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五篇)

时间:2019-05-15 06:0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第一篇: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冯全云

〔内容摘要〕 随着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全球对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名优、特品牌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强劲。我市自然资源独具特色,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且茶叶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具备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只要加强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培育和扶持,是能够尽快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

〔关 键 词〕 茶叶产业发展措施与建议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茶是世界三大(咖啡、茶、可乐)饮料之一,具有广泛消费性。随着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全球对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名优、特品牌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强劲。我市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茶树原生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稀有元素硒含量丰富,是产保健茶的最优理想之地,对于发展名优、特品牌富硒茶叶具有无比的自然优势,为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一、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

我市在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开始规模建设茶园,70年代有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79年茶园面积达2.26万亩。进入80年代后,由于诸多因素茶园面积逐渐减少,到1990年茶园面积降至1.61万亩,年产茶叶153.7吨。90年代初开始,随着茶叶需求的增长,项目资金投入加大,茶园面积逐步恢复发展,1997年茶园面积增加到2.39万亩,采摘面积1.6万亩,茶叶产量238吨。到2005年底,茶园面积3.524万亩,采摘面积约1.8万亩,茶叶产量260吨,产值1500万元左右。

(二)茶园分布

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4个县区均有茶树种植,主要分布在25个乡镇,水城县、盘县和六枝特区3个县区较多。至2002年底,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分别有茶园5180亩、11000亩、18260亩和800亩。

(三)加工能力和产品结构

全市共有大小加工厂22个,各类加工机械120多台,其中名优茶机20 多台,手工茶电炒锅160多口。年加工能力可达500吨,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大宗绿茶以炒青绿茶为主,部分为烘青绿茶。1997年以来,名优绿茶的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品种多样化发展,有扁形茶、条形茶、卷曲形茶等,创建了“乌蒙春”、“乌蒙剑”、“水城春”、“碧云春”4个名优茶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知名度。

二、存在问题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由于诸多原因,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有限

我市茶叶产业起步较晚,尽管发展较快,但上规模、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却没有,最大规模的水城春茶叶加工厂,炒青茶加工能力100吨以上。并且我市大部分茶叶企业缺乏活力、体制僵化,六枝、盘县和水城三个县区三家茶叶公司均为政府部门创办的“国营”企业,在起步阶段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但随着市场资源调配的进一步深入,已不能顺应市场经济变化。同时,市场营销基本局限于本市,并着眼于礼品市场,忽略外部市场开发,缺乏大市场竞争意识。并且企业各自为阵,仅着眼于公司自营茶园或自营加工厂,不利于规模化发展,产业基础薄弱。

(二)建设不配套,技术力量弱

茶叶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建设不配套,相互脱节,不能形成合力。同时,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工技术未能有效的掌握,影响加工质量的提高、产品档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三)茶园基础差,经营粗放

我市茶园中有性系茶树高达90%,而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为3500亩左右,约占10%,低于全省平均14%和全国平均19%的水平。现有茶园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老茶园达1万亩以上,茶园立地条件差,粗放管理甚至荒芜的茶园有7000亩左右,新建未开采茶园8000亩,由于缺少管护资金,实际开采茶园面积仅为17500亩。开采茶园平均亩产量不足20公斤,与全省平均亩产37.3公斤和全国平均亩产51.02公斤有较大差距。另外,由于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夏秋茶因为采摘费高而采取少采或不采,也是单产低的原因之一。

三、我市发展茶叶产业条件分析

(一)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目前,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产茶,2002年茶叶产量达到300万吨。据世界粮农组织预测,全球茶叶消费量将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2002年茶园面积1770万亩,茶叶产量72万吨,茶叶出口量25.23万吨,内销47.7万吨。全国茶叶产销基本平衡,生产、销售和消费每年约以3%的速度增长。

(二)国内茶叶生产西移

国内东部沿海茶区随着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能源、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工业污染加重,茶叶生产比较效益下降,茶叶生产进一步在量上扩张的难度大,国内茶叶生产正逐步向中西部适宜地区转移。

(三)自然条件适宜。我市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条件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造就了六盘水茶叶纤维素含量较低,茶叶肥厚、柔软,香高味浓,自然品质优异。同时,境内产茶区小气候特征适宜名优茶的生产。一是早春季节气温回升快,茶芽萌发早,比江浙茶区早20天左右,对于名优茶生产抢先上市是不可多得的气候资源优势。二是秋季气温适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对养分的积累,原料的自然品质优异,秋季名优茶品质也相当优越。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硒,我市境内宜茶土地有75万亩,已种植茶树的地区,土壤多为发育于富含煤层的黄色砂质壤土,以黄壤、黄棕壤为主,土层深厚,且多为富硒地带,为天然富硒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基础。

