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兰花产业发展建议
关于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思考
农村产业增收组:
兰花是一种名贵花草,具有很高的观赏、药用和经济价值,自古以来被视为珍品;同时,兰花又是一种扣人心弦的文化,既具有“天下第一香”和“活的艺术品”的魅力,还被人们意味有君子修道立德的高尚底蕴,因此,历来受到有识之士的推捧。
据文字记载,我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养兰花,公元1233年赵时庚编著的《金漳兰谱》是最早的一部关于养殖兰花的专著。历朝历代,兰事记载和养兰专著层出不穷,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赏兰、养兰经验,也选育出大量的精品兰花,给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儒雅生活和政治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依托和交友平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兰花已呈不可阻挡的态势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价值更加凸显,兰花产业应运而生。近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的引领下,我国的兰花产业从沿边地区向内陆迅猛发展,兰花资源较好的地区都把兰花当作产业来抓,如湖北的随州、四川的重庆等地都把兰花产业做的很好。同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和起步的不同步,也使得一些信息闭塞、缺乏有效保护措施的地区资源大量被破坏,其中,秦岭地区的兰花资源破坏程度最为严重。
秦岭惠兰品种是最古老的赏兰名品之一,她品格稳定、快繁难度极大,极具收藏价值,有“天下兰花在中国,中国兰花在秦岭”的美誉。宁陕地处秦岭南麓,气候温和湿润,属秦岭惠兰的适生区,兰花资源十分丰富。在宁陕做好秦岭惠兰的保护工作,以开发促保护,发展兰花产业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进入90年代后期,是秦岭兰花遭受劫难的开始。慕名而来的外地商贩偷偷来到宁陕及周边地区採集、购买、贩运兰草,疯狂地从中获取暴利。据反映,1995年至2005年期间,平均每年有100余名兰草贩子长期活动在宁陕、镇安、柞水一带,他们大多是河南、湖北一带贩子,这些兰花二道贩子将兰花贩给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境外客商获利。他们一边贩运一边养兰,使兰花可持续盈利,日趋产业化。这也启示宁陕一些贩兰人学习,目前,宁陕手头上养有好品种的有20余人,品种总价值超过500万元。如罗鸿儒多个梅瓣品种、朱宗富几个奇花品种、胡耀鹏的斑草、邓乐兵的边草都是单株几千元以上的精品,省内外知名。其中,陕西第二届兰花展的特别金奖就被罗鸿儒的一束梅瓣捧回。
从目前来看,宁陕野生兰花资源很少了,但是,当地养兰人还留有好品种,统筹规划,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当务之急,实践证明:资源的有序开发才是资源保护最有效的途径。为此,特提几点建议:一是力争2011年陕西第四届兰花展能在宁陕召开,宁陕的几个全国知名品种是有力的保证,只要当地政府力争,可以把陕西第四届兰花展与宁陕第一届兰花展放在宁陕同步开展;二是依托政府部门尽快成立宁陕兰花协会,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三是在宁陕县城境内建一个高标准的兰苑,把散户手中的好品种集中培养,以共养、寄养、奉养等多种出资形式,把兰 花产业做起来,把兰花的经济效益、宣传效益、文化效益发挥出来。四是大面积发展种植普通兰草,把下山兰草种熟后出售,让兰草步入普通百姓家庭,扩大销售量。五是适度引进其它兰花品种和洋兰,展现兰花的多样性,丰富兰苑。
以上建议的具体落实是:
一、由当地政府出面与省林业厅、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省兰花协会取得联系,力争将陕西第四届兰花展放在宁陕召开;
二、迅速成立宁陕兰花协会,制订《宁陕兰花协会章程》,组织搞好兰花的培养、选种、命名和宣传工作;
三、依托宁陕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场地优势,政府出面协调50万贴息贷款,新建一个500平方米以上的规范化兰苑,并委托宁陕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做好日常管理;
四、政府引导县城附近村民学习种植兰花,并适时外出寻找普通兰草的批量销售销路,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培育出稳定的消费市场;
五、在标准化兰苑建成后,适量引进当地没有野生资源的建兰、墨兰、寒兰、四季兰、大花蕙兰、卡特兰、蝴蝶兰、君子兰等品种,丰富兰苑品种,引导村民学会种植各种兰花,让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中职学生实习搭建平台;
以上想法仅属个人浅见,不妥之处还望有关领导批评指正。本人唯独希望能把宁陕的兰花产业做起来。此致
敬礼
熊早杨
2010年5月26日
第二篇:三亚市加快兰花产业发展扶持办法
三亚市加快兰花产业发展扶持办法
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进一步做大我市兰花产业,推动我市兰花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在两年内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吸收本地劳动力达到70%以上的兰花企业,按其投资总额3%至5%给予一次性奖励。
第二条 在我市投资兰花生物组织培养的企业,按组培室面积和生产能力,给予扶持。新建兰花组培室一次性给予每平方米补贴600元。
第三条 在本市建立省级兰花重点实验室或兰花研究所、研究中心,按总投资的30%给予一次性扶持;达到国家级标准的,按总投资的40%给予一次性扶持。
第四条 对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兰花示范基地,对其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市级示范基地按总投资额的10%给予支持;省级示范基地按总投资额的15%给予支持;国家级示范基地按总投资额的20%给予支持。
