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市合作与招商局国内招商二部对我市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旨在摸清现状,为养老产业招商引资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和工作建议。
一、我市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优势
(一)养老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我市老龄化趋势逐渐突出,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失智老人的增多,使家庭和社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养老服务业,已成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为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有备而老”,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省关于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产业体系有关政策的要求,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在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框架,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养老产业正呈日益升温趋势。
(二)发展养老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因“蓝天、碧海、金沙滩”而享誉,地处东部季风区,素有“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之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宜人,风景秀丽,生态良好,是我国沿海不可多得的度假胜地。2009年我市因出色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规划而获得全球人居领域的最高荣誉——联合国人居奖。我市发展面向全国各地的休闲养老养生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其“山海兼备”的优势自然资源,建设面向全国的高端养老养生休闲项目,打造具有特色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
(三)发展养老产业的市场优势。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2015年末老年人数量将增至2.21亿,占比将达到 16%;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占比将达到约20%。作为全国老年人口第一大省,截至去年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00万。我市目前也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截至去年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53万,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8.27%,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60万,约占总人口的20%,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比例接近11%,而该部分老年人也基本进入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状态。同时,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中年,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城市家庭子女外出求学、工作、出国定居,农村家庭子女外出打工、到城镇定居等原因,城乡空巢老年家庭数量快速增加,亟需照看护理。因此,社会老龄化的现实为养老产业奠定了雄厚的市场基础。我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从2003年开始起步,经过10余年的持续发展,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投入运营民办养老服务机构10家,总床位1670张;公办养老机构6家,其中已运营的2家,正在建设的4家,总床位2480张。目前,我市养老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需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必须立足我市实际,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尤其要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
(四)发展养老产业的政策导向优势。老龄化社会的深度发展,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聚,形成发展合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发展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等家庭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2013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发〔2013〕35号)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行政许可和登记机关要核定其经营和活动范围,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去年5月份,省政府又专门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以下简称鲁政发〔2014〕11号),要求坚持政府引领,完善政策体系,激发社会活力,大力推动养老方式多样化,培育养老产业集群,支持养老服务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养老知名品牌,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的养老产业集群。我市先后出台了《日照市社会养老服务建设规划(2011-2015年)》、《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日政发〔2014〕17号)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并将目标任务按年度分解到各个区县、部门。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沿海地带规划旅游养老养生中高档社区,规划建设特色休闲养生、医疗康复、文化教育养老基地,把旅游业与养老服务业充分结合,形成日照特色“山、海、温泉”养老养生产业带。并且要推动养老服务企业集聚发展,打造集老年产品研发、检测、生产、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展览展销等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产业园区。
根据国发〔2013〕35号和鲁政发〔2014〕11号的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将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敬老院等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乡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30%以上,基本形成政策健全、机制完善、标准规范、平等参与、竞争有序的养老服务业市场环境。
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一)推出土地供应政策,保障养老设施建设用地。国家、省和市的养老产业实施意见中都指出,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可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对经营性用地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供应。鼓励以租赁方式供应养老用地,降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成本。
(二)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营业税,占用耕地的免征耕地占用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有线(数字)电视一次性建设费(入网费),减半缴纳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符合条件的各类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组织,按规定享受国家和省对中小企业、小型微利企业、家庭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其他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转业退役军人创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自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5年内,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落实补贴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养老服务评估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政策导向,要求各区县政府都要设立发展养老服务业专项资金,地方福利彩票公益金50%以上要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鼓励各级采取公私合营模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健康养老服务业领域,推动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的深度融合,促进建立多元有效的投融资体制,共同支持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发展。按照日政发〔2014〕17号文件规定,对“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或投入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床位达到20张并且符合有关部门资质要求的,享受市级财政资金建设补助、运营补助;对建筑面积 300平方米(含)以上、750平方米以下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给予5万元一次性建设补助;对开业运营半年以上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等服务,建设配备规范、运营管理良好、服务达标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视规模给予3—5万元的一次性开办补助;对“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或投入使用的内部设有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利用医院、镇卫生院等现有医疗资源兴办的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专门为智力、康复期精神病和重度残疾人(二级以上视力、听力、言语、肢体和多重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生活照料的托养服务机构,除按规定享受建设、运营补助政策外,再给予10—100万元开办补助;同时,为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素质,市财政也会对取得从业资格的护理人员分情况给予补助。鲁政发〔2014〕11号规定,自2014年起,省财政对新增养老床位不少于20张,并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4500元的一次性补助;对已运营且床位不少于20张的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按实际入住的自理、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数量,省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年360元,600元和720元的运营补助,连补三年。
(四)简化审批程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将营利性养老服务列入工商部门登记范围,纳入财政补助扶持范围。允许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提取一定比例的年度盈余收益,用于奖励投资者。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涉老组织、机构审批及立项、环保、卫生、消防等手续办理一律下放到区县,养老机构固定资产项目立项一律实行备案制。推行并联审批,必要时可集中会签会审,提高审批效率。连锁经营的养老服务企业,允许由企业总部统一办理企业登记手续。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确保养老服务业项目顺利开展。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培育和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发展。各金融机构须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抵押担保方式,强化同业合作,统筹各类金融资源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融资担保,应享受省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政策补贴。政府出资建立的融资性担保机构要优先为养老机构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探索以“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农村可以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收益供老年人养老。
三、我市发展养老产业项目的五个适宜地块
(一)太公山风景区:位于市区东北部,与青岛市为邻,东临国家4A级风景区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距海岸线3公里,南接日照大学科技园区,景区占地1万多亩,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度假旅游、康体益智、祈福求安为一体的综合性近海山岳生态旅游区。
(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是1995年9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融旅游度假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行政管理于一体的省级旅游度假区。东濒黄海,西邻日照大学科技园,北连青岛市黄岛区。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是避暑、度假、疗养、会议和发展“3S”旅游的理想胜地。今年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将养老服务业定为主导产业,目前正在商讨规划养老服务产业园区。
(三)河山景区:位于市区北郊,南依日照大学科技园和日照高科技工业园,北临青岛,交通便利。景区内树木苍翠葱郁,小溪四季长流,自然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怡人,河山岩壁上“日照”二字的摩崖石刻为世界之最,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该景区是避暑、度假、旅游投资的极佳选择。
(四)五莲山、九仙山旅游度假区: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濒临黄海,东毗青岛,北邻潍坊,南接日照市区,是市委、市政府依托北部山岳旅游资源,实施“山海”联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山、海、泉”等自然资源优势。整个区域规划面积17.91平方公里,规划以旅游大项目建设为中心,包括山地运动区、生态旅游区、休闲度假区、茶文化体验区、风情古镇等多种功能区。
(五)莒县沭河公园风景区:始建于2007年,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水利风景区,是结合沭河综合治理兴建的一处大型城市休闲公园、生态森林公园和植物园。该园区集生态旅游、文化观光、影视拍摄、休闲娱乐于一体,适合投资建设养生养老项目。
四、我市发展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从总体上看,我市养老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爬坡阶段,特别是养老产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尚有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是认识不到位,缺乏整体合力。相关部门对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性及如何发展养老产业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没有把养老产业作为一个产业来谋划、推进。很多企业对养老产业的特点及内在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既想涉足养老产业但又心存顾虑,持观望态度。
二是扶持力度不够,发展动力不足。政府对养老产业发展支持态度是明确的,但在产业发展所涉及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具体环节上,有些扶持政策过于笼统、可操作性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部门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落实难的问题。
三是开发层次低,供需矛盾突出。现有的养老服务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养老机构仅限于提供吃、住等基本服务,基本上以照顾和护理老人为主,服务品种尚不丰富,缺乏护理、医疗、康复、教育等综合化服务,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
四是发展养老产业投资主体单一。我市现有养老服务基本定位在福利性、公益性原则上,养老服务设施大部分靠政府财政支出负担,来自社会、民间团体投资的养老服务机构太少,投资主体单一;有些优惠政策过于强调福利性和公益性,影响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产业的积极性。
五是养老产业空间布局不明确。从招商引资角度看,我市在哪些适宜地块发展养老产业目前没有明确界定,来我市洽谈考察的投资者大多因此而不了了之。