(四)产业有良好基础

我市种茶历史悠久,群众有种茶的传统和积极性。茶园基地和加工设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六枝、盘县、水城的茶叶公司及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也已起步,分别建立了品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对实施品牌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组织保障有力

省将茶叶定为重点建设的农业产业,我市把茶叶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县区政府也做出了相应部署,配合茶叶产业的生产开发,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四、发展我市茶叶产业的思路、目标、措施、对策

(一)发展思路

以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总体目标为前提,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突破口,巩固现有茶叶产业基础,高标准改造现有茶园,高标准建设新茶园,配套茶叶加工设施,以名优绿茶为主,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单产,主攻质量,突出效益,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拓展销售市场,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把茶叶产业建设成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根据适度规模,适度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6.5万亩,茶叶产量260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到40%,茶叶产值超过1.5亿元。组建龙头企业,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普及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建成一批稳定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出口茶叶生产基地。

到2015年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15万亩,茶叶产量超过22500吨(亩产150公斤),其中名优茶叶产量占到50%以上,茶叶产值超过9亿元。占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分额,使稳产高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出口茶叶生产基地占茶园总面积的70%以上;到2020年,20万亩茶园全部投产,亩产稳定在150公斤以上,茶叶产量超过10000吨,其中名优茶叶产量占到60%以上,茶叶产值超过12亿元。全面走向国内国际市场,茶园全部达到高产稳产和标准化管理。

(三)措施

1、培植龙头企业,拓展销售渠道

茶叶商品率高,生产区域性强,消费地区性广。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商品销售自然形成农、工、商三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因此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是茶叶发展的必由之路,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由于杨梅片区是国家和省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区,茶园建设及加工基础较好,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已经具备做强做大的基础。因此,鼓励和支持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牵头进行境内茶业改制,鼓励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及不同所有制的茶叶企业及非茶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等方式进行产业重组和扩张改制,优化资源配置,组建六盘水茶业集团总公司,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销售的经营体系。逐步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下连茶农和生产基地,上连市场,中间为加工的龙头企业。完善经营体制,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

2、配套加工设施,提高加工技术

建设茶园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加工厂,配备相应的加工机械,完善产业链,确保完成产品生产。同时茶叶生产企业必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3、加强茶园培育管理,提高原料产量和质量

既要重视新茶园种植建设,提高建设标准,更要重视管护和培育,尤其是在未产出的幼龄茶园培育期更要加强管理。要努力提高无性系茶园的比例,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园标准进行建设和管护,积极培育有机茶园,为有价茶的加工、出口创造条件。优质的原料是茶叶品质的基础,培育高产优质的茶园基地,是实现茶叶产业效益的前提。

4、整合资金、集中投入

农、林、水资金多头管理,投资分散,造成见效太慢或效益太差。把茶园建设与旅游业、观光农业结合起来,把小流域治理与茶园建设结合起来,把退耕还林与茶园建设结合起来,对各方面的资金采取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方式,对各方面的资金整合,向茶园集中投资,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达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的要求。通过逐步投入,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和提高茶园质量。

(四)对策

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深化对茶叶产业地位潜力的认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要始终坚持有领导负责,有部门牵头,有人员服务,有措施配套,有监督考核。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经济运行模式。

2、制定政策,鼓励投入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集体、个人以独资、合资联营或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茶叶产业开发,形成良性投入机制,保证产业建设稳步发展。欢迎有经济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集团,按照“互利互惠,长期合作”的原则,联手开发茶叶产业,扩大投入渠道。遵循经济运行规律,理顺产业经营体制。

3、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进程,与科研院所建立起紧密的科学研究和合作开发关系,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茶叶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茶叶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确保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产业化发展、工业化模式运作

就农业发展特色业农,思路非常局限,管理无法提高。特别是对茶园的管理,很难达到精耕细作,而且茶园又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高标准的茶园,就不可能形成优势产业。因此,从茶园建设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必须走工业化经营方式,按工业化模式运作。对于已建成茶园给予管护资金和技改资金支持,全面提高茶园标准;对于新建茶园必须要高标准建设,按工业项目进行管理,才能确保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茶叶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具备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只要加强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培育和扶持,是能够尽快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可以说,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于茶叶产业;我市轻工业的发展,破题也能从茶叶产业入手。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茶叶产业发展,使之尽快形成新兴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市轻工业发展注如“快速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积极条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增添活力。

第二篇: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范文模版]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冯全云

〔内容摘要〕 随着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全球对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名优、特品牌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强劲。我市自然资源独具特色,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且茶叶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具备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只要加强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培育和扶持,是能够尽快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