第五条 鼓励科技创新、兰花新品种研发和引种及推广,对在国际上注册并对产业化发展起重大作用、市场前景广阔、成果转化能力强的新品种,每个品种奖励20万元。拥有国家或地方知名商标的兰花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享受我市有关优惠政策。
第六条 支持现代兰花生产企业建设大棚设施扩大生产规模,进行集约化生产。对建高档现代化温室(智能化温室,包括温室主体、覆盖系统、遮阳系统、降温系统、苗床系统、灌溉系统、电系统、控制系统等)建设标准达到800元/平方米以上(含800元/平方米),建设总体规模超过10000平方米的,一次性给予200元/平方米扶持;建设标准达到300元/平方米以上(含300元/平方米,包括温室主体、覆盖系统、苗床系统、灌溉系统、电系统、控制系统等),建设总体规模超过10000平方米的,一次性给予75元/平方米扶持;建设钢架棚标准达到60元/平方米以上(含60元/平方米,包括花棚主体、苗床系统、覆盖系统、灌溉系统、电系统等),建设总体规模超过20000平方米的,一次性给予20元/平方米扶持。
第七条 支持农村兰花专业合作社、农户建设大棚设施扩大兰花生产规模,进行集约化生产。建设钢架棚标准达到60元/平方米以上(含60元/平方米,包括花棚主体、苗床系统、覆盖系统、灌溉系统、电系统等),建设总体规模超过667平方米的,一次性予以60元/平方米扶持。
第八条 鼓励兰花企业上市融资,推动产业纵深发展。对改制准备上市的兰花企业,在改制阶段给予5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促其早日上市挂牌。
第九条 切实解决中小兰花企业贷款难问题。通过政府支持,担保公司跟进,为企业进行融资担保。
第十条 对兰花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对引进国外专家和人才在交通费等方面给予奖励性补助。
第十一条 完善我市兰花流通体系,对新建现代化兰花冷藏物流中心、仓储加工中心、电子交易中心等项目,政策上给予优先立项和资金支持。加强航空运输调控,对兰花鲜活产品尤其在节假日期间给予优先安排舱位。
第十二条 支持兰花企业建设国际热带兰花拍卖市场,促进流通与国际接轨,面向港澳、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利用好海关的保税仓政策,以鲜切花为主,把三亚建成亚洲最大的热带兰花交易中心。
第十三条 支持兰花产业信息化建设。政府支持100万元,完善现有“热带兰花网(www.xiexiebang.com)”功能,使其成为农户、合作社、企业、科研单位、政府及其他中介机构等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成为国际热带兰花信息及网上交易中心。
第十四条 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放宽审批条件,支持兰花企业扩大出口,创建兰花出口基地,并积极配合为企业在种苗和兰花进出口通关等方面提供便捷。对出口型兰花基地给予扶持。
第十五条 加强对热带兰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检查与监督,建立许可证和认证制度。建立产地检疫体制,对按照标准化生产的兰花基地给予授牌,可申请免检。
第十六条 协助兰花企业办理森检手续,争取森检机构快速办结。
第十七条 实施兰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制。对从事兰花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研发推广的企业凡符合条件的,由科技部门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市科技信息产业局对经过认定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并积极协助企业争取市级、省级、国家级科技项目支持。
第十八条 组建三亚市热带兰花产销协会,设立三亚市热带兰花产业发展基金。基金来源包括:市财政预算外每年安排1000万元人民币专项资金、经批准从其它有关单位筹募的资金、基金收益、其他来源。三亚市热带兰花发展基金主要用途:三亚市热带兰花产销协会运作经费,兰花产业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创新科技(主要为新品种引进和育种)、海南野生资源保护、市场开发专项补贴、兰花合作社、兰花企业、种植兰花的农户和会员企业贷款贴息和其他无偿扶持支出。由三亚市财政局、出资单位、三亚市林业局和三亚市热带兰花产销协会组成三亚市热带兰花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该基金的审查,并报政府分管领导批准,方能使用。
第十九条 在本市投资和经营兰花产业,享受农业用电、用水优惠政策。
第二十条 鼓励和协助兰花企业在兰花育种研究、设施改良、节水设施配套、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等方面争取国家及省市相关部门立项和资金支持。
第二十一条 兰花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征用的土地,土地管理部门要优先考虑,快速审批。兰花企业的生产用电、用水、通讯要优先安排。
第二十二条 增加信贷投入,各级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金融部门,要将扶持兰花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信贷规模上每年要有所增加。对兰花企业向农户收购兰花产品所需流动资金贷款要优先给予安排,应按不少于兰花企业上年销售额的20%核定当年贷款额度。贷款应重点保证生产经营旺季,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对兰花企业的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按国家规定基准利率执行。国家下拨的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贷款也应重点扶持兰花企业。
第二十三条 支持兰花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政府帮助生产企业申报和完成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国际环保认证。
第二十四条 兰花企业管理人员在社会保险,继续教育、存档、子女入托、义务教育等方面,享受本市居民同等待遇。
第二十五条 鼓励兰花企业做大做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标准,每年评出规模大、效益好的兰花先进企业,予以表彰。
