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

时间:2019-05-14 09:0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一篇: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

沈阳铁道青年国际旅行社 于波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具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被喻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旅游业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其快速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而且前景广阔。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与此相适应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沈阳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服务业龙头产业的地位得到了全面确定;由此也奠定了沈阳市在全国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推动城乡联动发展、区域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的地位。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看到,相对于其他国内外先进旅游城市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差距,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在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经营理念缺乏前瞻性,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沈阳部分区、县政府分管旅游领导和工作人员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服务人员长期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对旅游服务行业服务规范及要求了解甚少,甚至对本地的一些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缺乏系统的了解,难以给游客提供带有本土文化色彩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旅游文化等文化产品与服务。

2.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所在,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灵魂;沈阳具有享誉中外的旅游客体,却没有夺人眼球的旅游形象营销。长期以来沈阳旅游形象宣传总体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单调,缺乏特色,雷同单一,对地方所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族文化挖掘不够,对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和民族生活方式以及历史遗留的工业旅游遗产展示不足,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影响了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

3.具备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开发策划却仍停留在简单回归自然的初级阶段。

4.丰富的旅游产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在产品组合中不够完善。新产品开发缺乏针对性,与国际国内优秀旅游城市相比,在产品体系建设、旅游企业竞争力、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因此,为促进我市旅游产业整体全面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通过改革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从机制上保障旅游业的发展。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旅游产业客观上要求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源开发权与保护权统一。地方政府部门是旅游资源所有权的代表,经营权理权归经营企业所有。从管理的角度,调整组织机构,让旅游资源所有者统一旅游区的管理,以避免多头管理、体制不清,建议成立通管全市的“旅游管理委员会”,以打破目前条块割据的旅游诸侯经济,统一整合旅游资源和科学规划,保障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浓烈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整合营销资源,联动开展旅游区域的整体营销宣传。

设计出独特鲜明、地方特色浓烈、具有感召力的沈阳旅游品牌,树立形象,需要对沈阳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建立起旅游区域的主打品牌,贯穿旅游区内孤立、分散的景点,对各区、县的旅游要素进行系统化重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区域旅游资源的利用率(比如与吉林长白山景区、黑龙江镜泊湖景区、内蒙古草原景区的联动营销),增强旅游区域整体竞争力,叫响“游遍东北,最佳沈阳”的宣传口号。建立“沈阳旅游经济圈”,提升圈内旅游产业的资源功能,加强各单元资源之间的协作,实现旅游区域资源整合,将经过合理有效整合的沈阳区域旅游品牌,在省内外、境内外广泛宣传,整体营销。

3.从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好旅游地居民日常生活的角度,注重对旅游环境的建设。

旅游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通过对旅游区域整体的策划,完善旅游环境的规划与建设,有效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掘和科学利用,规范旅游者的观赏与保护性旅游行为。通过立法对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者和管理者随时可能出现的越轨行为处以重罚严惩。对旅游者而言,也需通过法律法规来对其旅游行为加以约束,使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享受到健康、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良好的旅游生态势必催生出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富裕一方百姓。目前,沈阳旅游产品仅仅依靠“一宫两陵”、“一山一府”等观光类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必须有多种类型的旅游新项目、新产品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时代悄然而至。因此,我们应提倡“旅游城市化、城市景观化”的理念,明确旅游产品要从以观光为主的单一性结构向以观光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各类特色产品为补充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转变。

4.调整传统产品的结构,通过转型,提高沈阳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

关于社会环境与旅游目的地打造问题。我们认为,沈阳旅游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早日建成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树立“旅游城市化、城市景观化”的发展理念,通过理念强化意识,用意识转变思维,以思维营造氛围,形成“大旅游”的共识。把旅游经济放在招商引资、制造业以及科技创新的同等位置,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真正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要加速城市旅游文化改造,科学规划、舍得投入,把城市作为最大最美的景区来打造。加大舆论宣传的支撑,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与市民生活切身利益相关。通过开发沈阳原汁原味的满、汉旅游产品、大力开拓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和度假旅游、会议会展旅游等,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利用合理的产品结构,加大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力度,留住游客,延长游客在沈阳观光的时日,提高本地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

5.按游客消费心理需求,在巩固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优势的同时,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品。

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消费的心理需求,创新设计不同的商务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山水旅游、游乐竞技旅游、古镇(街)观光旅游、自驾游、进香礼佛游、现代工业游等旅游产品。深度挖掘环沈阳旅游产品,将沈阳旅游产业从观光旅游向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的复合式旅游模式推进。

