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安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红安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根据国家和省林业局的文件精神,县林业局组织调查人员深入油茶基地,访问油茶种植大户,调查、座谈,收集了油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资料,现将我县油茶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红安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油茶林大部分栽植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油茶栽培面积有8.43万亩,占林业用地的7.6%;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有164处,属集体造林个体承包,近几年来也有积极性高的农民自发小面积造林。主要分布在华家河镇的金牛山、金湾村、邓湾村;七里坪镇的和尚头、黄石岩、上新集镇的大庙村、龙井冲村、水口寺村、王家店村;二程镇的大山背村、三里岗村、静居庵村、三里桥村、大赵家村、光山岗村;城关镇七峰山村、建中村、云台山村、李太村、况家畈村;杏花乡的邓家边场、大坡林场、精华村、狮子村;高桥镇的寨洼村、四岭铺村、觅儿寺镇的茶庵庙村、八里镇袁岗村以及太平桥镇的七丈山场等20多个油茶场,还有天台山、老君山等六个国有林场(苗圃)栽培的油茶林。在现有油茶林中,集中成片油茶林面积3.11万亩,油茶、马尾松混交林和散生油茶林面积 5.31万亩。据红安县统计年鉴统计全县2008年产干油茶籽69.85万公斤,产值335.28万元。在油茶加工方面,除有少量民间作坊式加工外,没有成规模的加工企业;油茶籽大部分由经销商销往湖南郴州、宜昌五峰等地。
二、油茶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一是油茶栽培面积较大,且相对集中。我县有油茶栽培面积8.42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6%,这些油茶林主要分布在红安中南部的低山丘陵区,栽培面积相对集中。我县的31000多亩成片油茶林主要分布在二程、华河、七里、杏花、高桥等乡镇的20多个村和场,每个村和场油茶种植面积均在千亩左右。
二是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我县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开始大面积营造油茶林,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人们在油茶栽培的实践中,逐步掌握了油茶的生物学特性,总结出一整套有关油茶栽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经营油茶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七里坪镇吊桥村曾秀英自己看准了油茶的前景,2006年承包油茶场后,举家搬到和尚头油茶场,做了新的场房,维修了旧场房,以场为家,把油茶当庄稼种,去冬今春投资8.5万元对465亩油茶进行了全面的管理,尽管前两年由于雪灾和金融危机对油茶产业的不利,收入不很理想,但今年丰收在望。通过疏林去杂、整形修剪、恳复施肥等技术措施对350亩油茶林实行了改造。二程镇大山背村周国雄2004年承包了村油茶场845亩油茶林,只进行砍抚和看管,2004一2008年分别产油茶籽4.2、2.9、2.9、2.7、2.3万公斤,销售茶籽累计收入达42万多元。省林科院将上述两个油茶场选定为油茶采穗基地,并选择了大量的优树供油茶芽苗砧嫁接采穗。
三是选育油茶优良品种,发展良种生产基地,为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长期的油茶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了不同油茶品种其产量、油质、经济效益差异较大,因此十分关注油茶优良品种选优工作;进行了湖南攸县良种油茶对比造林试验,1984年县林业局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共同进行攸县油茶与本县油茶栽培对比试验,用亚林所培育的湖南省攸县良种油茶(树形矮、适宜密植、春季开花、秋季结果、产量高)与本县油茶栽培对比,在城关镇峰山管理区李太村直播造林30亩,共分3个对照区,1个对照区攸县油茶与本地油茶各5亩。1984年春直播,1985年苗高20-30厘米,1989年开花,1996年7月初调查,油茶叶片厚、大,树势强壮,结果籽大、多,优于其它品种(品系)。亚林所在全国共定有4个栽培对比点,这是其中之一。湖北省林业局已开始实施油茶良种培育工程。2009年在我县建设150亩的油茶良种培育苗圃,计划年产油茶良种苗225万株。通过油茶良种选择、培
育油茶良种苗,为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油茶加工业已开始起步,加快了油茶产业发展步伐。我县在2005年以前油茶加工
几乎是传统的作坊加工,没有加工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设备、工艺落后,出油率低,生
产的茶油难以保存,经济效益低下。有少数油茶大户只能跑到邻近的省、市生产精制茶油。
目前,我县计划在近几年内发展1-3家油脂加工企业,打造红安的品牌,为完善油茶产业链,推动油茶基地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五是领导注重发展油茶产业,可发展油茶基地面积大。我县领导十分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分别在2008年抽调了与油茶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对本地油茶产业进行调查研究工作,通过看
基地、访大户、调查企业、外出考察,对油茶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调
研结论对发展油茶产业是肯定的。县政府为了推进油茶产业发展,把油茶产业发展事宜纳入
了议事日程。提出了油茶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发展模式、扶持政策、科技措施和组织
措施。全县有适宜栽培油茶面积20多万亩,规划近五年新造油茶林6万亩,规划通过五年
努力,把我县油茶栽培总规模扩大到15万亩以上,年总产值过2亿元,争创全国“油茶之
乡”。
三、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油茶基地规模小、产量低,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格局。我县仅有油茶纯林面积31150
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8%,平均亩产干茶籽仅有22公斤,只有正常产量的20%左右。无
论是生产面积,还是茶籽总产量,距规模化生产要求相差甚远。
二是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下。油茶林管理粗放在我县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人
种天养”、“广种薄收”是我县油茶林管理的基本现状;原有栽培的油茶林演退为马尾松、杂
木、油茶混交林,杂草灌木丛生面积5.3万亩,占现有油茶林总面积的37%,其余的油茶纯
林大多也只是砍抚、看管,少有实施垦抚、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一般平时
不管不问,只待茶籽成熟采收,采多少算多少;因此,亩平茶籽仅有20公斤左右,产初级
茶油5公斤左右,亩平产值仅有130一180元,经济效益较低。
三是油茶品种混杂、良莠不齐。在油茶栽培区,主要品种有寒露籽、霜降籽,还有少
量的秋分籽,在同一品种中,不同的植株、品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成熟期相差一个月左
右,茶籽大小不一,大的重15克以上,小的仅有8克,茶籽出油率高的达45%,低的只有
22%。在同一块油茶林中不同的品种、品系并存,良莠不齐,油茶生产经营管理极不方便。
四是油茶加工业滞后,发展油茶生产缺乏市场拉动力。我县目前尚无一家成规模的油茶
加工企业,茶籽大多直销外地。没有一家从茶饼、茶壳中提炼皂素、茶酸、茶酐的企业,大
量的茶饼、茶壳当作肥料、燃料使用,造成极大的油茶价值、资源浪费。正是由于产地油茶
加工企业少、资源浪费大、被充分利用少,油茶价值大打折扣,导致油茶价格低,因此,发
展油茶生产缺乏市场拉动力。
四、油茶产业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全国现有油茶总面积5500万亩,年产茶油22万吨。
近年来,油茶综合效益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国家对发展油茶产业支持
力度不断增强,油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一)油茶产业的发展趋势
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缓解能源危机的需要。油茶是名符其实的“铁杆庄稼”,对立地
条件要求不严,老百姓可在耕地以外的宜林地发展油茶生产,既能为国家增加油料供应,又
能让出更多的耕地发展粮食生产,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需要。茶油是绿色无公害食品,被称为“东方橄榄油”。其不饱
