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山市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中山市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具有区域特色经济的产业集群已成为中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探析中山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对中山实施产业强市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产业集群;现状;对策
产业集群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一些相关服务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效的经济群体。目前,中山市拥有21个国家级专业化生产制造业基地或专业镇荣誉称号,成为全国产业集群发展最好的20个城市之一。中山市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1)涉及行业和区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中山市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全市超过三分之二的镇区形成了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水平的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水平较高、产业配套较完善、有一定知名度的有13个,分布在火炬区、小榄、古镇、沙溪、大涌、黄圃、南头、东凤等镇区,涉及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医药、音响、五金、灯饰、服装、家具、食品、家电等行业。按2007年工业总产值计算,火炬区的中国电子(中山)生产基地170亿元、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112亿元、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106亿元,东凤镇的中国小家电专业镇169亿元,古镇镇的中国灯饰之都150亿元,沙溪镇的中国休闲服装名镇93.9亿元,南头镇的中国家电产业基地93亿元,大涌镇的中国牛仔服装名镇51亿元。产业集群年产值占集聚地工业产值比重60%以上。
(2)聚集效应日益突出,辐射能力逐步增强。产业集聚使大量生产同类或配套产品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生产格局,有效整合了产业集群内部资源,极大提升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和集群整体的影响力。古镇镇现有灯饰厂企50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拥有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灯饰广场,成为全国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销售基地和国际公认的几大灯饰市场之
一。南头镇成功引进我国家电龙头企业长虹和TCL后,家电企业从过去的50多家增加到200家,家电配套企业350多家。沙溪镇的制衣企业1192家,从业人员
6.14万人,产值100多亿元。区域经济产生的集聚效应,使区域产业对国内甚至国外的辐射能力逐步增强。
(3)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核心产业的集聚对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迫切需求,推动了众多关联配套产业的发展,在一个地区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从产品制造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南头镇的家电,东凤镇的小家电,古镇镇的灯饰,小榄镇的燃气具、锁具等区域经济带动五金制品行业及各类零部件生产的分工和聚集,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大涌镇红木家具行业带动木材加工、石材加工、地板装饰、油漆涂料和五金铰链行业。沙溪镇休闲服装业带动纺织业的化纤、棉纱、织布、染整、印花、水洗、织唛、纽扣、机械配件制造。黄圃镇食品制造业以广式腊味为龙头,带动酱油、味料、酒类、肠衣加工行业及农业种养业。
(4)发展环境优化,创新步伐加快。产业集群由于集群内的企业相互联动,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模仿、提高的良好环境,有利于企业的互动发展,加快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步伐。同时,由于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政
府能够集中资源,致力于公共平台建设,有效改善集群内部企业发展环境。如“中国小家电专业镇”东凤镇注重建设技术开发与创新平台,成立了拥有国际先进软件技术的小家电技术中心,专门为小家电企业提供控制芯片以及软件设计和样板扩展。该中心2005年实现销售额达3500万元。为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东凤镇还建立了企业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资源计划设计、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办公自动化软件系统和管理咨询、培训等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引导不够。尽管中山市产业集群发育于改革开放初期,并在上世纪90年代就初具雏形,但产业集群发展总的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配套规划工作的滞后,使集群内部企业多数停留在加工生产环节,并存在价格恶性竞争行为,产业配套不力,制约了集群优势的发挥。不少集群内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滞后,道路、通讯、排水、排污等设施不配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虽然中山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省前列,但总体来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现有产业集群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型企业还不多。据调查,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抗风险能力较差。
(3)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目前,中山市产业集群内部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缺乏,集群内技术、标准、质量检测、知识产权、法律、物流、教育培训、融资担保等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尚未健全。民间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滞后,风险投资机构不足,企业融资相当困难;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规模小,服务水平较低,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企业要做出正确决策缺乏信息基础和相关服务。还有许多产业集群没有完整的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和公共质量监督体系,因此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产业工人培训力度也亟待加大,以有效缓解技术工作及中高级技术人员的供需矛盾。此外,一些产业集群内缺乏自律组织,有的虽然成立了行业协会、商会等,但这些组织对企业的凝聚力不强,未能真正起到自律性管理、价格协调、人员培训、与政府沟通和对外谈判代表等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1)强化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地方政府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将直接提升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因此,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产业集群的内在发展规律,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合理可行的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并适时研究出台促进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引导各镇区因地制宜,选择本地具有较大规模和比较优势的产业,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拉长,形成产业的规模、技术、市场、品牌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以更为完整、科学、可行的产业集群政策替代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
