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和建议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为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省政府于2010年提出了在全省实施“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共新建设施蔬菜21.21万亩,增长16.4%。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我省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省农业厅科教处组织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产业专家,对全省11个市及13个蔬菜生产重点县(市、区)的产业管理部门、技术推广机构、技术研发机构以及主要技术用户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摸清了底数、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现状
(一)播种面积稳定增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增长,呈现前慢后快再平稳的态势。1976-1989年13年间增长缓慢,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88%;全省蔬菜面积的快速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1989-2004年15年间,蔬菜面积从174.8万亩增加到372.9万亩,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55%;特别是2000年开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我省将蔬菜确立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仅2000年就比1999年增加了66.5万亩,增长率为历史最高的22.4%;蔬菜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552.19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650.8万亩,增加了17.86%,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23%。说明我省蔬菜产业现在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平稳发展期。
(二)蔬菜产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蔬菜生产播种面积稳定增长,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02-2010年年间,山西省蔬菜总产量从1496.17万吨增加到1901.08万吨,增加了404.91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3.4%,率略高于面积的增长率2.23%。
蔬菜单产增幅不大,始终保持在2700-2900公斤之间。主要是因为随着面积的较快增长,新增菜田均为地力较差的粮田;其次是新增菜农种植蔬菜时间短、技术差;三是老菜田连作障碍严重。
(三)大宗蔬菜品种以夏秋栽培为主
山西省海拔高、光照充足、夏秋季凉爽,适合生产栽培时间长、春季种植夏秋采收的大型蔬菜。常年栽培蔬菜有40余种,2010年栽培面积中番茄57.77万亩、甘蓝53.60万亩、辣椒47.25万亩、大白菜46.02万亩、大葱34.40万亩。排名前十位的蔬菜中,除大白菜以省内消费为主外,均为以外销为主的夏秋蔬菜,绝大多数是春季播种(定植)夏秋收获 的果菜、结球菜和根菜。这些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种类,虽然价格较低,但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稳定性强、产投比高,而且栽培技术成熟、经营渠道通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供销体系,是山西省现阶段蔬菜产业的核心构成。
在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已形成了在7-9月份面向华南、华东和京津唐地区外销的若干个大型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比如以太谷、榆次为中心的晋中盆地蔬菜区,以新绛为中心的运城盆地蔬菜区,常年菜田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
(四)设施蔬菜面积不断增长
我省冬季时间长,全省几乎不能进行蔬菜的露地生产,有进行蔬菜设施生产的必要性。而我省冬季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温度偏低但能源充分,是发展日光节能温室的理想地域,根据近年来不完全统计表明:山西省冬季蔬菜生产量仅为供应量的30-40%,今后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山西省一度成为全国塑料大棚蔬菜生产的最大省份,当时山西省塑料大棚结构类型最多、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40200斤/亩,黄瓜,长治市紫坊菜场)。90年代后日光节能温室快速发展,迅速取代了塑料大棚而成为山西省的主要的栽培设施,塑料大棚一度处于被放弃的边缘。近年来,随着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生产成本的提高、连作障害的加重、比较效益的降低等问题的出现,塑料大棚 栽培面积逐渐回升,栽培面积迅速接近日光节能温室,并保持继续发展趋势。而塑料中拱棚和小拱棚成本低廉、简单易行、早熟和增产效果显著,是山西省中南部早熟越冬叶菜、早春叶菜、早春结球菜和早熟瓜果类蔬菜的重要生产方式,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发展。
为了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我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山西省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规划(2009-2013)》(晋政办发2009[184]号)中指出“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发展设施蔬菜成绩显著的县(市、区)予以奖补”;《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0[81]号)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发展设施蔬菜100万亩,每年新增20万亩设施蔬菜;《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0年新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和工程项目资金安排的意见》(晋政办发[2010]83号)中规定“对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当年新增3000亩(其中日光温室2000亩)以上的前20个县每县奖补100万元”;《关于印发〈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财政贴息办法〉的通知》(晋农办发[2010]100号)中规定对“新建蔬菜日光温室专项贷款实行一年期贴息,省、市、县财政贴息额按照1:1:1的比例进行分担”。
2010年,山西省蔬菜保护地生产面积达到了150.42万亩,其中,日光节能温室58.75万亩,比2002年增长了28.34万亩,增长了93.19%,平均年增长11.65%;塑料大棚40.70 万亩,比2002年增长了23.06万亩,增长了130.73%,平均年增长16.34%;塑料中拱棚22.45万亩、塑料小拱棚28.52万亩。山西省蔬菜的保护地生产呈现日光节能温室、塑料大棚、塑料中、小拱棚并举的局面。
