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时间:2019-05-15 05:2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第一篇: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结合对江苏省灌南县花卉产业发展的实地调研,分析其做法与成效,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把握发展大势,明确产业定位,协调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地和产业带建设;把握每一环节,全面推广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保质量创品牌;加强政府与行业组织的配合,提供全面服务;重抓物流、交易体系与信息化建设。关键词:灌南县 花卉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

花卉产业是现代高效农业,是林业十大产业之一,是我国的朝阳产业[1]

。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我国花卉生产面积77.5万公顷,花卉销售额达到666.9亿元,出口3.99亿美元。全国花卉协会会长江泽慧指出:从产业的特点来看,花卉业是一个劳动、资金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兼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产业的属性来看,花卉业提供的产品既是物质消费品,也是精神和文化消费品;从产业构成来看,花卉业不仅包括了花卉产品直接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还包括种子种苗、专用花肥、栽培基质、园林机械等辅助产业[2]

。丰富的物种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巨大的潜力市场,都是我国花卉产业未来发展兴旺的强大保障。江苏省花卉产业发展较早,潜力巨大,抓住世界发展大势,把握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1灌南县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1.1连云港市的现代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连云港市江苏省花卉最主要的生产区域和产地交易中心之一,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便捷的交通运输、低廉的生产成本、广阔的市场需求、先进的花卉技术、初步形成的发展格局和有力的政策扶持等花卉产业发展的七大优势[3]。在《连云港市现代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花卉面积15.51万亩,花卉年产值54.75亿元,逐步把连云港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高档盆花、观赏苗木基地,成为全国领先的鲜切花产区和现代化的花卉交易中心等目标。全市将形成以宁连、沿海高速为纵向,东陇海铁路沿线为横向的“一纵一横”花卉产业带,重点加强“一核心,四片区”花卉产业空间布局。其中,灌南片区以灌南县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区,辐射林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产业区,以新新线为轴线,分别向两侧延伸,主营高档盆花[3]。1.2灌南县花卉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灌南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是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东与响水相连,南与涟水接壤,西与沭阳毗邻,面积1041平方公里,人口76万。灌南县林业基础较好,是江苏省首批“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近年来,该县围绕“林业产业名县、板材加工强县和盆花生产大县”的奋斗目标,努力发展,成果颇丰。到2009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5.54%,花卉设施栽培面积16万m2,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1.2.1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花卉产业带(1)示范园区。灌南现代农业示范区成立于2007年5月,是江苏省五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之一。园区年销售蝴蝶兰、凤梨、红掌、大花惠兰等高档盆花1000多万盆,成为华东地区花卉苗木最大集散地之一,全县花卉总产值已突破亿元。(2)花卉产业带。2009年,灌南县确定“一区、两园、三带、百村”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新新线苗木花卉产业带建设,形成10km2的产业带,拉开产业发展框架。

1.2.2重抓招商引资,注重国际交流合作(1)招商引资。示范园区以招商引资带动产业发展,先后引进冠台花卉、连禾花卉、千红园艺、新春园艺等花企,产业带已有常州、扬州、沭阳等地客商共5个项目落户。(2)国际交流合作。2010年3月,灌南县外侨办邀请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贾波一行赴灌南县进行考察,参观了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产业区[4]。贾波对生态农业建设赞叹不已,丹麦北欧农庄有限公司与灌南生态农业示范区就种植业等项目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1.2.3培育龙头企业,创新农企合作(1)龙头企业。灌南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发展,培育农业企业。台湾成美园艺与浙江森禾种业分别投资亿元在园区兴办冠台花卉与连禾花卉,两岸花卉生产巨头联手把灌南打造成全国知名的“蝴蝶兰之乡”。(2)农企合作。示范区以创新土地合作的方式来带动农民致富。一是创新“股田制”,由连禾花卉牵头在新安镇进行500亩准股田制运作,实行“两头在外”的合作方式进行试

点。二是创新“井田制”,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冠台花卉牵头在其已流转的土地上规划出500亩,农户通过承包其规划的小块土地进行花卉种植,由企业提供种苗及技术支持,并以保护价统一收购。三是创新“资金入股”,在冠台花卉博览园进行试点,农户以资金入股,企业确保农户在本金的基础上分得30%的红利。1.2.4注重科技创新和推广(1)科技创新。为科学规划,示范园区邀请省农科院、科研所专家教授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气候、土质以及土地流转等情况,对花卉产业进行了论证和规划。示范园区加大对花企的科技项目支撑力度,构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科技推广。灌南县科技推广惠及农民,在花卉产业发展方面,实施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工程。技术培训采取集中授课、生产实践、跟踪指导三结合,做到因需培训;科技入户中25名技术指导员挂钩25个村,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民培训关注生产技能、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经营管理等相关内容;创业培训重点在食用菌、蔬菜花卉、畜禽养殖三大主导产业方面,着力培育种养大户。