(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以产业集群为依托而建立的服务性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推进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要着力加强技术研发应用、信息服务、人员培训、质量检测、产品交易与物流配送等功能的建设,加大政府
在公共要素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培育和引导作用,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
①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保持产业集群区域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因此,要面向行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构建有效的技术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可分三层进行:一层是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内外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加强与相关产业集群的互动与合作,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推进实现产业层级的提升。这是战略性的技术服务与推进。二层是在产业集群内,以多种方式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以依托专门的技术服务机构,也可以利用产业集群内的骨干企业的技术力量,主要解决集群内广大中小企业现实的技术需求,是实用型技术服务。三层是鼓励大中型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成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积极申请国家和省市的各类技术创新基金和项目,把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与国家、省、市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同时,要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②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工作,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并鼓励民间资金在产业集群区域兴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促进产业集群地信用担保业务规模扩大,有效缓解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③加快发展流通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发挥东部组团、西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三大物流集聚区的的辐射效应,打造珠江口西岸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加大对物流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投入资金建设现代化物流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搭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
④加强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人员培训中心、培训示范基地,为在产业集群中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创造条件。同时,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活动,为特色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产业集群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低端路线的低成本型集群;另一种是高端路线的创新型集群。目前,中山市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低成本型集群,产品档次较低,难以进入高价值市场。因此,要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引导和鼓励集群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吸纳科技型人才,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加快发展专业化的中小科技型企业。以火炬开发区、民营科技园等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集群内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活动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建立完善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研究设立市级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使之成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
(4)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实力。在中山市五大支柱产业以及特色产业中,规划建设一批以重点产品为内容、骨干企业为主体、具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产业基地,并加强对区域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区域内所有的一切与产业集群发展有关的公共性集体活动,都要全力推广区域品牌。可通过举办专业性的会展活动,并努力将这些会展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会展”,经营成为中山市特色经济、产业集群的一张“名片”。
(5)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产业集群外部环境。政府应树立“弱管理、强服务”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能够切实得到制度、技术、信息及金融方面的支持。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要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加快信息化建设,使政府成为高效、简洁、精干的服务型政府,为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同时,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中山,营造全社会讲诚信的良好氛围。创新思想观念,培养区域创业精神和合作文化,引导集群形成信任合作的社会文化环境,努力培植产业集群发展根植的土壤。
参考文献
[1]中山市经贸局.培育产业集群[J].推进工业强市,2005,(10).[2]中山市经贸局.中山市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2006,(8).
