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攸县教育局关于攸县发展社区教育的调查与建议
创建攸县社区学院,完善我县终身教育体系
-----攸县教育局关于攸县发展社区教育的调查与建议
创建县级社区学院是中央省市的明确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明县城的重要内容,对我县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学习型城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及《攸县十二五规划》、《关于在全县开展文明礼仪教化工作的实施意见》,适应我县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议依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攸县工作站成立“攸县社区学院”。
一、成立社区学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1、成立攸县社区学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攸县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必须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实行教育改革,树立现代的大教育观,把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国民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要求政府给人们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所提出的完善国民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正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依托本地区优秀的办学系统,成立与国民教育相衔接的社区学院、完善我县终身教育体系是推进攸县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成立攸县社区学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县当前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刻,只有尽快成立社区学院,发展社区教育,完善我县终身教育体系,为全民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学习途径和载体,才能提高全体市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人民群众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形成彬彬有礼的人际关系,才能为“五年倍增、福民强县”的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才能保障以新型工业化支撑带动“两型”社会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县经济社会优质跨越发展。
3、成立攸县社区学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创建文明县城的必然要求
随着攸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生活水平大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需求越来越高,渴望拥有富足充裕的物质生活,渴望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渴望拥有和谐文明的人际关系,渴望拥有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渴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渴望拥有适应学习、交流、愉悦身心的机会和活动场所,来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成立社区学院,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创建文明县城的具体工作,就是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素养,促进全县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就是开启民智,营造“争当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县城”良好氛围的重要举措。因此成立社区学院,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是强化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4、成立攸县社区学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智慧攸县、实力攸县、魅力攸县、幸福攸县的必由之路
“大力实施‘四大战略’,努力建设‘四个攸县’,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的跨越。”是我县未来五年政府工作具体目标。要实现新的跨越,让人民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品质、更有尊严!关键的是要有不间断的教育、宣传、学习以及环境的潜移默化,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延续教育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社区学院毫无疑念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为攸县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为建设智慧攸县、实力攸县、魅力攸县、幸福攸县活动中政策文件的宣传阵地、提升市民整体素质的教育场所和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促进基地。因此,成立攸县社区学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新时期攸县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智慧攸县、实力攸县、魅力攸县、幸福攸县的必由之路。
二、成立攸县社区学院的条件已经成熟
1、成立攸县社区学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基本的政策和法律支撑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部分指出,“现代 2 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并把“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2010年4月湖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成为我省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首个指导性文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将提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和重大政策措施。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出台,为我县成立社区学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撑。
2、成立攸县社区学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可以借鉴的外来经验 一是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促进终身教育的地方政策。2010年4月20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为省内的终身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
二是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株发〔2011〕8号)明确了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并在2010年11月在株洲广播电视大学加挂了“株洲市终身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和“株洲社区大学”两块牌子,履行全市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的业务指导、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等职责。本市的石峰区、荷塘区、天元区、株洲县、醴陵市也先后成立了社区学院和终身教育指导中心。同时要求其它县(市)、区在2011年11月前成立社区学院。
三是保障终身教育经费的投入。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株发〔2011〕8号)文件明确规定:“按照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多渠道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再按地区人口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用于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2010年株洲市政府向株洲电大投入资金200万元用于启动社区大学项目。