1.2.5加强政策引导和保障,成立专业协会(1)优惠政策。灌南县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项目申报、资金补助、土地租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特别鼓励返乡农民工承包花卉大棚。如规定凡在规划区内连片发展花卉苗木面积100亩以上、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连续三年给予每亩300元补助。(2)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灌南县成立了花卉苗木合作社,组建花卉经纪销售队伍,在南京、上海、成都等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与农户签订销售订单,以销定产,避免种植户盲目发展。产业带内先后成立夕林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和金田林果专业合作社,在信息传递、技术培训、物资供应、产业延伸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6明确市场定位,注重生态建设(1)市场定位。灌南花卉产业坚持精品路线,锁定高端品质,淘汰部分市场反应疲软的品种;致力打造名牌,通过各大刊物、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力量帮助企业推介;在优质基础上加大配套服务,增加了礼品包装、养护手册以及送货上门等。(2)生态建设。灌南县注重从生态着手,不断提升花卉产业档次。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把生态产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如以冠台博览园为中心,打造花文化旅游区,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生活环境舒适化,成为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

2灌南县花卉产业发展的分析与对策

灌南县花卉产业经过近几年大力发展已经获得一定成效,但与先进的花卉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对灌南花卉产业未来发展有以下对策与建议。2.1把握发展大势,明确产业定位,协调产业发展

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并非独立,从纵向看,它是世界、国家、省市花卉产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花卉生产已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5],经过近年来大规模花卉生产,我国已经成为花卉第一生产大国。灌南县既要把握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又要考虑大局,紧密结合连云港的《规划》精神,突出灌南地方特色,不能贪大求全。从横向看,它是灌南县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在早期发展中,灌南已经形成了酿酒、木材、机械、棉纺等主导产业,而花卉产业作为新时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土地规划、岗位安排、经费调度等资源配置问题中应与其他产业协调好,不能因此失彼。花卉产业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只有把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2进一步加强基地和产业带建设,促进产业化发展

灌南县在总体上建成了江苏全省面积最大、潜力强劲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但经实地调研发现,基地里设施仍比较单一,大部分园区仍在建设当中。要进一步建设,首先要创新融资渠道。可以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扶持资金,以项目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加大银行对花卉企业的信贷规模;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走公助民办的发展道路;积极争取外援项目,尝试向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同时,要把握产业带建设,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引导企、社、农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以订单式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建棚、供苗、管理和销售,进一步提高效益,形成产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此外,花卉产业横跨农、工、商三领域,利用行业联系把生产、加工、销售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可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了整个产业的规模经济。

2.3把握每一环节,全面推广科技创新

花卉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效益和高风险的特点,要加快发展,科技是关键。随着产业不断发展,灌南县应在已有科技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强化。一方面,让

科技创新融入每一环节。从基地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布局、子项目设置到种苗繁育、生产栽培、包装贮运和服务,整个链条都要体现科技含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需要人去掌握,从花卉生产技术与品种开发研究到技术成果的推广、运用及示范服务都要有一支稳定、精干、敬业的技术队伍。县政府和企业应尽快制定出科技人员培训规划,分期分批选送到有关大专院校学习深造,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鼓励科学研究,以科研成果促进花卉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让科学技术惠及广大花农。在已有培训工程基础上,应鼓励科技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田间地头实行专题讲座与现场指导,以更广的接触面,提高农户种植、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

2.4以市场为导向,保质量创品牌

灌南花卉定位于高档产品市场,凤梨、蝴蝶兰、大花蕙兰等高档盆花初具规模,随着产业规模扩大,需要发展更大的市场。对国内市场,要加快建设专业市场,制订和规范市场运作行为,要出台相关的市场优惠举措,吸引各地经营户、批发商、专业营销队伍设点交易;鼓励沿线花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国内大中城市增设营销窗口;扶持花卉营销队伍建设,及时收集、分析、掌握花开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和预测市场需求变化,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国际市场,可以通过国际合作交流,适当引进、吸收、消化国外一个多世纪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成果,提升自身竞争力;要认识到标准和认证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要正视贸易壁垒,重抓花卉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运作,提高产品质量,创立自己的品牌。2.5加强政府与行业组织的配合,提供全面服务 从发达国家经验可见,政府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花卉产业价值链的整体链条环节中起了重要的监督、协调和服务作用。灌南政府要适时加强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农户发展生产和提升产业层次;尝试开设花卉产业的农业专项保险,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贷款贴息和保险补贴;加强监督作用,立法工作要配合开展,严厉打击花卉产业中恶性竞争、占地生产、乱收税费等违法犯罪行为。花卉协会、合作社应该是以服务企业、服务政府为宗旨的跨部门、跨产业的行业组织,应协助政府开展行业调研,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快组织制订花卉系列标准;以“花博会”等农业展示展览活动为有效载体,召开各种研讨会、交流会,打响灌南花卉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国际和地区间的交流与

合作,特别是荷兰、德国等花卉大国,开拓国际市场。2.6重抓物流、交易体系与信息化建设

借鉴荷兰花卉发展可知,发达的物流服务是产业

价值链和谐运行的保证[6]

。花卉产品市场预测难度大,时效性较强。灌南县必须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加快市场交易速度,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好市场建设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拍卖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功能各异、层次分明的花卉流通体系。此外,花卉产业也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花卉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网站是企业对外联络和宣传的动态窗口,企业首先要重视和加强网站建设,然后逐步开展网络营销。政府、行业组织也一样,要通过网络疏通信息渠道,建立全县花卉信息数据库,成立县花卉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做好市场信息搜集、整理、传递和品种推介、行情预测等工作,帮助花农提高生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降低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凯.世界花卉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经济纵横, 2008(11): 89-91.[2]江泽慧.积极应对挑战促进科学发展——在第六届中国花卉产业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J].中国花卉园艺, 2009(9): 9-11.[3]江苏省农业委员会.连云港出台现代花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EB/OL].[2010-01-20].[4]中国新闻网.连云港灌南县外侨办邀丹麦驻华参赞考察农业项目[EB/OL].[2010-03-31].http:///zgqj/news/2010/03-31/2200028.shtml [5]郎立新, 蒋兰玲.全球花卉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前景分析[J].农业经济, 2007(03).73.[6]周可, 李红霞.荷兰花卉产业价值链研究——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 2007(12): 78-79.