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远高于菜籽油和花生油。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和美国白宫卫生
研究院检验结果表明:茶油各项指标均优于橄榄油,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降低血脂、软化
血管等医疗保健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
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油茶经济价值高,据国家林业局调查测算,每亩优质油茶
林稳产期产值可达2000元以上,约为4.2亩油菜或1.34亩花生的产值;油茶稳产期可达80
年以上,一次种植,多年受益,一人种植,几代受益,是山区群众稳定增收的“摇钱树”。
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油茶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四季常绿,适生范围广,耐寒、耐
旱、耐瘠薄,既能绿化荒山、增加植被,又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
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优良树种。
(二)油茶产业市场前景分析
纵观国内、国际市场,茶油、皂素等油茶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价格不断走高,市场供
不应求。
国内市场茶籽提炼的初级油,价格达20—30元/公斤,部分精品茶油达100元/公斤
以上,是花生油的5倍。目前市场上的精炼茶油是“皇帝女儿不愁嫁”;阳新县富川油脂公
司生产的茶油长期供不应求。有资料显示,全国食用油市场总体上供小于求,高品质的食用
油每年缺口在200万吨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国际市场油茶全身都是宝,其叶、果壳、花、种子都是食品、制药、化工、化妆品
工业的优质原料。据称高品质茶油出口到俄罗斯达190元/公斤,日本茶油价格是菜籽油的7.5倍,精炼茶油求大于供。每1000公斤茶饼可再提取茶油80公斤,提炼皂素(水剂)26.3
公斤,还可以从中提炼茶酸、茶酐,剩余部分可作饲料、肥料,这些副产品在市场上都是“抢
手货”。皂素(水剂)目前价格为140元/公斤。每年,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秦国、印
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大量进口茶饼,用于深加工、改良土壤
和特种饲养。
(三)油茶产业宏观政策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油茶产业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12
月出台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决定“十一五”期间,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在全国重点扶持50个油茶高产示范基地、30个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和30个茶油知名品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调把油茶作为我国食品的“金字招牌”,重点予以开发。国家发
改委把油茶列入生物质能源树种,将从产业政策和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我省也把
发展油茶作为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的重点,大力支持发展。
(四)发展油茶产业对策与建议
1、认真做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油茶发展基地,合理布局加工企业,强化营销体系建设。
2、创新油茶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油茶林地产权合理流转,培育典型示范,发展油茶专
业合作组织,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油茶产业品牌。
3、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项目扶持机制,设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4、科学发展油茶产业。强化科技培训工作,推广油茶生产先进实用技术和油茶良种,搞好科技示范,抓好良种苗木培育,改造现有油茶低产林分。
5、加强组织领导,整体协调发展。成立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指挥、协
调油茶产业发展,成立油茶生产技术专班,负责油茶生产技术指导,制订油茶生产系列技术
标准,强化油茶种苗制度,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油茶产业发展目与主要领导的年度工作
实绩挂钩,奖优罚劣。
第二篇:谷陇油茶现状及发展对策
谷陇镇油茶现状及发展对策
吴明忠
(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林业站黄平556100)
摘要:总结了谷陇镇油茶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油茶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谷陇镇油茶的发展。
关键词:油茶;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黄平谷陇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优良乡土树种。它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列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1]。谷陇镇是黄平县的油茶大镇,20世纪60年代曾鼎盛一时,堪称“黄平油库”。但80年代后,受观念、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谷陇镇的油茶一直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油茶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
1谷陇镇油茶现状
谷陇镇位于黔东南州的北面黄平县东南面,距离县城、州府凯里分别为 28 km、51km,地处东经108°00′―108°11′,北纬26°45′―26°55′,东与施秉县,台江县毗邻,南与凯里市接壤,总面积 159.53 km2。这里水,电,交通,通信便利,镇内地形为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 760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均温度 14.7℃,年降雨量 1223mm,无霜期 280d。谷陇自然条件优越,其特征为:日照充足,四季明,雨量充沛。土壤主要黄壤广泛适宜油茶栽培繁衍。谷陇镇现有油茶林面积1000 hm2,常年产籽量仅45kg/ hm2左右,主要分布在,白斋、山坪、翁勇、长冲、双山、马头岩、黄泥、谷陇、大寨和青塘10个村,青塘村面积最多,面积266.7 hm2,主要是在40年代从湖南引进种植,由于多种原因,油茶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有1000 hm2油茶林基本都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品种以普通油茶为主。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群众观念落后,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低
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主要定位于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基本依赖“天种天养”,生产上仍沿袭粗放的种植技术和原始落后的管理,对茶林放任不管,不到茶子成熟不进山;甚至一些林农放弃了采摘,没有切实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因此很少投入人力、资金对油茶林进行管理和开发。
2.2管理粗放,经营效益低
油茶树长期以来基本上采用实生繁殖方式,导致品种严重退化,树势衰败严重,大小年突出,产量低且不稳,油茶品种皮厚、仁小、出油率低;加上谷陇茶农对油茶种植生产方式
原始粗放,技术含量低,对高冠嫁接、修剪等丰产技术知之甚少,对垦复油茶的积极性不高,全镇约有80%的油茶林没有进行垦复,即使垦复了也没有连续性,油茶林“老、稀、残、杂”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油茶林整体效益不高。
2.3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谷陇镇的油茶加工仍较多采用民间传统的液压式土榨法,加工能力弱,出油率低,只有22%左右。生产的油茶品质低,价格低,一般市场价为40元/ kg。茶壳在农村主要作柴烧,除几家深加工企业,其他作坊式的加工厂对于茶皂素提取、菌体蛋白饲料等综合开发利用还是空白。
2.4农村劳力少,茶油商品率低
