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发展

时间:2019-05-12 16:2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发展》。

第一篇: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发展

近段时间,各大媒体将“民工荒”传得沸沸扬扬,引起了各方面广泛关注。巴中市以作为以劳务输出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对此次“民工荒”现象必须深入研究,思考有何影响和如何应对。

一、“民工荒”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一)主要特点

综合各方面观点,此次“民工荒”准确名称应为“局部地区农民工的相对短缺”,其主要特点为:①局部性。发展在局部地方,主要集中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大约缺工10,仅珠三角就缺工约200万。发生在部分行业,主要集中在竞争比较激烈的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制品加工等行业。②相对性。目前全国城务工的农民为8000万,仍有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转移,农民工供给远超过城市用工需求,没有达到“绝对不足”。“民工荒”只是相对于局部地区的部分行业用工需求的“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是“相对不足”。比如,珠三角200万用工缺口中,技术工人缺口达70以上.③特殊性。严重短缺的是18—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悉工。

(二)形成原因

引发此次“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①工资待遇长期不变,珠三角地区几年来工资只提高了68元,因物价上涨等因素,实际工资持续下降;②劳动环境差,许多工厂缺乏起码的通风、散热和安全防护设施,工人在这样的环境上每天从事10—16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另外,在工种分配、工资发放、劳动管理、技术培训、职务迁升、社会保障等方面与非农民工不能享受同等待遇;③生活环境差,许多城市对农民工居住、子女入学等都有歧视政策,城市人对农民工缺乏应有的尊重;④外出务工的比较效益下降,一个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全年只能挣回纯收入3000—4000元,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和“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在家从事种养业全年也能有3000元左右的纯收入,还少担旅途和工作的安全风险,过得舒心、自由和有尊严;⑤宏观经济持续增长,使企业迅速扩张,用工大幅增长。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导致“民工荒”的深层次原因。①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来看:长期以来,一些沿海地区主要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高增长,投资者主要靠压低工人工资、减少劳动条件投入赚钱。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些地方和一些行业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原来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竞争能力逐步减弱,盈利能力越来越弱,只能靠进一步压低工人工资和减少劳动条件投入来实现利润,这就造成了长期低工资和劳动条件得不到改善,致使农民工转投其他地区和行业。②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来看: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利用“看不见的手”将资源配置到能更好、更多获取利益的地区和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时期,由于市场发育不成熟,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各种市场信号不能准确反映市场真实情况,致使以农民工为主的劳动力这一主要资源的流动很盲目和被动。随着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信号能较准确反映市场的真实行情,人流、物流、信息更加畅通,农民工流动就趋于理性和主动,会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流向更好、更优越的地域和行业,包括选择比较效益不断提高的在家从事种养业。③从发展观念转变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让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人先富起来和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非均衡、非协调发展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长期发展缓慢,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长期得不到提高,甚至下降,而东部沿海地区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农民工只能靠到东部沿海务工增加收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逐步确定,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央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重视和一系列政策的落实,使中西部和东北得到大力发展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一些地区、行业、企业对农民工更加尊重,从而使农民从情感到利益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三)发展趋势

农民工相对短缺将引发以下连锁反应:

——部分缺工企业在成本许可的情况,将增加工人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将有所增加,将吸引少部分农民工回流。但短缺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因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已稳定下来,不会再流动,只有少数近期外出的和尚未有稳定工作的人回流。

——几个集中缺工地区会在农民工的居住、子女入学、社会保障方面做相关调整,但这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需一段较长的时间。

——为了寻求更加稳定、持久的劳动力,劳务输入地的政府和企业将与劳务输出地的政府、培训基地、中介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但这也需要一段时间。

——部分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的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企业将向条件相对较好的劳务输出地转移,通过降低农民工的输出成本以增加吸引力,但这一过程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部分有实力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企业将转向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减少对普通工人的需求。

——劳务输出地的政府、培训基地、中介组织和劳务人员将根据农民工短缺的市场信息,在近段时间内主动在缺工地区和企业寻求条件较好的用工机会,为春节后的劳务输出做准备。

&nb

sp;综合以上分析,加上宏观调控成效逐步显现,“民工荒”的总体发展趋势为:近几个月内,随着用工企业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将有少部分农民工回流;根据市场信号春节后“民工荒”有所缓解,但由于造成此次“民工荒”的主要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明年“民工荒”不可能根本解决;1—3年或更长时间内,宏观调控取得成效后、农民工进城务工歧视政策改变后、劳务输出和输入地区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后、沿海地区完成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后,“民工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供需才能达到相对均衡。

