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蔬菜产业不仅是现代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更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菜蓝子”工程。如何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本土蔬菜供应能力,彻底解决我县“买菜难”问题,不仅是关系农民致富增收的难点,更是关系到全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建设幸福府谷”的民生问题。
一、发展现状
我县设施蔬菜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截止现在,全县共有大棚蔬菜种植户191户,建设面积1600亩,种植面积1080亩。大棚312个,温室1150个,连栋温室1处。全县年产设施蔬菜9500吨。产值3200万元。从发展现状看,我县设施蔬菜仍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一是总量小,发展缓慢。全县设施蔬菜从起步到现在发展已有十几年,但种植面积仅有1600多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13%。设施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0.6%。远未形成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二是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全县191户设施蔬菜种植户,除了高庄则兴茂农业发展公司、麻镇赵振华、孤山李永忠、墙头青草地公司4户及孤山岳家寨重点规模种植户外,其余种植户规模均在5亩以下。在布局上呈现单家独户松散状态,没有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特色。三是技术含量低,种植效益差。我县设施蔬菜种植户的先进技术应运普遍跟不上技术发展趋势。渗灌、滴灌、遮阳网、杀虫灯、工厂化育苗,气调贮藏等技术应运程度低。效益比较性差。全县蔬菜种植效益亩均在1.5-2万元之间。(而发达地区亩均效益在3万元以上)导致种植户积极性减退,撂荒现象严重。全县撂荒大棚达111个,面积520亩。占设施蔬菜种植总面积的32.5%。四是供需矛盾突出,自给率低。据测算,全县设施蔬菜需求量约4.7万吨,而全县设施蔬菜年产量为9500吨,仅占需求量的20%。其中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份(冬三月)需求量为2250吨,产量为1500吨,占需求量的66%。主要品种除西红柿、黄瓜、豆角、青椒、尖椒少数品种外,其他品种均由外地市场调入。主要是山东、山西和包头等地。因此我县蔬菜市场是外向型市场。五是蔬菜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由于我县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大量从外地调入。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直接推高了蔬菜价格,有时逢传统节假,蔬菜价格甚至会高出产地价3-5倍。价格波动和不确定性影响了蔬菜市场的稳定。
二、存在问题
1、缺乏对设施蔬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全新认识,没有形成产业化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越来越小。加之长期受山多川少,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发展缓慢。工业与农业发展效益强烈的反差。使得发展县域经济“重工轻农”的倾向日趋明显。这种思维定势对农业的结构性调整形成了很大阻力,体现在设施蔬菜发展中就是重投入轻服务,重号召轻落实,因循传统而缺乏创新。有的甚至把一些地方发展设施蔬菜失败的事例举出来,反证
其不可推广性。而大多数农户在收入来源方面对传统主导产业的陈式化经营依赖性强,没有看到设施蔬菜巨大的增值空间,没有认识到传统主导产业只有加大科技含量,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品种才能增效增收的道理。农户对发展设施蔬菜怕担风险,不敢投入,缺乏象发展民营经济那样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
2、缺乏统一调度、形成合力的工作运行机制。
我县在设施蔬菜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诸如:没有把设施蔬菜作为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层层落实的政府推动,引领发展的工作机制,存在涉农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申报、各自为战”问题,在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规范运作作机制。使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大棚种植扶持资金,扶贫办、农业局、科技局都属实施部门,计划下达形式各异,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不够,影响实施职能的发挥和投资效益。
3、缺乏标准化、协作化的技术服务配套体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县先后派干部技术人员到外地求经学习,意在推进全县设施蔬菜的发展,但因对设施蔬菜真正的精髓还是没有掌握。虽然借鉴了山东寿光等地设施蔬菜的经验,可是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服务配套体系,对设施蔬菜的核心技术缺乏深入的了解,未能针对本地自然气候、立地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结合自身的实际量身定制,而是照搬了人家的设计建造模式,致使保温、采光性能不佳,达不到设施蔬菜生产应具备的生产条件而失败,在广大菜农心中产生了不小负面影响。、缺乏对设施蔬菜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运用推广。
我县在大棚更新换代,新设施、新技术的引进运用上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先进技术总是慢一拍。经常是简单照搬外地模式,没有形成符合本地环境的设施建造标准,结构不牢,性能不优,管理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特别是冬三月蔬菜价格最高,效益最佳时期不能实现最大化产出,品种单
一、总体效益不佳。
5、缺乏专业中介服务组织,产业化难以推进。
尽管我县已有农业产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近30个,但都是刚起步、经济实力差、服务功能弱,衔接松散。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真正捆绑起来、形成合力运行的少,从事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合作社少,从事农产品包装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更少,没有真正形成外引内联、稳定活跃的营销平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蔬菜销售与市场对接的问题。同时,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优质优价”效果难以体现,严重制约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策建议