(五)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山西省夏季凉爽、冬季光照充足,具有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的优良条件。2002年以来,由于无公害蔬菜生产条件要求较低、产品质量指标较容易满足以及审批手续简单等原因,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面积逐年上升,新增认证面积和产值快速增长,由2002年的40.86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352.37万亩;而绿色蔬菜生产由于生产条件要求较高、产品质量指标不易满足以及审批手续复杂等原因,新增认证面积和产值均有减少的趋势,2005年认证面积最大时为10.66万亩。随着无公害、绿色蔬菜认证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逐年下降,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六)蔬菜收入快速增长
近年来山西省蔬菜总产值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比2002年增加了180.9亿元,达到269亿元,增长了205%,平均年增长率为25.7%。年总纯收入也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势头,2010年为154.5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91.2亿元,增长了144.1%,平均年增长率为18.0%。人均年纯收入2010 年为656元,比2002年增加了385.22元,增长了142.2%,平均年增长率为17.8%。2010年山西省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700元,蔬菜收入占到农民年收入的14.0%,蔬菜收入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七)蔬菜供应和流通显著改善
过去我省冬季蔬菜自给能力严重不足,能为冬季、早春和晚秋提供商品菜的日光节能温室和塑料大棚的产量仅为总产量的20.13%和8.88%。冬季蔬菜供应主要依赖山东和南方省份,发展冬季蔬菜生产在山西省有巨大潜力。随着我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计划”的顺利实施,我省设施蔬菜迅猛发展。总体来看,呈现出了老基地稳步发展,新基地大步追赶的趋势。新绛、夏县、尧都、曲沃、榆次、阳高等设施蔬菜基础较好的县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当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都在6000亩以上。盐湖、永济、襄垣、沁县、介休、山阴等设施蔬菜基础较为薄弱县的发展速度却令人惊叹,当年新建设施蔬菜都在5000亩以上。据统计,2010年全省今年累计新建设施蔬菜约21.21万余亩,其中主要以日光温室为,预计新增产量约95万吨,大大的缓解了供需矛盾,为我省冬春新鲜蔬菜供应提供坚实的保障,当前我省人均蔬菜占有量已达到600公斤,蔬菜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外向型产业。其优势在于夏秋蔬菜生产和外销,7-9三个月山西省气温较低、光照适宜,有利于果菜类、结 球菜类等生产期长的大型蔬菜生产,可以以低成本生产出优质蔬菜,销往华东、华南地区。
我省绝大部分外销蔬菜是7-9月份上市的夏秋蔬菜,近年来外销量逐年上升,体现了适地适种、培植优势产业的重要性。2002-2010年间,山西省蔬菜年商品量、年销售量和年调进量均平稳上升,2010年山西省蔬菜年商品量为1526.88万吨,外销量为506.06万吨,外销量占商品量的33.14%;调进量为414.68万吨,占商品量的27.14%。今后要继续坚持发展露地夏秋蔬菜的方针,培植夏秋蔬菜优势产业、稳定夏秋蔬菜基地、保证山西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新菜田新菜农大量出现。
近几年我省城镇化速度较快,占用了部分老菜田,同时新发展了较大面积的设施蔬菜。因此,新菜田和新菜农大量出现。新菜田地力差、灌溉条件不良、生产能力不足;新菜农则从未种植过蔬菜或者设施蔬菜,技术指导与栽培管理不到位、缺乏合格的蔬菜园艺工等。该问题严重影响我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菜农种植蔬菜的信心,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轻则影响蔬菜种植效益,重则会影响到菜农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我省有些地区已经出现由于菜农不具备基本种植技术而引起的失败事例。
(二)日光温室结构不合理 全省普遍存在日光节能温室设计和施工照搬外省发展模式、建造标准执行不力、重建造轻管用等不合理问题。表现在跨度过大、采光角度不够、载荷性能差、升温慢、保温差、下挖过深、后墙占地面积太大、土地利用率极低等问题。温室设计和施工不合理必然造成温室性能不良,从而极易引起病害、虫害、冻害、寒害,最终导致生产效益低下或绝产。
(三)育苗技术落后
当前仍然普遍存在育苗方式简单、技术落后问题。壮苗是蔬菜丰产的基础,育苗不但很容易导致病虫害发生、生育期延迟、生产效益低下的后果。我省绝大部分菜农为自行育苗,方式简单、技术落后,营造影响蔬菜生产水平。
(四)蔬菜品种混乱
全省绝大部分菜农不具备正确选择蔬菜品种的基本知识,技术推广程度较低的蔬菜产区的菜农得不到正确指导,品种选择存在盲目性。因品种不良或不适合栽培条件而引起生产效益低下的现象非常普遍。
(五)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不高
在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当中,仍普遍存在使用违禁农药和过度防治、盲目防治问题,造成防治效果差、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六)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大部分蔬菜产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蔬菜操作规 程形同虚设,一是菜农不具备绿色蔬菜的生产知识,二是没有确实可行的操作规程,也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部分产区存在销售违禁农药的现象。
(七)蔬菜产业节能减排、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的问题
普遍存在过量施肥用药、连茬种植、环境调控不当等问题,从而引发生产成本高、蔬菜品质差、可持续能力低等后果。
(八)防灾减灾能力低
主要存在菜农普遍缺乏防灾减灾意识、生产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不标准、栽培茬口不合理、预警机制不健全以及灾后恢复能力差等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菜农技术培训是首要工作
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训菜农,使之具备最基本的蔬菜种植技术是提高我省蔬菜产业整体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仅“实施的百万棚设施蔬菜行动计划”就需要100万名具备蔬菜种植技术菜农、1万名技术员、2000专业人才。制定完备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是保证蔬菜产业既快又好发展的关键。
(二)必须规范日光节能温室结构
蔬菜生产设施的设计和建造缺陷直接影响设施的生产 性能,间接影响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必须根据各蔬菜产区的纬度、海拔高度、气候条件、蔬菜种类、栽培茬口等要素,严格按照国标设计和建造蔬菜生产设施,保证生产设施的生产性能和安全性能。同时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平台的传播功能,宣传各地质量技术标准局已颁布的蔬菜设施建造规范,加大推广的力度。
(三)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
集约化育苗可以有效解决因品种和育苗引起的种种问题,应该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有专业知识的菜农承担起集约化育苗任务。
(四)严格筛选主推品种
由蔬菜产区的行政管理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和技术研发部门共同承担主导品种的育成、引进、遴选、宣传和推广工作,保证做到适地适种、良种良法。
