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状与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状与建议
藏英豪
一、乡村旅游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国外发展状况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乡村的城堡装修改造成饭店,留宿过往客人,这种饭店称为“帕莱多国营客栈”。同时,规划建设大农场、庄园,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大规模地开展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美国、法国、波兰、日本等国,乡村旅游得到倡导和较大发展,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对当地的乡村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迅猛,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每年给法国农民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二)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都市郊区的一些著名景点附近产生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萌芽形态,主要以提供当地特色餐饮和兜售乡村土产特产为主要表现形式,此时的乡村旅游基本处于依托著名景区景点的自发和粗放式经营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97年以后,乡村开始出现游客采摘等简易的体验类乡村旅游产品,逐渐开始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农场出现。采摘活动是这种经营方式的代表,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都市区旁的乡村地区也开始出现休闲度假的旅游度假村等乡村旅游经营业态。但整体上还缺乏有规模、规划好的乡村旅游形式。第三阶段是在2005年以后,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同时,“十一五”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开始高速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开始介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发较大规模的农场,或者综合利用农村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等资源,提供较多样化的服务。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小了城乡差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京郊很多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不用到城市打工,利用所在农村的绿色环境,农家的特色餐饮吸引城市消费者,就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
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以往的农村经济形式更多的是以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导,间或夹杂蔬菜及水果的种植,还有一些地区从事家禽家畜的养殖。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提供了发展契机,农家特色餐饮、民居住宿、土特产品销售、体验式农庄、农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创造了比原来的农村种植和养殖产业更好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三,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北京周边的郊区山地分布密集,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都具有较多的山地资源。过去,山区意味着交通不便、农民收入低、文化水平落后,而且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展开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的便利为山区乡村旅游的落地生根创造了条件。北京近年创新了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沟域经济”。这些对京郊沟峪的区域规划促进了京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针对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客源需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形式,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近几年,北京乡村旅游业界通过不懈努力,在“农家乐”基础上,开发、培养了一系列差异化、有特色、受到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北京市旅游局也针对到北京郊区的自驾车旅游者和徒步旅游者呈迅猛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完善这些消费者所要求的服务范围和内容。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化
以北京周边农家乐旅游方式为例,这些经营者的思维特征是实用理性,他们重模仿、缺创新,所以经营理念雷同。主要体现在农家庭院的建筑样式、园林风格、室内陈设、菜肴品种、娱乐项目等都比较趋同,缺乏个性化色彩。
(二)乡村旅游经济的过度商业化 过度商业化造成有的农户为了从事农家乐经营,在自家院子旁私搭乱建许多简易设施,然后把这些违建设施承包给其他人经营。有的则是由开发企业投资,在乡村建立大型度假村、豪华酒店以及休闲或娱乐中心,走商业化经营的路子。还有的在景区或乡村附近建造所谓的民俗村,走所谓的民俗表演路数,借机强迫客人消费。商业化运作可以促进农家乐的发展,完善农家乐的产品,增加农家乐的宣传力度,提高乡村农户的经济收入。但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将会使农家乐乡村旅游变味,丢掉传统和淳朴的乡情,同时也丢掉了农家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乡村文化特色。
(三)乡村旅游经营的管理缺失
各种经营组织对乡村旅游地跑马圈地,由于没有规划、各自为战,造成整体环境发展不协调,各家自扫门前雪使农家乐的周边环境无人关心,各家各户密集发展,导致旅游地往日舒缓、错落有致的院落变得繁杂混乱,非常像城市中拥挤的建筑,所不同的只是院子与高楼的区别。占地经营造成植被减少,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长此以往,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逐渐减小,乡村经济的发展将不可持续。
(四)乡村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乡村环境包括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但一些地方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却脱离自然、大兴土木、贪大求洋,不仅与农家乐乡村旅游朴素、本土的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农村环境。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在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乡村旅游的魅力
中国众多的乡村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传承着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积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中国的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西方文化因子,难以保存中国最为原始真实的传统文化面貌。故而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正是促使乡村旅游流行和快速发展的根本。
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静态互动使乡村旅游产品蕴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乡村旅游促进传统乡村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并且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传统艺术发展,而旅游艺术品又可促进传统文化复兴。但是,目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动态互动除极少数是良性互动外,绝大多数却是恶性互动。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首先,根据乡村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特点统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规划必须体现乡村文化,杜绝城市文化的简单复制,杜绝出现乡村中的城市。按照村一级或镇一级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机构,按照旅游主管部门制定的发展建设规划,规范项目的管理,确保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促进乡村旅游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乡村旅游统一经营管理。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乡镇一级或村一级应该制定统一的规范和章程,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对外宣传。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从申办环节到经营管理环节严格控制和监督,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摘牌并停止营业。保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经营的规范性,使其良性发展。
第三,由政府主导,配合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统一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开发核心景区景点,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采取公司推动的形式,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城市游客了解乡村旅游和乡村传统文化。
