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永川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02:2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永川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永川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浅析永川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析永川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

www.xiexiebang.com [2006-10-12] ·作者: 刁 婧 ·来源: 永川市经作站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和深入,以及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近几年来我市蔬菜产业得以稳步推进,生产技术得到明显提高,蔬菜品质有所改善,市场资源充足,品种齐全。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产量逐年上升。现根据蔬菜产业的现状,提出我市蔬菜生产的发展对策。

一、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情况

我市蔬菜播种面积在1997年15万亩的基础上保持稳步增长势头,2005年播种面积为18.5万亩。其中,净作蔬菜种植10万亩,粮菜、果菜间套种植8.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8000亩,大棚种植蔬菜900余亩。遮阳网面积900余亩,杀虫灯推广面积3000亩,名、特、优蔬菜600亩。2005年全市各类蔬菜总产量达32万吨,总产值达2亿余元,约占我市农业总产值29.95亿元的7%。

2、分布情况

我市蔬菜主要集中在水、肥、土地资源较好、运输方便的三线四片:即大安—双石成渝线、陈食—双竹线、朱沱—松溉长江沿岸线、胜利路—青峰片、来苏—永隆片、黄瓜山—南大街片、五间—何埂片。

3、主要品种

我市蔬菜品种主要有:萝卜、南瓜、豇豆、丝瓜、苦瓜、脱毒洋芋、四季豆、辣椒、茄子、结球甘蓝、葱、蒜、莴笋、菠菜、莲藕等常规品种,还有青花菜、紫甘蓝、侧耳根、茼蒿、香椿等特色品种。

二、我市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影响蔬菜基地的发展

蔬菜产业化经营资金需求量大、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基地的发展。

2、蔬菜品种无特色,生产布局不合理

我市的蔬菜生产品种主要是大路菜,名、特、优、精品蔬菜少,卖不起价。虽然年年都引进了一些优良的新品种,但菜农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慢,造成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品质不高。再有,生产季节布局不合理,菜农市场意识差,信息不畅通,随意性种植较普遍,所以,春淡和秋淡现象较突出。

3、无公害蔬菜所占比重不大

发展无公害蔬菜是市场的需求,也是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市无公害蔬菜才8000亩,仅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8.5万亩的4%。

4、蔬菜加工业发展滞后,流通渠道不广

目前我市蔬菜加工业除永川市嘉泰调味品公司、重庆老作坊公司利用朱沱镇大河村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生产泡辣椒和重庆菜花花酱菜公司对大河的萝卜、榨菜、大头菜等进行加工外,其它都是进行鲜销,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订单蔬菜、营销大户少,大部分产品处于自产自销阶段,尚未开辟广阔的市场领域。

5、种植规模分散,不能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

我市蔬菜种植零散,种植大户不多,组织化程度低,很难建立相对稳定的市场,不能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

三、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

我市地属丘陵地貌、土质肥沃、土层较厚,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大型的工矿企业,环境无污染,适宜发展多种关的无公害蔬菜。

2、交通方便

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都经过我市,距主城区重庆只有一小时,方便的交通有利于蔬菜的外销。

3、市场和信息网络健全

我市以重庆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形成了城区内的三大蔬菜销售市场,促进了我市蔬菜向主城区重庆和大足、铜粱、壁山、白市驿等周边县的销售,同时满足了本市群众的需求。并且,还可利用重庆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这个信息发布平台,每天定时向全国发布我市蔬菜价格及信息,有利于我市蔬菜生产和外销。

4、蔬菜生产比较优势明显

蔬菜生产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季亩产值可达1500元以上,高的可达5000元,远远高于种粮收入,不少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种植积极性较高。例如:我市胜利路潮水村6社杨秀全2004年种植3亩大棚菜,产值2.3万元,纯利润1.2万元。临江镇新吉村的种植大户张学海,2004年在青峰镇倒包三百亩土地种植莲藕新品种,通过推广无公害优质莲藕栽培技术,获得丰收,可实现产值120万元。

四、发展对策建议

1、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在稳定现有生产的基础上,调品种、改布局、攻品质、上规模、扩销路、增效益。创建名、特、优无公害蔬菜品牌。

2、总体目标

在现有18万亩基础上稳步增长,力争2010年达到40万亩,形成15万亩商品蔬菜基地,产量达到90万吨,名、特、优蔬菜达到10%,无公害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5万亩。

3、发展的重点

一是抓质量,树品牌

在当前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为了提高我市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胜利路青峰片,临江—陈食片,朱沱—松溉线,来苏等镇(办事处)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并注册相应的商标。在销售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严防伪劣商标的冲击,树立我市蔬菜品牌形象,从而推进我市蔬菜向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二是利用独特气候,发展反季节超时令蔬菜

我市朱沱、松既两镇地处长江河谷地带,利用回春早的优点,发展早春菜;利用黄瓜山、箕山、云雾山高海拔地区,夏秋温度低的优势,发展超时令蔬菜,满足市场需求,增加菜农收入。

4、主要措施

(1)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蔬菜产业的投入

建立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业主参与”的投入机制,作为投入主体的农民,要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市场商品意识,加大对蔬菜生产的资金投入。蔬菜产业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市财政每年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蔬菜产业的发展,主要用于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蔬菜基地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对基地环境和产品的检测。积极引进龙头企业,营销大户投资发展蔬菜产业,采取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促进规模发展。

(2)强化蔬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对重点发展蔬菜的镇(办事处)培训一名专职技术人员,负责该镇(办事处)蔬菜生产的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编制纳入镇(办事处)农技中心统一管理。

(3)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

新品种、新技术都是先进的生产力,根据地区的不同,各品种表现不同。市里负责蔬菜生产技术的部门应根据市场、气候、品种特性,每年积极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为当地菜农提供更多更好的品种及先进适用栽培技术。

(4)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加强技术培训,编辑发放技术资料,推广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蔬菜技术员根据不同季节、每年对蔬菜基地、重点村、社的菜农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信息、科技赶场等形式对蔬菜栽培的有关知识进行宣传培训,提高菜农的科技水平,增加经济效益。重点应推广蔬菜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技术,如茄子嫁接技术;蔬菜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喷施植物源农药等。要正确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严禁在菜地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即无公害蔬菜生产禁用农药),针对病虫害适时适量交替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另应积极掌握和宣传蔬菜平衡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的需肥量进行施肥。

