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时间:2019-05-14 04:0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嘉陵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嘉陵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第一篇:嘉陵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嘉陵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余培发

为了借鉴外地经验作法、助推嘉陵食品饮料产业发展,2012年10月中旬至下旬,我与相关同志一道,赴西充、安岳两县去学习考察了当地发展食品饮料产业的经验,并深入我区嘉陵工业园区的良和食品、汇源果汁、燕京啤酒、凸酒酒业、鹰金钱等10余家食品饮料加工企业进行了仔细调研,给嘉陵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了工作建议,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区食品饮料产业通过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招引外地企业入驻嘉陵工业园区,加快了本地产业和经济发展,为繁荣城乡食品饮料市场作出了贡献。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饮料制品、酒类酿造、粮食和肉类加工为主的食品饮料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今年食品饮料加工业总营销额可达10亿元,税收收入近1亿元,解决了本地就业人数约4000人。我区食品饮料加工企业今年虽然遇到了原材料成本上涨、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多数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还是比较正常,能够正视未来发展趋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区近几年来食品饮料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目前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上规模有档次的企业较少。据统计,我区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创造的产值目前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依然较小,大约只占20%。全区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目前真正上规模有档次的只有燕京啤酒、汇源果汁和鹰金钱等少数几户,大多数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辐射面窄、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原料供应基地尚未形成。目前,嘉陵工业园区内的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其加工原料基本不是来源于本地;如燕京啤酒使用的麦芽,主要来自澳洲和我国的新疆、甘肃;汇源果汁的柑桔也基本来自外地,本地鲜果产品根本无法满足其生产需求;鹰金钱肉食品由于原料供应不足,生产开工率不高。园区大多数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在本地无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尚未形成“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真正能够带动农户致富的不多,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三)部分企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等困难。目前,部分企业发展资金短缺,其原因主要是金融机构为了提高贷款效益和规避风险,将信贷资金重点投放给了大中型企业的优势项目。而我区目前的食品饮料加工企业中,小型企业居多,融资较为困难,生产经营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部分企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一些企业还面临招工难等问题。

(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缺乏。由于企业新产品研发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目前我区部分中小型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和品牌打造投入不到位,致使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乏力,一些企业没有叫得响的自身品牌,只能搞贴牌生产,因而利润较少。

三、工作建议

为促进我区食品饮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走企业集约集群发展之路。企业集约集群发展,可有效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在食品饮料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今后应重点借鉴西充、安岳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依托嘉陵工业园区内外的现有食品饮料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相关产业,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在延长产业链条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粮油产业、果蔬产业、酒饮产业和肉食品产业链条。同时,应将我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规划主动与成渝经济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相对接,立足本地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一批与我区现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密切相关的企业到嘉陵工业园区的食品饮料产业规划区“安家落户”,不断促进我区

食品饮料产业做大做强。

(二)大力推进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建好原料基地是加快食品饮料加工业发展的基础。根据我区现有种养业优势和本地农民的生产技能,今后应重点抓好优质粮油、柑桔、桑果、蔬菜和优质生猪基地建设,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加工原料,满足企业生产所需,逐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食品饮料产业发展格局。其原料基地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由企业向种养大户先下订单,预付定金,稳固原料供应渠道;二是由企业以租赁土地的形式建立专用原料基地,实行自产自销,既不受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的影响,又能使生产加工原料品质得到保证;三是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与企业签订合同,结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挡、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并分清责任,共同建好企业加工原料生产基地

(三)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区委、区政府应多方协调关系,为企业搭建好融资平台,切实帮助目前融资较难的部分食品饮料加工企业解决好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等问题。要协调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市场前景看好、带动能力较强、有还贷能力的企业优先给予贷款,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同时,区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还应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好招工难等问题

(四)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区经信局、质监局、工商局和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应引导食品饮料加工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意识,积极研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都能顺利通过ISO2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QS14000环境认证和绿色认证。同时,还要鼓励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发挥品牌效应,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五)确保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众多的食品饮料安全事件告诫我们,食品饮料质量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区质检部门应切实承担起监管职责,经常深入食品饮料生产企业抽检产品质量,确保企业出厂的产品质量完全符合行业安全规定标准要求。区政府食安办和工商部门