(五)集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因病因虫而造成效益低下和药残超标问题关系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制订确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非常重要。该项工作影响因素多、技术要求高、区域性强、操作难度大,应当统一安排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与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部门通力协作方可完成。
(六)推广高效率生产设备
“一对夫妇一栋棚”的设施蔬菜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菜农对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这种低效率的人工密集型生产方式必须改变,逐步探索省工高效的适度规模蔬菜生产方式是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当从生产设施、设施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机具、生产资料等方面综合配套,集成适合我省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蔬菜生产模式。
(七)开发克服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新技术
设施蔬菜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必然采用连作的方式,故连作障碍不可避免。为了保证基地化的现代生产和经营方式,必须研发嫁接栽培、无土栽培、土壤杀菌、抗性品种以及配方施肥等技术,以解除或缓解连作障碍。
(八)制订防灾减灾预案
根据各蔬菜产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和程度,从设施的抗灾设计、灾害天气预警和灾后生产恢复三个方面制订完备的防灾减灾预案,力争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威胁。
第二篇: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存在问题:
1、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现有蔬菜基地如五坪、燕家、雒家等,缺乏资金扶持,水、电、路、沟渠等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很难适应蔬菜生产的需要。
2、蔬菜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劳动力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
3、(销售环节)蔬菜营销队伍建设发展滞后,蔬菜生产与市场营销衔接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市场营销与基地生产结合的平台,销售渠道不畅,部分业主只懂生产,无力顾及销售,产销脱节现象较为突出;二是没在真正的蔬菜批发市场,制约蔬菜进出困难;三是营销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营销手段和管理办法相对落后;四是对蔬菜营销组织建设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的扶持,导致生产营销信息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应用于蔬菜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动作。在结构调整上往往是别人种什么赚了钱,就跟着种什么,缺乏市场预测和长远种植规模化生产的意识。
对策及建议:
1、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县委、县政府要尽快出台全县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领导组织机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机制,明晰扶持政策,完善工作举措,形成推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工作合力;
2、鼓励多元投资,加强基地设施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财政奖补机制,出台蔬菜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政策,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二是协调农行、信用社组织开展银农对接,为种植户提供必要及时的小额信贷支持;三是各涉农部门密切配合,根据产业规划和部门职能,对发展设施蔬菜的乡村,给予政策倾斜,打捆整合实施,解决好灌溉、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蔬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保障。
3、加强技术服务与生产管理。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走品牌发展之路,打造园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普及无公害生产、土壤改良、农药生产安全使用等无公害生产技术,争创“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走品牌发展之路,促进产品上档升级,取得更多更好的市场准入资格,逐渐提高我县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拓宽销售市场,解除后顾之忧。一是切实发挥的完善蔬菜产销合作社的功能引导和鼓励种植户创建蔬菜产业化营销模式建立与大型超市、居民小区、农贸市场的直接对接,实现有组织有计划面向市场发展订单生产合同种植。二是加快蔬菜市场建设,积极培养经纪人队伍,培植蔬菜运销队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借助媒体网络平台,加强信息发布,沟通积极开拓对外销售市场。
第三篇: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蔬菜产业不仅是现代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更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菜蓝子”工程。如何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本土蔬菜供应能力,彻底解决我县“买菜难”问题,不仅是关系农民致富增收的难点,更是关系到全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建设幸福府谷”的民生问题。
一、发展现状
我县设施蔬菜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截止现在,全县共有大棚蔬菜种植户191户,建设面积1600亩,种植面积1080亩。大棚312个,温室1150个,连栋温室1处。全县年产设施蔬菜9500吨。产值3200万元。从发展现状看,我县设施蔬菜仍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一是总量小,发展缓慢。全县设施蔬菜从起步到现在发展已有十几年,但种植面积仅有1600多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13%。设施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0.6%。远未形成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二是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全县191户设施蔬菜种植户,除了高庄则兴茂农业发展公司、麻镇赵振华、孤山李永忠、墙头青草地公司4户及孤山岳家寨重点规模种植户外,其余种植户规模均在5亩以下。在布局上呈现单家独户松散状态,没有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特色。三是技术含量低,种植效益差。我县设施蔬菜种植户的先进技术应运普遍跟不上技术发展趋势。渗灌、滴灌、遮阳网、杀虫灯、工厂化育苗,气调贮藏等技术应运程度低。效益比较性差。全县蔬菜种植效益亩均在1.5-2万元之间。(而发达地区亩均效益在3万元以上)导致种植户积极性减退,撂荒现象严重。全县撂荒大棚达111个,面积520亩。占设施蔬菜种植总面积的32.5%。四是供需矛盾突出,自给率低。据测算,全县设施蔬菜需求量约4.7万吨,而全县设施蔬菜年产量为9500吨,仅占需求量的20%。其中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份(冬三月)需求量为2250吨,产量为1500吨,占需求量的66%。主要品种除西红柿、黄瓜、豆角、青椒、尖椒少数品种外,其他品种均由外地市场调入。主要是山东、山西和包头等地。因此我县蔬菜市场是外向型市场。五是蔬菜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由于我县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大量从外地调入。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直接推高了蔬菜价格,有时逢传统节假,蔬菜价格甚至会高出产地价3-5倍。价格波动和不确定性影响了蔬菜市场的稳定。