〔关 键 词〕 茶叶产业 发展 措施与建议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茶是世界三大(咖啡、茶、可乐)饮料之一,具有广泛消费性。随着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全球对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名优、特品牌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强劲。我市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茶树原生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稀有元素硒含量丰富,是产保健茶的最优理想之地,对于发展名优、特品牌富硒茶叶具有无比的自然优势,为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一、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

我市在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开始规模建设茶园,70年代有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79年茶园面积达2.26万亩。进入80年代后,由于诸多因素茶园面积逐渐减少,到1990年茶园面积降至1.61万亩,年产茶叶153.7吨。90年代初开始,随着茶叶需求的增长,项目资金投入加大,茶园面积逐步恢复发展,1997年茶园面积增加到2.39万亩,采摘面积1.6万亩,茶叶产量238吨。到2005年底,茶园面积3.524万亩,采摘面积约1.8万亩,茶叶产量260吨,产值1500万元左右。

(二)茶园分布

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4个县区均有茶树种植,主要分布在25个乡镇,水城县、盘县和六枝特区3个县区较多。至2002年底,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分别有茶园5180亩、11000亩、18260亩和800亩。

(三)加工能力和产品结构

全市共有大小加工厂22个,各类加工机械120多台,其中名优茶机20 多台,手工茶电炒锅160多口。年加工能力可达500吨,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大宗绿茶以炒青绿茶为主,部分为烘青绿茶。1997年以来,名优绿茶的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品种多样化发展,有扁形茶、条形茶、卷曲形茶等,创建了“乌蒙春”、“乌蒙剑”、“水城春”、“碧云春”4个名优茶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知名度。

二、存在问题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由于诸多原因,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有限

我市茶叶产业起步较晚,尽管发展较快,但上规模、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却没有,最大规模的水城春茶叶加工厂,炒青茶加工能力100吨以上。并且我市大部分茶叶企业缺乏活力、体制僵化,六枝、盘县和水城三个县区三家茶叶公司均为政府部门创办的“国营”企业,在起步阶段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但随着市场资源调配的进一步深入,已不能顺应市场经济变化。同时,市场营销基本局限于本市,并着眼于礼品市场,忽略外部市场开发,缺乏大市场竞争意识。并且企业各自为阵,仅着眼于公司自营茶园或自营加工厂,不利于规模化发展,产业基础薄弱。

(二)建设不配套,技术力量弱

茶叶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建设不配套,相互脱节,不能形成合力。同时,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工技术未能有效的掌握,影响加工质量的提高、产品档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三)茶园基础差,经营粗放

我市茶园中有性系茶树高达90%,而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为3500亩左右,约占10%,低于全省平均14%和全国平均19%的水平。现有茶园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老茶园达1万亩以上,茶园立地条件差,粗放管理甚至荒芜的茶园有7000亩左右,新建未开采茶园8000亩,由于缺少管护资金,实际开采茶园面积仅为17500亩。开采茶园平均亩产量不足20公斤,与全省平均亩产37.3公斤和全国平均亩产51.02公斤有较大差距。另外,由于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夏秋茶因为采摘费高而采取少采或不采,也是单产低的原因之一。

三、我市发展茶叶产业条件分析

(一)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目前,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产茶,2002年茶叶产量达到300万吨。据世界粮农组织预测,全球茶叶消费量将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2002年茶园面积1770万亩,茶叶产量72万吨,茶叶出口量25.23万吨,内销47.7万吨。全国茶叶产销基本平衡,生产、销售和消费每年约以3%的速度增长。

(二)国内茶叶生产西移

国内东部沿海茶区随着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能源、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工业污染加重,茶叶生产比较效益下降,茶叶生产进一步在量上扩张的难度大,国内茶叶生产正逐步向中西部适宜地区转移。

(三)自然条件适宜。我市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条件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造就了六盘水茶叶纤维素含量较低,茶叶肥厚、柔软,香高味浓,自然品质优异。同时,境内产茶区小气候特征适宜名优茶的生产。一是早春季节气温回升快,茶芽萌发早,比江浙茶区早20天左右,对于名优茶生产抢先上市是不可多得的气候资源优势。二是秋季气温适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对养分的积累,原料的自然品质优异,秋季名优茶品质也相当优越。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硒,我市境内宜茶土地有75万亩,已种植茶树的地区,土壤多为发育于富含煤层的黄色砂质壤土,以黄壤、黄棕壤为主,土层深厚,且多为富硒地带,为天然富硒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基础。

(四)产业有良好基础

我市种茶历史悠久,群众有种茶的传统和积极性。茶园基地和加工设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六枝、盘县、水城的茶叶公司及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也已起步,分别建立了品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对实施品牌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组织保障有力

