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酒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5:4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藏酒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藏酒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第一篇:藏酒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藏酒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天祝县供销社(2011年6月)

我县藏酒生产龙头企业甘肃天祝藏酒酒业有限公司甘肃天祝酒厂位于天祝县华藏寺镇,始建于1992年,是在清朝时就闻名的‚华藏烧坊‛基础上由县供销社创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具有悠久的酿酒渊源。2001年9月改制为民营企业,新组建‚甘肃天祝藏酒酒业有限公司‛。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公司实施名牌兴企战略,将‚藏酒‛品牌打造成为中国藏文化第一酒,使‚藏酒‛系列产品行销国内外,藏酒产业被列为天祝县五大特色产业之一。现拥有资产总额1860万元,年生产‚华藏春‛牌、‚藏圣‛牌中华藏酒、中华藏圣酒、天祝成功酒、雪域三宝营养酒等系列白酒产品2000吨、生产营养型藏药酒产品200吨。产品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产品博览会‚金鹰‛金奖、‚甘肃名牌产品‛等荣誉,‚华藏春‛牌商标获‚甘肃省著名商标‛称号;公司科研机构依据藏酒产品藏香纯正、醇香清雅的独特风格,研发并制定出‚藏香型‛白酒标准,由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藏香型白酒地方标准》,使公司酒产品成为中国唯一‚藏香型‛白酒。藏香型白酒及其酿造工艺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企业荣获甘肃省‚食品卫生A级单位‛、‚产品质量信用体系A级‛单位、‚天祝县‘放心酒’生产企业‛等多项荣誉。在甘肃省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

企业改制后,公司一班人解放思想,坚持改革,顺应市场,创新发展,使天祝藏酒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天祝特色发展之路。产品品种由过去单一的‚天堂寺‛牌,双龙大曲,天堂玉液发展到‚华藏春‛牌中华藏酒、‚蔵圣‛牌中华藏圣酒、‚天上藏圣‛牌天上藏圣酒等四个系列60多个品种;企业知名度不断提高;生产经营巅峰期,企业的白酒产量达600吨,实现总产值1000多万元,销售收入460万元,年上交税178万元,安排就业人数132人,为我县财政增收,社会就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企业和董事长温得林同志先后获得了省,市,县多方面数十项殊荣。然而,进入2007年以来,由于受到市场的强烈冲击,产销量日益下降,经济效益不断下滑,企业步履维艰,特别是2008年,总产量仅150吨,同比减少120吨,下降44%;总产值230万元,同比减少180 万元,下降35%,销售收入158万元,同比减少172万元,下降48%;上缴税金58万元,同比减少47万元,下降44%,企业亏损2.8万元。2009年、2010年连续出现销售、效益双下降的问题。

一、市场萎缩效益下滑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和问题 藏酒产业的畸形发展,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指示精神,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采取查阅资料,算账对比,市场分析,策略定位等多种形式,认真分析了当前藏酒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第一、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藏酒产业的发展。从客观上讲,白酒市场总体中提呈下降趋势,再加上金融危机影响,能

源、原辅材料及工人工资大幅上涨,而白酒产品价格未涨,甚至有所下降,加剧了对藏酒产业的影响。

第二、人才匮乏对藏酒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我县藏酒产业发展除受金融危机影响外,生产企业无疑也存在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纰漏和缺陷。这些问题的暴露,主要还是人才的问题。如从天祝酒厂管理层现状看,经理、副经理中中专文化程度的2人,高中的2人,有高级酿造师职称的1人,会计师职称的1人,没有管理、营销方面的高学历专业人员,把藏酒作为一个产业做大做强还有一定局限性和难度。企业现在重点缺乏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特别是营销策划、市场营销方面极度缺乏。