(5)狠抓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无公害蔬菜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基地镇(办事处)应根据规划建立无公害蔬菜示范片,以片带动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6)扶持种植大户规模发展

规模种植便于实施科学的栽培和管理技术,是蔬菜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鼓励种植大户“倒包土地”规模生产。技术推广部门为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政府对其实行良种补贴,银行贴息贷款,大开运输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

(7)积极建立市场营销网络

重庆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城区内的四大农贸市场,以及在火车站金盆市场新建成的无公害蔬菜配送中心,为我市的蔬菜交易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我市地方特色菜的外销和外地菜的流入,繁荣了市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相关部门应管理好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以园艺协会为纽带,加强菜农与菜农、菜农与营销户、营销户与营销户之间的协作,使他们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共建营销网络,形成大市场、大流通。

第二篇:江油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油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加快蔬菜产业化进程,着力壮大“菜篮子”经济,是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江油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江油市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江油蔬菜面积已由“九五”末的*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万亩,种植面积翻了一番多,总产量达到**.**万吨,总产值*.**亿元,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的**%左右,占经济作物产值的**%,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生产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蔬菜产业实现了三大转变:以冬夏菜为主向四季菜为主转变、大路菜为主向精细菜为主转变和露地菜为主向保护地设施菜为主转变。蔬菜花色品种不断增多,仅淡季上市的品种就有**多种,极大地满足了菜篮子消费需求,均衡供应、外销能力不断提高。

(三)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充分发挥绵江产业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步伐,积极探索蔬菜产业规模化经营新路子,着力打造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如九岭镇,基本建成年单产*万亩、复种*万亩、固定大棚***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太平镇在绵江快速通道两侧***米内建成了面积****亩、水泥大棚***亩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

(四)特色区域基本形成。全市已形成了一批优势互补、规模较大、区域特色明显的生产小区,并逐步形成“一乡一特色”和“一村一品”。如九岭的韭菜、胡萝卜、大棚蔬菜,八

一、方水一带的芋子、干红辣椒,东兴、厚坝、二廊庙一带的生姜,武都、河西的大葱,西平的莲藕等,已发展成为具有江油特色的蔬菜产业经济。

(五)营销网络日趋健全。截至2006年10月,全市共建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处,零售市场**余处,容纳了一大批从事蔬菜生产、经营、储藏、加工的个体商户和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探索“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蔬菜营销网络。

(六)无公害生产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大力普及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本知识,培训基地的从业人员,建立和稳定试验、示范基地,探索和推广无公害蔬菜实用技术,实现规范化生产。九岭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江油也被评为省级优质蔬菜基地县。

二、江油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水平整体不高。一是专业蔬菜基地不足。尽管2006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产值*.**亿元,但专业蔬菜基地明显不足,整体生产条件仍然较差,突出反映在生产成本高、绝大多数兼业菜规模小,设施化程度、简易商品率和外销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能力弱,市场销售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逆向增高的现象。二是蔬菜单产不高。2006年,全国、全省蔬菜亩产平均水平约为****公斤和****公斤左右,而江油平均亩产仅为****公斤,且比2005年下降**.**%。

(二)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力偏弱。虽然有了一批如五洲农业等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但企业规模偏小,品种不多,特色品牌不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偏弱,特别是产后分装、加工、贮藏、保鲜等环节的加工企业缺乏。

(三)标准化生产有待加强。虽然制定了主要蔬菜品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但从整体上看,大部分蔬菜生产还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一些地方缺乏真正的落实。同时,全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管理人员较少,管理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特色产品支撑力不强。已注册的“九禾”蔬菜在市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就

全市而言,特色蔬菜产品占有量太小,难以长期支撑整个蔬菜产业的发展,势必要开发更多、更具潜力的特色蔬菜产品,以接受市场的挑选。

(五)蔬菜制种业发展滞后。蔬菜制种超前品种少,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薄弱,人才缺乏,积累有限,投入资金不够,发展后劲不足。真正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在省内外有名气的大公司和实体严重缺乏。

(六)市场信息服务滞后。蔬菜产业信息化建设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滞后,蔬菜产销信息收集、发布不畅,在一定程度上使蔬菜生产与市内外市场衔接不紧密,导致市场对蔬菜生产的引导、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三、加快推进江油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改造传统蔬菜产业。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重点支持优质定向免疫蔬菜新品种培育、无污染蔬菜和有机蔬菜产业化技术、蔬菜采后处理加工增值技术开发等重大课题。二是引进优良新品种。不断开发优质新产品,加速蔬菜品种的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优化种植模式。深入研究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机制,全面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不断提高集约化种植水平,实现蔬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四是优化种植比例。根据季节特征、地理环境、供求关系等因素认真做好各个蔬菜品种的合理布局、搭配,防止品种单一化、泛滥化。五是主动适应市场。在反季节蔬菜、稀特菜、野生菜和品种多样化上做文章,不断增加蔬菜花色品种。

(二)加强基地建设。一是分层次推进。充分发挥绵江产业带的示范带头作用,深入打造九岭韭菜、胡萝卜、莲藕和大棚蔬菜等示范基地,加速推进八

一、方水、东兴、厚坝、二廊庙、武都、河西等乡镇蔬菜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建设蔬菜产业优势集群,带动其它乡镇共同发展。二是培育“龙头”。加快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步伐,建立如五洲农业公司等具有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蔬菜基地,不断推出优势、特色“拳头”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绵江快速通道沿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建设种苗基地。以绵阳全兴种业公司、绵阳科兴种苗公司、绵阳五洲农业公司和青莲月元村、九岭中河村为依托,建立四季豆、红圆头萝卜、胡萝卜等地方品种提纯复壮繁种和蔬菜新品种秧苗培育中心,确保蔬菜种苗的及时供应。四是打造特色蔬菜基地。在九岭、青莲、太平、彰明、武都等*乡镇,建立常年种植专种蔬菜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设施蔬菜*万亩,重点推广单体大棚、联栋大棚、中小棚、防虫网、遮阳网和梅雨季节防雨栽培等配套技术,发展特色蔬菜品种。五是野生蔬菜生产基地。在**个乡镇建立外销、加工蔬菜基地。在*个乡镇建反季节绿色蔬菜基地。