第二篇:云南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旅游业一直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现已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其与以湄公河为纽带的东盟各国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基础设施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便利。在《中国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签署并发表的大背景下,云南省的旅游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可以借机整合周边国家的旅游资源,加快与湄公河区域国家的旅游合作,形成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的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做大作强云南省的旅游产业,为促进云南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关键词:云南旅游业;澜沧江-湄公河;旅游产业集群
一、云南发展与周边国家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
(一)云南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云南省与东盟各国在公路、铁路、航运、航空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已为区域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在公路方面,中国昆明至泰国曼谷的公路将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提供一条重要的联系纽带,也是亚洲公路网中的一条重要路线,这条陆路通道全长1,887公里,在中国境内827公里,老挝境内247公里,泰国境内813公里;在铁路方面,主要考虑“泛亚铁路”的建设,泛亚铁路建成后,可在中国境内与横贯欧亚大陆的欧亚大陆桥衔接,形成一条相互开放、联接的国际大通道;在航运方面,2000年4月,中、老、缅、泰四国交通部长在缅甸正式签署了《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该协定规定,缔约任何一方的船舶均可按照该协定和缔约各方共同制定的有关规则在中国思茅港和老挝琅勃拉邦港之间886公里河段自由航行。2001年3月,中老缅泰四国高官代表签署了《实施四国政府商船通航协定谅解备忘录》,并同意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调联合委员会(简称联委会),有关通航研讨班和船长、安全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已经启动或正在实施。2001年6月,中老缅泰四国在中国景洪举行了澜沧江——湄公河商船正式通航典礼,并就航道改善工程达成共识。中国政府表示愿意出资协助整治疏通老挝、缅甸境内湄公河航道。一旦环境评估报告得到四国政府的批准和联委会会议的通过,湄公河航道部分整治工程即可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在航空方面,中国云南航空公司现已开通由昆明通往曼谷、新加坡、万象的国际航线,已初步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国际航线网络。
(二)发展与周边国家旅游产业集群的条件和意义
第一,云南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以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云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奇异性及多重景观组合优良的特点。不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而且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奇异多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组合优良,相得益彰。不少景区(点)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位,适宜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产品的条件。同时云南具有邻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通过建设国际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国内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并融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
第二,旅游业发展积累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来对旅游业的大力投入和培育,云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创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精品景区景点,全省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14个;拥有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位居全国第三;有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为我省国土面积的3.3%,其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 五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保山、腾冲、威信三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经各级人民
政府正式审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4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102个,旅游综合运输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比较优势,为云南“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将使云南真正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为云南旅游业发展区域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第四,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带来的机遇。根据共建统一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圈、打造东南亚八国公园的构想,云南省将在有关各国合作开发客源市场方面发挥枢纽作用,通过扩大周边地区客源市场,转接次区域的游客到国内其它旅游地的方式吸引海内外游客到云南旅游。同时,还将按中国有关规定办理到次区域各国进行边境或出境旅游。基于以上四方面的条件和机会,云南省与周边国家发展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必将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产业集群可增强区域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增加该区域旅游收入,以此来完善该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又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同时也能够大大的方便广大中外游客在该区域的旅游,一改以往那种一次只能在一个国家旅游的状况,将来只需要办个该区域的特别通行证就可以一次观光整个区域的大部分主要景点,这将大大节省游客的时间、精力和费用,让游客能一次性领略区域各国各自不同的风土人情。可见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实现一种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云南省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所存在的障碍
首先,该区域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旅游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处理各国在旅游政策法规方面、公共基础设施的合作建设方面、精品旅游线路的合作开发方面、旅游客源的共享方面等相关事务。
其次,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还未形成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在当今世界旅游产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如果没有自己的知名旅游品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打造终将是一句空话,无法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