1、确立一个与时俱进、定位准确的产业发展思路。
一是树立“菜篮子”工程就是民生工程的理念。我县蔬菜供应主要依赖外地市场,自给率低,市场波动大,价格长期居于高位,影响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十二五”“建设幸福府谷”中的“软肋”。因此要从关注民生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抓好设施蔬菜的重要意义,建立长效机制,根本上解决“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二是突破“重工轻农”发展理念的制约,转变发展方式,把设施蔬菜作为由“吃饭农业”向富民产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突破口,使设施蔬菜成为全县经济架构中的大产业。三是用发展工业理念带动设施蔬菜的发展。我们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方法抓农业,农村大量的资源、要素将仍处于分散、闲置的状态。农业产业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要把企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市场化融资等工业理念融入到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用工业成果和技术不断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提升。这既是农业发展思路的一次大调整,也是指导农业发展方式的一次大提升。
2、制订一个布局合理、突显特色的产业规划。
按照“东治川、南治山、西搬迁”的发展战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遵循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原则,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设施农业的主抓手。明确主要区域、主要设施、主导品种、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尤其是要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借鉴学习安塞成功经验,由单家独户分散种植向集中连片、集约经营转变,促进规模生产,提高种植效益。逐步形成“一乡一品、多乡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切忌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发展。
3、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
在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工作机制上要建立 “一位县级领导主抓、一个规划先行、一个工作班子运作、一个配套政策推动、一批技术队伍服务、一支流通队伍促销、“六个一”工作机制,并以此载体构建设施蔬菜工作联动网,形成了“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设施蔬菜开发局面。尤其是重点强化建立领导机制。县上应成立设施蔬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各乡(镇)、村领导班子的主要领导也相应对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联动领导格局。整合现有农口部门农技站、园艺站、蔬菜开发公司等成立与设施蔬菜产业对接的蔬菜局(或蔬菜办)。具体履行设施蔬菜发展中政策指导、投资支持、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流通、正当权益的保障等服务职能,为农民提供服务,避免政出多门,重复管理、投资交叉,效能不高的现象。
4、打造一个功能完善信息灵通的流通市场。
必须把市场建设作为设施蔬菜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一要下大力气建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性蔬菜市场建设,在县城和市场交易活跃,人口集中的重点乡镇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特色突出的规模化、标准化蔬菜批发市场。同时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的蔬菜储藏气调冷库,调剂和保障市场需求。二要积极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便捷手段,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网上市场,畅通流通信息,提高流通效率,有效拓展市场。三要着力支持蔬菜产品流通企业、专业流通合作社、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做大做强,重点打造几个能够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具备我县特色的蔬菜品牌。四要积极引入订单农业的运转机制,与种植大户签订购销合同,实行全面保护价收购,解决种植户“卖菜难”问题。
5、完善一项支撑有力配套互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我县工业与农业产业投资回报反差大是导致种植户投资设施蔬菜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特殊的投资环境需要特殊的激励机制。县财政要探索研究建立 “渠道不变、统筹使用、优势互补、协调运作”的财政扶持机制,将农业上的相关扶持项目资金向设施蔬菜方面倾斜,整合不同部门的同类资金,并将一些涉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按照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集中财力、增大力度的原则,共同研究确定支持重点,共同安排支出方式,实现资金的相对集中,加大投入规模,形成支农资金合力,充分体现集中财力扶大扶强的整合优势。二要强化技术支撑。应从省、市农科院所聘请一流的蔬菜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对我县的设施蔬菜生产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设施农业先进地区成功实践证明,专家顾问团对于高新技术的及时引进、优良品种的有效推广、市场供需信息的准确把握,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农业、科技等部门及乡镇要选派技术人员长期“包点驻守”,特别是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充实到科技服务的队伍中,深入到设施蔬菜示范户进行指导服务,通过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大户,通过日常性的入户指导,把生产技术传递到基地的各家各户;要积极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育苗是蔬菜生产的关键环节,推行蔬菜集约化育苗是设施蔬菜增产增收的基础,外地成功的经验显示:只有好种才能育出壮苗,壮苗才有望夺高产。要加快集约化育苗场地建设,提高优质种苗覆盖率。三要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自愿流转土地。