(三)培育龙头企业。一是加大项目投入。积极探索现有蔬菜龙头企业投融资机制建设,加大发展资金投入,引导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二是加快项目引进。加强项目包装策划,重点推出蔬菜深加工、冻干蔬菜生产、速冻蔬菜生产等一批蔬菜产业化项目和边缘项目,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就地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努力形成初级产品、半成品、深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多极配套生产格局。三是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引导龙头企业自主创新,通过加强管理、改制、技改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充分调动现有蔬菜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计划地引进确有技术专长的大学毕业生和科技人员,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全面落实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规程。尽快使绝大部分蔬菜通过无公害认证,特别是提高A级绿色认证产品占有率。三是加强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不断增添检测设施,完善检测手段,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检测服务,尽快全面实现蔬菜无公害化达标生产。四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化

经营,积极引导菜农和企业发展大棚蔬菜,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切实提高蔬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五是抓好科技示范。积极引进和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把以九岭为重点的蔬菜基地建成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平台和科技示范中心。

(五)壮大和规范专合组织。一是培育壮大蔬菜产销协会、行业协会,帮助其按照“三民四自”的要求完善制度,规范运作,整合资源,加强蔬菜产加销、调运贮、产学研各链条、各环节的连接与协调,发挥协会的龙头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二是大力发展蔬菜产销合作组织、积极培育蔬菜运销队伍,不断提高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市场的覆盖面积和占有率。三是规范协会和专合组织运作。着力解决他们在日常管理、作用发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规范其运作行为,使之真正成为带动蔬菜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六)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蔬菜产业专门网站,为蔬菜营销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二是加快产地市场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各乡镇、蔬菜主产区和重点基地建设产地市场,并不断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贮藏保鲜、挑选、整理、包装等基础设施,逐步优化产地市场环境。三是建立蔬菜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建设九岭无公害蔬菜市场、马路湾综合批发市场、厚坝蔬菜中转批发市场等营销机构,促进蔬菜市场与先进地区接轨,为蔬菜的良性流通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强化营销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和有效的监督管理,全面提升蔬菜市场服务质量和水平。五是严格市场准入。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认证认可体系、监控执法体系、市场交易体系,加快建立监测点,设立无公害蔬菜销售专营区、专销柜,实行品牌上市,挂牌交易,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菜”。六是强化市场监管。着力维护公平有序的蔬菜市场营销秩序,打击欺行霸市、投机取巧等非法行为,确保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三篇:xx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对策

甘州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对策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腹地。全区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草地面积304万亩,辖18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万人。兰新铁路、国道312线、227线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交通便利,灌溉方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掖绿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区位优势明显。区域内工矿企业少,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生产环境安全无污染,发展优质蔬菜生产条件优越,是全国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甘肃省最大的外销蔬菜生产基地,中国西部著名的蔬菜之乡。

一、甘州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甘州区历来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习惯,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甘州区委、区政府把蔬菜产业开发作为富民强区的战略举措,按照“扩大规模、调优结构、增加品种、提高品质、创新品牌、拓展市场”的发展思路,采取典型引路、行政推动、投入启动、科技带动、市场牵动等配套措施,花大气力,综合开发,使全区蔬菜产业在较短时期内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已成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1、抓基地,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围绕打造西北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县的战略目标,在重点抓好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普及推广的基础上,全力抓好不同区域蔬菜生产模式的试验示范,在全区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弓棚、地膜覆盖和露地生产“五种生产模式并举”,反季节蔬菜、高原夏菜、轻工原料蔬菜“三大优势蔬菜齐抓”的特色产业开发新格局。截止2009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8.5万亩,其中:正茬蔬菜15.4万亩,瓜类0.45万亩,复种蔬菜2.65万亩。全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

5.36万亩,其中温室面积2.9万亩,拱棚蔬菜2.46万亩。全区高原夏菜面积15.2万亩,保鲜贮运蔬菜7.1万亩,脱水蔬菜2.2万亩,加工番茄面积2.3万亩,加工马铃薯3.6万亩。当年蔬菜总产量达7.5亿公斤,实现产值近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蔬菜纯收入达3.5亿元,全区农民人均102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6%。

2、抓调整,科技化程度不断提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进名、优、特、稀品种,推进栽培品种的升级换代,使全区蔬菜种植种类增加到8大类28种120多个品种。在优化品种结构的同时,紧紧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优势,积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工厂化育苗、嫁接换根、高垄覆膜、配方施肥、膜下滴灌、防虫网覆盖、机械卷帘、粮菜套种、麦后复种、蔬菜连茬种植等多项新技术、新设备,不仅提高了菜农的经济收入,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科技素质较高的生产能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抓流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按照“以销促产”的原则,重点完善、改造、配套建设蔬菜专营市场,在城区、城郊和主要蔬菜产区乡镇建立专门蔬菜交易市场和产地市场,自上而下建立沟通区乡、连接区内外的优质农产品信息网络,逐步构建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城乡一体、内外畅达的市场流通体系。目前,区内有张掖市南关蔬菜批发市场和新墩镇金丰源韭菜批发市场两个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有蔬菜经纪人、蔬菜运销大户400多人,年蔬菜交易量达6亿公斤以上,与全国100多家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建立了通联关

系,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

4、抓质量,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区上强化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名牌的意识,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进程。2001年,甘州区我县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市、区)。2010年又被农业部被确定为露地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之一。全区共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6万亩,黄瓜、辣椒、西红柿、甜椒、茄子、甘蓝、菜花、青笋、韭菜、西兰花、洋葱、胡萝卜、马铃薯、大白菜、芦笋等15个品种先后取得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区上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管理办法、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总则和各类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因地施策,科学引导,进一步加快了标准化生产进程。全区注册的蔬菜商标有7个,甘肃省名牌蔬菜产品3个,蔬菜产品的已开始逐步走上品牌化营销之路。

5、抓龙头,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依托蔬菜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促进蔬菜产品的系列开发,重复增值,形成依托蔬菜产业办企业,以企业发展反哺蔬菜产业的新格局,努力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延伸蔬菜产业链条,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甘绿、四通、屯河、嘉禾、陇兴等一批蔬菜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已经崛起,“定单蔬菜”、“合同种植”等市场化生产方式在全区得到全面推广,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效拉动了蔬菜产业的大发展。

