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08-07-1
4青海的藏毯产业是依托本地特色优势资源和区域文化发展起来的产业,做大做强藏毯产业,对于发展畜牧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出口创汇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为推动藏毯产业的快速发展,青海省委、省政府近几年采取了诸多有利措施。2003年把藏毯业列被列入全省主要产业之一,确定了藏毯业今后7年的发展的目标,并成立了藏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2004年,青海省政府批准下发执行《促进青海省藏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05年2月省政府召开省藏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三次专题会议,确定了“十一五”时期藏毯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工作任务,连续2年举办的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为扩大开放、创建特色经济、宣传地毯名优产品、树立企业形象、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地毯产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展现藏毯风采的平台。
一、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现状
青海省目前藏毯产销规模位居全国首位,藏毯年总产量已达到15万平方米。国际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竞争优势明显。虽然与尼泊尔相比青海藏毯产销总量有一定差距,但在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产品研发、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全球手工地毯出口总额为32亿美元,需求量以每年12.5%的速度增长。中国地毯出口额约6.6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20.6%;2004年青海地毯出口量仅为2500万美元,分别仅占全球和全国出口量的0.78%和3.78%。按照青海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青海藏毯出口达到1亿美元时,也只占到全球手工地毯2004年出口总值的1/32。近年来,以省属重点龙头企业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青海藏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解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据有关资料,藏毯每增加出口创汇100万美元,需要从业人员1600人。2004年省内藏毯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34万人,比2003年增长10.74%,其中:农民工1.2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91%,比2003年增长10.91%。随着青海藏羊地毯(集团)公司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大,使得从业人员大幅增加。2002年该公司拥有织毯加工车间58个,从业人员0.3万人,到2005年底,加工车间将达到220个(含手纺车间),从业人员将增加到2.2万人。仅3年时间,加工车间增加了172个,从业人员增加了1.9万人。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带动了产品的区域专业分工,从省内地域看,生产车间已覆盖到全省的15个县,从事藏毯编织和捻线的农牧户达到1.7万户,其中以西宁市的湟中、湟源两县发展势头较好,群众要求上岗的积极性很高。目前,青海藏羊地毯公司已经建成和在建的藏毯半成品加工车间增加的就业人员绝大多数是从贫困地区农村和牧区就近转移出来的妇女劳动力。今年在地处三江源区的玉树、果洛两州的玉树县、囊谦县和玛沁县生态移民村建设了三个车间,预计年底就能投产,计划安排农牧民650人上岗。
第二、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牧民收入开辟了一条新路。从全省看,2004年,省内藏毯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51亿元,比2003年增长32.6%,产销率高达124.5%;实现销售收
入1.46亿元,比2003年增长40.9%;实现盈亏相抵后的利税总额906.7万元,比2003年增长33.5%;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3年的7365元/人提高到9047元/人;从业人员的年总收入约5800万元。按出口创汇算,藏毯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需消化西宁大白毛2250吨。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可为牧民增收2362.5万元。这不仅为当地藏羊毛资源开辟了产业化经营及就地加工增值的途径,也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牧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青海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和生产地毯的悠久历史,是藏毯的发源地之一,青海的藏毯生产水平基本可以代表中国藏毯的总体情况。但是,由于经营体制等原因,长期以来青海藏毯却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1986年至1992年是青海藏毯业发展势头迅猛的几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产定销的生产思路严重阻碍了藏毯业的发展,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的需求脱节,青海藏毯行业一度面临困境。相反,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却把中国藏毯作为国内支柱产业支持发展起来,尼泊尔藏毯最高峰时,年出口额达1.6亿美元,从业人员达30多万人。2000年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为工业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在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面对国际大市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开发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藏毯产业因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被确定为青海省重点支持的特色产业之一,得到了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重新整合了青海藏毯行业的原有资源,藏毯生产开始步入了产业化之路,并跻身国际市场。藏毯产业逐渐成为青海省特色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为青海省的经济增长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也为青海省广大农牧民就业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与此同时,还结合扶贫工作引导藏毯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形成了统一供应原辅材料和收购半成品、统一开拓市场、统一管理、加工车间分散在不同乡村的“三统一、一分散”生产模式,鼓励农牧民投入藏毯产业。
2004年,青海藏羊地毯产业共实现出口创汇1706.17万美元,比2003年增长37.97%;青海藏羊集团今年有望完成创汇1800万美元。就全国而言,全国地毯企业有360家,藏羊集团出口额占全国同类产品的10%,是全国地毯出口总额的3%。全国地毯出口企业年出口额千万美元以上的有6家,500万美元以上的有20家,青海藏羊集团已跻身此列。就国际市场而言,2001年藏羊集团藏毯出口量占尼泊尔的12.5%,2002年占到14.5%,2003年上升到16.4%。从产品构成看,机制毯占38%,手工毯占62%。在全部产品产量中,出口占63%,其中手工毯的出口率高达98%,产品畅销于欧美、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民族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原本极具青海地域特色的藏毯漂洋过海,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欣赏到了这一传统的手工艺品。
第四、在推进企业改革的同时,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取得较大突破。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藏毯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在进一步推动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的基础上,通过阶段性持股、担保等多种形式,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藏毯业经过重组整合后,近年来生产、经营得到了长足发展,新产品开发和生产规模有了新的突破。以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海湖藏毯有限公司、青海海源地毯有限公司和美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已形成了集洗毛、纺染纱、织毯、图案设计、产品研发等产、研、供、销一体化的外向型企业。2004年,藏毯企业的资产合计为1.06亿元,比2003年增长9.71%,其中,非公有制企业资产所占比重高达99%。藏毯企业实收资本合计为2740万元,其中:国家资本15.7万元,占0.6%;集体资本30万元,占1.1%;法人资本725万元,占26.4%;个人资本1761万元,占64.3%;外商资本208.78万元,占7.6%。2004年,省内企业生产藏毯15万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25%,预计今年的生产能力将达到21万平方米;企业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22亿元,比2003年增长27.3%。青海高原藏羊地毯有限公司、青海海湖藏毯
有限公司和青海海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三家企业在产量和产值合计中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74%和94%。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青海省发展藏毯产业,具有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政策支持和民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优势,能够为不断提升藏毯的文化附加值和艺术水平提供不竭的源泉,然而,藏毯产业要作为青海省着力培育和支持的特色优势产业,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和生产加工能力不足。近年来,省政府对藏毯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资金投放明显不足,省内现有的织毯车间的产品加工能力满足不了增长迅速的半成品生产量的需要。同时,由于受国家信贷紧缩政策的影响,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压缩信贷规模、控制货币投放量的力度,从而加剧了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据了解,青海藏羊集团也存在着生产和销售流动资金缺口大、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情况。按藏毯产业发展速度,单靠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无法完成流动资金,固定资产的投入,融资已经成为制约藏羊集团等藏毯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是藏毯新产品产值及利润总额有所下降。近年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藏毯企业要站稳市场需不断增加品种,提高档次,而加强新产品开发力度、完善设计机构、充实专业人员,购置先进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又成为藏毯新产品的利润相对较低的主要因素。据调查,2004年我省主要9户藏毯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847万元,完成产值比2003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我省主要藏毯企业的新产品均面临利润总额下降的趋势。
三是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及质量问题有待解决。“西宁大白毛”曾是世界地毯行业公认的织做地毯的最佳原料,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环境恶化等原因,使得藏系羊品种退化,“西宁大白毛”的品质有所下降;青海省2004年羊毛年产量为1.77万吨,但可作为制毯原料的仅有40%左右,约7100万吨,随着藏毯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料的稳定供应问题将日益突出。
四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生产管理不完善,技术培训等支撑体系建设滞后。据调查,我省的主要藏毯企业从业人员中,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占7.6%,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所占比重则高达63.4%。专业技术人员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只有3.2%,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还很大。对织毯农户的技术培训和产中跟踪服务不到位,影响了藏毯质量的提高。
三、对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青海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和生产地毯的悠久历史,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藏毯行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牧民织毯工人(半成品车间)”的模式对以工促农、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后续产业方面起了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由于藏毯产业具有离土不离乡,节约劳动力异地转移成本和生产力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特点,因此,着力做大做强该产业,对我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有效吸纳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青海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意义重大。建议政府部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应进一步协调银行在落实扶贫资金时适当向此类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有发展前景的、对农牧民增收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倾斜,重点在企业扩大生产、发展手工编织地毯的协作加工点时给予资金上一定的帮扶。