山区种植油茶劳动强度大,而谷陇镇油茶主产区的农村青年都已外出务工。劳动投入少,是谷陇镇油茶林荒芜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油茶林分户经营,规模程度低,集中收购难,林农主要到当地附近的榨油作坊将茶籽榨成成品油留作家庭自用。
3发展对策
3.1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机制
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关键[2]。建议政府把油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富农产业和乡镇的主导产业来抓,在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油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负责制定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油茶抚育改造、品种改良和油茶加工企业的引进及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油茶林地流转机制和补偿机制,并把各种机制落到切实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上来,为产业发展做保障。3.2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发展油茶产业,首先要把转变群众落后观念放在第一位。一是走出去。组织油茶大户、乡村干部、有意向发展油茶的群众到州内的天柱、锦屏、黎平县或者省外的江西、湖南等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参观,借鉴经验,坚定他们种植油茶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发动民营企业、油茶大户,采取租赁方式,整合山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对零星种植、小规模种植的茶园,化零为整,变小为大,进行连片开发,形成油茶基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请进来。建议由县林业局或镇林业站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对油茶的认识,使群众树立“把油茶当作田来耕”、“种油茶也能致富”的观念[3]。
3.3以科技为支持,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步伐
发展油茶产业,应强化科技支撑,切实提高油茶经营的科技水平。林业、科技部门要加强本地油茶的良种选育及油茶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对新品种进行预植更新,对林相较好、产量不高的油茶林进行高接换冠,建议大力开发建设示范基地,以带动、辐射周边群众。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等一系列技术,成为合格的茶农。要积极组织开展技术下村活动,为群众提供油茶低改技术服务。
3.4培育龙头,提升油茶综合竞争力
县政府要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油茶龙头企业,促进油茶产业链的延伸[4]。同时在黄平县范围内鼓励企业进行名牌产品的开发,培育一批的品牌企业,进一步提高以谷陇油茶产品为主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油茶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附加值。
3.5转变机制,加强市场开拓
要实现产业化,必须开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重视企业的主体行为。如果仅建设油茶树基地,缺少油茶籽加工企业,农民生产的茶籽没有出路,缺乏销售渠道,也形成不了产业;反之,如果仅有油茶籽加工企业,没有一定规模的油茶籽基地为依托,则生产企业将成为“无米之炊”。建议加强和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积极鼓励贩销大户参与合作社,成为产销衔接的纽带和调节产销矛盾的主导力量;同时大力挖掘、弘扬油茶文化,丰富油茶内涵,增加油茶的主导力量,促进油茶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回良玉.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建设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J].湖南林业,2008(10):1-4.[2] 周席华,徐永杰.湖北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北林业科技,2008(6):50-51.[3] 唐忠武,韦健康.桂林市把油茶种植列为科技扶贫重点项目[J].广西林业,2010(1):36.[4] 黎丽.遂川县油茶种植气候区划及生产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81,284.[5] 刘小燕.青田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
(作者简介:吴明忠,男,1970年9月生,1998年9月获得助理工程师,现任黄平县谷陇镇林业站副站长,从事林业有害生物、林业行政执法、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等工作。电话:***。QQ:1048969274)
第三篇:2013年河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3年河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油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我国主要木本油料树种,中国是其原产地和主要分布区。油茶种子榨取的油(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茶油耐储藏,易被人体吸收,是理想的优质食用油。茶油及其副产品在日用化工、医药、农业和工业上都具有重要的用途。
目前河南分布的品种(类型)共有55 个,以霜降籽为主,立冬籽次之、寒露籽、秋分籽更次之。在河南没有单纯优良品种类型的油茶林,品种良莠参差不齐,油茶的产量普遍较低,全省油茶平均产茶油仅75 kg/hm2,不及中心产区湖南省、江西省高产油茶的1/10。
为丰富河南油茶品种资源,信阳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引进外地的良种:广西岑溪软枝油茶、江西白皮中粒、桂林葡萄油茶、福建龙眼茶、浙江红花油茶等近20 个品种(类型)。近年来随着对油茶的发展重视,信阳各地开始大力发展油茶,信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为解决信阳油茶品种(类 型)产量低和丰产栽培技术问题,从2003 年开始引种湖南、江西等地的优良品种主要有:湘林-1,湘林-3,湘林-4,湘林-27,湘林-28,湘林-97,赣林-22,赣林-24,赣林-26,赣林-27,赣林-166及亚林系列等50 余个品种,大大丰富了信阳的油茶资源。由于经费的限制,所引品种多以接穗嫁接为主,数量较少,以试验形式建林,发展面积很小。目前均处于观测阶段。
从总体来看,全省油茶生产仍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分析,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油茶的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长期以来,由于油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种植特点,尽管种植规模大,但产量低,又缺乏扶持优惠政策,致使油茶产业发展缓慢;现有品种老化混杂,经营粗放;过去主要使用实生苗造林,优良品种比重低;广大群众长期自给自足,没有真正把油茶当作商品来经营;油茶造林初次投入成本高;良种选育滞后;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有效的发展机制,很难形成规模效益。
中咨网(http:///)研究部总结河南油茶发展思路与对策
加大油茶林基地建设
近期目标:2011-2015 年,全省再新造高产油茶示范林15 226 hm2,低产油茶林改造6 373 hm2,到2015 年共计完成36 000 hm2 的油茶新造林和改造任务。中、远期目标:2016-2020 年,通过项目的全面实施,力争使我省油茶原料林种植面积达到50 140 hm2,同时,形成相对完备的油茶产、供、销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水平高、产出效益显着的油茶产业发展格局。预计全省50 140 hm2 油茶原料林,全部进入盛产期,年产茶油750 kg/hm2,可生产茶油3 760.5万kg,年产值可达15 亿元。发展油茶原料林不仅增加植被,绿化荒山,而且经济效益显着,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重要林业工程。
推广良种壮苗,加大良种基地建设
以信阳市林技站、信阳市林科所为依托,建立2.7 hm2 良种采穗圃;同时在光山、商城分别新建种苗繁育基地共8 hm2,育苗塑料大棚4 000 m2,炼苗阴棚6 000 m2。以林科所为依托单位,建立省级油茶研究开发推广中心,成立油茶推广技术服务队,开展科技下乡,采取科技宣传、科技咨询、播放电视录像、现场授课、示范操作等多种形式将油茶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及时送到林农手中,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服务。
