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江街道教育现状与发展建议
杨江街道教育现状与发展建议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我街道教育再上新台阶、新水平的关键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确保杨江教育高位均衡、优质持续发展。现将我街道教育的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以及下阶段的工作部署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街道教育的基本状况
杨江街道地处西江河畔,是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总面积296.7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7万多人。2007年,杨江街道被评为“省教育强镇”。目前。我街道有市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初级中学6所(其中省一级学校3所、市一级学校3所)、小学19所(其中省一级学校7所、市一级学校10所)、幼儿园20所(其中公立幼儿园5所)。在校中小学生36403人,其中:小学25138人,初中11265人;在园幼儿16523人。在职中小学教职工2087人,幼师1268人。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9.3%,小学生巩固率100%,初中学生非正常流动率0.59%,初中升学率100%。
近年来,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建设教育现代化为统览,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单基建投入达2.1亿元),优化教育资源配
臵,大力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中小学校共7所);抓好了学校校舍及设备设施建设,加快了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步伐;狠抓了学校管理,深化了教学改革,落实了素质教育,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我街道于2010年10月和2011年9月分别接受了“省教育强镇”复评验收和“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得到省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目前,我街道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小学校的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师生参加区以上各项比赛获奖人数均居全区各镇(街道)前茅;每年升中考入国家示范性高中人数名列全区各镇(街道)前茅;组织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竞赛,获奖人数也是全区各镇(街道)之冠;教师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其中不少领导、教师被评为省、市、区优秀校长或优秀教师。
目前,杨江街道实行校(园)长负责制,积极鼓励并规范了社会力量办学,构建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社会力量参与的办学新格局。通过充分利用区、街教育资源,杨江基本上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新格局。
二、当前我街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区小学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目前中心城区12所小学,在校学生为19574人,共有教学班350个,班均学生为56人,其中最大班额为68人(国家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最大班额
小学不超过45人)。造成大班额的原因,是由于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规划与建设未能跟上城区扩张的步伐,自1998年开元小学开办至今未增建1所学校,造成中心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问题凸显,大班额现象居高不下。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安路以西区域、豪江片区和豪江工业园片区发展迅猛,新兴住宅、外来务工人员急剧增加,人口密度不断增大,给杨江七小、开学小学、文豪实验小学、德围学校等入学带来了豪重的压力(适龄儿童入学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班额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学位不足,反映了学校不足。
2、校舍安全工程改造工作仍未得到有效落实,推进校舍安全工程缺乏专项资金。按照市校安工程要求,我街道于2010年底对所有中小学校舍进行全面检测和鉴定,其中:杨江中学两座教学楼,杨江二小旧教学楼,杨江七小1、2号教学楼,泽明小学东三层教学楼,东冲小学旧礼堂、旧教师宿舍楼,宏强小学校舍等列为不合格,需巩固改造和拆除重建面积达8091m2,预计需投入资金9500多万元。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大面积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街道在省、市内影响力较大的名师不多。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受制于全区教师编制的局限等多方原因,近五年来我街道几乎没有增加过老师,新招聘的教师甚少,导致教师队伍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断层,小学的数学、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紧缺。
4、教育教学经费不足。一是街道教学教研经费不足,制约着街道教学教研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和师资队伍培训与提高;二是城郊部分小学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导致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校产的维护和教学设备设施的添臵受到严重影响,阻碍学校的发展。
5、学校的办学特色仍不突出,特色的影响力不强。目前,我街道中小学校的办学特色处于创建期,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做到以特色“树品牌”,以特色“促发展”等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6、学前教育发展不够均衡,辖区内的幼儿园、托儿机构绝大部分属民办性质,幼儿园间的办学水平差距较大,幼儿教师待遇较低;杨江幼儿园复评市一级幼儿园和千文幼儿园申评省一级幼儿园工作进展缓慢。
三、今后工作设想
杨江街道是市的中心城区,是省教育强镇,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辖区内学校的办学水平较高,有很多素质较好的教师及管理人才集中此地,有获得全国及省、市优秀称号的学校行政领导、教师一批;育人环境理想,学校管理已积累一定经验,并逐步形成特色。因此,为今后辖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薄发之势呼之欲出。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领导,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教兴街战略,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作为落实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措施,把教育事业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教育工作列入党工委、办事处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关心支持教育和为教育提供物质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努力为教育办实事,使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2、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提升办学水平
⑴ 为切实解决中心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使杨江中小学校布局更趋合理,确保街道教育事业的持续优质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一是加大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借市十中搬迁新校,与市协调将宏中搬迁到现十中,把宏中无偿划拨杨江,由街道将校舍改造提升后,把江冲中学搬迁到原宏中;而现江冲中学改办为小学,以解决国安路以西、信德路以东新兴住宅小孩就近入学需求,有效缓解决中心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二是增建教学楼。在文豪实验小学西边增建一座五层约2250m2教学楼,以满足豪江片区适龄儿童入学需要。三是做好新校建设规划,结合市打造“豪江新城”的行动计划,要规划落实好教育用地和新校建设的资金,拟在豪江新城内择地新建2所初中、2所小学和5所幼儿园,确保街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⑵ 落实好校舍改造资金,扎实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校舍
安全工作的指导和宣传,积极应对,重点突破,对前期排查鉴定不合格的校舍,制定好校舍改造总体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分年度、分步骤进行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为配合跃中的搬迁工作,2012年上半年首先对杨江中学两座教学楼进行拆除,并重新建设一座五层约4500m2教学楼,预计需投入建设资金2500万元。2013年、2014年分别对杨江七小旧教学楼进行拆除重建,杨江三小1、2号教学楼和辞明小学东三层教学楼进行加固改造,预计需投入建设资金2000万元。
