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是最新发布的《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2017年,**县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部署和“3+N”特色走廊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茶叶产业资源,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推进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促进全县茶叶提质增效。现将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茶叶产业发展情况
按照“打破界限、连片发展、统防统治、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基地标准化、运作产业化、产品品牌化、服务社会化、利益风险一体化”为基本要
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在天凤乡、宝峰彝族乡、民建彝族乡、烈士乡等乡镇的高山有机茶产业环线上,采用
“补天窗”方式新种植茶叶1000亩。深入 “绿色植保”理念,推行“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药剂药量、统一防治人员、统一植保机械、统一安全间隔期”工作模式,采用“统一茶园管理标准、统一配送农业投入品、统一防控措施、心得体会统一原料采摘标准”的“四统一”管理措施,推动产业环线及全县茶叶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全县茶叶产业上档升级。全县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20000亩,应用杀虫灯、黄板等绿色防控措施开展绿色防控60000亩(投产茶园的92%),开展茶园机剪、机修面积20000余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11000亩,申报有机茶园3000亩。全县茶叶总产量达万吨,比上年增长3%,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15%
二、工作措施
(一)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茶叶产业管理水平。将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与技术扶贫、农业项目实施培训等有机结合,着重在全县茶叶发展乡镇,重点是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开展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等相关知识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40余场次,培训人员2800余人次,发放各项技术资料6000余份。
(二)强化战略实施,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动力。一是实施机制创新战略。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落实五个规范为要求,以协会(合作社)为扶持政策的承接主体,集中力量打造产业带和示范基地。今年“围绕四大主导产业,打造三条特色环线,建成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启动了茶叶产业环线打造工作。
二是实施大品牌战略。构建以政府和行业组织为支撑,规模企业为主导,认证机构做补充的区域茶叶品牌孵化单元,合力打造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础结
构、企业自主品牌进行有效填充的产业品牌综合体系。2017年,积极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展会,大力提升特色区域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在第六届国际茶博会·**杯斗茶大赛上**荥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瑞吉隆兴”牌“芽细藏茶”和“古道红”茶喜获金奖;**县塔山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塔山”牌观音仙茶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样库”。
三是实施基地辐射示范带动战略。鼓励支持企业与茶农共同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规模化经营的现代茶业发展模式和稳定可控的原料基地。目前,已在全县茶叶重点乡镇民建、荥河、宝峰、天凤建立了有机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在五宪建立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四是实施农特产电商战略。整合资源,以电商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建立企业、协会大产业链运作模式,实现产品
到商品由行业协会把关运作,建成**茶叶、天麻等优质商品畅销的知名窗口。目前,四川**塔山茶叶有限公司、**县五宪猕猴桃合作社等企业均在网上建立了农产品销售平台,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同步拓展的产业销售链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管理滞后
**茶园分布海拔较高、较分散,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加之部分种植户或观念转变不及时,或技术欠缺、管理不到位,或对“生态”概念认知有误、粗放管理,茶树长势弱,产出量低。
(二)品牌建设薄弱
范文内容地图一是处于原料供应商地位。**茶长期扮演“原料供应商”角色。名优茶品牌销售比例低下,绝大多数鲜叶初制加工后运至名山、乐山、浙江等地贴牌销售,处于茶产业价值链低端,没有自己的主导品牌。二是茶叶销售议价能力低。大部分茶农、茶企观念滞后,各自为阵,个体式经营,家族式
管理,不能够抱团发展,联合营销,开拓市场,导致品牌集聚效应低,品牌销售渠道栓塞。
(三)茶企竞争力低
一是全县茶叶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是以初制加工为主的个体茶厂和家庭作坊。由于初制加工企业的经营理念传统、生产管理粗放、设施设备落后、恶性低价竞销,干扰市场正常秩序,大量茶企在低水平上重复竞争,严重制约品牌宣传、市场拓展、资源集约化利用等。二是企业实力普遍较弱。茶企单个规模小,实力弱,难以突破茶叶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市场渠道建设等固有的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门槛,进一步降低**茶产业竞争力。
