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泉乡当前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温泉乡当前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温泉乡委员会 温泉乡人民政府
(2009年7月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温泉乡位于昌宁南部,距县城20公里,东、南、西三面与临沧市凤庆县相连,是保山和昌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乡国土面积236.1平方公里,下设10个村民委员会1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49户25859人,其中农业人口5941户25166人,总耕地面积20274亩,其中水田9112亩、旱地11162亩。辖区最高海拔2473米,最低海拔1400米,年均降雨1302毫米,年均气温14.5℃,土壤PH值在4—6之间,气候终年温凉湿润,主要产业有粮食、茶叶、烤烟、畜牧、林果等,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乡。温泉茶叶产业已有上百年历史,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发展比较快,茶叶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下面,我就针对全乡目前茶叶生产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导。
一、基本情况
全乡共有茶地39548.5亩,其中投采26433.5亩,农民户均拥有茶园6.7亩,人均拥有茶园1.6亩。09年,全乡计划总产干茶221.26万公斤,实现茶叶总产值4993.6万元,新改植茶园1300亩,其中样板452.5亩,低产茶园改造5000亩,其中样板1200亩,建立光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完善提
—1—
升光山、松山、尼诺三个茶叶专业示范村。
(一)春夏茶生产情况
截止6月20日,全乡生产干毛茶123.9万公斤,完成县下达221万公斤的56%;生产精制茶27.7万公斤,完成县下达60万公斤的41.6%;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17.7万元,完成县下达4515万元的82.34%。其中:5月20日止春茶生产干毛茶109.6万公斤,占年计划221万公斤的49.6%,生产精制茶22.2万公斤,占计划60万公斤的37%,产销率100%,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308万元,完成县下达4515万元的73.2%;5月20日至6月20日夏茶生产干毛茶14.3万公斤,占年计划221万公斤的6.41%,生产精制茶5.5万公斤,占年计划60万公斤的9.1%,产销率100%,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09.7万元,完成县下达4515万元的9.07%。
(二)新改植和低产茶园改造情况
1.截止6月20日,新改植良种茶园902.5亩,完成县下达1300亩的69.4%;定植434.5亩,完成任务的33.4%;样板177亩,完成县下达300亩的59%。完成低产茶园改造5120亩,完成县下达5000亩任务的102.4%。其中:非样板改造3960亩,完成县下达3800亩的104.2%;改造样板1160亩,完成县下达1200亩任务的96.6%。完成二次中耕18500亩,二次施肥15600亩,病虫害防治22700亩。
2.新改植样板300亩,实际规划452.5亩,规划在松山 —2—
芹菜塘95.5亩,新河大浪坝32亩,联席施家寨99亩,尼诺破石头小外寨100亩,鹿塘麻山126亩。1200亩低产茶园改造样板规划在温泉村50亩,光山村450亩,联席村50亩,新河村50亩,松山村100亩,大九甲村50亩,下六甲村50亩,鹿塘村50亩,尼诺村300亩。
(三)茶叶专业示范村建设情况
我乡已建成光山村、松山村、尼诺村三个茶叶专业示范村,目前正处于巩固提升阶段,今年计划在光山村新建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目前正在建设中。
二、工作机制建设情况及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肥培管理,以根内肥为主,根外肥为辅。根内根外相结合的办法,抓好追肥,各村采取有力措施,投采茶园做到年内亩施有机肥600公斤以上,施氮、磷、钾复合肥40公斤,生物肥20公斤,解决投入不足问题。抓好中耕除草,科学防治病虫害。
(二)抓好茶树修剪。春茶结束后,对投产茶园进行轻、重修剪和整型修剪,提高鲜叶的数量和品质,增加收入。
(三)切实抓好鲜叶下树和分等级采摘,各村从茶所抓起,严格要求茶农按规范标准分等级采摘,达到茶所增效,茶农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四)切实抓好新植、改植茶园建设年内发展的新植茶园和改植茶园必须栽植无性系新良种茶苗,以昌选系列,佛
—3—
香系列,凤选系列,香归银毫等无性系新茶树良种为主,完善品种结构按照优质高产,无公害茶生产标准,认真进行统一规划和种植。
(五)抓好低产茶园改造,5月20日—6月30日进行。改造茶园坚持“三改一管”,改树做到因树因园宜重则重,宜台则台,严格按标准改造。
(六)严格生产标准,提高茶叶品质。各村切实按《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和《云南省普洱茶综合标准》生产。提倡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和生物微肥,生物农药,严禁使用甲安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基地的建设。
(七)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为切实抓好2009年茶叶生产,我乡成立由乡长为组长,分管茶叶产业的领导为副组长,茶叶站、农业技术推广站、财政、农经、林业、信用、工商、地税、供电、科技、国土等部门负责人及各村委会主任为成员的茶叶产业领导小组,负责安排、协调、抓好2009年全乡茶叶生产工作。各村委会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抓好各村的茶叶生产工作。
(八)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对茶叶生产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绩效挂钩管理考核。涉及的新植样板的联席、松山、新河、尼诺、鹿塘等5个村以村为单位每村交押金1000元,其余的温泉、兴文、大九甲、下六甲、光山等5村以村
—4—
为单位每村交押金700,茶叶产业组成员交押金700元。考核以村为单位,考核时总分在91分(含91分)以上的村,退还所交押金,同时给予押金同等数额的奖励;考核总分在91分以下的村为完不成任务,所交押金扣缴作为产业发展基金。考核时间按产业工作时段的要求,对新植、改植茶园建设进行分期检查验收的基础上,乡级在10月底由产业组组织按各项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
(九)扶持政策。新植、改植茶园中心样板452.5亩,经各级验收合格每亩补助400元。低产茶园改造中心样板1200亩,经各级验收合格每亩补助50元。
三、存在困难