6.改善旅游市场产品营销策略,加强产品开发的针对性,丰富营销手段。

我们认为城市旅游整体形象构造与品牌营销应坚持国际、国内并重,“冷热结合、远近互动”的营销策略,构建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旅游营销体系。一方面有效整合沈阳各区、县旅游宣传资源,强化沈阳市整体形象宣传,在中央电视台1、2、4套、有关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台黄金时段、以及中国旅游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媒体上宣传城市形象和产品。推进区域联合营销,巩固大东北旅游区域合作关系,加入中国古城旅游合作联盟;完善旅游大篷车促销计划,与各县市和旅游企业一起赴国内外及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重点旅游客源地进行推介促销。有选择地整体参与境内外著名节庆活动和观众流量大的国际性博览会、展销会,与境内外旅游机构、媒体和旅行商签约合作。加入国内外知名旅游网、友好城市网站,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和12301旅游公共呼叫平台,24小时提供咨询、培训、集散、投诉和应急服务。另一方面建立以市场细分为基础的专业化营销体系,与旅行社等企业合作,分时段、分对象、分产品组织宣传促销,做到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游客。针对像提案中所述的自驾游、商务游、古镇游、山水游等不同类型产品和市场主体,分类在网络、平面、立体媒体上充分宣传营销,从根本上改变沈阳的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现象。

7.发挥本地旅行社对旅游产品的主推手作用,降低运作成本,杜绝“黑导”现象,净化旅游环境。

针对我市旅游业人才缺乏,景区、旅行社、饭店从业人员大多是初、高中、大专毕业生,学历偏低,整体队伍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服务质量欠缺,违规违纪现象频出,尤其是中高级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旅游商品开发、旅游规划、休闲娱乐经营、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培训师等紧俏人才奇缺的问题,从整体素质强化培训提高入手;通过严格执法来规范旅游市场。重新制订《沈阳市旅游管理条例》,充分发挥联合执法优势,着重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重点旅游景区、“黄金周”市场监管和“零负团费”治理工作。建立24小时的110旅游维权网络,成立沈阳市旅游执法大队,全面净化旅游市场。构建旅游诚信体系,通过诚信和合理公平交易,引导游客消费,督促市场良性竞争。坚持标准化引领,不断延伸管理和服务领域,完善和制定酒店、餐饮、车船、乡村区(点)的服务标准,通过服务达标、等级评定等形式,引导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共同创造和谐旅游环境,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来引导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定期开展知识技能、服务技巧交流活动,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技能大赛、厨艺大赛、导游大赛,评选出的优秀人才享受特殊津贴,正面引导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旅游市场环境。

要从严整治“服务低劣”、“压价竞争”和“黑车”、“黑导”现象,净化旅游产品环境,彻底铲除误导、瞎导的“黑导”现象,维护好沈阳旅游产品的国际品牌形象,保障全面推进沈阳旅游产业的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0一四年九月十六日

第二篇:关于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

赵桂华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市将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的奋斗目标,瞄准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跨越追赶,加快打造国家休闲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旅游+文化+生态

文化旅游

“十二五”期间,秦皇岛市将以“旅游+文化+生态”为着眼点,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全力构建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把秦皇岛打造成为“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上半年,赴山西大同、晋中,陕西西安、宝鸡及河南焦作等地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考察地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值得借鉴。下面就如何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项目建设必须规划先行,1 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而文化旅游项目规划要按照“做绝世精品、做旷世之作”的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秦皇岛文化独具的特色魅力,切实把项目做特、做精。大唐芙蓉园以“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为定位,面向国际招标,高端策划创意,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日本园林大师秋山宽承担园林景观设计,是以水为核心,集体验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浓缩盛唐文化的大型主题博物园。同时,规划注重夜晚景观营造,灯火璀璨,流光溢彩,美妙绝伦,建设了一座大唐不夜城。法门寺景区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的,景区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了陕西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出的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

2、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产业是高度依赖基础设施的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考察地始终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跳出旅游办旅游,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范围,多渠道投入资金,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各地通向主要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而作为全国首 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的秦皇岛市通向主要景区(点)的道路交通、环卫等基础设施却亟待完善,直接影响了我市旅游形象,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焦作市为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投入60多亿元修建景区外围的道路,先后建成了连接各主要景区的14条旅游景观大道;自筹资金25亿元在城市外围修建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投资1亿多元修建了全长36.8公里的焦青旅游公路,还投资2194万元修建了3条观光索道共2247米。云南丽江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通过以旅游资源为抵押或以景点门票收入为抵押的方式争取银行贷款,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丽江市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地震后的丽江古城进行综合改造,拆除了不协调的建筑物,建设了排污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修复了古城原貌,特别是深入开发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丽江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3项桂冠的地级市,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世界遗产保护与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现象”。