(二)加大对牲畜品种改良的投入及优质“西宁毛”原料的生产规模。在条件适宜地区发展“西宁毛”、柴达木山羊绒和牦牛绒藏毯原料基地建设,同时加大品种改良的技术及资金投入。
(三)加强对藏毯产业的研究开发力度的支持。目前,青海省藏毯产业的研发能力在全
国处于领先地位,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品的研发优势保质期明显缩短,因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对企业研发能力的支持,帮助企业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积极扶持推进藏毯产业化进程,协调农牧户与藏羊集团等企业的加强合作,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发展之路,实现企业、农牧民“双赢”的目的。依托青海藏羊集团这样的藏毯龙头企业,发挥其在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形成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半成品生产分散的“三统一、一分散”的生产模式,按成本最低原则进一步细分藏毯生产环节,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搞好发展规划,防止一哄而起,走规模适度、效益最佳的发展路子,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五)加大支持企业对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藏毯从业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与产品质量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信誉乃至经济效益,因此,为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户的技术是支撑条件,必需加强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以确保产品质量,实现藏毯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议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鼓励企业采用(聘请)引进来、送出去(委培、代培)、内部传帮带多种方式相结合,为企业尽快奠定自主经营的人才基础。
(六)利用国际规则保护品牌。藏毯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国际市场份额的占有量,要抓住世界手工地毯需求量大的机遇,既要巩固扩大欧、美、日等传统重点市场,又要注重打造品牌,逐步增加国外销售网点,政府有关部门要捆绑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资金和外资出口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将已建好的日本和欧洲销售分公司扩展为物流分拨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实现销售环节链条和生产环节的同步协调发展。同时注重原产地标记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青海藏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积极实施名优特产品原产地标记认证,对入世后青海藏毯长期享受普惠制关税待遇,有效保护地方品牌极为有利。根据成立中国藏毯协会的五项主要目的和进一步促进青海藏毯的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对该协会的注册报批工作。
(七)帮助企业利用多种形式融资,积极开拓投资渠道。要充分借鉴我省特色经济发展较好的企业经验,利用多种形式融资,例如青海盐湖集团利用国家入股的形式,藏毯企业也可以同样方式补充企业因扩大规模而导致资本金不足的状况;要充分利用扶贫资金、行业资金和社会资金等多种资金,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做大做强藏毯产业提供资金支持。(青海省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平志强 王丽娜)
第二篇:中英文 2009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开幕式致辞
中英文 2009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开幕式致辞.txt6宽容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大家好!
Good morning!
很高兴参加2009’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开幕式,在此,我代表中国商务部,对展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参展参会的国内外客商表示诚挚的欢迎!
It gives me great pleasure to atten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Qinghai International Carpet Exhibition 2009.On behalf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congratulations on the opening of the exhibition, and my warm welcome to the guests from home and abroad!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四,外贸进出口居全球第三,吸收外资连续16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去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中国政府反应迅速、判断准确、科学决策,将宏观调控重点转向“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1-5月份,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4%,比去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对外贸易仍处于低位运行,1-5月贸易额下降24.7%,其中出口下降21.8%。为此,各地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把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今天在这里举办的藏毯国际展览会,就是青藏两省区贯彻“保增长”目标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当前形势下国际地毯界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应对危机提供了良好契机。
This year marks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ince its founding, especially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 has scor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bo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Today, China stands as the fourth largest economy and third largest trading nation of the world, and has been the biggest recipien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mongst developing nations for 16 years in a row.China has been a main contributor to world economic growth and stability.Since last year, in the face of the spreading and worsen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acted promptly with wise judgment and scientific decisions by shifting the focus of macro control onto “maintaining growth,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readjust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While expanding home-grown demand, the country has also been trying to stabilize foreign trade.From January to May this year, inflation adjusted, the total social retail sales increased by 16.4% over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The growth rate was 4.2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However, du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foreign trade figures are still in the low range.The volume of foreign trade fell by 24.7% in the first five months.In breakdown, export was down by 21.8%.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proactive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across China.The exhibition we are hosting today is precisely an important step taken by Tibet and Qinghai toward maintaining economic growth.It is also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carpet industry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nd to formulate a collective response to the ongoing crisis.藏毯作为集藏民族文化与艺术于一体的工艺珍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截至目前,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已成功举办五届,累计成交额达1.6亿美元,已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周边省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为进一步落实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商务部将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继续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一展会的举办,不断提高其国际化、专业化水平。
As treasured works of art with ethnic cultural value, Tibetan carpe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consumers from home and abroad.This exhibition has been successfully held for five times, with a total trading value of 160 million USD.It is already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opening up the western region.It has contribu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ighboring provinces and regions, to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o higher incomes for local farmers and cattle raisers.To further implement China’s Western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romot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will continue to build on the role of this exhibition and make it more international and more specialized.我们相信,在各主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包括参会各位在内的各界朋友大力支持下,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必将越办越好,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越来越具影响力的国际性专业展会!We believe,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all the partners and your great support, the Qinghai International Carpet Exhibition will surely go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and become a flagship, specialized trade show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whole China.最后,祝2009’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圆满成功!
To conclude, I wish the Qinghai International Carpet Exhibition 2009 a complete success.谢谢大家!
Thank you.