⑶ 增加街道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拨出专项资金,补充街道教学教研经费及因学生人数减少导致教育经费不足的学校,确保街道教学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学校的正常运作。
3、实施人才强教战略,打造高素质的教育团队
⑴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校长队伍素质。要求校长静下心来抓管理,潜下心去抓质量,在办好学校、教好学生方面有所研究、有所突破、有所建树。进一步健全校长的政治业务学习和提高研修制度,以《杨江教育》为平台,以开展“校长论坛”、“校长协作体”和“学校共同体”活动为载体,为校长展示实践成果、交流学校管理工作经验搭建舞台。完善和健全校长任期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组织开展名校长评选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勇于创新、善于管理的校长队伍。
⑵ 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强化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抓好教师的业务进修、继续教育和转岗培训工作,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培训,通过集中举办各类专门培训班,通过集体备课、名师引领和骨干示范等方法,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大教师队伍结构调整力度,优化教师的资源配臵,使各学校的教师学科结构和比例尽可能趋于合理。
⑶ 实施强师工程,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聘任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以此为杠杆,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潜能和工作积极性。加大师资队伍的管理和交流力度,深入推进校与校挂钩的校际教研交流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校与校之间每月组织一次校际交流活动,通过跨校上观摩课、示范课,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组织做好名教师培养与评选工作,加强名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其师德表率、教学示范、学术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十佳师德标兵”、“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以此为平台,打造出一支管理科学、作风一流、业务精湛、精干高效的教育团队。
4、铸造教育品牌,彰显办学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关键抓手,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双特”工程。要求学校传承和发扬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丰富教育
内涵;要在“精”字上着手,巩固和提升强明中学合唱团队、江阳中学体育特长、杨江六小艺术教育全方位渗透、杨江七小读书知礼教育、豪明实验小学书法教育等初现特色项目建设,实行以“建特色项目,创学校特色”;充分利用《杨江教育》、《豪明教育》及教育信息网络等平台总结推介,以扩大特色影响力,加快形成中小学校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目标。
5、加强统筹,强化管理,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全面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学前教育发展决定》,落实学前教育公用经费、保教费补助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布局结构,不断提升学前教育的办学水平,缩小幼儿园间差距。研讨制定《杨江街道学前教育管理实施办法》,强化学前教育的管理,严格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和培养,建立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优化、稳定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立《杨江街道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加大指导和监督力度,组织开展托幼机构办学水平评估工作,全面促进学前教育协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等级幼儿园、示范幼儿园建设,协助杨江幼儿园筹建一座五层约900m2教育楼,切实做好市一级幼儿园复评工作;抓紧宏强幼儿园教育楼扫尾工作,争取于2013年上半年申报省一级幼儿园,顺利通过督导验收;协助
阳明幼儿园、千色幼儿园、豪强幼儿园做好申报省、市一级幼儿园工作;通过推进幼儿园的等级建设,进一步提升幼儿园的办园水平,使我街道逐步建立以公立幼儿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多种幼儿教育形式并存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2012年3月10日
第二篇:餐饮业发展监管现状与建议
广安区地处“川东门户”,位于华蓥山中段西侧、长江二级支流渠江下游,全区幅原面积1536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近100万,年流动人口近500万,是世纪伟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故里,广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不断增长,餐饮业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11月底,全区共有餐饮经营生产单位2580家;其中有固定经营场所的 2420家;经营面积达到500平方米的大型餐饮单位30家;A级餐饮单位5家,B级餐饮单位15家,C级餐饮单位2400家;餐饮业从业人员达到16000余人。年产值近10亿元,带动其他第三产业产值近20亿元,上交税收近1亿元,目前,我区已成功创建为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区),广安区凌云路为省级餐饮服务示范一条街,广安市味觉元素清油火锅店为省级餐饮服务示范店。成功打造正元新辰餐饮一条街、清溪路餐饮一条街、环溪一路风情啤酒一条街、玉兔路餐饮一条街等餐饮特色街区,均悦大饭店、蜀园、渔家敖、城南辣百度等大型企业高档消费场所,小平故居牌坊新村清丽园、天赐园等25家星级农家乐。
二、餐饮服务监管现状
近年来,广安区药监局不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从源头上狠抓餐饮食品安全,全区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确保了群众得健康,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
(一)落实责任措施,监管触角实现全面覆盖。
党委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更加重视,召开全区食品安全工作会,签定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乡镇政府在食品监管上的责任,有效弥补了我局监督触角不足的问题。继续推行食品网格化管理工作,采取“四定”,即:领导定片、股长定组、干部定点、排查定期,成立了七个片区监管组,各自对负责片区的食品监管工作负全责。深入推进部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确保村有食品安全信息员、镇有食品安全监督员、店有食品安全管理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安办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切实发挥好了信息员、监督员及管理员的作用。
(二)强化宣传培训,安全意识实现全面普及。
我局结合法律宣传六进、3.15消费者权益日、禁毒宣传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梦主题教育等活动,深入社区、乡镇、企业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做到了周周有宣传,月月有行动。通过举行集中宣传活动、举办宣传培训班、展示假冒伪劣产品、发送安全温馨提示短信、发放夏季餐饮消费安全提示、中高考期间饮食安全提示、文明餐桌行动、安全用药常识宣传资料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管理相对人守法、诚信经营意识。
(三)深化执法监管,安全水平实现全面提高。
一是抓源头:严把餐饮服务企业市场准入关,实行许可前置介入工作法,主动到现场给企业提建议和帮助店堂规划,确保施工一步达标,避免了返工浪费现象;二是除隐患:各片组坚持开展日常巡查工作,实行领导带队、股长牵头,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监管一线开展日常监管工作,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三是防重头:确定监管重点区域(学校周边、车站附近、夜市)、重点品种(凉菜、饮品)和重点时段(节假日、中高考),严格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净化了食品市场,确保了食品质量安全。四是推示范:在成功创建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县)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示范创建,放大示范效应,成功打造均悦酒店、紫云阁、御厨中餐厅等27家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店。五是来处罚:自2011年以来,对80家餐饮企业无证经营、制售过期变质食品、使用“三无产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共处罚款近60万元。
(四)加强民生保障,确保重大活动食品安全。