3、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旅游要以特色文化为亮点,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包装推出精品特色专项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来改变和完善文化旅游客源结构。我市应进一步整合优势旅游文化资源,深度推进区域旅游文化合作,按照资源特色和区位关系进行优化组合,打 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文化精品线路,促使旅游行为由观光型向体验型、度假型转化。建议重点打造京东旅游环线(北京—承德—秦皇岛—唐山,感受浓郁的帝王文化气息),海上金三角之旅(秦皇岛—大连—青岛体验海洋休闲文化),长城文化游(包括天下第一关、长城博物馆、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长城、可延伸至抚宁董家口长城、抚宁板厂峪长城及长城砖窖),养生文化长寿游(包括秦皇岛求仙入海处、秦始皇行宫遗址、长寿山),名人别墅游(以北戴河近代老别墅观光及住宿体验为主),红酒文化游(包括昌黎华夏葡萄酒庄园、朗格斯酒庄、昌黎葡萄沟、昌黎玛蒂尼酒庄、抚宁县天马山、卢龙鲍子沟、德源山庄、柳河山谷),观鸟生态游(以爱鸟、观鸟、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包括鸟类博物馆、北戴河湿地、北戴河浅水湾、联峰山公园、山海关石河、昌黎七里海、昌黎大蒲河口、抚宁天马湖、卢龙桃林口)及浪漫婚庆游(重点推山海关老龙头、孟姜女庙、北戴河区整体、北戴河湿地、青龙祖山等产品,注意结合薰衣草种植基地以及卢龙玫瑰庄园等特色景点)等8条旅游文化精品线路。

4、加大宣传促销推介力度。晋中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有效整合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广泛开辟渠道,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提高知名度。我市应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唱、集中优势、整体出击”的营销策略,高规格,大 声势营销。营销经费上,起步阶段,政府占主导,而后逐步转变为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营销方式上,一是扩大在中央和境外媒体旅游宣传,强化省内媒体旅游推介作用,本地媒体积极开展旅游节目和栏目,特别是要强化互联网宣传;二是举办和参加各类旅游联谊会、推介会、区域性旅游交易会,通过资源(产品)的展示、推介活动、资源(产品)状况的实地考察,与合作伙伴加强联络和沟通,推出最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三是集思广益,加大制作开发旅游宣传品力度,形成全市特色旅游宣传品系列,包括画册、声像宣传品、旅游书籍、文艺作品、旅游卡通形象、特色旅游纪念品、有针对性的特定市场宣传资料等。四是支持各县区、相关单位和旅游企业,策划和举办多种形式的旅游节庆、会展和旅游文化活动,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吸引力。

5、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旅游购物是直接拉动旅游收入最直接的重要因素,在旅游消费各要素中,购物作为最大需求弹性要素之一,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间。在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占整个旅游收入的50%。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已是当务之急。目前,秦皇岛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刚刚起步,几乎尚属空白。各旅游景点销 售同样的旅游工艺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甚至出现了在我市景区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在国内其他旅游景区也可以买到的情况。因此,秦皇岛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市场开发,要集中体现秦皇岛的历史文化、葡萄酒文化、海洋文化、长城文化及生态文化特色,集纪念性、欣赏性、实用性、便携性、收藏性于一体,注重新颖的品味、馈赠的价值,应有高中低三个档次,以满足不同阶层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6、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一是从促进旅游发展的角度,鼓励对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二是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三是积极吸引影视作品创作拍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四是旅游景区(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让吹歌、民歌、地秧歌、皮影、猴打棒等特色民俗表演走入景区,不断提高景区(点)文化内涵。五是提倡各景区错时举办风格各异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参与性游艺项目。

7、实施饮食文化品牌战略。由于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与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这样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于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因此,搞好饮食文化的品牌战略是旅游竞争中的无形法宝,更是促进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资源。随着游客吃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大政府对饮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扶持力度(比如长城饽椤饼、四条包子、荤锅、杨肠子火腿肠、老二位麻酱烧饼及赵家馆饺子等);二是要强化餐饮企业品牌意识,加大“老字号”餐饮品牌及优秀知名餐饮企业的宣传力度;三是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形成互动。

8、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文化市场执法机构与旅游质监机构要尽快建立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要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抓住重点问题、关键环节实施监管。坚决打击欺骗、胁迫旅游者参加计划外自付费项目或强制购物的行为;打击导游司机私自收受高额回扣行为;打击假冒伪劣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打击宣扬低俗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