第二十六条 鼓励兰花产品深加工,对从事兰花加工的企业,在土地、资金、科研、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
第二十七条 支持兰花文化创意服务产业。对有助于提高现代兰花消费文化和艺术水平的创意服务企业,按照我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给予扶持和适当奖励。
第二十八条 每年举办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促进产业发展,创三亚兰展品牌,并争取承办世界兰花博览会,扩大国际影响。
第二十九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企业需要在每年年底前,由兰花企业向市林业局提出本的扶持、奖励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经有关部门联合验收并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条 以上政策不重复享受(含省、市两级),按高额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二○○八年九月十一日起执行,由市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近年来,**市全面实施“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化战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番茄产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之一。2008年,番茄播种面积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6.56万亩,比上年增长13.5%,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基本现状
截止目前,全市现有番茄制品生产企业3家,分别为: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
制品分公司、天然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域鸿兴果蔬实业有限公司。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5.66万吨,其中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分公司原生产能力4万吨;天然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能力0.66万吨;**西域鸿兴果蔬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1万吨。
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分公司成立于1995年,在市石化工业园区建厂。1995年引进意大利日处理番茄500吨生产线。2000年技改扩建,新增意大利日处理番茄2000吨生产线。目前是塔城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市重点扶持企业,产品销往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罗马尼亚、美国等地。2007年,收购番茄原料14.68万吨,支付原料款4300万元。生产番茄酱2.03万吨,产品合格率100%。实现销售2.2万吨,产值8125万元,经营利润1156万元,改变了多年负债经营的局面。今年投资5000万元,扩建引进意大利日处理1500吨番茄生产线。此生产线5月开始项目建设,7月底投入生产。截止10月底,收购番茄原料19.04万吨,支付原料款约8000万元。生产番茄酱2.92万吨,产值1.98亿元。
天然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招商引资企业,注册成立于2006年底,在市西大沟镇建厂。2007年开工建设并生产,收购番茄原料3.7万吨,支付原料款1073万元。生产番茄酱0.5万吨,产品合格率100%,实现销售0.5万吨,产值2444万元,经营利润420万元,成为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见效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今年截止10月底,收购番茄原料4万吨,支付原料款1680万元。生产番茄酱0.47万吨,产值2820万元。
**西域鸿兴果蔬实业有限公司公司是招商引资企业,注册成立于2008年,在市哈图布呼镇建厂。当年引进中科院最新加工工艺技术的浓缩番茄酱生产线,产品定位为国际市场。投资3000万元,一期建设日处理1000吨番茄生产线。今年7月底,番茄制品生产线建设完工投产运营,开始收购番茄加工。截止10月底,收购番茄原料3.8万吨,支付原料款1554万元。生产番茄酱0.41万吨,产值2460万元。
二、发展预测
近年来,**市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
1、现状分析
番茄产业按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5.66万吨计算,全年需番茄原料34万吨,需番茄种植面积7.5万亩。其中中粮屯河**番茄制品分公司需番茄原料24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5.3万亩;天然番茄制品有限公司需番茄原料4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0.9万亩;**西域鸿兴果蔬实业有限公司需番茄原料6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1.3万亩。
2、新增预测
今年9月后,我市审核备案番茄制品投资企业2家。分别是金实果蔬有限公司和田源果酱制品有限公司。金实果蔬有限公司将投资1000万元,在四棵树镇建设番茄制品生产线,新增1万吨生产能力。田源果酱制品有限公司将投资3000万元,在石桥乡建设番茄制品生产线,新增1.5万吨生产能力。
新增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合计2.5万吨,全年需新增番茄原料15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3.3万亩。