组织保障
油茶产业链条长,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多,政策性强,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组建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油茶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引导,理顺管理体制,搞好部门协作与配合。应成立各级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处理油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组建由从事油茶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油茶产业专家技术组,在科研、良种推广、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
投入保障
大力发展油茶产业,资金投入是保障。国家应加大油茶林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油茶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把油茶基地建设与生态市建设以及种苗建设等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实行“谁开发、谁投资、谁收益”的政策,在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同时,要多方筹措开发资金,世行林业贷款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油茶原料林建设,各级财政、农业开发、扶贫等部门要有稳定的资金扶持,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有关部门的扶持资金和科技开发资金,用于油茶开发;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外商和社会各界投资油茶林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开发资金的管理,努力提高开发资金的投入效益。
在油茶主产区选择3~5 家基础比较好、企业信誉和资产状况良好,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油茶加工企业给予林业贷款政策扶持。对于企业贷款营建自有林地达到333.3 hm2 的,享受油茶种植补贴政策。重点支持油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在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带动辐射和市场开拓方面发展更大作用。
政策保障
河南应出台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设立鼓励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油茶产业健康发展,要将发展油茶产业放在和粮食及其他食用油产业同样重要的地位列入国家扶持范围;要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打破地域、行政界线,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共同投资发展油茶产业。形成运行灵活、有利于市场动作的运营机制,积极倡导“公司+基地+农户”的油茶产业发展模式。为保证各县(区)完成省下达的任务,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惯彻落实党的各项林业方针政策,应结合生态省建设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山区、丘陵一齐抓,号召广大群众利用房前屋后,村庄周围等地种植油料林。允许“四荒”使用权保持50 年或更长时间不变,并发放林权证,调动群众积极性。认真落实林业税费及相关优惠政策,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科技保障
组建成立油茶科学研究开发中心。在生产过程中应着重抓好油茶选优、良种引进、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形成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开发有机联系和产学研紧密合作的体系。
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综合利用,大力开展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等技术攻关。加强科技示范,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加强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通过科技示范,让农民看到优良品种和技术带来的实际利益,积极投身油茶发展。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建立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专家服务体系,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建立分组技术培训制度,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油茶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送技术下乡,提高农民经营水平。
建立技术承包责任制。种苗供应单位对提供的良种,要从造林到田间抚育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并将林农和企业对技术服务的满意程度、服务的实际效果等作为对技术人员考评的重要依据。
宣传保障
目前,人们对油茶的认识和了解较少,与橄榄油相比,市场认知度低。应当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形式,广泛宣传油茶健康绿色的独特功效,扩大油茶知名度。同时,应大力提倡健康饮食及生活方式,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法制保障
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林业管理。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的管理职能,对油茶原料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更新,实行管理和监督,使油茶原料林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油茶原料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篇: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前言
在目前资源、能源和环境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紧约束的大环境下,推动开发轻质结构材料——镁,已成为近年国内外研究和产业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镁合金的优异性能和产业化、市场化前景,使其成为公认的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而运城镁产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因此,研究镁产业的发展,对推动运城产业转型,具有特殊意义。
一、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1.74克/立方厘米,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
4、铜的1/
5、钛的2/5。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镁合金、稀土合金、阴极保护材料、金属还原剂和化工等方面。其中镁合金的应用前景最为广泛,镁合金是以90%左右的金属镁加入铝、锌、锰、稀土等其它元素组成的合金。由于镁合金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重量轻、屏蔽性良好以及较强的抗震减噪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等领域。同时,由于镁合金具有极强的可再回收利用特性
1、镁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性能优势。镁属于轻金属,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是目前实际应用的最轻的工程结构材料,也是重要的功能材料。是减重、节能、环保、健康的优异材料。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1.74g/cm3,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4,铝的2/3,,铜的1/5, 钛的2/5;镁的比强度和比刚度高;耐冲撞,阻尼吸震性能极佳;镁合金抵抗震动及降低噪音的性能特佳;镁的散热性佳,极适用于高散热要求的电子产品;此外,镁合金还具有电磁屏蔽性能优异、摩擦时不起火花、热中子捕获截面小、液态成型性能优越、切削加工和热成形性好、易于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的优点。
