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蔬菜基地发展调查与建议

时间:2019-05-12 17:5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利县蔬菜基地发展调查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利县蔬菜基地发展调查与建议》。

第一篇:平利县蔬菜基地发展调查与建议

平利县蔬菜基地发展调查与建议

春节期间,平利县蔬菜市场上蒜苔高达每公斤60元、豆角每公斤20元、黄瓜每公斤18元,众多青菜价格涨幅连续翻番,在节日的喜庆里涂上一笔不小的阴影。蔬菜产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潜力大、效益高的产业。为何平利蔬菜市场短期内蔬菜价格仍居高不下?笔者就平利县蔬菜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一些浅见。

一、现状

平利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安康十县区中具有蔬菜种植优势的县区之一。平利城郊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城关镇南河坝村自解放以来就是专业的蔬菜生产队,70年代后期,城关镇五峰村的东林队,西林队又被转为专业菜队。城郊东关村,杨家梁村也有蔬菜种植传统。加上城郊其他村部分散户零星种植,至80年代中期,专业菜地面积大约600亩。在部分农村季节性蔬菜(竹笋、旱黄瓜等蔬菜)的补充下,平利蔬菜市场供应较为充足,本地菜除满足县城需要外,还供应农村市场,部分品种(如西红柿、芹菜等蔬菜)被大量贩运到湖北竹溪县。上世纪80年代末,外地反季蔬菜开始进入平利,自此平利蔬菜供应处于本地时令蔬菜和外地反季蔬菜共同保障市场供应的局面。在蔬菜生产技术上,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已开始应用,但没有普及,水平也不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城关镇开始大棚早夏菜育苗,平利蔬菜种植技术有所提高,设施大棚面积发展近200亩。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县城建设步伐加快,老菜区面积逐年减少,截止目前,仅坝河村一队还有80余亩,杨家梁村露地商品菜专业菜地面积大约50亩。南区开发后,以农业部门为主体,在基地镇的配合下,先后建设了县农场蔬菜基地,城关镇龙古村蔬菜基地,长安镇中坝村7组蔬菜种植基地。自2009年以来,我县争取到了陕西省设施蔬菜工程建设项目,开始在城郊和部分乡镇集镇建设蔬菜基地,3年来,建设设施蔬菜大棚600余亩,但其中约130亩转移到茶叶上,2010年7.18洪灾水毁约30亩,部分地方搭棚后不种人为损坏约30亩,基本不发挥作用的100余亩,值得关注的是在能够安心种菜的不到300亩的面积中,作用发挥较好的县农场70亩专业菜地因平利中学搬迁即将被占,长安中坝40亩菜地因高速路建设将被占用,长安镇官田坝村50亩蔬菜大棚也将被占,剩下的新建基地大多还不成熟,短期还不能发挥作用,在基地建设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平利县蔬菜生产发展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二、蔬菜供需分析

平利县城总人口4万多人,常年需在市场买菜人口3万多人。农村季节性进城买菜折1万人。即县城蔬菜需求量为4万多人的水平。每人每天平均吃菜按0.75公斤计算,全年蔬菜需求为1100万公斤左右,即1.1万吨。按商品菜地每亩年产量5吨计算,需商品菜地2200亩。目前,平利农村非专业季节性供应县城蔬菜量占供应总量25%,粮菜兼用的洋芋占总量的20%,食用菌等占蔬菜总量的5%。综合以上情况,平利城郊适合发展的商品菜地应为1000亩,其中设施大棚菜基地650亩。莲菜、山药、芋类、生姜等为主的蔬菜基地200亩,专业化露地特色商品蔬菜基地100亩。超甜玉米种植50亩。综合分析我们知道,在县农场蔬菜基地被征用及高速路征用部分蔬菜基地后,城郊设施蔬菜基地保有量大约300亩,据此平利在城郊应继续发展设施商品菜地400亩左右,建设露地商品菜基地400亩左右。

