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现状

时间:2019-05-14 04:2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村旅游的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村旅游的现状》。

第一篇:乡村旅游的现状

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后的发展对策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 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 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以下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进行分析

一、我区乡村旅游的现状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由于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无论哪种区位类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结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旅游经济的附加也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但我区目前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初始阶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规模壮大,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区积极引导和培育了一批农、林、渔业的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吸引旅游者,为游客提供观光、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综合服务的乡村旅游点。使旅游业充分切入农业,实现了与“三农”的直接对接,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的发展。目前,我区的乡村旅游点已发展成为全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接待人数接近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数的1/10。农村的产业结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田地里的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销售,绿色蔬菜、水果成为市场的宠儿,甚至在田地里耕作、采摘,体验磨米、磨面都变成了旅游活动。这一切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转变固有观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为“三农”问题的充分解决,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途径。

2、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集休闲与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发动和扶植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旅游产品。我区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

就民族而言,我区大多数为蒙古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在,或以种植为主,或以游牧为生。这些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区乡村传统的节日为例,汉族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伊斯兰教有开端节、古尔邦节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蒙族的“那达慕”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民情风俗旅游资源。另外,盛行于我区农村的游春踏青、摔跤、赛马、射箭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我区的乡村具有美丽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分布在没有工业污染的贫困的山村,而这些山村又是中国独特、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留地,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正是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深深地吸引国内外游客,使旅游接待大大增加。

3、设施逐步完善

我区乡村旅游区接待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交通道路问题也很大程度的得到解决。公路越来越平坦,极大的缩短旅游者在路上所耽误的时间。公路也连接到各乡各村,大大提高乡村的可进入性,也为自驾车旅游提供了方便。各乡村旅游点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整齐划一。许多乡村旅游点建设起了乡村度假别墅、农家饭庄、售货点等旅游服务设施,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扩大了乡村旅游经济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我区还不断探索切合农村实际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逐步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

4、建设农村新面貌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牧生活风貌,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1、管理机构不健全,政府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乡村旅游区涉及农村社区发展、小城镇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旅游业发展、保护等部门和内容,需要一个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但目前各地政府尚无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力度差,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在利益方面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委,经营者的利益、游客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无力解决,从而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顺利发展。

2、相应的政策法规欠缺

目前,我区“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各地政府也无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3、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使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不高、产品生命周期短,巨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有限

1.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源状况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对开发乡村旅游地所需要的条件认识不足。他们往往简单以为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的开发利用便能建成乡村旅游区,对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地所需要的其他资源条件认识不足。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凭热情办旅游,对最终会把乡村旅游办成什么样,能形成什么样的规模和影响心中无数。2.对乡村旅游的市场认识不足上。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与开发商总是一相情愿地把所有的城市居民纳入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范围。其实,乡村旅游对居住在具有城乡一体化特征的中小城市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城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低,市民对城市附近的乡村较为了解,乡村风景对他们缺乏强烈的吸引力,旅游欲望不如大城市的居民那样强烈。因此,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该是那些高度商业化的大、中城市。3.还表现在经营理念与经营意识上。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于乡村旅游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往往重视不够;他们乐意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不愿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社区环境方面投入;他们多以经验经营,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多,团结协作少,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三)无序盲目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

乡村旅游发展对当地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日益加剧。这些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1)在空气品质方面,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正伴随着乡村旅 游的发展、游人的进入以及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大量进入在日益下降。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扬起的尘埃、旅游区内餐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在影响着乡村旅游地的空气质量。

(2)在环境卫生方面,固体垃圾污染问题严重。游客遗弃的饮料瓶、食品袋,经营者遗留 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等固体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河岸、田间到处可见,严重地影响了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

(3)在植被保护方面,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面积正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减少。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破坏性的建设、无规划的道路、餐馆、娱乐场所建设、游客的随意采摘与践踏都是乡村旅游地的植被被破坏的祸首。2.对社区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由于参加乡村旅游的旅游者一般都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城市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经济欠发达的乡村旅游地的弱势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城市游客的大量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最后被同化。同化导致城乡差别的日趋缩小或最终消失,乡村也就因此失去对都市旅游者的吸引力,乡村旅游也将会不复存在。

三、我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解决目前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应从这五方面入手。

(一)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1.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保持独特的乡土气息