一是乡本级财政困难、茶农经济基础薄弱,茶叶产业发展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茶园单产低,市场竞争力弱,综合效益不高;二是制茶企业数量多、实力弱、规模小、分布广、管理难,而且多数还停留在茶叶原料的简单生产加工销售水平上,全乡茶叶产业发展企业龙头带动和优势品牌支撑不明显,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不够强;三是近年来茶叶价格涨跌幅度较大,市场极不稳定,特别是去年以来茶叶市场持续低迷,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茶农发展茶叶产业的积极性,生产投入不足、茶园管理不到位、鲜叶分级采摘加工落实难,广大茶农的生产经营理念和生活消费观念有待于
—5—
进一步转变;四是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整体功能发挥还不明显。
以上困难和问题,乡党委政府将尽最大努力逐步加以解决,同时恳请市、县各位领导一如既往地重视关心支持温泉的茶叶产业发展。
四、下步工作打算
1.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以建设高优生态茶园为方向,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加强新植茶园管理,规范茶叶采摘、加工,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高标准建设优质生态茶叶基地。
2.培植壮大龙头加工企业。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完善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机制,实施“以大带小、以精带初”战略,逐步对规模小、管理难、效益差的制茶企业进行改革、重组,培植龙头企业,强化支撑功能,提高茶叶生产加工和经营能力,实现企农双赢。
3.提高标准化管理和采摘水平。加强茶农生产技能培训,全面推行分级采摘、分级收购、分级加工,实行以质论价、以质定价,增加茶农和制茶企业的经济收入。
4.打造知名茶品牌。坚持培育茶产业、挖掘茶文化和开发茶产品相结合,通过积极组织参与“千年茶乡商贸文化节”活动,多形式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和促销力度,强化市场引导,—6—
把握市场动态,努力改变以简单生产加工销售原料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茶叶产业综合效益,努力打造一批茶叶产业专业村。
五、几点建议
结合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实际,借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们建议市、县各位领导继续像过去一样关注茶叶产业发展,真正把温泉作为全县茶叶大乡来谋划、来扶持、来发展。一是采取直接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继续加大对低产茶园改造、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技能改进等方面的投入扶持,坚定广大茶农信心,扩大优质茶园面积,集中整合现有企业,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巩固茶叶产业地位,有效解决因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市场因素等影响,茶叶市场低迷,制茶企业等待观望、资金困乏,广大茶农无力应对、放弃采摘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加强温泉茶叶交易市场建设管理,加大对茶叶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力度,建设覆盖滇西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基地,提升温泉茶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三是逐步改良种植品种,引进优势企业和先进工艺,建设集茶叶种植、茶产品销售、茶艺表演、茶文化研究等为一体的活动场馆,继续举办好各种推介活动,充分发挥“千年茶乡”品牌效应。
以上汇报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7—
第二篇:开拓创新,积极发展茶叶产业
开拓创新,努力巩固和发展茶叶产业
进入新世纪,传统的茶叶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县的茶叶产业如何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茶叶产业的现状和地位
我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1万亩,2001年全县茶叶总产量7853吨,比上年的7440吨增长5.6%,总产值1.42亿元,比上年的1.32亿元增长7.9%。近年来我县加强了良种茶的改造和名优茶的生产,名优茶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1年全县名优茶产量2485吨,比上年1945吨增长27.7%,产值1.19亿元。会稽龙井品牌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会稽龙井茶去年来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会稽杯”浙江省精品名茶展示会金奖、2001中国国际名优茶展览会推荐产品、浙江省第十四届名茶评比一类名茶、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和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会稽龙井茶在茶叶界影响力迅速扩大,在日趋激烈的名茶品牌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出口蒸青茶生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1年产量已达1340吨,产值达到545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以上。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自营出口蒸青茶3000吨,创汇1100万美元,利润1500万元,出口量占中国出口日本蒸青茶总量的四分
之一。全县建有稽东、王坛、富盛等名优茶产地市场4个,极大地方便茶叶的集散销售,有效地缓解了名优茶的卖难问题。全县精制茶厂顺利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并实现了资产重组和优胜劣汰,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县有19家精制茶厂,收购加工出口珠茶1.46万吨,销售近2亿元。
绍兴县茶叶产业属传统产业,虽然占全县经济比重较小,但意义重大。首先,茶叶产业是我县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稽东镇和王坛镇,茶叶收入已分别占农业收入59%和28%。稽东镇还被命名为浙江省茶叶之乡。全县已有23个村被评为茶叶专业村,即三分之一劳动力从事茶叶产业、三分之一的农民收入来自于茶叶产业,三分之一农业收入来自于茶叶产业。从广大山区农民经济收入构成看茶、竹、果、花四足鼎立的基本格局近期内无法改变,茶叶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是我县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次,从绍兴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看极具现实意义。县委顾书记在全县山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山区的发展,绍兴县经济是不全面的发展;没有山区人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富裕;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绍兴县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全国一流强县,如果山区经济不能尽快强盛起来,那么我们绍兴县就算不上真正的强县。
