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目前,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形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幻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纪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这里人口较为稀疏,就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劣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部分来说,生产者是足够充分的,多余的生产量也有足够的分解者进行分解,除了太阳能外,它不需要得到外界系统的能量、物质的输人与输出,即可维护自身的平衡与运作,因此,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不会产生象城市生态系统中那样的交通紊乱、废物堆积、污染严重,需要从外界大量引入能量、物质流等问题。
但农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同,当自然环境开垦为农田后,生态系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多种动植物并存的稳定生态群落变成了单一物种的人工生态群带;原来生态系统中正常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原先的生产物质通过微生物的分得把营养物质还给了土壤,而现在的农业生态系统则是大部分向作物随着收获被带到土壤之外,被城市、农村的居民所消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被带走,而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补充,于是使土壤质量趋于恶化;原先的土壤常年有稳定的生物群落所保护,因而水土流失强度很小,土壤温度大,而现在的农田生态系统则因物种单一,覆盖串小,加上疏松土灌等人工过程,使得水土流失强度难大,并易于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因此,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满足人类对各种农作物带求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急需得到人类的重视和关注。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阶段,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文明摄供了有力的支持,但由于认识的局限、人口增长的压力,也做了很多违背自保生态规律的事,受到的自认界的报复。特别是进人现代化农业,即“石油农业“之后,农业生产活动所带来的负效应,已构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农业的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为了法脱困境,人类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三、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很高环境保护法识。贷款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认生态规律,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各项资源管理法律法抗,加大贪图保护力度。(2)珍惜土地往回,切实保护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积极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在风沙危害地区,要因地制宜大力营造立体防护林结构体系,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250以上陡坡严汉开垦,推广绿肥技术,不断提高土壤田力,提高耕地质量。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
(3)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屏弃大水浸灌的传统用水方式,运用新技术提高农业注溉的有效利用率。
(4)推广各种生态农业适用技术。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在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同时,实施对进源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更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广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态结构而设计的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技术;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设计的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使一个系统的产出(包括废弃物)成为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形成物质的良性循环;以种植业、养植业和加工业相结合的四套生态工程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农业生态系统技术;农业能源开发技术,如塑料膜育苗,大棚蔬菜瓜果等利用太阳能技术、利用风能、水能技术、利用地热能技术等都是农村可以开发的能源实用技术;大力种树种草,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护堤林、防风林等防止土流失;培育和采用抗病、抗虫的农作物、畜、禽品种技术;实行轮作技茬技术;利用昆虫无敌技术等综合防治农业病虫害。
(5)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还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应该是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常常把农业定位为初级产品生产的产业,似乎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则从间第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内部不协调。由于农业生产中采取广种薄收的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商品化程度低,不仅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也使得产业规模得不到扩充,效益低下,使得农业成为一个“弱质“产业。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依靠科技优先发展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如:绿色耕种技术(绿色耕种是指用电脑控制化学制品的播撒数量,使化学用品阵到最低限度)、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绿色“化肥、农业生产技术及其他现代高科技农用技术等,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业生态资源,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的良性据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田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题目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报告
题目: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小组组长: 彭瑞楠学号:200907024217
调查小组成员: 李穗婷学号:200907024211
苏小宇学号:200907024220
温潇婷学号:200907024222
刘念一学号:200907024215
刘仕琳学号:200907024216
执笔者:彭瑞楠学号:200907024217
内容摘要:生态环境产业是新兴的经济产业模式,它与传统的经济产业相比,是带着对人类、社会、自然更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看来是这是一场探究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一场经济变革。地球环境的衰老和恶化加快,人类在面临何去何从的时刻,绿色的生态产业应运而生。它并不是亡羊补牢,而是解决人类在所创造的社会条件下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唯一出路。世界各地都牵起生态产业热潮,而我们中国这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建立和发展生态产业,它的前景又是如何?