即有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采取高于农民普通种植收入的地价集中将农民的土地以合同的形式进行租用,然后统一规划,高标准集中建棚,经营中,优先使用这些农户的劳动力,从而使这些农户有双重的经济收入,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乐意将土地自愿出让。比如:“高庄则模式”。二是种植大户吸引带动土地流转。即一些种植设施蔬菜较早,经济效益较好,且具有相当经济基础的种植大户将自己大棚周围农户分散的土地进行租用,集中建棚后又将这些大棚交由这些农户经营,种植大户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销售渠道,指导这些新菜农科学种菜,并且包销他们的蔬菜,在自己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这些新菜农取得比以前种粮更高的收入,从而引导他们自愿将自己的土地租给种植大户经营。三是反租倒包,即发挥村、组干部的组织推动能力,由村级组织通过一定方式将农户的土地集中租回后再反包给建设主体。四要推行设施蔬菜产业开发基础设施配套机制。要彻底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遍地开花”“撒胡椒面”传统做法,按照“板块布局,一村一品、多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将农村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及人饮工程、坝系工程等项目与设施蔬菜产业紧密结合,统一规划设计,资金集中捆绑,综合配套实施,有效解决设施蔬菜发展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难的问题。五要建设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引领种植户高起点起步,高标准实施,规模化运作。展示当前最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
干,引导农民变,以科技创新促进设施农业效益的提高,以示范园区辐射带动规模发展。
6、选好一个带动能力强幅射作用明显的建设主体。
长期以来,我县设施蔬菜主要以单家独户经营为主,由于投资有限、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管理滞后,效益普遍较低。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必须选择有经济实力、懂科学、善管理的企业或个人作为我县设施蔬菜建设的主力军。一是龙头企业。他们经济实力雄厚,有能力进行前期投资,走的是产、加、销一体化的路子,用的是工业化经营理念,有利于设施蔬菜的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二是返乡的农民企业家及民营经济实体。近年来,有许多在外打拼取得成功的企业家纷纷回乡创业,县、乡、村各级干部应多方努力,创造优惠条件,尽力吸引他们投资设施蔬菜产业,凭借他们的经济实力快速发展本地的设施蔬菜。三是目前的设施蔬菜种植经营大户。这些农户长期种植设施蔬菜,积累了一定资金、有固定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他们全面掌握栽培管理技术,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基础。因此,相关部门应在资金和项目方面向种植大户倾斜,促进他们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第二篇: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存在问题:
1、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现有蔬菜基地如五坪、燕家、雒家等,缺乏资金扶持,水、电、路、沟渠等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很难适应蔬菜生产的需要。
2、蔬菜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劳动力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
3、(销售环节)蔬菜营销队伍建设发展滞后,蔬菜生产与市场营销衔接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市场营销与基地生产结合的平台,销售渠道不畅,部分业主只懂生产,无力顾及销售,产销脱节现象较为突出;二是没在真正的蔬菜批发市场,制约蔬菜进出困难;三是营销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营销手段和管理办法相对落后;四是对蔬菜营销组织建设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的扶持,导致生产营销信息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应用于蔬菜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动作。在结构调整上往往是别人种什么赚了钱,就跟着种什么,缺乏市场预测和长远种植规模化生产的意识。
对策及建议:
1、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县委、县政府要尽快出台全县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领导组织机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机制,明晰扶持政策,完善工作举措,形成推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工作合力;
2、鼓励多元投资,加强基地设施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财政奖补机制,出台蔬菜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政策,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二是协调农行、信用社组织开展银农对接,为种植户提供必要及时的小额信贷支持;三是各涉农部门密切配合,根据产业规划和部门职能,对发展设施蔬菜的乡村,给予政策倾斜,打捆整合实施,解决好灌溉、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蔬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保障。
3、加强技术服务与生产管理。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走品牌发展之路,打造园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普及无公害生产、土壤改良、农药生产安全使用等无公害生产技术,争创“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走品牌发展之路,促进产品上档升级,取得更多更好的市场准入资格,逐渐提高我县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拓宽销售市场,解除后顾之忧。一是切实发挥的完善蔬菜产销合作社的功能引导和鼓励种植户创建蔬菜产业化营销模式建立与大型超市、居民小区、农贸市场的直接对接,实现有组织有计划面向市场发展订单生产合同种植。二是加快蔬菜市场建设,积极培养经纪人队伍,培植蔬菜运销队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借助媒体网络平台,加强信息发布,沟通积极开拓对外销售市场。