第二篇:连云港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连云港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周明

(连云港市畜牧兽医站江苏连云港222000)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养羊业在我市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本文介绍了连云港市肉羊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市的养羊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肉羊;饲养模式;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2013年连云港市肉羊存栏量83万头,出栏157万头。全市有肉羊年出栏30-100头以上肉羊场、户1030多个,出栏总数102万头占全市总出栏量65%,出栏100头以上的羊场157个,出栏总数22.7万头,占全市总出栏量14.5%。与生猪、肉鸡、蛋鸡养殖相比,肉羊养殖具有价格稳定、销路稳定、动物疫病少、容易饲养等优势。近几年来,肉羊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肉羊生产的现状

1.1 本地饲养的肉羊的来源

由于我市还没有自繁自养或还能为其他羊场提供羔羊的规模场,肉羊养殖方式大多为:养殖户从徐州、山东、安徽、甘肃等地肉羊市场或大的养殖场购进小羊进行育肥。羊的品种大多是波杂羊、湖羊,也有一些羊场进黑山羊育肥。羊育肥以粗料和青贮料为主,配以少量豆粕和玉米,按照这种模式饲养羊胴体58%,去骨后肉比重为41%。养殖户养殖一头羊可赚到300-400元左右,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1.2 饲养模式

在过去,养羊主要是以放牧为主,很少在用精料补饲后者后期育肥,这样的养殖模式成本低,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草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这种模式饲养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目前,在有条件的规模化养殖场,多采用舍饲和放牧相结合或者舍饲的饲养模式,保护了饲草资源,经济效益也提高了。

1.3 经营生产模式

我市养羊业逐渐走上产业化和合作经营的道路,但是在发展中还不是很顺利。

目前我市肉羊产业还在起步阶段,有些公司的发展还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 如东海的汇农牧业有限公司自己饲养2000多只肉羊,注册了“新牧场”商标,还为十几家养殖户提供肉羊,有自己的检测、屠宰生产线,效益很好,发展受制于没有自己的繁育体系和屠宰证。

目前我市养羊合作社、产销协会大多是农民自发形成的,农户联结不是很紧密,合作社的牵头人只是涉入该行业时间长,资金、技术和销路占优。例如灌云田园牧歌养羊合作社,下有十几户社员,主要帮助社员选羊、供应饲料、提供技术服务和回收肉羊。由于整体服务链不完善,社员与牵头人还没有形成完全依赖,这些行为都是松散的市场行为,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如果增加提供种羊及人工授精和屠宰加工服务,延长合作社的产业链,将会带动整体产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2、存在问题

2.1 无肉羊扩繁场,基础母羊存栏量较小,所饲养肉羊以从外调调进为主;羊购入过程经验不足,注水羊、僵羊、病羊很普遍。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养羊户的积极性;肉羊的保险力度不大,我市农户每只羊购入600元左右,投保12.5元,20-30斤羊赔100多元,30-40斤羊才赔200多元,由于理赔太低,故投保比例也就很低。

2.2肉羊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加工企业。肉羊养殖用地难,如过去的一年就有多个企业有意向投资肉羊养殖,但在用地问题上都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烦,导致企业投资不顺。

2.3 养羊的技术低,草、畜不配套,很多的农户还是采取传统的养殖方式,有的有羊无草,有的有草无羊,导致养羊成本高,效益不高。

2.4 资金缺乏,肉羊养殖投资较大、周期较长,肉羊养殖重点乡镇的财力有限,不能给养殖户更多的资金支持。

3、发展的对策

3.1 坚持区域布局,扩大养殖规模。我市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饲养分散,制约着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我市各县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建设好基地,抓大户,走合作社经营的道路。在抓好养殖大户和养殖合作社的基础上,要抓专业村,切实做好无公害肉羊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3.2 实行草畜配套,提高饲养水平。引导养羊专业户利用林间地或边角地,种植牧草,提高饲草产量。同时扩大饲草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和应用青贮、晒制干草等牧草加工调制技术,提高粗饲料的利用效率。

3.3 建设良繁体系,提高肉羊品质。招商引资建设良种肉羊场,通过现代育种、繁殖技术迅速扩大肉羊良种数量。加快品种改良,完善和新建人工授精站,利用国外优良肉羊品种及精液与当地品种开展二元、三元杂交,形成适合市场需求和相对稳定的杂交组合,提高优质良种肉羊比重,大力提倡、推广自繁自养养殖模式。

3.4 抓好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服务。要紧紧围绕加快肉羊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动物防检网络,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障肉羊产业的健康发展。