二、茶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茶叶产业发
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当前茶叶产业主要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名优茶的发展将占主导地位。传统大宗茶,如珠茶、炒青茶、工夫红茶等,国内外市场在逐步萎缩,企业整体效益连续滑坡,并且在近其内难有起色;另一方面,名优茶生产,如会稽龙井、蒸青茶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增长点,每年产量增长均在10%以上,产值已大大超过大宗茶。
二是无公害茶、有机茶将成为时尚。茶叶已被列入新世纪十大健康食品之一,人们对卫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欧盟对茶叶进口制定了更高的卫生标准,在我县加入WTO后,筑起了更高的绿色壁垒。无公害茶、有机茶已成为当今茶叶消费的新时尚。
三是茶叶市场竞争国际化。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茶叶可出去,同时国外的茶叶也可打进来,茶叶市场竞争是短兵相接、全场紧迫式的国际竞争,并将集中体现在品牌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等。
根据当今茶叶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更有挑战。
首先,我县的名优茶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无论是名优茶的产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我县的良种茶改造步子还不够快,我县的茶叶良种化率,还不到全省的平均水平,离省政府提出的茶叶良种化率要达到50%的要求,差距很大。
其次,我县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已经起步,并在全省居领先水平。全县已建有无公害茶叶基地7.2万亩,有机茶基地3534
亩。全县茶叶标准生产开始启动,制订并实施了会稽龙井系列地方标准,会稽龙井茶已被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但要全面实现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还任重道远。
第三,我县的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县鸿华茶厂已先后获得了茶叶自营进出口权,为我县茶叶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县的会稽龙井茶也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我县名优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够高,基本上是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主,特别是会稽龙井茶生产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龙头,技术标准不够统一,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面对新世纪茶叶产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我们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从战略的高度来研究茶叶产业的发展,做到坚定、清醒、有作为。
一是确定茶叶产业发展战略。根据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际,不失时机地实施两大战略。
第一,实施外向战略。以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和鸿华茶厂为龙头,打造“三五(产值5000万元、基地5000亩、农户5000户)”牌外向型茶叶产业龙头。御茶村在近三年内,茶叶基地面积要达到2万亩,产值达到1亿元,连接农户2万户。鸿华茶厂,近三年内,实现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建立茶叶基地5000亩,连接农户5000户,争取成为我县大宗珠茶出口的主渠道。
第二,实施品牌战略。按照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会稽龙井
品牌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好品牌建设,进一步打响会稽龙井品牌,以品牌来带动产业。加快会稽龙井合作社建设,努力使合作社成为会稽龙井产销龙头。以实施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为契机,严格产品生产标准,依法规范龙井茶生产销售秩序。进一步加大对会稽龙井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市场开拓,提高市场覆盖率,提高市竞争力。
二是打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全县良种茶的改造工作,不断提高全县良种化率。每年县财政安排良种茶改造面积不少于3000亩,各级政府都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茶农良种茶改造的积极性,尽快使我县的茶叶良种化率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
三是营造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部门都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搞好服务。林业部门要立足本职积极主动地搞好技术培训、良种茶改造、产品开发、产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县工商、技监、卫生等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搞好执法服务,外经、国税等部门要积极做好茶叶出口的系列跟踪服务,财政、金融等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搞好资金服务。总之,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为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多作贡献,我县茶叶产业的明天会更好。
第三篇:产业发展汇报