全市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将达到8.16万吨,从生产与加工平衡衔接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全市需番茄原料49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10.8万亩。考虑到自然灾害等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产量,今后番茄种植面积应计划在10万亩左右。
三、成本分析
由于市场的变化,根据**市目前的种植情况,我们通过抽样调查,进行了棉花、玉米和番茄等农作物的成本效益对比分析。
棉花:棉花籽棉亩产量295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5.2元,亩收入1534元。棉花良种补贴每亩15元,亩毛收入1549元。亩成本1066元,其中今年棉花收获费上涨,每公斤1.3元,收获费达383元;化肥主要用尿素和二胺205元;农药叶面肥90元;种子30元;机械作业和运输费143元;农膜45元;人工日常管理费100元;水费70元。亩毛收入减去成本,纯收入为483元。
玉米:玉米亩产量910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1.35元,亩毛收入1228.5元。亩成本542元,其中收获使用机械,费用60元;化肥主要用尿素和二胺155元;农药叶面肥40元;种子28元;机械作业和运输费109元;人工日常管理费80元;水费70元
。亩毛收入减去成本,纯收入为686.5元。
番茄:番茄平均亩产量5600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0.38元,亩毛收入2128元。亩成本1225元,其中收获费400元;化肥主要用尿素、二胺和复合肥210元;农药叶面肥50元;种子30元;机械作业和运输费330元;农膜45元;人工日常管理费80元;水费80元。亩毛收入减去成本,纯收入为903元。
通过比较分析,棉花受市场收购价格的影响较大,而且田间种植劳务繁重,但易存储。玉米种植省工省力,采摘容易。番茄产量高,作物成熟比较集中,但不易存储,如果不能及时的收购,容易造成损失。番茄如果运用滴灌技术,产量还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进行棉花、玉米和番茄的种植,番茄亩纯收入高出棉花420元,高出玉米216.5元。
四、措施建议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培育规范番茄加工企业,继续完善番茄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全面提高番茄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番茄制品国际市场供不应求,出口前景广阔,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争相引进国际先进的加工技术及设备,投资新建番茄制品生产线,进行番茄深加工。但企业向高利润行业集中发展的惊人速度仍然让人感到担忧,番茄产业危机依然存在。如果出现每年番茄制品生产旺季,各企业抢购原料,势必会造成无序竞争的局面。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根据《**市番茄产业发展规划》,全市已经基本完成了新建企业的布局,结构趋于合理,番茄原料处于饱和状态,不宜再新建番茄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必须积极引导现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使**市番茄产业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一是要做好种植面积规划,加紧培育番茄原料基地,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解决企业之间的原料问题;二是要加强科技攻关,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单产,解决番茄生长周期短、成熟太集中的问题,提前化解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矛盾;三是要合理调节价格,通过“公司+农户”等形式建立工农协作和稳定的价格关系,确立原料保障、奖励、风险共担机制;四是合理安排好摘收期和运输,避免番茄在成熟高峰期积压,减少霉烂损失。因此**番茄产业发展应通过壮大现有龙头企业,采取“以资本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协调运营,树立品牌,走向国际”的基本思路,以“原料基地化、加工群体化、生产规模化、市场网络化、科研系统化”的模式发展,最终彻底根除原料供应中存在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
**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番茄产业已初见成效。我们相信,通过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加强宏观调控,必将提高番茄加工企业的经营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第四篇:安康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安康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作者:张忠民
马铃薯是我市第三大粮食作物,在我市更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广大群众有种植习惯和生产经验,又是一种传统优势作物。为保障粮食供给、解决山区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特殊贡献。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马铃薯已由高山农民的口粮、养殖业的饲料发展成为城乡人民的蔬菜、保健食品和休闲食品;随着加工业的快速发展,马铃薯已由过去的粗粮发展成为市场潜力巨大的粮菜兼用,粮经一体的高产、高效作物和食物精品。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1马铃薯产业现状与潜力
1.1面积稳步扩大。马铃薯在我市各地都有种植,传统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汉滨、紫阳、岚皋、平利和镇坪5县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面积一直在50万亩左右徘徊,主要是高山群众自产自食,商品量很少。九十年代有所发展,总面积基本稳定在60万亩左右。近几年,随着马铃薯效益的提高,生产发展较快,由高山地区不断向低山平坝和城郊延伸。2009年,全市马铃薯面积75万亩,单产867公斤,总产65万吨。