关键词:生态环境 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身边各个年龄段的人,农村相关产业以及广东的一些新兴工业区
时间:2010年8月10-25日
地点:佛山南海九江镇、清远市、佛山顺德区等
主题:生态产业的发展状况
调查的主要方法:实地考察,访谈、和网络报刊
一、发展生态产业的背景
在古今的人类发展史中,我们一直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拓展生存空间。而且征服的强度一次比一次强烈,涉及的空间影响一次比一次时代大。人类从游牧向农耕时代过渡的农业革命在使人类在安居乐业的同时将大片森林、湿地夷为农田。工业革命开拓了资源,用机器解放了人的脑力,创造了人类局部居住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我们更发现了自然条件恶化,灾害加剧。生态系统能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弱。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发展。以掠夺80%的自然生态资源为代价,实现了20%人口从农业社会过渡到物质生活的现代社会。占世界人口三十分之一的美国人,每年消耗地球上资源开采量的四分之一。中国在当今的自然条件下要在几十年时间内通过快速的经济增长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既没有广阔的资源做后盾,也没有两个多世纪的时间作缓冲,无论是早期的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的发展模式还是后工业化高消费高影响的生活生产方式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这意味着在不改变人类千年发展下来的社会生存模式下,发展对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经济,以此促使我国发展,是最可靠的发展道路。
二、生态产业的概念
生态产业实质是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退化的趋势,恢复人和自然的生态环境。在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许可的前提下促进人与自然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结构及功能关系上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转型。
生态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将涉及两方面的创新。一是生态效率的创新,怎样把产品生产工艺改进得更好,以生态和经济上最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二是生态效用创新:怎样设计一类生态和经济上更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需求
三、生态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由于生活地域限制,我们主要调查收集了南方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南海九江的桑基鱼塘——传统生态农业的启示
广东省南海区九江镇是珠江三角洲内为数不多还保留着传统的桑基鱼塘养殖和种植业的混合生产模式。这里地处珠三角腹地,地势低洼,气候温和多雨,以前经常会闹洪涝灾害。于是人们便深挖低洼的地方作为鱼塘,所挖出来的泥土垒在塘基上,一来可以防涝,二来塘泥肥沃适合,适合在塘基种上果树或桑树。后来人们发现养蚕利润大便成为桑树居多了。养蚕的过程中蚕蛹巢、蚕沙、缫丝废水等可以用来滋养鱼塘,是天然的鱼饲料。而养鱼所获得鱼肥泥又可以营养基上的树木,形成了能量循环的生态系统,也是杜绝排废量的环保生产链。
桑基鱼塘的发展,节省了养鱼种树的肥料开支,又涵养水土,促进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使人们的生产发展与保护自然和谐并存,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但虽然这只是一处小小的生态产业循环,但也启发了我们:假若将多个不同生产环节互相环扣,上一级的生产废弃物变成下一级生产的材料,这样不同的生产业便能节省生产过程中的经费开支,亦能产生更大的环保影响范围。如今的桑基鱼塘虽然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区域,但我们依然看到在树影婆娑的果树下,池里肥鱼游动,一亩亩塘池映照阳光,不禁令我们想起如此美妙的一句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一传统的生产模式正是揭示了生态产业的闪光之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双赢才能更好地生存。
材料二:广东顺德的西部生态产业新区——现代生态产业模式
顺德将选择光伏产业、环保科技、新型材料、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打造顺德西部生态产业新区。吸收国内外高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建设珠三角最具竞争力的综合产业城,打造生态环境优良、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生产型服务基地。“生态、低碳、创新、融合”是本次规划的理念。规划形成北、中、南三个功能区,北部产业区、南部产业区和中部综合服务区。北部产业区以现状工业为基础,通过植入新的具有带动性的企业,完善配套设施,带动原有产业升级;南部产业区以发展新兴工业为主,是顺德新兴产业和现有产业集群创新拓展的主要载体;中部为综合服务区,以研发、教育、旅游和生活居住等综合服务职能为主。
广东现代的生态产业模式多数是以园区规划为主,结合地理环境建设,注重区内环境绿化和生态的保护。而产业内容也倾向于新能源、高新技术打造型环保环保低碳生产。环保材料为主。这种环保生态产业模式不但在生产过程中合理节省开支,控制废物排放,而所产出的产品在其寿命中乃至废弃时,对自然环境也是低碳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我们认为这种优化的环保产业模式是今后产业调整的明确目标,一旦一个区域的生态环保产业打造得有声有色,必定会吸引更多国内外的专家关注和技术的研发引入,使当地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政府积极投入和高度关注的原因。
这一现代生产模式是我们现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我们相信它在大家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会发挥辐射力更强的环保生产成效。
材料三:香港新型环保地转——垃圾循环再用的优秀解决方案
香港科技大学最近研制出一种新型环保地转:把不用的建筑材料与家居废料回收,经过特殊处理变成有用的环保地砖。这是主要把回收的垃圾分类、消毒,再加入特殊的化学原料风干即成。所含物料八成是回收回来的垃圾制造过程只需要一天时间。环保地砖可承受的压力与一般地砖无异,售价只是普通中档地砖的水平。而且它把很难回收的玻璃制品材料亦运用其中,不仅可以减轻垃圾压力,还可节省资源。
垃圾回收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今的垃圾处理,大多数都是焚烧和填埋为主,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对大气的污染非常严重,而藏埋在地底的废物也会析出有害物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假若农民再用其耕种,其作物必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每年因垃圾污染的土地不计其数。而这次香港所研制的环保地砖,非常合理利用了垃圾资源,变废为宝。我们认为,垃圾污染的危害不容忽视,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们小组也曾到过街头的果皮箱观察了一下,发现虽然有些果皮箱是标有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志,但里面的垃圾根本就没有分类,可见人们的环保分类意识低,急需加强。