广安是世纪伟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故里,广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特殊,每年海内外旅客众多,各级领导检查、视察和各类重大会议、重大活动较多,为确保重大活动食品安全,广安区药监局严格按照《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工作要求,认真执行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驻点监管,对食品加工制作重点环节进行动态监督,实现了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零”事故。集中人员对小平故居周边农家乐进行整治,督促100家农家乐对店堂厨房进行了改造,为创建五A级景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广大游客食品安全。及时处理投诉举报。实行投诉举报快捷处理制度,接报后第一时间到现场,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回复举报人,做到当事人和举报人满意率均达100%。
(五)餐饮食品上档升级,创建示范成效明显。
以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食堂为重点,巩固开展文明餐桌示范街、文明餐桌示范店、文明餐桌示范食堂等创建活动成果,发动广大餐饮服务企业,从文明餐桌的细
节入手,切实做到:节俭用餐——不剩饭剩菜,吃多少点多少;安全用餐——不用地沟油,不用变质食品;卫生用餐——使用公筷公勺;在2012年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和示范企业的成果上,继续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实施食品管理员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不断提升全区餐饮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构建“平安广安、文明广安、和谐广安”。同
时,为促进“文明餐桌行动”进一步取得实效,扩大影响力,对“文明餐桌行动”中成效显著的10家广安区“文明餐桌行动示范单位”和20名广安区“文明餐桌行动服务之星”进行了表彰。
三、餐饮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随着广安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广安的餐饮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目前餐饮业类型数量众多、布局分散,没有明确的餐饮业市场发展和网点布局规划,各餐饮服务诚信体系没有有效建立,市场基本处于自发调节和盲目发展的状态,网点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强,布局也不尽合理,不仅自身食品安全隐患多,还造成了其它难以解决的问题,反回来又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比方说居民区的环保排污问题,旅游餐、农家乐低起点进入迅猛发展问题。同时违法成本低下也造成了一些企业自律意识的丧失,违规违法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没有行业协会在餐饮安全管理方面发挥推动和自律作用,难以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同时广安餐饮缺少自己的品牌,特色菜品不特、特色街区不特等问题比较突出,很难让消费者吃了后就能记住,吃了后还想吃。同时,随着人工工资、原材料、房租、能耗、税收等经营成本的增加,加之今年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商务宴请、政府接待的减少,目前广安的餐饮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大型餐饮的营业额较2011年减少了近30%。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发展规模普遍偏小,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一是受行业准入条件影响,餐饮业户多规模小。该行业是市场经济状况下进入门槛最低,政策放得最宽,社会人群自由参与随意进出的行业。火爆的餐饮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诱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盲目的加入到其中。从小吃快餐、大众宴席到家庭市场,从低、中档的饭店餐馆到高档的星级酒店,无所不包,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小型餐馆饭店。因其经营面积小,设备设施简陋,经营成本低而遍布全区大街小巷;二是受经济利益影响,经营设施不达标。多数业主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不愿意增加设施投入,尤其是对食品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大部分单位就食品加工的环境、设施、设备和条件普遍达不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多数只注重厅堂,不注重厨房再者小型餐馆普遍地处偏僻,经营随意性大,业主变更频繁,增加了监管部门的执法难度。
从业人员素质低,规范经营难度大。一是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薄。餐饮从业人员85%都来自城乡居民、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这些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低,对食品安全知识、餐饮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及餐饮业相关标准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食品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个人卫生习惯差;二是受经济因素制约、规范化经营差。60%的餐饮单位生产条件简陋,工艺简单、卫生设施达不到分级管理要求,形不成规模,许多经营单位地处农村及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不法厂商制售不洁、过期、霉变、变质食品时有发生。从业人员以资金紧缺,要生存吃饭为由,擅自开业经营,导致制度执行不严格,自身的管理不到位、风险控制不落实、甚至阻挠监管等等,这些都为食品安全带来许多新问题,增加了执法部门的监管难度。
原料采购制度执行不力,食品原料品质令人担忧。一是餐饮业原料有效监管难度较大。餐饮业是食品链条的终端环节,餐饮业原料来自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生产流通领域的一些问题会随着原料带入消费领域。餐饮原料来源渠道多、品种繁,不易监控。当前,环境和工业污染、非法人为添加、假冒伪劣原料等因素都要对流入餐饮食品原料的品质构成威胁;二是餐饮业自身的防范和免疫能力并不强。对餐饮原料普通缺乏足够的辨识和认知能力,对原料市场的依赖性强,“市场上有什么,就只能买什么”的思想占主导位子;三是餐饮业主对食品安全相关制度执行不力。例如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制度,是《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的制度,也是目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料品质的管理手段,但目前执行起来难度很大。虽然我区在几年前就在餐饮业强制推行这一制度,目前许多企业仍然只是流于形式,有的只是记流水帐,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索证登记,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调查发现,提供的票据少有正规票据和检验报告单,可追塑性不强,不能有效保证原料品质。目前约有80%餐饮单位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可追朔率只有6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经营者没有按规定执行这项制度,只是应付检查;二是由于原料可追溯性不强增加监管和执法难度,影响对餐饮原料检查执法效果;三是采购市场情况复杂,生产者没有很好地执行批次检验制度,不能按规定提供检验报告,中间商不守法经营,不提供正规票据,给假劣和质量缺陷原料进入餐饮业提供了机会。目前餐饮业食品原料品质令人担忧。
社会公众缺乏食品安全意识,违法违规行为普遍存在。一是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操作不规范,加大了违法违规行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比较淡漠,食品从业人员操作随意,餐厨垃圾不及时清理,操作间管理混乱;食品管理人员欠缺基本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食品卫生知识缺乏,对食品从业人员要求不严格,安全操作意识差,责任心不强,甚至有无证从事餐饮服务活动现象;二是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差、识别风险弱,助长违法违规行为。另方面消费者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多数消费者在外就餐时,必然将经济实惠、价格便宜作为选择餐馆的首选条件,大多数只注重厅堂外表的富丽堂皇,食品卫生状况放在其次或根本就没考虑,没有任何食品安全意识,这样就助长了无证或卫生不合格餐饮者的违法违规行为,使一些违法经营户有了生存的土壤,严重制约了安全水平的提升,安全风险难以控制。因此也增加了监督者的责任和压力。