9、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一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规划优化人才结构。应当强化人才兴业的观念,结合秦皇岛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既要从秦皇岛的市情出发满足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的需要,又要放眼世情和国情,用世界眼光和国家高度来规划人才发展,不仅扩充人才数量,而且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并且完善人才素质。这样,我们的人才规划才不落伍、不闭塞、不保守,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加快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培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联合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开发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文学艺术原创人才和表演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文化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一大批旅游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创意策划人才和既懂文化又懂经济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应当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会展管理、动漫游戏、资本运营等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秦皇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化战略举措,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

4、《秦皇岛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5、《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刚要》

核心观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市将以“旅游+文化+生态”为着眼点,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全力构建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的奋斗目标,瞄准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跨越追赶,加快打造国家休闲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成为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结合考察地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就如何发展秦皇岛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核心观点有: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宣传促销推介力度、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实施饮食文化品牌战略、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人才,等等。

联系电话:*** 邮箱:dxzhaoguihua@sina.com

第三篇:大力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

大力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市未来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可谓决策英明,顺应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我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景点繁多等特点。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和旅游强市相比,还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民俗风情、现代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深层次开发不够,部分已开发的景区景点也存在配套管理尚有差距、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二是文化旅游创意和包装不够,产业链不紧密,文化娱乐活动项目少,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开发配套跟不上;三是高层次文化旅游开发专家和人才缺乏,开放和融资力度不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建议:

1、树立文化理念,完善旅游思路。各级政府、文化旅游部门和涉旅企业要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中央、省、市文化旅游产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突出“民俗风情、文化内涵、特色品牌”的特点,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理念,围绕邯郸十大文化脉系和“五河绕城、北方江南水城”的城市建设战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开发、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和“谁投入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抢抓中央和省狠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地域文化为灵魂,以项目产品为支撑,以景区景点为依托,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以服务质量为生命,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级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强化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包抓重点景区力度,尽快设立各级文化旅游执法机构、智囊顾问团和咨询服务中心,完善落实刚性长效工作机制,努力营造文化旅游产业浓烈的社会氛围。坚持逐级制定落实文化旅游产业目标责任制,像抓项目建设一样长期不懈地狠抓文化旅游业。

2、加大开发力度,加强景区管理。各级政府要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积极深化改革开放,拓宽融资渠道,制定具体细则,设立必要的体制性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会,基金来源由上级争取、同级财政拨付、涉旅企业筹集、捐赠等,确定专门机构管理,用于当地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宣传、创新创意、市场开发、公益设施和表彰奖励等。政府要聘请权威机构和旅游专家依据国标进行科学的中长期规划和指导,引导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宗教等特色项目进入景区,努力提高重点骨干旅游景区景点的核心竞争力。积极鼓励市内外实力强、诚信度高的组织和个人,采取独资或入股等多种形式到商洛兴办涉旅企业。在政府集思广益、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招投标,中标企业对民俗风情、现代文化、历史文化等,高起点、大手笔尽快进行开发。

3、加大工作力度,拓宽市场潜能。

①文化部门要抽调精兵强将,广泛挖掘、整理历史事件、民间传说和动人故事,旅游企业按照小题大做的思路,坚持“三分造景、七分造势”。旅游、文化与计划、工商、国土、水务、商务、科技、城建、市政、林业、生态农业等行业密切协作,建设与市场营销宣传紧密结合。

②政府重点打造和宣传整体形象,搭建平台,创造宽松环境,企业立足绿色生态、历史文化、人文资源,重点打造景区景点,提高服务质量。

③政府相关部门和涉旅企业要不断延伸产业链,进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吃。注重品牌、精细和农家特色,对照相关标准,努力提高商洛小吃和农家乐的花色品种和档次。

住。注重地域个性化和旅游度假特点,按照行业要求,突出休闲、舒心和别致。

行。注重完善规范旅行社和游客中心,便于团队旅行和自驾游。对长线旅游特别是住宿过夜性导游给予制度性奖励。

游。注重以山水绿色生态景区景点为核心,充分发挥现有各类景区景点资源,辅以文化、历史内涵诸如博物馆、大云寺、历史遗址、山寨文化等。化高尚为时尚,向人性化、趣味化、健身化方向发展。