二、甘州区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1、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蔬菜基地主要位于戈壁绿洲地带和黑河灌区,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水利设施完善配套,公路、铁路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备快捷。区域内属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降雨稀少,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沿山区海拔最高3600米,最低1670米,平原区海拔最高2230米,最低1410米;年平均降水量在113-120mm,年蒸发量为2291mm。全年日照时数达3106h,6~7月份日照时数达8~9h。年太阳辐射148.12卡/平方米,年平均气温7.0℃,最低气温-27.8℃,最高气温38.5℃,≥10℃的活动积温3234.3℃;无霜期无霜期138-179天天。发展反季节日光温室蔬菜和高原夏菜,条件得天独厚,各类蔬菜均适宜种植。

2、市场前景广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7、8、9月份因气候炎热,常有暴雨、台风和洪涝灾害,当地夏季蔬菜生产受到严重抑制,夏季蔬菜供应淡季矛盾突出,供应量严重不足,形成蔬菜市场供应的一个大淡季,主要依靠外调蔬菜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而在我区,7、8、9三个月主要靠自然条件生长,正是蔬菜生产旺季。因此,我区瞄准我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7、8、9月份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甘蓝、菜花、莴笋、辣椒等夏季蔬菜生产,市场空间很大,从而把我区着力打造成西北地区主要的夏季北菜南调基地。同时,我国北方地区新疆、宁夏、内蒙、西藏、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以及邻近的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外域,受海拔和纬度影响,冬季气候严寒,反季节蔬菜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种植品种很有限,仅限于叶菜类和少量黄瓜等,蔬菜供应淡季(每年11月至次年5月)持续时间长达7个月,冬春季蔬菜需求量极大,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促进我区蔬菜产品周年均衡上市,实现增产增效。我区生产的韭菜、茄子、辣椒、黄瓜、甘蓝、菜

花、莴笋等蔬菜西北各大市场和东南沿海省区市场具备相当竞争力,其市场销售前景广阔。

3、生产技术先进。甘州区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84人,有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60多名,全区已拥有一批较强的技术力量,农民群众种植瓜果蔬菜经验丰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认真总结本地蔬菜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区上坚持科技兴菜战略,引进推广山东、宁夏等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不断引用高新技术成果,广泛对菜农进行技术培训,使蔬菜基地每户菜农至少有1-2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劳动者。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和栽培模式得到持续发展运用。目前新型温室大棚棚架结构在生产中得到普遍推广,为蔬菜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设施条件;主栽蔬菜新优品种筛选试验坚持开展,为蔬菜生产品种的换代更新,提供超前性的技术储备;设施蔬菜、露地蔬菜生产适用新技术得到全面推广,提高了我区蔬菜栽培的综合技术水平,菜农科技素质明显提高,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逐渐被先进的现代高科技方式所替代。

4、加工运销网络健全。我区现有各类蔬菜加工贮运企业近30家,其中大中小脱水加工企业20多家,蔬菜保鲜贮运企业主要有2家,蔬菜批发市场2家,番茄加工企业2家,马铃薯加工企业1家。有蔬菜经纪人、蔬菜运销大户400多人。位于城区的张掖市南关蔬菜批发市场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网络通讯设施设备齐全,可以向菜农、客商公布全国各地每天的瓜果蔬菜市场行情。市场内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配备了瓜果蔬菜无公害检测仪,提供无公害检测服务。依托中心市场同省内外50多家大型批发市场保持常年购销关系,依托龙头企业建立起了良好的原料蔬菜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体系。生产的温室韭菜反季节蔬菜畅销西北省区,生产的高原夏菜畅销东南沿海省区,生产的加工脱水蔬菜远销美国、德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家。内引外联的加工运销网络已经形成,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性循环态势。

三、甘州区蔬菜产业今后的发展对策

(一)注重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1、建立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全面实行国家制定的权威质量检验标准体系,并逐步与国际通行标准衔接。树立蔬菜生产“绿色意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生产中严格执行基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产品标准、贮藏和运输标准及其它相关标准所构成的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以确保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蔬菜产品,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

2、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目前的蔬菜市场不仅对蔬菜商品的营养品质、风味和无公害等方面要求严格,而且对产品的外观商品性、产地和品牌等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今后蔬菜的生产标准将更加严格,分级包装、净菜上市已成为必然趋势。和其它商品一样,蔬菜产品也要拥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目前,我区注册的蔬菜商标和名牌蔬菜产品还很少,急需加快蔬菜产品的品牌化步伐。

(二)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

1、发挥资源优势,扩张生产规模。发展蔬菜生产,甘州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近年来,随着省内各县区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区的蔬菜生产领先优势受到严重挑战。

只有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速度,扩张生产规模,强化规模优势,才能进一步巩固甘州蔬菜抢占市场的竞争优势,确保我区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并以蔬菜生产为突破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养龙头企业,推动蔬菜产业化进程。产业化经营是蔬菜业的发展方向。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要形成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蔬菜加工、运销公司等龙头企业。目前,我区的蔬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加工规模和整体水平低、加工技术装备差、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许多问题和不足。今后,我区要再建立4-5个规模较大的蔬菜保鲜贮运企业,扩大冷藏贮运加工能力,使区内的年冷藏贮运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以满足蔬菜产业发展对保鲜贮藏基础设施的迫切需要,促进高原夏菜生产经营。要对中小型脱水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振兴脱水蔬菜生产雄风。

(三)健全市场体系,开拓国际市场

1、政府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应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和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经常分析评估市场,及时向农民提供信息支持和业务指导,做好发展规划,大力组织生产,强化技术培训,引导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同时,在一些发展较薄弱的环节和领域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或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作用。

2、规范市场管理。目前,千家万户的零散小生产无法参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竞争,松散无序的市场管理迫切需要治理整顿和规范。我们可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批发量大、集散能力强的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以城区中心批发市场为主体,乡镇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乡村购销点为基础的市场网络,逐步营造一个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逐步建立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完善市场体系,与国际国内市场逐步接轨,为我区蔬菜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做准备。