再次,目前各国在具体的国家安全领域还没能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合作机制。目前官方的合作尚处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备忘录的签署阶段,还未能就区域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诸如: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恐怖主义、武器走私、洗钱、国际经济、网络等领域的跨国犯罪活动等方面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合作模式。
最后,阻碍云南省发展与周边国家旅游产业集群的一个最突出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匮乏,也就是精通该区域旅游文化和语言的专业旅游人才队伍还相当稀缺。
三、云南省发展与周边国家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
第一,建立一个专门组织来协调次区域旅游合作。目前可考虑建立一个由次区域政府、企业界、学术界人士组成的半官方或官方性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其作用是:一是协调各国旅游政策,如简化旅游入境手续等;制定旅游合作发展计划;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进行协调,筹措资金。二是举办次区域旅游论坛及其它会议,对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各种方案进行论证和分析,解决在旅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开展旅游信息交流,发行有关的旅游合作出版物。
第二,通过加强合作,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次区域交通、通讯欠发达,公用设施缺乏,旅游设施不完善,是制约次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采取合作方式可以共同承担开发成本,减轻财政压力,加快建设速度。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吸引次区域外的投资,世界银
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及西方发达国家对次区域交通、能源、通讯、旅游业等合作项目都有极大的投资兴趣。次区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应积极进行协调,促使次区域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优先考虑有利于旅游、贸易迅速发展的项目。如景洪——景栋——清莱——清迈、勐腊——琅勃拉邦——万象的公路建设,景洪与清莱、清迈、万象等城市的航空对接等。这些交通的建设有利于尽快形成局部的旅游环线,大量吸引游客。
第三,尽快成立联合打击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恐怖主义、武器走私、洗钱、国际经济、网络等领域的跨国犯罪活动的专门机构,金三角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毒品交易最为猖獗的地区之一,将来这一区域一旦取消现行的签证制度,简化相关的手续,实行该区域一卡通的话,必将为一些毒品犯罪份子以更多的可趁之机,将给该区域的禁毒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应尽快成立相关的机构以加强各方在跨国犯罪领域的合作,才能保证将来的旅游合作更加健康,否则我们拟开展的旅游合作将会为犯罪份子提供更多的庇护。
第四,选择重点旅游线路合作开发,澜沧江——湄公河是联结次区域各国的天然纽带,又是一条旅游资源丰富的“黄金水道”。该河流经白族文化区、傣族文化区、缅族文化区、高棉族文化区、老族文化区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区。流域内大理、西双版纳、金三角、琅勃拉邦、廊开——万象、巴色、暹粒——吴哥、金边等都是有名的旅游区。而且该流域又是次区域各个合作项目集中的地区,各领域的合作可以相互促进。选择澜沧江——湄公河一线重点合作开发,可以很快形成一条集生态、文化、科考、寻根、漂流探险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热线,为次区域旅游圈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车志敏.云南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2]麻学锋.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08).[3]廖志豪,张光远,吴丽华.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4,(09).[4]刘诗嵩.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6,(02).[5]王学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的对外开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6]王学鸿.云南企业到东盟国家跨国经营的问题与对策[J].东盟论坛,2002,(02).[7]王学鸿.云南西双版纳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地位、优势和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05).
第三篇: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由产业集群导致经济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东北、京津冀、山东半岛、苏沪浙、海峡西岸、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由产业集群导致城镇集群和经济集群。
在我国产业集群可以大致分为五类:一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这些集群一般形成了专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的小城镇,浙江称之为工业化特色产业区。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经济主要是一种民间经济,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从全国来看,这类企业集群也为数最多。
二是基于“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集群。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正好面临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飞涨、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广东、福建、江苏省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优惠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邻近港澳、联接广州深圳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成港台制造业的“工厂”。
三是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在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辽宁东北钢琴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进而又促进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并在相关行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升级,形成一些企业集群。还出现了基于外资企业配套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亦庄的诺基亚星网工业园。
四是在中心城市城区出现的都市型产业集群。都市型工业园区是特指以大都市独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在市中心区生存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增殖快、适应市场快等特点的工业集聚类型。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群发展迅速。
五是在政府规划下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全国目前已有53个高新技术园区。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基础上,国家正式批准成立设立了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
上述分类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逐渐从民间层面进入政府视野,从低技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集聚几乎一统天下发展到高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蔓延滋长。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集群已经覆盖到大部分的传统行业,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特色产业和品牌,还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成长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许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