针对我市发展养老产业存在的上述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建议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行业服务”作用,激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逐步实现政府基本保障以外的、适合产业化经营的领域向社会办转变,实现产业化经营。
2、依托基础,发挥优势。建议准确把握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发挥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和生态人居环境等优势,培育发展以老年人养生保健、异地休闲养老、医养配套、健康保险、金融服务、养老地产、文体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产业。
3、强化招商,项目带动。建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知名企业和国外先进理念,做大做强养老产业。以政府保障性养老项目为引导,以社会资本投资养老项目为主体,推进养老社区建设,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4、明确布局,示范带动。建议在市区近郊环境优美的合适地段,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养老养生基地,打造一种集养老养生、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于一体的新型休闲养老产业模式,吸引全市及全国各地中高收入的老年人到此休闲养老,并通过延伸链条,扩大规模,发挥生态养老养生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市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养老项目建设,形成养老产业集群。
5、因地制宜,集约发展。建议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兴办规模合理、设施齐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老机构。鼓励发掘现有设施潜力,有效利用其他设施资源及存量土地发展养老产业。
2016年关于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健康养老养生产业是一个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以维护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为目标,涉及医疗服务、保健休闲、营养食品、康体健身、养老养生、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连的生产和服务领域。该产业涵盖面广、辐射力强,兼具智力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环保节能型产业之长,具有拉动内需增长、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生活质量等重要功能。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其著作《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养生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郴州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资源,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一、郴州市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医疗服务业发展较快。基本建立覆盖市、县、乡、村的医疗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医疗机构4820家,其中三级医院4家,二级医院33家,中医院10家,妇幼保健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2家,乡镇卫生院243家,村卫生室3456家,其他医疗机构1415家,共有编制床位2.46万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56万人。全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本市患者基本上“就医不出市”,邻近的衡阳、永州等地不少患者亦慕名来郴就医。中医医院得到长足发展,市中医医院通过“三甲”中医院验收并授牌,宜章、桂阳等6所中医医院通过“二甲”中医院评审验收,市中医院骨伤科等9家中医医院临床科室被确定为中、省、市中医重点或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儿童孕产妇保健服务等已逐步开展。
2.养老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引导和推动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目前全市基本构建居家养老、集中供养等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底,全市建成乡镇敬老院204所,床位9949张;公办福利机构10所,床位1440张;民办养老机构4所(福城老年公寓、飞天山老年公寓、资兴湘煤集团老年公寓、颐心老年人护理照顾中心),床位400张;农村幸福院359所,床位1220张;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所,床位220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8个,床位552张,医院护理床位719张,共计14500张。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有序推进。
3.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业初具规模。全市目前有保健食品经营企业1444家,以保健食品批发企业、超市和药店为主,其经营产品涵盖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减肥等27类保健功能食品,全市还没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规模普遍较小、科技含量不高,全市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9家,批发企业64家,兼营医疗器械的零售药店1177家。
4.中药材种植加工、绿色食品业异军突起。受健康生活理念和中药材原料价格上涨影响,全市中药材种植加工业发展较快,已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涌现了湖南(安仁)湘众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郴州大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桂阳济草堂药材种业有限公司等成长性能良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济草堂公司生产的“本草茶”、大成公司的杜仲保健茶颇受市场亲睐。另外,除已颇具盛名的东江鱼、临武鸭、冰糖橙、玲珑茶外,以资兴长寿宴、清江桔,桂东黄菌干,汝城富硒米(茶),莽山红茶、蕨根粑等为代表的有机绿色食品被市场热捧。
5.体育健身业持续升温。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加上市委、市政府创建“体育之城”的号召,全市掀起全民体育健身热潮,“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全市已有篮球协会、足球协会、太极拳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137个,全民健身指导站325个,健身活动点82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余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已占总人口的28%,市民健康素质普遍提高。体育消费日趋活跃,全市体育用品经营单位500多户,年销售额3.3亿元以上,各类体育经营场所300多家,固定资产8.6亿元,从业人员1000多人,涉及球类、游泳、高尔夫、攀岩等近50个项目。
6.健康养生旅游业势头强劲。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中国温泉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温泉旅游产业,形成以汝城热水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仙岭高铁温泉文化园为重点,以苏仙区许家洞镇、宜章县一六镇、安仁县龙海镇、永兴县悦来镇、资兴市汤溪镇、嘉禾县珠泉镇等六大温泉小镇为支撑的温泉产业整体格局。大力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全市共有农业庄园1140处,涌现了北湖区三合村、桂阳县神农峰庄园、临武县龙归坪生态农庄等较为有名的休闲农庄品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认识不足,未形成推动合力。由于健康养老养生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其兴起和影响扩大是近几年之事,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其重要性和发展前景认识不足。部分党政领导还存在把健康养生理解为医疗服务的片面认识,部分部门不清楚本单位存在推动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职能职责。虽然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但全市至今未出台推进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的文件,未形成共同推进产业发展的部门协作机制。市县两级均未制定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规划,统计部门也未将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纳入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2.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不平衡,规模普遍不大。目前全市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处于自发成长和起步阶段,产业规模普遍不大。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占GDP比重约为4.2%,高品位、优品质、上档次的企业不多,且健康养生服务业发展远优于健康养生制造业(比例约为1:9)。具体行业而言:(1)医疗服务业侧重于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对于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养老康复、营养干预、美容整形等泛医疗服务重视不够且无暇顾及。这些泛医疗服务机构大都衍生或依附在各类医院中,只是其中一个专科或一个领域,特色化、专业化不明显。全市只有1家专门健康体检机构。(2)养老服务业虽然体系比较健全,但供给严重不足,且尚未实现医养融合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人70.24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10.26万人,空巢老人28.48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11万人。80岁以上老人、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是特别需要照料的群体,基本上应进行集中养老。但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床位仅14550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市城区公办养老机构只有一家市本级与北湖区共建的社会福利中心,苏仙区没有区级社会福利中心,全市是全省市州中唯一一个没有独立市本级社会福利中心的市州。(3)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业规模偏小。目前全市没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只有保健食品经营企业,保健食品经营企业规模也不大,大都依附于超市、药店、医院,且非法经营现象不少。医疗器械业大多为经营企业,生产企业仅9家,产能偏小、科技含量不高,整体发展水平有限。(4)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绿色食品业营销不够。中药养生饮品、绿色食品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一定品质和知名度。但是普遍品牌策划包装意识不强、力度不大。除济草堂、东江鱼、临武鸭、冰糖橙、玲珑茶外,还没有更多更响亮的品牌,影响力仅局限在省内甚至市内,在全国层面影响不大,未形成辐射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5)体育健身业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虽然全民体育健身掀起热潮,也开展多项国际国内赛事活动,但郴州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品牌效应和经济拉动效力的运动赛事品牌。比如东江湖具有举办自行车赛、龙舟赛、马拉松赛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目前也举办了环东江湖国际自行车赛、湖南省首届群众性龙舟赛预赛,但未成为基地、未形成品牌。若持续用力、强化策划,环东江湖系列赛事完全可以成为与环青海湖系列赛事相媲美的赛事品牌。(6)旅游业与健康养老养生融合发展不够。郴州虽拥有众多“山水洞泉石”旅游资源,但旅游与健康养生融合度不够,旅游览胜没能与养生养老、疗养保健、康复休闲等服务项目融合发展。在目前这个体验旅游大行其道之时,全市没有一个游客集散中心,没有一个旅游景点建立自驾游营地,飞天山、仰天湖、八面山等适合露营的景区也没有设立露营基地。众旅游景区没有依托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建立高端的疗养、养老、养生基地。
3.部分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社会资本进入不足,市场化趋势不够,政府压力巨大。比较突出的是医疗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体育场馆建设业。全市现有民营医院50家,编制床位2232张,仅占全市床位总数的10.2%,业务收入近1.2亿元,医疗服务量只占全市总额的3%左右。民营医院普遍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信誉低,市场竞争力弱,社会办医积极性没有充分体现。全市现有民办养老机构4家,床位数400张,约占全市总床位数的2.8%,且目前这4个民办养老机构均只能勉力支撑。全市还没有一个社会资本建设的体育场馆。社会办医、社会办养老、社会建体育场馆发展如此步履维艰,关键还是其与公办医院、公办养老机构、公建体育设施未享受同等待遇,处于竞争不平等地位。由于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养老、体育场馆建设领域不足,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巨大。
二、郴州市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机遇和优势
(一)郴州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健康养老养生产业是个“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生活理念逐步转变,人们对健康养老养生需求越来越大,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健康养老养生产业主要由六大产业集群构成:①以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产销应用为主体的医疗产业;②以健康检测、咨询顾问、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美容化妆为主体的泛医疗产业;③以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健康用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④以体育休闲、养生旅游、健康养老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⑤以消杀产品、环保防疫、健康家居、有机农业、生态美食为主体的新型健康环保产业;⑥“健康养生+”相关产业,如养老地产、养生地产、旅游地产等行业细分产业。上述产业在全市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少数产业是空白。目前全市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占GDP比重约为4.2%,而在发达国家健康养老养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美国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超过10%。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的消费偏好和结构发生变化,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市场将迅速扩大。全市人均GDP早已超过3000美元,健康养老养生产业潜力十分巨大。二是产业扶持政策日渐清晰。国务院和省政府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出台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从市场准入、科技创新、要素保障、人才支撑、税收政策等方面对健康服务业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中,提出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业的思路。今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健康和养老服务业列为2015年“十大经济增长点”。2015年市委第6次常委会议指出,要突出抓好健康养生养老等四大产业发展。相信不久全市具体支持政策也将会出台。三是产业发展契合转型需求。截至2015年全市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同期9.7:56.8:33.5调整为9.7:54.7:35.6,呈现“一产持平、二产萎缩、三产缓增”的格局,而二产中资源相关产业仍占很大比重。某种意义上说,全市长久以来致力破解的资源路径依赖仍是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总书记指出:“促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第三产业、拉动消费、推动科技创新将成为下一步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兼具智力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环保节能型产业所长,具有产业链条长、低能耗低污染等多重优势,有利于将全市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于全市兴产业促转型、提品质保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郴州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具有独特优势。一是生态秀美宜人。1.9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山水洞泉石之精华,凝奇险秀美幽之神韵,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广东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山好水好空气好”是四方来客对郴州的评价。森林覆盖率达67.7%,5个县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110多处,市城区已建成118个公园、游园、绿地广场并免费向市民开放,真正做到了“开窗见绿色、出门进游园”。全市控制断面水质均达到功能区划要求,东江湖淡水蓄量81.2亿立方米,常年保持国家饮用水一级标准,是湖南省战略性水资源地。空气质量常年优良,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1.77%,排名全省第一,桂东、汝城等地更有“天然氧吧”的美誉。二是养生资源丰富。由于历史文化沉淀、自然资源禀赋、长期培育形成,郴州具有各式各样且初具规模的养生资源,主要有:以东江湖、莽山、八面山为代表的生态养生资源;以神农尝百草、橘井泉香、安仁药王节为代表的中医文化养生资源;以热水、悦来、龙女、一六温泉为代表的温泉养生资源;以苏仙、无量寿佛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养生资源;以长寿宴、玲珑茶、富硒米为代表的健康美食养生资源;以排球五连冠精神为代表的体育养生资源;以通天玉、七彩石、黄龙玉等为代表的玉石养生资源;以北湖三合村、桂阳神农蜂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养生资源,等等。三是区位交通便捷。郴州处于纵向“长株潭地区—珠三角地区”、横向“闽三角—海西经济区—大西南”两条经济带的交汇腹地。境内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及复线和106、107国道纵贯南北,厦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加上即将兴建的郴州机场,郴州已成为区域交通枢纽。郴州进入了与广州、长沙的“同城时代”,是粤鄂赣桂自驾游的重要目的地。