监管力量达不到工作需求,经费保障严重不足。餐饮行业从数量上看是点多面广、数量大,行业人员众多,面对庞大的监管对象,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和问题是执法监督人员数量严重缺乏。广安区食药监管局目前仅有13名执法人员从事餐饮执法,要保障全区100万余人和500万流动人口的饮食安全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执法监管工作只能频于应付各种专项检查和举报投诉的查处。目前的人手远远无法满足实际监督工作的需要,难免会出现管理上的“真空”,可能会造成监督盲点、死角的产生和缺位监督的情况发生;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餐饮这项工作带有技术性、经验性。做好这项工作除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之外,更重要的需要有一定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知识以及食品工业知识。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如突发事件、新、扩、改建的现场技术指导等具体问题,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的,而广安区严重缺乏这样的技术人才;监管经费投入不足。一是工作经费紧缺,与工作任务要求不匹配。工作经费从垂管期间的年人均1.5万元,下降到地方管理的2000元,而另一方面又新增3000多家的餐饮服务、化妆品、保健食品市场监管和食品专项整治任务。监管经费的不足致使监管工作步履维艰,长此以往必然形成监管盲区和漏洞,给广大人民群众饮食消费安全带来隐患;二是餐饮服务监督抽样专项经费匮乏。2013年省市下达餐饮服务食品抽验任务50批次,快检260批。规定监督抽样经费由地方财政负责,而地方财政未将抽验经费列入预算,必将影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抽验工作开展;三是购置执法专用装备无专项资金。机构改革,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未从卫生划转任何配套资产和执法装备。全系统执法车、电脑、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等执法办案设备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几点建议
餐饮业食品安全涉及面广、工作基础差、难度大,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结合上述问题和监管现状,依法现在法律法规,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政府和部门职责,加强部门联动,构建监管网络平台。
按照食品安全政府负总责的要求,在政府主导和协调下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实行风险责任制度,建立信息通道和网络平台。一个点发现问题,带动一个面甚至立体式的追查,形成监管的聚合效应。除了横向联动,还要建立健全纵向的三级网络。通过在镇、村聘请协管员,弥补监管力量的不足,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无缝监管。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动态,分析评估食品安全隐患,实行预警的干预控制,形成一个快速预警系统,提前控制、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打击、早控制,从而有效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优化整合资源,科学运用职能,推行综合执法,加大惩治力度。
结合餐饮业面临的问题,针对性对现在的人员、设备重新优化整合,实行许可和执法分离,利用许可把好入门关,建立相关的规范制度,推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开展日常的受理、审查和人员培训工作、用行政执法来打击惩治违法行为,监督和维护规范制度的执行,把有限的人员从繁多的工种中解放出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而有效提高许可和执法的水平能力和办事效率。
加大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可以快速有效的强化经营者的安全意识,促进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形成较好的社会影响,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餐饮业问题突出的特殊时期,加大对违法行为惩治力度是工作突破口,是开展规范化整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强有力的打击力度,就不能有效地推行的各种规范,解决上述种种问题和困难。所以,建立一支过得硬的专业化执法队伍,加大惩治力度是关键。
(三)分级分类科学许可,严格准入条件。
行政许可是《食品安全法》里规定的重要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困难重重,标准相对小餐馆太高,有的甚至无法改进到最低要求,降低门槛就造成上述各种问题的出现,机械地严格按现有规范来把关又大量的无证经营,取缔会造成种种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底层人员的民生问题。仔细研究分析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在规定框架内分级分类制定不同的许可前置条件,按HACCP的理念,重点对各级各类餐馆里的风险进行评估,筛查危险因素,确定关键控制点,针对控制点制定出对应的控制措施,形成制度加以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实行经营规模的经营品种的双重控制,可以按照申报的规模品种核查经营条件,也可以按其经营条件反过来核准其经营规模和品种。鼓励现在经营差的小餐馆从多品种向单一品种转变,集中现有的条件加以改进,把单品种的经营搞规范。在这样在不放松原则性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可的灵活性,经过几年的工作,各种不同层次的餐馆都能达到相对而言规范,从而有效的打破制约目前工作的瓶颈。同时分级分类制定各项规范也适用到执法中,同样可以直到很好效果,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
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适时开展HACCP的认证工作,充分现有的能力和手段,开展餐饮业早期风险的预评价,经营中期开展风险控制效果评价,实现各项的风险的数据化,从而真正实现科学监管。
(四)针对特殊餐饮单位和特殊环节制定特别规定。
针对一些特殊餐馆,比如兼营餐饮的单位、农村小餐馆、路边店、餐饮摊贩、单一的饮品店,可以考虑制定特别的管理规定,对于一些季节性强的品种经营单位可以考虑核发临时许可证。建议在有关规章和法律解释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加以界定,作出特别规定,以期达到既能满足群众需要、又可保证饮食安全的目的。另外,上级有关部门也可考虑授权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地方许可标准,发放“小餐馆餐饮服务许可证”,纳入专项管理。
对于食品原料采购这一特殊环节,除了采购索证以外,对特殊品种实行备案管理工作,对学校食堂、大中型宾馆的重点品种可以考虑定点招标采购,从而解决目前餐饮自身认知能力弱,无法堵住问题原料的难题。
(五)分类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宣传培训可以有效转变餐饮业的经营理念,提高安全意识和自身管理水平,规范从业人员的操作工艺并提高技能;加深与监管对象的理解,提高部门威信和形象。对象包括社会公众、系统内部和管理相对人,要加大《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力度,一是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承担的监管职能,为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和执法监督环境;二是要加强监管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准确掌握餐饮服务监管法定职责,提高各级监管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三是要监督、指导餐饮服务经营者和相关行业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知识,使从业人员掌握食品安全法律知识,自觉守法经营。
(六)依靠技术手段,促进有效监管。
现有的各种科技辅助检验手段、各项食品的标准是科技成果,是第一生产力,在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大力推广运用,从而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根据餐饮服务的实际情况,加大对餐饮环节食品安全检测检验的投入,增强检验能力和保障水平,有效开展监测工作。根据季节特点和流行病学要求,对重点品种进行重点抽检,及时了解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现状,研究分析评估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形势,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堵住上游有毒有害食品流入餐饮服务环节;对餐饮服务环节食品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监测评价,从而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
(七)成立行业协会,发扬群众监督,健全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
加强监管工作同时,要指导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同时要鼓励投诉举报,建立群众监督体系,从而形成部门监督、行业自律和群众监督的“三位一体“信用体系。为所有餐馆单位建立信用信息档案,将日常监督检查情况、接受处罚情况、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情况及群众反映,对餐饮服务经营行为进行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并根据信用情况确定监管的重点和方式。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一些有一定影响的餐饮单位参加社会活动,提升餐饮单位的形象。通过各种方式督促餐饮服务经营者切实做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公众饮食安全。
(八)政府扶持投入,打造特色街区,不断注入餐饮业竞争活力。