乡村意向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鲜明的乡村意象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巨大财富,是一项对城市旅游者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无形旅游资源。乡村意象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氛围,而这种整体氛围的体现,必须靠对内营造和对外宣传两方面结合才能够完成。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在乡村营造一种“可印象性”的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宣传把它推向市场,形成鲜明的乡村意象。保持乡村旅游产品的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的基础。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和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2.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乡村旅游地向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应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的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为确实保护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乡村旅游资源,要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对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由于我区乡村旅游起步晚、底子薄,经营者素质低,要实施规范化管理,就要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育。

(二)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条件

实行规模化经营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条件,全方位、综合性的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实施一体化、联合化经营是实行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在设施设备条件的建设上,要加强乡村旅游地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由于乡村旅游地的旅游者大多来自都市,他们习惯于都市生活的清洁和环境卫生标准,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经营者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重视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在全方位、综合性的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方面,要大力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高桥、吹打乐、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效益的取得应以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效管理为前提,乡村旅游地要根据都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特定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并实施有效的控制,要把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具体运用到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的活动中,用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乡村旅游的产、供、销活动,来解决乡村旅游的供需矛盾。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并维护和增强社会的个性。因此,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起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是保持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乡村旅游利益化和持续化的统一,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营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在旅游发展中得到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参考文献:

1、郑向敏,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全国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0,7

2、罗美安向风行《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管理浅析》,《旅游研究与实践》(1)1999。

3、田至美,《生态旅游发展持续性和利益化的实现途径》,《旅游研究与实践》,(2)2002。

4、杜江向萍,《关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http//

5、郭焕成李少芬主编《新世纪中国观光农业与幸存旅游发展》,广东省肇庆市天一园生态工程有限公司编制,2000年版。

6.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走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698985 7.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

作者:乡村旅游博览会整理发布于:2014/3/20 9:08:44 点击量:126

第二篇: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 “三生”农业,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3.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地方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旅游热点情况更为突出,苏州旅游高峰时,每日游客已逾25万多人次,一些名园如拙政园、留园、西园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间犹如进入拥挤的商场。西安的兵马俑馆、北京故宫、颐和园、杭州灵隐寺、西湖等处情况亦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5、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6.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工业园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7. 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乡村旅游分布

1都市郊区。都市郊区是目前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利用都市郊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环境发展起来的,是城市的后花园。各个城市都有郊区,特别是一些发达的城市,在市中心以达到饱和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是他们好的休闲度假场所。

2景区边缘。景区边缘是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发展起来的,这种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去观光旅游的伴生物,是旅游者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进行的观光游赏。如云南大理、丽江周边旅游景区都属于此。3特色村寨。特色村寨使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许多乡村旅游都和民俗相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和建筑特色。如苗族的苗寨,福建的客家族土楼,岭南居等建筑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4特色农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是利用当地特设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开展观○光、品尝、购买、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

5特色手工艺品和民俗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的手工艺品和民俗来吸引游客,○游客要的是感受稀奇,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2、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1目前我国乡村路邮政处于发展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和农业两种产业交叉形成的,具有两种产业的特征。从旅游的角度看,它提供给游客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具有旅游的基本属性。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它能生产粮、菜、木、果、药、花、肉、蛋、奶、鱼等产品,具有自身的农业生产功能和产品价值。2旅游资源的乡土性。乡村旅游基本依托的是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也加上人为○设计的建筑设施,如草舍、篱笆,组织活动项目如戏水、攀岩、狩猎等,增添了浓郁的野趣,构成一幅“悠悠古韵、浓浓乡情”田园画卷,使游客置身于湖光山色、绿水碧波的世外桃源中。

3客源市场的定势性。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游○赏等旅游功能,这就决定了它的客源目标市场只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因为乡村旅游对居住在具有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城市居民难以产生足够吸引力。它的客源是那些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及农村景观不太了解的城市居民。

○4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参与性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参与性就是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的某个过程的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使游客有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这涉及到一个概念: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它也可以被称为旅游地的社会环境文化,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

6乡村旅游地区大部分,在集中在经济比较好城市郊区,特设农业和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较多人去,市场需求大。

3、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及特征

根据上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可开发出不同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周围的田园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适合开发的主要项目产品有民居旅舍、农家餐馆、花卉盆景观光园、山水酒吧、农家作坊等。“农家乐”这种类型游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深受农民欢迎。