1.2品种不断更新。在70年代,我市种植马铃薯选用的品种多为自留种或串换,产量较低,单产400公斤左右。在“十一五”期间,我市马铃薯育种工作成绩显著,为全省乃至全国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马铃薯育种工作中先后获得科研成果8项,9个农作物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及省级审定,获得国家专利一项。先后育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2个马铃薯新品种,其中秦芋30号、秦芋31号分别通过国家审定,并分别获得全国农牧渔业部三等奖和陕西省农技推广三等奖。选育的中早熟、高淀粉和高蛋白原料薯及菜用鲜食品种:安薯58号(秦芋30号)、秦芋31号、安农5号、安薯56号已在周边城市销售。新选育的0104-
2、0101-
2、921-226等早熟品种即将上市。引进的费乌瑞它、早大白等良种已在市内低海拔县区和周边市县逐步稳定扩大种植面积。由于种植品种不断更新,使我市马铃薯优势种植区亩产达到1200公斤以上。
1.3技术逐步普及。由于我市对马铃薯新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从未间断,在种技术普及上成效显著。上世纪六十年代重点推广了春播改冬播,产量显著提高,后来又选育了安薯
56、秦芋30号、秦芋31号、沙杂15等一批马铃薯高产新品种,先后引进了克新系列、紫花白等一批高产品种,应用于马铃薯栽培生产;先后组装集成了地膜覆盖、双膜覆盖、高垄栽培、冬早播、短壮芽、间作套种、脱毒良种和免耕技术等一批高产栽培新技术,促进了马铃薯单产的提高。县、乡镇马铃薯技术推广体系也已完善。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单产水平稳步提高,促进了马铃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2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2.1单产水平低,品种单一。我市马铃薯平均亩产860公斤,低于全国平均单产13%,其主要原因是缺乏高产抗病(晚疫病)的主栽品种。安康市仅2000年在马铃薯生长后期晚疫病大面积流行,全市马铃薯单产折主粮109公斤,比常年单产145公斤,减产33%,总产减少36949公斤。全市川道地区早春上市,播种面积较大的地膜马铃薯需早熟品种,经过多年引种串换,严重混杂退化,急需更换新品种。
2.2缺乏优质专用品种。目前我市马铃薯主栽品种不突出,优质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应用步伐缓慢,限制着马铃薯生产水平的提高,致使单产一直徘徊在800公斤左右。
2.3科研推广工作滞后。近十年我市只选育出了2个在生产上应用的新品种,但推广速度缓慢。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重视不够,应用的均是传统技术措施和从别的作物上移植过来的技术。脱毒种薯、地膜覆盖、高垄栽培等各项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不高,先进技术的增产潜力未得到有效发挥。
2.4种薯标准化程度低。生产上多为自留种或串换,几乎没有公司经营马铃薯种薯,生产上应用的脱毒种薯经过扩繁几代后,也很难达到脱毒的标准和要求,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提高。3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
3.1地理区位优势。安康市马铃薯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安康市具有近似于马铃薯原产地的生态条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以耐脊抗灾、高产稳产、粮菜饲兼
用、营养丰富且产业链长的优势,生产面积稳步上升,加工工艺不断改进,销售网络逐步拓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层面的产业格局,在生产面积、总产量、商品率、经济收入等方面,已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产业。目前,安康农民对于种植脱毒马铃薯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最乐于接受,尤其是对马铃薯良种的更新与推广要求极为迫切。中高山良种育繁区,主要涉及平利、镇坪、岚皋、紫阳和宁陕五县。该区域气候冷凉,光照充足、生长期长,马铃薯良种繁育和栽培基础好,具有原种生产地的生态条件,生产的种薯质优种纯,食用薯品质优、口味好、无公害,深受顾客欢迎。
3.2品种资源优势。我市所选育的中熟品种秦芋30号、秦芋31号,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高,薯圆形,适宜淀粉和蛋白质的原料薯及菜用鲜薯。特别是秦芋30号,因其淀粉含量高、薯形好,适于作原料薯生产。而且秦芋30号、秦芋31号的还原糖含量低,也适宜开发油炸快餐食品。
3.3技术优势。目前,安康市有专门从事马铃薯育种、生产、专业技术人员18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10名,秦芋30号新品种的主要培育者蒲中荣研究员长期担任顾问。我市在马铃薯科研育种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安康市农科所镇坪高山试验站是全国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点之一,在马铃薯科研育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发展思路、目标与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山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科技支撑、企业带动的发展思路,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使马铃薯产业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亮点。从2010年起至2014年底计划要达到以下目标:
4.1计划再建秦芋30号和秦芋31号两个品种选育基地400亩,基地建在镇坪县曾家镇金坪村的市农科所高山试验站和平利八仙镇龙山村。