政府统一规划,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由开发商按照餐饮服务经营的条件修建,然后进行出售或招租等方式打造餐饮特色街。成立协会,由协会组织行业专业人员,不断挖掘和研发广安本地特色的菜品。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减免部分困难企业的税收,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第三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本站推荐)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枢纽环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衡东县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传统农业久负盛名,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对推动衡东县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机化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目前,衡东县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以农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户数量多且生产规模小,正处于传统农业的转型、调整时期。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衡东的农机化工作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到2011年底,农机总动力达到98160台/47.9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3%。全年完成机耕面积87万亩,机耕率96%;机插面积5.5万亩,新增4.6万亩;机排灌20万亩,机灌率21%;机收50万亩,机收率5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6.5%。收割机发展到940台,插秧机发展到96台,耕整机达到20605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达到22214台,农用水泵达到28206台,农用运输车达到3125台,各类拖拉机达到2483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7台。农机化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服务效益稳步增长。
(一)显著提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不断增强提供了动力。目前,衡东县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达56.5%,其中,脱粒、排涝、农产品初加工、运输等方面都实现了机械化。收割、耕整方面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平均达到76%。随着农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衡东县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在衡阳乃至湖南省进入了前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力地巩固了衡东农机示范县的地位,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惠及三农的农机补贴政策,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湖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正式颁布实施,近几年来,中央财政对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衡东县抓住这一机遇,严格管理,阳光操作,充分发挥了补贴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拉动作用。从2005年开始,衡东县农民购置农机时,在《湖南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所需的农机机型,可以享受政策的补贴。据统计,近几年国家对衡东县投入了3000余万元购机补贴资金却直接拉动引导农民投资农机12000万元以上。农机化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农机补贴政策的落实加快了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购机负担,从而调动了农民购置农机、用农机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三)农业机械化极大地节省了劳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机化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产量增加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替代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或进城务工或从事多种经营,促进了农业的节本增效。2011年衡东县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27.5万人,第二、三产业劳动力15.6万人,比上年增长10.67%,在非农就业劳动力中,外出务工农民总数达到10万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得到了显著改善。
(四)逐步形成的农机服务体系,为农机的推广、培训和保养等服务提供了保障。衡东县目前包括乡镇农机站、推广站、农机监理和农机学校在内的农机服务体系,迄今为止已连续5年开展了针对插、耕、收分环节免费农机技术培训,在农机推广方面发挥了切实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衡东县农机化事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机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农机技术覆盖率不高,粗放型生产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机结构装备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一般产品多,精品名牌少;粮食生产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少;粮食作物水稻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物油菜收割机械化虽然有所突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经济作物、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起步。在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上,由于国内农机新产品研发缓慢和农机技术覆盖率不高等原因,衡东县目前只是在机耕、脱粒、排涝、初加工、运输等环节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在其他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水稻机插秧的推广举步维艰,这一“短板”的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得到根本改变,农机技术还无法覆盖农业的整个体系,导致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还停留在粗放型生产阶段。(二)农机投入的相对不足,制约了农业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近年来,虽然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欢迎,调动了农民购农机用农机的积极性,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农机补贴力度与农民购买需求间存在的一些差异,以及地方财政对农机化发展资金的投入不足。也就是说,尽管农机补贴每年大幅度增加,可是仍然赶不上农民需求范围的扩大,农民对农机的需求量。经调查统计,衡东县农机化资金投入主要以国家政策性资金和农机化项目资金为主,地方财政缺少对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等农民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的启动和引导资金投入。此外,信用合作社的信贷手续麻烦,费工费时,农民基本不采用,所以购机者一般都是通过自筹、向亲戚朋友集资等方式来购买农机的。
(三)农机推广服务机制不够健全,农机服务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和落实。目前乡镇农机站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站人、财、物、事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造成乡镇没管好,农机局管不了的局面,此外,农机技术专业人员培养远远跟不上农机发展的要求,后备力量不足形势严峻迫在眉睫。农机推广服务机制的不健全致使农机管理、保养维修、安全监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抗灾救灾、社会化服务等许多工作不能切实到位,制约了全县农机化发展。