应加强对食品饮料商品流通环节的监管,严禁过期商品在市场上、超市里和酒店里销售,切实保障广大城乡居民能放心使用我区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第二篇:关于嘉陵区招商引资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关于嘉陵区招商引资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招商引资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有效推进丘陵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为了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抓招商引商提供科学决策参考依据,2014年6月上旬,笔者带领嘉陵区政协经济委的部分政协委员,对该区2012年以来的招商引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基本情况

2012年以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招商引商工作实现了从政策招商回归到理性招商、从工业招商转移到城市功能配套招商、又从城市功能配套招商回归到工业招商的大转变,招商引商思路更科学正确,招商引商项目更适合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近两年来,该区招商引资工作在城市功能填充性项目的招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13年12月底,嘉陵区招商引商新签约项目共计66个,协议投资达280余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0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个,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占签约总数的61%。碧桂园的朱凤国际度假中心、章光101万亩红豆杉种植、伟才国际幼儿园、宏合南湖风情文化街区、金宇盛世天城城市综合体、华西希望西南交大二期、格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红狮100万吨水泥粉磨站、衡鼎新型建材、泰合新型建材、金品砂浆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嘉陵。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该区城市功能性项目的有效填充,该区投资促进局在继续抓好三产项目招引的同时,又及时调整招商思路,再次将工作重心转向了工业招商。2014年上半年,该区新签约项目9个,协议资金100.4亿元。目前,约定投资80亿元的绿地健康文化产业城、投资

1.8亿欧元的法国高端养老社区、投资2亿元的纽宏调味品生产、投资1.5亿元的镱发不锈钢制品、投资6000万元的巨健消防设备制造、投资5000万元的鼎鑫包装、投资3000万元的大禹水处理设备生产等项目已完成签约即将进场建设;预计投资50亿元的中山红木家具文化产业园、投资50亿元的高端建陶直营及总部基地、投资15亿元的手机研发及制造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伟经物流、投资3亿元的韩国裕罗线束生产、投资2亿元的韩国东一胶带生产、投资3亿元的艺华玻璃深加工、投资1亿元的超胜焊机制造、投资1.1亿元的中加国际学校等项目正在积极对接和联系中。

尽管该区2012年以来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目前还存在着“新签约项目数量不够、新开工项目数量不足、已落地项目投产速度较慢”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几点建议

为促使该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更好成效,我们特提出以下八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一要完善项目准入机制。为确保引进项目更科学、更准确、更有生命力,区上应建立动态的招引项目评价咨询专家库和招引项目联席评审会制度,对重大招引项目进行咨询和评审。在项目签约前,应由区投资促进局组织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和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导向、资源消耗、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以及建筑密度、容积率、对地方财税贡献率、科技贡献率、生态环境影响、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评估,对招引项目提出整体评价和处理意见,呈送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后,再报区委、区政府集体研究决定是否招引。

二要打好项目招引基础。认真研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家近年来出台的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重点瞄准香港、台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和成渝两地的现有企业转移趋势,选择适合嘉陵发展的产业,扎实做好对接工作。当前,应精心筛选汽车零部件生产、丝纺服装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城市功能配套、现代教育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等一批优势项目,积极做好前期规划、论证等工作,建立动态管理、梯次推进的项目库,有针对性地搞好专业化、个性化包装策划,增强项目吸引力,提高项目推介实效,确保商家有投资意向时能拿得出、用得上。与此同时,要努力向上争取用地指标,认真搞好土地储备,积极探索多种投资模式,千方百计加快

嘉陵工业园区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为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打好基础。

三要把准项目招引重点。近期内,要紧紧围绕机械汽配、丝纺服装和食品饮料这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发展所需,依托嘉陵工业园和新规划的嘉陵物流园、汽车汽配产业园,安排专人盯紧知名品牌、行业标准企业、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大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互补性强、有示范性、带动性、成长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来与现有企业合作共事,带动产业配套,使园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基础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富有特色。