二、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面临的问题

此次“民工荒”在近期内可能将增加巴中劳务输出量,对巴中劳务产业有利,但从较长时期分析,是弊大于利。在“民工荒”引发劳务形势变化后,巴中劳务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

1.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亟需提高。一直以来,巴中乃至全部劳务输出地,将农民工组织起来成规模、成建制输出的很少,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其一,农民工一直以分散的个体面对用工企业,从客观条件到心理都处于绝对劣势、弱势,找工作不存在“双向选择”,更多的时候是被动地等待用工企业录用,不可能在工资、劳动条件等方面提出要求;其二,组织不力,造成对劳务市场的信息掌握不准,导致部分农民工盲目流动,他们主要靠亲戚、朋友、乡亲等获得不太肯定的用工信息,来到目的地找份工作就心满意足,在工资、劳动条件方面没有更高的要求。这两个问题是农民工工资长期徘徊、劳动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原因之一。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在准确掌握用工市场信息,对市场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的同时,组织者通过与用工方对等的谈判,可以为农民工争得更加优越的条件。此次“民工荒”后,各劳务输出地必将更加重视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巴中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应该逐步实现全部农民工组织起来再输出。

2.输出组织的难度加大。经过二十多年的外出务工的锤炼,农民工在选择工作上更加理性,在工资、劳动条件、福利、社会保障、居住、子女入学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另外,巴中是以农为主的山区,随着国家在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民在家务农的比较效益会逐步提高,部分农民,特别是年龄稍大、没有技术或者有家有室的人将选择在家务农。

3.培训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培训与使用脱节,各培训基地盲目设置培训内容,未能达到按需定训;其二,由于各培训基地实习设施投入不足,和培训老师本身没有丰富的经验,培训出来的学生仅仅是学徒,而不是熟练工,缺乏竞争力;其三,培训的主要是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工人,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4.本地转移仍然很难。原因是:一方面,巴中的区位条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交通相对而言越来越落后,企业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向劳务输出地转移的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很难落户巴中;另一方面,巴中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的城市化水平主要是靠农民工外出务工挣钱支撑的,在本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很少,根据目前全市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本地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几千个,六十万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需到外地务工。

5.劳务产业将逐步萎缩。“民工荒”后劳务输入地生活、居住政策和环境逐步改善会使现在的部分巴中农民变成其他地方的市民,再加上在家务农的比较效益增加使一部分农民不愿外出,六、七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少外出务工,1975年以后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了人口增长的同时也使现阶段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幅减少等原因,可供输出的、能为巴中创造收入的农民工将越来越少。

三、巴中劳务产业应对“民工荒”的对策建议

面对突如其来的“民工荒”及其已反应和将要引发的经济、社会变革,作为每年输出六、七十万民工的劳务输出大市,巴中要沉着应对,变不利为有利,借助这次机会,彻底改造巴中的劳务产业,提升竞争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

1.正确理性对待,避免盲目回流。此次“民工荒”出现后,一些劳务输出地方、机构和部分劳务人员可能认为这是少有的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机会,将组织大量劳务人员回流到几个主要缺工地区,引发新一轮“民工慌”,“民工慌”又使工资、劳动条件、生活环境等得不到根本改善,又引发“民工荒”,造成恶性循环。全市的劳务主管部门和中介机构不能盲目组织民工回流,而要与用工企业直接商定用工数量、条件后再组织输出。特别在2005年春节后,要引导农民工不要盲目回流,而要组织他们有序流动。

2.构建输出网络,提高组织程度。全市各级劳动主管部门、劳务中介机构、培训基地和市、县(区)政府各驻劳务输入地办事处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多渠道、多层次与劳务输入地的劳动主管部门、劳务中介机构、用工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重点构建巴中劳务中介机构、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双方对劳务供需双方在工资、劳动条件、供需数量、供需劳动力水平的信息及时交流,实现全市劳务输出实现有组织、成规模、稳定有序地输出。

3.改革教育培训,实现“三个面向”。在合理利用全市现有职业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好“劳务开发双百工程”,完成三年培训100万名农民工数量指标的同时,要改革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实现“三个面向”:一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训内容,特别是短期培训的针对性必须要强。各培训机构在与用工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后,短期培训应以“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为主。短期培训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抓好本地老师授课、本地学习、本地实习的同时,条件允许情况下要采取用工企业技术工人授课、用工企业学习、用工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受训人员培

训结束时就是熟练工。二要面向未来。目前,在继续抓好建筑、服装制造、制鞋、玩具制造等劳动力密集性产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同时,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升级后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在中长期培训中要重点抓好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以适应未来人才的需求。三要面向世界。巴中的劳务迟早要走出国门,也只有走出国门才能拓展发展空间。各教育培训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有世界眼光,随时为国际劳务合作做好准备,并力求有大的突破。