(二)积极寻找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结合点: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多元化
实践证明,一般的城市游客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的要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游客希望体验真实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无法忍受基础设施、卫生状态、舒适程度等方面的落后。为此,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在尽可能使乡村整体景观和氛围保持浓郁乡村性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以适应城市居民的需求。人们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出游时往往有观光、休闲度假、品尝美食、增长知识、寻幽访古等多重目的。农民通过文艺表演、旅游服务、生产旅游纪念品、直销农副产品等方式来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由此可以扩大旅游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旅游收入有利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减轻农村经济因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而产生波动。
(三)保护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要保证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定要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我们要切实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乡村环境规划,就地取势、借山用水、和谐发展,建筑布局要充分体现山区、丘陵、城郊的特色,严禁私搭乱建,以及对植被的乱砍乱伐。二要全面规范管理,着力美化村容村貌,所有村庄都要尽快改变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严禁乱丢垃圾,乱倒污水,尤其要重点抓好名胜景区、城镇周边的村庄环境整治,努力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三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公路、电路、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建设投入,让每个村庄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四要深化村镇生态创建活动,强化理念、强化机制,实行生态保护和建设一票否决制,推动村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继而保证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04期
第二篇:厦门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厦门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建议
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活动的种类和领域正在不断扩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成员,并逐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日益兴旺的发展趋势。本文将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针对厦门的乡村旅游开发现状进行肤浅的分析,希望对厦门的乡村旅游开发有所贡献,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地方基础服务设施、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乡村旅游,厦门,对策
目录
引言...........................................................................................................................二、厦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一)优势(Strengths).................................................................................1、地理优势与地缘优势...........................................................................2、丰富的客源...........................................................................................(二)弱势(Weaknesses)................................................................................1、思想认识...............................................................................................2、产品单
一、缺乏特色...........................................................................(三)机遇(Opportunities)..........................................................................1、高铁效应亮点显现...............................................................................2、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四)挑战(Threats)....................................................................................1、潜在竞争者的增多...............................................................................2、现实竞争者的挑战...............................................................................三.对厦门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一)、政府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增强农民的旅游服务意识.维护景区形象........................................................................................................................(二)、加快乡村旅游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三)、资金的扶持..........................................................................................(四)、横向纵向并举,充分挖掘特色旅游元素..........................................参考文献...................................................................................................................引言
乡村旅游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意思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 它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在我国“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家乐”。目前,乡村旅游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应运而生的,尤其是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使得“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成为乡村经济生产中新的增长点,在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特殊功能.已成为支持“三农”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厦门地处海峡西岸,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自1981年获批为经济特区以来,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这其中离不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贡献。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有限的景点使得各景区日显拥挤,显然也已经慢慢的无法满足观光旅游者的需要,同时不利于进一步扩大厦门的旅游竞争力。因此厦门发展乡村旅游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为旅游业开辟新的旅游资源,也可以为旅游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厦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优势(Strengths)
1、地理优势与地缘优势
厦门地处海峡西岸,有着丰富的海岸线资源,所处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变幅小,日照充足,四季宜人,全年均适宜开展旅游活动。同时厦门是闽西南、赣南、湘南地区最大和最近的出海口,是这些内陆地区前往沿海城市旅游最近的目的地,也是这些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其次,厦门位于台湾海峡西岸,距台湾仅150 海里之遥,两地血缘相近,语言相同、习俗相通。与台湾岛之间特殊的亲缘关系,是本区区位优越性中最突出的一点。优越的地缘环境,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厦门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2、丰富的客源
丰富的客源是厦门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10 多年来,厦门市旅游业经过快速