(四)农机方面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农机执法力度不强,限制了农机化发展。农机执法缺少法律依据,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一方面,道路交通执法人员要依法办事,查处“黑车非驾”,农用机动车的高覆盖面无形中加大了基层执法的难度;另一方面,农民又普遍反映农用车上路难,一辆驾驶证、行驶证、年审齐全的农用车,要上路还要缴纳强制保险、管理费等额外费用,这就需要政府出面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协调。另外,国家的农机化立法之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对农机化事业的促进、农机产品质量保证和使用安全等方面示范引导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五)农业机械化与劳动力转移的矛盾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在产量增加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把人力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所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力度,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目前衡东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2亩,而不够发达的二三产业能够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有限,大规模地推广农业机械化势必造成一些闲散农民,从而引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对农机化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衡东县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衡东县的农机化发展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以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目标,努力实现农机的科学发展,促进衡东农业的进一步腾飞。(一)调整和优化农业机械化结构,推动农业做精做细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要加大农机化发展结构的调整力度,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理清工作思路,按照“两个转变、四个发展延伸”的发展思路,实现由传统的农机装备向现代农机装备的转变,由农机化发展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由水田装备向旱田装备发展延伸,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延伸,由农业生产的产中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发展延伸,由种植业向畜牧养殖业机械化发展延伸,促进农机结构优化升级。农机化结构调整优化坚持四个结合:一是要与农机补贴相结合。通过农机购置补贴的导向作用,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种植业和大农业所需机械的比例,引导农民购买科技含量高、复合作业性能强的农机具。二是要与农民的需求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又适应农民购买能力的机械。三是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做到农民种植什么作物,开发什么项目,我们就发展什么类型的机械。四是要与突出地方特色结合起来,要继续以水稻机械栽植、油菜机械收割两个薄弱环节为突破口,狠抓水稻及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二)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促进农业做大做强
1、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实施土地平整项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3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有的耕作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大中型农机的推广和农业机械的高效率,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必须要立足土地规模化经营来抓农业机械化,解决小田块与大生产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改革现有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在确保土地承包长久不变前提下,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让真正从事农业的人在农村发展,让已经非农转移的人在城镇发展,使不想种的田有人种,使想种田的人有田种,使农机大户、种田能手有可能集中大片土地实行规模经营,这样就为大型农机提供了用武之地,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实现农村劳动力布局的创新,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农业机械化推广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程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之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农民从土地上被转移出来,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自然资源占有量,为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也为土地流转和集并创造了可能。
3、实现农机服务机制的创新,继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发挥好市场在农机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多渠道争取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资金,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并引导服务组织合理布局,广泛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储以及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等项目服务,实现规模经营,形成新型农机服务产业链;以“平安农机”创建为契机,积极探索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完善农机法规条例,加强农机执法力度,做到创建工作常规化、安全管理源头化、专项治理经常化、示范创建标准化、平安农机普及化,保证全县农机的安全生产;以“人才兴机”为目标,努力抓好农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农机操作手和农机户的培训和教育,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机鉴定、推广、维修等方面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精干的专业技术队伍;以农民培训项目为依托,让“阳光工程”和“职业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和维修等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解决农机人才力量不足的问题;以农机信息上网为平台,推动专业农机网络的建设,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机服务成本,拓宽农机作业范围,促进农机服务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培育和规范农机化技术信息等重要市场,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和及时可靠的信息。(三)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
建议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应该列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要通过政府行为,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做到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合力。如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农业部门应负责农艺技术,农机部门负责农机技术,达到良性融合。(四)加大对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投入,认真落实各项政策
1、优化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对机耕路建设的投入,建议政府应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内支出,争取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村通延伸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安排机耕路建设内容。通过一事一议奖补政策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建设机耕路建设。二是结合村村通道路,建立机耕道常效管护机制,建章立制,明确责任。三是结合新农村规划,对机耕路、机库棚设施全面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制定激励措施,吸引农机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加盟,建设高性能的农机具维修站点和区域性骨干维修点。争取中央对机库棚、维修站的补助性投资。
2、加大对农机化扶持资金的投入,设立农机化技术推广专项经费,对重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给予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系统事业经费保障,改善推广条件,提高工资待遇,设立培训经费,同时应对农机作业及农机燃油、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农机合作组织建设给予资金扶持。
3、建立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或银行金融部门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尽可能简化申办程序,帮助有购机需求而暂时缺乏购机能力的农户解决燃眉之急。