拉萨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及邛崃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拉萨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从一个新兴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就业比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拉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旅游系统按照“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法制稳市”的发展战略,以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在应对挑战中创先争优,在推进创新中破解难题,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拉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了六要素相配套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旅游接待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幅:2006年、2007年接待游客量分别达到170、274万人次,2008年受“3.14”事件、汶川大地震和世界金融海啸的严重影响,游客接待量下降至136万人次。为了尽快恢复旅游产业的复苏,拉萨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旅游业逐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9年实现游客接待量达320万人次,到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4.43万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4.43%,实现旅游总收入51.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36%,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4.41%,2012年拉萨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50.8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6.53%,实现旅游收入65.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12%,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2013年截至目前,2013年,截止目前,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3.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7亿元。全年预计将实现旅游接待量780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20%和25%。
(一)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拉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带领全市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拉萨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高规格成立了拉萨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督导各县(区)、各部门全力推动旅游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也从2009年的400万增加到了2012年设立800万元,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江苏、北京两省旅游局也多措并举助推拉萨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以项目援助为重点、资金援助为保障、智力援助为根本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格局。
(二)旅游基础设施稳步提升
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在拉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基本完
工,娘热、夺底等5个乡村旅游规划完成终审,11个旅游信息查询终端交付使用,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2939亿元,铁路、公路和旅游景区(点)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景观改造工程全部完成,香格里拉大酒店、圣地天堂洲际大饭店、飞天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配合中国西藏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资8400万元,将有效推动全市旅游硬件服务设施的整体上档升级。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1家。AAAAA级1家(布达拉宫),AAAA级4家(大昭寺、罗布林卡、博物馆、娘热民俗风情园),AAA级1家(堆龙旭日牧区生态民俗园),AA级3家(仓姑寺、德仲温泉、思金拉措湖),A级2家(卓玛拉康、夺底乡维巴村)。共有星级宾馆、饭店及社会旅馆690家,民营企业占60%以上。星级宾馆、饭店共13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5家、三星级 48家、二星级26家、一星级 8家。星级家庭旅馆33家,其中金星22家、银星6家、铜星5家。社会旅馆558家。星级宾馆、饭店共客房24427间、床位45853张。
(三)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
根据拉萨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和完善旅游工作协调机制的工作要求,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从深化旅游景区管理机制建设着手,推行“三权分离”管理机制,起草了《拉萨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办法》和纳木措景区管理委员会、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组建方案,为逐步实现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工作规范
化奠定了基础。深化旅游诚信服务机制建设,建立旅游常态化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设立旅游团队“绿色通道”备案制度,在全市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272名旅游服务督导员,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业管理机制建设,成立旅馆业协会、旅行社协会和旅游购物协会,实现行业监管自律化。