2度假村(区):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高档乡村旅游场所。

3民族民俗风情园:即以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居民生活习俗、○传统农事活动、传统文化和节庆、奇异风情等为基础,开发形成独特地域和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项目。

4观光购物农园:即以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田园风光、种养殖业生产、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为旅游产品,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主要以现代农业体验,特色农业观赏,度假休闲,高科技与高附加值农业示范、应用推广,科普教育,购买、品尝新奇特农产品等旅游过程为游客的消费核心。

5租赁农园: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或家畜出租给市民,市民通过养殖或○种植这些动植物获得农事体验,农民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一种体验旅游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乡下作业,平时则由农园提供者代管。农业租赁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6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它与“农家乐”有点相似,但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其他配套设施也要求具备较高的档次。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乡村俱乐部: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8农村留学学习区:是指部分学校在假期将学生安排到某些农村去体验生活或参○与农村建设,如中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及实习活动。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9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10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

11自然生态游。森林公园,野营地,自然风景区,这都没有经过人们雕琢过的○山山水水,自然生态,这些优美的环境都可以让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三、中国乡村旅游问题透视

透视国内乡村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对众多乡村旅游点发展形势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对乡村旅游业的不重视没有以农业旅游,只是靠山吃山。没有创新,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结果游客去了一次就不再回去了,游客越来越少,越办越差,只好停业。

2、盲目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乡村旅游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盲目性很大;其次,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力度不够。立法管理不健全,大多数“农家乐”协会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从营销来看,许多乡村旅游点尚未形成品牌,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一般处于原始、被动的水平,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宣传手段单调、数量少,且缺乏针对性,风景多、人情少,静态多、动态少。

3、旅游产品单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农家乐”效益下降 目前国内许多乡村旅游点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项目大同小异,尤其是在小范围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彼此间竞争加剧,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部分地区开发效益下降。此外,乡村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及其本身知识性、参与性十分欠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很少注意提升其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及参与性。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的普及,很多游客会把旅游与历史、民俗、宗教、文化、艺术等结合起来,不能满足各层次的人群特别是儿童,这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4、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很强,普遍存在着旺季过旺,导致客源过于集中,脆弱的旅游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难以承受游客的需求,环境不堪重负而遭破坏;淡季过淡,时间过长,一年中淡季持续约6个月,接待游客量不足全年的20%,大量旅游设施闲置,乃至于停业,出现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尴尬局面。季节性太强使得乡村旅游点及其它旅游企业如 宾馆饭店、旅游车辆、旅游餐厅等效益难以提高,不利于吸引资金再进行后续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5、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户为主,其从业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普遍较低,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经营效益也难以得到提升。然而,由企业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经营的乡村旅游点,其规模和效益明显好于并未受过培训的农户。可见,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经营户的经营水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很大。

6、自然生态过度开发,导致许多很自然的东西过度包装,失去了原有的品味,环境破坏大,游客剧增带来了许多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致使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这需要引起重视,这样乡村旅游才能持续发展,吸引游客前往。

7、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个是交通不便利,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有句话说得好,要致富要先修好路。同样,现在发展乡村旅游也要先把路修好,游客也好首要考虑的因素。二个是当地村落的卫生间,休憩场所,娱乐设施都不是很好,不能满足大量的游客。

8、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村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然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要一些资金。然而乡村的农民没有什么资金,又得不到政府支持,招商引资困难。

9、缺少政策和法规。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所以难以保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乡村旅游发展解决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意识。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领导。让大家都有一是参与,把乡村旅游搞起来,越办越好。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住的地方不许豪华的大酒店,只有舒适安全就可以了,交通快速便捷就可以。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4、加强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国家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把游客和乡亲们的利益都保护好了,才有更多人愿意去乡村旅游.乡亲们的兴致才会高涨

5、大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民俗文化。当地有的特设农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6、借鉴外国和其他先发展的乡村旅游地区的经验,发展本国本地方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去真正了解到别人是怎么把乡村旅游考好的。也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看一些图片介绍,人家是怎样建设的,自己本地方又有更好的资源可以创造出更好风景,7、善用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相结合。让旅游者能过融入其中,和当地的人们能够友好相处在一起。

8、提高创新意识,树立自己的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占地位。城市人要的是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独特别的农耕文化,感受纯朴的乡情。

9、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现在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大家都有衣服和责任去爱护我们们共同的家园。

