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时间:2019-05-15 06:0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第一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

第二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

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第三篇:巴中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

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第四篇: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现有茶叶面积2.7万亩,其中绿茶1.4万亩,采摘面积1.2万亩;莓茶1.3万亩,野生面积8000亩、人工栽培5000亩,茶叶面积位居全州第二。2006年全县茶叶产量210吨,产值560万元,其中绿茶110吨,产值260万元;莓茶100吨,产值300万元。产地集中分布在砂坝、塔卧、毛坝、润雅、首车、大坝等10多个乡镇,茶农3万余人,茶叶是靖安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靖安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靖安县地处武陵山中部,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境内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绿茶鲜叶持嫩性强,营养物质丰富,制成的茶叶味醇香浓,有地方特色,自古以来就是出好茶的地方。莓茶更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黄铜含量之高为全国同类产品之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2、产品品牌优势。靖安县已通过了1.5万亩无公害绿茶产地认定,莓茶已着手有机茶叶的申报。多年的研制和开发,“永农翠”、“猛洞毛尖”分别获第六届、第七届“湘茶杯”金奖,“溪洲莓茶”已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州莓茶唯一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牌。

3、产业基础优势。靖安县农民制茶历史悠久,县茶叶研究所是湘西州唯一茶叶研究所,有制茶专业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5人,技术实力雄厚。过来,在名优茶研制和开发上,靖安县一手抓良种基地建设,一手抓名优绿茶研制,先后引进白毫早、碧香早、福鼎大毫、槠叶齐、福云6号等无性系良种茶苗,在砂坝镇西洋坪村、大坝乡双凤村分别建成了50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和600亩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在毛坝乡建成了“千亩莓茶基地”。市场开发上,通过溪洲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土家人公司等企业包装上市,产品远销上海、北京、长沙等地,走出了茶叶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新路子。

4、文化及旅游资源优势。靖安县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千年土司故都--老司城,原始次生林--小溪,国家级文物--溪洲铜柱,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漂流,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塔卧,国家森林公园--不二门,文化及旅游资源为靖安县茶叶闯出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靖安县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靖安县在发展茶叶产业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茶叶产业规模不大、茶叶品牌不精、市场化程度不高、扶持资金缺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总面积不大。靖安县茶叶总面积只有2.7万亩。二是茶叶品牌不精。茶叶生产企业不过十家,茶叶品牌却多达二十多个,形成了一个企业多个品牌、一个产品几个品牌的格局,茶名多、品牌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外宣传和销售不利。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早在上世纪80年代,茶叶曾是该县一大主导产业,但当时只重生产、不重市场,茶叶市场化程度低。近年虽有几家企业进行茶叶市场运作,但都因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加之茶叶产品标识、执行标准不全,产品难以进入各地市场销售,茶叶市场占有率很低。四是扶持资金不多。由于靖安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少,2007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361万元,对茶叶产业扶持有限,茶叶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三、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一是领导重视。靖安县是国家扶持贫困县之一,要摆脱贫困,就应发展特色产业。应从茶叶生长环境特殊、茶叶品质好、莓茶野生资源多、茶叶效率高、投资风险小等实际出发,成立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政策激励。政府出台发展茶叶产业的相关政策。在营销管理上,实行“走出去”的政策,派遣人员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企业管理技术。在营销队伍上,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在大中专院校、经销商中吸收一部分人员,壮大茶叶营销队伍,提高茶叶营销专业水平,增加茶叶经济效益。三是加大扶持。靖安县稀有的野生莓茶已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国家级保护的品牌,县财政、县扶贫开发办等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将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四是信贷支持。茶叶产业是一项投资稳、风险小、回报快、效率高的好项目,应加大信贷支持,促进茶叶基地开发、名优茶加工厂建设、新品种引进等,壮大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2、发展龙头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随着市场化建设的深入,茶叶在管理水平、技术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都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靖安县茶叶至今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没有一个有实力、有规模的龙头企业。要做强茶叶产业,应立足茶叶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广大农户制茶的优良传统,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重点培育一个茶叶龙头企业,政府采取贴息贷款、财政扶持、销售网点建设补助、品牌宣传倾斜等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租赁和建立基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走出一条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新路子,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3、整合品牌资源,做大茶叶产业市场。目前,靖安县茶叶品牌较多,绿茶有“永农翠”、“猛洞毛尖”、“猛洞春”、“久香毛尖”、“猛洞春毫”等,莓茶有“溪洲莓茶”、“金顺莓茶”、“山珍莓茶”等,品牌多,厂家多,同一级别的茶叶品名有几个,企业间各自为阵,茶叶市场混乱。因此,发展茶叶产业,应走“一茶一品”的发展路子,统一使用品牌(绿茶一个、莓茶一个),整合资源,努力提高茶叶品牌知名度。