二是资源优势。镁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镁矿资源种类繁多。我国材料界泰斗师昌绪先生认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世界上镁矿资源最富有的国家,丰富的镁矿资源为中国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资源保障。
三是环境优势。镁及镁合金是环境友好型的材料,镁在其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一次性生产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在生产过程,污染可有效治理,废物可利用,中国镁冶炼企业首创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极大地改善了环保条件,镁工业逐步开始走上清洁生产之路;在使用过程,镁的轻量化性能优异,对节能和减排贡献大。镁合金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在降低油耗的同时,尾气排放也将大幅度降低。镁合金应用于汽车还可以改善车辆的设计,提高车的性能和舒适性。若再考虑镁合金在摩托车、列车和其它交通工具上的应用,其应用将可为国家减少的油耗和污染排放十分可观。在回收环节,镁可以反复回收使用,每次所需能源只是原生镁的5%,能耗进一步降低。
四是价格优势。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原镁生产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一直呈不断下降趋势。金融危机以来,镁价格又出现理性回归,目前镁价格与铝价格之比维持在1.02-1.15之间,大大低于专家公认的1.3的水平。与其他铜、锌、塑料材料相比,性价比也明显提高,这使镁的扩大应用有了极好的前提条件。随着镁合金领域若干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这种价格优势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将更大的得到释放。其未来的潜在价值在当前被明显低估,增值空间也十分巨大。
2、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合金的诸多优势以及其生产过程具有“一次生产、终身清洁”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展前景。
我国材料界泰斗、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先生指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交通工具轻量化、节能减排等理念的深入人心,镁合金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美国战略研究表明,当镁合金及其加工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镁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达到100-200公斤,由此造成的汽车减重可达10%-15%,油耗可减少6%-10%,不但降低能源消耗,并相应减少污染排放。此外,镁合金应用在手机、电脑、摄像机及电动工具等便携式产品上,不仅节能降耗,而且轻便美观。根据国际镁协预测,未来十年国际镁合金的需求量将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对镁合金的需求量,随着汽车、高速列车、城轨的快速发展,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总之,可以说镁材料的应用和镁产业的发展发展是全球潮流,中国机遇,是国家战略、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大力发展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材料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市镁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运城金属镁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起步,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重要的特色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属镁及镁合金生产基地,在世界上也占据重要地位。2012年,全市金属镁产量14.9万吨,占全省的65.35%,全国的23.28%,世界的1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9%。
(一)运城镁产业基本情况
镁及镁深加工产业是我市重要的新兴产业。多年来,我市依托全省丰富的白云石资源和煤炭、电力优势,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运城市共有镁生产企业30家,原镁产能57万吨,镁合金产能20万吨,深加工能力6万吨。主要分布在闻喜、稷山、万荣、夏县、盐湖区、绛县等,其中闻喜县镁企业相对集中,占到了全市镁企业的近一半,无论在规模、技术水平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201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统计的64家镁冶炼会员企业中,原镁产能、产量前10名,山西占到6家,运城占到4家,产量均在1万吨以上,全部为闻喜镁企业,分别是山西银光镁业集团、闻喜县八达镁业、闻喜宏福镁业和闻喜瑞格镁业。特别是我市银光镁业集团多年来坚持不懈在镁深加工上做文章,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积极扩大产学研合作,先后建成镁合金、压铸、板材、挤压型材、连续铸锭、镁合金汽车轮毂等多条生产线,开发出了航空航天、兵器镁合金零部件、纺织机械型材、高速列车型材、汽车轮毂、摩托车轮毂、电动工具等一系列新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银光集团军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全的全产业链的镁及镁合金产品生产企业,也成为运城乃至全国引领镁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运城市发展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原料储备丰富。白云石是原镁生产的主要原料,我市已探明稷王山、中条山多处白云石储量约20亿吨,可开采储量约10亿吨,并且品位高、杂质少、易开采。以年产30万吨原镁的生产规模计算,每年白云石用量300万吨,可满足生产300年。
二是初步形成专业人才队伍。我市原镁生产起步早,加上银光集团深加工技术上积累,具有企业多、规模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出了一大批熟悉生产装备、技术、工艺的熟练工人、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三是技术工艺先进。在原镁生产上,双蓄热式还原的精炼工艺国内领先;在镁合金深加工上,形成了镁合金、镁合金板材及挤压型材、镁合金轮毂等系列产品。银光集团有全国镁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镁合金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拥有专利30余项、核心技术20多项;银光集团是镁行业标准委员会成员单位,参与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银光集团承担了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等待20多项国家、省级项目,多项技术国内外领先,其中有两项技术分别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市整体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四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我市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以闻喜、稷山、万荣为中心的“镁三角”。涌现出银光镁业、华宇实业、金星镁业等10多家重点企业,其中,闻喜银光镁业是“国家级镁及镁合金产业基地”。
五是市场交易平台逐步形成。由于运城金属镁产业起步早、规模大、销售网络成熟,目前中部、西部包括陕西、宁夏的金属镁,都是利用闻喜现有的营销渠道进行产品销售,我市已经成为中国北方的镁交易中心。