第三篇: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青海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全省总人口518万,其中藏族人口1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1.89%。我省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6个藏族自治州,29个牧区县,18个纯牧业县,藏族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虽然具有共同地缘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但随着各民族日愈频繁的交流和融会,民族语言的单一特性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农耕文化的普同性,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具有一定的汉语言环境;纯牧区牧民群众随季节流动、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存方式仍未彻底改变,母语交际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区域汉语言文字使用率低,藏汉双语教学遇到的困难最多;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由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受外界传媒的影响较大,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个体浸入程度较深,因而对双语价值的认可程度较高。
双语教学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支撑体系,其发展的不平衡,实质上反映的是我省藏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造成的差异,是形成多种双语教学类型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双语学校的分布及类型
据统计,截止2001年,全省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共有1040 所,在校学生108441人,其中藏族小学1000所,在校学生93747人;藏族中学40所,在校学生14694人。由于双语教学地区间的差异性,各地根据不同的语言实际,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海南、海北州和海西州天峻县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两种教学模式并存(即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和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小学主要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基本采用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教学模式。黄南、果洛州的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基本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两种教学模式并存。
为了协调小学和中学阶段双语教学计划,全省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的中小学统一执行原国家教委转发的《五省区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初级中学及中学教学计划》;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民族中小学,均执行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原国家教委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随着各地办学条件的改善,部分藏族中小学开始加授了《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实现“三语一机”正在成为藏族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二)双语学校教材使用情况
1.小学教材
实施双语教学的各民族小学普遍都在使用藏语文、藏数学教材,使 用藏思想品德、藏自然教材的学校也比较多;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在使用藏社会、藏劳动教材。各学校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除小学一年级外,汉语文教学主要采用五协版《汉语文》,也有部分学校采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文教材,甚至还有用《汉语会话》(项目试验学校试用)作为汉语文教材的。目前,各州普遍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文课,人教社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正在小学一年级陆续采用。果洛州部分小学在课外活动中安排了汉语会话教学内容。
2.初中教材
各民族中学均使用藏语文教材,对新版藏语文课本的反映比较好;部分学校初一年级开始使用人教社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教材,其余年级或使用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或使用五协汉语文教材。使用藏文版的数理化及历史教材的民族中学比较多,约占全省藏文中学总数的68%左右。(如贵南县完全中学、贵南县森多寄校、同德县民族中学、同德县河北完全中学、玛沁县民中、泽库县民中、同仁县民中等),其它科目《生物》、《地理》、《劳动技术》,各校根据双语教师的配置情况,也在有选择的采用藏文版教材。各中学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
3.高中教材
全省农牧区的藏族高中只有极个别学校在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其余藏族高中均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所以,除了《藏语文》外,基本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而不用五协编译的高中教材。
4.辅助教材
我省自1992年以来,根据原国家教委“同步供书、配套建设”的要求,逐步配套编译了藏语文、汉语文、物理、历史、生物以及高中数理化的练习册、假期作业、试验报告册、课外习题集、填充练习册、课外阅读等辅助教材。这次调查发现,许多学校一方面为没有配套的学生练习册而苦恼,另一方面却又没有征订这些辅助教材,主要原因是:不愿增加学生负担,同时学校又无力为学生购买这些辅助教材;另外,也存在练习册内容与新版教材内容不配套的问题。
(三)中小学双语教师的现状
目前,全省各级各类藏族中小学共有教师8752名,其中专任教师6510名,兼通两种语言文字的约占教师总数的40%。据调查问卷表明,在牧业县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中,有近43.5%的教师不会用双语进行教学,而实际情况有可能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比例。我们对部分学校126名小学、初、高中教师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有71名教师认为本校教师的双语水平是合格和基本合格的,只有33名教师认为自己不胜任双语教学,其余22名教师或回答“不清楚”或回答“不知道”。而据我们对个别校长、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知识更新和教材内容的变化,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岗位,尤其是在牧业县,许多教师特别是初、高中教师由于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教学观念陈旧,加之汉语文水平较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不太深刻。
我省牧区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数量规模并不小,许多学校的师生比在1:8左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又认为某些学科教师紧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省牧区藏族中小学藏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过于饱和,而汉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严重不足。能够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更加稀少。比如刚察县民中有教职工56名,而专任教师只有35名,其中能用藏汉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只有5名。近年来,我省牧区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一般是民族教师汉语文水平差,汉族教师大都又不懂民族语言文字。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各校普遍出现教师年轻化趋势,在我们调查的一所寄宿制小学27名教师中,年龄最大的只有35岁。教师学缘结构也比较单一,一所学校中80%以上的教师都是所在地民族师范的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学校全部教师都来源于同一所民师,这样来源单一化的教师队伍,其知识结构势必“近亲嫁接”,造成教学方法刻板、雷同,教育观念僵化,不利于多种教学思想的融汇和交流。
(四)中小学教学用语的衔接情况
从我们对66所民族中小学调查看,全省民族中小学教学用语因地不同、因校不同、因师不同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在汉语过渡为部分学科教学用语的始点、过渡的形式、双语之间的比例、用双语授课的科目、民族语和汉语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衔接等方面都没有一套科学量化的标准。调查显示,我省藏族小学阶段的教学用语相对稳定,主要形成以母语授课为主;初中阶段教学用语趋向多样化,有的州以藏语授课为主,有的州以汉语授课为主;高中阶段教学用语又趋一致化,基本形成以汉语教学为主。但是,我们在黄南州调研发现,州藏中和同仁县民中,两所学校同在州府所在地,相距不到2公里,生源基本一致,然而高中阶段使用的教学用语截然不同。前者除藏语文外,其它学科一律用汉语作为教学用语,后者除汉语文外,其它学科均用藏语作为教学用语。这种不同教学用语的选择取向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州藏中的做法,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升学、就业压力所致,但也不排除学校只从教材、教师的可能性出发选择教学用语。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学语言的硬性转换对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该校组织的座谈会上,校长、教务主任和部分教师在教学用语问题上意见出现分歧,一位数学教师反映,基层学生适应本学科教学用语的周期长大一年,有些甚至两年后仍跟不上教学进度,有的学生只能在课堂上一边接受汉数学教学,一边对照藏数学教材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情况在其它地区也很普遍。海南州共和县民中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寄宿制民中,现有在校生650人,初中年级各2个平行班,高中3个班,生源主要来自5个牧业乡,4个农业乡及县城。学校实行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农业乡及县城的学生有一定的汉语环境,基本能够听懂教师的授课内容,但牧业乡的学生在基层小学接受的是母语教学,中学阶段教学语言的硬性转换使学生根本不能适应课堂用语,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个别学生因跟不上学习进度被迫辍学回家。