三、发展的主要问题

1、缺少蔬菜种植从业人员。平利蔬菜种植水平较高的地方都是老菜区。而老菜区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当时人们就业机会受到限制,因而造就了一批专业菜农,他们一般不会转移就业。但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一代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大多看不上又脏又累、需要精工细种蔬菜种植;农村精壮劳力一般外出打工,有的从事其他与蔬菜种植无关的行业。据在平利城关镇南河坝村一组老菜区抽样调查10户,结果显示,10户中有2户将土地出租,7户是老一辈菜农在种植,1户是年轻人接班种植。而新基地新发展的蔬菜种植户,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发展成专业户,大多没有种植基础,把设施蔬菜种植作为一种副业在经营。近几年来,也有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回乡投资蔬菜生产,也有部分业主投入蔬菜种植行业,但由于蔬菜生产不同于茶叶生产和畜牧生产,用工量大,也不便储存,短期内难以发家致富,进而失去信心。

2、蔬菜产业化程度低。由于平利蔬菜种植主要是自产自销,蔬菜部分依赖外销。导致一是蔬菜价格整体较高,且淡旺季蔬菜价格相差很大。尤其是淡季或者自然灾害之后菜价更高,以大路菜白菜为例;夏末秋初雨水过多情况下,最高价可买到每市斤4元。芹菜个别时候可卖到每市斤10元。市民怨声载道。而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尤其是农村露地菜都出来的情况下,有时便宜贵贱卖不掉。尤其是新建基地农户,很快丧失了种菜的信心。二是为便于销售,农户一般要种植很多蔬菜品种,加大了生产管理难度,也加大了用工量。三是近15年来,由于产业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蔬菜种植效益相对下滑。据调查;目前平利蔬菜全年平均价格大约每市斤1.5元,较12年前平均价格0.6元增长了2.5倍,而同期用工价格从5-10元涨至60-100元,同期干部工资从250-400元涨至2500-4000元,增长了10倍。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民嫌菜贵,但技术水平一般的农户一家两个劳力想挣5万元还很不容易。一般已有赚钱路子的农户、养成懒惰习惯的农户,都不会去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去种菜。

3、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一是县上没有蔬菜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近几年蔬菜基地建设主要依赖农业上的设施蔬菜建设项目,没有综合服务能力。二是技术力量薄弱,不能胜任蔬菜产业发展需要。三是注重大棚建设,没有注重建设后的作用发挥,很多大棚实际经济效益还不如杨家梁露地菜的效益,很多地方大棚建起后得不到技术服务的保障。高投入没有高产出或者无产出,大棚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

四、建议

平利县推进蔬菜基地建设,要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把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部署,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来推动,切实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主要蔬菜品种自给有余。

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全县规划商品菜地1200亩,其中城郊1000亩,农村集镇蔬菜基地200亩(已实现),城郊商品菜地1000亩重点放在城关镇,其次是长安镇。具体分布为,城关镇700亩,其中新建250亩设施大棚,总量达到550亩,建设100亩露地蔬菜基地,50亩超甜玉米基地,长安镇300亩,其中新建大棚50亩总量达到100亩,以莲菜、山药、生姜为主的蔬菜基地200亩,洛河镇建200亩莲藕基地,八仙建万亩洋芋基地,其它镇作为递补空额,适时建设。

2、加强领导,整合资源,把蔬菜建设纳入相关部门和基地镇的工作考核,要象抓“徽派”建筑那样抓蔬菜基地建设,保证取得实效。同时,授予技术单位用人自主权,让那些确实学有所长的人充实到技术单位来。

3、建立蔬菜产业发展基金,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用于建棚蔬菜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民技术培训、良种引进示范、技术推广手段装备以及蔬菜大型流通设施建设、重点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信贷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向发展蔬菜产业倾斜。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参与蔬菜产业发展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在税收、用地、用电、用水、用工、交通运输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鼓励老菜区失地菜农到新建基地种植蔬菜,鼓励其他乡镇农户到城郊种植蔬菜。