3.5 培植产业龙头,搞活流通销售。引进1-2大型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和肉羊生产龙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壮大肉羊产业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减少养羊户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基层肉羊协会,从单纯的组织销售逐渐向产销结合转变,促进肉羊流通和合理分配产销利益,发挥协会对养殖业的作用。

3.6 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各地财政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改造栏舍、青贮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创新“五方联动”模式,由县财政、乡镇政府、担保公司、农信社和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共同参与,为农户发展肉羊规模养殖提供及时、简便的贷款服务。三是要加大肉羊的保险推广力度,根据养羊户实际制定合理的理赔率,增加新养羊户养殖信心,为其提供必要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斌.我国肉羊的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畜禽种业.2011(03)

作者简介:

周明(出生年月),男,江苏连云港人,高级畜牧师,主要研究方向是

收件地址:

第三篇: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培育与发展对策研究

新材料产业和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被认为是引领21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支撑产业。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资源、区位等优势,是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面临发展重要战略机遇。

一、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特点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把连云港打造成为江苏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定位,注重把创新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领域,加强各类创新要素的组织,大幅度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创新产出,认真推进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大力发展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地区经济发展新格局。特别是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增长极,取得了较快发展。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我市新材料产业领域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余家,2009年实现产值195.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1.3%,已超过生物医药制造业,成为引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硅资源深加工6大系列产品的规模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硅微粉、石英玻璃管、石英玻璃原料的产量均占全国80%以上,石英照明灯具占全国40%以上,集成电路封装用环氧模塑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

(二)创新能力逐渐增强。新材料领域建有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十一五”以来,累计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83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6项,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8项,省级以上其他各类计划232项,项目总投资86亿元,新增产值220亿元、利税42亿元;共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30个、省高新技术产品131个,获取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147件。

(三)竞争优势愈加明显。通过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提升竞争优势,在逐渐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特色的优势产品的同时,培育形成了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创新型企业5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45家。2004年我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硅材料产业基地”、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1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东海县牛山镇被确认为首批江苏省创新型乡镇。目前已建成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叶片、环氧模封装材料、石英玻璃材料、高品质硅微粉的研发生产基地。

(四)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相继建成“江苏省硅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连云港市风力发电叶片检测中心”,正加快推进“国家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江苏省高性能纤维检测中心”建设,全面促进和支撑产业创新和集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生产力促进机构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以政府为主导,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科技孵化面积达13万平方米;新材料骨干企业与中科院系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华大学等11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校企联盟”合作关系,集聚创新要素的优势已基本形成。

二、推动新材料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抓自主创新,形成产业升级的技术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行业的新产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能力。目前全市80%以上新材料生产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针对我市硅资源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重点解决了绿色封装、石英提纯及多领域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在高纯石英材料、集成电路用环氧模塑封料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推进了硅资源高值化利用和产业链向高端攀升。依靠自主创新,突破了碳纤维及其成套

设备关键制造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已形成年产3000吨碳纤维原丝和1220吨碳纤维的生产能力,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碳纤维产业化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研制攻关的应用于航天、国防等尖端领域的T700、T800级高性能碳纤维进入中试阶段。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德国第二大风力叶片生产研发企业NOI公司,开发的海上3兆瓦叶片亮相“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并下线量产,正在开展5兆瓦海上风电叶片研制,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叶片生产企业。

(二)抓政策支持,形成产业聚合的载体优势。坚持高标准规划,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对产业基地、科技园区的支持力度,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硅材料产业基地、各类科技园区的平台和抓手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促进区域优势产业集聚和层次提升的有效载体。目前,70%以上的新材料骨干企业分布在基地规划区内,90%以上的新材料领域新产品由基地内企业研制开发。2010年1-6月基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100亿元,占全市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的80%。

(三)抓骨干培育,形成产业扩张的比较优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加大引导资金投入,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新材料企业集团。目前,我市新材料骨干企业基本上已发展成为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如汉高华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东海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石英玻璃管生产企业,东海硅微粉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硅微粉生产企业,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生产企业,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叶片生产企业等等。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这些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带动了连云港新材料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使连云港新材料产业由原来的比较单一的以硅材料为主导向以硅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为主的多领域扩展。

(四)抓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我们通过走产业集聚道路,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东海县已基本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优势的石英玻璃管、硅微粉、石英玻璃原料三大硅材料生产基地和优质压电石英晶体、多品种石英照明灯具两大应用产品生产加工中心,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产业链、企业群,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硅资源产业体系。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集聚了中复神鹰、中复连众、汉高华威、杜仲氨纶、江苏阳光晶源等一批新材料骨干企业,设立了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区,集中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

三、新材料产业下一步发展对策

(一)形成新材料基地品牌。坚持以新材料产业化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突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张、整体实力增强、市场占有率提高,尽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以打造江苏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主线,本着发挥现有技术基础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把硅资源深加工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把代表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高纯晶体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部署建设一批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服务功能完善、创新企业集群发展的创新型园区,努力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增强重点产业市场竞争力,建成集孵化、研发、生产、试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为一体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打造“连云港新材料”品牌。到2012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0%。