然而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1.产业集群存在多方面的内在不足:如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2.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约束与挑战增加:如产业集群的内部环境较差,外部约束日益严厉。3.地方政府行为的误区:如政府职能定位存在误区,园区建设过热,出现过度竞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用十个词语概括就是:无为而治;集而不群;拔苗助长;不堪重负;营养不良;行政分割;质量柠檬;落地无根;抓大放小;重硬轻软。
如何解决这些阻碍产业集群发展的弊病呢?我觉得应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入手,正确的进行定位和协调配合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通过重组与整合,在发展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创造性地整合本地资源的良好机制,克服没有限制地跟风仿冒的弊端,真正形成产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其次,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第三,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分工,形成弹性生产体系,进一步发挥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集群竞争力。第四,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横向联结,形成集群创新的社会化基础。第五,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自组织,培训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培养自律、诚信的集群经营氛围,限制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尤其是没有约束的仿冒以及恶性价格竞争等。第六,提高外向度,向全球化的价值链的纵深推进。
对于政府而言,要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首先,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以更为完整、科学、可行的产业集群政策替代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其次,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创造基础条件,消除任何阻碍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因素。第三,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帮助集群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第四,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始终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标准。第五,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高度重视和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国的产业集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刘易斯拐点的即将到来致使人口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就我所知的前一段时间所出现的“制造业回流”现象,这就逼迫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这或许也将会是我国产业集群深入发展的一个机遇。
第四篇:某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
某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产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市纺织、林竹、建材等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也具备产业集群的一些特征,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纺织、林竹、建材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三个依托”(即依托资源求发展、依托城市求发展、依托大企业求发展),“三个联动”(即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动、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联动、地方经济与驻永企业联动)和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使我市的纺织、林竹、建材三大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有纺织、建材、林竹企业21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半以上。纺织、建材、林竹三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2%。
----纺织业。2003年全市纺织业实现产值12.7亿元,比增33.6%;年产纱23100吨、布3468万米,分别比增34.4%和28.5%。目前,全市各类纺织企业达70家,从业人员6767人,年纱锭生产能力达20万锭,居全省第五位,各种织布机2247台,针织机37台。主要产品有棉纱、涤棉纱、涤纶纱、无纺布、涤纶布、PU革、牛仔布、梭织布及针织布等。拥有福建化纤纺织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兴发公司、方圆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纺织企业;京朋纺织、中珂纺织、英汉纺织、锦辉纺织、川龙纺织等一批纺织企业正在筹建之中,预计到2008年全市纺织业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林竹业。2003年全市林竹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8亿元,比增16.1%;年产强化木地板150万平方米、中纤板12万立方米、木胶合板3万立方米、竹地板44万平方米、竹胶板4万立方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林竹企业10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拥有永林股份公司、吉通公司、亨雅公司、永欣公司等一批上规模的林竹加工企业,其中永林股份公司为全国首家以森工资源为主的上市公司。今后随着我市的“两个百万亩”(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百万亩毛竹林基地)和“两个中心”(全省的木材人造板生产中心和竹材高效利用生产中心)的建设,到2008年,全市林竹总产值将超过30亿元,比2003年翻一番,年产中纤板50万立方米、强化木地板500万平方米、竹地板150万平方米。----建材业。2003年全市建材工业实现产值8.7亿元,比增12.3%;年产水泥336万吨,商品熟料62万吨。目前,我市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主,共有水泥企业38家,其中建福水泥股份公司为上市公司,水泥企业从业人员6630人。去年来,我市按照上大挤小,整合提升水泥工业水平的思路,加大旋窑水泥建设力度。两个年产100万吨水泥的谋诚旋窑水泥和金银湖旋窑水泥已相继动工兴建,年产150万吨水泥的柯埔水泥磨粉厂和年产200万吨安砂旋窑水泥正在做前期工作,预计到2008年全市旋窑水泥生产能力将超过500万吨,建材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
由于我市产业集群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在空间上布局较为分散。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乡镇在创办企业时遵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使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处于离散状态。如我市纺织产业只有20多家纺织企业布局在尼葛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周围,其它大量的纺织企业都分布于各乡镇。二是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由于各企业间的专业协作差,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均,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如地处我市的福建化纤纺织集团生产的纺织原料不能为我市的纺纱企业所用,主要销往江渐和