4、对新投入蔬菜生产的产业大户,鼓励他们聘请蔬菜种植技术能手作技术指导,如平利县长安镇高峰村引种的有机质无土栽培水果型蔬菜-黄瓜试种成功,城关镇村民魏统平给蔬菜大棚的土里铺上地热线,使苗床地温保持在摄氏18度以上,大寒时就可以进行黄瓜育苗,4月中旬上市,比常规方式种植的黄瓜早上市一个半月,亩产可达5000公斤左右。农业部门、项目镇可予以一定补助,县农业部门对科技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正从时尚逐步成为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目前有6个国家级、35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我市的历城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最近,我们对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一些生态示范基地,总的感到,我市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

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 “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2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面积150万亩,有6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

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22.8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2515公顷,绿化率达到71%,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93.7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累计关停采矿企业113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2004年实现畜牧总产值7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2%。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3.2万个,中型沼气工程57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11个,秸秆气化示范村14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

4、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31.9亿元,出口创汇3784万美元,带动66.7万户农民增收。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2004年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330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5000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

2、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

3、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群众搞“四荒”开发

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4、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三、对策与建议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订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制订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

2、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方面倾斜。县(市)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3、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4、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 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5、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南部山区尚有52万亩荒山需要绿化,北部沿黄还有60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 “ 南护水源、北治风沙 ” 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 “ 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 ” 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实现异地脱贫。

6、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支持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阵地作用,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正从时尚逐步成为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目前有6个国家级、35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我市的历城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最近,我们对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一些生态示范基地,总的感到,我市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

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 “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2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面积150万亩,有6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

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22.8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2515公顷,绿化率达到71%,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93.7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累计关停采矿企业113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2004年实现畜牧总产值7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2%。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3.2万个,中型沼气工程57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11个,秸秆气化示范村14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

4、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31.9亿元,出口创汇3784万美元,带动66.7万户农民增收。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2004年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330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5000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

2、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

3、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群众搞“四荒”开发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4、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三、对策与建议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订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制订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

2、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方面倾斜。县(市)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3、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4、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 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5、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南部山区尚有52万亩荒山需要绿化,北部沿黄还有60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 “ 南护水源、北治风沙 ” 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 “ 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 ” 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实现异地脱贫。

6、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支持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阵地作用,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第四篇:对平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平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周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对农民的医疗保健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平利自2006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以来,经过精心组织实施,新农合工作从试点到平稳开展,始终保持着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全民健康保障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全县新农合基本情况

全县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万人。自2006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以来,2006-2007年全县农民累计参合35.6万人次,筹资1780万元,门诊5.3万人次,大病住院9716人次,共报销1322万元,住院人均报销1201元,补助比例达40%。2008年,全县农民参合17.8万人,筹集资金1601万元,参合率达92.39%。上半年,参合农民门诊8854人次,住院3732人次,分别报销21.33万元、391.6万元,住院人均报销1049.29元,补助比例达到39.5%。不少农民得到实惠,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矛盾。主要做法是: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是做好新农合工作的保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抓好新农合工作作为构建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突破口,坚持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做到了领导、认识、责任、宣传、指导、监督“六个到位”。早在2006年试点工作开始就成立了以县长为主任,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计划、扶贫、药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以人大分管领导任主任,纪委、农工、审计等部门负责人和村民代表为成员的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以及由8名专家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专家委员会。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合疗办,明确了专人办公,各定点医疗机构均设立了经办科室,抽调责任心强、业务娴熟的人员经办业务。县上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保证了县级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并落实了合疗办的工作经费、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了保证。在日常工作中,县分管领导经常带领相关部门深入村组了解合疗政策落实情况,有力的促进了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强化宣传动员,引导群众参合。宣传发动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关键。为切实抓好新农合政策宣传工作,县委宣传部、县卫生局及时印发了《平利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方案》,并采取出动宣传车、设置固定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医务人员“一对一”宣传、新闻媒体宣传、进村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向农民讲事实、算细账。两年来,发放合疗政策宣传年画6万张、知识卡9万余份,长年播放公益标语300余次,典型报道20次,制作宣传展板360余张,悬挂横幅200余幅,进村入户宣传50000余人次,不断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增强了对政策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同时对报销补助实行县、乡、村三级公示制,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新农合实实在在的好处,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和担心,提高了群众自觉参合的积极性,使全县农民参合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3、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努力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核心。近两年,全县利用国家重视卫生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一方面,加快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县医院门诊大楼,积极争取国债及慈善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资金432万元,完成了三阳、八仙、大贵等9个乡镇卫生院的房屋建设,给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价值25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给村级卫生室配备了价值50余万元的常规器械,县、乡、村定点医疗机构综合服务条件得到了快速改善,有效保证了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坚持以“名医强院”为带动,突出卫生服务技术人才培养,争取了14名基层农村振兴人才充实到乡镇卫生院,选送外出进修人员46名,组