4.2计划建成一级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生产二级良种10万吨,主要满足安康市及周边地区百万亩马铃薯生产的用种量。良种繁育基地主要选在镇坪县上竹乡华龙村、庙坝村,平利县八仙镇龙山村、凤凰村、龙门村。紫阳县双桥镇六河村、绕溪乡两河村和双柳村;以及岚皋、宁陕五县的部分高山村组。该区域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气候冷凉,土壤疏松,无任何污染,并有天然林做隔离带,良种繁殖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
4.3计划建成月河川道3万亩菜用商品薯生产基地,产品主要供应西安、十堰、本市及周边地区。商品薯基地主要建在月河川道的汉滨区关庙镇、建民镇、花园乡、河西乡、五里镇、恒口镇、张滩镇;汉阴县的涧池镇、永宁乡、蒲溪镇、平梁镇;石泉县的池河镇等12个乡镇45个行政村。这里光热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农民商品意识强,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非常适合商品马铃薯生产。
4.4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市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50%,加工转化比例达到30%,到2014年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亩产1500公斤。与2009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相比增加25万亩,亩产增加633公斤,总产达150万吨,增涨2.3倍。实施步骤如下:2010年达到80万亩,平均亩产鲜马铃薯1000公斤,总产80万吨;2011年达到85万亩,平均亩产鲜马铃薯1100公斤,总产93.5万吨;2012年达到90万亩,平均亩产鲜马铃薯1200公斤,总产108万吨;2013年达到95万亩,平均亩产鲜马铃薯1350公斤,总产12
8.3万吨;2014年达到100万亩,平均亩产鲜马铃薯1500公斤,总产150万吨。
5、产业建设内容
马铃薯在我市是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全市粮食总产中的比重达到25%,部分中高山区超过50%,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曾经为解决我市的温饱和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随着生产的发展,马铃薯已成为粮食、蔬菜、饲料加工和工业原料兼用的主要农作物,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促进我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意义重大,因此,我市将突出以下三项建设来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5.1突出四大区域建设。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将我市划分四个不同产区:一是大高山种薯产区。这一区域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上、气候凉,昼夜温差较大,病毒传播媒介少,作为种薯繁殖基地,有利于生产出产量高、病害少、品质好的种薯,为低山平坝地区提供优质种源;二是中低山粮、饲薯产区。海拔600-800米的中低山区,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病虫较少,是传统的马铃薯生产优势产区,适宜作为粮食型、饲料型马铃薯生产基地;三是城郊菜用薯产区。该区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以供应城镇市场为主,进行地膜栽培、集约经营,及早上市;四是交通干线加工薯产区。利用川陕高速、十天高速、210和316国道、省道沿线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用于淀粉、薯片、薯条、粉条等产品加工的加工薯,实现加工增值促增收。
5.2建设五大体系。根据我市实际,产业发展重点是加强五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安康市农科所高山试验站负责新品种选育及脱毒微型薯、原种、一级种薯的生产。建立良种繁育基地,联同基地村(组)成立种植协会,组织农户实行“铃田模式”,即每户每年种植0.1-0.2亩微型薯(7000-1500粒)为起点,每年生产原原种100-200公斤,第二年扩大种植原种1-2亩,生产原种1000-2000公斤,第三年扩繁生产一级种薯10-20吨。以此为基础,各县(区)农技中心再负责二、三级种薯的繁育与良种推广工作,使我市良种繁育体系建成后,每年可以生产脱毒微型薯1000万粒,原种薯1000吨,一级良种8000吨,二级良种10万吨,来满足安康及周边地区百万亩脱毒马铃薯的需种要求。二是加强生产基地体系建设。支持5万亩种薯繁殖基地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及土壤改良、修建田间道路等辅助设施。三是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支持现有市、县、乡农技推广网络,开展马铃薯技术培训、高产创建、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等公益性活动。四是加强加工体系建设。扶持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五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展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民自主开发市场潜力的参与度。
5.3组装集成技术。首先要优化栽培模式,普及四改技术,即改常规种为脱毒种或优质高产良种;在种植条件好的地方改挖窝穴播为开沟条播;改露地栽培为覆膜或盖草栽培;改平作为垄作。其次,要科学配方施肥,控氮增磷补钾,增施农家肥,补施微肥;并重点防好晚疫病、病毒病和地下害虫,以此来降低损失,提高生产效益。
6、保障措施