(四)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以诚信旅游建设工作为抓手,推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2011年,首次召开了全市旅游质监工作会议,强化了市县两级旅游执法职能,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基层旅游质监人员开展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基本构建了市县两级联动的旅游执法机制。建立诚信旅游服务监督机制,在拉萨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旅游服务督导员开展旅游指南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旅游、公安、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旅游联合执法活动,截至目前,共查处违规导游46个,发现违规旅行社21家,发现非法拉客人员38名,与公安部门共同抓获倒卖布达拉宫门票人员22名,有效地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据市场抽样调查显示,98.2%的游客对拉萨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表示满意,73%的游客有意重游西藏。
(五)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参加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举办的系列国际国内旅游展览会(交易会),并联合七地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重要客源地开展冬游西藏巡回促销。第七届纳木措徒步大会
反应强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等主流媒体聚焦拉萨、宣传拉萨、推介拉萨,纳木措徒步大会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持续增强。为全面提升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拉萨投资近400万元拍摄的“美丽家园〃幸福拉萨”宣传片继续开展冬季补拍工作,藏历新年、越冬候鸟和魅力冰湖等自然人文景观顺利完成拍摄。拉萨旅游局制定的《2013年拉萨旅游宣传促销计划》,明确了推动旅游与体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任务,将举办纳木措徒步大会、户外高峰论坛、名人登山活动、摄影大赛四项活动。
(六)民生项目进一步实施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和“民族团结月”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存在困难和问题,2012年,全年累计筹到扶贫款达80000元。按照“四业”办公室的安排部署,举办农牧民技能培训班,培训农牧民1140人。以全国旅游援藏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为契机,深化与北京、江苏的技能培训合作,组织维巴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致富带头人共7人,前往北京市考察乡村旅游项目,邀请江苏省旅游学院教师赴拉萨开展技能培训,共培训乡村旅游管理人员40人。2012年,全市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就业达到12324人,创收1亿余元。
(七)乡村旅游建设项目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2013年截至目前,热振唐古风甲玛标段已经开工。墨竹工卡县德仲温泉项目、堆龙德庆县邱桑温泉项目已完成初审,等待环评施工。思金拉措、直贡替寺景区项目已完成评审,等待资金开工。达普天文台
项目、次角林沟集散广场建设项目等上级部门审批。2013年财政资金项目主要包括堆龙德庆县游客接待中心、当雄赛马场建设项目、曲水才纳乡民俗旅游村建设项目,目前正在等待自治区旅游局审批。以上13个项目的建设,将有效开发拉萨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景区所在地的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
在拉萨旅游业不断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分析拉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六大矛盾依然存在:“市场高速增长与可进入性受限的矛盾”、“旺季一票难求与淡季门可罗雀的矛盾”、“核心景区超载与市郊旅游滞后的矛盾”、“高国际认知度与低国际化水平的矛盾”、“转型升级需求与资金人才制约的矛盾”、“圣洁城市形象与混乱市场环境的矛盾”。如何解决好上述矛盾成为我市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邛崃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以旅游项目国际化为载体,推进硬件建设国际化
1、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找准邛崃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唯一性,准确定位。科学编制旅游开发专项规划,注重同相关规划的衔接,着力将旅游项目纳入国家、省、成都市重点项目中。加强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的动态管理,建立定期公布项目进度和退出制度。重视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为投资者和项目搭建交流平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落实好以南丝路文化、文君文化、红色文化、邛酒文化、邛窑文化、以及邛羌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打造,重点推进天台山、平乐、大同等景区
开发建设,建设我市西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功能区,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助推我市“丝路首城”建设步伐。
2、创新产品开发,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以及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切实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重点做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南丝路文化节、文君文化节,创新开展邛酒文化节、邛茶文化节等特色活动,促进一三产业的融合,提升整体形象,树立先进典型。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的力度,重点打造旅游示范乡(镇)村(居)的建设,以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
3、创新发展模式,在要素均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集散、咨询、引导、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邛崃市游客集散中心和天台山、平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鼓励扶持特色旅游乡村建设,重点完善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以“文化+产品+盈利点”为开发思路,丰富旅游产品建设,积极打造“南丝路水上走廊”、世界名酒文化走廊、“天府新区水源工程输水干渠景观走廊”,推进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夺底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要继续以培育五星(A)级、提升四星(A)级、壮大三星(A)级为抓手,特别是在星级乡村农家乐(酒店)的评定上要实现质的飞跃,不断增强邛崃旅游的吸引力。