织各类技术培训100多期。今年县医院以争创二级甲等医院为契机,公开招聘了一批高学历毕业生,聘请了一批在各科具有优势技术的专业人才到医院坐诊,极大提升了县级综合医院服务水平。

4、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行机制。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健全的运行机制是做好新农合工作的重要保障。为确保新农合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在吃透政策基础上,认真细致地进行基线调查和准确测算,结合县情实际出台了《平利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考核办法》、《违反新农合政策规定处罚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参合患者医疗费用控制制度,定点医疗机构行政查房制度,入出院登记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和要求,使新农合工作管理有章程,运行有制度,报销有依据,为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与此同时,为加强新农合资金监管,确保基金运行安全,县上还制定了《平利县新农合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合疗资金“三户两印”制度,对合疗基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5、创新经办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县合疗经办中心积极探索创新经办手段,不断提高合疗经办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一是全面推行报销“直通车”制度,参合农民出院时报销补助由医院先行垫付,再由医院按月到经办中心结算的方式,简化了患者的报销流程,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二是投资建立了覆盖县、乡镇医疗机构合疗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录入了参合农民的信息资料,做到对每位患者的就医地点、时间、病种、医疗费用开支情况实行动态监管,变患者报销资料由人工审核到电脑审核,消除了人工审核的随意性,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保障了基金安全。三是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合疗“一卡通”式服务,患者持卡即可在任何定点医疗机构享受家庭帐户报销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

二、存在的问题

新型合作医疗制在全县推行以来,极大改善了农民就医难、看病贵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但在运转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合疗政策宣传不够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民政策实施两年来,虽然县、乡镇逐年加大了合疗政策宣传力度,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群众特别是边远村组农民和五保户对合疗不是很了解,对具体政策知之甚少,哪些病能报,报销比例是多少,门诊票能否报销等还不了解、不清楚。尤其是一些年轻力壮、家庭贫困的群众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参合就是掏钱给别人治病,觉得不划算,存在侥幸心理,互助共济意识不强。

2、参合农民受益覆盖率偏低。2006-2007年参合农民住院人次分别为3457人、6261人,受益人数仅占全县参合人数的2%、3.74%,补偿比例不到40%。由于试点方案过于保守,报销门槛高,且合作医疗制度只保障大病,而重大疾病和住院发生几率较小,致使大多数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无法保障,只能在门诊看病享受开支少量的家庭账户资金,最终导致合疗基金沉淀较多,两年门诊基金帐户结余162万元,大病统筹基金结余261万元。

3、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目前乡镇医疗机构整体水平不高,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诊疗设备较为落后,普遍缺少必备的检验设备,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亦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造成大量病人外流。另外全县90%以上的村卫生室无刷卡设备,且医疗技术差,仅靠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开展诊疗服务,医疗行为极不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就近就医和合疗工作的深入开展。