第四篇:关于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关于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还很薄弱,发展不平衡;文化队伍建设步伐虽然也得到了加
快发展,但多数乡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设施。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还不够全面,普及率不高。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几乎空白,有待于加快步伐,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不活,艺术人才大量缺乏;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还很有限,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形势不够丰富。
文化市场的培育管理和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队伍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队伍不够专业化、规范化。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后,他们开始追求可以交流、参 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目前大多数农民除了干农活之外,就是“看电视、打牌、上圩、带孩子”,过着那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基层文化活动缺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要在各县、乡镇建立图书馆和文化站,不断扩大广播电视收视覆盖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牵涉到投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改变农村文化馆、文化站的落后状况,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逐步加大文化事业投入资金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事业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正确处理好文化公益性与产业性的关系,应更加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资金,在全县各乡镇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开展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等,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乡村两级还应努力争取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及外资投入或捐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 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有的是从其它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 作是繁重而复杂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
(四)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全民文化大氛围的形成
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的功能,对于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具有很强的作用。目前,以娱乐健身为主题的激情广场健身舞活动正在全县各地红火展开,效果很好。今后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予以丰富、范围上予以扩大、内涵上予以提升。要进一步发展祠堂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等载体,开展歌咏、朗诵、读书等活动,举办邻里节、老人节、票友会、社区文化节、乡村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引导乡与乡之间、村与村开展友好健康的文艺比赛或文化联谊活动,进一步推广激情广场大家跳活动,引导广场活动往歌唱、戏曲类扩展。挖掘恢复民俗特色和乡村传统艺术,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村争创地方文化品牌。发挥中小学艺术类教师和民间艺人、文化名人的作用,指导、培训群众提高文艺鉴赏力和活动参与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建设文体公园和室外体育场所,让文化活动形成集中效应。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因此,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使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充分发挥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者的历史责任。文化事业繁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财力人才经济的有效保障以及全民的共同参与,同时建议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五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1衡阳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
近年来,衡阳县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把它作为遏制土地抛荒、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不断改进农机服务方式,农机化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县农机化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安邦、利民等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
(1)政府对农机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农机化水平快速提高。自200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机新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农机购置补贴等农机工作指标列入全县各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并逐年提高考核记分比重,对水稻机插秧、农机购置补贴还单独签订责任状、单独考核及奖罚,从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齐抓共管的良好农机发展氛围,促进了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2015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85.39万kW,比2009年增长45%。2015年,全县完成水稻机插秧面积共2.57万hm2(38.5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全县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大幅提高,综合机械化率达57%,其中机耕率95%,机插率20%,机收率85%,机械植保、机械转运、机械烘干等技术也已逐步推广。
(2)严格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确保惠农资金安全。2004年以来,衡阳县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609万元,约占全市总资金的五分之一,补贴农机具43269台套,3.3万余农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受益,拉动农民群众投入2亿元。为确保农机补贴资金安全和作用发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办、监察、农办、财政、农机、纠风、工商、减负、公安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共完成补贴资金1516.676万元,受益农户3697户,农机购置补贴申报额、资金结算额均居全市第一。
(3)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扎实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一是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获得快速突破。近几年来,衡阳县高度重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把它作为遏制土地抛荒、确保粮食生产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重视、部门联动、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服务推动、资金促动等多种方式,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积极做好集中育秧、大户带动、办点示范、技术培训等工作,发展成效明显,2015年全县完成早、中稻机插秧面积共2.57万hm2(38.5万亩),机插秧面积比四年前增长了五倍多。二是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大力发展稻稻油机械化种植模式,项目带动、行政推动、培训促动、宣传发动等有效措施大力推广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认真抓好农业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实施,建设以西渡、岘山两个镇19个村为主的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片,积极开展机具选型配套、宣传演示,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机械作业试验,搞好人员技术培训、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培植等各项配套服务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新增油菜种植面积0.67万hm2(10万亩),达4.67万hm2(70万亩),新增各类油菜机械600余台套,全县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10%,其中机耕达90%、机播达50%,新增油菜机械作业面积1万hm2(15万余亩)。