(二)以旅游营销国际化为窗口,推进整体旅游形象国际化
加强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加强与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深
度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分众传媒、大型旅行社门店等平台,加大邛崃旅游形象品牌宣传,积极争取在《中国旅游报》、《国家地理杂志》开办旅游专版,扩大宣传,提升知名度,进一步树立邛崃旅游整体形象。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举办特色鲜明、轰动效应强的节庆活动,推出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创新旅游营销机制,努力做活淡季市场,着力拉动旅游消费需求。积极宣传、策划、营销能代表邛崃特色的大型实景剧(如创作、拍摄以茶马古道,司马相如、卓文君为题材的舞台剧),使之成为国内旅游演艺的精品工程和邛崃旅游的新亮点。
(三)以旅游管理国际化作为保障,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
以我国第一部《旅游法》颁布为契机,以提升服务质量和企业素质为重点,强化诚信建设工作,规划出台《邛崃旅游服务标准化实施细则》、《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基本标准实施细则》,加大旅游技能和管理型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全面提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行社经营和旅饭店管理,开展联合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黑社”、“黑店”等不法行为,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诚信旅游管理平台和诚信企业信息库,推动诚信旅游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布季度、半年和满意度调查报告,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1、创新培训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旅游培训工作。加大“乡土旅游人才”的引导和培
训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建议建立邛崃旅游专家顾问团,借助“外脑”为邛崃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重点转变服务理念,强化对旅游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2、创新工作机制,在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整合土地、林地、景区景点、文化等资源要素,促进资源的转让和交易,进一步完善政府主管、企业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建立适应旅游功能区建设的管理模式,建立统一、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的执行落实到位。加强行风建设,落实行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完善旅游行政管理和行政监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旅游行风明察暗访和旅游市场检查,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职能和作用,切实解决好损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第四篇:茶叶产业座谈会议汇报材料
茶叶产业座谈会议汇报材料
茶叶产业座谈会议汇报材料
尊敬的普书记、耿县长及各位领导:
首先,我谨代表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我乡调研、指导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下面,我就乡茶叶产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我乡茶叶产业发展的概况
基本情况
乡地处县西南方,连接保山市和临沧市的云保公路穿境而过,是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有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9%,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168个村民小组,5941户,25166人,有耕地面积20274亩,最高海拔2473米,最低海拔1400米,年均降雨量1302毫米,年均气温℃,土壤ph值在4-6之间,是一个全国最佳优质茶生产基地,是一个典型的温凉山区绿色农业经济乡,茶叶是全乡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根据有关专家对古茶树群落鉴定,树龄已在千年以上,通过数辈人的努力,到末,茶园总面积达亩,其中投采面积亩,其中:90年代前种植的云南大叶老品种茶亩;至今发展规范化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亩,其中:云抗10号12500亩、清水3号1510亩、凤9号2250亩、香归银豪940亩、佛香系列1600亩、凤7号等其他品种亩。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茶园15000亩。全乡农业户户均有茶亩,人均有茶亩。全乡已建成并提升打造光山、松山、尼诺3个茶叶专业示范村,树根地、光山2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乡茶叶协会。乡茶叶交易市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全乡有茶叶初制加工所185个,年可加工干毛茶3000吨。有获得国家“qs”等各种认证的初精合营厂5个,年可加工精制茶600吨以上,有尼诺、树根地、瑞虎、云相、龙杰春生产的绿茶、红茶、普洱茶系列品牌20多个,其中尼诺茶是云南省8大名茶之一。产品全国各地均有销售。
茶叶生产情况
茶叶生产总值达亿元,其中农业产值达万元,工业产值达1156万元。,全乡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完成计划7070万元的%,比亿元减少万元,减合%。其中农业总产值万元,完成计划4820万元的%,比万元减少万元,减合%;精制茶工业产值1903万元,完成计划2250万元的%。鲜叶综合平均价4元/公斤,比元减少元/公斤,减合183%;干茶综合平均价元/公斤,比元减少元/公斤,减合%。户均收入5907元,比15228元减少9321元,减合%。
目标任务
全乡茶园面积达亩,其中投采面积
达亩,生产干茶万公斤,比上年万公斤增万公斤,增合%,生产精制茶60万公斤。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万元,工业产值1200万元。新植改植茶园1300亩,其中:中心样板300亩。改造低产茶园5000亩,其中:中心样板1200亩,巩固完善3个茶叶专业示范村,成立专业合作社1个。强化科技培训,以抓分等分级采摘、改造挖潜入手,实现人均增收百元的目标。
春茶生产情况