4、合疗基金难以快速筹集到位。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有的举家外出多年,有的几年不回家,一时难以联系,加之普遍存在婚嫁没有及时迁转户口,出生、死亡没有及时报户、销户等问题,致使登记人数与实际人数有较大出入,极大影响了基金筹集的具体操作,造成中省市配套资金难以快速到位。

5、医疗机构执行合疗政策行为不规范。个别医疗机构、个别医务人员在执行合疗政策中不够规范,存在趋利行为,开大处方、用不合理药、进行不合理的体检项目等加重患者医

疗费用负担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对到省、市级医疗机构和外地求学、务工人员的就医管理缺乏有效管控措施。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广泛宣传力度,提高参合农民的健康保障意识。扩大宣传面,着重针对流动性强、外出打工者的重点乡村和重点人群,积极引导他们转变短期观念,鼓励为健康投资,强化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增强互助共济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参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保应参尽参,使参合率稳中有升。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新型农合作医疗的有关政策,使就医方式、报销程序、补助标准等规定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完善合作医疗工作制度,扩大合作医疗受益覆盖率。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严格查处乱检查,乱收费等各种损害农民患者利益的行为。进一步简化外地就医报销手续,适当扩大报销范围,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也不透支。同时,尽量多组织一些义诊活动,譬如查体、送药等免费为农民提供一些医疗服务,以扩大合疗受益面,使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保证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

3、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机构基础条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不断改善乡镇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全力推进村级合疗信息化管理网络建设,力争年底村级信息化网络覆盖率达30%以上,将“一卡通”服务普及到村,方便农民就医。同时,加强镇村医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切实让参合群众享受到优质价廉、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以减轻县级医院压力,又为乡镇医疗机构增添活力。

4、加强对执行合疗政策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稽查和监管,规范医疗机构执行合疗政策的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对服务质量下降,得不到群众认可的医疗机构坚决取消资格。坚持患者入出院标准,严格审查住院对象,把握住院条件,防止发生套取合疗基金的行为。

5、积极探索新农合筹资机制。进一步核准参合人员基数,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合疗资金办法,在继续延用传统的年底集中走村入户收缴合疗资金办法的同时,逐步建立起筹资的长效机制,依靠村民自治组织,引导农民定点随时上缴合疗基金。在农民自愿的条件下,平时农民就医报销时也可由医疗机构代扣合疗基金。积极争取企业、社会团体为农民捐助代缴参合基金,让100%的农民享受到惠农政策。

(中共陕西平利县委办公室)

第五篇:加快蔬菜基地建设的调查

蔬菜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发展蔬菜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富裕、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由于对蔬菜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蔬菜供应严重不足,平均价格长期比周边县市高出26%以上,蔬菜安全没有保障,政协委员多次提出提案,要求解决我县居民吃菜难、吃菜贵问题,为此,政协常委会于2011年3月31日组织了部份政协委员对全县商品蔬菜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蔬菜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根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6万亩,年产量

3.2万吨左右,大部份农户都是传统种植,自种自给,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只有1800亩,而且产量不高,年产商品蔬菜只有0.22万吨,近年来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县城周边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大量减少,使商品蔬菜供应矛盾更加突出。去冬今春,我县把蔬菜生产作为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新建了商品蔬菜基地4个,面积90余亩,多数已建好大棚,并播上了种籽。正准备新建的基地2个,面积400亩,如能顺利发展将会提高商品蔬菜供给能力,极大地缓解市场供需矛盾。

二、目前全县商品蔬菜基地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在商品蔬菜基地建设情况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管理、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

我县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由于重视不够,没有领导机构,没有明确主管部门,没有专职人员具体抓,工作职责不明确,没有资金扶持,没有发展规划,技术服务不到位,安全监管不到位,这些都制约了我县的蔬菜产业发展。在这次调研中我们还组织了部分政协委员到赣县学习考察,赣县党政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把蔬菜产业列入了该县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他们成立了以县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副科级建制的蔬菜办办事机构,设立了蔬菜发展专项基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赣县商品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立项指南与奖补办法》二个规范性文件等。