省将茶叶定为重点建设的农业产业,我市把茶叶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县区政府也做出了相应部署,配合茶叶产业的生产开发,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四、发展我市茶叶产业的思路、目标、措施、对策

(一)发展思路

以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总体目标为前提,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突破口,巩固现有茶叶产业基础,高标准改造现有茶园,高标准建设新茶园,配套茶叶加工设施,以名优绿茶为主,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单产,主攻质量,突出效益,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拓展销售市场,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把茶叶产业建设成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根据适度规模,适度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6.5万亩,茶叶产量260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到40%,茶叶产值超过1.5亿元。组建龙头企业,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普及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建成一批稳定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出口茶叶生产基地。

到2015年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15万亩,茶叶产量超过22500吨(亩产150公斤),其中名优茶叶产量占到50%以上,茶叶产值超过9亿元。占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分额,使稳产高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出口茶叶生产基地占茶园总面积的70%以上;到2020年,20万亩茶园全部投产,亩产稳定在150公斤以上,茶叶产量超过10000吨,其中名优茶叶产量占到60%以上,茶叶产值超过12亿元。全面走向国内国际市场,茶园全部达到高产稳产和标准化管理。

(三)措施

1、培植龙头企业,拓展销售渠道

茶叶商品率高,生产区域性强,消费地区性广。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商品销售自然形成农、工、商三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因此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是茶叶发展的必由之路,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由于杨梅片区是国家和省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区,茶园建设及加工基础较好,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已经具备做强做大的基础。因此,鼓励和支持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牵头进行境内茶业改制,鼓励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及不同所有制的茶叶企业及非茶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等方式进行产业重组和扩张改制,优化资源配置,组建六盘水茶业集团总公司,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销售的经营体系。逐步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下连茶农和生产基地,上连市场,中间为加工的龙头企业。完善经营体制,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

2、配套加工设施,提高加工技术

建设茶园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加工厂,配备相应的加工机械,完善产业链,确保完成产品生产。同时茶叶生产企业必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3、加强茶园培育管理,提高原料产量和质量

既要重视新茶园种植建设,提高建设标准,更要重视管护和培育,尤其是在未产出的幼龄茶园培育期更要加强管理。要努力提高无性系茶园的比例,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园标准进行建设和管护,积极培育有机茶园,为有价茶的加工、出口创造条件。优质的原料是茶叶品质的基础,培育高产优质的茶园基地,是实现茶叶产业效益的前提。

4、整合资金、集中投入

农、林、水资金多头管理,投资分散,造成见效太慢或效益太差。把茶园建设与旅游业、观光农业结合起来,把小流域治理与茶园建设结合起来,把退耕还林与茶园建设结合起来,对各方面的资金采取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方式,对各方面的资金整合,向茶园集中投资,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达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的要求。通过逐步投入,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和提高茶园质量。

(四)对策

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深化对茶叶产业地位潜力的认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要始终坚持有领导负责,有部门牵头,有人员服务,有措施配套,有监督考核。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经济运行模式。

2、制定政策,鼓励投入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集体、个人以独资、合资联营或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茶叶产业开发,形成良性投入机制,保证产业建设稳步发展。欢迎有经济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集团,按照“互利互惠,长期合作”的原则,联手开发茶叶产业,扩大投入渠道。遵循经济运行规律,理顺产业经营体制。

3、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进程,与科研院所建立起紧密的科学研究和合作开发关系,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茶叶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茶叶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确保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产业化发展、工业化模式运作

就农业发展特色业农,思路非常局限,管理无法提高。特别是对茶园的管理,很难达到精耕细作,而且茶园又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高标准的茶园,就不可能形成优势产业。因此,从茶园建设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必须走工业化经营方式,按工业化模式运作。对于已建成茶园给予管护资金和技改资金支持,全面提高茶园标准;对于新建茶园必须要高标准建设,按工业项目进行管理,才能确保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茶叶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具备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只要加强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培育和扶持,是能够尽快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可以说,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于茶叶产业;我市轻工业的发展,破题也能从茶叶产业入手。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茶叶产业发展,使之尽快形成新兴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市轻工业发展注如“快速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积极条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增添活力。

第三篇: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现有茶叶面积2.7万亩,其中绿茶1.4万亩,采摘面积1.2万亩;莓茶1.3万亩,野生面积8000亩、人工栽培5000亩,茶叶面积位居全州第二。2006年全县茶叶产量210吨,产值560万元,其中绿茶110吨,产值260万元;莓茶100吨,产值300万元。产地集中分布在砂坝、塔卧、毛坝、润雅、首车、大坝等10多个乡镇,茶农3万余人,茶叶是靖安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靖安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靖安县地处武陵山中部,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境内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绿茶鲜叶持嫩性强,营养物质丰富,制成的茶叶味醇香浓,有地方特色,自古以来就是出好茶的地方。莓茶更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黄铜含量之高为全国同类产品之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2、产品品牌优势。靖安县已通过了1.5万亩无公害绿茶产地认定,莓茶已着手有机茶叶的申报。多年的研制和开发,“永农翠”、“猛洞毛尖”分别获第六届、第七届“湘茶杯”金奖,“溪洲莓茶”已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州莓茶唯一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牌。