我省的沿海地区,而我市的纺纱企业却从江渐一带购买原料;三是各产业的产业链太短。我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四是园区规模太小。我市最大的尼葛园已开发的面积尚不足1000亩,其它园区可想而知,这样就难以做到企业的大规模聚集。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较差。一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企业在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以纺纱企业为例,我市企业税收约为4元/锭·月,而沿海企业仅为2元/锭·月。过高的税赋,既制约企业进一步积累做大,又阻碍民间资本再投入。二是中介机构等职能发育不全。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但是这些行业协会由于行政色彩过浓,所起的作用不大。三是中小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我市在包装、仓储、物流、信息、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服务企业还相当少,而且服务能力很有限,如我市仅有的一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只有362万元,仅能提供总额为1810万元的担保额度。四是市场服务体系不配套。
(三)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一是能够牵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本薄弱、人才缺乏、经营粗放、抗风险能力低。二是技术装备水平低。许多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大部分为中低档设备或已近淘汰的设备,如整个水泥行业目前只有一条日产1600吨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其它皆为已近淘汰的立窑或半干法旋窑生产线。三是企业产品比较单
一、档次低。虽有一定的销售市场,但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优势可言。四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大多数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应用、市场开拓、市场预测等方面工作比较薄弱,只求产量而忽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大路货多、仿制品多;五是品牌意识不强。全市只有“双轮”牌聚乙烯醇、“建福”牌水泥、“一支花”尿素等9个省级名牌产品。
二、对策和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按照“提升区位优势,促进产业集聚,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确保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十强,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步目标。同时,针对当前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与时俱进,整合资源,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没有与时俱进的规划,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正确估价永安在全省经济乃至全国经济价值链中的作用,要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根据永安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并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有利于”:一是要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利于构筑本区域的产业体系;二是要通过企业聚集,带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的配套,有利于形成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产业链;三是要有利于形成有永安特色的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四是要有利于形成比较优势明显、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尼葛高新技术园区等永安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纺织工业,曹远、大湖乡镇工业小区等永安西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建材工业,吉山和洪田乡镇工业小区等永安西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林产工业,桃源洞、天宝岩、安贞堡等永安东部地带着重发展旅游产业。要加快速度做大我市各类园区特别是尼葛高新工业园区的规模,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
(二)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改善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策干预力度,制止产业发展资源的进一步分散化趋势,以非均衡的市场化手段为主推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通过筛选和规划,确定一批高成长性的项目,从资金、用地、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我市纺织业目前已经具备产业链条化的条件,要积极开发纺织后续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力争突破服装加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各类产业集群。强化市场运作力度,产业集群是环境的造化和市场的产物,并不是人为造成的,它还需要利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围绕大企业进行配套,加快中小企业向集聚式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往往依赖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围绕大公司配套是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要鼓励大企业将关联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体系中。大企业要对为其配套的小企业给予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网络等支持,使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我市纺织工业要充分发挥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作用,建材工业要以福建水泥股份公司为龙头,林产工业要以永林股份为龙头,机械工业要围绕永安机械厂、永安轴承公司作好配套工作。
(四)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改善产业集群环境。从企业集群到产业集群的过程,就是从资源投入的增加转向对现有的资源运用能力进行整合的过程。要想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协同效应,需要与产业集群活动相关的各种中介自律机构,特别是行业协会的服务和协调。为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通过纺织、建材、林竹等行业协会,统一规范、统一价格,反对不正当竞争等,不断解决自身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改善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集群竞争能力。
(五)加快融资步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产业集群需要大量的资金。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要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实现融资多元化,特别要利用好永林股份上市公司资源,加快发展林竹产业集群。要放宽眼界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好沿海企业、转移上下游产业的机会,围绕主导产业,选好项目,“重拳”出击,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本地,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新优势。
第五篇: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三)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
(一)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二)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三)向外辐射中心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