四、生态产业的前景和思考
建设生态产业链,是当今世界各地热点关注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地球母亲不能再受伤害了。由此也可见生态产业的前景是无限的,它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将会不断上升,我们相信有一天它会成为生产产业的主流。
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谋划设计生态产业的同时,我觉得作为小市民的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点点滴滴地积累环保的力量,努力践行低碳生活,为今后的子孙,环境创造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如松 杨建新 从褐色工业到绿色文明:产业生态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2]沈满红 生态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第三篇:当地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山东某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调查人姓名:
学院:
专业:
校园卡号:
目录
总标题 1 前言 1 生态环境概况 2 水资源 2 土地资源 3其他方面 5 分析总结及意见建议 6、4、7、8 山东某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一、前言
目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处理好“三农”问题十分必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在国家实行“三农政策”后,中央又连续多年出台关于改善农民生活的“一号文件”,农村的各项生活指标都朝着更加充满希望的方向发展,然而与此并不协调发展的却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进一步提高。村环境法治建设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为实现生态文明,研究农村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势在必行。调查显示,农民具有了一定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但农业环境立法体系有待完善,农民缺乏环境保护具体行动,农村环境保护执法措施欠缺,农村环境司法救济有待加强。因此,应采取完善农业环境立法体系、加强农村环境普法宣传工作、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工作、加强农村环境司法工作等措施,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好全面认识,并采取合适措施来改善其生态环境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本次调查的目的也就旨在为进一步认识农村生态环境,为改善农民生活提供些许帮助。调查方法:走访村民,走访村支部,兼用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巨峰四村。
对象概况:本村共有263户,886人。本村村民主要依靠务农、农闲时的外出务工或在本村旁的农产品企业打工获得经济来源,周围没有其他工业企业的影响,具备典型农村环境的特征。
二、生态环境概况
1、水资源
从生活用水上来看,本村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使用自来水,约占总比例80%,使用井水约18%,还有不少人以外购的山泉水为饮用水,约占48%,从用水来源上来看基本不存在健康隐患。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村民的饮用水整体上较清澈,但自来水因漂白粉等使用过度而造成浑浊,这也是造成不少人外购山泉水为饮用水的原因。由于工业的影响较小,水中含有有害物质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村民的习惯喝水方式是饮用开水,目前已达100%,经过沸腾后的水对很多可以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等进行了杀死,保障了人体的健康需求。因而从整体上来看,该地区的饮用水不会对村民的健康带来威胁,是比较安全的。
生活用水状况
自来水井水其他
再者,从生产用水上来看,本村临近有一条常流河,水量受源头的水库按时间安排调配,并且耕地四周修有水渠,外加农民自家配备的灌溉设备,确保了农业生产用水。
但在于污水的处理上,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村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大多数家庭污水主要来自生活污水,村民对使用后产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是随地处理,有的会采取下水道排出方式,而下水道的最后出口却是村庄周围的小河流,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加之,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在雨水冲刷后汇聚并也将最终汇入河流中去。除此之外的人们随意倾倒入河流中的垃圾也进一步污染了河流、池塘等。基本上绝大多数的河流、池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土地资源
本村居民人均耕地0.6亩农地,再加上对外承包给农产品生产企业的600亩农地,总共约1200亩农地。其中,有400多亩农地只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约占33%,有680亩只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约占57%,有120亩农地既种植粮食作物又种植经济作物,约占10%。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旱稻、红薯等,其中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大豆、油菜、茶树、杨树、园林树苗以及各类蔬菜等,其中以花生和茶树为主。
土地种植农作物状况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者皆种植
本村居民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大量固体垃圾,每年约20吨,其中包括生活垃圾,养殖垃圾,秸秆杂草等,前三种分别占77%、8%、10%。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垃圾的数量呈上涨趋势。生活垃圾的问题在于村民的随意排放,以及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因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很多的村民在收割后对秸秆就近堆放,部分焚烧,部分经过雨水等的侵袭后腐烂堆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垃圾的积累。由于化肥的使用越来越多,村民对人工堆肥垃圾的依赖降低,许多垃圾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综合起来看,农村的垃圾污染情况比较严重,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未经处理的垃圾堆积物。农用地膜既是农民的好帮手,又是破坏农村环境的元凶。农村所采用的农膜,大部分都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解,对其回收利用或统一处理的难度也较大。把它埋在土壤里,会影响作物的生长;任其随风飘落,严重影响着环境卫生。据估计,有大约30%的农地存在固体垃圾污染问题。各类垃圾状况