第三、管理疏漏,促使生产企业效益下滑。生产、成本、质量、营销等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最致命且缺一不可的工作,稍有松懈,经济效益就有明显波动。就天祝酒厂而言,生产的藏香型白酒按工艺要求窖藏时间长、出酒率低,主要原材料、煤、电、价格逐年上涨,导致产品成本高、利润空间小。价高竞争是弱势,无法与其他香型白酒抗衡,尤其无法与市场流入的名称繁多的‚三无‛白酒竞争,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促使了企业效益下滑,如企业缺乏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和类同产品的价格分析,应对措施不利,保护自己品牌的胆略微弱;只追求产品质量,忽视了产品价格,只控制产品标准达标,忽视了消费者口感口碑;注重了生产,忽视了销售;注重了新产品开发,忽视了市场占有率,品种过繁等等。有关部门对酒市场监管不利,模仿产品或近似包装产品及‚三无‛产品冲击当地市场,加之天祝县80%的经销商为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都有自营的外地酒产品,对藏酒本地销售市场受到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第四、营销方法守旧、缺乏大手笔、大市场的战略思想。过去,天祝酒厂采用小范围宣传促销、外地设点渗透式销售和坐等销售等方式搞市场营销。小范围宣传促销是有选择的在县区电视台广告宣传或唱藏歌、跳藏舞、献哈达宣传促销。起初效果很好,但时间一长人们体会不到新奇,更主要的是范围小,设点小,知晓率低;渗透式销售是到县外或省外设立销售点,发放传单搞活动,品尝酒,让消费者口碑宣传,逐步扩散市场。这种方式也有效果,但扩张市场速度慢,多数消费者还未接触产品,一个品牌就过时了。坐等销售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在大部分消费者都能认同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方法,而藏香型白酒还未达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消费者公认的程度,‚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及坐等销售的方法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藏酒产业发展需要。还有市场调查、市场细分不够,销售手段简单、激励措施吸引力不强,更谈不上市场策划,开发规划等总体战略构想。

第五、经费有限、宣传力度不够,是造成藏酒市场萎缩,销售不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如天祝酒厂由一个几间库房形成的小作坊,发展为拥有680万元固定资产的正规企业,多年来把有限的利润和积累主要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技术改造和生产办公条件改善等扩能改造、提升企业装备上,广告宣传经费相当有限。企业改制后,政府为做大做强藏酒产业,做了不少工作和资金支持,但与巨大的广告宣传费用需求相比,还相差甚远,企业

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制约着营销宣传、拓展市场的能力。

二、做大做强藏酒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一)只有紧紧抓住国家拉动内需、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历史机遇,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因势利导,创新发展才是藏酒产业得以健康发展唯一出路。贯彻藏区工作精神,就有抓项目,壮大企业势力的机遇,要根据生产企业经营状况,制定‚压建设保经营,降成本求效益,保证质量,创新工艺,研究市场,调整结构,做大做强藏酒产业‛的经营策略,抓项目建设,抓市场营销,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

(二)转变观念,招贤纳才。现代企业是集体社会关系、市场营销、内部管理、原材料购进、生产经营、工艺技术包装设计、劳动分工和环境美化等于一体而又相当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把一个企业做成功做好难,做大做强更难。要靠专业知识和聪明智慧,要有足够的人才力量支撑。否则难以做大做强,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要改变陈旧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和用人观念。要总结经验教训,从根本上转变用人观念、要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要有引进人才、利用人才、包容人才和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一要从企业选拔文化程度高,道德品行好,热爱酿造事业,勇于创新,积极向上的好苗子到大专院校培训,培养自己的管理型销售策划性人才;二要引进人才,借脑发挥。要舍得花钱,舍得投资,敢于用人,用别人的智慧和知识发展藏酒产业。两条腿都要动,缺一不可,这样才能为藏酒产业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三)抓管理求效益。产品生命力是质量和市场,企业管理是产品产业、利润和效益的关键,它决定着企业的成与败、兴与衰。因此,只有抓好管理才能求效益。应对现况拾遗补缺,目前应从三个方面再强化:一是抓生产管理、降低成本上再强化。既要控制原辅材料购进质量与价格,又要控制生产中的投放标准与成本,更要注重在节能降耗上下功夫。二要抓工艺创新,提高产品出酒率上再强化。要请专家、请能人在保证质量、保证藏香型品味的前提下,进行工艺改造和创新,提高出酒率。三是抓营销管理,在市场占有率上再强化。要树立‚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明确‚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要不断地调查分析研究市场、消费水平、价格定位、消费者口感口碑及竞争对手,随时分析不利因素,判定和调正应对措施。采取征求客户意见,经销商搜集反馈和派专人进行社会调查等方法,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提高产品消费市场的适应能力,不断完善营销策略。要注意对消费市场细分,高档酒市场、中档酒市场和低档酒市场各占比重是多少,消费人群在那里?农村市场适应那个品味和价位,城市市场适应那个品味和价位?大小城市、省内外等都要有基本的细节和定位。要量体裁衣,以销定产,以消费水平供货,既要注重利税率,更要注重市场占有率。要严格控制‚藏香型‛白酒质量标准,但不能忽视消费者口感喝后效应认可。消费者口碑才是活生生的好广告,只要提高产品适应性,才能发挥活广告作用,才能扩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要在勾兑调味上下功夫,做文章。要调整产品结构,防止品种过繁,压品种包品牌,稳步