运量277.3万人次,比增36.51%,公路客运量1078.84万人次,同比减少3.7%;水运客流量83.9万人次,比增5.8%;航空客流量303.11万人次,比增19.87%;从以上数据看出,高铁大大的方便了来厦旅游的参观者,这势必带动连乡村旅游在内的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2、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2010年6月10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厦门市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推进厦门市乡村旅游业建设,紧扣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着力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培育一批富有特色具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项目,使厦门成为海峡西岸的重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并提出由厦门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项目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2008年先在同安区做试点工作,2009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各区全面推开,2009年和2010年每年确定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培育和建成8个乡村旅游示范镇(街、场)、5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居)、30个“农家乐”示范点和“森林人家”休闲健康游示范点,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达3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0亿元。政策的扶持将使得厦门的乡村旅游迈入一个新的纪元。
(四)挑战(Threats)
1、潜在竞争者的增多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趋向,已引起各地市的重视,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潜在竞争者。
2、现实竞争者的挑战
厦门市周边已有一些发展得挺不错的乡村旅游景点,如长泰山重村的“农家乐”、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等景点。这些都是厦门今后发展乡村旅游的标杆,同时也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三.对厦门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政府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增强农民的旅游服务意识.维护景区形象
参考文献
[1] 任佳燕.乡村旅游向我们走来[J].调研世界,2000(01)[2] 万先进 邱映贵.乡村旅游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3] 黄爱萍.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对大陆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福建农业科技,2000(6)[4] 2010年上半年我市旅游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厦门旅游网 [5] 厦门市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厦门旅游网 [6] 张建宏.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06(12)[7] 米红.加快发展厦门观光旅游农业的研究[J].发展研究,2001(3)[8] 张杰伟.关于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1)[9] 张明川.关于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10] 赖启福.靠近厦门经济特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4)
第三篇: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 “三生”农业,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3.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地方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旅游热点情况更为突出,苏州旅游高峰时,每日游客已逾25万多人次,一些名园如拙政园、留园、西园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间犹如进入拥挤的商场。西安的兵马俑馆、北京故宫、颐和园、杭州灵隐寺、西湖等处情况亦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5、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6.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工业园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7. 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乡村旅游分布
1都市郊区。都市郊区是目前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利用都市郊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环境发展起来的,是城市的后花园。各个城市都有郊区,特别是一些发达的城市,在市中心以达到饱和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是他们好的休闲度假场所。
2景区边缘。景区边缘是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发展起来的,这种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去观光旅游的伴生物,是旅游者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进行的观光游赏。如云南大理、丽江周边旅游景区都属于此。3特色村寨。特色村寨使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许多乡村旅游都和民俗相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和建筑特色。如苗族的苗寨,福建的客家族土楼,岭南居等建筑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4特色农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是利用当地特设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开展观○光、品尝、购买、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
5特色手工艺品和民俗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的手工艺品和民俗来吸引游客,○游客要的是感受稀奇,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2、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1目前我国乡村路邮政处于发展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和农业两种产业交叉形成的,具有两种产业的特征。从旅游的角度看,它提供给游客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具有旅游的基本属性。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它能生产粮、菜、木、果、药、花、肉、蛋、奶、鱼等产品,具有自身的农业生产功能和产品价值。2旅游资源的乡土性。乡村旅游基本依托的是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也加上人为○设计的建筑设施,如草舍、篱笆,组织活动项目如戏水、攀岩、狩猎等,增添了浓郁的野趣,构成一幅“悠悠古韵、浓浓乡情”田园画卷,使游客置身于湖光山色、绿水碧波的世外桃源中。
3客源市场的定势性。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游○赏等旅游功能,这就决定了它的客源目标市场只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因为乡村旅游对居住在具有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城市居民难以产生足够吸引力。它的客源是那些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及农村景观不太了解的城市居民。
○4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参与性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参与性就是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的某个过程的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使游客有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这涉及到一个概念: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它也可以被称为旅游地的社会环境文化,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
6乡村旅游地区大部分,在集中在经济比较好城市郊区,特设农业和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较多人去,市场需求大。
3、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及特征
根据上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可开发出不同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周围的田园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适合开发的主要项目产品有民居旅舍、农家餐馆、花卉盆景观光园、山水酒吧、农家作坊等。“农家乐”这种类型游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深受农民欢迎。
2度假村(区):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高档乡村旅游场所。
3民族民俗风情园:即以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居民生活习俗、○传统农事活动、传统文化和节庆、奇异风情等为基础,开发形成独特地域和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项目。