3、强化信息服务。通过信息人才的培养和设施的配备,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农业信息系统,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反馈发布工作。通过信息网络及时反馈各地的市场蔬菜批发价格和主要产地的蔬菜生产状况,沟通衔接蔬菜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开展订单农业和蔬菜期货贸易,从而指导经营决策,以销定产,减少生产盲目性,降低市场风险。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素质

1、改进栽培设施。我区目前大面积推广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蔬菜栽培设施,在保温、灌水、换气、防病虫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费工费力、现代化程度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设施的研制和改进,如新型保温材料,保温增温设施,覆盖材料开闭的自动化、省力化装置,滴喷灌设施,换气排湿设施,防虫防病设施及自动遮阳降温设施等。

2、推广工厂化育苗。工厂化育苗是以先进的育苗设施和设备装备种苗生产车间,将现代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贯穿种苗生产过程,以现代化、企业化的模式组织种苗生产和经营,从而实现种苗的规模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技术与传统的育苗方式相比具有用种量少、占地面积小、苗龄缩短、节省时间、病虫害发生减少、育苗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利于统一管理等优点,可以做到周年连续生产。我区已建成的陇兴、梁家墩五号和万隆三个工厂化育苗中心,但其规模还较小、设施设备水平还不高,满足蔬菜生产对种苗的需求能力有限。今后要继续该扩建工厂化育苗中心,充分满足蔬菜生产发展的需求。

3、加强新优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要调整引种目标,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上级业务部门的合作,尽快选育出优质、抗病的蔬菜品种,以便生产出商品性好、营养价值高的无公害蔬菜。在新品种开发上,除挖掘、开发我区特有的品种资源外,应以韭菜、黄瓜、辣椒、茄子、西红柿、西葫芦、白菜、甘蓝、菜花、莴笋等主栽品种为主,以食用菌、山野保健菜及瓜果蔬菜新稀特品种为补充,加强品种的引进和研究,选推一些适用于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的短缺品种。

4、重视采后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应用。建立技术先进、成本较低的蔬菜采后处理技术体系,推广分级包装上市,减少蔬菜采后损耗,降低成本。大力开展蔬菜深加工转化增值,开发丰富多彩的加工制品,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

5、实施人才开发工程。我区蔬菜产业持续发展需要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既懂生产技术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要对从事蔬菜生产、科技开发、经营销售等工作的人员和广大菜农进行培训,提高文化水平、生产经营技能,提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通过实施人才开发工程,使我区蔬菜产业发展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的轨道上来,保证我区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6、建好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把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建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建成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教育培训基地。形成辐射带动全区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我区蔬菜产业的特色和优势,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第四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乡县大河镇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 文

学 校:西乡县农广校 班 级:2011级

专 业:农业技术推广 姓 名:张 峰

二〇一三年七月八日

西乡县大河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香菇产业是加快西乡县大河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兴产业。通过分析该镇香菇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提出了推进大河镇香菇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条件;对策;西乡大河

一、发展现状

西乡县大河镇下辖12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仅有按板镇种植香菇,种植农户30户,共种植香菇2万袋,总产鲜菇160斤,产值8万元,菇农共计获纯收入6万元,农户最高收入达0.2万元。目前,西乡县大河镇栽培种植的品种有135、939、9608等5个,其中以939品种产量最大、效益最好。食用菌人工种植过去在大河镇一直是空白,香菇是大河人工种植的第1个食用菌品种。

2010年,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县委、县政府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快该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农民寻找增收新途径,引进香菇订单生产试种,当年引导农户生产种植了10万袋,总产值32万元,平均产菇0.38 kg/袋,产值仅1.52元,纯收入0.22元/袋。造成产量低、效益差的原因是因为技术人员对该镇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缺乏充分的认识,照搬照抄福建的种植管理技术,致使菇农在种植管理中出现了问题,且公司在收购中不严格执行标准,压级压价,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但有少数几户种植成功,香菇产量平均0.52 kg/袋,产值达2.08元/袋,纯收入0.78元/袋,效益达到了香菇种植较好的中上等种植水平,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

2012年底,政府又引进了袋料香菇种植,并签订了2年的发展合同。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组织香菇生产。同时,政府组织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回来后协助进行生产管理,组织发动群众。这期间,香菇种植曾一度发展到了6个村150户农户中,最高年份曾发展到了120万袋,产量126 吨,产值226.8万元,纯收入58.8万元,平均纯收入0.49元/袋,香菇产业呈现出兴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由于种植管理技术较好的农民组建起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在大量香菇产品涌到收购点时,根本无法组织大量资金按合同收购;加之缺乏有效的大批量的销售路子,资金周转困难,出现了“打白条”现象,诚信受到了菇农的质疑,使香菇产业跌入低谷。但是通过连续3年的发展,广大香菇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已趋于成熟,出菇量和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培育出了一批从菌种选育、生产到栽培技术的本地农业科技专家。大河镇香菇在全县有了不小的声誉,部分县市纷至沓来取经学习。

2011年,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建起了香菇生产基地,建起了冷库。至目前香菇产业逐步跨入了正轨,并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销售网络。几年来共计种植香菇60万袋,共计产鲜菇326吨,其中县内销售200吨,总产值230万元,县外销售126吨,销售收入达89万元。但菇农产值仅为2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菇农发展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成熟

香菇生产工序多,辅料多,运距远,是一项消耗型的产业石油价格不断上扬,成本高,达1.6元/袋。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在辅料的替代产品攻关能力方面力不从心,难于在短时间内降低成本。西乡县大河镇香菇种植采用高架棚栽培技术。高棚架栽培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大部分农户投入较为困难;加之香菇市场价格多变,风险比较大,农民不敢冒险投入,从而限制了香菇生产快速发展。大部分菇农未接受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低,未能全面地掌握技术,影响了香菇产量和质量,使产业效益未显现出来。

(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大河香菇产业发展一开始就以企业带动起步,但引进的公司、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有的不是以发展壮大自身为目的,只是来进行投机生意,无法带动香菇产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公司没有长远发展目标,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压级压价,严重挫伤菇农的积极性,导致香菇产业发展徘徊不前。