3、产业基础优势。靖安县农民制茶历史悠久,县茶叶研究所是湘西州唯一茶叶研究所,有制茶专业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5人,技术实力雄厚。过来,在名优茶研制和开发上,靖安县一手抓良种基地建设,一手抓名优绿茶研制,先后引进白毫早、碧香早、福鼎大毫、槠叶齐、福云6号等无性系良种茶苗,在砂坝镇西洋坪村、大坝乡双凤村分别建成了50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和600亩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在毛坝乡建成了“千亩莓茶基地”。市场开发上,通过溪洲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土家人公司等企业包装上市,产品远销上海、北京、长沙等地,走出了茶叶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新路子。

4、文化及旅游资源优势。靖安县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千年土司故都--老司城,原始次生林--小溪,国家级文物--溪洲铜柱,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漂流,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塔卧,国家森林公园--不二门,文化及旅游资源为靖安县茶叶闯出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靖安县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靖安县在发展茶叶产业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茶叶产业规模不大、茶叶品牌不精、市场化程度不高、扶持资金缺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总面积不大。靖安县茶叶总面积只有2.7万亩。二是茶叶品牌不精。茶叶生产企业不过十家,茶叶品牌却多达二十多个,形成了一个企业多个品牌、一个产品几个品牌的格局,茶名多、品牌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外宣传和销售不利。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早在上世纪80年代,茶叶曾是该县一大主导产业,但当时只重生产、不重市场,茶叶市场化程度低。近年虽有几家企业进行茶叶市场运作,但都因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加之茶叶产品标识、执行标准不全,产品难以进入各地市场销售,茶叶市场占有率很低。四是扶持资金不多。由于靖安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少,2007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361万元,对茶叶产业扶持有限,茶叶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三、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一是领导重视。靖安县是国家扶持贫困县之一,要摆脱贫困,就应发展特色产业。应从茶叶生长环境特殊、茶叶品质好、莓茶野生资源多、茶叶效率高、投资风险小等实际出发,成立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政策激励。政府出台发展茶叶产业的相关政策。在营销管理上,实行“走出去”的政策,派遣人员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企业管理技术。在营销队伍上,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在大中专院校、经销商中吸收一部分人员,壮大茶叶营销队伍,提高茶叶营销专业水平,增加茶叶经济效益。三是加大扶持。靖安县稀有的野生莓茶已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国家级保护的品牌,县财政、县扶贫开发办等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将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四是信贷支持。茶叶产业是一项投资稳、风险小、回报快、效率高的好项目,应加大信贷支持,促进茶叶基地开发、名优茶加工厂建设、新品种引进等,壮大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2、发展龙头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随着市场化建设的深入,茶叶在管理水平、技术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都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靖安县茶叶至今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没有一个有实力、有规模的龙头企业。要做强茶叶产业,应立足茶叶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广大农户制茶的优良传统,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重点培育一个茶叶龙头企业,政府采取贴息贷款、财政扶持、销售网点建设补助、品牌宣传倾斜等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租赁和建立基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走出一条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新路子,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3、整合品牌资源,做大茶叶产业市场。目前,靖安县茶叶品牌较多,绿茶有“永农翠”、“猛洞毛尖”、“猛洞春”、“久香毛尖”、“猛洞春毫”等,莓茶有“溪洲莓茶”、“金顺莓茶”、“山珍莓茶”等,品牌多,厂家多,同一级别的茶叶品名有几个,企业间各自为阵,茶叶市场混乱。因此,发展茶叶产业,应走“一茶一品”的发展路子,统一使用品牌(绿茶一个、莓茶一个),整合资源,努力提高茶叶品牌知名度。

4、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档次。一是加快茶叶质量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科学设置产地环境、茶叶加工、贮运、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系列质量标准。二是加强技术服务。通过课堂讲座、基地培训等形式,让茶叶种植户掌握茶叶

无公害生产、茶园改造、茶业修剪与采摘、茶叶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完善茶叶市场准入制度。搞好茶叶QS执行标准、条码等标识标签的申报,获取茶叶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四是加强基地建设。建立茶叶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按标准生产。