4.改变区位条件,拓展本地就业。截止目前,巴中相对较差的区位条件,特别是交通状况,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许多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从长远看,“民工荒”后,劳务输入地务工条件逐步改善,巴中的区位条件却位能根本改变,巴中的部分农民将成为劳务输入地的市民,所以,越来越差的区位条件是遏制劳务产业萎缩、吸引外出人才回乡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三至五年内,巴中的区位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必须有实质性的改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外来投资者、回乡创业者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为农民工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安心在本地就业,或到外地务工而居住在巴中。

第二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

第三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

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第四篇:巴中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

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第五篇:从日本动漫看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从日本动漫看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摘 要:众所周知,日本对动漫文化的重视与开发由来已久,在发展动漫产业同时,日本不忘将这种颇具穿透力的动漫文化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向世界推广。提出了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实现国际化的思考。

关键词:日本对动漫;本土文化;动画形象日本动漫在国内外的影响

本世纪初,日本文化商人就曾如此放言:“美国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的一半,我们应该占据另一半。”面对日本动漫这股冲击波,美国媒体惊呼自己的文化产业遭遇了第二次“偷袭珍珠港”事件了。

日本动漫的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确不可小觑。首先,动漫文化给日本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俨然成为日本的第三大支柱产业了。其次,日本动漫扮演着某种程度上的“文化侵略”角色。毫无疑问,在进行日本动漫制作时,制作者总会有意无意地将日本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思维杂糅其中。于是,当他国消费者在消费日本动漫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日本意志”的影响。最后,日本动漫可以给日本形象加分。日本动漫世界里的人物,不管男女老少、忠奸美丑,都具有形象美特质。而这正好使世人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与国民形象有一个善意的感知。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在日本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当中,在电影院、电视台播放的各类动漫节目格外引人注目,各种动漫的人物形象充斥街头,早已超越了杂志和电视的范畴,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

目前,日本动漫产业的年营业额达到230万亿日元,已经成为了日本第三大产业,广义上说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5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漫画、动画、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周边产品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看到好莱坞的电影比美国产品能更多更广地渗透到世界各地,日本也开始追求他们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动漫备受日本政府青睐俨然已经把发展动漫产业带动日本经济发展定为国策。中国本土动画受到动画强国的冲击

从20世纪60年代起,动画开始了自己文化商品产业化的探索之路,逐步诞生了美国、日本、英国、荷兰等动画制作强国,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动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市场开始逐步趋于饱和,出现萎缩现象,鉴于这种情况,动画大国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动画强国进军尚处于萌动时期的中国动画市场,极大地促进和繁荣了我国的动画事业,同时也间接地培养了一批新生代的中国动画工作者。这批专业人士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成长起来,扩展了文化视野,尤其是受到西方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影响,对动画的认识从根本上转换了思维方式。应该说,为开辟中国本土化的动画市场,迎接中华民族化的动画产业明天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然而,正像民众所关注的那样,目前我国动画产业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牌动画形象。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动画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国外,当代流行的像米奇、史诺比、凯蒂猫、圣斗士、青春美少女等等,已经成为青

年人眼中新时代的视觉偶像,这是值得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重视的现象。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我们生活的时段发生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它伴随着动画形象向具体生活环节的层层渗透,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是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在这里,它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一个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已经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

在动画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多年来,一提到民族化、本土化、中国风格,许多人总认为是落后的、陈旧的,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观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然而这种认识在当今动画艺术创作领域又是极具普遍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专门的研究,尤其关注诸如剪纸、年画、刺绣、皮影之类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类,研究的思路也是从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切入的,但是真正把这些审美因素导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创新就太少了。以动画创作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的塑造创作动画片都比较优秀,但没有沿着此路走下去,更没有创新,所以今天重新提出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大量深入的调研中,我们开始逐步感受到本土艺术具有较强的审美意义,其造型形象有待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中国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能化为动画造型形象,使之把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倍受当代人所喜爱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创新的动画语言。应该说这一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一个时期以来,艺术界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不是“拿来主义”,就是“虚无主义”,对于艺术创作更是如此,缺乏深入的研讨和现实的分析。动画借鉴传统造型形象有利条件较多,因为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比较恒定,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从文化传承的血脉上是无法割断的,尤其是艺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承传着文化脉络的基因,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如何把这些无形的资源开发利用好,适用于动画造型之中,应该说这是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的一大命题。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的确需要有识之士从研究入手,从创作开启,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并融入市场之中,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注重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动画产业,借鉴传统也是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并非是照搬照抄,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的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片上,或许永远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也就无法找到动画的本土文化基因。如果照搬敦煌壁画、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玩具等的具体形象,将无法脱离它自身的功能特点,或许又走入模仿抄袭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在造型的形态、制作工艺、技术加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不能形成动画的一个整体,那么动画造型艺术再美也无生存的价值。动画是一个形象化较强文化产业整体,动画形象是其灵魂,动画技术是血脉,是连接艺术与技术因素,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所以说,在动画造型形象选择的同时又不可忽视相关因素的制约。我们所主张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应该是那些文化品位较高,民族风格鲜明,造型型制独特,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新时代的动画设计者,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的木版年画、木雕、砖雕、石雕、刺绣、皮影、剪纸等都有动画所需求的造型因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既需要文化上的整合,更需要符合动画技术的规律,动画艺术形象转化的过程即是艺术创作的过程。3 中国的动漫产业要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奋起直追