10、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品牌。如广告,新闻媒体等途径,都可以提高游客的认知度。

11、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会稳步发展下去。

12、提高服务意识,注重自身素质提高。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去的人们 进行培训,然他们了解旅游这一行,游客的需求,知道为这个旅游区提高形象,打造品牌。

第三篇:云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总结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以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果园、民族风情表演等为主导的产品,仅局限于观光层次,而结合当地特色资源提供能满足游客观光、购物、猎奇、尝鲜、休闲、度假、参与等多种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的发展尚不成熟。同时,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较为粗放、景点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发展格局。

(2)乡村旅游品牌意识尚未确立。早期云南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低端产品,主要依赖省内游客的自给自足,省外客源较少。以致目前云南乡村旅游尚未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乡村旅游形象较为模糊,没有形成对中、远程旅游者的吸引力。因而云南乡村旅游需要根据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乡村旅游形象建设,塑造云南乡村旅游品牌。

(3)乡村旅游建设投资乏力。乡村旅游开发一直以来被人们看成是一项低投入的开发项目,因而云南各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投资规模都不大,投资渠道不畅,投资方式单一,投资比重偏小,甚至没有任何投资。根据调查统计,各地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投入少,乡村旅游大多是经朋友、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因此,全省乡村旅游投资资金不足,项目执行力度不够,制约了云南乡村旅游资源向资本的转换。(4)乡村旅游未形成产品体系。云南省的乡村旅游没有形成由低至高各个层次有机衔接的旅游产品体系,还处在分散经营、自发发展、单打独斗的状态,因而旅游产品形象不鲜明,市场营销售零散,产品信息还难准确及时地传递到旅游消费者。

2、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分析(1)优势(Strengths)

① 高品位和高丰度的乡村旅游资源。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多为原生态和原真性的资源,不仅资源赋存量大,品位高,而且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首先,乡村生产几乎涵盖了全国农业生产各种气候条件和各种农事活动;其次,拥有各种少数民族的特色建筑和生活习俗;第三,第四,分布有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农耕生产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等等。这些都为开展特色乡村旅游提供的坚实的资源基础,② 拥有国内国外两个客源市场。云南地处面向东南亚、南亚通道的重要通道“连接点”上,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主要门户。云南的乡村旅游既面临省内和国内庞大的客源市场,同时也面临海外和国外极具潜力的客源市场。云南乡村旅游在吸引省内客源市场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在挖潜省外和海外客源市场方面仍然拥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尤其是以云南省原生态的乡村环境和本土文化吸引省外和海外游客方面尚未完全发挥应有的潜力。

③ 拥有较高的旅游产业势能。云南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地位逐渐凸现,已经成为益鸟省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仅在云南省仅次于烟草产业。同时,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开发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举办节庆活动、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培养旅游人才、实施依法治旅等发展旅游的丰富经验,不仅为乡村旅游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旅游氛围,还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劣势(Weakness)

① 可进入性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云南省主要以山地地貌为主,虽然外部交通通过航空建设,其可达性和舒适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甚至在全国还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但是,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其基础设施条件和卫生条件已经成为制约云南乡村旅游产业链延伸的瓶颈。结合云南省的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三通”工程的契机,改善云南乡村旅游可进入性和基础设施条件是重要方向。

② 旅游项目投资过度依赖外来资金。乡村旅游发展的载体是农村和城市郊区,这些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此决定了乡村旅游目的地自身资金天生短缺。然而乡村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开发,它涉及产品开发、村容整治、基础设施、宣传促销等方方面面,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由于自身就属欠发达地区,也非外资非常关注的地区,未来云南乡村旅游开发对外来资金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③ 云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尚未树立。云南旅游整体品牌形象“七彩云南、旅游天堂”已经树立,但云南乡村旅游形象并没有确立,乡村旅游在云南省旅游业中所占地位和应该形成的产品形象都还模糊不清。因此,云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基本缺失,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建设缺乏规划和投入,以致目前主要依赖省内游客的自给自足,省外客源较少。

④ 乡村旅游管理和保护能力欠缺。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还处于大力发展阶段,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是规划、投资、开发和建设,而对科学、经营、营销和保护等能力的建设还相对滞后。目前一些地区偏重于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文化遗产的管理,加之人才的缺乏和,乡村旅游管理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处于水平低,这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挑战。

(3)机遇(Opportunities)