第三篇:我市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5月11日)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林业在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对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具有重
要意义。
一、我市林业发展现状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91万亩,活立木总蓄积6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8,已建成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70万亩,保护区野生动物370余种,野生植物1100余种。“十五”期间,造林绿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资源管理有了长足进步,林业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森林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增长。
二、目前在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生态脆弱问题仍然存在。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控制。在东部山区,柞蚕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现有的190万亩柞蚕场中有70万亩已经严重沙化,柞蚕场的生态改造及发展柞蚕的替代产业任务十分艰巨。此外,绒山羊产业发展较快,但随之而来的过度放牧问题日益突出,造成植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台安西部,林农争地矛盾比较突出,有7个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壤沙化问题,总面积近10万亩,占台安耕地面积的10,西部土壤沙化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二)林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尚需及时跟进。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明晰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的管理体制不适应林地、林木合理经营和流转的需要,缺少森林资源评估、林权登记管理、林业科技法律信息咨询等机构,不利于对林业资源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三)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基础薄弱,林业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导产业的优势不明显,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林业产业现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经营为主,缺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四)矿山复垦速度缓慢。矿山开采对林地破坏较大,造成水土流失,粉尘扬沙,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采矿后的林地恢复十分困难,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部分业主只管采矿、赚钱,不愿复垦、绿化植树。据统计全市尚有矿山开采破损的11.8万亩林地亟须恢复治理。
(五)村屯绿化工程尚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尚未得到彻底改善,乡镇特别是村屯周围的林网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城建、农业、水利、林业整体协调不够;绿化品种单一,适于绿化、美化的品种较少,远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三、建议与对策
建议各级政府把林业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谋福祉,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加快林业资金投入,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农村税费改革后,部分地区集体经济薄弱,对林业发展投入能力不足。由于林业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比较效益低,农民对林业发展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在林业发展上增加投入。特别是林业有较强的公益性质,需要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以社会力量、农民投入为辅的融资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林业六大工程,需要资金近10亿元,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确保生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二)全面推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将这项改革推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主体落实、责任明确、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督到位”的林业产权制度,真正使广大林农耕者有其山、耕山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实现森林增量、农民增收。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山林权属承包到户后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三)继续实施和完善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林业重点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一是绿色走廊建设工程。以千山区为重点在城市周边建设绿色走廊,提高沈大高速公路两翼绿化及环境治理水平。二是百万亩优质林基地建设工程。以国家荒山荒地工程、人工促进封育造林工程和省东部果材林富民工程为载体,在岫岩和海城东部山区建设100万亩优质林基地。三是防风固沙林网建设工程。以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为载体,在台安西部加强防沙林网建设,加速生态恢复。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
带动作用。要大力培育林业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领域,重点扶持发展有农村特色、有市场潜力的林业产业。立足于我市资源条件优势,着力抓好“板栗、榛子、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养鹿、养狐、养林蛙”八大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紧紧抓住举办“第六届森林旅游博览会”的有利时机,开发林业旅游资源,力争把我市建成省内知名的林业旅游名市,夯实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此外,要大力推广绒山羊圈养技术,控制野外放牧,保护生态环境。