(二)构建新材料产业框架。以硅资源精深加工、多领域开拓应用为重点,按照低端—中端—高端—终端的产品升级路径,培育和延伸石英玻璃制品、高纯硅微粉、高纯压电晶体及晶体元件、新型电光源及关键材料、高纯晶体硅材料和有机硅等6大产业链,争取5年内把连云港的硅材料产业建设成为体系完整、特色分明、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硅材料产业集群,新型中高端硅产品与传统低端硅产品的比例达到4:6以上。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领域的需求,在已经取得突破的T300型碳纤维产业化工作基础上,形成材料制备和批量生产的成套技术,实现材料的工艺成熟和批量稳定大规模生产。同时,将T300型碳纤维与

风力发电机叶片制造项目相结合,发挥纵向一体化产业集成优势,开拓国产碳纤维的工业应用,牵动工业用碳纤维制造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上中下游相关产业配套发展。

(三)打造新材料产业“航母”。依托新材料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国际国内新产业转移。鼓励新材料生产企业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产权、产品、市场网络为纽带,通过改组、兼并、联合,壮大企业的规模,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资本经营能力。通过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培育和企业集团的建设,实现企业在规模上由小型化、分散化向集团化和集约化转变,在品牌上由争创知名产品向争创知名企业转变,在管理上由家族式管理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航母”和“利益共同体”,推动新材料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到2012年,培植5-10个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全国行业排头兵,形成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1-2家,20-50亿元的企业2-3家,10-20亿元的企业6-10家。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培育自主研发力量,支持新材料领域中的主要骨干企业建立重大研发机构或重点实验室,支持优势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工程化、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推动中科院系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合作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到2012年,建成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100家以上,重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新材料产业的主导产品20%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8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产业规划的制定实施,从环境、政策、信息、人才、交通、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优化投资环境。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重点科技创新政策。加速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市级财政资金集中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对新材料产业投入的比例,建成以科技拨款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外资、民资为补充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加快新材料专业孵化器建设,加大对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协会和产业部门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有效结合,实现统筹发展。

第四篇:崂山区花卉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崂山区花卉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2007年04月28日

花卉产业是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形成的一项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三赢”产业,它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互动,美化城市和家庭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就我区而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花卉产业在全区经济中的地位日渐凸显,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全面分析花卉产业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究提升花卉产业档次和水平的途径与措施,在三月中旬至四月份期间,崂山区统计局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花卉产业调研小组,制定花卉产业调研方案、设计调查相关指标,会同中韩街道办事处有关人员深入基层和调查对象进行了实地调查。在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过程当中,通过座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先后走访了中韩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相关部门、枯桃社区、张村社区,调研范围包括区内几十家花卉生产销售企业、花农以及花卉苗木绿化企业,采取全面调查与抽样调研的方法,初步了解了我区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我区下一步更好地推动花卉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现阐述如下:

一、我区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花卉产业是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区现有人口21.9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4%左右。由于我区地处青岛城市化前沿,“五大中心”的新城区功能定位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然给逐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提出严峻的课题。一方面,城市化步伐加快使大批农民转为无地或少地农民,土地资源日益紧缺,2006年人均农业用地不到两分,传统农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多年从事农业劳作的农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城市生活节奏,且本身固有的技能和素质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要求相差悬殊,就业问题令人担忧,进而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对此,我区在大力发展三产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适度的农业经济,以保障我区由农村向城市转型期间的劳动力就业需求。近年来,适时调整农业结构,把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拉动农业的增长点,花卉产业也就应运而生并日渐壮大。2006年,我区在全市虽然属人多地少的区市,但农民人均纯收入7599元位居全市第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效应,这主要得益于我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益于我区农业结构调整。

(二)花卉产业拉动当地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效果明显。经调查,2006年我区从事花卉生产销售的企业120家(不包括区属企业,以下同),个体花农500余户,苗圃200余家,花卉苗木绿化企业50家,总共870家(户),比上年增长8.8%,从业人员共3600多人,比上年增长16.1%,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000亩,比上年增长5.3%,花卉经营交易面积60亩,比上年增长32.3%。2006年经销盆花400万盆,花卉年产值1亿元,比上年增长35%,花卉年产值约占我区农业总产值的10%,拉动当地农民增收2000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花卉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的途径,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出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再就业的压力,同时也为我区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花卉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枯桃成为青岛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和集散中心。做为我区花卉产业代表的枯桃花卉已有150多年的生产和销售历史,全村7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花卉种植和销售,花卉销量占全市花卉总销售量的一半以上,市北区的南山、河马石,李沧区的李村等市场的花卉绝大部分来自枯桃。2003年枯桃社区建设了面积11000多平方米的青岛枯桃花卉交易中心,2004年投资200万元建设了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智能花室,投资300万元建设了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连栋种植温室,2005、2006年又先后投资300万元建设了高档生产展销温室10000平方米,目前枯桃已经成为青岛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和集散中心。

(四)政府对花卉产业扶持力度逐步加大,花卉生产企业投资额逐年增加。2003-2005年区政府对我区花卉产业扶持资金分别为120万元、282万元和374万元(2005年扶持资金包括枯桃百花园等农业生态园项目270万元),2006年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鼓励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区要把“抓花”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我区花卉生产销售企业、苗圃以及花卉苗木绿化企业生

产投资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88%的花卉生产投资来自于企业自有资金,贷款比重为8%。2003年至2006年,平均投资额由45万元增加到86万元,年均增长24%。