二、存在问题
1、缺乏对设施蔬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全新认识,没有形成产业化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越来越小。加之长期受山多川少,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发展缓慢。工业与农业发展效益强烈的反差。使得发展县域经济“重工轻农”的倾向日趋明显。这种思维定势对农业的结构性调整形成了很大阻力,体现在设施蔬菜发展中就是重投入轻服务,重号召轻落实,因循传统而缺乏创新。有的甚至把一些地方发展设施蔬菜失败的事例举出来,反证
其不可推广性。而大多数农户在收入来源方面对传统主导产业的陈式化经营依赖性强,没有看到设施蔬菜巨大的增值空间,没有认识到传统主导产业只有加大科技含量,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品种才能增效增收的道理。农户对发展设施蔬菜怕担风险,不敢投入,缺乏象发展民营经济那样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
2、缺乏统一调度、形成合力的工作运行机制。
我县在设施蔬菜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诸如:没有把设施蔬菜作为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层层落实的政府推动,引领发展的工作机制,存在涉农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申报、各自为战”问题,在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规范运作作机制。使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大棚种植扶持资金,扶贫办、农业局、科技局都属实施部门,计划下达形式各异,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不够,影响实施职能的发挥和投资效益。
3、缺乏标准化、协作化的技术服务配套体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县先后派干部技术人员到外地求经学习,意在推进全县设施蔬菜的发展,但因对设施蔬菜真正的精髓还是没有掌握。虽然借鉴了山东寿光等地设施蔬菜的经验,可是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服务配套体系,对设施蔬菜的核心技术缺乏深入的了解,未能针对本地自然气候、立地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结合自身的实际量身定制,而是照搬了人家的设计建造模式,致使保温、采光性能不佳,达不到设施蔬菜生产应具备的生产条件而失败,在广大菜农心中产生了不小负面影响。、缺乏对设施蔬菜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运用推广。
我县在大棚更新换代,新设施、新技术的引进运用上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先进技术总是慢一拍。经常是简单照搬外地模式,没有形成符合本地环境的设施建造标准,结构不牢,性能不优,管理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特别是冬三月蔬菜价格最高,效益最佳时期不能实现最大化产出,品种单
一、总体效益不佳。
5、缺乏专业中介服务组织,产业化难以推进。
尽管我县已有农业产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近30个,但都是刚起步、经济实力差、服务功能弱,衔接松散。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真正捆绑起来、形成合力运行的少,从事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合作社少,从事农产品包装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更少,没有真正形成外引内联、稳定活跃的营销平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蔬菜销售与市场对接的问题。同时,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优质优价”效果难以体现,严重制约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策建议
1、确立一个与时俱进、定位准确的产业发展思路。
一是树立“菜篮子”工程就是民生工程的理念。我县蔬菜供应主要依赖外地市场,自给率低,市场波动大,价格长期居于高位,影响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十二五”“建设幸福府谷”中的“软肋”。因此要从关注民生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抓好设施蔬菜的重要意义,建立长效机制,根本上解决“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二是突破“重工轻农”发展理念的制约,转变发展方式,把设施蔬菜作为由“吃饭农业”向富民产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突破口,使设施蔬菜成为全县经济架构中的大产业。三是用发展工业理念带动设施蔬菜的发展。我们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方法抓农业,农村大量的资源、要素将仍处于分散、闲置的状态。农业产业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要把企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市场化融资等工业理念融入到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用工业成果和技术不断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提升。这既是农业发展思路的一次大调整,也是指导农业发展方式的一次大提升。
2、制订一个布局合理、突显特色的产业规划。
按照“东治川、南治山、西搬迁”的发展战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遵循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原则,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设施农业的主抓手。明确主要区域、主要设施、主导品种、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尤其是要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借鉴学习安塞成功经验,由单家独户分散种植向集中连片、集约经营转变,促进规模生产,提高种植效益。逐步形成“一乡一品、多乡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切忌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发展。
3、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