四、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按照一年探索,两年成型,五年成业总体目标,以抓实五个统一规范(规范种植管理、规范采摘加工、规范质量标准、规范品牌包装、规范等级体系),实施机制创新、大品牌、基地辐射示范带动、农特产电商、文化、生态旅游“六大战略”为抓手,全力推进全县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是篇好范文参考,主要描述茶叶、产业、品牌、统一、全县、企业、管理、销售,觉得好就请收藏下。
第二篇:青岛茶叶产业发展研究汇总
青岛茶叶产业发展研究汇总
一、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9月21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马连道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了《2011中国茶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披露:2010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197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茶叶产量147.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农业产值530亿元,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出口30.24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金额7.84亿美元。
二、青岛茶叶发展现状分析
一、青岛自上世界五十年代末“南茶北引”以来,目前已发展茶叶10万亩,在山东省排名第二,列日照之后,占全省面积的1/3。目前,青岛市两大山脉茶园规划已出具规模,即以崂山、即墨、城阳、茶园建设微点的崂山山脉茶区和以胶南海青、张家楼、铁山等镇和黄岛区茶园建设为主的珠山山脉哈去,其地质背景、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均具备大面积发展茶园的要求。崂山区、胶南、即墨以恒威青岛市产茶的主要区域,也是江北茶区发展茶叶的优势区域。
二、胶南市位于青岛市南南部沿海,气候温和湿润,低山丘陵较多,土壤肥沃,具有发展茶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胶南茶种植面积约为_______亩,产量较高,品质优,是青岛茶树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2011年茶叶销售总额约______元,占全国比例的____%。
三、青岛隆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茶叶项目部占地439亩,年产量40万斤。基地位于青岛胶南藏马山畔,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由
于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基地海雾缭绕,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独特地环境条件、标准化的生产管理、精湛的制茶技艺造就了隆岳茶优异的品质特征。
三、胶南茶叶发展的优势劣势分析
一、优势
优势之一:品质优势。胶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早就了其优异的茶叶风味,所产绿茶具有“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特色,与南方高山云雾茶品质相似,品质特别优良,伸手消费者喜爱。
优势之二:名优茶优势。胶南名优绿茶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从获奖产品总数还是从获奖级别,在全省都占相对优势。加上全市无公害茶园比例大、机械加工水平高,使胶南名优茶经济日益突出。
优势之三:茶文化营销开局良好。联系四届的胶南海青采茶节推动了胶南茶文化建设和经营,使胶南茶叶在扩大知名度和提高销售水平上较往年有了明显突破。
优势之四:经济效益优势。据相关部门抽样调查表明,种1公顷水稻纯收入2250元左右,1公顷玉米纯收入3000元,种1公顷茶叶的纯收入最低是30000元。可见,种茶的经济效益较高,是种植水稻的13倍、玉米的10倍。茶叶种植收益高,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优势之五:区位优势。胶南市南临黄海,北靠胶州市,东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邻诸城市、五莲县和日照市,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和大珠山杜鹃花旅游区,随着胶南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茶叶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将越来越多的倍外界熟悉。
二、劣势:
劣势之一:茶园基础相对薄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南北气候差异,胶南市的茶树仍然常奥兽冻害,而保护地栽培设施由于资金等问题还不能普及。而是茶园管理粗放。胶南茶叶种植以分散精油为主,农户种植和管理标准不一,茶园投入水平不一,导致造成茶叶质量良莠不齐。三是茶园改良进程缓慢。由于无性系茶园和有机茶园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投资回收周期长,因而茶农改良茶园积极性不大。
劣势之二:人才储备不足。胶南茶叶产业不仅缺乏科技人才,更缺乏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全市近七万亩茶园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茶叶深加工方面的空白有待填补,劣势之三:有名茶五名牌。虽然胶南茶近年来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奖品不少,但知名品牌不多。其原因是每个品牌的产品数量不多,市场覆盖面小,产品质量不稳定。胶南茶叶一直以来以单一产业的面目弧线,没有与已经形成气候的杜鹃花卉、琅琊旅游文化周等节庆活动相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公共品牌的塑造和提升上海没有破题,胶南绿茶未能和崂山绿茶、日照绿茶一样叫响。
劣势之四:企业整体实力偏弱。胶南市现有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公司加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还局限于自产自销、散户经营的单兵作战阶段。与崂山率哈、日照绿化相比,胶南尚缺乏像崂山的青岛万里江茶叶有限公司、日照的山东雪青茶厂有限公司这样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
劣势之五:服务体系不健全。胶南茶叶的生产经营,长期以来各自为政,产、供、销分离,茶叶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产前缺乏信息咨询和指导、产中缺乏技术支持、产后又缺少市场,导致新技术无法再茶叶生产中运用,茶叶资金的筹集也比较困难,茶叶市场得不到有序管理。
劣势之六:茶文化建设落后。北方茶种植发展的历史相对南方要短的多,即使从整个山东来看,绿茶进入高速发展期只是近二十年的事,胶南虽然近几年也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形式对胶南茶文化进行了一定挖掘、整理、推介,但尚未形成胶南绿茶特有的文化。