5月20日止,全乡总产干茶吨,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完成计划4515万元的%,比上年同期增万元,增合%。鲜叶综合平均价元/公斤,比上年同期的元/公斤增元/公斤,增合%;干茶综合平均价元/公斤,比上年元/公斤增元/公斤,增合%。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原料基地建设上,由于茶农经济基础薄弱,管理投入不足,茶叶单产低、亩产效益不高。二是由于乡财政比
较困难,对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茶园基础设施得不到全面改善,茶园应有的效益未能挖潜。三是现有企业个数多、规模小,经营分散、生产能力低,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受普洱茶市场及次贷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导致部分企业不能正常生产。五是品牌意识、开拓市场意识不够强,缺少专业营销队伍。六是挖掘生态文化、品牌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等力度不够。
三、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是高度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了乡村两级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茶叶产业领导小组;二是抓目标责任的落实,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目标责任押金考核;三是在原料基地建设上,根据我乡茶叶产业结构情况,因村、组、户合理布局高起点、高标准,确定发展新植茶园,因树、因园按标准规范改造低产茶园。四是狠抓科技措施的落实,围绕提值增效,从分等分级采摘入手,强化
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培训。五是乡茶叶协会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适时组织会员到外地捕捉市场行情,指导生产销售。我乡在茶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做到了发展力度不减,计划目标不变,使我乡茶叶产业得到了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以茶农增收为目标,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安全化、优质化、产业化为重点,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定标准、拓市场、扬文化,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稳定种植面积,强化科技措施,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茶叶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集约化、基地规模化、生产名优化、管理科学化、营销多元化,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真正把打造成为“茶叶第一乡”、“千年茶乡代表作”。到十一五末,全乡茶叶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其中高优茶园面积2亩以上、无
性系良种茶园21500亩以上、无公害茶园21000亩以上,人均占有茶园2亩以上;建设5个茶叶专业村,3个专业合作社,3000户专业户;实现干茶总产2500吨以上,产值1亿元以上,茶农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坚定发展信心。茶叶产业是乡的支柱产业,是丢不起、也丢不得的产业。面对当前茶叶价格下跌、市场疲软的现状,必须进一步统一全乡上下的思想认识,认清发展形势,坚定发展信心,做到发展力度不减、措施不弱、目标不变,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优化考核奖惩机制,引导茶农和企业加大生产投入,强化科技管理,抓好茶园提升改造,稳定茶叶生产水平。
抓实基地建设。按照国家无公害茶园建设标准,围绕绿色生态建设目标,科学规划,严格科技措施,坚持科学标准,加快生态基地建设。一要提高茶园单产,提升茶叶质量,促进产业升级。要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和良种推广力度,引导群众建设一批高产稳产茶园;要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改植一批”的原则,建立新植、改植、换植样板,每年换植改植老茶园亩以上,力争5—8年将品种老化、质量较差的茶园改造完毕。二是继续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增加管理投入,改善茶园结构,建设丰产样板,夯实原料车间。三是创新土地流动机制,保证更多的土地和茶园向科技能手、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促进茶叶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要广泛采取现场培训、分户指导等办法,进一步加大茶农培训力度,教育引导茶农严格按照《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科学施肥,规范管理,彻底扭转面积大、单产低、覆盖广、效益差的被动发展局面。起,每年举办培训班8期以上,确保茶农培训面达80%以上。
夯实发展基础。要多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推进水浇茶园和喷灌茶园的建设,增强茶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茶园丰产增效。充分发动群众和借
助外力支持,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道路交通等各项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参与茶叶产业开发。同时,要以茶园园林化建设为依托,积极培植和打造生态茶园旅游建设,增加茶园附加值收入。
壮大龙头企业。茶叶产业化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龙头企业规模的大小、规模效益的高低。目前,乡制茶企业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因此,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就是要解决好龙头企业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整合现有资源,按照“以大带小,以精带初”的原则,重组、整合现有规模较小企业,每年整合10家以上,力争用5—时间,培育出1—2个市级乃至省级龙头企业,使其真正成为全乡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化发展规模、效益和水平。
实施品牌战略。以“尼诺”、“树根地”、“瑞虎”等品牌为基础,在系列产品
开发上作文章,从提升企业竞争力角度来谋划,让品牌走出云南、走向中国、融入世界。要根据市场需要,抓紧申报建设一条红碎茶生产线,改变全乡茶叶产品结构现状,整合优质茶叶资源和零星企业,以巩固提升绿茶生产为核心,恢复生产红茶,适度生产普洱茶,集中优势和力量打造1—2个茶叶知名品牌。要积极引导制茶企业强化合作意识,树立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思想,采取股份联营、强强联合等方式,加快技术革新,突破精深加工,提升产品档次。要继续强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qs”认证,严格执行茶叶生产标准,依法取缔设备简陋、证照不全和无证生产企业,净化茶叶生产市场,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同时,要加强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和管理,促进产品、资金、信息的流通,把建成茶叶种植、生产、销售、文化为一体的集散地。
