”。市场开发上,通过溪洲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土家人公司等企业包装上市,产品远销上海、北京、长沙等地,走出了茶叶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新路子。

4、文化及旅游资源优势。靖安县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千年土司故都--老司城,原始次生林--小溪,国家级文物--溪洲铜柱,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漂流,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塔卧,国家森林公园--不二门,文化及旅游资源为靖安县茶叶闯出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靖安县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靖安县在发展茶叶产业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茶叶产业规模不大、茶叶品牌不精、市场化程度不高、扶持资金缺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总面积不大。靖安县茶叶总面积只有2.7万亩。二是茶叶品牌不精。茶叶生产企业不过十家,茶叶品牌却多达二十多个,形成了一个企业多个品牌、一个产品几个品牌的格局,茶名多、品牌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外宣传和销售不利。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早在上世纪80年代,茶叶曾是该县一大主导产业,但当时只重生产、不重市场,茶叶市场化程度低。近年虽有几家企业进行茶叶市场运作,但都因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加之茶叶产品标识、执行标准不全,产品难以进入各地市场销售,茶叶市场占有率很低。四是扶持资金不多。由于靖安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少,2007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361万元,对茶叶产业扶持有限,茶叶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三、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一是领导重视。靖安县是国家扶持贫困县之一,要摆脱贫困,就应发展特色产业。应从茶叶生长环境特殊、茶叶品质好、莓茶野生资源多、茶叶效率高、投资风险小等实际出发,成立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政策激励。政府出台发展茶叶产业的相关政策。在营销管理上,实行“走出去”的政策,派遣人员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企业管理技术。在营销队伍上,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在大中专院校、经销商中吸收一部分人员,壮大茶叶营销队伍,提高茶叶营销专业水平,增加茶叶经济效益。三是加大扶持。靖安县稀有的野生莓茶已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国家级保护的品牌,县财政、县扶贫开发办等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将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四是信贷支持。茶叶产业是一项投资稳、风险小、回报快、效率高的好项目,应加大信贷支持,促进茶叶基地开发、名优茶加工厂建设、新品种引进等,壮大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2、发展龙头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随着市场化建设的深入,茶叶在管理水平、技术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都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靖安县茶叶至今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没有一个有实力、有规模的龙头企业。要做强茶叶产业,应立足茶叶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广大农户制茶的优良传统,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重点培育一个茶叶龙头企业,政府采取贴息贷款、财政扶持、销售网点建设补助、品牌宣传倾斜等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租赁和建立基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走出一条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新路子,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3、整合品牌资源,做大茶叶产业市场。目前,靖安县茶叶品牌较多,绿茶有“永农翠”、“猛洞毛尖”、“猛洞春”、“久香毛尖”、“猛洞春毫”等,莓茶有“溪洲莓茶”、“金顺莓茶”、“山珍莓茶”等,品牌多,厂家多,同一级别的茶叶品名有几个,企业间各自为阵,茶叶市场混乱。因此,发展茶叶产业,应走“一茶一品”的发展路子,统一使用品牌(绿茶一个、莓茶一个),整合资源,努力提高茶叶品牌知名度。

4、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档次。一是加快茶叶质量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科学设置产地环境、茶叶加工、贮运、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系列质量标准。二是加强技术服务。通过课堂讲座、基地培训等形式,让茶叶种植户掌握茶叶

无公害生产、茶园改造、茶业修剪与采摘、茶叶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完善茶叶市场准入制度。搞好茶叶QS执行标准、条码等标识标签的申报,获取茶叶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四是加强基地建设。建立茶叶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按标准生产。

5、挖掘“茶文化”,提升茶叶产业发展层次。近年来,茶叶企业都十分注重茶文化的推广宣传,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提高茶叶知名度,尤其是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其产品形象设计、包装、命名、广告宣传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地域色彩。靖安县名优绿茶产自“中国土家第一村”大坝乡双凤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莓茶产自“红军大战十万坪”的万坪镇,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还有芙蓉镇、天下第一漂、溪洲铜柱等旅游资源为茶叶的发展注入了神秘的文化基因,这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要加以挖掘和发挥。

第四篇: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论文摘要:论述了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实现品种专用化、优质化;完善繁育制度,提高种薯质量;实行规模化种植,营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帮助农民增收;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素质和效益。

1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1种植生产情况

马铃薯是通渭县的粮菜兼用和主栽优势作物。从1999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马铃薯种植当作压粮扩经、压夏扩秋,科技抗旱的主要措施。至2004年全县马铃薯面积达到3.15万hm2,商品薯总量达50万t,是过去马铃薯总产量的两倍多。200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重新审视县情,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马铃薯产业的主导地位,做出了培育“四大产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当年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