这种学生的学前用语与入学后接触的教材用语之间,学生的生活用语与学校的课堂用语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如:共和县的五个纯牧业乡,基本上没有汉语环境,而学生入学后使用的却是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的学生既要学会汉话,又要学好统编教材内容,其结果必然是煮夹生饭,造成母语学不好,汉语基础也不扎实,给今后以汉语文为载体的各科教学增加了难度。我们对一所乡寄校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进行汉语文水平测试,测试的内容是刚学过不久的课文《麻雀》。测试结果:(1)朗读课文,无一人能流利朗读,90%的学生只能逐字指读。(2)90%的学生对这篇课文上的许多字不认识,平均每人读错字(不包括不认识的字)有12个。(3)词义大多似懂非懂。如对“身躯”一词,半数以上的学生不能作正确解答。调查显示,我省各级各类藏族中小学校,由于学生在学习上受教学用语障碍而不能顺利获取知识,畅通开展思维,准确地表达思想的学生数占很大比重。
(五)群众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态度
如何判断在一些地区实行的双语教学体制是否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群众的意愿应当做为一个主要的参照系数。据双语问题问卷统计,在“你是否认为藏语文的学习比汉语文的学习更主要”的问项中,回答“同等重要”的人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73%,而答“是的”人仅占14.7%。在“你认为不学汉语文可以吗?”问项中,回答“不可以”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3%,只有2.6%的人回答“可以”。这些情况反映出,大多数群众开始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性。我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这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语言平等。但是,人们根据实际生活和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交流的需要,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学习和使用一种最通用的语言作为公共性交流语言,这又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和没有政治考虑的发展过程。在果洛州的座谈会上,我们发现城镇的藏族干部职工普遍认为在藏族教育没有形成体系的情况下,子女上藏族学校,将来汉语水平低,升学途径狭窄,就业找工作困难,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所以,部分家长愿意送子女进普通学校。
二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藏汉双语教学的认识不统一
藏族传统文化对藏民族个体文化人格心理的模塑作用十分深刻,它使藏族人的生活方式、习俗、价值取向、情感特征等都有其自在的规定性。根据对藏族地区文化背景的分析,我们认为藏族地区双语教学与社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之间构成一定的变量关系,并导致对双语教学的不同认识。在此关系中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双语模式和语言环境;社区因素包括农区、牧区、农牧混杂区、城镇,主要反映不同社区人们提供给孩子的社会文化资本,也就是说不同社区对孩子受教育的期望不同,因而对他们接触主流文化的认可也不一样。在城镇,学生在生活习惯、喜好等方面大都认可主流文化,接近主流文化。牧区学生在学校由于接受到主流文化,因而在家庭和社区中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一些主流文化所认可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不会得到本社区、家庭的赞同,这使学生对自己所受的文化教育产生一种彷徨心态,从而不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目前,在双语教学方面存在着三种认识,这三种不同的认识决定着单个人对学习汉语的不同态度。第一种人数越来越多,解放后50年的经历,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现实,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了汉语的实际应用价值,对学习汉语文重要性的认识比较高。第二种人是中间过渡人群。他们人数较多,经常处于摇摆状态。当有人说学习汉语会引起“同化”,他们会觉得很有道理。当有人说汉语可以帮助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又随声附和。第三部分人数不多,构成较为复杂,有的人自身就是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国家干部。他们大部分人很关心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苦于找不到捷径,认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字,他们特别担心汉语发展的趋势会使本民族“同化”。
(二)教材方面的问题
1.统编教材部分内容脱离藏族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的知识结构是由一定的感性材料、基本原理及应用材料有机组成的。其中感性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即新的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存在着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和兴趣。感性材料源于儿童的生活,藏族地区儿童的感性认识与内地汉族儿童的感性认识有极大的差别。但海南、海北州的部分中小学校不考虑学生实际,强求教材划一,致使教材内容不适应藏族儿童学习,学习效果差。
藏族儿童对统编教材的感性材料的陌生导致语言转化的困难。藏族儿童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关于自然、数方面的感知,有以母语为载体的概念和直接经验。可他们入学后所接触到的教材大多是以汉语为载体的汉族地区的生活内容,学生学习的难度远大于汉族儿童。如对“一担谷子合几斗”的理解,藏族儿童将通过比汉族儿童曲折得多的思维转换程序,首先要想象“谷子”,然后理解“担”与“斗”的量的关系,想象“担”与“斗”的形体,最后才能进入“一”与“几”的关系推算。
2.五协版藏文教材的问题比较多的集中在理科教材。主要表现在:一是翻译教材专有名词术语不统一。如:旧版教材和新版教材之间的有些名词术语不统一;各学科教材之间的有些名词术语不统一;同类学科课本之间的有些名词术语不统一;同学科的课本与教参、练习册之间的名词术语不统一;二是个别翻译的小学、初中的数学教材中有错译、漏译现象;有些小学、初中的数学教材的校对不认真,导致教材中错误较多,直接影响到教材的使用和老师的教学。甚至有的教材已再版了8次,但其中的错误一直没有修改。三是有些数理化教材、地理、思想品德教材的译文表达不清、不易理解。例如,重要人物的姓名翻译不准确,使历史事件张冠李戴,教师时常需要借助于汉文课本对照译文内容,影响了广大师生使用藏文教材的积极性。
(三)教学用语的衔接不科学、不规范
多年来,为了突破藏族儿童学习汉语文难关,各地藏族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有益得尝试。目前,我省的“双语教学”在45分钟课时内,基本上采用的是“用藏语口语释义,帮助学生理解汉文”,个别学校甚至强调教师应当用藏汉两种文字对译板书,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第一种办法简单易行,教师懂藏话即可,因而各地普遍采用此种“模式”。但是,长期地、盲目地随意采用这种办法,而不进行两种语言能力对应转化的系统训练,藏族学生学汉语始终不能摆脱藏语对语音、语意、语法各方面的影响,以致不少学生到了高年级仍不能接受汉语言为载体的其它的学科教学,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两种语言思维能力不平衡所致。如一个三年级学生遇到一道数学文字题,“甲数是87,比乙数少78,乙数是多少?”,他不懂得在“比乙数少78"前,省略了主语“甲数”,所以就弄不清是谁比谁少,于是见少就减,列出“87-78 =乙数”的错误算式。这说明藏族儿童在未突破汉语言障碍之前,从字面上正确地理解某一概念表明极为耗时费力,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表示一个概念或进行逻辑推理,困难更大。因此,对藏族儿童思维过程的复杂性及思维发展过程的阶段性问题加以研究。帮助藏族儿童尽快过好“汉语关”,是当前改革和发展牧区藏族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四)藏族幼儿学前教育还基本是空白
学前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心理学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学前教育对藏族儿童的双语学习也有重大影响。是否上过幼儿园或学前班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双语学习能力,因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通过学前初步学会一些汉语口语,听懂一些基本的句子,这样可以避免他们上小学后由于对汉语一点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感。但是,我省广大牧区的藏族儿童由于居住地域的限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缺少学前教育的机会,无法得到正规的、科学的学前教育,缺少或很少有比较正规化的汉语语言经验。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有着更长的语言适应期,极易造成儿童由于初期对语言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对汉语学习的抵触情绪,影响以后的双语教学。
(五)严重缺乏既会藏语文又会汉语文的运用双语教学的师资
目前,全省民族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有所改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各级各类藏族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需要。我们对所调查学校的教师双语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在双语教师素质的综合架构中,师德、情感、能力、单语思维、艺术修养、身心因素等方面保持了较高的分值,而文化识力、知识结构、双语思维等方面相对较差。目前,我省双语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数量不足,二是质量不高,三是外流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基层汉语教师来源奇缺。在我们调查的66所民族中小学中,共有专任教师427名,其中:理科教师157名;文科教师315名。能用藏汉两种语言进行理科授课的教师只有41人,占26.1%。这种局面不尽快扭转,实行双语教学改革势必遇到困难。近年来,省内外大中专院校通过举办函授站(班)就地培养培训民族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地区师资低学历、低文凭的现状,但有些函授站(班)课时不保证,师资不保证,随意降低招生标准,滥发高价文凭,致使有些地区教师队伍出现“高文凭、底水平”现象。基层教育部门对此反映很大。
(六)汉语教学薄弱,学生汉语基础差