4、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档次。一是加快茶叶质量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科学设置产地环境、茶叶加工、贮运、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系列质量标准。二是加强技术服务。通过课堂讲座、基地培训等形式,让茶叶种植户掌握茶叶

无公害生产、茶园改造、茶业修剪与采摘、茶叶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完善茶叶市场准入制度。搞好茶叶QS执行标准、条码等标识标签的申报,获取茶叶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四是加强基地建设。建立茶叶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按标准生产。

5、挖掘“茶文化”,提升茶叶产业发展层次。近年来,茶叶企业都十分注重茶文化的推广宣传,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提高茶叶知名度,尤其是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其产品形象设计、包装、命名、广告宣传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地域色彩。靖安县名优绿茶产自“中国土家第一村”大坝乡双凤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莓茶产自“红军大战十万坪”的万坪镇,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还有芙蓉镇、天下第一漂、溪洲铜柱等旅游资源为茶叶的发展注入了神秘的文化基因,这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要加以挖掘和发挥。

第五篇:关于赤壁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茶叶是我市的一个传统产业,面积大、分布广,早在上世纪年代,我市茶叶曾以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经济效益居湖北省首位,而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基地县。但到了上世纪年代,我市茶园面积缩小,产品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下滑,一大批茶叶生产经营单位面临着经济困境,就目前而言,我市茶叶生产规模及产品知名度不及英山和五峰等茶叶大县,产品质量也不如咸安区。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好现有的茶叶资源,使我市茶叶这个传统产业重现生机,真正成为一个使农民脱贫致富的农业支柱产业,在经过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现就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茶叶产业的现状

目前,全市茶园保存面积为万亩,茶叶总产吨,其中名优茶吨,普通绿茶吨,老青茶吨,年产值约万元,其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茶园有万亩,福鼎大白茶等良种茶园约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约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通过调查分析制约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⒈茶园老化,品种低劣,经营管理粗放,以老青茶和低档茶为主。生产实践证明:缺少良种,难产名茶,茶叶效益就差。⒉加工设备陈旧老化,加工生产能力低;加工厂房破旧,卫生条件差;加工技术退化,产品质量低。⒊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茶业产业发展,生产、加工与市场脱节,不能有效利用销售市场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⒋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茶叶经营者全部是承包国有、集体茶园进行生产、经营,加之承包期普遍很短,生产经营者对生产投入缺乏积极性,普遍是掠夺式经营,严重地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二、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工作重点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兴业富民为目的,以打造精品名牌,扩大赤壁市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目标,以发展良种为先导,以市场销售为龙头,以技术服务做保证,以典型户、专业户为示范带动千家万户发展茶叶产业。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是:改造老茶园,发展良种园,全面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扩大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基地,争创精品名牌,通过品牌效应扩大市场需求,新建茶叶交易市场,组建茶业集团公司,完善生产经营机制。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⒈五年建成以羊茶、茶庵岭、新店、神山、赵李桥、官塘、中伙为主的个茶叶重点镇,全市形成个茶叶重点村,个茶叶种植专业大户,个名优茶加工大户,新建一个茶叶市场,筹建赤壁市羊楼洞茶业集团公司,形成公司连市场,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茶叶生产经营新格局。

⒉五年后全市茶园面积达到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万吨,其中名优茶达到吨,总产值达到亿元。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经营户突破千户。

⒊良种茶园建设。××年引进优良品种新建亩无性系茶叶良种母本园。采取改造老茶园与发展新茶园相结合的办法,年共发展良种茶园万亩,其中××年亩,××年亩,年至年每年各发展亩。

⒋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园生产技术,××年扩大无公害茶园万亩,××年扩大无公害茶园万亩,年全市所有茶园必须达到无公害技术生产标准。

××年申报—个绿色食品茶园生产基地,面积亩。

××年申报一个有机茶生产基地,面积亩(××年选址定点)。

⒌改造和新建个名优茶加工厂,从××年开始每年改造和新建个标准化名优茶加工厂。

⒍××年新建一个简易茶叶交易市场,地点拟定在市特产局附近(待条件成熟筹建农副产品规范市场)。在现有品贵公司的基础上,筹建赤壁市羊楼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和市场的销售为龙头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年销售茶叶达到万斤。