三、郴州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建议
(一)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理念,持续发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核打造“生态福城·康养天堂”城市品牌。经过几年持续发力大规模投入,“生态郴州”这一招牌越来越响亮,“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优美环境成为郴州人最引以为傲的资源,这是郴州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的最大优势。平心而论,全市要在短期内在工业方面赶超长沙、岳阳、株洲、衡阳等底蕴深厚的工业城市难度很大,但生态优势我们得天独厚。因此必须按照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在郴调研时“始终坚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绿水青山中加快发展”的指示精神,持续发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全市生态这篇文章做精做优做强,把郴州打造成一个生态精品城市。一要以生态优先作为产业发展标准。无论是发展一产、二产还是三产,都要以促进生态建设为要求,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底线。积极推进二产入园工作,将园区打造成产业洼地、企业洼地和财源洼地,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污染集中处理的目标。执行最严格的环保监管制度,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严格控制“两高”企业上马,尤其对桂东、汝城及东江湖等重点生态区域进行重点监管,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要持续发力推进各项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农村建房,继续大力植树造林,落实“五禁”措施,打造“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村庄”。强力开展“绿城攻坚”活动和城市绿荫行动,推进老城区增绿补绿平衡工程,确保城市园林绿化持续增量提质,实行市城区最严格城市管理整治,加大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序化工作力度,将市城区这一“城市客厅”提质升级为“城市花园”。大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三是聚核打造“生态福城·康养天堂”城市品牌。城市品牌于城市而言,是画龙的点睛之笔,是城市精髓所在。这些年郴州有很多城市品牌,但都未能叫响叫亮,究其原因,关键是未能聚核持续打造。建议把“生态福城·康养天堂”作为城市品牌,举全市之力,久久为功,通过中省主流媒体、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持续开展品牌策划、舆论宣传,使之成为郴州最响亮的名片,使“郴州即生态”意识深入人心,将郴州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此带动郴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抢抓机遇,尽快出台推动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议市委、市政府把健康养老养生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出台推进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从市场准入、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人才保障、信息建设、用地保障、资金支持、税收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将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列入“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专节形式予以阐述。根据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特色化的要求,高起点编制《郴州市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按照“招商引资要精、专、实”的理念,梳理一批健康养老养生产业招商项目(包括健康养老、疗养康复、养老养生旅游地产、休闲旅游、绿色食品、休闲农业庄园等),赴珠三角、长三角开展健康养老养生专场招商,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开发全市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市县两级建立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发改、经信、财政、卫计、文化、旅游、民政、食药监管、商务、金融等部门协作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市县两级统计部门将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纳入统计指标体系,开展数据统计和监测分析,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三)强化“健康养生+”思维,做好融合文章,努力推动健康养老养生相关产业科学跨越发展。
一是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在不断优化医疗服务能力和满足公共卫生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各级各类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康复调理、营养干预、美容整形等泛医疗业务,加快建设郴州康复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大力鼓励社会办医,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上规模、上档次的骨科医院、口腔医院、整形美容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等专科医院和专业体检中心。优先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制定倾斜政策措施,将以“治未病、重预防”为核心理念的中医保健模式发扬光大。将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医保、农合报销范畴,拓展中药自制药品、中药饮品、中药膏方使用范围,经协定后在市内各家医院互相流通使用。鼓励市中医医院积极开展“治未病健康体检中心”业务。
二是推动养老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尽快建设市本级社会福利中心,督促苏仙区尽快建设区级社会福利中心,稳步有序增加集中养老床位。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抓紧制定出台“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养老机构优惠政策,逐步提高财政对民办养老机构基本建设一次性补助标准,对已开展业务且社会认可的民办养老机构严格落实运行经费补贴政策。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推动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房、开展老年康复业务,鼓励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行政部门指导范畴,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
三是推动中医药、保健食品和医药器械业规范发展。鼓励中医药、保健食品、医药器械生产企业加快发展,扶持湖南(安仁)湘众药业有限公司、湖南(郴州)大成中药饮片公司等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在现有中药饮片基础上,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保健食品。鼓励桂阳济草堂药材种业有限公司加大产品研发、营销策划工作力度,将“济草堂”品牌经营成能与加多宝、王老吉媲美的功能性饮品。鼓励华润三九中药材原料种植基地、桂东铁皮石斛养生园等种植基地建设发展。以宜章阳普医疗为龙头,加大上下游产业招商,做大做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范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发展,强化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依法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四是强化营销策划,唱响郴州养生食品品牌。充分挖掘全市丰富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副产品资源,按照“先培育、后认定”的原则,鼓励企业创建“名、优、精、特”品牌。对获得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等称号的企业,在项目建设、产品研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鼓励县市区开展“一县一品”建设。市本级适时开展“郴州市十大健康养生食品”等评选认定活动,除已颇具名气的东江鱼、狗脑贡茶、临武鸭、坛子肉、玲珑茶、冰糖橙外,重点将苏仙的金朵菊花,资兴的长寿宴,汝城、桂东的富硒系列产品,宜章莽山红茶、蕨根粑等品牌打响。尤其要将目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汝城、桂东富硒系列产品重磅推出,富硒农产品在富硒环境中生长,其硒元素含量比同类农产品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食用后能达到补硒作用(硒被称为“生命的奇效元素”,具有抗氧化、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癌变、抑制肿瘤等奇效)。积极引导企业、经销商借助展会、农博会和互联网等平台,构建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逐步扩大名气和影响力。
五是推动旅游和健康养老养生融合发展。旅游和健康养老养生融合发展,其实质就是变以往观赏式旅游为体验式旅游,在现有旅游资源中注入运动健身、养生怡情、休闲保健、疗养康体、娱乐美食等元素,延长旅游链条,提升旅游附加值。其一,以安仁、桂东为重点,以中药养生为主题,打造“中华药都”品牌,深挖药材养生文化,通过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集散基地、观赏园、药膳中心等,打造中药养生旅游目的地。其二,以汝城、宜章、北湖为重点,以温泉养生为主题,辅之中草药、茶叶、食疗等手段,打造温泉养生旅游度假区。其三,以桂东为重点,以避暑养生为主题,打造避暑养生旅游目的地。其四,以资兴、桂阳为重点,以运动养生为主题,持续举办环东江湖自行车赛、马拉松赛、龙舟赛和桂阳油山越野车、山地车赛,将东江湖打造成堪与青海湖媲美的运动基地。其五,鼓励北湖区三合村等农业庄园提质提效,建设养生餐厅,打造一批五星级农业庄园。推动资兴狗脑贡茶、桂东玲珑茶、宜章莽山云雾茶、汝城富硒茶生产企业,由单纯的茶叶生产向茶叶种植加工、茶文化展示、采摘体验、茶叶膳食、茶疗康体等综合业务拓展,形成一批高品位、上档次的茶叶养生观光园。其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市本级游客集散中心。对飞天山、仰天湖、八面山、通天山等适合露营的景区,配套建设露营基地。对东江湖、莽山、热水温泉、飞天山等自驾游客较多的景区,配套建设自驾游营地和房车营地。
六是推动养老地产、养生地产、旅游地产发展。近两年由于商品房供求关系变化,商品房库存严重,房地产业步履维艰。但在此形势之下,苏仙岭景区旁的保利·苏仙林语、南岭植物园旁的青城美林、小埠古村的金科·钻石山等房地产项目销售情况依旧火爆,其原因在于这些项目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这些年人们生活理念逐渐转变,“逆城市化”趋势越来越盛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去环境优雅的郊区或类郊区生活居住。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居民购买第二套改善房的意愿是环境优雅的郊区或类郊区。房地产市场进入细分时代,养生、养老、旅游地产仍是前景乐观的房地产细分市场。建议:一方面在不影响景区建设发展的前提下,在景区周边或附近适当整理出部分建设用地,布局高端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养生地产和度假酒店,为长株潭、珠三角都市人群建设第二居所。重点把东江湖区域、桂东、汝城打造成康体疗养圣地、养老养生天堂。另一方面,将健康生态、养生休闲理念渗透到房地产开发中,“建房先造景”,以优雅环境、美丽景致赢得市场竞争。
(四)强化产业发展保障。一是强化资金支持。在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引导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集中支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公共卫生、养老、体育等公共产品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提供,逐步增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类别和数量。鼓励社会资本进军健康养生产业,对社会办医、社会办养老、社会建体育场馆等行为实行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二是强化土地支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养生产业发展需要,扩大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规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健康服务设施配套。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享受与公立健康服务机构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用地,以市场配置方式获取。在不影响生产、教育的前提下,鼓励学校工矿、农林场所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对外经营开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三是强化税费支持。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养老养生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民办健康服务机构用水、用电、用气实行与公办健康服务机构同价政策。对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强化人才支持。高薪引进健康养生产业的高端规划、策划、营销专家。积极开展健康养生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重点培育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技能人才。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补贴。建立健康养老养生产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第二篇: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养老产业市场调研报告
摘要
养老行业以服务老人和社会为己任, 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和市场状况下, 家庭养老和社会保障是主要方式, 民营养老方兴未艾。本行业分析报告首先对养老行业的产品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宏观到微观,从民营养老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市场供需状况到养老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深度精析民营养老业发展的有益条件和因素。
前言
第一章 产品分析
第二章 行业发展的宏观条件
第一节 整理经济形势 第二节 国家政策分析
第三节 社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行业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行业供给分析
第二节 行业需求分析
第三节 行业供需对比分析 第四章 产业组织分析
第一节 市场结构分析
第二节 市场行为分析
第三节 市场绩效分析
第四节 市场竞争分析 第五章 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横向产业链分析 第六章 服务对象分析
第一节 老年人需求分析
录
01
目前 言