三、发展香菇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

西乡县大河镇位于西乡县的西南部,地处巴山腹地,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北接本县左溪乡和骆家坝乡。距县城105公里,全镇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0米,平均年降雨量1300毫米,境内峰峦叠翠,山水秀逸。大河镇位于低纬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境内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地形波状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复杂,形成了暖温、亚热、热3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立体气侯、立体农业十分显著。境内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温18.5 ℃,最高26.3 ℃,最低13.2 ℃,月均温≥10 ℃有365 d,日平均≥10 ℃的积温6 781 ℃,年均降雨量1 279 mm,年相对湿度为77%,年日照时数2 064.6 h,平均日照5.66 h,无霜期达340~365 d,特别是11月至翌年4月,月平均温在13.2~20.2 ℃;境内无工业大气环境污染;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非常适宜香菇的生产和发展。

(二)丰富的原料资源

大河镇幅员面积39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1.71%,自然常绿阔叶植被保存较好,乔木层、灌木层次清楚,有着丰富的常绿原生黄栎、青冈栎、山茶花、麻栗树、水冬瓜树、野樱桃等树种,是发展香菇产业的优质原料,资源丰富,只要采伐得当,不但不会破坏生态,还会促进林产业发展,达到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三)独特的区位优势

大河镇的独特区位,在对外开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是西乡西南部通往外县及外省的重要门户,虽然该县香菇产业起步较江浙沿海地区晚、规模小,但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大河镇的香菇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四)良好的发展基础

大河镇香菇种植有4年的历史,产业发展从开始就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行政之手与市场相结合的运作手段。从行政上成立了香菇产业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宣传发动,积极协调林木采伐,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栽培技术,负责香菇的生产技术指导;市场运作方面引进、支持汉中市外具有一定种植技术、营销经验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体来大河开发基地,进行订单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一批高技术的科技人员队伍,他们可解决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具备了二级菌种的大规模繁殖技术及生产能力,能保证香菇产业所需的大量菌种,香菇产量产值得到了逐年提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示范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因而,发展香菇产业有良好的技术及栽培基础。

(五)优惠的政策环境

政府采取协调低息或无息贷款,无偿使用国家闲臵的公共设施等措施,扶持引进的香菇企业和种植大户,调进各种香菇辅料,预先给带动起来订单生产的农户先期赊用,交菇时分批结款,为各菇农解决了生产中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同时,出台了香菇种植户进行香菇种植时必要的林木、简化采伐办证手续、菇农无需交育林费、育材费由香菇企业统缴纳等对菇农有利的一系政策。

四、发展对策

(一)加大投资力度,增强香菇产业发展后劲

香菇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技术研发、推广、广告宣传、行政执法等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要继续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更多有效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镇沅,进行香菇产业化开发。财政今后要采取对企业和基地农户贷款贴息的办法,支持香菇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各级金融单位资金支持,确保香菇产业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香菇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极其严格,从育种到栽培、产品干燥,一个小的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相同的品种,县(市)乡(镇)村和菇农之间,产量有多有少、质量有高有低、效益有大有小,究其因之一就在于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同。要迅速扩大香菇发展规模,应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标准化生产上来,这就应认真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生产规程,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宣传规程,让菇农家喻户晓。层层培育示范大户,用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靠示范的力量启发、引导和激励菇农。聘请和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专业人员、示范大户和广大菇农进行培训。定期检查标准化生产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和交流先进经验。对新菇农,应力求使他们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老菇农,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标准化生产。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努力打造镇沅香菇品牌。积极引进、研制和推广拌料、装袋、打孔、烘干等生产机械,用机械化保证和促进标准化。还应坚持不懈地积极努力,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三)强化科技服务

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在品种选育、标准化配套技术研究、菇品加工储藏、新材料开发(如辅料的替代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对策。要加速品种选育和栽培模式的革新,直接减少菇农损失,提高栽培效益,服务菇农,增加收入。

(四)扶持香菇合作组织

要尽快成立镇香菇协会,将真正关心支持香菇产业的单位和个人、专业人士吸收到协会中来,共同为振兴香菇产业献计献策,形成行业自律的中心;同时让协会与公司协调好与菇农的利益分配,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要对各类从事香菇行业的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扶持,让其在产业的基地化、组织化、标准化升级、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扶持种植大户

要鼓励发展种菇大户,以联户、农庄等形式组建标准化生产大户,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农户,一头连企业,成为香菇栽培、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生产的带路人,引领其他菇农共同致富。

(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香菇产业化发展

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香菇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使其扩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对外来的客商要热情服务,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相关手续,疏通外销渠道。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增加投入、强化素质、优惠扶持政策等办法,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香菇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香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王宏宇,侯桂森,王长娜.林下栽培香菇培养料配方筛选[J].食用菌,2010(1):43-44.[2] 朱海平,叶建军.袋料香菇烘干加工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8.[4] 赵翠芳,张忠伟.香菇覆土栽培模式[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12):24-25.

第五篇: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前言

在目前资源、能源和环境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紧约束的大环境下,推动开发轻质结构材料——镁,已成为近年国内外研究和产业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镁合金的优异性能和产业化、市场化前景,使其成为公认的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而运城镁产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因此,研究镁产业的发展,对推动运城产业转型,具有特殊意义。

一、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1.74克/立方厘米,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

4、铜的1/

5、钛的2/5。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镁合金、稀土合金、阴极保护材料、金属还原剂和化工等方面。其中镁合金的应用前景最为广泛,镁合金是以90%左右的金属镁加入铝、锌、锰、稀土等其它元素组成的合金。由于镁合金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重量轻、屏蔽性良好以及较强的抗震减噪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等领域。同时,由于镁合金具有极强的可再回收利用特性

1、镁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性能优势。镁属于轻金属,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是目前实际应用的最轻的工程结构材料,也是重要的功能材料。是减重、节能、环保、健康的优异材料。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1.74g/cm3,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4,铝的2/3,,铜的1/5, 钛的2/5;镁的比强度和比刚度高;耐冲撞,阻尼吸震性能极佳;镁合金抵抗震动及降低噪音的性能特佳;镁的散热性佳,极适用于高散热要求的电子产品;此外,镁合金还具有电磁屏蔽性能优异、摩擦时不起火花、热中子捕获截面小、液态成型性能优越、切削加工和热成形性好、易于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的优点。

二是资源优势。镁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镁矿资源种类繁多。我国材料界泰斗师昌绪先生认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世界上镁矿资源最富有的国家,丰富的镁矿资源为中国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资源保障。