3.51万hm2。2007年,在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量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当作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提出“一年搭好框架、两年充实内容、三年初见成效”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目标,加快解决脱毒种薯应用率低、品种退化快的瓶颈问题。并邀请定西市爱兰薯业公司进驻通渭西川园区,无偿提供日光温室50座、面积2.40hm2,用于脱毒原原种生产;县农技中心租赁旧店子村耕地,投入资金60万元,搭建网棚100座,开展示范性脱毒原种扩繁;依托省农科院引进脱毒原种50t,在华岭乡老站村、马营镇小营村等冷凉区落实陇薯3号脱毒一级种繁育面积23.33 hm2,逐步建成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体系。

2008年,县上在确保完成4万hm2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同时,重点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依托“企地合作”平台,与市爱兰薯业公司协作,利用西川园区日光温室121座建成脱毒原原种繁育基地6.67余公顷,预计年底可生产陇薯3号、陇薯6号、费乌瑞它、大西洋、夏波蒂等品种脱毒原原种1 500万粒;借助“院地合作”平台,与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合作,结合省列马铃薯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在平襄镇旧店子和新景乡大寨村建成网室脱毒原种繁育基地20 hm2,在华岭乡席家岖、老站、新站、大牛、石勿以及马营镇小营、西山等7村建成一级种繁育基地165.33 hm2。

1.2销售情况

在马铃薯鲜薯销售领域中,全县已基本形成协会引领、能人牵头、大户补充的初级销售网络。县马铃薯经销协会杨尚鹏、义岗马铃薯协会刘甲昌、新景马铃薯协会李万春以及马营马铃薯销售大户张坤、张良玉、杜有余在广州、武汉、西安等地建立了稳定的马铃薯销售终端市场,并与陇西、安定、会宁等周边县区客商联营,结成了互利合作的营销伙伴,年外销马铃薯鲜薯20万t以上。

1.3加工生产情况

多年来,我县马铃薯以农户小作坊粗淀粉加工为主,加工用薯占全县马铃薯总产量的20%,产品主要是粗淀粉、粉皮、粉条等,不仅加工原料利用率低,且产品销售价格低。从2003年5月开始,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营造投资环境,利用原县盘纸厂闲置厂房,邀请岷县金大地精淀粉公司,投资1 100多万元,于2003年9月建成通渭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这条日加工鲜薯600t,年生产2万t精淀粉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加

快了我县扩大马铃薯生产规模、提高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途径。2005年,通渭县百源成民政福利公司经理、民营企业家李永峰投资600万元,从内蒙引进精淀粉生产设备,于当年10月底新建投产2万t精淀粉生产线一条,2007年又投资400万元,在义岗镇新建2万t精淀粉生产线一条,两条生产线年生产精淀粉8 600余吨。至目前,全县马铃薯精淀粉生产能力达到4万t,马铃薯粗淀粉生产能力达到2万t,年加工原料30多万吨。

2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但马铃薯产业自身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良种繁育体系还不健全,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目前,由于科技培训不到位,群众对科学种田技术的认识程度和接受意识差,全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还不高,品种混杂、良种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优质专用品种缺乏,没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主打产品,加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还未从根本上解决良种推广的问题,从而影响了马铃薯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价格上不去,效益低下。

2.2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全县现有协会的发展层次还很低,内部运营机制、管理机制不规范,覆盖范围小,经营领域窄,呈现“软、散、小”状态,组织农民、带动农民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企业、协会、运销大户与广大种植农户之间的连接,以及与终端市场的连接程度都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和产业链,群众生产和销售仍然处于自发状态,组织化程度低。同时,市场建设滞后,没有建立起大型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市场的价格调节、产品集散作用没有形成。

2.3加工储藏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

全县的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贮藏需求和贮藏能力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导致产品集中上市,加之企业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没有建成较大的贮藏设施,收购加工原料严重不足,企业没有实现达产达标,难以满负荷生产,从而影响马铃薯的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和企业效益的提升。

3发展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产业开发步伐,提升产业层次,真正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后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从重规模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加快良种基地和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我们要把发展的重点从规模扩张向量质并举上转变,在稳定4万hm2种植面积的同时,切实加快良种基地和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引进良种和自繁良种“两条腿走路”,加快良种化进程。重点在华岭、马营、新景、义岗、北城等乡镇逐步扩大良种繁育基地面积,利用2~3年的时间,力争将华岭及周边气候类型相似的乡镇、村组建成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旱作区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使全县的脱毒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2 000万粒,脱毒原种生产能力达到1.50~2万t,脱毒一级种生产能力达到15万t。不仅保证我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而且为周边县区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专用种薯。另一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加快专用薯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淀粉加工型品种,力争全县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达到3.33万hm2,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加工原料。