⒎争创优质名牌,参加省、部名优茶评选,每年创优质名牌—个。

四、主要工作措施及激励办法

⒈加强领导,专班常抓。茶叶是一个多年生经济作物,其经济周期长,经济效益持久,也是我市的一个农业支柱产业,要发展茶叶产业,首先各级要加强对茶叶产业的领导,再就是要有专班人员常抓不懈。为此建议要有一名市级领导专抓茶叶产业发展工作,茶叶重点镇的茶叶生产工作任务要纳入绩效考核。与此同时组建赤壁市茶叶产业办公室,安排—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主要职责是:抓好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指导与服务,督促落实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加强与国内外茶叶产业界的联系,联络茶叶协会会员,通过信息沟通,促进和指导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

⒉部门支持,项目扶持、促产业发展。市发展计划局、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特产局、科技局、扶贫办、农业综

合开发办、金融部门等职能部门都要支持茶叶产业发展。

⒊组建赤壁市茶叶协会,通过协会网络生产、加工、销售大户,共商赤壁茶叶发展大计,协调好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达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信息共享,利益共沾,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⒋培育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典型户、专业户,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对这些茶叶经营大户,从技术、资金、项目、税费优惠等途径给予扶持,使其成为茶叶产业的标兵和带头人。

⒌运用科技创名牌,聘请知名茶叶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与茶叶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科技推广网络,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纳入农业培训计划。

⒍采取以奖代补的养事方式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具体奖励标准建议如下:

()新建良种母本园,经检查验收,每亩奖励元。

()新建良种茶园,每亩奖励元。

()鼓励争创精品名牌,凡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奖励生产单位元,新获国家级名牌产品奖励生产单位元。

()取得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的生产单位,奖励元;取得绿色食品茶叶产品认证的生产单位,奖励元;取得有机茶产品认证的生产单位,奖励元。

()鼓励茶叶加工户更新机械设备,争取农机补贴政策,按购买机械价值补贴。

()销售名优茶达到万斤,奖励元。

()××年组建茶叶协会、茶叶销售公司、茶叶交易市场,每完成一项工作奖励元。

五、具体工作要求与建议

⒈尽快组建茶叶产业办公室,人员可以由羊茶的专业技术干部—名和特产局专业技干部—名组成,其工作关系和人员编制保留在原单位不变,只是工作与原单位脱钩,专抓茶叶产业发展,其工作经费可采取养事不养人的办法,由财政视工作需要核拨事业经费,其办公地点设在市特产局。

⒉羊茶改制后应成为我市茶叶生产加工的示范单位,用两年时间培育户名优茶生产示范户,户名优茶加工示范户,户名优茶良种繁育示范户,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目前,羊茶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其工作重点要尽快转移到发展茶叶生产上来,建议将现有干部安排—名作为留守人员,抓好改制刹尾工作,为职工搞好低保、养老保险、计生等服务工作;安排—名干部进入茶叶产业办公室,专抓茶叶生产、加工工作;安排—名干部抓好茶叶销售工作。

下载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盐化工产业发展调查及对策建议

    盐化工产业发展调查及对策建议 长宁县课题组 盐化工产业在我县有一定的发展基础,2008年,全县盐化工产业实现总产值2亿元,创利税4000万元。2009年是我县的项目工作年,盐化工产业......

    长泰茶叶产业情况调查

    长泰茶叶产业情况调查茶叶产业是我县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我县山区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快茶产业发展是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现就我县茶叶......

    开拓创新,积极发展茶叶产业

    开拓创新,努力巩固和发展茶叶产业进入新世纪,传统的茶叶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县的茶叶产业如何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茶叶产业的现......

    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发展

    近段时间,各大媒体将“民工荒”传得沸沸扬扬,引起了各方面广泛关注。巴中市以作为以劳务输出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对此次“民工荒”现象必须深入研究,思考有何影响和如何应对。一、......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五篇)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冯全云〔内容摘要〕 随着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全球对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名优、特品牌茶叶,市场需求持......

    XX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XX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推动XX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县的茶叶基地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州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的......

    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是最新发布的《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2......

    xx镇务实发展茶叶产业

    xx镇务实发展茶叶产业 ——镇茶叶产业办公室为深入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全县印发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2010年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xx镇结合本地实际,把茶叶产业作为全镇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