4观光购物农园:即以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田园风光、种养殖业生产、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为旅游产品,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主要以现代农业体验,特色农业观赏,度假休闲,高科技与高附加值农业示范、应用推广,科普教育,购买、品尝新奇特农产品等旅游过程为游客的消费核心。
5租赁农园: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或家畜出租给市民,市民通过养殖或○种植这些动植物获得农事体验,农民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一种体验旅游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乡下作业,平时则由农园提供者代管。农业租赁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6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它与“农家乐”有点相似,但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其他配套设施也要求具备较高的档次。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乡村俱乐部: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8农村留学学习区:是指部分学校在假期将学生安排到某些农村去体验生活或参○与农村建设,如中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及实习活动。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9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10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
11自然生态游。森林公园,野营地,自然风景区,这都没有经过人们雕琢过的○山山水水,自然生态,这些优美的环境都可以让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三、中国乡村旅游问题透视
透视国内乡村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对众多乡村旅游点发展形势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对乡村旅游业的不重视没有以农业旅游,只是靠山吃山。没有创新,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结果游客去了一次就不再回去了,游客越来越少,越办越差,只好停业。
2、盲目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乡村旅游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盲目性很大;其次,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力度不够。立法管理不健全,大多数“农家乐”协会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从营销来看,许多乡村旅游点尚未形成品牌,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一般处于原始、被动的水平,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宣传手段单调、数量少,且缺乏针对性,风景多、人情少,静态多、动态少。
3、旅游产品单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农家乐”效益下降 目前国内许多乡村旅游点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项目大同小异,尤其是在小范围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彼此间竞争加剧,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部分地区开发效益下降。此外,乡村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及其本身知识性、参与性十分欠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很少注意提升其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及参与性。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的普及,很多游客会把旅游与历史、民俗、宗教、文化、艺术等结合起来,不能满足各层次的人群特别是儿童,这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4、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很强,普遍存在着旺季过旺,导致客源过于集中,脆弱的旅游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难以承受游客的需求,环境不堪重负而遭破坏;淡季过淡,时间过长,一年中淡季持续约6个月,接待游客量不足全年的20%,大量旅游设施闲置,乃至于停业,出现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尴尬局面。季节性太强使得乡村旅游点及其它旅游企业如 宾馆饭店、旅游车辆、旅游餐厅等效益难以提高,不利于吸引资金再进行后续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5、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户为主,其从业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普遍较低,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经营效益也难以得到提升。然而,由企业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经营的乡村旅游点,其规模和效益明显好于并未受过培训的农户。可见,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经营户的经营水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很大。
6、自然生态过度开发,导致许多很自然的东西过度包装,失去了原有的品味,环境破坏大,游客剧增带来了许多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致使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这需要引起重视,这样乡村旅游才能持续发展,吸引游客前往。
7、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个是交通不便利,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有句话说得好,要致富要先修好路。同样,现在发展乡村旅游也要先把路修好,游客也好首要考虑的因素。二个是当地村落的卫生间,休憩场所,娱乐设施都不是很好,不能满足大量的游客。
8、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村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然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要一些资金。然而乡村的农民没有什么资金,又得不到政府支持,招商引资困难。
9、缺少政策和法规。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所以难以保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乡村旅游发展解决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意识。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领导。让大家都有一是参与,把乡村旅游搞起来,越办越好。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住的地方不许豪华的大酒店,只有舒适安全就可以了,交通快速便捷就可以。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4、加强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国家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把游客和乡亲们的利益都保护好了,才有更多人愿意去乡村旅游.乡亲们的兴致才会高涨
5、大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民俗文化。当地有的特设农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6、借鉴外国和其他先发展的乡村旅游地区的经验,发展本国本地方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去真正了解到别人是怎么把乡村旅游考好的。也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看一些图片介绍,人家是怎样建设的,自己本地方又有更好的资源可以创造出更好风景,7、善用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相结合。让旅游者能过融入其中,和当地的人们能够友好相处在一起。
8、提高创新意识,树立自己的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占地位。城市人要的是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独特别的农耕文化,感受纯朴的乡情。
9、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现在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大家都有衣服和责任去爱护我们们共同的家园。
10、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品牌。如广告,新闻媒体等途径,都可以提高游客的认知度。
11、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会稳步发展下去。
12、提高服务意识,注重自身素质提高。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去的人们 进行培训,然他们了解旅游这一行,游客的需求,知道为这个旅游区提高形象,打造品牌。
第四篇:广水发展旅游经济的建议
广水同城网(880722):广水发展广水旅游业的建议
广水同城网:作为生在广水、长在广水的地道广水人,为家乡的点滴进步骄傲过、自豪过,也为家乡的停滞不前焦虑过。从今天起,作为终生免费发布信息、免费服务广水老乡的广水同城人连续推出我我广水发展献策系列,欢迎大家讨论拍砖,一起参与广水的建设,有时间也去广水同城网(880722)看看、支持下。
我为广水发展献策之一:发展广水旅游业
在这里,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作为广水本地人,结合广水现实,你希望广水发展成一个什么状况?