在我国自养老产业概念提出以来对其概念的定义,普遍认为是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养老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养老产业是养老事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表现形式,但是养老的产业化发展并不意味我国养老事业的完全产业化,不管产业化如何推进,如何发展,养老事业作为社会福利中的 重要部分,会一直存在着,因此,产业化和福利化将是我国养老事业发展中的两种 根本形式。我国当前养老产业有着浓烈的的福利性特点,这与我国养老产业的现实紧密相关,也可以说是这一特殊产业在其发展初期所呈现出的特征,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人民的收入水平不高,老年群体就更低了,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绝大部分老年人肯定没有能力去购买市场提供的服务产品,无法形成购买力,相应的对民间资本也就缺乏吸引力,从而影响养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就目前的老年化程度和国家的财政实力来说,在总体上能够基本满足供需要求,因而养老仍然是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养老行业也未能形成一个单独的国民经济行业。
但随着经济发展和老年化趋势的加剧,我们可以预计这一局面会逐渐改变。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特别是老年人收入提高,养老行业的市场需求会逐渐膨胀。同时,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养老行 业的需求规模也会迅速增长。如果按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国家财政在这方 面的负担会越来越吃紧,所以民营养老将来必然发展壮大并成为一个重要的部 门产业。因而我们本次的行业分析报告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为其在养老行业的 投资做合理的市场和行业分析,并为其投资做合理的营销策略。
第一章 产品分析
养老机构是支撑养老行业发展的细胞,而其产品,不言而喻,就是养老服务,因而首先,我们将围绕养老服务这一特殊产品展开分析.养老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泛,从其性质上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生活照料服务:主要包括助餐服务、起居服务、助浴服务、卫生清理服务、代办服务等;
2.医疗保健服务:主要包括预防保健服务、医疗协助服务、康复护理服务、健康咨询服务、老年人健康档案服务等;
3.家政服务:主要包括安装维修家具、家电、清洗服务、疏通服务、其他家政类服务;
02 4.紧急救助服务:
5.精神慰藉服务:主要包括精神支持服务、心理疏导服务等;
6.文化体育服务、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其他老年人需求的服务等; 7.个性定制服务:根据老人特殊需求、想法提供的服务。
养老服务属于比较典型的服务性行业,所以其价值主要来源于服务者的精心的劳动付出,虽然也需要一定的设备、医疗等物质投入,但在总价值中所占的份额是比较小的。事实上,对于养老服务而言,其主产品是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交流和心理疏导来推销产品,因而也可以产生广告效应等副产品。因此,如果其能发展的很好的话,还会衍生出许多有价值的副产品,所以养老产业的发展前途和价值是比较可观的。
第二章 行业发展的宏观条件
第一节 整理经济形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并存,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保障水平差异过大。养老服务行业属于微利产 业,且前期基础建设投入巨大,资金短缺是社会办养老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多数老人的可支配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特别是女性老人、农村老人的可支配收入更少。这可以说是影响养老行业发展的根 本性制约因素。但是我们不能长久的立足于这样的现实,从长远的经济发展视角 来看,虽然经济发展的速度趋缓,但整体会保持着较为稳定地增长趋势,而另一方面,随着总人口规模的下降,人均收入也会持续增长。因而从长远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养老行业的市场前景是比较好的。
第二节 国家政策分析
早在2006年初,国务院就转发了全国老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之后各地也陆续出台了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的03 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年2月,民政部发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基本建设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这份规划中指出了我国目前养老行业的现状;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
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等。
该规划中指出外来中国养老的模式是:“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并明确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机构,要建立与政府养老配套的高端养老产品和服务,”要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重点,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改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条件。”
2011年9月,国务院又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致力养老产业发展的方向。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行,引导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等 功能的养老机构。国家之所以如此大力支持养老行业的发展,主要源于其巨大的社会效益。
1.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变化,有着与其他年龄段人群不同的特殊需求,集中反映在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医疗需求三个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老年服务的供给主要集中在经济赡养方面,然而随着老龄化程度增高。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幸福、追求生命的质量是当今老年人共同的目标。要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必须靠发展养老产业来解决,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适合其需求的物质!精神产品和各种服务。
2.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增长社会文明程度和推进社会进步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飞速提高,但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加快养老产业发展,能使社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使老年人平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满足他们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3.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发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且增长快,04 即使维持现有的,较低的消费水平,社会对老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随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老年人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老年人需求的范围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使老年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老年产业的市场份额将不断上升,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养老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连锁效应,促进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同时随着老年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必将打破原有的产业格局,产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4.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扩大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压力 养老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弹性较大,比较适合我国城镇下岗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能比较好地解决我国城镇的就业和再就业问 题。
5.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减轻政府的养老保障负担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养老完全是政府承担的,到了20世纪80一90年代,养老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也有了尝试性的改革,一方面政府出台了新的养老保险政策,另一方面在养老服务方面提出了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从目前来看,国家在养老财政支出上负担是相当重的,因而,发展养老业尤其是民营养老业对减轻政府负担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综上所述,长期内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测,国家的养老政策只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优惠,因而这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是一个福音。
第三节 社会因素分析
一、养老观念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甚至当前很多中国农村地区居民都一直坚持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很多人以为子女晚辈的照料是其将来要养老方式,一方面,随着年轻一代养老压力的增大,很多人也逐渐意识到“养儿防老”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不断开化,养老服务不断社会化,养老服务业逐渐为社会所认可,因而养老行业的前景也逐渐明朗起来。
二、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与对养老行业发展的影响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年轻人就业压力大,人们常常为就业奔波。即使就业了,人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岗位和发展,既要有实际工作能力,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既要踏实肯干,又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常常使得人们身心憔悴,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有的人甚至根本没有能力赡养老人。其次,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劳动者的自由流动,人们不仅工作单位不固定,行业不固定,甚至地域也不固定,造
05 成了子女与老人生活空间距离拉大。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子女在远处或外地工作不在身边,又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住房困难等问题,很难把老人接到自己的身边居住,只好两地分居。造成家庭养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因而传统的家庭保障模式面临威胁,家庭的一些基本功能如抚养、赡养、教育等受到了很大冲击,传统的“养儿防老”保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也使得养老作为一门行业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专业分工角度来看,养老从家庭剥离出来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切合人口转变和社会发展要求的。
三、家庭结构小型化对养老行业的影响。首先,家庭结构小型化对子女的经济供养能力构成了挑战。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逐年下降,家庭子女数量渐渐减少。同时,医疗水平的 提 高,老年人口的寿命正在延长,使子女的 赡 养负担加 重给。特别是“4一2一1”家庭的出现,使得第三代人口的赡养负担过重。家庭很难充分担当起老年人的生活赡养和精神慰藉的义务。其次,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一方面使得老年户数量增加,另一方面使得家庭关注的重心从老年人转向子女,以子代为中心的家庭观念开始整合到整个家庭结构中。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啃老现象”,父辈一代又要承担起子女的买房付和孙辈的照顾,这种供养文化的转移正在改变着家庭经济资源的分配方式。因而传统养老方式为养老服务所替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第三章 行业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行业供给分析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或基层政府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政府既是政策制定者,也是养老服务业举办者,又是行业管理者,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现象普遍存在。政府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对直属单位具体事务的管理上,对全社会宏观管理的职能相对薄弱,影响了养老服务事业的整体发展。
公办养老机构是政府直接创办的,土地、资金、人员、工资、业务指导都有保障,基本不存在经营风险,而民办的处处都要自己打理,仅建房或租房一项就需付出大量资金,加上员工培训、生活管理、医疗保健、日常开支等等费用就更大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立养老院火爆到“一床难求”,而民营的养老机构却大多床位空缺,入住率不高。归根结底是因为养老产业缺乏法律规范,所以导致了“差钱”,由于“差钱”,导致了“位卑”,导致了“言微”,最后导致了“量
06 少”,因而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民营养老行业发展是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尤其在养老压力增大、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后,这一行业也不失为投资者的良好抉择。除了上述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的不均衡问题外,养老的市场供给还存在其它一些问题:
1、人均床位数少
目前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很少,有些地区不足老年人口数的1%,养老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当前老年公寓的有效需求正在不断增强,但公寓数目少、规模小;政府对老年人的住宅建设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缺少配套设施,管理不善。
2、我国养老机构投资少,资金筹集渠道狭窄
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政府投资少,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方面投入不足,充其量是“老年集体宿舍”,房间构造简单、功能单
一、档次低,含卫生间的住房少,带厨房的更少,没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所。
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对财政补助收入依赖性过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多数事业单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尤其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创收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脆弱,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或内部循环。
3、养老机构地区和城乡差异明显
我国的养老机构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带有强烈的国家福利的色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养老机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供需矛盾突出。养老机构的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别也比较大,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并不能满足入院老人的需要。
4.新时代老年人口和“三无老人”的保障与服务是家庭赡养功能无法满足的缺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老年群体中出现了一大批经济收入稳定、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老年人,他们对生活质量、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那些“三无”老人和特困独居的老人的基本生活则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给予关注。这种保障和服务不是家庭所能承担和实现的。,因而这方面的养老供给几近空白。
第二节 行业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养老需求的市场规模已经很大,致使社会的养老供给无法满足其需求。因而出现了养老困境,但养老行业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不断扩大,因而会有广阔的市场机遇,而目前需求受到制约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07