(三)镁行业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多年来,我市镁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镁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尤其闻喜银光镁业集团,已与清华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金属所、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同时,为加快提升我市铝镁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政府与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了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由运城分院、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闻喜银光镁业三家单位联合在西安阎良建设高性能镁铝合金产业化应用研究中心,在闻喜银光镁业建设产业化基地。目前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运城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市金属镁及深加工产业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原镁冶炼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近年来,随着煤、电等资源成本的增加,全国镁冶炼向陕西、内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区发展。目前,陕西已发展到24家,规模接近运城,内蒙发展到7家。陕西神木地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焦-镁产业链,利用焦炉煤气冶炼金属镁,成本比我市低2000元/吨左右。
二是镁合金生产仍存在不少技术瓶颈。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要替代铝合金得到广泛应用,还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如铝合金已开发出几百个牌号,而镁合金只有几十个牌号。镁合金板材是镁合金中最高档产品,在航空、交通运输、国防工业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而传统的镁合金板材主要采取热轧和挤压方法生产,工艺流程长、成材率低、成本高,是镁合金大量应用中的主要产业瓶颈。
三是镁合金加工专用设备缺乏。当前镁合金加工大多采用铝合金设备,但镁合金与铝合金存在若干特性差异,使得镁合金表面质量和内在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是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全市镁产业主要以低端原镁材料生产为主,以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以简单的初级加工为主,高端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高附加值产品亟需开发,并亟需提升转型。
五是镁合金制品成本较高。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塑性成型加工难度大,比铝合金加工成本高,如铝板材价格在3万元/吨,而镁合金薄板价格达15万元/吨,镁合金挤压型材价格也达4-10万元/吨,这在很大程度上拟制了镁合金的推广应用。
三、当前制约镁产业提升和镁应用的主要障碍
当前,我市和全国一样,镁产业面临的突出的障碍和问题是: —在国家及政府层面,镁合金及其产品的研发缺乏系统性规划,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内容涵盖面有限。镁材料应用和镁合金产业的战略和规划还未能明确和细化。推广应用较难,政府引导不够。
—在市场层面,已有的镁合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未建立成果共享机制,产业化应用较少,产学研用还未能有机结合。镁行业还是以生产和出口原镁及镁合金初级产品为主,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产量不到总产量的20%,出口的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不足出口量的5%。
—在行业层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镁合金应用的认知有差异,前瞻性不够,行业间缺乏有效协同和协调,难以启动和实施大的推广项目,镁合金产品标准体系不完善,汽车能效和轻量化标准门槛还有待提高,以上原因导致镁合金应用一直处于徘徊局面。
—在企业层面,镁合金产业化及应用开发的投入不足,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投资主体科技创新的实力不强,风险准备不够,难以推动镁作为新材料的替代和建立新的材料开发应用体系。由于国内镁合金应用有限,在汽车等领域扩大应用的进程进展缓慢,产量难上规模,订单批量小,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偏高,出口量又出现下降,全国镁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镁及镁加工企业普遍效益不佳,镁及镁合金企业举步维艰。另外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而散,人才缺乏、大部分企业没有竞争力。
四、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
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以资源、区位、产业优势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以体制创新、环境创优为动力,以集聚高端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育创新人才为支撑,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投资融资、技术创新和项目推进的作用,加快推进镁产业向园区集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镁产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升级,将运城建成全国最大、竞争力最强的镁产业生产基地。
2、发展方向
按照我市发展镁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为动力,加快提升现有镁冶炼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原镁清洁文明生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建设高水平的镁合金深加工生产线,扩大镁及镁合金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以原镁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经营向高端镁产品、高科技含量的镁合金制品的转变;
3、发展重点
通过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以面向汽车、高速列车、航空航天军工三大领域为重点,建设高强高韧镁合金、宽幅板材、大截面型材、铸锭、压铸、砂型铸造、汽车轮毂等生产线,建成以银光集团为龙头的闻喜镁合金制品加工园区,真正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技术先进,镁产品生产基地,并不断完善建设市场机制,形成全国最大的镁及相关产品的交易中心。通过推动运城市镁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几点建议
目前,运城的镁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也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与挑战,产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技术及装备落后,加工成本偏高,国家政策扶持不够,缺乏相应的标准等。这些问题有的靠企业自身努力可以得到解决,有的则需要市、省、国家层面去落实解决。为加快我市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促进镁工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关键技术难以突破,是制约镁工业发展的主要难题,技术难度与研发实力之间的巨大反差是仅靠资金投入难以弥补的,也是企业无力做到的,需要省级,甚至国家级研发团队介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研发工作力度。建议省、市政府以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为牵头单位,以银光镁业为产业发展基地,积极联合国内知名院校等科研单位,把镁合金应用作为重大科技专项,拨付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镁合金的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争取早日取得突破。