在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工作机制上要建立 “一位县级领导主抓、一个规划先行、一个工作班子运作、一个配套政策推动、一批技术队伍服务、一支流通队伍促销、“六个一”工作机制,并以此载体构建设施蔬菜工作联动网,形成了“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设施蔬菜开发局面。尤其是重点强化建立领导机制。县上应成立设施蔬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各乡(镇)、村领导班子的主要领导也相应对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联动领导格局。整合现有农口部门农技站、园艺站、蔬菜开发公司等成立与设施蔬菜产业对接的蔬菜局(或蔬菜办)。具体履行设施蔬菜发展中政策指导、投资支持、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流通、正当权益的保障等服务职能,为农民提供服务,避免政出多门,重复管理、投资交叉,效能不高的现象。
4、打造一个功能完善信息灵通的流通市场。
必须把市场建设作为设施蔬菜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一要下大力气建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性蔬菜市场建设,在县城和市场交易活跃,人口集中的重点乡镇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特色突出的规模化、标准化蔬菜批发市场。同时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的蔬菜储藏气调冷库,调剂和保障市场需求。二要积极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便捷手段,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网上市场,畅通流通信息,提高流通效率,有效拓展市场。三要着力支持蔬菜产品流通企业、专业流通合作社、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做大做强,重点打造几个能够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具备我县特色的蔬菜品牌。四要积极引入订单农业的运转机制,与种植大户签订购销合同,实行全面保护价收购,解决种植户“卖菜难”问题。
5、完善一项支撑有力配套互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我县工业与农业产业投资回报反差大是导致种植户投资设施蔬菜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特殊的投资环境需要特殊的激励机制。县财政要探索研究建立 “渠道不变、统筹使用、优势互补、协调运作”的财政扶持机制,将农业上的相关扶持项目资金向设施蔬菜方面倾斜,整合不同部门的同类资金,并将一些涉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按照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集中财力、增大力度的原则,共同研究确定支持重点,共同安排支出方式,实现资金的相对集中,加大投入规模,形成支农资金合力,充分体现集中财力扶大扶强的整合优势。二要强化技术支撑。应从省、市农科院所聘请一流的蔬菜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对我县的设施蔬菜生产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设施农业先进地区成功实践证明,专家顾问团对于高新技术的及时引进、优良品种的有效推广、市场供需信息的准确把握,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农业、科技等部门及乡镇要选派技术人员长期“包点驻守”,特别是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充实到科技服务的队伍中,深入到设施蔬菜示范户进行指导服务,通过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大户,通过日常性的入户指导,把生产技术传递到基地的各家各户;要积极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育苗是蔬菜生产的关键环节,推行蔬菜集约化育苗是设施蔬菜增产增收的基础,外地成功的经验显示:只有好种才能育出壮苗,壮苗才有望夺高产。要加快集约化育苗场地建设,提高优质种苗覆盖率。三要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自愿流转土地。即有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采取高于农民普通种植收入的地价集中将农民的土地以合同的形式进行租用,然后统一规划,高标准集中建棚,经营中,优先使用这些农户的劳动力,从而使这些农户有双重的经济收入,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乐意将土地自愿出让。比如:“高庄则模式”。二是种植大户吸引带动土地流转。即一些种植设施蔬菜较早,经济效益较好,且具有相当经济基础的种植大户将自己大棚周围农户分散的土地进行租用,集中建棚后又将这些大棚交由这些农户经营,种植大户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销售渠道,指导这些新菜农科学种菜,并且包销他们的蔬菜,在自己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这些新菜农取得比以前种粮更高的收入,从而引导他们自愿将自己的土地租给种植大户经营。三是反租倒包,即发挥村、组干部的组织推动能力,由村级组织通过一定方式将农户的土地集中租回后再反包给建设主体。四要推行设施蔬菜产业开发基础设施配套机制。要彻底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遍地开花”“撒胡椒面”传统做法,按照“板块布局,一村一品、多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将农村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及人饮工程、坝系工程等项目与设施蔬菜产业紧密结合,统一规划设计,资金集中捆绑,综合配套实施,有效解决设施蔬菜发展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难的问题。五要建设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引领种植户高起点起步,高标准实施,规模化运作。展示当前最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
干,引导农民变,以科技创新促进设施农业效益的提高,以示范园区辐射带动规模发展。
6、选好一个带动能力强幅射作用明显的建设主体。
长期以来,我县设施蔬菜主要以单家独户经营为主,由于投资有限、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管理滞后,效益普遍较低。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必须选择有经济实力、懂科学、善管理的企业或个人作为我县设施蔬菜建设的主力军。一是龙头企业。他们经济实力雄厚,有能力进行前期投资,走的是产、加、销一体化的路子,用的是工业化经营理念,有利于设施蔬菜的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二是返乡的农民企业家及民营经济实体。近年来,有许多在外打拼取得成功的企业家纷纷回乡创业,县、乡、村各级干部应多方努力,创造优惠条件,尽力吸引他们投资设施蔬菜产业,凭借他们的经济实力快速发展本地的设施蔬菜。三是目前的设施蔬菜种植经营大户。这些农户长期种植设施蔬菜,积累了一定资金、有固定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他们全面掌握栽培管理技术,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基础。因此,相关部门应在资金和项目方面向种植大户倾斜,促进他们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第四篇:蔬菜产业现状和对策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黄岩区蔬菜产业现状和对策(模板)食品营养与检测10-1班
蔡健
学号20102345 摘要:本文从黄岩区蔬菜生产现状出发,针对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产业化程度不高、无公害蔬菜生产问题、品牌意识不强、生产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适度规模生产高山蔬菜、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等措施。
关键词:蔬菜;现状;问题;对策