三是环境优势。镁及镁合金是环境友好型的材料,镁在其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一次性生产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在生产过程,污染可有效治理,废物可利用,中国镁冶炼企业首创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极大地改善了环保条件,镁工业逐步开始走上清洁生产之路;在使用过程,镁的轻量化性能优异,对节能和减排贡献大。镁合金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在降低油耗的同时,尾气排放也将大幅度降低。镁合金应用于汽车还可以改善车辆的设计,提高车的性能和舒适性。若再考虑镁合金在摩托车、列车和其它交通工具上的应用,其应用将可为国家减少的油耗和污染排放十分可观。在回收环节,镁可以反复回收使用,每次所需能源只是原生镁的5%,能耗进一步降低。

四是价格优势。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原镁生产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一直呈不断下降趋势。金融危机以来,镁价格又出现理性回归,目前镁价格与铝价格之比维持在1.02-1.15之间,大大低于专家公认的1.3的水平。与其他铜、锌、塑料材料相比,性价比也明显提高,这使镁的扩大应用有了极好的前提条件。随着镁合金领域若干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这种价格优势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将更大的得到释放。其未来的潜在价值在当前被明显低估,增值空间也十分巨大。

2、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合金的诸多优势以及其生产过程具有“一次生产、终身清洁”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展前景。

我国材料界泰斗、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先生指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交通工具轻量化、节能减排等理念的深入人心,镁合金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美国战略研究表明,当镁合金及其加工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镁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达到100-200公斤,由此造成的汽车减重可达10%-15%,油耗可减少6%-10%,不但降低能源消耗,并相应减少污染排放。此外,镁合金应用在手机、电脑、摄像机及电动工具等便携式产品上,不仅节能降耗,而且轻便美观。根据国际镁协预测,未来十年国际镁合金的需求量将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对镁合金的需求量,随着汽车、高速列车、城轨的快速发展,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总之,可以说镁材料的应用和镁产业的发展发展是全球潮流,中国机遇,是国家战略、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大力发展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材料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市镁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运城金属镁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起步,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重要的特色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属镁及镁合金生产基地,在世界上也占据重要地位。2012年,全市金属镁产量14.9万吨,占全省的65.35%,全国的23.28%,世界的1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9%。

(一)运城镁产业基本情况

镁及镁深加工产业是我市重要的新兴产业。多年来,我市依托全省丰富的白云石资源和煤炭、电力优势,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运城市共有镁生产企业30家,原镁产能57万吨,镁合金产能20万吨,深加工能力6万吨。主要分布在闻喜、稷山、万荣、夏县、盐湖区、绛县等,其中闻喜县镁企业相对集中,占到了全市镁企业的近一半,无论在规模、技术水平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201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统计的64家镁冶炼会员企业中,原镁产能、产量前10名,山西占到6家,运城占到4家,产量均在1万吨以上,全部为闻喜镁企业,分别是山西银光镁业集团、闻喜县八达镁业、闻喜宏福镁业和闻喜瑞格镁业。特别是我市银光镁业集团多年来坚持不懈在镁深加工上做文章,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积极扩大产学研合作,先后建成镁合金、压铸、板材、挤压型材、连续铸锭、镁合金汽车轮毂等多条生产线,开发出了航空航天、兵器镁合金零部件、纺织机械型材、高速列车型材、汽车轮毂、摩托车轮毂、电动工具等一系列新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银光集团军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全的全产业链的镁及镁合金产品生产企业,也成为运城乃至全国引领镁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运城市发展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原料储备丰富。白云石是原镁生产的主要原料,我市已探明稷王山、中条山多处白云石储量约20亿吨,可开采储量约10亿吨,并且品位高、杂质少、易开采。以年产30万吨原镁的生产规模计算,每年白云石用量300万吨,可满足生产300年。

二是初步形成专业人才队伍。我市原镁生产起步早,加上银光集团深加工技术上积累,具有企业多、规模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出了一大批熟悉生产装备、技术、工艺的熟练工人、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三是技术工艺先进。在原镁生产上,双蓄热式还原的精炼工艺国内领先;在镁合金深加工上,形成了镁合金、镁合金板材及挤压型材、镁合金轮毂等系列产品。银光集团有全国镁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镁合金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拥有专利30余项、核心技术20多项;银光集团是镁行业标准委员会成员单位,参与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银光集团承担了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等待20多项国家、省级项目,多项技术国内外领先,其中有两项技术分别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市整体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四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我市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以闻喜、稷山、万荣为中心的“镁三角”。涌现出银光镁业、华宇实业、金星镁业等10多家重点企业,其中,闻喜银光镁业是“国家级镁及镁合金产业基地”。

五是市场交易平台逐步形成。由于运城金属镁产业起步早、规模大、销售网络成熟,目前中部、西部包括陕西、宁夏的金属镁,都是利用闻喜现有的营销渠道进行产品销售,我市已经成为中国北方的镁交易中心。

(三)镁行业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多年来,我市镁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镁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尤其闻喜银光镁业集团,已与清华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金属所、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同时,为加快提升我市铝镁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政府与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了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由运城分院、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闻喜银光镁业三家单位联合在西安阎良建设高性能镁铝合金产业化应用研究中心,在闻喜银光镁业建设产业化基地。目前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运城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市金属镁及深加工产业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原镁冶炼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近年来,随着煤、电等资源成本的增加,全国镁冶炼向陕西、内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区发展。目前,陕西已发展到24家,规模接近运城,内蒙发展到7家。陕西神木地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焦-镁产业链,利用焦炉煤气冶炼金属镁,成本比我市低2000元/吨左右。

二是镁合金生产仍存在不少技术瓶颈。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要替代铝合金得到广泛应用,还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如铝合金已开发出几百个牌号,而镁合金只有几十个牌号。镁合金板材是镁合金中最高档产品,在航空、交通运输、国防工业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而传统的镁合金板材主要采取热轧和挤压方法生产,工艺流程长、成材率低、成本高,是镁合金大量应用中的主要产业瓶颈。

三是镁合金加工专用设备缺乏。当前镁合金加工大多采用铝合金设备,但镁合金与铝合金存在若干特性差异,使得镁合金表面质量和内在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是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全市镁产业主要以低端原镁材料生产为主,以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以简单的初级加工为主,高端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高附加值产品亟需开发,并亟需提升转型。