弘扬茶文化。紧紧抓住打造“千年
茶乡”品牌契机,充分挖掘茶历史、文化遗存,不断加大茶资源、茶产品、茶企业、茶文化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做好全乡古茶树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挖掘历史文化;把种茶、赏茶、品茶融合起来,通过茶叶交易市场打开窗口,创造茶叶营销文化;鼓励引导制茶企业加强文化建设,营造企业文化;建设1-2个展示“第一茶乡”、“千年茶乡代表作”的茶室、茶馆,打造饮食文化,推动古茶树资源保护、茶文化挖掘与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茶品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推动茶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五、几点建议
乡是全县茶叶产业的主产乡镇,茶叶产业受到金融危机、市场因素等影响,建议县委政府加强对乡的茶叶产业组织领导,坚定乡人民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
加大对茶园基础实施、水利设施及机耕道路建设的扶持力度,扩大茶地灌溉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根据乡镇茶园规模、品种结构、茶园现状、在茶园改造挖潜上,给予资金扶持。
对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贴息资金扶持,加大企业技改资金投入,提升品牌效应,壮大企业实力,巩固茶叶产业地位。
紧紧抓1 2 下一页
第五篇:XX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XX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推动XX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县的茶叶基地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州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的原则,认真搞好资金投入,茶叶企业改革,茶叶新技术应用,茶叶基地实施建设和幼林茶园的抚育等实效举措,落实茶叶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加快实施新茶园建设,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县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茶产业的资金投入、政策扶贫和退耕还林等,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县茶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支持,我县茶园种植2.53万亩面积,其中通过标准化认定茶园面积1.85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50万亩。并使得我县茶叶生产能力、质量显著提高。
2、新资本的注入。
许多茶叶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引进资金,迅速扩张才能在市场中生存。通过资金重新注入,一方面加速品牌开发与行业合作交流,拓展茶叶销售市场。另一方面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强大的资本注入让茶厂得以快速发展。近年来,先后组织XX苗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XXX东海绿茶公司参加XX第一、二届“XX绿茶〃XX天下”万人品茗活动和北京、广州等各类茶展活动,“苗岭剑眉茶”、“苗岭毛尖” 等绿茶系列产品在XX年XX第二届“XXX绿茶〃秀甲天下”万人品茗活动中倍受消费者亲睐,产品供不应求。目前,该县年加工茶叶产品XX吨,总产值XX万元,利税XX万元,茶叶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和茶区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目前,该县申报的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XX镇大红寨村XX亩和XX乡XX村、XX村XX亩茶园,已经XX省有关单位组织专家评审通过,批拨项目资金XX元。
3、产业的变化
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落后、陈旧、老化和淘汰的加工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增强台江茶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县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加工水平。茶叶加工企业由手工转向机械化,实现半机械化生产,极大提高名优茶加工的效率和茶叶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改进,茶叶品质也在不断提高,适应了市场对高品质茶叶日益提高的的需要。
4、技术的保障
一是依托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做好技术培训,提高茶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组织茶企负责人及专业技术干部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接受现代科技知识、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技能;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及先进发达地区的茶叶经营者来我县传授经验、提供技术服务、强化信息交流。
三是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 训、职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重点对农技干部、茶业生产人员和种植大户进行茶叶技能培训。
四是要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积极推广机械化采茶、修剪和清洁化加工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是要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分季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更新知识,培养科技人才,扩大农民技术队伍,培养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骨干队伍,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农民队伍,带动广大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