(五)启动乡村绿化网络体系建设,创造农村优美大环境。改变过去绿化美化工作中“重城区、轻乡村”做法,将乡村绿化美化作为今后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工作之中,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要重点实施好“千村绿化百村示范”工程,对全市近千个村普遍绿化的基础上,重点做好300个高标准示范村建设。村屯绿化要纳入到村庄规划中,发展经济树种、美化树种,实现农家庭院绿化特色化、效益化的目标。
(六)建立参与式集体林资源管理体制,促进农村民主管理。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要采取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方式,让农民参与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使他们在作业设计、树种选择、种苗选择、抚育采伐方式、采伐数量和时间的确定等各个环节拥有充分的发言权,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林业建设、绿化家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第四篇: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和建议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为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省政府于2010年提出了在全省实施“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共新建设施蔬菜21.21万亩,增长16.4%。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我省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省农业厅科教处组织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产业专家,对全省11个市及13个蔬菜生产重点县(市、区)的产业管理部门、技术推广机构、技术研发机构以及主要技术用户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摸清了底数、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现状
(一)播种面积稳定增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增长,呈现前慢后快再平稳的态势。1976-1989年13年间增长缓慢,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88%;全省蔬菜面积的快速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1989-2004年15年间,蔬菜面积从174.8万亩增加到372.9万亩,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55%;特别是2000年开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我省将蔬菜确立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仅2000年就比1999年增加了66.5万亩,增长率为历史最高的22.4%;蔬菜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552.19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650.8万亩,增加了17.86%,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23%。说明我省蔬菜产业现在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平稳发展期。
(二)蔬菜产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蔬菜生产播种面积稳定增长,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02-2010年年间,山西省蔬菜总产量从1496.17万吨增加到1901.08万吨,增加了404.91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3.4%,率略高于面积的增长率2.23%。
蔬菜单产增幅不大,始终保持在2700-2900公斤之间。主要是因为随着面积的较快增长,新增菜田均为地力较差的粮田;其次是新增菜农种植蔬菜时间短、技术差;三是老菜田连作障碍严重。
(三)大宗蔬菜品种以夏秋栽培为主
山西省海拔高、光照充足、夏秋季凉爽,适合生产栽培时间长、春季种植夏秋采收的大型蔬菜。常年栽培蔬菜有40余种,2010年栽培面积中番茄57.77万亩、甘蓝53.60万亩、辣椒47.25万亩、大白菜46.02万亩、大葱34.40万亩。排名前十位的蔬菜中,除大白菜以省内消费为主外,均为以外销为主的夏秋蔬菜,绝大多数是春季播种(定植)夏秋收获 的果菜、结球菜和根菜。这些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种类,虽然价格较低,但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稳定性强、产投比高,而且栽培技术成熟、经营渠道通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供销体系,是山西省现阶段蔬菜产业的核心构成。
在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已形成了在7-9月份面向华南、华东和京津唐地区外销的若干个大型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比如以太谷、榆次为中心的晋中盆地蔬菜区,以新绛为中心的运城盆地蔬菜区,常年菜田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
(四)设施蔬菜面积不断增长
我省冬季时间长,全省几乎不能进行蔬菜的露地生产,有进行蔬菜设施生产的必要性。而我省冬季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温度偏低但能源充分,是发展日光节能温室的理想地域,根据近年来不完全统计表明:山西省冬季蔬菜生产量仅为供应量的30-40%,今后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山西省一度成为全国塑料大棚蔬菜生产的最大省份,当时山西省塑料大棚结构类型最多、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40200斤/亩,黄瓜,长治市紫坊菜场)。90年代后日光节能温室快速发展,迅速取代了塑料大棚而成为山西省的主要的栽培设施,塑料大棚一度处于被放弃的边缘。近年来,随着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生产成本的提高、连作障害的加重、比较效益的降低等问题的出现,塑料大棚 栽培面积逐渐回升,栽培面积迅速接近日光节能温室,并保持继续发展趋势。而塑料中拱棚和小拱棚成本低廉、简单易行、早熟和增产效果显著,是山西省中南部早熟越冬叶菜、早春叶菜、早春结球菜和早熟瓜果类蔬菜的重要生产方式,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发展。