五是镁合金制品成本较高。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塑性成型加工难度大,比铝合金加工成本高,如铝板材价格在3万元/吨,而镁合金薄板价格达15万元/吨,镁合金挤压型材价格也达4-10万元/吨,这在很大程度上拟制了镁合金的推广应用。

三、当前制约镁产业提升和镁应用的主要障碍

当前,我市和全国一样,镁产业面临的突出的障碍和问题是: —在国家及政府层面,镁合金及其产品的研发缺乏系统性规划,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内容涵盖面有限。镁材料应用和镁合金产业的战略和规划还未能明确和细化。推广应用较难,政府引导不够。

—在市场层面,已有的镁合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未建立成果共享机制,产业化应用较少,产学研用还未能有机结合。镁行业还是以生产和出口原镁及镁合金初级产品为主,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产量不到总产量的20%,出口的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不足出口量的5%。

—在行业层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镁合金应用的认知有差异,前瞻性不够,行业间缺乏有效协同和协调,难以启动和实施大的推广项目,镁合金产品标准体系不完善,汽车能效和轻量化标准门槛还有待提高,以上原因导致镁合金应用一直处于徘徊局面。

—在企业层面,镁合金产业化及应用开发的投入不足,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投资主体科技创新的实力不强,风险准备不够,难以推动镁作为新材料的替代和建立新的材料开发应用体系。由于国内镁合金应用有限,在汽车等领域扩大应用的进程进展缓慢,产量难上规模,订单批量小,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偏高,出口量又出现下降,全国镁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镁及镁加工企业普遍效益不佳,镁及镁合金企业举步维艰。另外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而散,人才缺乏、大部分企业没有竞争力。

四、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

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以资源、区位、产业优势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以体制创新、环境创优为动力,以集聚高端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育创新人才为支撑,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投资融资、技术创新和项目推进的作用,加快推进镁产业向园区集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镁产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升级,将运城建成全国最大、竞争力最强的镁产业生产基地。

2、发展方向

按照我市发展镁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为动力,加快提升现有镁冶炼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原镁清洁文明生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建设高水平的镁合金深加工生产线,扩大镁及镁合金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以原镁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经营向高端镁产品、高科技含量的镁合金制品的转变;

3、发展重点

通过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以面向汽车、高速列车、航空航天军工三大领域为重点,建设高强高韧镁合金、宽幅板材、大截面型材、铸锭、压铸、砂型铸造、汽车轮毂等生产线,建成以银光集团为龙头的闻喜镁合金制品加工园区,真正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技术先进,镁产品生产基地,并不断完善建设市场机制,形成全国最大的镁及相关产品的交易中心。通过推动运城市镁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几点建议

目前,运城的镁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也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与挑战,产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技术及装备落后,加工成本偏高,国家政策扶持不够,缺乏相应的标准等。这些问题有的靠企业自身努力可以得到解决,有的则需要市、省、国家层面去落实解决。为加快我市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促进镁工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关键技术难以突破,是制约镁工业发展的主要难题,技术难度与研发实力之间的巨大反差是仅靠资金投入难以弥补的,也是企业无力做到的,需要省级,甚至国家级研发团队介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研发工作力度。建议省、市政府以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为牵头单位,以银光镁业为产业发展基地,积极联合国内知名院校等科研单位,把镁合金应用作为重大科技专项,拨付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镁合金的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争取早日取得突破。

2、建立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议省、市政府把镁产业作为我省、市的一个特色产业重点加以倾斜扶持,以我市闻喜县银光镁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闻喜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使其成为镁产业科技研发、新产品孵化、应用推广的产业化基地。政府要加大投入,吸纳外地客商、企业入驻园区,共同推动我市镁产业快速发展。

3、积极争取扩大镁合金应用领域的国家政策。建议政府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协调,建立国产车辆镁合金新产品及轻量化的补贴机制和奖励机制,参照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式,将单车使用镁合金材料质量超过一定水平的节能示范性汽车列入节能汽车推广目录,在采购环节给予补贴,对制造企业的研发给予奖励,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使用镁合金也可以采取类似的鼓励政策,以此大力推动镁合金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政府要积极组织镁合金汽车轮毂的示范应用,镁合金汽车轮毂对乘用车节能效果明显,但真正大面积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省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加强与汽车行业协会的沟通,争取能够在城市出租车上进行小批量试用,成熟时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4、促进与大企业、大集团项目合作。如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汽车零部件等生产的高新科技企业,具有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目前年深加工原镁4多万吨;抓住发达地区产转移的机遇,不断创优环境,加快推进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资金、市场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更能带动我市镁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5、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小企业投资和年青人来园区创业。镁产业涉及领域很广,有许多新产品市场非常广阔,附加值很高,亟需开发;比如休闲运动器材、儿童用具、医疗器具、家饰产品、旅游工艺品以及精密铸造、精密锻造,只要用心去做,小产品可以打出大市场,做成大产业。

下载浅析永川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永川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西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作者:西峰区统…文档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606更新时间:2008-1-9文字控制:[小][大]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

    印江自治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印江自治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近年来,我县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蔬菜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了长足的发展,蔬菜生产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其产品加工量、外......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马铃薯适应性很强,而且产量高、热量低、营养成分丰富,因此受到很多国家的青睐,甚至被当作主粮食用。但是在我国,直到去年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才被提......

    甘薯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甘薯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雷文华,廖菊英,梁天明,何胜生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介绍了甘薯全粉的加工前景,并对甘薯全粉的生产工艺和应用作了综述......

    四川花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大全)

    四川花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崔富华,夏友霖 (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0)摘要:本文根据四川花生生产、加工利用状况,分析了四川花生产业现状及主要问题,预测了“十......

    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经管系学年论文 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作者 指导教师 杨 攀 张正琴 论文摘要:亳州是中国四大药都之首,又是神医华佗的故乡和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亳州现为全......

    竹溪县魔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竹溪县魔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初探 夏良荣1陈世春1彭家春2 (1、竹溪县农(魔芋)办;2、竹溪县魔芋研究所 湖北竹溪442300) 摘要:通过对享有“中国魔芋之乡”之美誉的湖北省竹......

    安徽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 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