3、成立攸县社区学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具备的一般条件
我县学校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社区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株洲广播电视大学攸县工作站建有人网、天网、地网合一,覆盖全县的教育网络,为推进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社区教育打好了很好的基础,攸县职业教育中心、攸县职业中专、电大攸县工作站融为一体的办学系统、资源共享、网络通畅、理念先进等独特优势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生力军,是承办社区教育的天然良港。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无论是从时代的要求、政策支持、教育构成要素的满足、榜样模式的参照和理论研究上,还是自身的实际基础,成立攸县社区学院,完善我县终生教育体系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
三、问题与建议
虽然成立攸县社区学院,完善我县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基本条件已经成熟。但要加快进程,还亟待解决一些问题,特建议:
1、推进终身教育的政策性文件亟待出台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后,各地州市在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为本地终身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本市石峰、荷塘、天元、醴陵等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并落实了经费。我县也需要出台相应的适应我县县情的政策性文件。
2、社区学院的网络亟待升级
社区学院要开展有效的面向全民的教育学习活动,就必须将职业教育中心、职业中专、电大攸县工作站、远程教育的网络重新整合,更有利于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进程。同时着手建立“攸县终身学习网”,将政府指令性资源与民众需求的知识技能性资源通过网上发布;充分整合和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并利用有线电视网的普及和电大电视播课系统的优势,逐步推进社区教育资源的电视传输,将学习资源通过有线电视网 送到各家各户。
3、挂牌成立攸县社区学院
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县在2011年11月前成立社区学院,现在已年尾,必须尽快挂牌成立攸县社区学院,全面统筹协调我县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促进教育社会一体化管理。
4、明确投入渠道,确保终身教育的投入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每年按全县人口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用于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资源、设备、项目建设。同时按照“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 的办法,建立多渠道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开展终身教育的迫切需要,建议投入启动资金120万元,用于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的教学资源库和攸县终身学习网站、有线电视播课系统升级、整合、开发建设。
6、设立社区教育常规项目
社区教育的内涵丰富,应包括知识、情感、意志、技能和能力的学习以及其他学习活动,根据攸县实际,建议设立如下社区教育的常规项目:
(1)政策宣传:县委县政府惠民政策、全县性的创建活动内容和其他。(2)弘扬攸县精神,进行文明礼仪教化: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和品牌形象,是区域发展的软实力。“厚德从善、崇文重教、诚信守法、尚勤敢超”的攸县精神能教育民众、淳化民风、凝聚民心。因此充分利用“乡村大舞台”、乡镇文化站、村级活动中心等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用身边的事教育群众,用身边的人影响群众,让攸县精神激励攸县人,让攸县精神助推攸县又好又快发展。
(3)干部培训: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医疗保健、心理咨询、城镇建设、社会经济形势和其他。
(4)教师培训: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技术和其他。
(5)就业技能培训:家政技能、机电操作与维修、宾馆服务、工商经营、残 疾人就业技能和其他。
(6)素质教育培训:早期教育、艺术教育、外语培训、思想道德、法律法规、乡土地理和历史文化、文明礼仪、交通和消防、家庭理财、家庭教育和其他。
(7)身心健康培训:儿童保健、青春期健康、心理健康、中老年健康、妇女保健、营养与保健、健美健身和其他。
(8)休闲娱乐培训:书法、绘画、摄影、声乐、器乐、舞蹈、体育、花草种植、宠物饲养、插花艺术和其他。
8、周密部署分步实施
2011年:以电大攸县工作站为依托,成立攸县社区学院和攸县终身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两个工作机构。
2012年:初步建成“攸县终身教育网”向全社会开放,启动有线电视播课系统。2013年:社区教育在全县全面启动,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2014年:建立有线电视播课常规机制,开展终身教育中期评估。
2015年:整合、开发、引进中小学、职业教育资源,基本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在全县普及率达到40%。
2016年:全面实现中共湖南省委湘发〔2010〕9号文件提出的目标,开展终身教育总结性评估,社区教育在全县普及率达到60%。
第二篇:攸社区学院5月份主要活动开展情况汇总
攸县社区学院5月份主要活动开展情况汇总
一、坪阳庙乡举办新一届村干部培训班
5月8—9日,坪阳庙乡新一届村干部培训班在乡机关举行,全体新一届当选村干部以及乡干部近100人参加。培训班上,乡党委书记要求村干部工作有激情、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服从、服务、忠诚,讲诚信、讲规矩、遵制度、守纪律,学会感恩、勤奋工作、学会管理、率先致富。
培训过程中全体干部认真观看了教育片《焦裕禄》;制定和解读了《坪阳庙乡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办法》;各村党支部书记谈了三年工作设想;有3位村干部代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工作方法作了典型发言,对新人进行传帮带。第二天,4位乡班子成员就线上工作业务进行了专题讲课。
全体新一届当选村干部以及乡干部近100人参加了培训 1
观看教育电影《焦裕禄》
二、攸县开展助残系列活动
5月18日是第24个全国助残日,攸县开展捐助、义诊、走访慰问等系列活动,倡导“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
18日上午,攸县残联与县义工联联合在县中心汽车站举行系列活动,免费向残障人士赠送100台轮椅,开展义诊活动,并走访慰问了部分残疾人困难家庭。
参加活动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小宁,副县长文斌强调,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多倾听残疾人的呼声,多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呼吁社会各界和所有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积极投身助残行列;勉励广大残疾人朋友克服各种困难,发挥才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共同实现美好中国梦。
助残日活动现场
攸县义工联的志愿者在现场进行助残服务
医务志愿者为残疾人义诊
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知识抢答赛
5月21日下午,攸县在发展中心一楼会议中心举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知识抢答赛。来自全县各单位、乡镇的100多个代表队将在这里共同温习学习内容,一赛高下。
这次抢答赛从5月5日初赛至5月21日总决赛,历时十多天,来自全县各单位、各乡镇的101支队伍,在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竞争后,6支队伍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最终,县委办以310分的高分取得了第一,县疾控中心、交警大队名列第二,获得第三名的是县检察院、县妇联和人民医院。