①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可抓住国家政策扶持和优惠的机遇,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盘活乡村资源存量,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更好地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

② 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带来的机遇。云南省自2005年启动旅游业“二次创业”以来,已确立了“富民为先”的发展战略,作为云南省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旅游拥有“富民”的特殊意义和实践“富民”的重要价值,乡村旅游是云南省旅游业深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突破口,乡村旅游将云南旅游“二次创业”获得空前发展的机遇。

③ 假日经济常态化带来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观念改变,特别是假日经济的推动,我国国内旅游增长迅速,并呈现出国内旅游成为消费热点、经济发达地区旅游需求强劲、假日经济常态化发展三大趋势。在此背景下,云南乡村旅游以承载城镇消费者的期望,而面临巨大的市场诉求和空前的市场机遇。

④ 云南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机遇。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能够为乡村旅游储备更多的客源,提高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改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甚至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极点”。目前云南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云南城镇化进程将会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使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扩大,使舒适恬静的田园生活更加让人的向往,也使乡村旅游的资源变得更加宝贵。

(4)威胁(Threat)

① 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面临遭受破坏的威胁。乡村旅游所依托的当地自然环境、农业资源和民族文化,在旅游者大量来到地必定会给旅游地的环境、文化、生活、生产等带来一系列影响。随着乡村旅游的高速发展,大量游客将涌入乡村旅游地,各种生产生活污水、垃圾将成倍增加,农业生产将受到影响,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都会给乡村旅游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挑战。

② 乡村旅游产品趋同和经营方式同质化的威胁。随着各地的积极探索,乡村旅游遍布云南省大大小小的县域及乡镇,各地依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不同文化开发乡村旅游。但是也全省乡村旅游存在着形式趋同和产品同质,差异胸和特色性不足的弊端,没有完全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白花齐放的格局。因此云南乡村旅游就需要考虑开发的针对性,尽量使各地乡村旅游形成自己特色和品牌。

③ 乡村旅游对传统农业经济的替代威胁。传统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基础产业部门,与乡村旅游业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弱质性,这表现在自然风险大、市场风险高、比较利益低下。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效益与旅游发展效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可能替代传统农业生产,进而造成农民“弃农从旅”,以及以土地为主的农业资源的荒废,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粮食安全。

表5-1 云南乡村旅游SWOT分析及策略

总体来说,云南省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和机遇、威胁共同决定了它的发展机会。根据SWOT分析结果,虽然云南省在乡村旅游方面存在诸多劣势和不足,但云南省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及发达的旅游业,将使云南省乡村旅游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乡村旅游发展作用与效益

1、效益分析依据与假设

由于乡村旅游与整个旅游业相互交融,很难从旅游业中把乡村旅游剥离出来。但是为充分研究乡村旅游对云南省旅游业的贡献与价值,本规划本着科学、稳妥、谨慎的原则,尝试将乡村旅游从整个旅游业中剥离出来,并对其进行三大效益的分析,力争较为客观地体现乡村旅游对云南旅游业的贡献。对乡村旅游剥离并进行效益分析的依据与假设如下:

一是参照《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世界旅游组织、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云南省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云南省旅游局)的相关数据,借鉴和参考类似省份等旅游规划中涉及的相关关键指标;

二是在市场分析和预测中把游客按地缘结构分成云南省内的、省外国内的、国际市场的三部分; 三是结合规划编制中进行的抽样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抽样调查,在云南旅游的游客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所产生的消费量(相当于地方旅游收入)占调查总人次所有旅游活动消费量的23.35%,将该数据作为剥离的参照系数之一;

四是假设城镇旅游者也划归乡村旅游者范畴。

2、经济效益分析

(1)乡村旅游收入来源与结构。乡村旅游收入是以乡村作为旅游接待地所获得的旅游者在乡村消费支出的总和,包括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往返目的地的消费支出,在乡村所展开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领域的消费支出出。具体可以将乡村旅游收入分为带动收入和直接收入,带动收入主要包括外部交通支出、电信支出等,直接收入主要包括门票、游赏交通、特色餐饮、娱乐消费、家庭住宿、购物消费等支出。(见表5-2)