《汉语文教学大纲》在基本训练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基本的听、读、写、译的能力,包括能听懂日常用语,能进行一般的汉语会话,会用标点符号,能用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对译学过的句子”。但藏族学生高中毕业时都达不到这个水平,特别是在说、写、读方面差的很远。主要原因是:汉语文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掌握语言同掌握其他工具一样需要技能,而技能是在反复实践和训练过程中形成的。藏族学生离开汉语课堂教学,就很少有使用汉语的机会。思维是伴随着语言进行的,不会说汉语,就不会用汉语思维。以往的汉语教学照搬内地汉语教学的经验,忽视了藏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特殊规律。教材编写照搬统编教材的框框,内容安排“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训,以“文”代“语”;确定各册教材中生字、词语、语法等知识点时缺乏科学的客观标准;部分练习的内容和方式雷同,缺乏实用性。人教版新编《汉语》教材(供藏族地区使用),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为目的,突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符合民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认知规律,这对大面积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地区拒不使用这套教材,主要原因是,担心没有与这套教材的使用相配套的汉语升学考试制度和汉语水平测试制度。
(七)对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育的研究滞后
我们对双语教育问题进行过长期的大量的研究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双语教育的路子。但由于对双语教育的长期实践缺乏全面的研究和总结,尤其缺乏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双语教育系统的教学试验研究,所以迄今没有在理论上对双语教育,特别是藏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以及两种语言之间的正负迁移问题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在实践中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双语教育体系,总结出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
三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藏汉双语教学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我国汉语已成为各民族共同交往的通用语言,汉语文成为最新、最快、容量最大的信息载体,成为知识和科技情报的最丰富的信息库。任何一种少数民族语文都还不能超越汉语文所起的作用。汉语文掌握的程度已成为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力以及科学文化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使得少数民族青少年儿童不仅要学好本民族语言,而且还要学好汉语和英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加强汉语和英语教学,尤其是加强初、高中阶段的汉语、英语教学,已成为藏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在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正在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这一宏伟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民族教育要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少数民族人才,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以藏汉双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全面推进藏族教育的整体改革。
(二)坚持“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双语并进、优势发展”的原则
双语教学不仅涉及到学制、师资、教材等一系列的教育内部的问题,也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比较敏感的原则问题。我们认为确立本地区双语教学体制既要考虑到民族语言平等和各民族交流这两层政治因素,也要考虑民族地区语言环境的现实应用情况;既着眼于民族教育的特点和地区实际,又要着眼于民族的未来发展。
现阶段我省藏汉双语教学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民族语文授课与汉语文授课的关系问题,实现教学用语同学生语言基础及全国语言环境的双向衔接,从而消除教学语言的障碍,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民族开放和交流的目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过渡性双语教学”的思路:
1.小学阶段:一是纯牧业县县城所在地的城镇及其他汉语言环境较好的乡镇,实行各科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和英文的教学模式;二是纯牧业县农村牧区及其他缺乏汉语言环境的乡镇,实行各科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和英文的教学模式。
2.初中阶段:目前,全省藏族初中学生普遍达不到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的水平,在没有实现两种语言对应转化,同步思维的情况下,我们建议采用“一校两制”的双语分解模式,即分设藏授班和汉授班。藏授班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和英语,并逐步过渡到以汉语文授课为主;汉授班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藏语文和英语。
3.高中阶段:除藏语文外,其他学科全部用汉语文授课。
4.加强汉语教学是保证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汉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工具课,作为其它各学科的基础性用语,必须从小学阶段打好汉语基础,切实加强汉语文教学,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为实现两种教学语言的合理转换、分流奠定基础。建议:调整《汉语》课程的课时量,增加汉语会话课。
5.学校是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汉语教师是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实践者,特别是在缺乏汉语环境的农牧区学校,教师应当提高普通话水平,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汉语口语。
(三)合理选用教材,提高教材质量,实现汉语教材的现代化
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工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部分地区不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教材选用各行其事的问题十分突出,建议应尽快调整、修订、完善藏族中小学教学大纲和计划,把进行双语教学列为主要内容,同时应对全省各级各类藏族学校各学科教材的使用进行规划指导。
鉴于五协版理科教材存在的质量问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独立审稿人对藏文理科教材进行审读,审定名词术语不统一的问题,以消除译文表达不清,不易理解的问题。为了加强教材的互动沟通,应不定期召集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开展藏文教材编译专题研讨会,交流彼此的经验和体会,切实提高教材的编译质量。
录音教材的制作,集文字、图象、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的研制,将以一种立体型的教材模式突破师生人手一册课本的传统格局。特别是用电子光盘代替纸张课本,无疑是教材建设的重大创新和改革。这种新发展给藏族中小学汉语教学极其教材的编写带来了广阔的远景。加速藏族中小学电化教学,把先进的视听技术逐步运用到汉语教学和汉语教材编写中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从全省的情况看,藏族中小学电化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应尽快争取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藏汉英三语教学软件建设项目,填补藏族教育至今尚无藏汉英三语音像教材软件的局面。
(四)切实加大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双语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影响我省双语教学的一个“瓶颈”问题。培养藏汉双语兼通的师资是实施双语教学乃至整个藏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为此,今后我省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抓充实(充实教师绝对数量);二抓配套(补足各专业、各学科教师);三抓提高(现有教师知识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四抓稳定(防止双语教师流失)。具体措施是:
1.加大师资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启动“双语教师培训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双语师资。把掌握双语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把提高和培养民族教师掌握运用汉语文的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和难点,把普通话考试作为监测手段,予以特别重视。争取在二至三年全面完成双语教师的轮训工作,经过考核合格者,颁发“双语教师合格证”。
2.采取对口支援 办法,分年限选派一些州属学校的汉语骨干教师下基层学校挂职任教。
3.教师培训在兼顾学历培训的同时,应采取以校本培训为主要的培训形式。通过开展短期培训班、教学观摩、请专家学者作学术和业务报告等手段提高教师 双语素质。在校本培训中还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作用,建立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依托,以远程教育为主体的开放型教师培训网络。
4.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 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稳定双语教师队伍。应制定一些能充分调动双语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倾斜政策,并在职称评定、评选优秀教师、津贴福利等方面优先考虑双语教师。
(五)建立统一的双语教学考核和评估体系,实施汉语水平考试制度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通考”制度已经取消。但民族地区采用考试和测验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还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通过严格科学的考试制度,有效地督促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按照大纲要求达到规范化,同时对各学科教学用语也会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目前,各地的“会考”除藏语文外,其它学科都是翻译试卷,试题与民族中学所使用教材内容不尽相同,很难反映民族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标准化考试和测验,并针对各地双语教学的实际,建立同类学校统一制卷命题,统一考试的制度,有效地评估各地教育发展状况和教学水平。