抢答赛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新党章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由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及加赛题等环节组成。整场比赛气氛热烈,选手们沉着以对、反应敏捷、机智应战,在必答题环节回答精准,在抢答题环节踊跃参与,选手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县委副书记谭智勇在现场观看了整场比赛。赛后,他表示,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知识抢答赛充分发扬了认真的精神;全面彰显了团队的力量;大幅提升了干部的素养。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扎实有序地开展。
本次活动由县委教育实践活动办主办,县文广新局承办,具体由县图书馆组织实施。
四、2014年小学班主任培训在攸县社区学院举行
为更新广大班主任教育思想和理念,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攸县社区学院合同县教育局根据班主任工作的实际需求,对全县各小学的190名班主任进行了业务培训。5月24日上午,在攸县社区学院一楼梯形教室举行了培训的开班仪式,拉开了为期四天的培训课程。会议由教育局教师管理站站长颜卫东主持,社区学院培训科文辉科长对培训的班主任作了纪律要求。
这次培训采用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原则,以不断提高班主任培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主要围绕新时期班主任素质与班工作艺术、班级常规管理、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班级集体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师的自我保护等内容,精心设计了课程计划、合理安排了培训内容。
培训过程中,主讲老师们列举了很多典型的教育案例,生动的展示了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们可能碰到的各种的问题,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经验介绍了班级管理的各种技巧,整场演讲朴实无华,生动的展示出班主任工作的种种场景。给所有的班主任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引起班主任的强烈共鸣。
这次培训还特邀了株洲市心理学会秘书长、心理学高级教师丁光木进行了《心理健康讲座》,丁老师主要从“现代教育教师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素质要求、当今小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精彩的讲座。丁老师在讲座过程中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择取一些典型详实的案例进行详细重点分析,认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针对目前中学生心理问题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克服心理问题的方法,使全体教师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教师管理站站长颜卫东主持,社区学院培训科文辉科长作纪律要求
攸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国平主讲新时期班主任素质与班工作艺术县教育局法制股股长刘晓聪主讲教育政策法律法规 7 株洲市心理学会秘书长、心理学高级教师丁光木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县教师管理站田明良对培训进行总结
全县各小学的190名班主任参加了业务培训
五、攸县举行模范人物“四进”活动
5月24日,攸县教育局组织部分学校的学生与第四届“感动株洲人物”夏昭炎面对面谈学习、谈人生,让学生们深受启发。
回乡“种文化”的老教授夏昭炎结合自身经历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了成长经历中和文化相伴的点点滴滴。他不仅自己坚持读书,同时还拿出自己的个人积蓄,帮助家乡百姓学知识、传文化。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大爱无私的情怀让在场学生深受感触,几十年的文化底蕴更让大家称赞、佩服。
经过和夏教授的面对面交谈,不少学生表示,没想到自己身边还有这么爱读书的人。夏教授的经历和阅历让大家开了眼界,也长了知识。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夏老师学习,并当即定下读书目标:无论如何,要挤出时间看书,每年至少读7——10本课外本。
夏昭炎和学生们谈读书
学生们认真听夏教授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
第三篇:攸攸板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2013,07
攸攸板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改善条件、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这一中心,以创建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契机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促进我校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效、持续发展。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不断推进我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现将本学期的工作进行简要总结。
二、主要工作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努力提高学校管理层面的规范化
为了更好的实行管理制度,校长、各环节干部分工到人,定班定人进行检查和督促。进一步细化要求,涉及卫生、安全、教学、班级管理等各个方面,给班级打分、给教师打分,将其纳入学期考核之中。
校长定期组织开会交流,及时总结工作中成功的做法和举措,严格参照《中小学行为规范》,进一步完善机制、狠抓落实,构建科学的体系,促进管理不断规范化、法制化。
加强了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切实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开展集体备课,做到本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教学重点难点、训练内容三统一,并注重“精”字上花功夫,摆脱了以往“摆场子、搭架子”的做法。
(二)树立“科研兴校”意识,将各项科研活动落实到实处
教师教科研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因此我校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科研课题参与研究。目前我校语、数、外、各有市级课题在研究中,形成了人人参与的局面。定期召开课题组负责人会议,交流情况,部署工作,定期通报。
(三)以德为本,细化教育内容,真正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化
1.强化目标意识,将德育内容细化。德育工作是一项需常抓不懈的工作,因此德育处从守纪律、讲卫生、有礼貌等基础行为入手,每周都安排一项教育重点,规范德育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由龚校长主抓,不定期组织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纳入班级考核中。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改观。
2.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继续做好班主任培训工作,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和能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在原有值日制度基础上,不断完善检查、评比项目,及时公布,每月总结,结果与考核挂钩。
在校园文化的布置中渗透学校的“经典诵读与爱国主义教育”特色,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真正体现“书香校园、”。3.加强德育工作,建设文明校风
德育是五育之首,本学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制订了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并开展一系列活动进行德育教育。(1)通过校会、主题班、队活动开展各种教育:(2)坚持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进行五爱教育。(3)充分利用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优秀班级评比制度中把学生德育作为评比的一项内容;(5)要求教师认真上好品德社会课,强调教师应细致耐心做好后进生、顽皮生的转化工作。
(6)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种活动。
(四)努力抓好常规体育、艺术工作
学校积极推进“阳光体育活动”,用制度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本学期3月22日在全校开展了风筝比赛,为校园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了活力。成功举办 “六一艺术节”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在回民区组织的“中国梦、教育梦、求学梦”诵读比赛中,以89.88分在学区排第一、回民区获得三等奖。