四、茶叶产品发展可参考定位:
一、在产品的定位上,胶南茶叶应利用产品外表的改观和产品内涵的改进,突出胶南茶叶的优异之处,从而巩固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目前多数韩品的质量大体相近,要想赢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学会提高附加值,把公司的提供物与竞争者区别开来,只有当提供的产品特性或者服务正好是客户需求的东西时,这种价值才能实现。
二、针对当地礼品市场特点,为满足客户多用于走访、公关、亲情交流的需要,突出产品的“当地特产”、“最北方绿茶”、“高品质的茶”、“健康的茶”等特色。
三、将茶文化与本市的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茶旅整合营销。把胶南绿茶与发展较成熟的大珠山杜鹃花会和琅琊旅游文化周相结合进行整体推介,举办好“中国胶南绿茶节”等宣传活动。开辟2-3条以旅游为龙头、以茶为主线、以文化为内涵、以生态为基础的茶旅游休闲项目,进一步培育胶南茶叶产业新的增长点。
五、2011隆辉茶叶销售业绩及发展优势:
一、隆辉茶叶产品销售业绩
茶叶项目部共对外销售茶叶(含去年陈茶)488.39Kg,可取得销售收入60.1万元,占胶南茶叶市场总销售业绩的____%。单位平均售价为1230元/ Kg,其中集团使用310.7Kg,金额48.9万元,占全部销售额的81.4%。年末库存茶叶737.56Kg,其中以前陈茶还剩余387.53Kg。
二、隆辉茶叶发展优势
茶叶项目部年产量40万斤,主要经营御品隆岳红、御品龙井、御品银针等高中档红茶和绿茶。
御品隆岳红(Royal Longyue black tea)
国饮杯一等奖&青岛市十大旅游商品入围产品
隆岳红茶外形条索紧结、披金毫,内质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厚,具有馥郁的甜香、花果香等香气。隆岳红茶是全发酵茶,既可单独泡饮,也可加入牛奶、柠檬、玫瑰等调饮。常饮隆岳红茶有暖胃、养胃、提神、利尿等益处,能帮助消除油腻、补充维生素、预防流感等,是天然的保健品,实乃日常饮用、馈赠之佳品。
御品绿茶(Royal green tea)--中茶杯一等奖
御品绿茶外形隽秀,内质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具有浓郁栗香。由于北方昼夜温差大,茶树越冬期比南方长4个月,因此非常利
于氨基酸、茶多酚等内含物的积累。经鉴定,隆岳绿茶儿茶素、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南方同类茶叶高13.7%和5.3%,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的品质特点非常突出,深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隆岳御品绿茶属不发酵茶,以幼嫩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做形、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抗衰老、防辐射、明目健齿、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抵抗病毒菌、美容护肤、提神醒脑等特点。常饮能防癌和降血脂,防电脑辐射,吸烟者可减轻尼古丁伤害。
第三篇:开拓创新,积极发展茶叶产业
开拓创新,努力巩固和发展茶叶产业
进入新世纪,传统的茶叶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县的茶叶产业如何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茶叶产业的现状和地位
我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1万亩,2001年全县茶叶总产量7853吨,比上年的7440吨增长5.6%,总产值1.42亿元,比上年的1.32亿元增长7.9%。近年来我县加强了良种茶的改造和名优茶的生产,名优茶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1年全县名优茶产量2485吨,比上年1945吨增长27.7%,产值1.19亿元。会稽龙井品牌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会稽龙井茶去年来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会稽杯”浙江省精品名茶展示会金奖、2001中国国际名优茶展览会推荐产品、浙江省第十四届名茶评比一类名茶、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和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会稽龙井茶在茶叶界影响力迅速扩大,在日趋激烈的名茶品牌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出口蒸青茶生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1年产量已达1340吨,产值达到545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以上。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自营出口蒸青茶3000吨,创汇1100万美元,利润1500万元,出口量占中国出口日本蒸青茶总量的四分
之一。全县建有稽东、王坛、富盛等名优茶产地市场4个,极大地方便茶叶的集散销售,有效地缓解了名优茶的卖难问题。全县精制茶厂顺利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并实现了资产重组和优胜劣汰,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县有19家精制茶厂,收购加工出口珠茶1.46万吨,销售近2亿元。
绍兴县茶叶产业属传统产业,虽然占全县经济比重较小,但意义重大。首先,茶叶产业是我县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稽东镇和王坛镇,茶叶收入已分别占农业收入59%和28%。稽东镇还被命名为浙江省茶叶之乡。全县已有23个村被评为茶叶专业村,即三分之一劳动力从事茶叶产业、三分之一的农民收入来自于茶叶产业,三分之一农业收入来自于茶叶产业。从广大山区农民经济收入构成看茶、竹、果、花四足鼎立的基本格局近期内无法改变,茶叶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是我县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次,从绍兴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看极具现实意义。县委顾书记在全县山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山区的发展,绍兴县经济是不全面的发展;没有山区人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富裕;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绍兴县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全国一流强县,如果山区经济不能尽快强盛起来,那么我们绍兴县就算不上真正的强县。