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思想僵化。娱乐性的丧失使动画由大众走向小众。中国动画片的创作亟须改变传统的创作方式,可以说要走一条借鉴与创新的道路。以往的动画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积淀,但是市场观念欠缺。观念的转化要做到市场观念和受众观念的同步转化。市场观念的转化将会在下一篇中论述。动画创作不要拘于传统,给自己套上枷锁,动画片创作中应有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动画片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想就是:动画片是小孩的世界。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呈现幼稚的特色。而且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观众也养成这样的观片习惯:动画片是儿童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观念使动画创作的视野非常狭小,动画的题材也受到了限制,思想上放不开,表现在创作上的也就是缺乏想像力,从而使中国的动画丧失了大量的成人观众。且在“教化”思想下,动画片多摆出一副教育的面孔,缺乏童趣,导致大人不看,小孩也不看的局面。中国的动画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儿童表现,改变受众观念,使观众群丰富多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历时四年的大制作《宝莲灯》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这部影片的定位是6岁到80岁之间。可以说这是对动画制作者的一个挑战,要兼顾到差距如此大的观众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影片故事根据中国的古代神话《劈山救母》的故事改编。讲述一个英雄救母的故事,在影像风格和人物造型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添加了原作中不存在的小猴子形象,机灵搞笑,诙谐逗趣,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市场认同。

事实上,文化产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人文现象,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比如,美国的迪士尼、芭比娃娃、荷里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说,多年来,这些文化产品为美国赚取的外汇收入,几乎无一国能匹敌。再比如英国,一位难称重量级的女作家罗琳,竟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刮起了席卷全球的“哈利波特”狂风。显然,这不仅仅是罗琳个人的“金手扫天下”使然,更是体现了西方文化体制的相对健全。凡此种种,都向世人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人文现象是可以创造经济奇迹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当前中国的文化产业还相当滞后。就在今年4月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透露说,中外文化贸易的进出口是严重逆差,这个差距比前几年估算的10:1更大。丁伟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观念滞后,国际品牌性的产品缺失,没有建立起国际文化贸易的中介机构,以及相关法律、政策和文化环境不完善等4方面原因。这里,不管怎么说,尽快发展文化产业才是硬道理。在此事上,文化市场的决策者,首先应该正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活血生肌。总而言之,看着邻国日本动漫文化的勃勃升起,我门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再充当文化产业的旁观者了。

下载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发展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发展 日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产业被重点提及,其发展也备受关注。中投顾问文化......

    从经济形势看工行发展

    从经济形势看工行发展 ——支行“我的工行我的梦”演讲发言稿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

    从吉祥物经济看文化创意产业

    从吉祥物经济看文化创意产业 摘 要:南京青奥会上设计动感、新颖的吉祥物一出场就赢得满堂喝彩,并创造了不菲的经济和文化效应,乘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势头,以吉祥物为引导,从独......

    从201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看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全文5篇]

    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看英国的创意产业 陈林凡 (北京现代企业研究会,创意产业中心 北京 100025) 【摘 要】201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是英国创意产业的一次集中展示,全球十亿观众......

    从中日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看日本动画电影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

    2012·第4期 CHINESE FILM MARKET 中国电影市场 从中日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看日本动画电影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启示 ■ 周口师范学院美术系董云志 世界上动画电影产业最发......

    劳务产业总结

    关于陆良县农村劳务产业2010年 工作总结 根据《陆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陆政办发[2010]39号)文件要求,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市产......

    浅析X县劳务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今年初,州委书记到南部县调研时强调,南部边疆地区要因势利导,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狠抓劳务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一直以来,红河南部边疆地区因历史、地......

    从安全角度看核电发展

    从安全角度看核电发展 ——写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年之际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 孙 勤 从1954年6月前苏联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并网发电,首次实现了核能和平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