购。注重地方特色、实用和携带,向相关部门申请,就近设立旅游定点购物超市、商场和免费快递邮寄项目,按购买量奖励中介人员。

娱。注重文化品位,雅俗共赏,以俗为主,迎合大众游客心理需求,设立互动性演艺中心和娱乐点,增加游戏、浪漫和健身等项目,起到放松、幽默、搞笑之作用。

4、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宣传效果。各级政府和涉旅企业要大力借鉴、、举办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大型互动式演艺活动,坚持在中省市报刊、电视等媒体大力推介宣传等模式和经验,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和研讨等主题活动,力争使《山泉》、《清风》、《丹江潮》、《商洛文化》、《商洛文化研究》等商洛各类文学艺术期刊和作品进景区、进宾馆等。宣传、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成本低、见效快的网络宣传和管理,加强地域间合作、交流与支持的互赢机制;对不利于商洛文化旅游的负面文字一方面采取具体行动切实进行整改,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影响。对于长期坚持正面宣传商洛文化旅游力度大、效果显著的市内外媒体、作者和有关人员定期给予重奖。按照一定程序,对权威性、带动性强的名流、专家和外国人聘为文化旅游顾问或荣誉市民,通过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5、争取影视拍摄,增加旅游景点。宣传、文化、广电部门要统筹规划,切实借鉴无锡三国影视城、杭州宋城、银川影视城等经验,像凤凰古镇一样,千方百计争取尽可能多的电影、电视在我市进行拍摄,力争使我市涌现更多的影视基地和场景,使之成为新的景区景点。凡来商洛拍摄电影、电视的单位和剧组,我市给予全力支持、帮助和配合,并奖励引进和联系的主要单位和人员。激励、鼓励市内外专业人士创作针对商洛的有质量的电影、电视,改编诸如贾平凹的《秦腔》高兴、京夫的《鹿鸣》、孙见喜的《山匪》、方英文的《落红》、陈道久、郝臣杰的《商山四皓》、王林斌的《闯王真功传奇》、张小鸣的《商洛1946》、李建州的《走近商鞅》等,并尽可能搬上银幕、屏幕和舞台,根据效果和影响力,用文化旅游产业基金切实给予重奖。

6、学唱地方戏剧,普及演唱活动。宣传、文化部门要制定相关办法,定期进行评比,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像迎国庆唱红歌一样,倡导和号召广大市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带头作为政治任务,每人至少学唱两首以上商洛花鼓、渔鼓、山歌、民歌等地方歌曲和唱段,在市内外公务及民间活动中普及演唱。由旅游企业和文化部门协商,组建景区业余剧团,在景区景点游客流量大的季节和节假日进行演出;对于平时工作日,景区可视情况聘请几个原汁原味的民间艺人经过包装,进行商洛地域特色戏剧、花鼓和山歌等演唱。具体办法是或景区支付适当报酬,或按合同对外承包。要特别重视篝火晚会、民歌对唱等旅客喜闻乐见的各类互动式娱乐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吸引游客在我市住宿逗留,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旅游综合收入。

7、重视文化创意,打造旅游纪念品。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和涉旅企业要制定中长期规划和方案,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和文化软实力,努力弘扬文化绿洲传统,打造生态旅游市场。要注重提升城市品位,结合“创卫”,完善公园设施,统一布局和要求,整修景区沿线房屋、美化环境,集中展示风土人情、传统民俗、雕塑雕像、山寨文化、古现代诗词文化等。以市民间工艺协会为龙头,鼓励有能力的组织或个人,大力开发普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洛民间工艺品和各类旅游纪念品,在景区景点和游客流量大的城区策划出售贾平凹等商洛籍作家的优秀作品集和反映商洛的美术、摄影、书法、戏剧等作品,制作《月亮光光》、《屠夫状元》、《六斤县长》等商洛花鼓名戏名段和民歌的光碟及动漫产品等。与邮政部门联系,长期印制、出售景区文化旅游名信片;在元旦、春节前夕,统一印制发售品位高、成本低、具有商洛特色精美的文化旅游型贺年卡等。

8、整合旅游资源,贯通商洛景区。政府及旅游部门要充分利用铁路、高速路、国省道贯穿我市六县一区的交通优势,尽快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不断加强市内和周边省市旅游景区景点的互相宣传和合作,努力强化规模和循环经济;及早设立商洛二日游、三日游、四日游线路,发放一票通、年票和门票折扣、团体优惠票等,有计划地鼓励有实力的市内外企业和公交公司开辟旅游营运专线,在车辆购置、营运许可、站点设置等方面给予切实的优惠和方便。同时,着力推出华山—华山南区—天竺山—镇安木王—柞水牛背梁—武当山,西安—商洛—南阳等国内旅游线路,采取多种超常规的优惠措施和办法,吸引、刺激更多的市内外游客持续不断地在商洛观光旅游。