开发新产品,注重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把研发费用降下来,补充营销费用。

(四)瞄准市场,重拳出击,打好市场营销仗。市场营销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主战场。实践证明:‚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论断早已过时,不适应经济市场规律。我们平时生活中就能看到,一些历史悠久的名牌产品知名产品几乎达到了全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这些经销商都在不断地进行宣传。如‚茅台酒‛、‚五粮液‛等等。而‚藏香型‛白酒还没有被消费者普遍认可和知晓,消费范围还是很小,不说全国市场,就是省内市场占有率也是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重视市场开拓和产品推介。要对症下药,瞄准市场,重拳出击,打好市场营销仗。一要请高手把脉,搞好营销策划。要从年度计划、长远规划、区域版块划分,宣传方式,促销手段,激励政策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制定实施方案。讲究前瞻性,防止盲目性。大手笔勾画出营销策划、营销宗旨和营销目标蓝图,为做大做强藏酒产业奠定基础。二要重心转移,加强营销力度。首先董事会及公司主要领导的工作量,一半以上精力转移到营销上来。分管领导的工资报酬应与销售额挂钩,比例应偏重效益。销售部门人员实行绩效挂钩。其次,适当扩大营销队伍,培训提高营销队伍素质。再次,提高激励机制含金量。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在继续唱藏歌献哈达的基础上,创新营销宣传形式,扩大营销宣传范围。着力塑造天祝藏酒产业新形象,推介‚藏香型‛白酒新品牌。组织团队宣传,车牌宣传、墙体宣传、路牌宣传、网络宣传、电视宣传、报刊杂志宣传等形式,不拘一

格,因地制宜、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总之,要选择投资少、影响力大、知晓率高的宣传形式。宣传范围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有目标有定向选择区域版块,逐步扩大,防止盲目。做到宣传到哪里供货网点设到哪里,扩张营销市场。对全部宣传标牌、广告词、门店布臵及工作人员着装都应达到五统一:图案统一、色泽统一、词汇口号统一、发送宣传品统一、服装统一,充分展示藏酒产品的独特性,展示企业形象魅力。四要扩展销售渠道。要采取设点直销、经销商代销、网上销售、加盟销售、人情渠道销售和推销员销售等综合性营销方法和渠道。建立一套完善的营销机制,包括营销机构和责任人、定岗人员、人员吸收培训管理、工资分配、配货结账方式、促销措施、激励制度等。五要创新促销模式。要借鉴酒类行业外地厂家的好经验、好方法、让利促销、配发宣传品纪念品促销、抽奖促销、定额奖励促销和高回扣促销。把帐算精,把市场搞活。既要主攻购买力强的城市市场,又要兼顾购买力弱的农村市场,要在产、销量上下功夫,市场占有率上作文章。

三、对白酒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议县委县政府根据武政发(2009)105号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酒类行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扶持发展藏酒产业。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鼓励扩大地产酒消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酒类行业联系沟通机制,建立酒类行业与金融机构联系沟通机制,积极搞好原产地保护工作,加大地产酒宣传推介力度,优化藏酒业发展环境;使藏酒产业能够真

正成为我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请求县委、县政府协调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商务局等部门,加大酒类市场监管力度,经常性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伪劣酒类产品冲击市场,杜绝仿制品进入县内市场,保护‚藏香型‛白酒产业发展。建议各部门接待用酒、礼品酒提倡用藏酒。

(三)藏酒酒业近年来的发展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改制以来,累计上缴税金1500多万元,吸收下岗职工300多人次,不同层面的在省外宣传了天祝,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希望县委县政府对藏酒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

第二篇:嘉陵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嘉陵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余培发

为了借鉴外地经验作法、助推嘉陵食品饮料产业发展,2012年10月中旬至下旬,我与相关同志一道,赴西充、安岳两县去学习考察了当地发展食品饮料产业的经验,并深入我区嘉陵工业园区的良和食品、汇源果汁、燕京啤酒、凸酒酒业、鹰金钱等10余家食品饮料加工企业进行了仔细调研,给嘉陵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了工作建议,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区食品饮料产业通过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招引外地企业入驻嘉陵工业园区,加快了本地产业和经济发展,为繁荣城乡食品饮料市场作出了贡献。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饮料制品、酒类酿造、粮食和肉类加工为主的食品饮料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今年食品饮料加工业总营销额可达10亿元,税收收入近1亿元,解决了本地就业人数约4000人。我区食品饮料加工企业今年虽然遇到了原材料成本上涨、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多数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还是比较正常,能够正视未来发展趋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区近几年来食品饮料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目前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上规模有档次的企业较少。据统计,我区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创造的产值目前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依然较小,大约只占20%。全区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目前真正上规模有档次的只有燕京啤酒、汇源果汁和鹰金钱等少数几户,大多数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辐射面窄、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原料供应基地尚未形成。目前,嘉陵工业园区内的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其加工原料基本不是来源于本地;如燕京啤酒使用的麦芽,主要来自澳洲和我国的新疆、甘肃;汇源果汁的柑桔也基本来自外地,本地鲜果产品根本无法满足其生产需求;鹰金钱肉食品由于原料供应不足,生产开工率不高。园区大多数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在本地无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尚未形成“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真正能够带动农户致富的不多,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三)部分企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等困难。目前,部分企业发展资金短缺,其原因主要是金融机构为了提高贷款效益和规避风险,将信贷资金重点投放给了大中型企业的优势项目。而我区目前的食品饮料加工企业中,小型企业居多,融资较为困难,生产经营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部分企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一些企业还面临招工难等问题。