二、我区花卉产业发展特点

(一)以购进为主,种植为辅。统计资料显示,我区花卉产业呈现出产、购、销一条龙模式,目前主要以外购销售为主,销售额占花卉总销售额的80 %。购进品种主要有蝴蝶兰、凤梨、红掌、蕙兰、杜鹃、仙客来等。种植品种以草花为主,主要有一串红、菊花、月季、牵牛花、栀子、桂花等,销售额占花卉总销售额的20%。

(二)花卉销售季节性强,销售范围集中在市内,销售对象主要以团体为主。春节前一个月是我区花卉销售的旺季,销售额占全年花卉总销售额的45 %,每年“五一”节期间举办的枯桃花会是另一个销售高峰期,销售额占全年花卉总销售额的10%。花卉的销售对象主要是私营业主,农户家庭购花较少。青岛市内销售的花卉占72%,市外省内销售的花卉占18%,销往省外的花卉占10%。销售对象中团体购买占47%,个人购买占21%,经销商占32%。

(三)由枯桃花卉带动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化程度日益提高。2003年以来,枯桃社区充分挖掘“百年枯桃花卉”的资源优势,通过采取设立市场,做强品牌、强化载体等有效措施,延伸发展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枯桃花卉交易中心设立花卉交易摊位70余个,岛城知名专业花卉公司和花卉园圃大多在此有经营展示摊位,还延伸发展了根雕、观赏鱼、鸟、奇石等行业,年直接交易额达2000余万元,同时枯桃社区大力拓展旅游、餐饮、园林绿化、休闲娱乐等多个相关产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千人,2006年实现花卉及相关产业产值1亿多元。在枯桃花卉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张村花卉大世界及周边区域开设花卉交易摊位有60余个。王哥庄、沙子口街道种植耐冬、桂花的农户也凭借枯桃交易中心,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家庭收入。枯桃花卉带动全区花卉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年初,由枯桃投资建成的凤凤生态食府的开业,标志着我区花卉产业进一步拓展到餐饮业。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花卉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土地价格成为制约我区花卉生产产业化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区已有150多年的花卉生产和销售历史,但花卉生产、流通企业均处于零星生产、分散经营的状态。2006年,我区花卉产业实现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0%,花卉平均亩产值约5万元,远低于花卉生产发达国家亩产值50万元的水平;我区现有10亩以上的花卉生产企业(户)不到30家,最大的生产户经营面积仅为50亩。花卉生产规模小,不仅不利于先进技术、先进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而且难以降低生产经营中的固定成本,削弱花卉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更不利于我区花卉品牌的培育销售。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用于花卉种植的土地紧张,加之土地价格较高,可谓“寸土寸金”,大规模的花卉种植基地难以形成,严重制约了我区花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花卉种植生产新技术需要推广普及,种植、销售高档花卉的企业相对较少。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我区花卉市场中单盆售价超过千元的花卉品种仅有高档兰花、盆景,零售价格超过500元的花卉品种占全部花卉销售品种仅为10%。现有的中高档花卉凤梨、红掌、大花蕙兰,来源还是主要依赖从广东、北京、天津等地购进。在调查中,部分花农感到他们的花卉生产技术含量低,常规花卉品种多,品种重复现象突出,多为粗放经营,一旦市场相对饱和,极易形成恶性竞争。调查中发现,原始的花卉种植生产成本较高,例如,生产蝴蝶兰用于冬季保温的煤等燃料费用占生产成本25%,如何降低能耗,实现花卉种植集约化,获取最新的花卉种植生产新技术是花农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三)花卉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突出。2006年到我区花卉节参观旅游的游客20万人次,占我区全年游客总量不足4%,单日游客量仅相当于啤酒节的十分之一。2006年花卉节期间拉动周边餐饮收入300万元,占我区全年餐饮收入1.5%。

(四)花卉出口市场有待拓展。从调查资料看到,我区目前花卉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销售市场仅局限在省内,省外也只有10%,国外空白。

四、建议

(一)尽快成立崂山区花卉协会,加强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建设。花卉产业已成为我区种植业的一大亮点,花卉生产销售具有旺淡季分明、销售期短、期货性质突出等特点,如果没有宏观的市场把握,则容易误导产业方向。为促进花卉行业的规范有序和产业化经营,建议尽快成立崂山区花卉协会,以便制定花卉生产相关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促进品牌管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生产技术服务,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市场营销,扩大我区花卉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花卉协会在信息集散,宣传引导方面的职能作用,把花农组织起来,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品种共享,共同来维护花卉市场稳定,避免恶意竞争。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花农的专业培训,可通过请花木专家和种养大户给花农授课等多种形式,提供花卉种植相关技术,引导农民从花卉技术推广中得到实惠,启发花农自觉使用新技术,从而培养一支懂生产、会经营的现代化花农队伍。

(二)尽快制定我区花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延伸花卉产业链条。目前我区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带动相关产业作用日益加强,建议尽快制定我区花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应立足高起点、有特色,侧重观光游览、生态、餐饮、休闲、物流等方面的内容。生态旅游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以我区花卉产业为载体,精品项目多点支撑,树精品、抓亮点、打品牌,加速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坚持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力源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来抓,推动我区花卉业的上档升级。