第四篇:浅谈我市旅游产业发展

浅谈我市旅游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我市的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景区建设有条不紊进行,薛仁贵寒窑、龙门景区、高禖庙等几个景区的建设初具规模,旅行社、酒店宾馆的管理日趋规范化以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都为尽快发展旅游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正视我们的不足。严格来讲,我市的旅游业,作为现今社会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还不能称之为一个产业。尤其是,我市在运城范围内横向比,处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在全省范围纵向比,旅游经济收入尚未明显。旅游产业是指旅游业和为旅游业直接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务和支持的行业的总称,旅游产业所包括的行业涉及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众多行业。旅游产业之所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就在于它涉及到一、二、三产业的方方面面。我市的旅游业还远远不能带动其他各行业的发展,旅游产品(即景区景点、游览线路等)还没有诞生,更谈不上卖点。旅游产业的链条还缺乏环节,我市旅游文化、旅游产品等等旅游要素还很匮乏,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旅行社只有输出没有引进,当然就不可能换取外汇,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因此,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还任重而道远。但是,随着国家发

展旅游产业力度不断加大,我市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更加重视,已把发展旅游产业列入我市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当中,省委书记袁纯清来运城调研时也提到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已成必然。下面就对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思想重视是前提。要发展旅游产业,首先要在领导干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旅游产业,为什么要抓旅游产业及旅游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把新兴的旅游产业同传统产业性质区别开来,要把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头戏来抓。

首先,上级政府部门在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一方面加大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及政策扶持,让下级旅游管理部门、企业敢开发、能开发、开发好;再一方面做好旅游产业所涉及相关部门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比如城建局在做城市规划及建设时应考虑到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城市公益宣传如何体现我市的历史底蕴等等,都需要政府统盘考虑,长远着眼,持续发展。

其次,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旅游管理部门更是要全面认识旅游产业,要做出适宜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要站在整个产业链条的顶端合理统筹规划旅游产业发展。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中心,改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出击,找准旅游发展适宜的切入点,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发展。

最后,社会配合。事业单位、个体工商业者、人民群众,要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品位;要有目的的进行创业,不要千篇一律,要有地方味,要有特色;门面招牌、街道公益牌等要从整个城市的品味、要求出发,彰显本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少喊政治空头“口号”,多唱生态、绿色、历史文化“大戏”。

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社会群体三级相互配合,紧拧一股绳,同唱一台戏,上通下达,最终形成政府主导、旅游管理部门牵头、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群众配合协作的大环境、大氛围。

二、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是关键。景区景点是旅游产业链条中其他各环节存在的载体和依托。有景点才能反映文化,才有旅游产品、旅行社酒店宾馆及旅游运输业、文化娱乐业等的发展,才能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才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要与我市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发掘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十分重要。也就是说,一要有“讲头”,要充分发掘出我市旅游资源的“讲头”,比如“鲤鱼跃龙门”、“船窝古镇”、“卜子夏讲学”、薛仁贵“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薛暄“游龙门记”等等很多,都是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的;二要有“看头”,要把旅游景区、景点的亮点突出出来,要把历史典故,即“讲头”通过景区景点完美诠释、演

绎出来。现今旅游已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游逛、吃喝玩乐了,更多的是通过旅游来回味历史,来陶冶情操。我们要把景区景点的“讲头”“看头”结合起来进行旅游开发,尽量规避出现有“讲头”没“看头”或者有“看头”没“讲头”。

另外,我们的旅游开发,还可以与 “一乡一品”“一乡一景”结合起来,发展特色旅游,比如莲池、韭园、桃山、琉璃国、锣鼓等等,通过展示实际的生产生活,展现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步伐,来吸引游客。

三、人才培养是保证。

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要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外来人才,留住优秀人才;要加大对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各种途径为旅游发展培训旅游管理人才;加强县域间的旅游人才培养合作,相互学习和提高,解决人才短缺之急。切实重视培养、提拔、重用一批有创造性、有进取心、有实干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锻造一批有耐心、有热情、有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为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011年5月10日

第五篇: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范文模版]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冯全云

〔内容摘要〕 随着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全球对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名优、特品牌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强劲。我市自然资源独具特色,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且茶叶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具备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只要加强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培育和扶持,是能够尽快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

〔关 键 词〕 茶叶产业 发展 措施与建议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茶是世界三大(咖啡、茶、可乐)饮料之一,具有广泛消费性。随着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全球对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名优、特品牌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强劲。我市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茶树原生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稀有元素硒含量丰富,是产保健茶的最优理想之地,对于发展名优、特品牌富硒茶叶具有无比的自然优势,为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一、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

我市在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开始规模建设茶园,70年代有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79年茶园面积达2.26万亩。进入80年代后,由于诸多因素茶园面积逐渐减少,到1990年茶园面积降至1.61万亩,年产茶叶153.7吨。90年代初开始,随着茶叶需求的增长,项目资金投入加大,茶园面积逐步恢复发展,1997年茶园面积增加到2.39万亩,采摘面积1.6万亩,茶叶产量238吨。到2005年底,茶园面积3.524万亩,采摘面积约1.8万亩,茶叶产量260吨,产值1500万元左右。