5、挖掘“茶文化”,提升茶叶产业发展层次。近年来,茶叶企业都十分注重茶文化的推广宣传,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提高茶叶知名度,尤其是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其产品形象设计、包装、命名、广告宣传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地域色彩。靖安县名优绿茶产自“中国土家第一村”大坝乡双凤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莓茶产自“红军大战十万坪”的万坪镇,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还有芙蓉镇、天下第一漂、溪洲铜柱等旅游资源为茶叶的发展注入了神秘的文化基因,这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要加以挖掘和发挥。

第四篇: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措施与建议

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措施与建议增强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

可采取下列方法:

a)通过会议或其它形式来宣贯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强调人与产品质量的关系,每个人的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导致产品不合格.例如,操作人员未按规定操作;设备维护不到位,造成精度不足;产品生产环境维持不到位,导致洁净度、相对湿度等控制不到位;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时,对产品性能指标验证不足;未充分考虑产品加工方法;作业指导书(或相应文件)编写不到位;原材料/元器件控制不到位„„

在宣贯过程中,如能穿插具体的实例将更有说服力,同时可避免枯燥性.b)定期编制“警示”影片,组织相关人员观看,尤其是一线操作人员.c)上岗前,对相关人员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必要时可签定“质量责任书”,以约束其质量行为.当然首先要让他们知晓其所负的质量责任,并且评价其有能力完成相应的质量工作.2 提高设计质量

可采取下列方法:

a)抓源头,切实做好与产品设计有关的评审,满足GJB9001A-2001中相应条款的要求.同时还需关注两方面的工作:

1)了解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即实际使用时要求产品达到的指标,含产品工作性能以及电器接口、机械接口、热接口等要求,以避免设计/检验指标与用户实际使用情况出现偏差;

2)要让用户了解自己产品的特性,与用户充分沟通,优化产品指标,既要考虑实际应达到的工作性能,同时又兼顾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及寿命等.b)严格执行“设计和开发”程序,对于产品的交付进度有特殊要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例如:充分借鉴成熟产品的设计思想,针对不同处进行重点的策划评审、验证等.c)注重对设计人员进行新知识培训,且要一贯坚持,方式可灵活多样.例如:派设计人员到专业院校学习、请专业人士到承制单位授课、委托相关专业单位对承制单位设计人员实地培训等.要关注设计评审专家的专业性,要与被评审产品特性相关,且应全面,避免对产品性能达到的程度所进行的评审不到位,即未能充分发现问题或对发现的问题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d)对于生产定型,即使用户没有强制要求,各承制单位也应该做,尤其是对那些批量生产暴露出问题的产品.同时应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用户,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甚至涉及技术指标的微调),避免带着问题生产,留下隐患.3 加强原材料2元器件的控制

可采取下列方法:

a)要充分认识原材料研究的重要性,对原材料性能研究应设立专项.可以采取奖励相关研究成果等方式,以激发科研人员对此工作的积极性.在对原材料性能未能充分掌握之前,可应用统计技术,统计各材料批次及所应用产品的性能,寻求产品质量的一致性.b)应把原材料/元器件从采购文件的制定到最终使用的众多环节贯穿起来,其中相对重要的是采购文件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要与设计输入类文件作充分的对照,包括用户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或相应文件,同时,应对采购文件实施动态管理;在产品研制的不同阶段,一旦用户对原材料/元器件的要求发生变化,或者设计指标的变化导致所用的原材料/元器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修改采购文件。

采购文件作为采购的源头,应避免出错,否则后续工作都是徒劳的,而且还会给承制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或带来其它方面的影响。

c)要加强对外协、外购厂家产品质量的控制。除了要执行相应的控制程序外,这里主要

指要加强对外协、外购厂家生产过程的监督,尤其对那些产品质量暂时尚可,但还没有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手段的供方(由于受产品数量、特性的影响,通常承制单位只能选择这样的厂家做其供方)。承制单位要积极帮助这些供方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还要不断地将外协、外购产品的使用情况与生产厂家进行沟通,一旦有问题,要促使他们或与他们共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措施的有效性做验证。切忌采取只将外协、外购不合格品简单剔除而不与供方进行沟通的做法。进一步严控操作质量

可采取下列方法:

a)减少人员的流动性,尤其是对那些以手工操作为主、特殊工序较多的产品更应如此,可以针对人员的工作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工作出色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升工作岗位对人员的吸引力;也可以使用其它方式激励员工热爱本职工作。这比换人操作导致产品质量波动造成承制单位经济损失、声誉的降低而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b)减少产品的流动性。通过合理地编排研制、生产计划,可有效地避免产品的流动性。一旦多个用户提出的产品交付进度重叠,也可与用户先行协调,尽量将交付进度错开。还要加强产品研制、生产前期准备的计划性,避免产品在装配阶段“撞车”。

c)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可采取本文“3.1”章节的措施。

d)充分发挥检验人员对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作用。应做到3点:

1)作业指导书(或相应文件中)的检验要点及检验方法要规定到位,使检验操作有依据;

2)检验员亲自操作;

3)保证检验员数量的充分性。增加产品评审力度

可采取下列方法:

a)评审会的时间要充分,不能仅限于对会议文件的审查,还要对实物产品进行审查。b)在评审过程中,不能忽略下述几点:

1)将输出与输入的文件、产品进行对照,输入包括用户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或相应文件,同时对用户规定使用的原材料/元器件的规格、型号甚至是否在指定的供方购买等内容进行审查;

2)除了审查最终产品的性能外(毕竟只是抽样),还要对产品形成过程的控制情况做重点审查,直接到操作现场审查,效果更佳;

3)对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对是否出现过质量问题的信息,由评审组亲自向用户询问将更加真实可信;

c)除进行产品出所(厂)质量评审外,还应加强产品生产前状态评审的力度,含原材料/元器件、设备、环境、加工方法、人员资格等方面,将产品质量控制点前移,尽可能地避免后续出现不合格品,而给承制单位造成经济损失。

第五篇:关于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

赵桂华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市将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的奋斗目标,瞄准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跨越追赶,加快打造国家休闲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旅游+文化+生态

文化旅游

“十二五”期间,秦皇岛市将以“旅游+文化+生态”为着眼点,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全力构建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把秦皇岛打造成为“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上半年,赴山西大同、晋中,陕西西安、宝鸡及河南焦作等地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考察地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值得借鉴。下面就如何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项目建设必须规划先行,1 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而文化旅游项目规划要按照“做绝世精品、做旷世之作”的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秦皇岛文化独具的特色魅力,切实把项目做特、做精。大唐芙蓉园以“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为定位,面向国际招标,高端策划创意,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日本园林大师秋山宽承担园林景观设计,是以水为核心,集体验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浓缩盛唐文化的大型主题博物园。同时,规划注重夜晚景观营造,灯火璀璨,流光溢彩,美妙绝伦,建设了一座大唐不夜城。法门寺景区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的,景区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了陕西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出的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

2、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产业是高度依赖基础设施的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考察地始终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跳出旅游办旅游,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范围,多渠道投入资金,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各地通向主要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而作为全国首 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的秦皇岛市通向主要景区(点)的道路交通、环卫等基础设施却亟待完善,直接影响了我市旅游形象,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焦作市为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投入60多亿元修建景区外围的道路,先后建成了连接各主要景区的14条旅游景观大道;自筹资金25亿元在城市外围修建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投资1亿多元修建了全长36.8公里的焦青旅游公路,还投资2194万元修建了3条观光索道共2247米。云南丽江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通过以旅游资源为抵押或以景点门票收入为抵押的方式争取银行贷款,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丽江市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地震后的丽江古城进行综合改造,拆除了不协调的建筑物,建设了排污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修复了古城原貌,特别是深入开发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丽江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3项桂冠的地级市,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世界遗产保护与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现象”。

3、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旅游要以特色文化为亮点,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包装推出精品特色专项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来改变和完善文化旅游客源结构。我市应进一步整合优势旅游文化资源,深度推进区域旅游文化合作,按照资源特色和区位关系进行优化组合,打 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文化精品线路,促使旅游行为由观光型向体验型、度假型转化。建议重点打造京东旅游环线(北京—承德—秦皇岛—唐山,感受浓郁的帝王文化气息),海上金三角之旅(秦皇岛—大连—青岛体验海洋休闲文化),长城文化游(包括天下第一关、长城博物馆、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长城、可延伸至抚宁董家口长城、抚宁板厂峪长城及长城砖窖),养生文化长寿游(包括秦皇岛求仙入海处、秦始皇行宫遗址、长寿山),名人别墅游(以北戴河近代老别墅观光及住宿体验为主),红酒文化游(包括昌黎华夏葡萄酒庄园、朗格斯酒庄、昌黎葡萄沟、昌黎玛蒂尼酒庄、抚宁县天马山、卢龙鲍子沟、德源山庄、柳河山谷),观鸟生态游(以爱鸟、观鸟、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包括鸟类博物馆、北戴河湿地、北戴河浅水湾、联峰山公园、山海关石河、昌黎七里海、昌黎大蒲河口、抚宁天马湖、卢龙桃林口)及浪漫婚庆游(重点推山海关老龙头、孟姜女庙、北戴河区整体、北戴河湿地、青龙祖山等产品,注意结合薰衣草种植基地以及卢龙玫瑰庄园等特色景点)等8条旅游文化精品线路。