四要拓宽项目招引渠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专业队伍为骨干、中介组织为辅助、企业为主体的常态化招商机制。在继续实行分片区、分行业及驻点招商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项目招引方式,鼓励本地企业拿出好项目、好产品,积极与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对接,实现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技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通过招引国内外优质项目来整合嘉陵现有不良企业资源,促其获得新生并不断上档升级;依托省、市对外平台(驻外办事处、商会等)扩大信息来源,拓宽招商渠道,委托专业人士搞好产业招商;利用国家工信部派驻挂职干部援助嘉陵的机遇,通过国家工信部这个平台,去争取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大企业、好项目来带动嘉陵优势产业发展。

五要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为了确保项目招得来、留得下、建得好,必须在组织上成立权威的项目建设督查推进机构,完善区级领导定点联系项目招引制度,扩大领导干部对项目招引的参与度,始终做到一个项目有一个区级领导牵头挂帅、有一个单位主动衔接、一个专人具体承办,尽力为引进项目搞好服务。同时,要强化对招引项目的跟踪问效,继续推行考核奖励机制,对任务完成好的进行奖励,完成差的予以通报督促,切实有效地推动各个招引项目顺利实施。六要严控项目招引地价。完善工业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嘉陵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招商引资过程中,为防止土地低价出让,遏制工业用地无序扩张和粗放利用,避免部分企业借搬迁入园之机低价“圈地”,区委、区政府应尽快调整嘉陵招商引资土地出让价格,将生产性、服务性工业用地价格调整为每亩15万元,物流用地出让价格参照所在区域的工业用地价格调整为每亩30-38万元,对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新生物及国家扶持的重点企业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区委、区政府集体研究决定,执行每亩最低8万元的工业用地价格。七要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对所有引进项目,都应强力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真正做到“一栋楼办事、一个口受理、一个窗收费、一条龙服务”的高效率和

一站式服务。对因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不力,延缓了项目实施进度的,要坚决追究有关部门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积极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不断增强嘉陵对外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八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区上要对在建重点项目逐个进行认真分析,找准少数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摸清已建成项目未投产的原因,弄清哪些问题该由政府解决,政府就竭力帮助解决。政府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企业重点协调解决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遇到的具体困难,尽力搞好配套服务,并督促业主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签约项目按时开工、开工项目尽快建成、建成项目迅速投产、投产项目尽快见效、见效项目能够不断做大做强。

作者系: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第三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

第四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

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第五篇:巴中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

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下载嘉陵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嘉陵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市花卉种植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关于我市花卉种植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1-04-25 08:59 共浏览 109 次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郑州市政协城市建设委员会 (2009年9月) 围绕市政协十二届四次常委会议“......

    藏酒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精选5篇)

    藏酒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天祝县供销社 (2011年6月) 我县藏酒生产龙头企业甘肃天祝藏酒酒业有限公司甘肃天祝酒厂位于天祝县华藏寺镇,始建于1992年,是在清朝时就闻名的‚华......

    盐化工产业发展调查及对策建议

    盐化工产业发展调查及对策建议 长宁县课题组 盐化工产业在我县有一定的发展基础,2008年,全县盐化工产业实现总产值2亿元,创利税4000万元。2009年是我县的项目工作年,盐化工产业......

    兰花产业发展建议

    关于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思考 农村产业增收组: 兰花是一种名贵花草,具有很高的观赏、药用和经济价值,自古以来被视为珍品;同时,兰花又是一种扣人心弦的文化,既具有“天下第一香......

    绍兴市食品饮料产业提升发展规划(200

    绍兴市食品饮料产业提升发展规划(2008—2012)》通过评审 绍兴黄酒产业欲打造“五个全国中心”■记者余万芳实习生王琼 本报讯食品饮料业,在绍兴经济产业家庭中个头仍显“矮小”......

    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

    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

    平利县蔬菜基地发展调查与建议

    平利县蔬菜基地发展调查与建议 春节期间,平利县蔬菜市场上蒜苔高达每公斤60元、豆角每公斤20元、黄瓜每公斤18元,众多青菜价格涨幅连续翻番,在节日的喜庆里涂上一笔不小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