3.2从重外销拉动向外销与加工并举转变,突出抓好销售、贮藏和加工

要把产业效益提升的重点向加工增值转移,在尽量扩大外销鲜薯的同时,以增强贮藏能力和加工能力为关键,形成鲜薯销售和加工转化两个“龙头”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格局,实现产业增值、农民增收。在销售体系建设上,要认真研究市场,组织有关人员到终端市场考察,鼓励动员县内协会、经销大户在终端市场联系业主,拓宽销售渠道,延长销售链条,减少销售环节和成本,使全县外销能力达到30万t。同时,加强引导和扶持,加大城区和马营、义岗、碧玉、新景等重点乡镇马铃薯专业交易市场建设力度,建立遍布城乡、更加完善的收购网络,切实缩短运距,解决老百姓的卖难问题。在贮藏设施建设上,要坚持长期规划与近期建设相结合,制定建设规划,力争利用2~3年时间,使全县贮藏能力达到40万t。特别是要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大户、协会和企业加快贮藏设施建设步伐,引导其贮藏鲜薯、种薯,与农户签订订单贮藏,解决鲜薯集中上市与企业原料不足、价格不稳的矛盾和良种缺乏的问题。在加工企业发展上,按照“抓大扶中关小”的思路,重点扶持百源成、金大地等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使全县精淀粉加工能力达到5万t,粗淀粉加工能力达到2万t,年加工鲜薯40多万t。同时,要引导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发展,抗御市场风险,创立品牌经营,以品牌优势占领市场,提高我县商品薯和精淀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3从重行政推动向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并举转变,切实营造好产业开发的良好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根据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目前设立的马铃薯产业办公室要解决好机构设置和编制问题,在人员配备上充实优化。要对现有销售大户、营销老板、协会负责人由政府组织,通过学习培训、赴外考察等牵线搭桥的办法,真正使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能力接受外部信息,进入终端市场,做好产后服务,加大促销力度。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动员农户加大生产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整合项目资金、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给予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第五篇:天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天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 要:近年来,天柱县县委、县政府将油茶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来抓,油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及时解决。本文重点针对天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展开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天柱县;油茶产业;发展

一、引言

天柱县地处黔东湘西结合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境内属偏酸性土壤,适宜油茶生长,自明清起就有栽培油茶的记载。当前,天柱县应对境内油茶产业发展情况加以分析、总结,明确后期发展思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1.资源分布情况

油茶在天柱县栽培历史悠久、且资源丰富。根据天柱县第三次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天柱县老油茶林保存面积18万余亩,新造和老油茶林面积近30万亩,是当前贵州省内老油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资源大县。全县16个乡镇除注溪以外,其它十五个乡镇都有老油茶林分布。远口、竹林、白市、江东、瓮洞、石洞6个乡镇为全县油茶主产区,面积占全县三分之二还多。

2.生产、加工、销售情况

(1)现有的老油茶林品种老化、混杂、低劣,林农管理技术水平低、林地经营粗放,造成油茶产量低,亩产茶油仅5公斤左右。据2014年全县油茶产量调查结果显示,天柱县茶籽总产量达4000余吨,茶油产量1100余吨,产值8800多万元。

(2)全县茶油加工主要以农户的小作坊加工为主,县内有2家小型加工企业,年加工生产能力仅为200吨,且年产能不足一半。本地油茶企业贵州省永兴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产3000吨压榨油、500吨精炼茶籽油项目于2014年5月在“六联”轻工业园区启动,预计2015年10月投产,这将为天柱油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3)茶油销售多属于林农自产食用和自行销售。全县茶油销售点有11家,多以销售散装初加工油为主,其中有天柱县民族特色商品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高原星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面向本地市场销售的茶油有两个品牌分别是“三星岩”和“野山茶油”,年销售量仅10吨左右,市场开拓潜力空间大。

3.产业发展优势条件

(1)天柱县良好的自然、气候及社会条件有利于油茶产业发展,县内有50万亩宜林土地资源可用于营造油茶林;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2)科技支撑与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天柱县与省林科院签定了《院县科技合作协议》,与贵州大学开展了校地合作,与黔东南州林科所开展了科技协作。(3)天柱县油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给油茶产业带来新发展机遇。

4.油茶科研成果、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多年以来,天柱油茶在各级部门关心和支持下,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丰富的油茶资源和专业科研技术人才等优势,在油茶低产林改造、优良种质资源收集与选育、丰产示范林建设、良种苗木繁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5.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情况。近几年,油茶产业顺势而发,林农油茶造林积极高,油茶专业合作涌现出12家,有6家企业参与基地建设,涌现油茶造林大户50多户。目前,全县新造油茶林近12万亩,为促进天柱县油茶产业跨越式发展夯实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三、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单位面积产量低。全县现存的18万亩实生老油茶林因品种混杂、管理粗放、树龄老化、投入不足等原因,平均亩产油5公斤左右。新造油茶林尚处在幼林管理期,产量极少。