表5-2 乡村旅游综合收入来源表

(2)乡村旅游对旅游业的贡献。从2010-2020年,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游客逗留时间将延长,消费支出将增加,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将大幅攀升。根据市场预测可以获得云南乡村旅游对云南省旅游业的贡献情况。预计到2015年乡村旅游上对云南省旅游业的贡献值为18.7%,2020年达到35.19%,达到西方乡村旅游发达国家的结构比例。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系数由0.44增长到0.60,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明显增提高。

表5-3 2010-2015年、2020年云南乡村旅游对云南省旅游业的贡献

除经济效益之外,乡村旅游对旅游业的贡献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减轻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广大乡村地区,旅游活动空间大,若能鼓励条件成熟的乡村地区开发乡村旅游,引导游客到乡村旅游,可以分流旅游者,减轻旅游热

点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省内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提供了可能,也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乡村旅游的溢出效益。通过乡村旅游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效益的经验常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贡献进行分析。

① 对GDP的贡献。根据云南省《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相关预测资料中的有关数据,预测到2015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将达到5800亿元,2020年为8000亿元。以此计算,2015年云南省乡村旅游收入相当于当年全省GDP的比重将达到3.6%左右,2020年将达到5.8%,将为巩固云南省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及建设旅游强省作出重要贡献。

② 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由于各地区及其产业发展的差异,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水平有较大区别。一般情况下,旅游直接总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水平在5%~10%。根据云南省旅游发展的阶段和总体水平,乡村旅游对云南地方财政收入的平均贡献率定为8.5%左右,预计2015年云南省旅游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将达到18.1亿元,到2020年达到47.86亿元。

③ 经济乘数效应。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直接总收入1万元,将带动相关产业创造4.3万元的增值效益。根据云南省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系数,2015年乡村旅游直接收入与间接收入可以确定为1:1.935的比例进行预测,2020年该比例为1:2.58。以此计算,预计到2015年我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生的相关产业带动收益将超过412亿亿元,2020年将达到1452亿元。

3、社会效益分析

(1)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能够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经济转型等作用,而成为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统筹城乡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手段。

(2)拓宽农村扶贫解困新形式。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居民直接利益紧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采取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企业配合、群众参与的多层面旅游扶贫模式,可以扩大扶贫的内涵,就地消化劳动力,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奔康的步伐。

(3)提高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蔬菜、家禽、水果、奶蛋等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带动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为的发展,从而加速地区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4)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综合贡献。一是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通过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娱、购等的消费,就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三是有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高农村老百姓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四是有利于促进观念转变,提高当地居民的文明意识,促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4、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1)对乡村环境保护意识的启迪。农村的自然特色和淳朴民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开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唤醒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2)对乡村自然环境的科技提升。开展乡村旅游需要多方面引进现代科技手段,以改善农村的自然环境、接待设施和基础条件,从而从生产、生活、接待和服务等方面大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3)对乡村本土文化的传承保护。乡村的本土文化是其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广大群众自觉保持文化传统,展示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四篇: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状与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状与建议

藏英豪

一、乡村旅游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国外发展状况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乡村的城堡装修改造成饭店,留宿过往客人,这种饭店称为“帕莱多国营客栈”。同时,规划建设大农场、庄园,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大规模地开展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美国、法国、波兰、日本等国,乡村旅游得到倡导和较大发展,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对当地的乡村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迅猛,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每年给法国农民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二)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都市郊区的一些著名景点附近产生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萌芽形态,主要以提供当地特色餐饮和兜售乡村土产特产为主要表现形式,此时的乡村旅游基本处于依托著名景区景点的自发和粗放式经营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97年以后,乡村开始出现游客采摘等简易的体验类乡村旅游产品,逐渐开始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农场出现。采摘活动是这种经营方式的代表,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都市区旁的乡村地区也开始出现休闲度假的旅游度假村等乡村旅游经营业态。但整体上还缺乏有规模、规划好的乡村旅游形式。第三阶段是在2005年以后,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同时,“十一五”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开始高速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开始介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发较大规模的农场,或者综合利用农村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等资源,提供较多样化的服务。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小了城乡差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京郊很多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不用到城市打工,利用所在农村的绿色环境,农家的特色餐饮吸引城市消费者,就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