(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意识
1.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为保证师生安全,争创“平安校园”,学校全方位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严格教师值勤纪律,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和流动岗,在管理上保证校园安全;深入师生、班级,每周都安排固定的时间宣传安全教育;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成功进行了预防地震的演练,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学习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自护本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分两次发放告家长书,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让家长协助学校共同搞好安全教育。
2.加强校舍安全和周边环境的检查。学校成立安全检查小组,由龚校长牵头,总务部门协助,每月定期对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防患于未然。
3.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卫生工作。抓好学生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认真上好健教课,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针对H7N7病情不断蔓延之势,严格执行因病缺课上报制度,做到天天上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加强学生饮食卫生管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1.认真做好 “等级学校督导评估的档案续建工作,并做到档案规范、齐全、数据清晰准确。
2.精心设计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并做到:一是加强室内管理,统一标准、规范布置,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七)重视队伍建设,培养优秀师资
师资力量的雄厚与薄弱,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我校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开展教师政治业务学习,使全体教师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肩负责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鼓励教师自学,为老师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使青年教师迅速成为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在教师管理上,学校把教师的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坚持坐班制、考勤制,出勤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杜绝了班级缺人及教师上班时间闲谈等不良现象。学校涌现出了大批爱岗敬业的、以校为家的老师。
(八)狠抓教育教学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通过抓教研、教改和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学初,我们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共同商定一学期中的教研组活动,并把活动落到实处。
1.积极开展了教研活动。本学期开展教研课堂7节,全体教师参与听课和研讨交流,并就教学中的问题探讨出解决办法,真正起到了教研的作用。
2.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准则,良好的管理体制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始终抓实抓好,重点做了几点工作。
(1)严格按《新课程设置方案》,开齐、上足,教好每一门课程,不随意增减,严禁语、数、英占用综合课。每一科到期末都有考核并把成绩上交教导处。(2)做好学籍管理工作。
(3)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教学常规检查工作。本学年,教导处每月底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不同年级,不同科目有不同要求,每次检查前教导处提出各项常规工作量,要求老师做到有质有量地完成各项常规工作。每次检查后,教导处针对在检查教案、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在会上公布,表扬优秀,指出不足,面对面提出整改意见,真正做到服务于广大师生。
(4)以“学生”为中心点,规范学习行为着力抓好学生的“规范”教育。从学生的基础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训练抓起,抓纪律,抓常规,抓行为。本学期狠抓学生早读班主任跟班、及文明班评比。效果非常好。
(5)加强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力度。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无不从毕业班展现出来。自上学期以来,学校提高对毕业班科任的要求,同时又给予支持鼓励。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毕业班的思想教育、召开毕业班学生座谈会、加强毕业班的毕业模拟考核等以提高毕业班成绩。在毕业测查中我校的语外在学区名列前茅。
(九)加强家访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步调,统一学校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加强学校管理,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1.学校期初发放告家长书,就学生要注意的学习、安全等要求家长管理教育孩子,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增强了学校的教育合力。
2.学校做好封闭式教学管理,严格学生外出请假制度。各班做好学生名册的登记和上报工作,做到学生上课,各科任老师做好点名制度、有事先请假制度,做到时时查学生勤。
3.做好家访工作。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学的重要手段,学校要求每学期各班主任必须全面家访一次。我校采用了走访、电话访、个人与群体教师访等多种方式,严格家访内容要求,要求做好家访记录,发现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或退步、旷课、学习上有较大困难,产生畏学情绪等情况的,及时进行家访,使得家庭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
十、存在问题
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我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教研组建设和教学常规管理,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存在问题还是有的。第一,学生校外学习氛围差,学生无心向学,家长对子女管理不够位。第二,教师队伍中,个别教师思想素质较低,无心教学。第三,学校领导管理能力有待更加提高。回首过去,成绩有所提高,面对未来,倍感压力很大,我们相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下,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将进一步树立信心,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勤奋工作,讲究实效,为攸攸板小学努力谱写教育新篇!
攸攸板小学
二〇一三年七月三日
攸攸板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攸攸板小学
二〇一三年七月三日
第四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正从时尚逐步成为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目前有6个国家级、35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我市的历城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最近,我们对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一些生态示范基地,总的感到,我市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