生活垃圾养殖垃圾秸秆垃圾其他
另一方面,农药与化肥使用不当。农药与化肥的利用既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是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农药与化肥的利用在其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那就是农药、化肥的残留不仅使农作物中有害成分显著提高,也使土壤的品质严重降低。所以农药与化肥也是破坏当地农业、破坏当地农村环境的元凶之一。在调查过程中村民也坦言,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许多原本由人工来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改为采用化学的手段,譬如为庄稼除虫除草,以往均是由人在田间地头进行劳作,现在则在庄稼仍为幼苗时就喷打农药进行根除。农药化肥中的大量有害物质都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结,农田减产,这又刺激村民使用更多的化肥来提高产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化肥的流失率高,利用率低,导致农田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在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进程中是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的。土壤板结这一情况在各处耕地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农药污染的土地更是严重。
3、其他方面
大气资源方面,在本村,很多村民家炊火依然采用传统的木材、杂草燃烧;在冬季取暖时,大量有烟煤被使用;在收割的季节,村民对秸秆的就地焚烧;等等这些都产生的大量烟雾对空气质量的危害。
生物资源方面,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生物多样性遭到极大破坏,很多有益的昆虫被杀虫剂无差别杀死,很多存在潜在价值的植物被除草剂无差别消灭,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另外,养殖场的病死禽畜通常被随意丢弃入河流、池塘以及路旁,加大了传染病的传播的可能。
气候方面,本村位于鲁南地区,属于偏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近年来,受全球半暖影响,连续两年出现暖冬现象,对病虫害的加剧起了促进作用。
三、分析总结及意见建议
整体上来看,本村的生态环境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生态环境污染总体情况属于较轻程度上的污染。空气质量比较好,基本属于良好等级。然而本村村民对于村庄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因而没有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进行处理,长此以往,对生态环境势必产生不良的后果。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在小问题变为大问题之前就进行解决,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共同维护周边生态环境,是人们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对阻碍生态环境进程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的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淡薄。这是最关键的一条。本村村民仍以中老年村民为主,大多数仅有小学或初中学历,文化水平较低。村民不是不愿意去维护生态环境,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生态环境和污染的意识。对于生活污水,他们不觉得随手倾倒有甚末不对,只要是倒出了家门且没有影响别人就不存在问题,他们不会联想到污染,不会联想到生态环境。就地焚烧,只要是方便,他们不会把一些烟雾和大气污染联系到一起。环境意识是人们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和反映,它包括了人对环境的需要、目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农民的环境意识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当前,广大农村大多采取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加快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速度。
2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村民对生态环境的无意识是可以理解的话,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就是难辞其咎。地方政府的意义在于进行合理的宣传和引导作用,而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虽然有政府组织的各种科学宣讲活动,环保科普活动等有利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活动,但是落实的不尽人意,这也是造成农民生态环境意识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政府对农民没有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没有合理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未必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做过详尽的调查,制定过保护的措施,更无从谈起维护。3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人才。当前,我国已经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正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方面,经济体制转型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农村的广大地域面积与其人才的引进是不成比例的,许多人在获得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后是不愿意到农村这样的基层去服务工作,这就造成农村人才的缺乏,也导致无法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工作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法和保护措施,无法制定出长远合理的生态环境的维护方案。
鉴于此我们给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
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环保知识宣传册等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向村民干部等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性、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使其认识到紧迫感和责任心。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由政府组织一些可再利用垃圾的回收工作,在村子里设置专门的回收站点,并付给村民一定的报酬,这也可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从而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变为一件无意识中的自觉行为。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向广大群众宣传公益意识、环保意识,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倡导购买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生活消费品,选购减量包装的商品,促使生活垃圾实施减量、无害和资源化。