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以往的农村经济形式更多的是以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导,间或夹杂蔬菜及水果的种植,还有一些地区从事家禽家畜的养殖。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提供了发展契机,农家特色餐饮、民居住宿、土特产品销售、体验式农庄、农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创造了比原来的农村种植和养殖产业更好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三,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北京周边的郊区山地分布密集,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都具有较多的山地资源。过去,山区意味着交通不便、农民收入低、文化水平落后,而且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展开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的便利为山区乡村旅游的落地生根创造了条件。北京近年创新了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沟域经济”。这些对京郊沟峪的区域规划促进了京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针对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客源需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形式,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近几年,北京乡村旅游业界通过不懈努力,在“农家乐”基础上,开发、培养了一系列差异化、有特色、受到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北京市旅游局也针对到北京郊区的自驾车旅游者和徒步旅游者呈迅猛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完善这些消费者所要求的服务范围和内容。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化

以北京周边农家乐旅游方式为例,这些经营者的思维特征是实用理性,他们重模仿、缺创新,所以经营理念雷同。主要体现在农家庭院的建筑样式、园林风格、室内陈设、菜肴品种、娱乐项目等都比较趋同,缺乏个性化色彩。

(二)乡村旅游经济的过度商业化 过度商业化造成有的农户为了从事农家乐经营,在自家院子旁私搭乱建许多简易设施,然后把这些违建设施承包给其他人经营。有的则是由开发企业投资,在乡村建立大型度假村、豪华酒店以及休闲或娱乐中心,走商业化经营的路子。还有的在景区或乡村附近建造所谓的民俗村,走所谓的民俗表演路数,借机强迫客人消费。商业化运作可以促进农家乐的发展,完善农家乐的产品,增加农家乐的宣传力度,提高乡村农户的经济收入。但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将会使农家乐乡村旅游变味,丢掉传统和淳朴的乡情,同时也丢掉了农家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乡村文化特色。

(三)乡村旅游经营的管理缺失

各种经营组织对乡村旅游地跑马圈地,由于没有规划、各自为战,造成整体环境发展不协调,各家自扫门前雪使农家乐的周边环境无人关心,各家各户密集发展,导致旅游地往日舒缓、错落有致的院落变得繁杂混乱,非常像城市中拥挤的建筑,所不同的只是院子与高楼的区别。占地经营造成植被减少,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长此以往,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逐渐减小,乡村经济的发展将不可持续。

(四)乡村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乡村环境包括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但一些地方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却脱离自然、大兴土木、贪大求洋,不仅与农家乐乡村旅游朴素、本土的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农村环境。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在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乡村旅游的魅力

中国众多的乡村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传承着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积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中国的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西方文化因子,难以保存中国最为原始真实的传统文化面貌。故而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正是促使乡村旅游流行和快速发展的根本。

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静态互动使乡村旅游产品蕴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乡村旅游促进传统乡村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并且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传统艺术发展,而旅游艺术品又可促进传统文化复兴。但是,目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动态互动除极少数是良性互动外,绝大多数却是恶性互动。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首先,根据乡村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特点统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规划必须体现乡村文化,杜绝城市文化的简单复制,杜绝出现乡村中的城市。按照村一级或镇一级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机构,按照旅游主管部门制定的发展建设规划,规范项目的管理,确保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促进乡村旅游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乡村旅游统一经营管理。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乡镇一级或村一级应该制定统一的规范和章程,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对外宣传。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从申办环节到经营管理环节严格控制和监督,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摘牌并停止营业。保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经营的规范性,使其良性发展。

第三,由政府主导,配合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统一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开发核心景区景点,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采取公司推动的形式,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城市游客了解乡村旅游和乡村传统文化。

(二)积极寻找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结合点: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多元化

实践证明,一般的城市游客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的要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游客希望体验真实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无法忍受基础设施、卫生状态、舒适程度等方面的落后。为此,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在尽可能使乡村整体景观和氛围保持浓郁乡村性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以适应城市居民的需求。人们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出游时往往有观光、休闲度假、品尝美食、增长知识、寻幽访古等多重目的。农民通过文艺表演、旅游服务、生产旅游纪念品、直销农副产品等方式来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由此可以扩大旅游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旅游收入有利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减轻农村经济因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而产生波动。

(三)保护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要保证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定要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我们要切实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乡村环境规划,就地取势、借山用水、和谐发展,建筑布局要充分体现山区、丘陵、城郊的特色,严禁私搭乱建,以及对植被的乱砍乱伐。二要全面规范管理,着力美化村容村貌,所有村庄都要尽快改变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严禁乱丢垃圾,乱倒污水,尤其要重点抓好名胜景区、城镇周边的村庄环境整治,努力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三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公路、电路、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建设投入,让每个村庄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四要深化村镇生态创建活动,强化理念、强化机制,实行生态保护和建设一票否决制,推动村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继而保证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04期