大家的答案我不知道,我的答案是:结合广水现实,我希望广水发展成一个环境优美、自然和谐、无污染,适合养生居住、生活便利、配套齐全的中小型宜居城市。
作为小城广水、山城广水,我今天抛出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理由如下:
一、广水具有发展旅游的优势,只是没有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关注,我们要开采、开发、要包装,比如:徐家河是湖北省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大贵寺有山有水;三潭瀑布成为华中一景;黑龙潭东沟瀑布群气势宏大;中华山是我国唯一以“中华”命名的山。另外,广水还有99座山寨、应山古“三台八景”、鄂北名楼魁星楼等等。广水市处在三国游、炎帝神农故里、武汉城市圈、河南信阳鸡公山旅游黄金线路上,交通十分便利。实在不行的话,可以聘请专业公司整体开发设计,挖掘潜力。
二、成立主要领导负责机制,统筹全市旅游整体开发,指导广水旅游业的发展,强力推进各项建设,安排旅游专项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和招商引资力度,组建广水旅游投资公司,整体打包,整合各景区内山、水、林、地,以及民营资本、公共财政投入等,将广水建成武汉城市圈休闲度假胜地、湖北旅游经济强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三、以大别山为名头对上立项争资,以旅游业为抓手,推动广水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各景点旅游业的建设,可以以此推动广水的基础设施,完善居民休闲的公园、景区、道路等公共资源,建了这些东西就是广水的、拉动广水的经济发展,从而搞活整个广水经济。现在好多政府都巧立名目,对上争取中央、省市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专门靠地方的财政逐步缓慢建设目前在中国很难行得通、走得快。
四、广水旅游应形成自己的特色,用特色取胜,用特色发展,成立广水级别的旅游发展公司,这样可以带动广水商品交易、凝聚人气、活跃市场、完善基础设施。
五、旅游业发展可以繁荣市场,也和建设美丽广水是一体的,目标是一致的,还旅游业具有可持续性。工厂可以随着效益不好而陷于生产停顿,还会造成大量污染,遗骸子孙万代,毁坏我们广水环境,而旅游就不一样,没有人时我们广水人自己享受,有人时我们发展经济。
六、要懂的包装。广水市马坪镇打造“两圈”饮食大镇和湖北旅游名镇,并确定以注册特色饮食商标和兴建“詹王(传说中的食神厨神)文化广场”为重要推手,对广水本土饮食文化的包装,变传统的“简装”为“精装”,通过饮食品质提升,商标品牌推广,从而促进该餐饮业提档升级、跨越发展,对“马坪甲鱼”、“龚湾西瓜”、“马坪白菜”及“狮子茶叶”等特色饮食及下游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农超对接等一系列包装和推销。
七、加快旅游产业和旅游文化建设,推进三潭门景区、徐家河环库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创建1家4A景区。文化与旅游共荣,加快建设世界农耕文化园、万众风情园、詹王广场等旅游项目,叫响“养生水城”长岭、“饮食大镇”马坪、“风电名镇”吴店等特色品牌,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农耕文化体验地、养生休闲理想地。
第五篇: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示范模板是必要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在正确认识乡村旅游最大特点的基础上,改正已有的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贯以新的、正确的思路才能把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所以开发出一套模板作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工具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