2.基地建设投入大,扶持资金少。营造管理好一亩油茶林5年内需投入资金2500-3000元,仅仅靠油茶产业化扶贫项目或林业项目中的少量财政资金补助远远不够。目前支持油茶产业基地建设有油茶产业化扶贫项目和林业项目,两个项目除了苗木及肥料外补助资金外,劳务补助分别仅有340元和80元左右。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基地前期建设投入大、油茶林管理期长及见效慢,致使林农产业发展积极性受挫、基地建设规模和质量难以提升。

3.项目资金整合投入机制未健全,基地发展缺乏后劲。由于上级下达的油茶产业项目扶持资金投向都十分明确,导致资金整合投入机制难以形成。林农通过前期参与产业基地建设后,感受到基地建设及前期管理资金投入大,大多后期已没有进一步扩大规模的经济实力,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性受挫。

4.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推动活力不足。目前,县内虽有6家企业、12家合作社在发展油茶基地,大多企业与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建好的基地没有得到很好抚育管理,基地应有的效应没有得到体现,没有给当地农户带来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县产业基地建设动力不足。同时,油茶加工业很薄弱,产品附加值低,油茶籽加工限于农村小作坊加工形式。虽有“三星岩”茶油品牌已取得QS认证,但产能严重不足,难以开拓、占领市场,产业发展乏力。

5.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在实施“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村现有土地90%以上分散到户,呈零星碎片化。由于部分群众思想守旧,“宁愿抛荒,不愿失地”的陈旧观念严重和缺乏统一、可操作性强的土地流转方案,致使产业用地流转困难。

四、发展对策

一是切实提供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部门联合建立切实可行的项目资金整合政策,合力打造产业基地;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技术培训和科技合作,以科技、良法和良种带动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出台激励政策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在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小组”下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储备工作,为产业储备更多的造林用地,也为招商引资引进油茶企业做好基础工作;

四是立足实际出台林下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扶助支持经营主体完善基地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油茶林下套种、养殖等经营模式,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收入,促进基地健康发展。

五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技术型、实力型、生产加工经营主体,着力打造贵州高原原生态“天柱油茶”品牌,拓展产业市场,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六是充分发挥油茶产业机构职能作用,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打造好产业精品示范工程,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产业大发展。

七是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天柱县油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和引导企业、农户积极发展油茶产业,为全县油茶产业发展树立标榜。

五、结语

油茶是我县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油茶产业发展前景好,但成长的基础条件薄弱、制约因素多,需要特殊的支持和帮助。各级各部门都拿出支持油茶产业建设的特殊政策和措施,众志成城,共同打造现代高效油茶产业。

参考文献:

[1]邓万里.油茶树变身摇钱树――天柱县油茶产业助推“三农”增效[J].当代贵州,2015(46):28-29.[2]袁昌选,杨绍和.贵州油茶产业健康发展对策初探[J].贵州林业科技,2010,38(2):54-57.[3]袁仁根,丁波.天柱县油茶经营现状及低产林改造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6):82-83.

下载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宜都市柑橘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宜都市柑橘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宜都市农业执法大队陈忠柑橘是宜都市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柑橘栽植面积为1.91万(结果园面积1.13万hm2),柑橘产量34.7万t。柑橘总产值4.1......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王明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蔬菜的播种面积呈逐......

    湖州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湖州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摘要:蔬菜是湖州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本文作者分析了近年来湖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再发展的对......

    连云港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连云港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周明 (连云港市畜牧兽医站江苏连云港222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养羊业在我市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本文......

    六盘水市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六盘水市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李玲〔内容摘要〕针对我市茶叶产业现状、优势及开发潜力,如何将茶叶产业做大强,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我们要立足资源优势,把握市场导......

    对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对策

    近几年来,****乡人民政府紧紧围绕 “主攻园林产业、振兴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这一农业总体思路,尤其在茶叶产业方面狠下功夫,年均增幅高达8%,超过农业其它产业的年均增幅,茶......

    商洛核桃产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商洛核桃产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林伟锋,张顺京 (陕西省商洛市植保植检站,陕西 商洛 726000) 摘要:商洛核桃发展历史悠久,誉满华夏。核桃具有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质优价廉等特点......

    广德县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开发对策

    第七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征文 广德县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开发对策 陈兴福(安徽省广德县林业局林科所、森林公园242200) 摘要通过分析广德县自然概况、竹类资源分布、战略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