(4)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近年来,衡阳县大力扶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县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对达到要求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个奖励5万元。县政府利用粮食生产资金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购买插秧机等新式农机具实行累加补贴,对机插秧示范作业服务实行作业补贴,对水稻机插秧集中育秧实行免费供种。去年县财政还补贴建设育秧工厂和育秧大棚,县财政承担建设费用60%。在政策扶持和农机农业部门的服务支持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专业协会等新型社会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与发展壮大,从2009年底全县第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起,目前全县正式注册农机合作社达到40家,较为典型的有安邦农机合作社、梅花农机合作社等,安邦农机合作社共投资600多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1062台套,组建农机合作社,通过推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在全县承租耕地经营1346.67hm2(2.02万亩),订单式经营1066.67hm2(1.6万亩),委托代管经营2133.33hm2(3.2万亩),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水稻生产耕种收,人工作业每亩410元(耕作120元/亩、插秧140元/亩、收割150元/亩),机械化作业每亩280元(机耕80元/亩、机插100元/亩、机收100元/亩),比人工作业降低成本130元/亩,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机械作业中,除去油料、机械折旧、人工工资等成本,净赚150元/亩,不但发展壮大了自身,而且促进了全县双季稻生产。目前,全县农机产业服务已经延伸到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机流通、制造、维修、农机服务协调发展,农机流通、维修、服务合作组织和农机制造产业体系齐全,年内新发展农机合作社13家,新增农机4S综合服务中心1家,新增农机经营、维修网点4家。
(5)农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能力有所增强。全县农机公共服务系统现有在编人员245人(县局92人,乡镇站153人),乡镇农机站25个。近几年以来,县农机部门通过理论教学比赛、业务考试、扎实开展农机基层服务体系培训等多种形式锤炼农机干部队伍,为抓好农机推广、社会化服务、安全监督管理等公益服务打下了基础。五年来,共举办机插育秧、农机维修、农机驾驶等技术培训50期,培训学员3188人。开展科技下乡服务100多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为全县农机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衡阳县农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衡阳县农机发展速度快,农机装备增长多,但是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械较多、大中型机械少;低效低价机具较多、先进高效机具少。目前统计全县的13.4万台套农机具中,耕整机、水泵、喷雾器、机动脱粒机等小型农机具占机具总量的九成左右,农机装备整体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2)农机发展相关设施和技术薄弱。主要表现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田间机耕道建设薄弱,现有农田自然分布落差大,影响大中型农机开展机械作业;农机库棚建设滞后,多数拖拉机、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露天停放,机械使用寿命缩短;机埠建设严重滞后,据统计,7.5kW以上的638座机埠中,因年久失修的机埠327座,其中完全失去灌溉功能的152座、需扩容改造的175座。机埠建设所需资金缺口较大,多数村、组集体无力承担,加上机埠管理责任不明、管理缺位,机埠检修维护不及时,导致旱灾发生时机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农用柴油价格由2006年的3.7元/升涨至目前的7.34元/升,油价高涨使农机作业利润大幅缩水;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分散小规模的农业种植模式和农民购机以满足自用为主的小农经营模式,使农机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大中型高效农业机械发展。技术方面,适应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高效农业机械仍然较少,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机械化仍然难以解决。
(3)农机管理部门所处地位与农机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不相配。农机部门长期职能弱、社会地位低。而作为行业管理的各级农机部门,通过扎实的管理视窗聚焦服务工作推动了农业机械爆发式增长,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的情况下,保障了全县粮、棉、油等农业生产任务完成,承担着全县10多万名农民机手、13万台套农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培训,每年1000多万元农机购机补贴惠农资金的落实等等,农机部门功不可没。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机部门职能并没有增强,反而在每一次改革当中被边缘化,在2015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县农机局由一级政府事业局变为县农业局下属的二级事业局,乡镇农机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有的站甚至没有安排分管农机工作的副职负责人,对农机工作开展造成了影响和制约,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比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发生率有所上升,农机经营作业过程中假劣产品坑农、价格欺诈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有所抬头等。
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机具报废更新制度。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农机具强制报废制度,使超过使用年限的农机及时报废。二是出台农机具报废更新补贴。国家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参考汽车和家电报废回收补贴的做法,对农机具报废实行补贴。三是严格农机产品准入机制,对低效、落后农业机械产品实施严格的淘汰机制,对低效产品不予农机购置补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型农机具发展。四是加强对农机报废工作的监管力度,赋予农机部门上道路监督检查等必要的行政执法权,促进农机报废工作有效落实。
(2)完善出台农机作业补贴相关政策。一是进一步改进完善农机作业燃油补贴机制。2009年1月1日燃油税改革实施后,国家对农机作业的燃油补贴包含在农资综合补贴当中,按耕地面积分摊到土地承包人,而实际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和一些土地转包耕作者没有获得燃油补贴,没有真正体现农机燃油补贴弥补农机作业成本的政策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发展农机的热情。建议改革农机燃油补贴发放机制,参照公交车、出租车燃油补贴发放的做法,直接将补贴发放给作业农机手。二是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等农作物生产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给予补贴,促进水稻等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发展。
(3)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安排农田机耕道建设项目资金,加快机耕道建设;加大机埠建设投入和管理,向上级争取立项资金支持、建立机埠建设奖扶机制,加快机埠建设步伐,明确农机部门为机埠管建部门,加强对机埠的管理与维护;对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农机场库棚建设,在用地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加快农田综合开发、土地整理进度;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土地流转大户发展农机的政策扶持力度,秉承农民自愿的原则,推进土地流转;加强农作物品种改良与农机新产品研制的紧密配合,攻克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技术性难题,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