(二)茶园分布

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4个县区均有茶树种植,主要分布在25个乡镇,水城县、盘县和六枝特区3个县区较多。至2002年底,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分别有茶园5180亩、11000亩、18260亩和800亩。

(三)加工能力和产品结构

全市共有大小加工厂22个,各类加工机械120多台,其中名优茶机20 多台,手工茶电炒锅160多口。年加工能力可达500吨,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大宗绿茶以炒青绿茶为主,部分为烘青绿茶。1997年以来,名优绿茶的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品种多样化发展,有扁形茶、条形茶、卷曲形茶等,创建了“乌蒙春”、“乌蒙剑”、“水城春”、“碧云春”4个名优茶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知名度。

二、存在问题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由于诸多原因,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有限

我市茶叶产业起步较晚,尽管发展较快,但上规模、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却没有,最大规模的水城春茶叶加工厂,炒青茶加工能力100吨以上。并且我市大部分茶叶企业缺乏活力、体制僵化,六枝、盘县和水城三个县区三家茶叶公司均为政府部门创办的“国营”企业,在起步阶段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但随着市场资源调配的进一步深入,已不能顺应市场经济变化。同时,市场营销基本局限于本市,并着眼于礼品市场,忽略外部市场开发,缺乏大市场竞争意识。并且企业各自为阵,仅着眼于公司自营茶园或自营加工厂,不利于规模化发展,产业基础薄弱。

(二)建设不配套,技术力量弱

茶叶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建设不配套,相互脱节,不能形成合力。同时,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工技术未能有效的掌握,影响加工质量的提高、产品档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三)茶园基础差,经营粗放

我市茶园中有性系茶树高达90%,而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为3500亩左右,约占10%,低于全省平均14%和全国平均19%的水平。现有茶园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老茶园达1万亩以上,茶园立地条件差,粗放管理甚至荒芜的茶园有7000亩左右,新建未开采茶园8000亩,由于缺少管护资金,实际开采茶园面积仅为17500亩。开采茶园平均亩产量不足20公斤,与全省平均亩产37.3公斤和全国平均亩产51.02公斤有较大差距。另外,由于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夏秋茶因为采摘费高而采取少采或不采,也是单产低的原因之一。

三、我市发展茶叶产业条件分析

(一)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目前,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产茶,2002年茶叶产量达到300万吨。据世界粮农组织预测,全球茶叶消费量将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2002年茶园面积1770万亩,茶叶产量72万吨,茶叶出口量25.23万吨,内销47.7万吨。全国茶叶产销基本平衡,生产、销售和消费每年约以3%的速度增长。

(二)国内茶叶生产西移

国内东部沿海茶区随着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能源、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工业污染加重,茶叶生产比较效益下降,茶叶生产进一步在量上扩张的难度大,国内茶叶生产正逐步向中西部适宜地区转移。

(三)自然条件适宜。我市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条件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造就了六盘水茶叶纤维素含量较低,茶叶肥厚、柔软,香高味浓,自然品质优异。同时,境内产茶区小气候特征适宜名优茶的生产。一是早春季节气温回升快,茶芽萌发早,比江浙茶区早20天左右,对于名优茶生产抢先上市是不可多得的气候资源优势。二是秋季气温适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对养分的积累,原料的自然品质优异,秋季名优茶品质也相当优越。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硒,我市境内宜茶土地有75万亩,已种植茶树的地区,土壤多为发育于富含煤层的黄色砂质壤土,以黄壤、黄棕壤为主,土层深厚,且多为富硒地带,为天然富硒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基础。

(四)产业有良好基础

我市种茶历史悠久,群众有种茶的传统和积极性。茶园基地和加工设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六枝、盘县、水城的茶叶公司及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也已起步,分别建立了品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对实施品牌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组织保障有力

省将茶叶定为重点建设的农业产业,我市把茶叶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县区政府也做出了相应部署,配合茶叶产业的生产开发,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四、发展我市茶叶产业的思路、目标、措施、对策

(一)发展思路

以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总体目标为前提,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突破口,巩固现有茶叶产业基础,高标准改造现有茶园,高标准建设新茶园,配套茶叶加工设施,以名优绿茶为主,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单产,主攻质量,突出效益,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拓展销售市场,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把茶叶产业建设成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根据适度规模,适度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6.5万亩,茶叶产量260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到40%,茶叶产值超过1.5亿元。组建龙头企业,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普及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建成一批稳定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出口茶叶生产基地。