1、老年人的收入偏低,资金来源渠道少
从经济收入来看,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的占了老年人收入群体的大部分比重,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另外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我国老年人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
2、传统思想的束缚
传统思想影响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一方面,受“养儿防老”思想影响,大多数老人认为,进入养老服务机构的都是无儿无女的人,对养老服务机构存在认识误区,不愿入住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儿女认为赡养老人是自己的义务,无论如何也要亲自把老人赡养好,才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愿把长辈送进养老服务机构;子女方面还有舆论的压力和传统的思想“百敬孝为先”的影响。儿女即使想把老人送进养老服务机构,怕来自社会的各种非议,担心被扣上不孝子孙的骂名,也不愿把老人送进养老服务机构。还有老人认为在养老服务机构不自由,不如在家安静方便。
3、养老机构自身的原因
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整体护理水平不高,养老护理员素质缺乏保证,也增加了老年人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人身意外的危险系数。再次,养老服务业未能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局面。目前养老服务市场的现状是,由于缺乏行业规范和评价机制,导致养老机构差的淘汰不了,好的发展不起来,始终未能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和日益完善的氛围。
但也应该看到,老年市场潜力是巨大,老年夫妇及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养老的需求急剧膨胀,但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我国的养老产业整体还处于认知和起步阶段。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很多家庭养老的子女由于强大的工作压力和职场竞争,经常将大部分精力投身于工作之中,而忽视了对老人的照料,因而很多而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经常被各种疾病困扰,缺少照料,对于这些老人的子女而言,他们会更愿意将老人送到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机构而不会太计较费用的高低。与此同时,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养老服务 的内容将随着老年人不同的需求进一步细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的变迁,养老市场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张,而作为投资者,除了看到这一发展趋势外,也要做好打造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的准备来应对需求的挑战。
08 第三节 行业供需对比分析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机构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对院舍服务需求大、增长快、要求高,与全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目前,我国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状况和保有的存量,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不相匹配。尽管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但与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务需求比起来,还属杯水车薪。许多贫困、边远地区及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养老机构囿于经费短缺、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服务内容不丰富,显得相对单调、贫乏,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也有较大的差距。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的市场化定位与最需要机构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老人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和评估标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之政府资源配置的不足或缺失,众多养老机构在收住服务对象时更多地运用市场法则和市场定位,使得我国的养老机构住养服务出现了一种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法则悖行的现象。
一方面是大量需要机构住养服务的老人因支付能力不足住不进来; 另一方而却是许多高收入但身体健康的自理老人占据了大量床位,在本该属
于调节社会公平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这种状况不解决,机构养老的方向就会偏离正确发展的轨道。日益拓宽的开放的社会化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与相对禁锢、保守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推进,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和经办来发展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由此“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办”的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应运而生,为新时期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养老服务难题闯出了一条新路,但是,各地对国家提出的优惠政策不落实、不兑现的现象十分普遍,土地划拨、“民办公助”、水电优惠等在大部分地方形同虚设。政府提出“公办民营”,实行政事分离,但政府包办包管体制造成的高耗低效、高投入低产出弊病已成痼疾,由此造成在市场上完全靠政府资源经办的公办养老机构与完全靠自身力量经办的民办养老机构无法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被无情践踏,结果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面临更加艰难的局面,公办养老机构进一步增加了躺在国家财政身上不思改革进取,得过且过的惰性。机构住养老人对照料护理的专业化服务需求与机构中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09 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最需要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失能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技能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专业化的机构住养服务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机构收住此类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的护理照料必须跟上,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手法、技巧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可是,反观我国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状况,却与失能老人的专一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着巨人的反差。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综上所述,当前的养老行业已经出现了供需的数量和结构性不平衡,而在今后后一段时间内这种供需缺口可能仍会扩大,因而其投资价值还是可观的.第四章 产业组织分析
第一节 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当前还是几种养老模式并存的局面,整体上说,主要是以下几类:
1、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
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尊老养老的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优良的传统与华夏文化己经融为一体。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中,无论是经济支持、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基本上都是由家庭提供的。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由家庭成员为其提供服务,家庭是人们相互交往、终身依赖的基本形式,也是思想情感交流最充分的场所。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老年人都习惯于选择居家养老。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退化,但当前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2、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住在家里或社区养老机构里,在继续得到家庭成员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起养老工作或者托老工作的一种养老服务形式。社区养老能够将家庭与社会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就是由政府倡导并推动,以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为组织依托,充分动员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使老年人能够按照个人的意愿,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留在亲人、熟识的邻居和朋友中间安度晚年。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社区养老既能满足老年人留在家甲,享受亲情的需要,又能满足老年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享受友情和邻里互助情的需要。社区能向老年人提供经常、就近、方便和及时的服务。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作为连接老年人家庭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对
010 社会养老照料压力的减压器,同时,社会许多对家庭养老功能的支持与政策也需要通过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来体现。它能够充分调动和有效利用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和资源,发挥代际间、邻里间、社区成员间的互助互动作用,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得到保障。虽然社区养老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目前仍未能占据主要地位。
3、机构养老服务模式
机构养老则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由养老机构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是相对于家庭养老来说的,机构养老作为老年人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那些身边无子女、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住养、生活照顾、理疗康复等专业护理的服务。
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养老机构.(1)、老年社会福利院
老年社会福利院,就是享受国家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接待老年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多由国家出资兴建与管理,主要接纳“三无”老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机构通常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2)、敬老院
敬老院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又称养老院。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有条件的敬老院,还接收享受退休金的自费老人,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许多地区还为优抚对象的孤老兴办光荣院,吸收符合条件的对象入院。敬老院贯彻集体事业集体办的原则,入院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丧葬费等的供给,均由集体承担,统筹解决。贫困地区的敬老院,集体组织供给有困难的,由国家给予补助。敬老院的宗旨是敬老养老,把安排好老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放在首位。敬老院经常组织一些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活动。有的乡镇把敬老院办成老年人的活动中心,为乡、镇的老人提供福利服务。
(3)、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是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是政府和社会为缺乏子女及亲属照顾的老年人特殊设计、专门建造的居所。
(4)、托老所
011 为老年人提供寄托性养老服务的设施,有日托和全托等形式的场所。
(5)、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养老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机构养老逐步被人们接纳,而社区养老也成为养老模式创新试点方面的新景象,而尤为一提的是随着社会养老压力的增大,政府大包大揽的运营模式越来越不能迎合社会的养老需求发展,因而必将逐步放开民营市场,而政府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整个行业的宏观调控之上,这为民营养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二、产品差别
对于养老服务而言,不管是社区养老还是各种各样的机构养老服务,其服务产品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从内容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养老服务:
1医疗保健服务
目标群体是所有老年人,内容包括定期体检!家庭病床!紧急救护和康复医疗等。
2日常生活照料服务
目标群体是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以老年公寓和日间托老所为组织依托,提供日常照料服务,在大多数地区,该项服务刚处于起步阶段。
3有偿家政服务服务
由老年人或老年人的家庭成员为老年人购买所需要的服务,如小时工、保姆等。
4文化娱乐服务
目标群体是所有老年人,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和必要的活动经费,如老年活动中心等,有些社区还组织老年人成立自己的娱乐活动群体,如老年时装队!老年歌舞团等,活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教育服务
目前全国已经有26000多所老年大学,课程基本上围绕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而设置。此外,还有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服务,老年人自我服务,志愿人员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按照养老服务的层次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一般照顾型养服务:主要针对需要提供膳食和个人帮助但不需要医疗服务及生活护理服务的老人。
2、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服务:主要针对没有严重疾病,需要全天监护和护理但又不需要技术护理照顾的老人。
012
3、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服务:主要针对需要精心医疗照顾但又不需要医院所提供的经常性医疗服务的老人。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而言,完全可以不限于固定的养老服务产品模式,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度身量做的养老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在开拓市场的同时,打造自己的差异化产品特色。
第二节 市场行为分析
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而言,其最重要的市场行为就是定价行为,就养老业的市场情况而言,由于其社会效益明显,因而养老机构的策略性定价行为肯定会受到政府强有力的限制。因而,对于准入的养老机构而言,必须立足于市场现状,进入市场初期,以低盈利方式稳住阵脚的同时拓展市场,在长期内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拓展自己的盈利能力,最终奠定在市场中的地位。
第三节 市场绩效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目前的各种养老服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理念、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
1、服务体制的创新