建议在滨海大道(枯桃、张村沿线)两侧,规划设计四季花开的花卉绿化带,既能起到美化效果,增加城市风景,又可起到宣传作用。

(三)加大扶持枯桃花卉力度,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为使我区花卉产业尽快做大做强,应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我区花卉产业的壮大、产业结构的优化。以枯桃花卉为纽带,连接基地与农户,依靠其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广大农民种花及发展其它相关产业,降低经营成本,有利于集约利用全区的农业资源,形成集团化和专业化,提高花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技术支持、资金扶持、宣传支持及销售帮扶(帮助企业开辟花卉网上销售等多种渠道)。另外要特别注重为我区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向国内外市场承揽园林绿化工程等大项目来牵线搭桥,促进生产与经营相衔接。

(四)科技兴花,培育我区花卉名优品牌。花卉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花卉质量的竞争。立足我区优势,培育特色品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崂山耐冬具有抗寒性强、树态优美、四季常绿、冬季开花、花期从10月到翌年5月长达半年之久等特点,其经济效益是南方产耐冬的3-4倍,目前在我区王哥庄的东台、浦里及沙子口的大河东村庄均有种植。崂山耐冬是青岛市的市花,并且在名著《聊斋志异》中,崂山耐冬化作为美丽传说中的“绛雪”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悉,借助上述两方面优势,我们应在品牌宣传及深挖花卉历史内涵上大做文章。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四季如春生态园艺有限公司培育的高山杜鹃,非常适合崂山区的土壤酸性、空气湿度、光照及水质要求,单盆的销售价格就能达到300元左右,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且供不应求,极具市场竞争力。该公司和比利时、德国的花卉公司合作进行育种及组培方面的科研工作,目前已掌握了高山杜鹃200多个品种的生产技术,将以每年十个以上的品种推向市场,基本改变我区的高山杜鹃主要依靠外地引进的局面。

(五)提升我区花会的办节档次,提高节庆效应。我区的枯桃花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但节庆效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枯桃花会期间市民广泛参与率不高,花会对当地经济拉动不明显。建议将国际会展中心作为主会场,依托其影响力和良好的硬件设施等优势,科学策划,提升档次,广泛宣传,举办立足全省、面向全国的花卉博览交易盛会。

当前,全国花卉业及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产品分化、细化日趋明显,青岛作为2008年奥运会水上项目的分会场存在强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和花卉需求,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区发展花卉及相关产业的天然条件和后发优势,将花卉培育为全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努力促进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全区农民收入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论文摘要:论述了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实现品种专用化、优质化;完善繁育制度,提高种薯质量;实行规模化种植,营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帮助农民增收;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素质和效益。

1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1种植生产情况

马铃薯是通渭县的粮菜兼用和主栽优势作物。从1999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马铃薯种植当作压粮扩经、压夏扩秋,科技抗旱的主要措施。至2004年全县马铃薯面积达到3.15万hm2,商品薯总量达50万t,是过去马铃薯总产量的两倍多。200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重新审视县情,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马铃薯产业的主导地位,做出了培育“四大产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当年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

3.51万hm2。2007年,在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量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当作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提出“一年搭好框架、两年充实内容、三年初见成效”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目标,加快解决脱毒种薯应用率低、品种退化快的瓶颈问题。并邀请定西市爱兰薯业公司进驻通渭西川园区,无偿提供日光温室50座、面积2.40hm2,用于脱毒原原种生产;县农技中心租赁旧店子村耕地,投入资金60万元,搭建网棚100座,开展示范性脱毒原种扩繁;依托省农科院引进脱毒原种50t,在华岭乡老站村、马营镇小营村等冷凉区落实陇薯3号脱毒一级种繁育面积23.33 hm2,逐步建成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体系。

2008年,县上在确保完成4万hm2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同时,重点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依托“企地合作”平台,与市爱兰薯业公司协作,利用西川园区日光温室121座建成脱毒原原种繁育基地6.67余公顷,预计年底可生产陇薯3号、陇薯6号、费乌瑞它、大西洋、夏波蒂等品种脱毒原原种1 500万粒;借助“院地合作”平台,与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合作,结合省列马铃薯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在平襄镇旧店子和新景乡大寨村建成网室脱毒原种繁育基地20 hm2,在华岭乡席家岖、老站、新站、大牛、石勿以及马营镇小营、西山等7村建成一级种繁育基地165.33 hm2。

1.2销售情况

在马铃薯鲜薯销售领域中,全县已基本形成协会引领、能人牵头、大户补充的初级销售网络。县马铃薯经销协会杨尚鹏、义岗马铃薯协会刘甲昌、新景马铃薯协会李万春以及马营马铃薯销售大户张坤、张良玉、杜有余在广州、武汉、西安等地建立了稳定的马铃薯销售终端市场,并与陇西、安定、会宁等周边县区客商联营,结成了互利合作的营销伙伴,年外销马铃薯鲜薯20万t以上。

1.3加工生产情况

多年来,我县马铃薯以农户小作坊粗淀粉加工为主,加工用薯占全县马铃薯总产量的20%,产品主要是粗淀粉、粉皮、粉条等,不仅加工原料利用率低,且产品销售价格低。从2003年5月开始,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营造投资环境,利用原县盘纸厂闲置厂房,邀请岷县金大地精淀粉公司,投资1 100多万元,于2003年9月建成通渭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这条日加工鲜薯600t,年生产2万t精淀粉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加