2、建立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议省、市政府把镁产业作为我省、市的一个特色产业重点加以倾斜扶持,以我市闻喜县银光镁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闻喜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使其成为镁产业科技研发、新产品孵化、应用推广的产业化基地。政府要加大投入,吸纳外地客商、企业入驻园区,共同推动我市镁产业快速发展。
3、积极争取扩大镁合金应用领域的国家政策。建议政府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协调,建立国产车辆镁合金新产品及轻量化的补贴机制和奖励机制,参照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式,将单车使用镁合金材料质量超过一定水平的节能示范性汽车列入节能汽车推广目录,在采购环节给予补贴,对制造企业的研发给予奖励,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使用镁合金也可以采取类似的鼓励政策,以此大力推动镁合金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政府要积极组织镁合金汽车轮毂的示范应用,镁合金汽车轮毂对乘用车节能效果明显,但真正大面积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省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加强与汽车行业协会的沟通,争取能够在城市出租车上进行小批量试用,成熟时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4、促进与大企业、大集团项目合作。如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汽车零部件等生产的高新科技企业,具有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目前年深加工原镁4多万吨;抓住发达地区产转移的机遇,不断创优环境,加快推进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资金、市场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更能带动我市镁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5、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小企业投资和年青人来园区创业。镁产业涉及领域很广,有许多新产品市场非常广阔,附加值很高,亟需开发;比如休闲运动器材、儿童用具、医疗器具、家饰产品、旅游工艺品以及精密铸造、精密锻造,只要用心去做,小产品可以打出大市场,做成大产业。
第五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乡县大河镇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 文
学 校:西乡县农广校 班 级:2011级
专 业:农业技术推广 姓 名:张 峰
二〇一三年七月八日
西乡县大河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香菇产业是加快西乡县大河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兴产业。通过分析该镇香菇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提出了推进大河镇香菇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条件;对策;西乡大河
一、发展现状
西乡县大河镇下辖12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仅有按板镇种植香菇,种植农户30户,共种植香菇2万袋,总产鲜菇160斤,产值8万元,菇农共计获纯收入6万元,农户最高收入达0.2万元。目前,西乡县大河镇栽培种植的品种有135、939、9608等5个,其中以939品种产量最大、效益最好。食用菌人工种植过去在大河镇一直是空白,香菇是大河人工种植的第1个食用菌品种。
2010年,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县委、县政府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快该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农民寻找增收新途径,引进香菇订单生产试种,当年引导农户生产种植了10万袋,总产值32万元,平均产菇0.38 kg/袋,产值仅1.52元,纯收入0.22元/袋。造成产量低、效益差的原因是因为技术人员对该镇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缺乏充分的认识,照搬照抄福建的种植管理技术,致使菇农在种植管理中出现了问题,且公司在收购中不严格执行标准,压级压价,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但有少数几户种植成功,香菇产量平均0.52 kg/袋,产值达2.08元/袋,纯收入0.78元/袋,效益达到了香菇种植较好的中上等种植水平,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
2012年底,政府又引进了袋料香菇种植,并签订了2年的发展合同。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组织香菇生产。同时,政府组织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回来后协助进行生产管理,组织发动群众。这期间,香菇种植曾一度发展到了6个村150户农户中,最高年份曾发展到了120万袋,产量126 吨,产值226.8万元,纯收入58.8万元,平均纯收入0.49元/袋,香菇产业呈现出兴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由于种植管理技术较好的农民组建起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在大量香菇产品涌到收购点时,根本无法组织大量资金按合同收购;加之缺乏有效的大批量的销售路子,资金周转困难,出现了“打白条”现象,诚信受到了菇农的质疑,使香菇产业跌入低谷。但是通过连续3年的发展,广大香菇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已趋于成熟,出菇量和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培育出了一批从菌种选育、生产到栽培技术的本地农业科技专家。大河镇香菇在全县有了不小的声誉,部分县市纷至沓来取经学习。
2011年,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建起了香菇生产基地,建起了冷库。至目前香菇产业逐步跨入了正轨,并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销售网络。几年来共计种植香菇60万袋,共计产鲜菇326吨,其中县内销售200吨,总产值230万元,县外销售126吨,销售收入达89万元。但菇农产值仅为2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菇农发展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成熟
香菇生产工序多,辅料多,运距远,是一项消耗型的产业石油价格不断上扬,成本高,达1.6元/袋。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在辅料的替代产品攻关能力方面力不从心,难于在短时间内降低成本。西乡县大河镇香菇种植采用高架棚栽培技术。高棚架栽培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大部分农户投入较为困难;加之香菇市场价格多变,风险比较大,农民不敢冒险投入,从而限制了香菇生产快速发展。大部分菇农未接受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低,未能全面地掌握技术,影响了香菇产量和质量,使产业效益未显现出来。
(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大河香菇产业发展一开始就以企业带动起步,但引进的公司、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有的不是以发展壮大自身为目的,只是来进行投机生意,无法带动香菇产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公司没有长远发展目标,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压级压价,严重挫伤菇农的积极性,导致香菇产业发展徘徊不前。
三、发展香菇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