6.1加强组织领导。为了确保100万亩马铃薯产业基地建设任务的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市上成立以市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市农业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市农技站、农科所和县区农业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基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建设基地方案制定、组织运行、任务落实、技术指导、种苗供应、大田生产和技术宣传培训。各县作为一把手工程相应成立组织协调领导机构,落实任务,办好样板,抓好示范引导,督促检查,验收和评比,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切问题,保证该项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6.2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采取“行政引导,企业参与,项目扶持,农技唱戏”的运作模式和市场运行机制,积极与科研院校,投资企业,专业协会等涉农力量的结合,使他们成为联结政府、服务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把农技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体系网络优势与企业的研发、资金、市场、掌握物化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出钱、专家唱戏、农民受益。”一是种苗生产供应采取市场运作方式,招商引资,成立种苗有限公司,按需生产,保质稳价,及时供应;二是马铃薯产品生产购销,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确保企业原料供应,保护农民利益。
6.3扎实抓好示范点。为了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对确定的重点乡镇,要加强农技综合服务站技术力量配备,抽派精兵强将,充实基层推广队伍,保证每个村有1名马铃薯技术专干,全面负责所包村的技术宣传、培训和指导。同时,将任务完成情况和产量水平高低,作为技术人员年终考核的依据,真正把示范点办成是大面积推广的高产典型,是技术干部的练兵场,是衡量技术水平的监测站。
6.4搞好科研推广。马铃薯栽培技术在我市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积累了一套成功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但是,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连年大面积的种植,病虫害、重茬、品种退化等问题给科研和推广带来新的课题。市上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全面负责脱毒种薯生产,新品种推广,高产栽培等技术,及时发现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始终站在技术科研和推广前列,从品种密度、施肥、防治病虫、窖藏保鲜等生产环节,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规范种植水平,逐步形成一套高产高效马铃薯栽培模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6.5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全面实施科教兴农、科教兴薯战略,加强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探索农民培训新体制,新机制,广泛组织农技人员围绕《规划》确定的优势区域,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加强示范引导,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科学务薯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
6.6组建马铃薯专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按照民办、民营、民管的原则,在充分利用原供销系统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每个乡镇组建一个马铃薯专业协会,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通过专业协会,向农民提供优良种苗,市场信息、生产技术,组织农民按计划生产,推行订单生产,负责马铃薯购销。
6.7推行马铃薯生产科技承包制。一是将马铃薯每年生产任务按市、县、乡三级承包,层层签订承包合同,将任务落实到乡村,分解到个人,实施到田块;二是制订科学的考核管理办法;三是严格奖惩。在每年的年初和年终,组织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考核和评比,把完成好的乡镇作为领导和包抓技术人员职务(称)升降(聘任)和奖励的依据,对完成任务差和弄虚作假的乡镇领导和包抓技术干部除通报批评教育外,对情节严重者,进行降职任用和降低聘任,真正体现能者上,庸者下,充分发挥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
第五篇:会宁县发展草畜产业的建议
关于支持加快会宁县草畜产业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会宁县按照“打绿色牌,把会宁建成陇中绿色产业基地”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草畜是第一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百万亩全膜、百万亩玉米、百万亩草、百万亩马铃薯、百万只羊五个百万工程,草畜产业发展基础得到加强,规模养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2010年以来,会宁县提出了 “草畜产业促进年、提升年、质量年、巩固年、效益年”发展战略,大力实施草畜产业“十百万”促进工程,先后制定了《草畜产业发展意见》等6个政策性文件,广泛宣传动员,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仅一年时间就落实草畜发展资金3.13亿元,全县饲草总产量达到200多万吨;新建郭城亿源千头肉牛养殖等大型集约化、工厂化养殖龙头企业11家,全县草畜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9家;新建郭城金岚肉羊等养殖场(小区)108个,全县养殖场(小区)总数达到151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0210户,全县规模养殖户总数达到2.96万户,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1.45万头、120.03万只、47.41万头和149.33万只,草畜产业增加值达到 5.6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52%,其中玉米、紫花苜蓿种植及肉羊出栏量均居全省第一位,肉类总产量居全省第三位,已被省上确定为肉羊十强县之一。“