2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突出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加强城镇生活和饮食娱乐服务业的污染治理特别是废水排放的管理。对有污染的乡镇企业,要加强督促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控制度;对新建产业,要切实实行“环境优先”原则,严禁新建重污染企业。
3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4地方也应密切配合政府给予生态环境以足够的重视,制定地方的生态规划,定期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生态检查和验收。针对污水的随意排放,由地方出资修建规范的排污沟道;针对固体垃圾的随意堆放,建立一些固定的垃圾回收站,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对垃圾的处理。
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在不久的以后将会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没有一个可供持续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广大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基础,我们必须时刻提高保护意识,在不破坏它的基础上发展。
第四篇:生态环境产业2
系部:机电工程系班级:数控模具B班姓名:莫泳楚学号:2号
题目: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报告
内容摘要:生态环境产业是新兴的经济产业模式,它与传统的经济产业相比,是带着对人类、社会、自然更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看来是这是一场探究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一场经济变革。地球环境的衰老和恶化加快,人类在面临何去何从的时刻,绿色的生态产业应运而生。它并不是亡羊补牢,而是解决人类在所创造的社会条件下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唯一出路。世界各地都牵起生态产业热潮,而我们中国这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建立和发展生态产业,它的前景又是如何?
调查对象:身边各个年龄段的人,农村相关产业以及自己所在地的工业区
主题:生态产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农产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形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幻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纪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产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这里人口较为稀疏,就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劣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部分来说,生产者是足够充分的,多余的生产量也有足够的分解者进行分解,除了太阳能外,它不需要得到外界系统的能量、物质的输人与输出,即可维护自身的平衡与运作,因此,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不会产生象城市生态系统中那样的交通紊乱、废物堆积、污染严重,需要从外界大量引入能量、物质流等问题。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是一种投资少、能耗低、环境污染和生态技坏最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1)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很高环境保护法识。贷款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认生态规律,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各项资源管理法律法抗,加大贪图保护力度。(2)珍惜土地往回,切实保护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3)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屏弃大水浸灌的传统用水方式,运用新技术提高农业注溉的有效利用率。(4)推广各种生态农业适用技术。利用太阳能技术、利用风能、水能技术、利用地热能技术等都是农村可以开发的能源实用技术;大力种树种草,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护堤林、防风林等防止土流失;培育和采用抗病、抗虫的农作物、畜、禽品种技术;实行轮作技茬技术;利用昆虫无敌技术等综合防治农业病虫害。
我曾到过街头的果皮箱观察了一下,发现虽然有些果皮箱是标有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志,但里面的垃圾根本就没有分类,甚至在地上也可以看到垃圾的踪影。可见人们的环保分类意识低,急需加强。
当我们向人们询问对于“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有什么看法的时候,大部分人们对此并没太多了解,有的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态环境产业。由此,不得不引发我们去深思。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建设生态产业链,是当今世界各地热点关注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地球母亲不能再受伤害了。由此也可见生态产业的前景是无限的,它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将会不断上升,我相信有一天它会成为生产产业的主流。为了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谋划设计生态产业的同时,我觉得作为小市民的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点点滴滴地积累环保的力量,努力践行低碳生活,为今后的子孙,环境创造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第五篇:产业发展SWOT分析
第五章 产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生态环境优势
XX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之一。西充产业特色鲜明,是著名的柑桔之乡、丝绸之乡、国家级麻竹、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项目地处XXX,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及气候环境。山水兼备,适合打造休闲旅游农业。
2、历史文化优势