从总体上看,全国大部分养老机构的管理体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上,在经营管理上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这种旧的管理体制已然不适应当今老年群体的各种需求。一方面要鼓励投资体制创新,政府投资变直接为间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制订优惠投资政策,吸引不同性质的单位、个人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另一方面要理顺管理体制,政府应该出台一套完整的产业标准,使养老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按照政企分开和养老服务社会化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通过改革、改制等方式,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盘活资产,搞活养老市场,推进福利社会化。
2、服务理念的创新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的发展,加上自身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他们对养老服务不仅内容要求更细,而且标准也大大提高,我们应该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所谓人性化服务,就是把老人视同自己的亲人,提供高效、快捷、方便、舒适的服务,依靠优
013 质的服务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享受。养老服务机构应该重视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针对每位老人不同的需求提供有别于其他标准服务的!具有附加价值的个性化服务,除此之外还要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充满亲情、充满温馨的社区环境,除了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能够稳定老年人多变的情绪,让他们安心养老。
3、服务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养老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在城市,养老机构一般不外乎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几种,社区的养老服务大多是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等几类,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只能说是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它的发展必将在服务功能与类型上进一步细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体系化”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多种服务形式,从基本的生活照料延伸到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爱心护理、紧急援助等各个方面。
4、服务手段的创新
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现代通讯工具和信息技术应该运用到养老服务中去,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及时、高效的服务。
第四节 市场竞争分析
一、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现阶段的养老机构主要是公办养老机构,而公办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存在不公平竞争,公办养老机构由国家划拨土地、人员进入事业编制,并给予政府补助,而民营养老机构则没有这些待遇,成本非常高,导致竞争先天不平等。与此同时,在后天发展上不仅受到公办养老机构的压制也受到了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还受到新进入机构和家庭养老、雇佣养老和社区养老等替代服务的适度威胁,制约着养老机构收费标准的提高。同时,日益推高的机构成本给机构生存带来较大的压力,从而抑制了行业利润率水平。总体而言,现有的竞争形势对民营养老来说不是太有利,但随着政策的放松和市场的变化,竞争形势在长远来看会变得更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
二、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养老行业的作为比较典型的服务性行业,后期投入不是很大,但养老机构前期固定成本比较大,投资初期需要土地以及高质量设备的资金投入。虽然养老服务的种类比较固定,但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而言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群需要定
014 制差异化的产品。同样,养老行业也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只有服务对象越多的情况下,其平均成本会越低,当然这也是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的。由于养老设施服务是针对老年人群体度身量做的,因而一般转换成本比较大。但养老行业的进入壁垒中,影响最大的是各种政策规定的支持或限制,因为养老行业的发展关系到老年人群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因而养老业的发展尤其是民营养老业的发展是备受政府关注的。综上所诉,养老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不是很大。
三、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作为纯粹服务性行业,养老机构的供应商较少,主要涉及养老机构用地及专业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级日常生活原材料的供应者。由于其后向关联度不是很强,因而供应方的威胁不是很大。
四、买方的议价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我国老年人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这会使老年人对收费的高低很敏感。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很多家庭养老的子女由于强大的工作压力和职场竞争,经常将大部分精力投身于工作之中,而忽视了对老人的照料,因而很多而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经常被各种疾病困扰,缺少照料,对于这些老人的子女而言,他们会更愿意将老人送到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机构而不会太计较费用的高低。因而,养老市场也是存在盈利空间的。
五、替代品的威胁
社会养老服务的的主要替代品是:家庭养老、雇佣人员在家照料老人或者社区照顾。但家庭结构小型化、中青年生活节奏快和工作压力大,客观上造成家庭成员没有精力去照料老年人,家庭养老和雇人照料方式的功能弱化,而社区照顾尚未发展成熟。再者,我国社区建设尚不成熟,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备,其尚需较长时间的发展,加之社区照顾模式更多强调非正规照顾功能,不能完全取代正规的机构照顾。因此,正规的养老机构依然是社区照顾的重要延展和保障。但随着养老形势的加剧,公办养老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民营养老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因而民营养老的替代品威胁不是很大。
015
第五章 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横向产业链分析
要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需求,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社会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包括养老服务产业在内的所有老龄关联产业,利用养老行业的横向产业链关系,加快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也可以加快发展老龄产业,这也是是我国老龄化客观现实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而可以着重发展以下一些相关产业。
1老年食品产业
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膳食结构也相应发生改变,因此老年人相对其他年龄的人来说,对食品的要求更高、更科学。
2老年用品产业
老年用品专指供老年人使用的物品,包括服饰、家具、家用电器、保健用品、娱乐用品、装饰品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日常用品的需求不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加快老年用品的开发、生产,加快老年用品产业发展,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而且会推动我国老龄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老年医疗保健产业
我国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分为两大部分:基本医疗保障和社区医疗保障,我国 的医疗保健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老年医疗仍然存在着服务机构不足,老年人就诊困难等问题。商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通常是指以60一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投保人的人身保险,我国目前采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支柱的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目前的养老保险水平只能是低水平的,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养老,商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养老保险的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社会养老保险的范围。
5老年文化和教育
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对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年旅游服务
老年旅游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老年旅游业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较好,将成为我国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大力发展老年旅游业,既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的兴盛和繁荣,又能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016 7 老年人再就业
研究表明60一69岁的老人思维判断力还保持普通人智力高峰期的80一90%,他们中许多人都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和业务能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能,老年人再就业是对社会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再开发。
第六章 服务对象分析
第一节 老年人需求分析
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智特点,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健康长寿有很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精神需求有:
健康需求: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
工作需求:退休的老年人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依存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关心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
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安静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子女、儿孙都来了,乱哄哄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
支配需求: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尊敬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低沉,为疾病埋下祸根。
求偶需求:老年人丧偶后生活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人际交往的需求:老年人有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各种信息,取得与他人交流并得到感情宣泄机会的需要。但由于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群体,或因行动不便,交往圈子明显缩小,倍感无聊和失落。他们渴求走出去,与老朋友交
017 流,又希望在各种活动中结交新朋友,形成新的人际交往的圈子。
教育需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许多老年人虽然退出了工作岗位,但他们仍然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加上有大量闲暇时间的优势,他们渴望获得学习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实晚年生活。
文化娱乐需求: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以后,闲暇时间大大增加。“当一个工人退休时,他(她)们通常能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放到闲暇活动中去”。老年人通过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忘掉孤独,摆脱寂寞,增进身心健康。
政治需求:老年人尽管大多离开了生产领域,但他们并没有退出政治生活,他们仍然有着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人到了老年阶段,是社会阅历最丰富的阶段,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认识也较为深刻,这使他们具备产生政治影响。
018
第三篇:关于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1-08-11 来源:四川人大网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三友集团董事长、总裁 郝士权
【内容提要】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深度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快。但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明显滞后,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四川作为我国人口大省,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均值,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发展好我省养老产业,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终”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选择了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作为调研课题,查阅了大量最新权威资料,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和经验,走访抚琴、营门口、东光、双楠等18个社区,电话或现场调研养老院12个,座谈群众200余人次,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翔实材料。对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希望能够以点及面,对促进我省养老产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一、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深度老龄化社会趋势日益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刻不容缓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1.77亿,占总人口总量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若按此标准,中国早在2000年新世纪初就基本步入老龄化社会。而随着20世纪五十年代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和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出生高峰的人口步入60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还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2010年发布的《中国财政报告2010/2011》数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超日本成为世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左右,老龄化人口总比重将占三分之一左右,达到4.7亿,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四川作为全国人口大省,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容乐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万人,占全省人口10.95%。预计到2015年,我省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575万,占全省总人口近18%。同时,我省存在养老产业发展滞后、个人养老观念落后、扶持政策不到位、资金投入不多等诸多问题。一方面是日益加快的老龄化进程,一方面是养老产业发展不足,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终”,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不容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全面迎来“421家庭”模式,养老压力陡增,社会养老将渐趋主流
随着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便有了第一代独生子女。而今,30年时间过去了,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正迈入老年人行列。于是,4个老人1个孩子的家庭压力陡然压在青年身上,着实让很多人备感压力。