为了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我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山西省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规划(2009-2013)》(晋政办发2009[184]号)中指出“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发展设施蔬菜成绩显著的县(市、区)予以奖补”;《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0[81]号)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发展设施蔬菜100万亩,每年新增20万亩设施蔬菜;《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0年新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和工程项目资金安排的意见》(晋政办发[2010]83号)中规定“对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当年新增3000亩(其中日光温室2000亩)以上的前20个县每县奖补100万元”;《关于印发〈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财政贴息办法〉的通知》(晋农办发[2010]100号)中规定对“新建蔬菜日光温室专项贷款实行一年期贴息,省、市、县财政贴息额按照1:1:1的比例进行分担”。
2010年,山西省蔬菜保护地生产面积达到了150.42万亩,其中,日光节能温室58.75万亩,比2002年增长了28.34万亩,增长了93.19%,平均年增长11.65%;塑料大棚40.70 万亩,比2002年增长了23.06万亩,增长了130.73%,平均年增长16.34%;塑料中拱棚22.45万亩、塑料小拱棚28.52万亩。山西省蔬菜的保护地生产呈现日光节能温室、塑料大棚、塑料中、小拱棚并举的局面。
(五)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山西省夏季凉爽、冬季光照充足,具有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的优良条件。2002年以来,由于无公害蔬菜生产条件要求较低、产品质量指标较容易满足以及审批手续简单等原因,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面积逐年上升,新增认证面积和产值快速增长,由2002年的40.86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352.37万亩;而绿色蔬菜生产由于生产条件要求较高、产品质量指标不易满足以及审批手续复杂等原因,新增认证面积和产值均有减少的趋势,2005年认证面积最大时为10.66万亩。随着无公害、绿色蔬菜认证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逐年下降,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六)蔬菜收入快速增长
近年来山西省蔬菜总产值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比2002年增加了180.9亿元,达到269亿元,增长了205%,平均年增长率为25.7%。年总纯收入也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势头,2010年为154.5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91.2亿元,增长了144.1%,平均年增长率为18.0%。人均年纯收入2010 年为656元,比2002年增加了385.22元,增长了142.2%,平均年增长率为17.8%。2010年山西省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700元,蔬菜收入占到农民年收入的14.0%,蔬菜收入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七)蔬菜供应和流通显著改善
过去我省冬季蔬菜自给能力严重不足,能为冬季、早春和晚秋提供商品菜的日光节能温室和塑料大棚的产量仅为总产量的20.13%和8.88%。冬季蔬菜供应主要依赖山东和南方省份,发展冬季蔬菜生产在山西省有巨大潜力。随着我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计划”的顺利实施,我省设施蔬菜迅猛发展。总体来看,呈现出了老基地稳步发展,新基地大步追赶的趋势。新绛、夏县、尧都、曲沃、榆次、阳高等设施蔬菜基础较好的县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当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都在6000亩以上。盐湖、永济、襄垣、沁县、介休、山阴等设施蔬菜基础较为薄弱县的发展速度却令人惊叹,当年新建设施蔬菜都在5000亩以上。据统计,2010年全省今年累计新建设施蔬菜约21.21万余亩,其中主要以日光温室为,预计新增产量约95万吨,大大的缓解了供需矛盾,为我省冬春新鲜蔬菜供应提供坚实的保障,当前我省人均蔬菜占有量已达到600公斤,蔬菜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外向型产业。其优势在于夏秋蔬菜生产和外销,7-9三个月山西省气温较低、光照适宜,有利于果菜类、结 球菜类等生产期长的大型蔬菜生产,可以以低成本生产出优质蔬菜,销往华东、华南地区。
我省绝大部分外销蔬菜是7-9月份上市的夏秋蔬菜,近年来外销量逐年上升,体现了适地适种、培植优势产业的重要性。2002-2010年间,山西省蔬菜年商品量、年销售量和年调进量均平稳上升,2010年山西省蔬菜年商品量为1526.88万吨,外销量为506.06万吨,外销量占商品量的33.14%;调进量为414.68万吨,占商品量的27.14%。今后要继续坚持发展露地夏秋蔬菜的方针,培植夏秋蔬菜优势产业、稳定夏秋蔬菜基地、保证山西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新菜田新菜农大量出现。
近几年我省城镇化速度较快,占用了部分老菜田,同时新发展了较大面积的设施蔬菜。因此,新菜田和新菜农大量出现。新菜田地力差、灌溉条件不良、生产能力不足;新菜农则从未种植过蔬菜或者设施蔬菜,技术指导与栽培管理不到位、缺乏合格的蔬菜园艺工等。该问题严重影响我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菜农种植蔬菜的信心,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轻则影响蔬菜种植效益,重则会影响到菜农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我省有些地区已经出现由于菜农不具备基本种植技术而引起的失败事例。
(二)日光温室结构不合理 全省普遍存在日光节能温室设计和施工照搬外省发展模式、建造标准执行不力、重建造轻管用等不合理问题。表现在跨度过大、采光角度不够、载荷性能差、升温慢、保温差、下挖过深、后墙占地面积太大、土地利用率极低等问题。温室设计和施工不合理必然造成温室性能不良,从而极易引起病害、虫害、冻害、寒害,最终导致生产效益低下或绝产。
(三)育苗技术落后
当前仍然普遍存在育苗方式简单、技术落后问题。壮苗是蔬菜丰产的基础,育苗不但很容易导致病虫害发生、生育期延迟、生产效益低下的后果。我省绝大部分菜农为自行育苗,方式简单、技术落后,营造影响蔬菜生产水平。
(四)蔬菜品种混乱
全省绝大部分菜农不具备正确选择蔬菜品种的基本知识,技术推广程度较低的蔬菜产区的菜农得不到正确指导,品种选择存在盲目性。因品种不良或不适合栽培条件而引起生产效益低下的现象非常普遍。
(五)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不高