项目地处XX,亦是XXX在地。有着较好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较好的交通及市政设施基础。项目大道以张澜大道命名更加体现出与本地历史人文的融合,相得益彰。
3、产业发展,开发程度低,自由雕琢空间大,后发性强
项目区现在仍停留在自然开发的阶段,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发没有启动。这既是规划区目前落后的原因,但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后发优势是与区域的落后性相伴生的。
4、时间差与规模差
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对外界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要把握住买方市场,并且还需要创造性的引领市场的需求。大量的市场信息来源于区域中心或者周边的中心城市,消费潮流也最先由城市内部兴起。因此接近中心城市,一定程度上就是接近市场,接近市场就意味着接近商机。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种潜在的市场,适时介入市场而获得相应的发展优势形成区域新的增长产业。
项目临近南充,靠近成都,信息获取便捷,这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如果信息的获取只是把握商机的前提,那么真正进入实施阶段,必须满足相应的门槛人口,进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南充以及成都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是保障了。
5、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西充县被农业部列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该县紧紧围绕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心两园三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对于农业项目发展有着较好的氛围以及政策支持,这也是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
二、劣势(WEAKNESSES)
1、项目区内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农业休闲旅游是项目发展的重点之一。但是农业旅游观光需要完整的道路结构,项目内部区域多为丘陵,风景虽好,但没有道路贯通。已有的道路也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道路及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特别注意错车,停车位的修建。
2、当地落后的现状和劳动力素质不佳
劳动力是项目的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劳动力素质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效益。当地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以及劳动力文化程度不够高,确实是一个挑战。
3、项目区域内主河道被污染
不得不提及流经项目区域的主要河流已被上游工业区污染的事实,这对园区的景观以及用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乐观的是,政府已经开始了整治。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农业发展新时期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满足于吃饱。经济水平的发展,让人们有能够吃的有品质,有安全。对于新农业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绝好的机遇。绿色或有机食品将成为农产品市场的新力量和生力军。
2、位处郊区的休闲旅游农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郊区田园般的生活是现代城市人所向往的。面对车水马龙,喧嚣尘杂的城市生活,人们渴望在郊区得到心灵的片刻休憩。莲池秀美的自然风光,将胜任这一职责。
城里人喜欢把去乡下当作惬意的度假,出了潜意识中飘荡着一丝“廊桥梦”的诱惑之外,乡村的朴素和自由让他们难以抗拒。现代大城市因为人口剧增,和商品工业化发展过快,城市不可避免地染上了现代综合症,环境恶化,交通拥挤都让城市人心浮气躁,竞争压力、就业危机、纷纭的人际关系让城市人对自由生存空间的追求更加强烈。
所以将项目打造成休闲旅游式农业必然得到城市人的青睐。
3、经济政策环境良好
西充县是农业部下列的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在发展农业上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政府资金的支持。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能够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就业、农民增收。因此,项目会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四、挑战(THREATS)
1、辨析特色经济的真正内涵
不顾实际的攀大求洋,追求新异一直是项目开发的一大怪圈,也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将项目的特色局限在区域土特产和要素禀赋这样一个狭隘的的领域。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两个极端,说到底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特色经济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特色经济表现为:
“你无我有”即区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独有的,以独有的差异比较优势,形成垄断的市场竞争能力。
“你小我大”其特色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集中度高,生产能力大,具有低成本差异的比较优势,可以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你劣我优”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优良,以优质、安全、绿色、生态打造区域品牌形象。“你泛我专”其特色其现在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分工化。
2、自我超越的观念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经济发展与实实在在的有形产品生产结合在一起,而更多忽视了围绕生产的全方位的服务。围绕生产过程提供现代化服务,使得虚无缥缈的活动背后赚得盘满钵满。因此规划区开发必须首先自我超越,树立服务立区的发展思想。
3、短期效应与长远发展目标之间的艰难取舍
规划区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上要摆脱固有思路的束缚,树立新的发展观。“因人设事”还是“因事设人”反映了一个区域如何在短期效应和长远发展之间进行必要的取舍,最终归结为生存与发展的取舍。
4、成绩与和谐发展的挑战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短期内扭转乾坤,一鸣惊人的心理。基于这种短期心理,大干快上,最终导致项目的繁荣只是一种虚胖,而不是和谐的发展。
五、总结
通过SWOT分析,不难发现同类产品的开发很容易被周边区域的形象遮蔽与代替。所以只能对资源进行整合、升级,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结合现有的优势资源,挖掘本土特色文化,体现新特色。从而提高资源价值。强化自身力量,占领同类服务和产品的制高点,将成为企业的至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