二、茶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茶叶产业发
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当前茶叶产业主要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名优茶的发展将占主导地位。传统大宗茶,如珠茶、炒青茶、工夫红茶等,国内外市场在逐步萎缩,企业整体效益连续滑坡,并且在近其内难有起色;另一方面,名优茶生产,如会稽龙井、蒸青茶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增长点,每年产量增长均在10%以上,产值已大大超过大宗茶。
二是无公害茶、有机茶将成为时尚。茶叶已被列入新世纪十大健康食品之一,人们对卫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欧盟对茶叶进口制定了更高的卫生标准,在我县加入WTO后,筑起了更高的绿色壁垒。无公害茶、有机茶已成为当今茶叶消费的新时尚。
三是茶叶市场竞争国际化。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茶叶可出去,同时国外的茶叶也可打进来,茶叶市场竞争是短兵相接、全场紧迫式的国际竞争,并将集中体现在品牌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等。
根据当今茶叶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更有挑战。
首先,我县的名优茶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无论是名优茶的产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我县的良种茶改造步子还不够快,我县的茶叶良种化率,还不到全省的平均水平,离省政府提出的茶叶良种化率要达到50%的要求,差距很大。
其次,我县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已经起步,并在全省居领先水平。全县已建有无公害茶叶基地7.2万亩,有机茶基地3534
亩。全县茶叶标准生产开始启动,制订并实施了会稽龙井系列地方标准,会稽龙井茶已被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但要全面实现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还任重道远。
第三,我县的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县鸿华茶厂已先后获得了茶叶自营进出口权,为我县茶叶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县的会稽龙井茶也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我县名优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够高,基本上是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主,特别是会稽龙井茶生产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龙头,技术标准不够统一,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面对新世纪茶叶产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我们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从战略的高度来研究茶叶产业的发展,做到坚定、清醒、有作为。
一是确定茶叶产业发展战略。根据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际,不失时机地实施两大战略。
第一,实施外向战略。以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和鸿华茶厂为龙头,打造“三五(产值5000万元、基地5000亩、农户5000户)”牌外向型茶叶产业龙头。御茶村在近三年内,茶叶基地面积要达到2万亩,产值达到1亿元,连接农户2万户。鸿华茶厂,近三年内,实现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建立茶叶基地5000亩,连接农户5000户,争取成为我县大宗珠茶出口的主渠道。
第二,实施品牌战略。按照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会稽龙井
品牌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好品牌建设,进一步打响会稽龙井品牌,以品牌来带动产业。加快会稽龙井合作社建设,努力使合作社成为会稽龙井产销龙头。以实施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为契机,严格产品生产标准,依法规范龙井茶生产销售秩序。进一步加大对会稽龙井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市场开拓,提高市场覆盖率,提高市竞争力。
二是打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全县良种茶的改造工作,不断提高全县良种化率。每年县财政安排良种茶改造面积不少于3000亩,各级政府都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茶农良种茶改造的积极性,尽快使我县的茶叶良种化率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
三是营造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部门都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搞好服务。林业部门要立足本职积极主动地搞好技术培训、良种茶改造、产品开发、产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县工商、技监、卫生等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搞好执法服务,外经、国税等部门要积极做好茶叶出口的系列跟踪服务,财政、金融等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搞好资金服务。总之,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为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多作贡献,我县茶叶产业的明天会更好。
第四篇:xx镇务实发展茶叶产业
xx镇务实发展茶叶产业
——镇茶叶产业办公室
为深入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全县印发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2010年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xx镇结合本地实际,把茶叶产业作为全镇秋冬季农业开发的重中之重,务实新建了茶叶基地1000多亩。共栽植茶苗500.85万株,涉及农户449户,目前成活率约95%。
明晰思路,科学发展