在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当中,仍普遍存在使用违禁农药和过度防治、盲目防治问题,造成防治效果差、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六)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大部分蔬菜产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蔬菜操作规 程形同虚设,一是菜农不具备绿色蔬菜的生产知识,二是没有确实可行的操作规程,也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部分产区存在销售违禁农药的现象。
(七)蔬菜产业节能减排、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的问题
普遍存在过量施肥用药、连茬种植、环境调控不当等问题,从而引发生产成本高、蔬菜品质差、可持续能力低等后果。
(八)防灾减灾能力低
主要存在菜农普遍缺乏防灾减灾意识、生产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不标准、栽培茬口不合理、预警机制不健全以及灾后恢复能力差等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菜农技术培训是首要工作
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训菜农,使之具备最基本的蔬菜种植技术是提高我省蔬菜产业整体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仅“实施的百万棚设施蔬菜行动计划”就需要100万名具备蔬菜种植技术菜农、1万名技术员、2000专业人才。制定完备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是保证蔬菜产业既快又好发展的关键。
(二)必须规范日光节能温室结构
蔬菜生产设施的设计和建造缺陷直接影响设施的生产 性能,间接影响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必须根据各蔬菜产区的纬度、海拔高度、气候条件、蔬菜种类、栽培茬口等要素,严格按照国标设计和建造蔬菜生产设施,保证生产设施的生产性能和安全性能。同时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平台的传播功能,宣传各地质量技术标准局已颁布的蔬菜设施建造规范,加大推广的力度。
(三)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
集约化育苗可以有效解决因品种和育苗引起的种种问题,应该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有专业知识的菜农承担起集约化育苗任务。
(四)严格筛选主推品种
由蔬菜产区的行政管理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和技术研发部门共同承担主导品种的育成、引进、遴选、宣传和推广工作,保证做到适地适种、良种良法。
(五)集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因病因虫而造成效益低下和药残超标问题关系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制订确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非常重要。该项工作影响因素多、技术要求高、区域性强、操作难度大,应当统一安排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与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部门通力协作方可完成。
(六)推广高效率生产设备
“一对夫妇一栋棚”的设施蔬菜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菜农对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这种低效率的人工密集型生产方式必须改变,逐步探索省工高效的适度规模蔬菜生产方式是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当从生产设施、设施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机具、生产资料等方面综合配套,集成适合我省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蔬菜生产模式。
(七)开发克服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新技术
设施蔬菜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必然采用连作的方式,故连作障碍不可避免。为了保证基地化的现代生产和经营方式,必须研发嫁接栽培、无土栽培、土壤杀菌、抗性品种以及配方施肥等技术,以解除或缓解连作障碍。
(八)制订防灾减灾预案
根据各蔬菜产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和程度,从设施的抗灾设计、灾害天气预警和灾后生产恢复三个方面制订完备的防灾减灾预案,力争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威胁。
第五篇:规模养殖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规模养殖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规模养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效益和增加养殖户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按照“稳定猪鸡料食畜,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畜”的总体思路,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大幅度增加现代农业投入的历史机遇,积极吸纳民间资金,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以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基本实现了在生产方式上,由传统分散养殖向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和大场大户转变;在发展模式上,由粗放经营向标准化和商品化转变;在经济地位上,由家庭副业向独立的产业转变。规模养殖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中产业聚集度高、市场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农民增收较为活跃的产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现状
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市、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农民发展规模养殖。通过宣传发动、行政推动、政策驱动、示范带动、龙头拉动等服务措施,全县以肉羊产业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得到快速发展。到2011年底,全县已建成良种扩繁场12个,规模养殖场(小区)115个,万元规模养殖户4040户,其中:150标准化养猪户350户,高效模式化养羊户3620户,标准化养鸡户50户,养牛户20户。辐射带动各类规模养殖户23166户,其中:发展2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456户,20只以上规模养羊户22600户,5头以上规模养牛户45户,500只以上规模养鸡户65户。全县以规模养殖发展为重点的畜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畜牧养殖新技术正稳步推广应用,畜牧养殖基地和小区建设步伐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和畜产品品牌优势也得益彰显。从发展状况来看,我县规模养殖具有以下特点:
1、规模养殖场比重逐年上升。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
1周边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县规模养殖场,从2006年开始建设,2008年以前,大多数规模养殖场均在庄前屋后修建,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经济效益低。2008年以后,才逐步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到2011年底,全县累计建设规模养殖场达到了115个。2012年底预计可以达到215个,目前已审批各类规模养殖场95个,已动工修建60个,主体基本完工12个,投资金额达3104万元。规模养殖场建设数量成倍上涨,比重逐年增大,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2、社会资本投资规模养殖发展快速。国家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后,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个体老板、返乡农民工纷纷兴建规模养殖场,有力拉动了规模养殖场快速发展,畜牧产业融资逐步扩大。
3、标准化生产水平逐年提升。近年来,我县畜牧业发展逐步向现代畜牧业迈进。据调查已建成和在建的规模养殖场布点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比较规范,科技含量较高,并结合环保要求实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推进生态化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4、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我县大壮良种羊繁育场、鑫旺良种羊繁育场、东坝镇西盛养羊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养殖场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市场+农户+规模场”的运作模式,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5、良种覆盖面逐步扩大。为了提高畜禽品质,我县每年都要从山东梁山、皇城种羊场、武威冷冻精液站等调引一定数量的优良畜禽和优质吸管冻精,用来改良我县畜禽品种,2012年至目前,全县已调引肉牛230头,肉羊3700只,肉杂鸡30万只,种公猪120头,良种覆盖面逐步扩大。
二、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从发展理念、速度、规模、社会效益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动物疫病风险和市场波动仍然制约我县畜牧产业发展。
1、对规模养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增加农民收入已引起各级高度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对规模养殖的含义、内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观念、饲养模式还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良舍、良料等标准化养殖推广使用仍然困难,养殖户参与意识不强。
2、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据调查,目前从事规模养殖生产的从业者年龄层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县的规模养殖场户中,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到40%。因而,对市场预测准确度低、规避风险能力差、新技术应用推广慢,直接影响我县畜牧产业快速、高效发展进程。
3、龙头企业和畜产品深加工企业缺乏。目前,我县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是个空白,县城仅有的2家屠宰场,均属小规模初级加工企业,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品牌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关链度低,产业链条不长不强,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规模养殖的发展,加之部分养殖户疫病防控程序不到位、质量不高,疫病风险依然存在。
5、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任务艰巨。近年来,环境保护已列入各级规划治理和目标任务考核之中,而我县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分散向规模养殖过渡,分散养殖畜禽粪便(特别是生猪粪便)无害处理困难,目前采取的集中堆积处理方法简单但不够彻底,而新型无害化处理设施成本高,养殖户难以承受,发展规模养殖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治理与发展任务艰巨。
6、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县绝大多数规模养殖户缺乏原始积累,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困难,有钱建圈,无钱购畜,严重制约了规模养殖的发展。
7、品种改良速度缓慢。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一定数量的畜禽优良
品种,但由于扶持资金不足,引种数量较少,特别是良种羊引进数量较少,影响了品种改良速度。
三、对策及建议
1、立足市场调结构。按照市场需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引导农民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2、政策引导促发展。按照县乡各级包片挂点,业务部门示范抓点,基层干部带头建点,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为规模养殖的起步发展,逐步壮大,稳步提升发挥导向、带动作用。
3、以点带面抓示范。以鑫旺、建强、大壮、西盛养羊专业合作社为示范,大力推进设规模殖业。
4、狠抓项目增效益。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进屠宰、加工等项目,逐步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系列开发、转化增值、牧工贸一体化初步格局。
5、防疫灭病保健康。畜禽养殖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发展规模养殖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牢固树立抓防疫就是抓产业、促增收的观念,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更要重视平稳时期的监测和预防;既要做好季节性集中防疫,更要注重因病设防,抓好程序免疫,建立长效防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