“421家庭”模式是指,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家庭结构组成:4个父母长辈、1个小孩和他们2人。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和至少1个孩子的家庭压力。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养儿防老”是印在中国人思想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如今,30多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国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青年们不仅有“养不起小孩”的忧虑,还要直面 “养不起父母”的危机。养老及生活压力着实给当代中国青年出了一道难题。此观念正发生着日益改变,在我们随机调查的154人中,有117人,占百分比76%的人表示如果养老机构保健医疗措施配置齐全、服务较好,他们会考虑将老人送到养老院。
不仅如此,随着近年来生活节奏加快,人口外地就业、谋生频繁,“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而因“空巢”
现象带来的老年痴呆症、孤独症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目前我省国办社会福利机构、农村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总床位数仅29.1万张,老龄人口与养老机构床位比为48:1。
在此情况下,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作为可以解决“老无所养、老无所终”的问题,使老人回归社会,增强社会认同感应发展的有效手段,必将逐渐发展成为养老的主流。
三、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均值,且正加速发展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全市常住人口约为1404.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36.4万人,占9.71%。另据成都市老龄委提供的一组数据预测,到2015年,成都老年人口将达到256.8万,占成都户籍总人口近20%。这些数据中还没有包括外地来蓉的老人。
(二)养老产业初具规模,但与巨大市场需求不成正比,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
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状况应该说初具规模,但与巨大的市场需求明显不成正比。据成都市民政局发布的消息,2009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含敬老院、福利院)206所,床位数31917张。其中,公立养老服务机构7所,床位数2252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33所,床位数7605张;农村敬老院166所,床位数22060张。公立养老机构较之于民营养老机构有着收费低、设施齐全、服务好等优点,但成都市级的公立养老福利机构仅7所,床位2252张,可以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养老的需求。为此,成都老人们基本上都采取了提前一两年预定的方式避免无处养老的困境。成都华西都市报2010年10月17日以《成都养老院一床难求,三万张床怎容196万老人》为标题报道了成都市养老院的情况,在文章中记者提到的“江婆婆住医院也不愿退掉养老院的房子的原因就是担心病好后养老院没床位让她回去住;67岁的杨友明婆婆一年多来每天都到福利院一游只是为了等个床位好入院”的两个例子就是成都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现状的一个缩影。
(三)民营养老院发展举步维艰,勉强支撑,服务质量较低,无法满足老人养老需求
民营养老机构由于基本是自筹自办,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巨大的投资压力、高风险以及专业护理人员的缺失等,让市场前景看似广阔的社会养老产业,实践起来却举步维艰。
1、土地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
由于近年来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土地的迅速升值。城区土地,动辄上千万一亩。使得养老院只能租用土地或者向郊区房展。成都三圣乡的荷塘老年公寓,共有1000多平方米,30多张床。该院老板李成梁说,租的房子结构不好改,无法扩大规模,如果自己购买土地,要上千万一亩,想都不敢想,想多租一点,也租不到,由于是租用的土地,也不能申请向银行贷款,根本无从谈发展,只能这样将就着。同时,我们也调研了省内一些较具实力的企业家,不少企业家均清楚的看到养老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夕阳产业”将逐渐发展为“朝阳产业”。但均出于前期尤其是土地资金投入较大,养老产业又是微利行业,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不如转投其他行业。
2、地处偏僻,医疗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无法保障入院老人医疗救护和日常看病检查的需要。
根据我们的调查,成都市范围内的大部分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基本上都设在较偏僻的城郊或山区,院内按规定配备的医务室缺乏基本的医疗检查、医疗救治设备、专业医护人员,很多养老服务机构竟连检测血糖、血压的设备也不具备,入院老人们平日购买生活用品、身体检查很不方便,必须走很远才能找到商店和医院,对于行动不方便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们来说只能依靠家人帮助才能完成。大部份入院老人只能长期以减少购买生活用品和减少所必需的定期检查和治疗来适应环境。
3、养老机构资金有限,娱乐活动太少,心理关爱匮乏,入院老人普遍感到“孤独”。
低投入所带来的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低下还表现在养老服务机构在为老人们开展的集体活动减少或取消,老人活动的体育娱乐设施设备缺失,老人平日的活动主要以自由外出散步、自主打麻将为主,在社区常见的早晚集体跳舞、唱歌、打拳、乐队等活动在养老院内基本无法看到,大多数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只能面对天空发呆。华西都市报的记者于2009年12 月2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调查发现成都养老院内66.67%老人感觉“孤独”,老人选机构养老的不足0.5% 养老院群居也寂寞》的文章,记者对成都10家养老机构展开调查,随机访问了9家民办养老机构中的54名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在民办养老机构中,老人
们虽然是群居,但依然有66.67%的老人反映养老院活动太少,并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不少老人称,他们感觉养老院只是管吃管住管洗衣服,机构及服务人员对他们精神上的关爱还不够。
4、各种优惠政策落实困难,社会力量投资养老的积极性受挫
2009年12月,成都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市老龄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老龄服务产生的水、电、气、有线电视、电话通信等费用,有关单位应按照规定给予优惠或者提出支持发展的意见,无优惠规定的在营业初期也应给予一定的扶持。但据我们调查,虽然各养老机构在民政局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非营利机构,但只有极少数民办养老机构在水、电、气费、电视费、电话费等方面享受到了优惠,大部份民办养老机构却被冠以“赢利”的名义按“商业企业”对待。本来就微利的养老产业,在被按商业经营企业征收相关税费后的运营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经营者只能以降低服务标准、减少服务内容、避免增加投入等方式来控制企业成本了,对社会资本失去了吸引力。
5、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服务质量低下,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
养老机构是一个微利行业,为了节约成本支出,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采用了低工资福利待遇的方式,相关服务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偏低,只有极少数人员受过简单的培训,服务人员大多都是从周边临时招聘来的无法外出打工的村嫂。对于老年人较多较专业的护理需求远远不能满足,这也是相当大一部分子女不愿意将老人送来养老院的原因之一。
四、对促进我省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些意见
(一)尽快制定相关扶持民营养老产业发展的办法。
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公立养老机构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时,大力发展民营养老产业是我省切实解决养老难题的有效措施。对此,建议省人大针对我省民营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些制约因素,启动相关立法程序,尽快制定关于加快我省民营养老产业发展的办法,从法律上对民营养老产业发展予以根本上的保障。
(二)切实解决养老机构发展的土地问题、落实各项优惠措施。
一是在城市规划中,划定专门养老区域,建设更多适合老年人养老的场所。二是对养老机构土地需求采取低价转让或者低价长期出租方式解决。三是将养老机构设施建设项目纳入绿色审批通道,加强规划、土地、税收、融资政策和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四是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养老机构税收减免等方面政策。五是对养老机构用水、用电、光纤、宽带等费用按民用计算。
(三)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补贴制度。
北京、上海等市都对民营养老机构有着比较到位的补贴措施。如上海市早在在2006年10月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增公益性养老床位,市财政对每张床位补贴5000元的基础上,各区县财政一般再给予不少于5000元的补贴,除此之外,还有病房租金补贴等优惠措施。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吴世民也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政策,其中要求,每建一张社会办公益性养老床位,政府会补助8000—16000元,每张床位每月的补助200—300元。最近,北京市又首先针对贫困家庭的失能老人制定并出台了养老补助政策——从今年7月1日起,低保家庭中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60岁以上老人,入住本人户口所在地区县民政局选定的社会福利机构,每人每月补贴1100元。
而在财政补贴方面,我省目前相关政策还较缺失,导致民营养老机构积极性不高,建议在此方面可以考虑予以补贴。
(四)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发展养老事业。
老年人是疾病多发的高危人群,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需要消耗大量的卫生资源,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卫生资源的消耗将会更大,并直接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否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决定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大部分养老机构是不具备医疗条件的。因此,应积极鼓励医疗机构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参与到我省养老事业发展中来,除按民营养老院相关政策同等对待外,还可以考虑将非生病期的护理、床位等相关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内。
(五)大力培育养老专业人才队伍。
目前养老机构最缺乏的就是专业的护理人才,同时因养老工作涉及到老年生理学、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且报酬较低。导致愿意从事该行业人员数量较少、质量不高。在此情况下,一是要鼓励相关学校积极培育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二是积极落实国家对技工学校学生助学金、生活补助等相关政策,并将养老护理等专业学生纳入此范围内;三是积极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者参与养老队伍当中,通过免费岗前培训,达到工作规范要求,并作为再就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第四篇:健康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健康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健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广义的健康概念,是随着人们的健康理念的延伸而产生的,它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即不仅有科学的健康生活,更要有正确的健康观念。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健康养老产业调研报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健康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我国养老产业主要有三种形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根据各省市地区的规划,居家养老的形式占比最高普遍在90%以上,其次为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今年8月我们调研了以上几种形式的养老机构,结论如下:
未来三年将是机构养老的一个整合过程。机构养老因其资金的投入周期比较长,其盈利见效也比较慢,是政府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差异化很大,短期内盈利的机构不足10%,其中盈利超过5%的仅占20%。主要原因是资源的配置没有合理利用,空床率较高的一般都是在地里位置比较偏的郊区。业内认为,未来三年将是机构养老的一个整合过程。
地产养老看好有地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地产养老是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为一体的社会化养老形式。地产养老相比于传统地产而言,前期投资较少、土地使用更灵活,政府扶持等便利条件。
除此之外,在业态上地产养老更注重配套医疗、体检、护理等相关服务设施。运营模式主要是会员制或租用,会员制更有利于前提投资的回收。有地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在地产养老上会节约很大成本。
社区养老的核心是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掌控。社区养老是依托老人所熟悉的社区,在得到家庭照顾的同时,由社区为老人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以及家庭力所不能及的照顾帮助服务,主要包括文化娱乐、健身康复、学习交流、家政、紧急救助、康复护理等。社区养老更看重资源的价值,只有公益性质的组织才能够参与政府的招投标、更易被街道所接纳,对养老产业参与值利大于弊。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居家养老很重要。居家养老占据90%以上的市场,主要需求是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生活护理没有太高的门槛,而医疗护理需要具备医疗资质,办理该证件时间需要1年半到2年的周期。目前部分地区对部分人群的居家护理的支出,可以通过医保,未来有望放松到退休之后即可。
第五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县市区实地考察了黄牛养殖户、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广泛听取了农户、经纪人、企业经理、科技工作者以及县、乡、村领导对黄牛产业发展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发展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经调研组反复讨论、修改,形成这份调研报告,就我市目前黄牛产业的特点、问题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对策提出了构思,谨供参阅。
1、目前我市黄牛产业的特点
南阳牛是勤劳智慧的南阳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精心培育而成的一个优秀的地方品种。XX年底,存栏160.1万头,出栏91.9万头,年产牛肉13.1万t,产值达50.8亿元,占畜牧业产值27.7%。南阳牛在南阳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有六大特点:
1.1、南阳牛的肉用性能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南阳牛经过这些年的系统选育和品种改良,一是它的体型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役用体型,接近肉用牛的体型;二是规模养殖场的育肥牛日增重一般在0.8一1.5kg之间,已接近国际肉用牛的日增重;三是经过科学育肥后的牛屠宰率达到55-65%,净肉率达到45-55%,已达到国际肉牛的标准。综上所述,南阳牛的肉用性能总体已接近国际肉牛的平均水平。
1.2、南阳牛的用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昔日养牛为耕田的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从调研看,南阳牛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使役为主,九十年代的役肉兼用,到目前平均每头成牛年耕役时间不足半月,并主要作为辅助动力,有些地方的黄牛已“不会”耕田。基本上完成了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转变,南阳牛的用途已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
1.3、规模饲养成为发展的主流
目前,我市养牛规模场、小区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新的亮点,在短短的几年中,已达160多个,部分规模场仍在建设中。目前我市黄牛规模养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新野县歪子镇棉花庄、唐河县上屯镇高庄为代表的联户母牛养殖小区。由村组统一协调小区建设用地、牧草用地、牛场及附属设施,统一规划,农户投资。以养母牛,繁小牛为主,多以5-20头繁殖母牛为规模,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稳。二是以唐河、社旗、方城等县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养殖。以户为独立单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每户饲养规模50-200头,繁育小牛和育肥相结合,规模适度,经营灵活。三是以新野县、邓州市、宛城区等为代表的标准化专业育肥场。饲养规模500-1000头,以架子牛育肥为主,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1.4、区域分布走向科学化