汉语水平考试是专门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汉语水平考试,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目前,《国家少数民族汉语等级考试大纲》已颁布执行,我省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青海省部分少数民族学校推行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试行方案》。我们认为尽快与国家汉语等级考试制度接轨,是今后藏族中小学汉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尽管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才会参加汉语水平的考试,但现在就应当从教材编写、教学设计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充分考虑这层因素,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汉语就有机会接触听力理解、阅读理解、语法理解等模拟训练,接受语言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
(六)加强双语教学试验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
双语教育涉及教育、民族、语言文化、心理等诸多领域,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项有着跨文化和综合性特点的教育活动。双语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方面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展教学试验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目前,我们认为应着重进行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1.小学阶段在总结同仁地区藏汉双语教学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编小学《汉语》(藏族地区使用)教材的使用,扩大试验范围,进行“在汉语言环境较差的地区以汉语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模式研究。从一年级开始开设汉语课程,使用新编小学《汉语》教材,同时加授藏语文,并从一年级开始强化汉语口语训练,尽量提供听说训练的机会,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学生接触和运用汉语的机会,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同时,应重视藏语文教学,提高藏族学生的整体素质。
2.初中阶段进行“一校两制”的双语分解模式试验研究。即分设藏授班和汉授班,藏授班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和英语,并逐步过渡到以汉语文授课为主,汉语文程度较差,接受汉语文教学有困难的学生进入藏授班学习;汉授班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加授藏语文和英语,汉语文程度较好,能够接受汉语文教学的学生进入汉授班学习。实现“双语并进,优势发展”。本试验研究应在各州选择条件较好的2-3所学校进行,试验周期为3-4年。
开展上述试验研究,要健全完善双语教学的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此外,要进行加强两种语言的对比,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影响和迁移干扰问题及解决方法,揭示汉语和民族语文及各自的内在规律特点和民族学生加快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方法,两种语言的对比教学,思维转换问题,第二语言的学习对于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双语教法、双语课程设置及衔接等问题的研究。同时,随着藏族中小学《英语》、《计算机》课程的普遍开设,还应着手研究“三语”教学对学生心理的相互迁移和干扰因素,以及“三语”教学对其智力和人格发展的影响等课题
第四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县市区实地考察了黄牛养殖户、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广泛听取了农户、经纪人、企业经理、科技工作者以及县、乡、村领导对黄牛产业发展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发展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经调研组反复讨论、修改,形成这份调研报告,就我市目前黄牛产业的特点、问题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对策提出了构思,谨供参阅。
1、目前我市黄牛产业的特点
南阳牛是勤劳智慧的南阳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精心培育而成的一个优秀的地方品种。XX年底,存栏160.1万头,出栏91.9万头,年产牛肉13.1万t,产值达50.8亿元,占畜牧业产值27.7%。南阳牛在南阳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有六大特点:
1.1、南阳牛的肉用性能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南阳牛经过这些年的系统选育和品种改良,一是它的体型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役用体型,接近肉用牛的体型;二是规模养殖场的育肥牛日增重一般在0.8一1.5kg之间,已接近国际肉用牛的日增重;三是经过科学育肥后的牛屠宰率达到55-65%,净肉率达到45-55%,已达到国际肉牛的标准。综上所述,南阳牛的肉用性能总体已接近国际肉牛的平均水平。
1.2、南阳牛的用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昔日养牛为耕田的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从调研看,南阳牛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使役为主,九十年代的役肉兼用,到目前平均每头成牛年耕役时间不足半月,并主要作为辅助动力,有些地方的黄牛已“不会”耕田。基本上完成了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转变,南阳牛的用途已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
1.3、规模饲养成为发展的主流
目前,我市养牛规模场、小区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新的亮点,在短短的几年中,已达160多个,部分规模场仍在建设中。目前我市黄牛规模养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新野县歪子镇棉花庄、唐河县上屯镇高庄为代表的联户母牛养殖小区。由村组统一协调小区建设用地、牧草用地、牛场及附属设施,统一规划,农户投资。以养母牛,繁小牛为主,多以5-20头繁殖母牛为规模,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稳。二是以唐河、社旗、方城等县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养殖。以户为独立单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每户饲养规模50-200头,繁育小牛和育肥相结合,规模适度,经营灵活。三是以新野县、邓州市、宛城区等为代表的标准化专业育肥场。饲养规模500-1000头,以架子牛育肥为主,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1.4、区域分布走向科学化
通过调研了解到,城市郊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均耕地少的地方黄牛数量在减少,而人均土地多、丘陵地区、浅山区、沿河两岸等地方黄牛数量有所增加,如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唐河县湖阳镇黄河自然村,户均达到2头牛,位于白河西岸的新野县上港乡小五村户均1.5头牛。这种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是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一种正常现象。在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一般是城市郊区养奶牛,平原养猪养鸡,山区、浅山区、交通偏远的地方养肉牛。南阳市黄牛养殖的这种趋向,说明了黄牛产业的区域分布正在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1.5、产品开发已形成燎原之势
目前我市拥有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10余家,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经营,开发出的黄牛产品已达100余种,其中分割牛肉产品达40余种,部分产品可替代进口牛肉;深加工熟食产品达60余种,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销向上海、广州、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和食品加工企业。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的人住南阳,必将带动和提升我市整体肉牛产业的大发展。
1.6、南阳牛品牌已经唱晌
南阳牛以体格高大,肉质细嫩,皮板致密,耐粗饲,适应性强等而闻名于世。建国初期,我市建立了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及科研机构,开展对南阳牛的系统选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黄牛繁育史上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八十年代初,第一个在地方良种黄牛上制订并颁布实施了《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牛育种工作中。九十年代,首次在国内提出把南阳牛培育成为我国自己的地方性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该项目相继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XX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名注册,南阳牛将受到世界上143个国家及地区的保护。XX年我市又成功的举办了首届黄牛节。XX年又对南阳牛进行了商标注册。XX年南阳牛的品种选育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XX年南阳牛育种技术创新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同时,南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南阳肉牛产业的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这次调研中,大家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市场问题