4、加大宣传促销推介力度。晋中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有效整合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广泛开辟渠道,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提高知名度。我市应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唱、集中优势、整体出击”的营销策略,高规格,大 声势营销。营销经费上,起步阶段,政府占主导,而后逐步转变为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营销方式上,一是扩大在中央和境外媒体旅游宣传,强化省内媒体旅游推介作用,本地媒体积极开展旅游节目和栏目,特别是要强化互联网宣传;二是举办和参加各类旅游联谊会、推介会、区域性旅游交易会,通过资源(产品)的展示、推介活动、资源(产品)状况的实地考察,与合作伙伴加强联络和沟通,推出最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三是集思广益,加大制作开发旅游宣传品力度,形成全市特色旅游宣传品系列,包括画册、声像宣传品、旅游书籍、文艺作品、旅游卡通形象、特色旅游纪念品、有针对性的特定市场宣传资料等。四是支持各县区、相关单位和旅游企业,策划和举办多种形式的旅游节庆、会展和旅游文化活动,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吸引力。

5、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旅游购物是直接拉动旅游收入最直接的重要因素,在旅游消费各要素中,购物作为最大需求弹性要素之一,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间。在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占整个旅游收入的50%。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已是当务之急。目前,秦皇岛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刚刚起步,几乎尚属空白。各旅游景点销 售同样的旅游工艺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甚至出现了在我市景区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在国内其他旅游景区也可以买到的情况。因此,秦皇岛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市场开发,要集中体现秦皇岛的历史文化、葡萄酒文化、海洋文化、长城文化及生态文化特色,集纪念性、欣赏性、实用性、便携性、收藏性于一体,注重新颖的品味、馈赠的价值,应有高中低三个档次,以满足不同阶层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6、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一是从促进旅游发展的角度,鼓励对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二是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三是积极吸引影视作品创作拍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四是旅游景区(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让吹歌、民歌、地秧歌、皮影、猴打棒等特色民俗表演走入景区,不断提高景区(点)文化内涵。五是提倡各景区错时举办风格各异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参与性游艺项目。

7、实施饮食文化品牌战略。由于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与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这样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于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因此,搞好饮食文化的品牌战略是旅游竞争中的无形法宝,更是促进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资源。随着游客吃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大政府对饮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扶持力度(比如长城饽椤饼、四条包子、荤锅、杨肠子火腿肠、老二位麻酱烧饼及赵家馆饺子等);二是要强化餐饮企业品牌意识,加大“老字号”餐饮品牌及优秀知名餐饮企业的宣传力度;三是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形成互动。

8、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文化市场执法机构与旅游质监机构要尽快建立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要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抓住重点问题、关键环节实施监管。坚决打击欺骗、胁迫旅游者参加计划外自付费项目或强制购物的行为;打击导游司机私自收受高额回扣行为;打击假冒伪劣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打击宣扬低俗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

9、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一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规划优化人才结构。应当强化人才兴业的观念,结合秦皇岛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既要从秦皇岛的市情出发满足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的需要,又要放眼世情和国情,用世界眼光和国家高度来规划人才发展,不仅扩充人才数量,而且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并且完善人才素质。这样,我们的人才规划才不落伍、不闭塞、不保守,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加快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培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联合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开发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文学艺术原创人才和表演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文化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一大批旅游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创意策划人才和既懂文化又懂经济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应当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会展管理、动漫游戏、资本运营等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秦皇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化战略举措,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

4、《秦皇岛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5、《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刚要》

核心观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市将以“旅游+文化+生态”为着眼点,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全力构建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的奋斗目标,瞄准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跨越追赶,加快打造国家休闲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成为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结合考察地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就如何发展秦皇岛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核心观点有: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宣传促销推介力度、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实施饮食文化品牌战略、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人才,等等。

联系电话:*** 邮箱:dxzhaoguihua@sina.com

下载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

    关于赤壁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茶叶是我市的一个传统产业,面积大、分布广,早在上世纪年代,我市茶叶曾以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经济效益居湖北省首位,而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基地县。但到了上世纪年代,我市茶园面积缩......

    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

    关于促进我市林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林业产业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把林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

    2015-2016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措施与目标

    2015---2016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措施与目标 为切实提高全校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按照《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一......

    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与建议

    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与建议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

    煤炭企业健康发展的措施与建议论文

    一、简析我国大型煤炭企业的现状目前,我国大型煤炭企业是比较多的,主要包括:神华集团、山西焦煤、潞安矿业、阳泉煤业、中煤能源、同煤集团、冀中能源、龙煤集团以及陕煤集团等......

    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 沈阳铁道青年国际旅行社 于波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具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被喻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