通过调研了解到,城市郊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均耕地少的地方黄牛数量在减少,而人均土地多、丘陵地区、浅山区、沿河两岸等地方黄牛数量有所增加,如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唐河县湖阳镇黄河自然村,户均达到2头牛,位于白河西岸的新野县上港乡小五村户均1.5头牛。这种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是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一种正常现象。在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一般是城市郊区养奶牛,平原养猪养鸡,山区、浅山区、交通偏远的地方养肉牛。南阳市黄牛养殖的这种趋向,说明了黄牛产业的区域分布正在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1.5、产品开发已形成燎原之势
目前我市拥有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10余家,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经营,开发出的黄牛产品已达100余种,其中分割牛肉产品达40余种,部分产品可替代进口牛肉;深加工熟食产品达60余种,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销向上海、广州、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和食品加工企业。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的人住南阳,必将带动和提升我市整体肉牛产业的大发展。
1.6、南阳牛品牌已经唱晌
南阳牛以体格高大,肉质细嫩,皮板致密,耐粗饲,适应性强等而闻名于世。建国初期,我市建立了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及科研机构,开展对南阳牛的系统选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黄牛繁育史上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八十年代初,第一个在地方良种黄牛上制订并颁布实施了《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牛育种工作中。九十年代,首次在国内提出把南阳牛培育成为我国自己的地方性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该项目相继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XX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名注册,南阳牛将受到世界上143个国家及地区的保护。XX年我市又成功的举办了首届黄牛节。XX年又对南阳牛进行了商标注册。XX年南阳牛的品种选育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XX年南阳牛育种技术创新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同时,南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南阳肉牛产业的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这次调研中,大家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市场问题
所到之处,大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养殖繁殖母牛的农户反映养牛业比较效益低。养繁殖母牛每年它的收入就是一头小牛,6个月左右断奶时的价格一般在2500-3500元之间,散养不计成本还可以,规模养殖从市场上购草、购料就难以赚钱,这也是目前繁殖母牛难以象鸡猪那样大规模饲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同全国一样,肉牛产业比较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但市场价格低,价格背离价值造成的。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于其它肉类,更高于奶、蛋产品,一般来讲,牛肉的料肉比为7:1:羊肉为5:1,猪肉为3:1,禽肉为2:1。禽蛋为2:1,牛奶为1:2-4,所以说生产牛肉的成本属于最高,一般为猪肉的2倍以上。目前我国的牛肉由于疫情和药残等原因,销不到发达国家去,只能销往俄罗斯、东南亚、香港这些国家与地区,价格与国内差不多。国内牛肉市场由于产品开发跟不上,花色品种单一,绝大部分属于大众化食品,中、高档产品少,这是造成国内牛肉产品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2.2、社会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在所调研的村、组中,一般来讲,机械化程度越高,养牛的农户越少,每增加一台四轮或手扶车,要减少2头牛(其中一头繁殖母牛,一头小牛)。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目前外出打工的多为青壮年,他们的转移使养牛环节的“下力气活”无人于。另一方面,目前养牛的农户大部分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自然减员也影响了养殖黄牛的数量。三是环境卫生及饲养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户建起了楼房,环境卫生的要求也高了,既不养牛,也不养猪养禽。以上现象说明:第一农民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在提高,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要发展养殖,必须考虑入畜分离;第二受宅基地有关规定的影响,有些农户养殖场地狭小,难以扩大规模;第三近几年来,农户散养畜禽有所下降。四是盗牛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盗牛的绝对数并不大,但它的危害、负面作用相当大。往往是一户被盗,全村养牛户受惊,有的甚至影响到周边十多华里。
2.3、资金问题
调研组所到之处均有要求解决养牛资金的呼声,由于金融政策的原因,现在农村贷款相当困难,几家企业也反映资金不足。农户贷款有四难:一是贷着难;二是数额少;三是期限短;四是利率高。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讲,养牛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牛个体大,生产周期长,养殖所需的固定投资和流动资。中固鸯牧絮恙XX年增钓金相对比较多。黄牛加工企业也同样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占用。农户困难,无钱养牛,企业无钱,开工不足。目前在养牛业价格和效益回升的形势下,农户和企业呼唤政府协调资金,倾斜养牛业。
2.4、牛自身问题
黄牛相对其它畜禽来讲,繁殖系数低,饲养周期长,产业链上环节多。牛属于单胎动物,怀孕周期长。繁殖母牛一年最多能生出一胎。改良牛饲养到1.5岁左右才能正常出栏(体重450-500kg),纯种南阳牛2.0~2.5岁才能正常出栏,而生猪一般是6个月出栏,肉鸡45天出栏。饲养上包括养母牛、繁小牛、育幼牛,加工上包括牛肉分割、熟食制品生产及牛皮、牛血、牛骨、牛杂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相对来讲产业化的运作难度加大。
3、建议和对策
3.1、提高认识,增进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信心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养牛大市,推进我市养牛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养牛,又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带核心区域。二是品种优势:南阳牛中外驰名,加上长期坚持不懈地品种选育,品质越来越优,肉用性能越来越好,为黄牛产业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饲草资源优势:我市年产农作物秸秆达800万吨,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560万亩,黄牛发展的潜力巨大。四是良种繁良体系优势:在品种改良上,我市建成了两个国家级的黄牛制种、供种场,即市黄牛科技中心和市黄牛良种繁育场,拥有比较健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改良体系。
3.2、加大宣传,进一步唱晌南阳牛这一品牌
3.2.1、引进“牛文化”:“牛文化”一词最早见于一位印度教授撰写的《中国应该引进“牛文化”》一文。文章的大意为:中国为全球吃的大户,但中国人主食淀粉过多,肉类猪肉统治,缺少营养丰富的牛肉、牛奶。他建议中国应引进“牛文化”多吃些牛肉,多喝些牛奶,少用些补品,一则提高民族素质,二则促进农户养牛,让农民增加收入。南阳是黄牛的故乡,养牛历史悠久,应大力引进和弘扬“牛文化”,宣传传统饮食的弊病和吃牛肉、喝牛奶的好处,逐步改善膳食结构,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3.2.2、扩大宣传渠道:应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加大对南阳牛的宣传工作。可采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宣传南阳牛的形成、品种特征、研究成果及牛产品;宣传典型的养殖户、养殖场、专业村、专业乡(镇)及加工企业;宣传养牛优惠政策以及为养牛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等。总之通过宣传,进一步唱响南阳牛品牌,使南阳囚黄牛而名,畜牧业因黄牛而兴。
3.3、制定政策。扶持黄牛产业大发展
从宏观上讲,制定政策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含产业规划、财政支持、融资贷款、贴息补助、减免税收、土地使用、企业改制等;二是技术政策,主要指良种推广、产品开发、标准法规、产业开发立项等;三是产品促销政策,主要指品牌保护、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从微观上讲,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大的发展。作为肉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理应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一是实施肉牛良种冻精补贴;二是加大对保种场和保种区的扶持力度;三是对实施良种登记的公母牛及其后代进行补贴;四是对性能测定站和育种中心进行补贴;五是对规模养殖母牛户、小区进行奖励或补贴;六是扶持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
3.4、培育龙头,逐步把牛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起来
我市目前加工企业虽然不少,但大都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养殖与加工环节脱节,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也很难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这种状况导致南阳牛有名,而牛的产品没有名气。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抓好对唐河肉牛产业集团公司、南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南阳市甲林清真肉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畜牧加工企业的扶持,并鼓励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二是抓招商,年加工屠宰10万头肉牛的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期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新野县已建成科尔沁牛业5000头育肥场1个,千头育肥场9个。下一步重点是落实配套措施,是企业能稳步向前发展。三是促进和培育大型交易市场以及经纪人队伍,保证养殖、买卖、加工环节的良性循环。
3.5、健全体系。
积极推进南阳牛的标准化生产切实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应以南阳黄牛研究所和南阳黄牛科技中心为龙头,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良繁体系。一方面加大南阳牛的品种保护力度,扩建保种场,增大保种区,有效地提高纯种南阳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良种登记、性能测定、人工受精、开放式基础育种群和核心母牛群的建立等措施,加快南阳牛肉用新品种的培育步伐。在牛肉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上要把好“六关”。一是入口关,加强对兽药、饲料使用管理,确保畜牧业投人品的安全;二是生产关;三是出口关,搞好检测和榆疫监督工作;四是产品的认定认证关;五是准入制度关;六是质量追溯制度关。
3.6、建好基地,使农户真正从黄牛的产业中富起来
应走千家万户养牛为摹础,以专业场、户、小区为骨干的发展路子。平原地区养牛应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特别是繁殖母牛,这样不计投入,比较效益高。专业场、户、小区应以青年牛肥育为主,利用青年牛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一可以加快资金周转,增加收入,提高效益;二可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杀青”问题;三可以通过育肥,提高牛肉的品质。有条件的地方,每户可以饲养3-5头繁殖母牛,入驻小区,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在山区、浅山区、丘陵地区以及沿河两岸有草地的地方,可通过增加投入,加大人工种草的力度,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载畜量。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办家庭牧场或联户牧场、股份制牧场等多种形式,以规模饲养繁殖母牛为基础,犊牛可以一直饲养到出栏,直接进入市场。在基地的建设上,应重点抓好规模养殖。规模场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统一规划,重点扶持,个体投入,规模经营,技术服务,种草养畜,生态发展的原则,依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黄牛产业的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7、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目前,制约我市养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投入不足。俗话讲“穷养羊,富养牛”,说明养牛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金量大,周期长。建议南阳市及黄牛发展基地县市区设立南阳牛发展基金,用好小额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秸秆养畜项目等,向基地县、乡倾斜,逐步有序地放开民间融资渠道,广开财源,以利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等发展黄牛业。
3.8、创新机制。
改革黄牛产业经营模式在黄牛产业化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并不能自动延伸到产业,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产业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有效的机制和体制创新,从这点来认识,机制和体制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我市目前绝大多数牛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之间存在的是简单的“买断”式购销关系。这种简单的购销关系很不牢固,由于是两个生产单位利益主体,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很难协调,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关系便告解体,如产品畅销。中固蠡牧东志XX年增刊时,企业之间竞价抢购牛源;产品滞销时,企业减价收牛或不收牛。这样导致农户还是企业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影响产品质量和对市场的稳定供应。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重点是通过经济关系把农户或养殖场连结为企业经营范畴的一部分,组织生产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以此把黄牛加工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合作社的成员既承担风险又分得利益,成员所生产的商品必须全部出售给合作社,利益的分配和成员同企业当年的交易数量与质量挂钩。合作社把所有成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集中每个成员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加工企业可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有效形式,通过资产的重组和股份改造,将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3.9、优化环境,保障养牛产业的顺利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发改部门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和金融部门要按照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政策,抓好资金的落实与管理;土地部门要把肉牛产业用地列入总体用地规划,按农业用地管理;电业、水利部门要认真落实豫政(XX)37号文件规定,对用水用电按照农用标准收费;税务、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放宽收费政策;保险部门要开辟险种,解决肉牛养殖的风险问题;城建部门对新上的肉牛产业生产、加工项目,在收费上给予适当减免;公安部门每年要开展1-2次专项行动,集中打击农村盗牛行为,解决农民养牛的安全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和农民负担监督部门要认真落实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规定,为肉牛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畜牧部门要搞好发展规划,抓好技术服务和行业执法,促进南阳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