根据全县实施“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生产标准化、产业品牌化、经营产业化”战略,我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xx镇2010年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晰了全镇茶叶产业建设思路。即以适茶条件为基础,打造茶叶专业村;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实现规模化生产;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提高茶叶质量;以农技服务为保障,提高茶农和生产经营者的技术水平;以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最终实现产业发展,群众致富,财政增收。我镇泉口片区茶叶生产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条件,且有较好的基础,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外贸易规模小。加之种植规模小,难于引进加工企业实行规模化生产,群众组织化程度不高,使十几年前就创下的“泉口杯”品牌没有 1
得到及时发展壮大。现在全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我们努力把握机遇,全力发展。在发展茶叶过程中,我们结合全镇茶叶产业思路和今年的目标任务,做到“四有”和“四优”(“四有”指有基地、有企业、有专业合作社、有品牌;“四优”是指优化布局、优良品种、优质服务、优良产品),完成了新建茶叶基地1000亩的任务。
完善政策,激发活力 在发展茶叶产业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外地先进经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以保证产业发展能够健康顺利进行。一是财政支持。在县政府给予茶叶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我们镇政府也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用于基地建设、茶农培训等。二是金融支持。在全县的统一安排下,县内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茶叶产业发展。我镇今年新发展1000亩茶叶需自筹资金24万元,在农户每亩出资50元筹集到5万元的基地上,由镇政府出面担保,村干部承贷,信用社积极发放贷款19万元,确保了茶叶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三是项目支持。茶叶产业是我镇今年秋冬农业开发的重点,同时也是我镇产业发展的重点,我们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泉口三个村打造成茶叶专业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围绕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民居改造等争取国家项目,集中力量将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将茶叶产业专业村打造成新农村的亮点村。四是科技支持。
2对于茶叶的栽植、管理、生产、加工等,我们将按照相关的科技要求进行,全面提升茶叶种植水平,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以保证生产标准化。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发展一个产业、宣传引导很重要。通过宣传相关政策、可以统一群众思想、转变发展观念,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统一起,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们一是召开村组干部、党员代表、专业合作社成员会议,通过讲解全县发展茶叶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划,让这一部分产业发展的骨干真正明白发展茶叶产业的可行性、机遇性和必要性;二是让村组干部、村民代表等以基地、村民小组为单位,层层开好群众动员会,将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镇党委政府的决策上来,并付诸实施,确保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率。三是镇广电中心、镇中心报道组通过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我镇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所在和致富典型,引导农民认识种植茶叶的良好前景,改变农民传统种植思维定势,从而积极主动地发展茶叶。四是镇农业服务中心进行茶叶种植管理技术培训,重点加强对抓茶干部、种茶大户、茶农代表进行技术培训,确保培养一批懂种植会管理的茶叶产业发展骨干力量。同时农业中心干部经常性地深入种茶区域,指导茶农整地、移栽、剪枝和管理,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创新方式,积极发展
创新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发展水平,是做大做强产业的一个重要助推。一是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今年8月18日,成立了泉口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泉口三个村有400余农户加入到专业合作社。在落实茶叶面积和自筹茶叶发展资金时,茶叶专业合作积极发挥组织和带动作用,首先是召开合作社成员大会,商定从农户手中每亩收取50元钱作为投入,接着是主动与茶农签定发展茶叶协议书,承诺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并保证泉口茶厂在茶叶收购时市场行情好就按市场价收购,否则就按保护价收购,促使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种茶大户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形式,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资金,租种闲散土地,成功流转土地经营权,使自己成长为种茶大户,最大种植户有近40亩。这种方式不仅利于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茶户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农村闲散土地的充分,还有利于改变家村小生产的传统方式。
强化保障,全力推进 一是组织保障。我们成立了镇茶叶产业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经发办、扶贫办、财经所、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广电中心、相关村