所到之处,大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养殖繁殖母牛的农户反映养牛业比较效益低。养繁殖母牛每年它的收入就是一头小牛,6个月左右断奶时的价格一般在2500-3500元之间,散养不计成本还可以,规模养殖从市场上购草、购料就难以赚钱,这也是目前繁殖母牛难以象鸡猪那样大规模饲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同全国一样,肉牛产业比较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但市场价格低,价格背离价值造成的。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于其它肉类,更高于奶、蛋产品,一般来讲,牛肉的料肉比为7:1:羊肉为5:1,猪肉为3:1,禽肉为2:1。禽蛋为2:1,牛奶为1:2-4,所以说生产牛肉的成本属于最高,一般为猪肉的2倍以上。目前我国的牛肉由于疫情和药残等原因,销不到发达国家去,只能销往俄罗斯、东南亚、香港这些国家与地区,价格与国内差不多。国内牛肉市场由于产品开发跟不上,花色品种单一,绝大部分属于大众化食品,中、高档产品少,这是造成国内牛肉产品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2.2、社会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在所调研的村、组中,一般来讲,机械化程度越高,养牛的农户越少,每增加一台四轮或手扶车,要减少2头牛(其中一头繁殖母牛,一头小牛)。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目前外出打工的多为青壮年,他们的转移使养牛环节的“下力气活”无人于。另一方面,目前养牛的农户大部分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自然减员也影响了养殖黄牛的数量。三是环境卫生及饲养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户建起了楼房,环境卫生的要求也高了,既不养牛,也不养猪养禽。以上现象说明:第一农民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在提高,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要发展养殖,必须考虑入畜分离;第二受宅基地有关规定的影响,有些农户养殖场地狭小,难以扩大规模;第三近几年来,农户散养畜禽有所下降。四是盗牛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盗牛的绝对数并不大,但它的危害、负面作用相当大。往往是一户被盗,全村养牛户受惊,有的甚至影响到周边十多华里。
2.3、资金问题
调研组所到之处均有要求解决养牛资金的呼声,由于金融政策的原因,现在农村贷款相当困难,几家企业也反映资金不足。农户贷款有四难:一是贷着难;二是数额少;三是期限短;四是利率高。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讲,养牛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牛个体大,生产周期长,养殖所需的固定投资和流动资。中固鸯牧絮恙XX年增钓金相对比较多。黄牛加工企业也同样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占用。农户困难,无钱养牛,企业无钱,开工不足。目前在养牛业价格和效益回升的形势下,农户和企业呼唤政府协调资金,倾斜养牛业。
2.4、牛自身问题
黄牛相对其它畜禽来讲,繁殖系数低,饲养周期长,产业链上环节多。牛属于单胎动物,怀孕周期长。繁殖母牛一年最多能生出一胎。改良牛饲养到1.5岁左右才能正常出栏(体重450-500kg),纯种南阳牛2.0~2.5岁才能正常出栏,而生猪一般是6个月出栏,肉鸡45天出栏。饲养上包括养母牛、繁小牛、育幼牛,加工上包括牛肉分割、熟食制品生产及牛皮、牛血、牛骨、牛杂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相对来讲产业化的运作难度加大。
3、建议和对策
3.1、提高认识,增进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信心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养牛大市,推进我市养牛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养牛,又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带核心区域。二是品种优势:南阳牛中外驰名,加上长期坚持不懈地品种选育,品质越来越优,肉用性能越来越好,为黄牛产业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饲草资源优势:我市年产农作物秸秆达800万吨,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560万亩,黄牛发展的潜力巨大。四是良种繁良体系优势:在品种改良上,我市建成了两个国家级的黄牛制种、供种场,即市黄牛科技中心和市黄牛良种繁育场,拥有比较健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改良体系。
3.2、加大宣传,进一步唱晌南阳牛这一品牌
3.2.1、引进“牛文化”:“牛文化”一词最早见于一位印度教授撰写的《中国应该引进“牛文化”》一文。文章的大意为:中国为全球吃的大户,但中国人主食淀粉过多,肉类猪肉统治,缺少营养丰富的牛肉、牛奶。他建议中国应引进“牛文化”多吃些牛肉,多喝些牛奶,少用些补品,一则提高民族素质,二则促进农户养牛,让农民增加收入。南阳是黄牛的故乡,养牛历史悠久,应大力引进和弘扬“牛文化”,宣传传统饮食的弊病和吃牛肉、喝牛奶的好处,逐步改善膳食结构,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3.2.2、扩大宣传渠道:应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加大对南阳牛的宣传工作。可采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宣传南阳牛的形成、品种特征、研究成果及牛产品;宣传典型的养殖户、养殖场、专业村、专业乡(镇)及加工企业;宣传养牛优惠政策以及为养牛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等。总之通过宣传,进一步唱响南阳牛品牌,使南阳囚黄牛而名,畜牧业因黄牛而兴。
3.3、制定政策。扶持黄牛产业大发展
从宏观上讲,制定政策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含产业规划、财政支持、融资贷款、贴息补助、减免税收、土地使用、企业改制等;二是技术政策,主要指良种推广、产品开发、标准法规、产业开发立项等;三是产品促销政策,主要指品牌保护、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从微观上讲,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大的发展。作为肉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理应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一是实施肉牛良种冻精补贴;二是加大对保种场和保种区的扶持力度;三是对实施良种登记的公母牛及其后代进行补贴;四是对性能测定站和育种中心进行补贴;五是对规模养殖母牛户、小区进行奖励或补贴;六是扶持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
3.4、培育龙头,逐步把牛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起来
我市目前加工企业虽然不少,但大都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养殖与加工环节脱节,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也很难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这种状况导致南阳牛有名,而牛的产品没有名气。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抓好对唐河肉牛产业集团公司、南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南阳市甲林清真肉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畜牧加工企业的扶持,并鼓励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二是抓招商,年加工屠宰10万头肉牛的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期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新野县已建成科尔沁牛业5000头育肥场1个,千头育肥场9个。下一步重点是落实配套措施,是企业能稳步向前发展。三是促进和培育大型交易市场以及经纪人队伍,保证养殖、买卖、加工环节的良性循环。
3.5、健全体系。
积极推进南阳牛的标准化生产切实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应以南阳黄牛研究所和南阳黄牛科技中心为龙头,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良繁体系。一方面加大南阳牛的品种保护力度,扩建保种场,增大保种区,有效地提高纯种南阳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良种登记、性能测定、人工受精、开放式基础育种群和核心母牛群的建立等措施,加快南阳牛肉用新品种的培育步伐。在牛肉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上要把好“六关”。一是入口关,加强对兽药、饲料使用管理,确保畜牧业投人品的安全;二是生产关;三是出口关,搞好检测和榆疫监督工作;四是产品的认定认证关;五是准入制度关;六是质量追溯制度关。
3.6、建好基地,使农户真正从黄牛的产业中富起来
应走千家万户养牛为摹础,以专业场、户、小区为骨干的发展路子。平原地区养牛应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特别是繁殖母牛,这样不计投入,比较效益高。专业场、户、小区应以青年牛肥育为主,利用青年牛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一可以加快资金周转,增加收入,提高效益;二可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杀青”问题;三可以通过育肥,提高牛肉的品质。有条件的地方,每户可以饲养3-5头繁殖母牛,入驻小区,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在山区、浅山区、丘陵地区以及沿河两岸有草地的地方,可通过增加投入,加大人工种草的力度,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载畜量。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办家庭牧场或联户牧场、股份制牧场等多种形式,以规模饲养繁殖母牛为基础,犊牛可以一直饲养到出栏,直接进入市场。在基地的建设上,应重点抓好规模养殖。规模场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统一规划,重点扶持,个体投入,规模经营,技术服务,种草养畜,生态发展的原则,依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黄牛产业的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7、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目前,制约我市养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投入不足。俗话讲“穷养羊,富养牛”,说明养牛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金量大,周期长。建议南阳市及黄牛发展基地县市区设立南阳牛发展基金,用好小额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秸秆养畜项目等,向基地县、乡倾斜,逐步有序地放开民间融资渠道,广开财源,以利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等发展黄牛业。
3.8、创新机制。