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 “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2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面积150万亩,有6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
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22.8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2515公顷,绿化率达到71%,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93.7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累计关停采矿企业113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2004年实现畜牧总产值7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2%。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3.2万个,中型沼气工程57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11个,秸秆气化示范村14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
4、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31.9亿元,出口创汇3784万美元,带动66.7万户农民增收。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2004年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330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5000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
2、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
3、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群众搞“四荒”开发
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4、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三、对策与建议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订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制订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
2、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方面倾斜。县(市)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3、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4、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 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5、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南部山区尚有52万亩荒山需要绿化,北部沿黄还有60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 “ 南护水源、北治风沙 ” 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 “ 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 ” 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实现异地脱贫。
6、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支持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阵地作用,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正从时尚逐步成为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目前有6个国家级、35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我市的历城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最近,我们对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一些生态示范基地,总的感到,我市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
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 “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2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面积150万亩,有6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
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22.8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2515公顷,绿化率达到71%,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93.7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累计关停采矿企业113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2004年实现畜牧总产值7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2%。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3.2万个,中型沼气工程57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11个,秸秆气化示范村14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
4、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31.9亿元,出口创汇3784万美元,带动66.7万户农民增收。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2004年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330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5000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
2、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
3、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群众搞“四荒”开发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4、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三、对策与建议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订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制订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
2、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方面倾斜。县(市)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3、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4、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 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5、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南部山区尚有52万亩荒山需要绿化,北部沿黄还有60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 “ 南护水源、北治风沙 ” 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 “ 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 ” 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实现异地脱贫。
6、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支持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阵地作用,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