2、租地难,租金高,给基地规模化建设带来难度。

由于我县山多地少,大多耕地高低不平,百亩连片平整的土地很难找到,尤其是在责任制时,农民把耕地划成多个等级分户承包,选择任意地块连片建立基地都涉及大量农户,要做通这些农户的工作难度很大。也有少数农户由于其它收入门路少,没技术,没资金,每年只种一季水稻,不愿意种蔬菜,也不愿流转给别人种,使基地难连成片,影响基地建设。还有部分农户漫天要价,使基地建设者无法按预期计划投资,阻碍了基地发展。

3、基地建设资金一次性投入大,回收期长,制约了基地规模化发展。

蔬菜种植是高投入农业生产项目,新建一亩钢架温室标准棚(含农膜)就需建棚费用12000元左右,就是搭竹木简易温室棚的建棚费用也在4500元,如加上通水、通电等其它设施的建设投资更大。由于我县矿产、木竹资源丰富,今年又开工高速公路建设,农民的收入门路多,导致基地建设请工难,工价高。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上涨,种籽、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也上涨较快,这些都导致了投资的增大,使投资者难以承受。

4、技术服务不到位,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形成,直接影响了基地效益。

蔬菜生产的技术要求很高,从品种选择,季节搭配,日常管理都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持。我县目前还没有一名蔬菜生产专业的技术人才,现在的生产技术还是90年代我县在外地请来的专业师傅所教,一是县城周边会种菜的农户由于没有了土地停止了种植。二是由于新品种的推广和管理技术上的落后,这些老技术很难适应新基地建设的需要。三是对基地用肥、用药没有标准要求和监管体系,蔬菜质量安全没有保障。

三、加快商品蔬菜基地建设的主要建议

经过认真调研,政协委员一致建议,加快我县商品蔬菜基地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领导,制定发展规划。

县政府要组织成立“县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确立主管部门,建立办事机构,明确工作职责,把蔬菜产业发展列入政府工作考核内容之一。以赣州建设特大城市为契机,围绕我县“10平方公里,10万人口”的县城居民蔬菜需求制定好发展规划,建立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高山蔬菜为特色,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发展,采取近远结合的方法,优先在扬眉、长龙、铅厂、关田、过埠建设一批常年性商品蔬菜基地。在上堡建设高山蔬菜示范基地。基地规划要充分考虑到水源、空气、土质等条件。

2、出台基地建设相关扶持政策。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力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基地业主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县财政要筹措资金建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整合涉农资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用于扶持蔬菜产业发展,要建立蔬菜产业贷款担保和贴息机制,涉农银行要大力支持蔬菜基地建设。三是制定蔬菜产业发展奖励补助办法。

3、加强基地建设技术服务。

要建立蔬菜产业服务队伍。组织成立蔬菜产业合作社。大力引进或聘请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办好各种学习班、培训班。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加强信息预报服务。

4、建立蔬菜安全监管体系。

制定和建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本要求,督促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对基地在生产过程中用肥、用药要建立详细档案,落实好生产责任制,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监督检测。

下载平利县蔬菜基地发展调查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利县蔬菜基地发展调查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对平利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大全五篇)

    关于对平利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周刚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壮大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作为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平利,从2003年开始,就积极探索以土地......

    嘉陵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嘉陵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余培发 为了借鉴外地经验作法、助推嘉陵食品饮料产业发展, 2012年10月中旬至下旬,我与相关同志一道,赴西充、安岳两县去学习考察了当地发......

    关于我县优化发展环境的调查与建议

    关于我县优化发展环境的调查与建议优化环境是全县上下十分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县连续四年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县经济发展环境还存在哪些问题和......

    关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建议[精选]

    关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建议从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和一些落后地区改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其取得成效的一条重......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南充市嘉陵区政协经济委农业界委员小组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组织,是农民为获取良好的服务,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的经济......

    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

    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

    巴中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