4驻村干部、村主职干部及相关茶厂负责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茶叶产业建设的日常工作,专门负责茶叶产业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制定、任务分解、资金调度、考核验收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并成立生产技术、后勤保障、加工销售、工作督办四个工作专班,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全力搞好茶叶产业的发展。二是服务保障。在茶叶产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茶农主体、部门服务”的原则。镇直相关部门,特别是茶叶产业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全力搞好配套服务工作。镇经发办围绕茶叶基地与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加大项目申报争取力度,力争通过项目带动,加快茶叶产业发展。财政、金融部门积极筹措调度茶叶生产所需资金。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搞好茶叶发展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及物资调运等工作。镇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加强全镇茶叶产业发展的宣传推介力度,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xx镇的茶叶产业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实效,我们会继续做好后续各个阶段的茶叶管理工作,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力争三年后,泉口的茶叶基地能成为全镇的产业亮点,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主渠道,成为xx镇名副其实的主打产业。
第五篇:关于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余姚瀑布岭发现的百年树龄古茶树,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还不相当,甚至已落后于茶叶产业的后起之秀——新昌、宁海等。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农林局关于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先容,并赴xx镇、xx乡、xx镇、xx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征求了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及其周边的山区、半山区,涉及18个乡镇(街道),约有茶农10万人。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71万亩,已建成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1.8万亩,产区规模在全省产茶县(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现有各类茶厂200余荚冬其中:精制茶厂42荚冬已完成改造并达到qs标准的企业42家。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荚冬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着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xxxx年,全市实际计产茶园面积5.6万亩,总产量6317吨,产值1.135亿元。其中名优茶367吨,产值7372万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5.8%和产值的65%。珠茶产量5730吨,产值3783万元。名优茶均匀价格达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黄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园均匀亩值2026.8元,其中白茶最高亩值超2万元。在茶叶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万吨,出口货值4亿元。大岚镇作为全市最大的茶叶主产乡镇,1.8万亩茶园为全镇农民提供了近50%的收进来源。
二、存在题目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尽大多数茶叶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本钱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委曲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2、茶园经营分散,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部分茶园直属村级集体所有,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于承包期短,导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计划,茶园治理粗放,导致茶园老化。大部分村级茶园随山林责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园,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叶,或出售鲜茶叶,由于茶园面积小,农户治理不重视,难以保证质量。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量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题目,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我们通过网络调查我市名优茶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和全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天福团体的上柜茶叶情况,基本上见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优茶的踪影。
4、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品质较差。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来讲,我市大多数制茶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是较为落后的,这是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业普遍环境较差、设备落后,加工标准不严,一旦受到国际市场动荡或欧盟对进口珠茶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整个珠茶产业就受到重创。名优茶生产企业缺少大型冷躲库等必要的蕴躲设备,生产工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采摘、摊青、制作等一系列关系到产品品质的环节仍较薄弱。如由于加工机械的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市场竞争力。