改革黄牛产业经营模式在黄牛产业化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并不能自动延伸到产业,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产业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有效的机制和体制创新,从这点来认识,机制和体制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我市目前绝大多数牛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之间存在的是简单的“买断”式购销关系。这种简单的购销关系很不牢固,由于是两个生产单位利益主体,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很难协调,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关系便告解体,如产品畅销。中固蠡牧东志XX年增刊时,企业之间竞价抢购牛源;产品滞销时,企业减价收牛或不收牛。这样导致农户还是企业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影响产品质量和对市场的稳定供应。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重点是通过经济关系把农户或养殖场连结为企业经营范畴的一部分,组织生产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以此把黄牛加工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合作社的成员既承担风险又分得利益,成员所生产的商品必须全部出售给合作社,利益的分配和成员同企业当年的交易数量与质量挂钩。合作社把所有成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集中每个成员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加工企业可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有效形式,通过资产的重组和股份改造,将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3.9、优化环境,保障养牛产业的顺利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发改部门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和金融部门要按照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政策,抓好资金的落实与管理;土地部门要把肉牛产业用地列入总体用地规划,按农业用地管理;电业、水利部门要认真落实豫政(XX)37号文件规定,对用水用电按照农用标准收费;税务、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放宽收费政策;保险部门要开辟险种,解决肉牛养殖的风险问题;城建部门对新上的肉牛产业生产、加工项目,在收费上给予适当减免;公安部门每年要开展1-2次专项行动,集中打击农村盗牛行为,解决农民养牛的安全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和农民负担监督部门要认真落实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规定,为肉牛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畜牧部门要搞好发展规划,抓好技术服务和行业执法,促进南阳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临床治疗、康养健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去年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月至*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善武、副主任率调研组赴*区等地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成效。
近年来,市zf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全面振兴*医学口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道地药材资源丰富。
我市中药材品种多、质地优,共有各类中药材*种,其中,植物药类*种,动物药*种,矿物及其他类*种,分别占全省总数*%、*%、*%、*%,贡菊、黄精等道地药材在广泛分布,被列入“十大皖药”。二是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市委市zf把振兴*医学摆在突出位置,成立由市委市zf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规格召开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锚定了发展目标。先后制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等政策文件,中药材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三是产业发展基础提升。
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全市建成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个,种植面积达*万亩。积极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共有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家,生物技术和医药国家级创新平台*个,初步构建了以*高新区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县开发区等多点支撑的医药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链条效益不优。
我市是中药材资源大市,但也是中药材产值小市,全市具备加工能力和带动作用的中药材企业不到*家,且局限于对药材的简单清洗、烘干等初加工层次,上市产品完全依赖于外地企业和市场。比如祁门蛇伤研究所在蛇药研究方面成果丰富,但缺乏工业企业支撑,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另外,各基地、农户主要以销售原药材或者初级加工为主,产销不稳定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年覆盆子价格达到*元一斤,全市不少农户一哄而上,近两年覆盆子价格跌到*元一斤,造成大量覆盆子荒芜。
(二)种质资源保护不力。
目前,我市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较少,种质资源驯化培育良莠不齐,多数药材种子来源靠自选、自留、自繁、自用,提纯复壮不足,品种退化、混杂严重,中药材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抗性表现差异较大,品质得不到保障。比如,*贡菊与亳菊、滁菊、杭白菊一起被列为“四大名菊”,过去以晚熟品系为主,品质最优,但管理难度较大,不少种植户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盲目选择种植周期更短、品性较差的中熟品系,导致*贡菊在市场上的药用价值不断下降,品种退化严重。
(三)发展要素保障不全。
我市山多地少,土地碎片化严重,再加上受国家禁止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的政策影响,中药材在耕地上很难大规模种植。林下种植是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林业方面政策限制,人工林砍伐栽种需采伐计划,天然林下抚育性采伐栽种审批难,从而制约了林下中药材的规模化发展。另外,政策资金方面,目前我市虽然提出振兴*医学,但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还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四)专业人才队伍薄弱。
中药材无论是管理还是种植,对专业技术要求都很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就我市目前而言,一方面,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全市除祁门县设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配备了管理人员之外,其余区县均没有专业中药材管理机构和力量;另一方面,种植科技人才紧缺,多数中药材种植户没有充分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管理粗放,致使中药材质量和效益始终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三、意见建议
(一)要制定道地药材发展规划。
市zf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抓紧研究制订以道地药材为重点的全市“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系统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要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根据我市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突出药食同源,参照浙江打造“浙八味”、湖南打造“湘九味”做法,科学选定几个具有*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率先突破。要建立完善品牌培育与评价标准体系,抓好GAP认证、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造我市中药材发展品牌。
(二)要提高中药材加工水平。
要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引进有实力的中医药企业落户*,建基地、办工厂。同时,要努力培育壮大现有中药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天目制药、科宏生物、同仁堂精制药业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中药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大力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加强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贮藏等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三)要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
要把中药材种子培育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加快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开展道地药材筛选驯化、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展示示范,培育一批抗性强、质量稳定的良种。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尤其要发展林下生态种植。切实加强*贡菊提纯复壮、治理连作障碍技术攻关,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稳定*贡菊品质。要以“十大皖药”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全市各类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左右,规范化种植面积突破*万亩。
(四)要强化人才队伍培养。
各级zf及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学院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沟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引进中药材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农业、林业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中药材方面管理人才。要进一步激活乡镇农技站活力,充分调动乡镇涉农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水平,发挥农民身边的“土专家”作用。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认真抓好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专家团队组建,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五)要推动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
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依托中药材植物学特性,充分利用其在观赏、绿化、采摘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建设一批中药材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因地制宜推出药膳、研学等附加服务,让顾客变游客,药园变乐园,努力丰富中药材产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