虽然会宁县在草畜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
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发展草畜产业一次性投资数量大,许多养殖企业及养殖场在完成土地征用及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在畜禽引进、饲养周转、流动资金等方面缺口严重;同时,由于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手续繁多,融资较为困难。二是良种繁育体系尚未建立。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不完善,新品种引进数量少,改良速度缓慢,优良品种普及率低,杂交繁育技术含量低,造成品种混杂,并对我县特色品种滩羊造成很大冲击,严重影响优势地方品牌的形成。三是动物疫病防控压力较大。会宁县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及村防疫员,主要由五十年代民间兽医、六十年代会宁五七学校及1971年省畜牧学校短期培训的技术人员组成,通过多年机构改革,目前乡镇畜牧兽医人员成为无工资、无土地、无退休费的“三无”人员;县乡畜牧兽医服务机构防控基础设施差,防控技术人员缺乏,防控器械和经费严重不足,防控能力薄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四是草原及人工草地退化严重。会宁县天然草原植被退化,产草量低。据测定,350万亩天然草原平均亩产青干草仅53.9公斤,产草量相对较低;在127万亩人工草地中有30万亩近年来种植的高产草地,20万亩中产草地,还有77万亩已过高产期的退化低产草地,中低产草地占到76.4%。五是饲草利用率不高。我县饲草资源丰富,但微贮、青贮、氨化及粉碎利用数量仅为40%,饲草料加工利用滞后,农作物秸秆浪费严重,农业综合效益较低。六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会宁县龙头企业以养殖型为主,草产品加工、动物屠
宰、加工、冷藏环节严重滞后,拳头产品少;没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产业化、组织化经营水平低,规模优势不明显,制约了草畜产业向纵深发展。七是畜产品安全检测空白。县乡两级至今没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人员、设备,无法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针对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县上提出了以大型养殖企业、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户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草畜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家家有草地、户户有畜禽、村村有小区、乡乡有企业和粮草协调、种养协调、草畜协调、产业协调“四有四协调”的目标;通过给予青贮池、青贮机具补贴等方式,引导和扶持大型养殖企业、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户兴建青贮池,鼓励和支持企业或合作社建设“青贮银行”,补贴投放铡草机、秸秆揉丝机、粉碎机等设备,组建秸秆青贮服务队,大力推广秸秆全贮、青贮、黄贮技术,到2015年,计划新增苜蓿红豆草等人工草地50万亩,达到160万亩;建成草畜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规模养殖场(小区)200个,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建议省上在以下方面给予支持:
1、建议将会宁列为畜禽调出大县和草畜产业强县,在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畜禽良种场、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畜产品加工、草原及
人工牧草种植奖补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支持。
2、建议在会宁建立国家级、省级饲草料应急储备基地,引进先进的牧草收割、加工和贮藏技术,采取国家补助,企业经营的办法,依靠市场手段运作,建立大型饲草储备库,构筑西北饲草料安全屏障。
3、建议在会宁建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示范区,以改善基础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综合治理、开发优势资源为重点,把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高效旱作农业、退耕还林还草、扶贫开发等有机结合起来,实行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做到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整村、整乡、整流域治理,改善会宁生态环境。
4、建议在会宁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发展“种—养—沼—种”循环生态农业,把沼气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扶持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将会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和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