到2015年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15万亩,茶叶产量超过22500吨(亩产150公斤),其中名优茶叶产量占到50%以上,茶叶产值超过9亿元。占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分额,使稳产高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出口茶叶生产基地占茶园总面积的70%以上;到2020年,20万亩茶园全部投产,亩产稳定在150公斤以上,茶叶产量超过10000吨,其中名优茶叶产量占到60%以上,茶叶产值超过12亿元。全面走向国内国际市场,茶园全部达到高产稳产和标准化管理。

(三)措施

1、培植龙头企业,拓展销售渠道

茶叶商品率高,生产区域性强,消费地区性广。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商品销售自然形成农、工、商三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因此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是茶叶发展的必由之路,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由于杨梅片区是国家和省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区,茶园建设及加工基础较好,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已经具备做强做大的基础。因此,鼓励和支持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牵头进行境内茶业改制,鼓励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及不同所有制的茶叶企业及非茶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等方式进行产业重组和扩张改制,优化资源配置,组建六盘水茶业集团总公司,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销售的经营体系。逐步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下连茶农和生产基地,上连市场,中间为加工的龙头企业。完善经营体制,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

2、配套加工设施,提高加工技术

建设茶园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加工厂,配备相应的加工机械,完善产业链,确保完成产品生产。同时茶叶生产企业必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3、加强茶园培育管理,提高原料产量和质量

既要重视新茶园种植建设,提高建设标准,更要重视管护和培育,尤其是在未产出的幼龄茶园培育期更要加强管理。要努力提高无性系茶园的比例,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园标准进行建设和管护,积极培育有机茶园,为有价茶的加工、出口创造条件。优质的原料是茶叶品质的基础,培育高产优质的茶园基地,是实现茶叶产业效益的前提。

4、整合资金、集中投入

农、林、水资金多头管理,投资分散,造成见效太慢或效益太差。把茶园建设与旅游业、观光农业结合起来,把小流域治理与茶园建设结合起来,把退耕还林与茶园建设结合起来,对各方面的资金采取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方式,对各方面的资金整合,向茶园集中投资,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达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的要求。通过逐步投入,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和提高茶园质量。

(四)对策

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深化对茶叶产业地位潜力的认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要始终坚持有领导负责,有部门牵头,有人员服务,有措施配套,有监督考核。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经济运行模式。

2、制定政策,鼓励投入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集体、个人以独资、合资联营或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茶叶产业开发,形成良性投入机制,保证产业建设稳步发展。欢迎有经济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集团,按照“互利互惠,长期合作”的原则,联手开发茶叶产业,扩大投入渠道。遵循经济运行规律,理顺产业经营体制。

3、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进程,与科研院所建立起紧密的科学研究和合作开发关系,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茶叶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茶叶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确保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产业化发展、工业化模式运作

就农业发展特色业农,思路非常局限,管理无法提高。特别是对茶园的管理,很难达到精耕细作,而且茶园又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高标准的茶园,就不可能形成优势产业。因此,从茶园建设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必须走工业化经营方式,按工业化模式运作。对于已建成茶园给予管护资金和技改资金支持,全面提高茶园标准;对于新建茶园必须要高标准建设,按工业项目进行管理,才能确保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茶叶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具备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只要加强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培育和扶持,是能够尽快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可以说,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于茶叶产业;我市轻工业的发展,破题也能从茶叶产业入手。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茶叶产业发展,使之尽快形成新兴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市轻工业发展注如“快速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积极条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增添活力。

下载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促进我市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政协赤峰市第六届第三次会议委员提案 提案人:佟国山(赤峰远联钢铁有限责任) 关于促进我市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企业是实体经济主力军,是扩大内需的主体,也是转型、创新的主体,更是......

    加快物流产业建设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一、发展**物流产业的必要性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扼两广,锁荆吴",地处南北要冲, 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各路商贾云集之处,历来为湘南重镇。京广、湘桂铁路交汇市区; 107、322......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五篇)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冯全云〔内容摘要〕 随着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全球对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名优、特品牌茶叶,市场需求持......

    关于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和建议国内外工业化发展进程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空间拓展的根本力量,而其中的革命性技术进步即高新技......

    解放思想 促进我市林业种苗工作全面发展(精选5篇)

    解放思想促进我市林业种苗工作全面发展 2008年5月15日 根据林业局党组《关于2008年党组中心组学习安排计划》的要求,围绕第一专题,我抽空学习了相关学习材料,结合近一段时间对......

    关于促进我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若干建议

    关于促进我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若干建议 案由: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关系到千家万户,加强我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是增强物业效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文明......

    关于促进我市林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林业产业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把林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

    关于促进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促进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我市民营企业有了长足发展,民营企业的税收在市级财政收入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总的来看我市的民营企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