黄岩区位于浙江中部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润湿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低-6.8℃,极端最高38.1℃,无霜期259天,年平均降雨量1675.8毫米,日照1955小时。土壤pH值6-8。境内江河溪流纵横,第一大川永宁江干流全长77公里,大型水利工程长潭水库设计总库容为6.91亿立方米[1]。全区地貌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黄岩独特的自然条件,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温、光、气、热、水资源。目前黄岩的主要蔬菜有:茭白、番茄、红茄、红莳药、富山高山蔬菜和食用菌等。黄岩区蔬菜生产概况
1.1 蔬菜生产现状
首先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大幅度增长。黄岩区近年来紧紧抓住种植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田作物渐减,与1999年相比,粮食物作减少了23.08万亩,而蔬菜瓜果增加了9.84万亩。2003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产量21.76万吨,实现产值2.56亿元,蔬菜产值已占到全区农业总产值的24.6%,成为黄岩农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以上三项指标平均每年分别以28%、29%、35%的速度递增,但是近几年增长幅度呈逐步下降趋势。在“树名牌、创特色、扬优势”的指导思想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蔬菜内部结构,发展设施型蔬菜,全面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在国内蔬菜市场基本饱和,竞争剧烈的不利形势下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以茭白为主导的高效蔬菜生产体系。
其次,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区域化布局已初步形成。到2007年止,全区有区级常年蔬菜基地18个,面积3600亩。近年来,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当地各种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化特色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如新前、头陀茭白基地,院桥大棚番茄基地,宁溪红茄基地,高桥黄瓜基地,沙埠芋艿基地,秀岭莳药基地,北洋前蒋白萝卜基地,南城药山小青菜基地 1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等等。并陆续注册了一批优质蔬菜品牌,如“剑山”牌茭白、“沙埠”牌芋艿、“富顶”牌高山蔬菜等。区蔬菜办还相继制订了《黄岩双季茭白》、《沙埠早乌芋》、《双季茭白无公害生产》等系列黄岩区地方标准和《黄岩双季茭白安全生产模式图》、《黄岩红茄安全生产模式图》,并在各生产基地进行认真组织实施。1.2 主要蔬菜品种及销售状况 1.2.1 茭白
黄岩双季茭具有上市早、产量高、品质优、农药残留低、适种范围广的优势,已成为全区农业的一大支柱产品,在黄岩头陀镇建有双季茭白基地。2007年,6万亩茭白总产量达7.95万吨,总产值1.89亿元,黄岩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和双季茭白生产基地,全区茭白有95%以上采用棚膜覆盖栽培。双季茭95%以上销往外地市场,产品跨长江、过黄河、遍布华东、华中、华北十多年省市,在江、浙、沪几个主要蔬菜批发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1.2.2 二茄(番茄、红茄)等特色产品
除茭白以外,大棚番茄与大棚红茄生产水平高,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近几年发展速度快,“二茄”已逐渐成为蔬菜产业的另一主导产品,目前黄岩区是全省最大的大棚番茄越冬栽培基地。大棚番茄主要分布在以浦口杨、浦口西、繁荣、高洋等村为中心的院桥镇,全区面积8000多亩,总产量3.24万吨,产值5200多万元。产品95%以上销往常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市场[2]。特别是近两年无限生长硬果型优质番茄新品种的推广,为番茄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黄岩区大棚番茄被列为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红茄是黄岩区域第三大宗以销外地市场为主的蔬菜,全区面积3500多亩,主要分布在宁溪前洋、北洋前蒋、北城新宅等地。近年来,上郑、富山等高山红茄发展势头也较猛,全区年总产量超万吨,60%以上产品销往温州、义乌、东阳、杭州等地市场。
黄岩区的其它特色蔬菜品种也较多,如胜利黄瓜、沙埠芋头、前蒋菜头、井头莳药、药山韭、羽山葱、平田紫莳药、富山高山菜头等。这些蔬菜地方特色强,产品质量优,在消费者心中都有较好的声誉,在这几年种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这些特色蔬菜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2.3 西部山区高山无公害蔬菜
高山蔬菜种植环境污染少,是无公害蔬菜的重要补充,高山土地资源丰富,发展高山蔬菜,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目前种植高山蔬菜0.95万亩,西部山区种植的高山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蔬菜,除自产自食外,共有商品菜5000多亩,主要种植茭白、红茄、白萝卜、紫莳药、辣椒、四季豆等。其中茭白,紫莳药、白萝卜、红茄具有较强的高山地方特色,并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
2、黄岩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区蔬菜产业中还没有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产业化所要求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关系,基地与大批发市场之间也没有建立产销联接的互通关系,生产者和经营者相互之间的同业自律意识较差。近年成立的各专业合作社也仅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蔬菜流通中批零差价较大,“两头(生产者、消费者)哭、中间(中间商)笑”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结果形成了“种菜不如卖菜”的怪现象。自产自销农户因市场摊点少而出现卖菜难的现象也比较突出[3]。2.2 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任务仍很艰巨
从蔬菜生产产地的大环境来看。近年来,蔬菜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且主要集中在郊区。而对蔬菜生产产地环境质量很少监测、控制,大量的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农药和各种有机污染物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污染物有的具有刺激性、恶臭,有的还具有较大毒性,它们最后落到植株、土壤上,有的落在水体中,以各种形式使蔬菜受到严重污染,产量和品质不同程度地下降。近年来,随着设施栽培中地膜、塑料大棚的广泛使用,以及生活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废弃物的增多,塑料已成为新的重要污染源,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我国传统农业有利用生活污水灌溉农田的习惯,污灌在城郊和工矿区附近更为普遍,带来大量有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及重金属盐等有毒物质,甚至含有医院污水中的病毒、大肠杆菌、寄生虫等。黄岩素称“化工王国”,特别是在江口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化工厂,大量的污水排入永宁江,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蔬菜生产十分不利。