(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缺乏。由于企业新产品研发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目前我区部分中小型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和品牌打造投入不到位,致使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乏力,一些企业没有叫得响的自身品牌,只能搞贴牌生产,因而利润较少。

三、工作建议

为促进我区食品饮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走企业集约集群发展之路。企业集约集群发展,可有效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在食品饮料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今后应重点借鉴西充、安岳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依托嘉陵工业园区内外的现有食品饮料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相关产业,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在延长产业链条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粮油产业、果蔬产业、酒饮产业和肉食品产业链条。同时,应将我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规划主动与成渝经济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相对接,立足本地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一批与我区现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密切相关的企业到嘉陵工业园区的食品饮料产业规划区“安家落户”,不断促进我区

食品饮料产业做大做强。

(二)大力推进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建好原料基地是加快食品饮料加工业发展的基础。根据我区现有种养业优势和本地农民的生产技能,今后应重点抓好优质粮油、柑桔、桑果、蔬菜和优质生猪基地建设,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加工原料,满足企业生产所需,逐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食品饮料产业发展格局。其原料基地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由企业向种养大户先下订单,预付定金,稳固原料供应渠道;二是由企业以租赁土地的形式建立专用原料基地,实行自产自销,既不受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的影响,又能使生产加工原料品质得到保证;三是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与企业签订合同,结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挡、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并分清责任,共同建好企业加工原料生产基地

(三)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区委、区政府应多方协调关系,为企业搭建好融资平台,切实帮助目前融资较难的部分食品饮料加工企业解决好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等问题。要协调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市场前景看好、带动能力较强、有还贷能力的企业优先给予贷款,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同时,区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还应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好招工难等问题

(四)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区经信局、质监局、工商局和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应引导食品饮料加工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意识,积极研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都能顺利通过ISO2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QS14000环境认证和绿色认证。同时,还要鼓励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发挥品牌效应,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五)确保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众多的食品饮料安全事件告诫我们,食品饮料质量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区质检部门应切实承担起监管职责,经常深入食品饮料生产企业抽检产品质量,确保企业出厂的产品质量完全符合行业安全规定标准要求。区政府食安办和工商部门

应加强对食品饮料商品流通环节的监管,严禁过期商品在市场上、超市里和酒店里销售,切实保障广大城乡居民能放心使用我区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第三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

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第四篇:巴中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

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第五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

下载藏酒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藏酒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市花卉种植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关于我市花卉种植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1-04-25 08:59 共浏览 109 次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郑州市政协城市建设委员会 (2009年9月) 围绕市政协十二届四次常委会议“......

    盐化工产业发展调查及对策建议

    盐化工产业发展调查及对策建议 长宁县课题组 盐化工产业在我县有一定的发展基础,2008年,全县盐化工产业实现总产值2亿元,创利税4000万元。2009年是我县的项目工作年,盐化工产业......

    兰花产业发展建议

    关于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思考 农村产业增收组: 兰花是一种名贵花草,具有很高的观赏、药用和经济价值,自古以来被视为珍品;同时,兰花又是一种扣人心弦的文化,既具有“天下第一香......

    对加快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对加快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一支新军。随着经济转型速度的加快,特别是欧美金融危机以来,......

    平利县蔬菜基地发展调查与建议

    平利县蔬菜基地发展调查与建议 春节期间,平利县蔬菜市场上蒜苔高达每公斤60元、豆角每公斤20元、黄瓜每公斤18元,众多青菜价格涨幅连续翻番,在节日的喜庆里涂上一笔不小的阴影......

    发展竹子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竹子属禾本科植物,一年种植多年收益,其品种较多,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国家,全国竹林面积达***万公顷,年产毛竹*亿根,其它竹......

    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近年来,**市全面实施“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化战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番茄产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之一。2008年,番茄播种面积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6.56万亩,比上年增长13.5%,促进......

    国藏酒庄-祝酒词

    中国白酒产业高峰论坛暨国藏酒庄新闻发布会 ——祝酒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能在繁花满皇城的人间四月天,北京最好时节与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相聚在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