快了我县扩大马铃薯生产规模、提高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途径。2005年,通渭县百源成民政福利公司经理、民营企业家李永峰投资600万元,从内蒙引进精淀粉生产设备,于当年10月底新建投产2万t精淀粉生产线一条,2007年又投资400万元,在义岗镇新建2万t精淀粉生产线一条,两条生产线年生产精淀粉8 600余吨。至目前,全县马铃薯精淀粉生产能力达到4万t,马铃薯粗淀粉生产能力达到2万t,年加工原料30多万吨。

2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但马铃薯产业自身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良种繁育体系还不健全,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目前,由于科技培训不到位,群众对科学种田技术的认识程度和接受意识差,全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还不高,品种混杂、良种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优质专用品种缺乏,没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主打产品,加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还未从根本上解决良种推广的问题,从而影响了马铃薯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价格上不去,效益低下。

2.2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全县现有协会的发展层次还很低,内部运营机制、管理机制不规范,覆盖范围小,经营领域窄,呈现“软、散、小”状态,组织农民、带动农民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企业、协会、运销大户与广大种植农户之间的连接,以及与终端市场的连接程度都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和产业链,群众生产和销售仍然处于自发状态,组织化程度低。同时,市场建设滞后,没有建立起大型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市场的价格调节、产品集散作用没有形成。

2.3加工储藏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

全县的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贮藏需求和贮藏能力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导致产品集中上市,加之企业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没有建成较大的贮藏设施,收购加工原料严重不足,企业没有实现达产达标,难以满负荷生产,从而影响马铃薯的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和企业效益的提升。

3发展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产业开发步伐,提升产业层次,真正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后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从重规模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加快良种基地和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我们要把发展的重点从规模扩张向量质并举上转变,在稳定4万hm2种植面积的同时,切实加快良种基地和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引进良种和自繁良种“两条腿走路”,加快良种化进程。重点在华岭、马营、新景、义岗、北城等乡镇逐步扩大良种繁育基地面积,利用2~3年的时间,力争将华岭及周边气候类型相似的乡镇、村组建成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旱作区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使全县的脱毒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2 000万粒,脱毒原种生产能力达到1.50~2万t,脱毒一级种生产能力达到15万t。不仅保证我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而且为周边县区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专用种薯。另一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加快专用薯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淀粉加工型品种,力争全县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达到3.33万hm2,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加工原料。

3.2从重外销拉动向外销与加工并举转变,突出抓好销售、贮藏和加工

要把产业效益提升的重点向加工增值转移,在尽量扩大外销鲜薯的同时,以增强贮藏能力和加工能力为关键,形成鲜薯销售和加工转化两个“龙头”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格局,实现产业增值、农民增收。在销售体系建设上,要认真研究市场,组织有关人员到终端市场考察,鼓励动员县内协会、经销大户在终端市场联系业主,拓宽销售渠道,延长销售链条,减少销售环节和成本,使全县外销能力达到30万t。同时,加强引导和扶持,加大城区和马营、义岗、碧玉、新景等重点乡镇马铃薯专业交易市场建设力度,建立遍布城乡、更加完善的收购网络,切实缩短运距,解决老百姓的卖难问题。在贮藏设施建设上,要坚持长期规划与近期建设相结合,制定建设规划,力争利用2~3年时间,使全县贮藏能力达到40万t。特别是要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大户、协会和企业加快贮藏设施建设步伐,引导其贮藏鲜薯、种薯,与农户签订订单贮藏,解决鲜薯集中上市与企业原料不足、价格不稳的矛盾和良种缺乏的问题。在加工企业发展上,按照“抓大扶中关小”的思路,重点扶持百源成、金大地等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使全县精淀粉加工能力达到5万t,粗淀粉加工能力达到2万t,年加工鲜薯40多万t。同时,要引导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发展,抗御市场风险,创立品牌经营,以品牌优势占领市场,提高我县商品薯和精淀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3从重行政推动向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并举转变,切实营造好产业开发的良好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根据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目前设立的马铃薯产业办公室要解决好机构设置和编制问题,在人员配备上充实优化。要对现有销售大户、营销老板、协会负责人由政府组织,通过学习培训、赴外考察等牵线搭桥的办法,真正使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能力接受外部信息,进入终端市场,做好产后服务,加大促销力度。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动员农户加大生产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整合项目资金、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给予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下载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天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 要:近年来,天柱县县委、县政府将油茶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来抓,油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

    宜都市柑橘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宜都市柑橘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宜都市农业执法大队陈忠柑橘是宜都市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柑橘栽植面积为1.91万(结果园面积1.13万hm2),柑橘产量34.7万t。柑橘总产值4.1......

    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郑小琴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5期 【摘要】江山市茶叶产业历史悠久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本文结合江山茶叶生产的现状......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王明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蔬菜的播种面积呈逐......

    湖州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湖州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摘要:蔬菜是湖州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本文作者分析了近年来湖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再发展的对......

    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 ,世界花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这为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契机。文章对花卉产业的发......

    商洛核桃产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商洛核桃产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林伟锋,张顺京 (陕西省商洛市植保植检站,陕西 商洛 726000) 摘要:商洛核桃发展历史悠久,誉满华夏。核桃具有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质优价廉等特点......

    广德县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开发对策

    第七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征文 广德县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开发对策 陈兴福(安徽省广德县林业局林科所、森林公园242200) 摘要通过分析广德县自然概况、竹类资源分布、战略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