西乡县大河镇位于西乡县的西南部,地处巴山腹地,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北接本县左溪乡和骆家坝乡。距县城105公里,全镇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0米,平均年降雨量1300毫米,境内峰峦叠翠,山水秀逸。大河镇位于低纬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境内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地形波状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复杂,形成了暖温、亚热、热3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立体气侯、立体农业十分显著。境内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温18.5 ℃,最高26.3 ℃,最低13.2 ℃,月均温≥10 ℃有365 d,日平均≥10 ℃的积温6 781 ℃,年均降雨量1 279 mm,年相对湿度为77%,年日照时数2 064.6 h,平均日照5.66 h,无霜期达340~365 d,特别是11月至翌年4月,月平均温在13.2~20.2 ℃;境内无工业大气环境污染;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非常适宜香菇的生产和发展。
(二)丰富的原料资源
大河镇幅员面积39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1.71%,自然常绿阔叶植被保存较好,乔木层、灌木层次清楚,有着丰富的常绿原生黄栎、青冈栎、山茶花、麻栗树、水冬瓜树、野樱桃等树种,是发展香菇产业的优质原料,资源丰富,只要采伐得当,不但不会破坏生态,还会促进林产业发展,达到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三)独特的区位优势
大河镇的独特区位,在对外开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是西乡西南部通往外县及外省的重要门户,虽然该县香菇产业起步较江浙沿海地区晚、规模小,但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大河镇的香菇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四)良好的发展基础
大河镇香菇种植有4年的历史,产业发展从开始就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行政之手与市场相结合的运作手段。从行政上成立了香菇产业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宣传发动,积极协调林木采伐,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栽培技术,负责香菇的生产技术指导;市场运作方面引进、支持汉中市外具有一定种植技术、营销经验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体来大河开发基地,进行订单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一批高技术的科技人员队伍,他们可解决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具备了二级菌种的大规模繁殖技术及生产能力,能保证香菇产业所需的大量菌种,香菇产量产值得到了逐年提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示范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因而,发展香菇产业有良好的技术及栽培基础。
(五)优惠的政策环境
政府采取协调低息或无息贷款,无偿使用国家闲臵的公共设施等措施,扶持引进的香菇企业和种植大户,调进各种香菇辅料,预先给带动起来订单生产的农户先期赊用,交菇时分批结款,为各菇农解决了生产中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同时,出台了香菇种植户进行香菇种植时必要的林木、简化采伐办证手续、菇农无需交育林费、育材费由香菇企业统缴纳等对菇农有利的一系政策。
四、发展对策
(一)加大投资力度,增强香菇产业发展后劲
香菇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技术研发、推广、广告宣传、行政执法等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要继续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更多有效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镇沅,进行香菇产业化开发。财政今后要采取对企业和基地农户贷款贴息的办法,支持香菇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各级金融单位资金支持,确保香菇产业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香菇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极其严格,从育种到栽培、产品干燥,一个小的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相同的品种,县(市)乡(镇)村和菇农之间,产量有多有少、质量有高有低、效益有大有小,究其因之一就在于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同。要迅速扩大香菇发展规模,应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标准化生产上来,这就应认真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生产规程,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宣传规程,让菇农家喻户晓。层层培育示范大户,用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靠示范的力量启发、引导和激励菇农。聘请和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专业人员、示范大户和广大菇农进行培训。定期检查标准化生产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和交流先进经验。对新菇农,应力求使他们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老菇农,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标准化生产。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努力打造镇沅香菇品牌。积极引进、研制和推广拌料、装袋、打孔、烘干等生产机械,用机械化保证和促进标准化。还应坚持不懈地积极努力,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三)强化科技服务
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在品种选育、标准化配套技术研究、菇品加工储藏、新材料开发(如辅料的替代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对策。要加速品种选育和栽培模式的革新,直接减少菇农损失,提高栽培效益,服务菇农,增加收入。
(四)扶持香菇合作组织
要尽快成立镇香菇协会,将真正关心支持香菇产业的单位和个人、专业人士吸收到协会中来,共同为振兴香菇产业献计献策,形成行业自律的中心;同时让协会与公司协调好与菇农的利益分配,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要对各类从事香菇行业的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扶持,让其在产业的基地化、组织化、标准化升级、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扶持种植大户
要鼓励发展种菇大户,以联户、农庄等形式组建标准化生产大户,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农户,一头连企业,成为香菇栽培、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生产的带路人,引领其他菇农共同致富。
(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香菇产业化发展
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香菇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使其扩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对外来的客商要热情服务,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相关手续,疏通外销渠道。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增加投入、强化素质、优惠扶持政策等办法,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香菇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香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王宏宇,侯桂森,王长娜.林下栽培香菇培养料配方筛选[J].食用菌,2010(1):43-44.[2] 朱海平,叶建军.袋料香菇烘干加工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8.[4] 赵翠芳,张忠伟.香菇覆土栽培模式[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