从生产者来看,菜农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薄弱,有些菜农根本不管有无病虫害,而是每周喷一次杀虫药或杀菌药,蔬菜产量提高了,但是菜中农药和化肥的残留量也提高了,降低了蔬菜质量。不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有些地方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黄岩区曾对16种蔬菜进行抽查,硝酸盐检出率为100%,超标率达87%。2.3 品牌意识意识不强,产品包装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蔬菜大部分是初级产品,没有经过处理和包装。随着生活水平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的提高,人们在购买蔬菜时不仅要考虑到蔬菜的质量,还要考虑到包装的新颖和美感。面对WTO的挑战,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蔬菜生产、流通、采后处理、包装等标准,并严格执行,从而做到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有信誉,以实现树形象、创品牌,扩大外销市场的目的。2.4 设施相对落后,抗灾害能力弱
虽然近年来区级蔬菜基地的建设力度比较大,但由于蔬菜基地的投入要求较高,区级新建蔬菜基地每亩500元的投入显得捉襟见肘[4]。同温岭等周遍县市相比,政府投入和农民自身投入都远远不如他们。老蔬菜基地多数因年久失修,基地外蔬菜产区的设施则更为落后,抗灾能力更弱,特别是每年台风季节,蔬菜生产损失大,价格波动大,同时设施的落后还影响到其它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目前黄岩区没有收取蔬菜基地征用的菜田建设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投放与新技术的推广。黄岩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
按照“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科技化”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着力建成和完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固高效的蔬菜生产基地。对现有蔬菜基地的设施要进行必要的改造,不断提高蔬菜基地设施的水平,逐步建成一批生产能力强、档次高、抗灾能力强的标准化蔬菜基地;同时,要加强对已建成的蔬菜基地的监管,按时足额收取菜田建设费。通过基地建设,实行集中布局,连片种植,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保持蔬菜产量的稳定增长和外延的适度扩张。3.2 加强基地建设,选择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
对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有无大环境污染问题,要求附近无污染的工矿企业,其灌溉水源地、地下水或河流上游无排放有毒物质的企业,菜地不含有天然有毒物质,使基地所处的大气、水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低于国家允许标准。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鼓励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户进基地去种植蔬菜,同时政府应做好生产基地附近污染企业的搬迁工作,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规范化建设,保证生产环境合格,从而为重点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提供基础保证。黄岩西部是丘陵山地,很少受到“三废”的污染,土壤、水质、和大气都具有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3.3 合理规划布局,适度规模生产高山蔬菜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每年7月中旬到9月中旬,黄岩区一般要遇到35度以上高温、干旱或台风、暴雨天气,喜温和喜凉蔬菜陆地栽培较为困难,从而导致蔬菜产量骤减,俗称“伏缺”。因此,利用山区夏季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高山蔬菜,是缓解蔬菜“伏缺”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例如,西部的富山乡为纯山区,山场广阔,有着丰富的竹木资源,山林面积6.6万亩,千米以上的高山有南正顶,大岙尖、仰天湖和望海岗等,发展高山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高山蔬菜基地应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避旺驱淡、填空补缺”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依据本山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实行区域化布局。要改变目前高山蔬菜生产过于分散的格局,适度扩大经营规模,集中连片,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3.4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
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传统种菜向科技种菜转化,提高菜田的产出率,在品种和品质上求新、求奇、求特、求质、求效,促进蔬菜品质提高。建好蔬菜科技示范园,使之真正成为我区蔬菜的窗口和菜农学习的样板。着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以丰富市场供应,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依靠科技积极开展蔬菜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损耗,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在“科技兴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蔬菜生产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健全蔬菜技术推广网络,搞好培训、指导、咨询等工作,培养造就一批蔬菜生产科技能手,提高菜农整体素质。3.5 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进一步提高菜农的品牌意识
结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造就一批能够拉动生产、加工,与农民分享利益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蔬菜生产产业化。重点是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出口蔬菜、高山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增加名特优新蔬菜品种生产,发展净菜加工,开发蔬菜脱水、速冻、保鲜等加工产品[5]。蔬菜既然是一种商品,就应该注册商标。应该在商品包装上实行标签制:注明品名、品种、产地、数量、等级、以及包装员等,以确保产品质量、数量,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便于选购,便于质量查询。要增加名牌意识,发挥名牌带动战略,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名牌优势、出口优势,有了这种优势,就有了经营国际化蔬菜市场的基础,就能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1]陈可可.黄岩茭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长江蔬菜.2006,(2):1-3 [2]罗邦初,李挺.种植结构调整中的黄岩蔬菜.浙江现代农业.2000,(6):26-28 [3]陈可可.黄岩番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长江蔬菜.2007,(9):1-3 [4]黄岩区蔬菜办公室.黄岩蔬菜产业分析评价.