5、监管不够到位,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有关部分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成立了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协会,如瀑布仙茗协会,会员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个别会员茶叶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新昌县花20多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发展“大佛龙井”和宁海县花10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们鉴戒,如今“大佛龙井”和“看海茶”的产销规模及市场覆盖面已远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要研究制定《余姚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及其茶叶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化茶园,基本实行茶园标准化治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2、完烧瑰制机制,进步茶叶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往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我市名优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并在市农批市场专设茶叶交易区,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团体,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团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品牌1家企业或1个团体运作的局面。三要鉴戒新昌等地与天福团体(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经营团体)和北京老舍茶馆(全国最负盛名的茶馆)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计使我市名优茶进进茶叶消费高端市场。
3、夯实产业基础,加快现代化茶园建设。一要建立健全茶园经营权流转制度。制订有力措施,高分子材料鼓励全市茶园在自愿、有偿的条件下向种茶大户和茶叶龙头企业流转,扩大单体茶园经营面积,为建设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茶园打好基础。二要制定出台有关加快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的政策措施,调动茶农发展良种茶的积极性,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基本实现无性系良种化,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良种苗木的产销治理,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选育工作。三要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茶园更新改造,优化茶园结构,在茶园中普遍安装喷灌等防霜冻设施,进步抵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建设一批道路园林化、治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与辐射功能。
4、坚持科技立业,推进茶叶产业技术进步。一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茶叶科技职员队伍和农民技术队伍。市农林局应至少配备2至3名专门从事茶叶科研和推广的专业技术职员,各茶叶主产乡镇也应配备1至2名。同时,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工作,使茶叶从业职员普遍接受先进的茶叶科学技术和现代营销知识。二要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以适用技术的推广为切实点,规范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加速实现茶业标准化。三要大力推广剪采、施肥、治虫、加工等的机械化,推广立体摊青、智能化摊青、无烟尘加工新工艺,努力实现茶叶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同时将设施栽培技术引进茶叶生产领域,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调节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进步科学资讯茶叶生产效率。四要加强新名优茶开发和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黄金茶和白茶及经济型名优绿茶,同时根据茶叶产品需求变化,开发方便、经济、保健型的茶类新产品,如冰茶、速溶茶、茶饮料等,从茶副产品如茶籽、茶末中提取茶油、茶色素、抗氧化剂等。五要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实现茶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化。加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中心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行以施有机肥为主的栽培方法,严格执行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的绿色食品操纵规程。
5、推进茶文化建设,培育我市茶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兴起,人们对茶的爱好与需求日益增长,茶文化旅游与消费将成我市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我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茶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必定会促进我市旅游业与茶业的共同发展。一要建设茶文化旅游设施。利用茶树起源、绿茶之源、茶饮俗之源等,将现有条件较好的茶园改造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茶园,隆重推出“绿茶之源”品茗游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名茶的采制、泡饮等活动,享受悠闲时光。二要普及饮茶知识,推广茶艺活动。充分发挥茶文化促进会的作用,积极宣传饮茶的保健作用、休闲功能,营造人人爱茶、人人饮茶的良好氛围。在新闻媒体开辟茶文化专题节目,以茶会友,以茶传情能源材料,弘扬茶文化,培养新的茶叶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