http://www.xiexiebang.com/ [3]2010年公务员 申论命题热点写作[4]百度文库 [5]食品添加剂网
第五篇: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王明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蔬菜的播种面积呈逐年递增。蔬菜产业由于生产周期短、商品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而受到高度重视,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最具活力的主导产业。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内部种植结构不合理
我国蔬菜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种植品种仍以常规品种为主,产品质量不高,拳头产品、名牌产品较少。种植分布上,以各家各户分散种植为主,集中连片少、种植大户少(旺季多、淡季少,直销多、加工少等)。
2、投入不足,生产基础仍然薄弱
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不稳定,生产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生产基地不多,生产基地分散,大部分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依然较差。
3、蔬菜质量卫生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滞后,易造成蔬菜生产环境质量降低,加之农民的无公害生产意识低,在生产过程中任意使用农业投入品,使得蔬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硝酸盐含量等指数严重超标,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不能适应市场安全、优质的消费要求,影响了我国蔬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
4、蔬菜流通体系不够完善
蔬菜是鲜嫩产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外地大市场街接不紧,影响批量外销。缺乏总体的供求信息的引导,靠市场反馈难以奏效,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同时菜农不注重市场调查预测,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慢,科技转化速度慢,蔬菜科技普及不够深入,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市场信息服务相对滞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紧密,蔬菜生产与市场流通不顺畅现象时有发生。
二、主要实施对策
1、重视无公害生产,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产地环境的控制和监督管理,积极推广以抗病虫品种,生物、物理防治和天敌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配方施肥。二是确保生产过程的无害化,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抓好农药、化肥残留的双控制。三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蔬菜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管理,坚决杜绝销售禁用农药和劣质化肥。四是加强蔬菜产品农残的检测工作,加强蔬菜产品的送检和抽检制度,实行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五是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追溯制度,创立“可追究制”品牌,防止和杜绝卫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发展。
2、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蔬菜产业区域化生产
充分依托各地区位优势、区域特色、种植习惯以及生产基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在现有蔬菜专业村和蔬菜示范园区的基础上,连块成片、连片成带,形成“粮食+蔬菜”的生产基地。
3、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型龙头、科技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能联结本地蔬菜生产基地、与广大菜农关系紧密、促进蔬菜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积极兴办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发展蔬菜营销公司、蔬菜经纪人组织等各类新型经济组织,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
4、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增加科技贡献率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重点研究、引进和推广品质好、专用型蔬菜种子(种苗),加大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精深加工、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等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引导和鼓励蔬菜科技人员与蔬菜示范园区和蔬菜龙头企业结对,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培训,切实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
5、增加基地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菜地抗灾能力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体,是保证蔬菜质量的基础条件。确保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质和土壤质量,是上市无公害蔬菜中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质不超过国家标准的有力保证。应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纳入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进行统筹规划,使之协调发展。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建成一批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菜地排涝抗旱能力。
6、大力引导品牌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
名牌是高质量的商品标志,是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对推动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品牌是资源,而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和作用,要大力引导和扶持蔬菜品牌资源的有效整合,克服小、散、弱的不足,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及兼并、重组等手段,使得蔬菜生产品牌实现有效整合,形成规模大、知名度高、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强势蔬菜品牌,进而提高蔬菜生产的效益。
7、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蔬菜生产经营者素质
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现有蔬菜科研、生产、推广技术人员的素质,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拔一些年纪轻、事业心强的农村基层干部和生产大户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实习,使这些人尽快掌握蔬菜生产经营知识,学成后充实到蔬菜生产第一线。此外,要加大培训力度,县、乡镇(街道)要层层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蔬菜生产经营适用技术培训班,以提高蔬菜和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黑龙江省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