第五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调查

城郊农家乐旅游情况调查报告

一、现状

凉州作为农业大区,农业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围绕城郊农家庭院和特色饮食做文章,二环路金羊镇的宋家园村村民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出以果木烤土鸡肉和农家风味小吃为品牌的“农家乐”服务,走出了一条借农家休闲旅游发展农村经济的“农家乐”之路。

宋家园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经济合一的行政村。全村辖XX个村民小组,XX人,XX户,村域面积XX平方公里,全村耕地XX亩,人均XX亩。XX年,在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宋家园村依托地处城郊和紧靠避署度假胜地海藏南湖的区位优势,积极兴建“农家乐”小院,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几年来以果木烤土鸡已成为宋家园村“农家乐”的品牌。截止目前,宋家园村的“农家乐”已发展成为拥有XX家“农家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XX多人,年收入达XX多万元的规模经营的特色产业。在“农家乐”的带动下,村民的人均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由XX年以前的XX元增加到今天的XX元。

二、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使我们感受较深的是,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广大农民对发展“农家乐”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农民主动向旅游部门进行咨询,开办家庭“农家乐”旅游项目。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宋家园村“农家乐”还存在规划不尽合理、配套设施不够完备、街道服务不够规范、“农家乐”建筑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宋家园村“农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

1、在经营理念上,经营业主只重视特色(农家风味)、而忽视了环境(人居环境)、服务(服务水平)的重要性。部分业主将投资绝大多数用于在主体建筑和室内装潢上,而在利用农家小院、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上投入相对较少,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建设上大兴土木,装潢上追求城市气息,使整个

“农家乐”设施失去了原有农家生活这种优势,严重的制约了“农家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在招徕客源上,业主往往采取单打独斗,被动的进行宣传促销,如在门前竖立广告牌、为游客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等,宣传口径不统一,宣传仅局限在各自的接待范围内,业主们走出本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利用网络做大宣传、参与旅游节会进行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要求还不强,使已初具规模的品牌产业不能形成合力。

3、“农家乐”产品粗糙。“农家乐”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还很少。“农家乐”旅游配套设施不全,卫生状况较差。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没有水厕,排污排水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4、安全缺乏保障。在用电方面,由于开办“农家乐”旅游导致农户家用电器增多,负荷加重,而一些农村电线电路长期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极易漏电走火, 农家接待点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尚无必要的制度和规范。部分“农家乐”接待点房前屋后堆满各种杂物,消防设施缺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

5、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农家乐”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还可以,但由于“农家乐”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一些“农家乐”旅游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三、今后发展的思路

根据区“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区要建成“农家乐”接待点800家,其中:城郊乡镇如金羊、高坝、和平建成以饮食服务、采摘、烹饪等参与性的“农家乐”接待点达到300家左右,较远乡镇如清水、清源、长城、武南、黄羊、张义、洪祥、双城等乡镇建成以住宿、农耕、旅游为主的“农家乐”接待点达到500家。

在具体操作上,由区旅游局负责,一是结合各乡镇实际,帮助制定合理规划,引导“农家乐”旅游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出台凉州区“农家乐”规范管理办法和星级“农家乐”旅游评定细则,指导我区“农家乐”接待点建成为卫生整洁,公共信息符号规范的新型农村示范点。

四、规范的措施

为了促进凉州区“农家乐”旅游这个新兴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根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要理顺“农家乐”旅游的管理体制。尽快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这是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农家乐”旅游现状来看,“农家乐”旅游一般为农民自发建设开发,对“农家乐”的审批立项和规划建设,旅游部门基本上没法插手,不能对“农家乐”旅游进行很好的行业管理和对外宣传。因此,建议城建、工商、土地、农业等部门在“农家乐”审批和项目帮扶过程中,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规划指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参与备案审批,以真正形成行业对口管理,推动全区城郊乡村“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要广开财路,加大资金投入。当前“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还是农民自发投入,经济实力普遍较差。因此,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同时,政府应针对“农家乐”这一专门现象出台真正具有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来扶持其快速发展。

三是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农村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

四是要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所以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对于促进今后“农家乐”旅游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总之,这种“农游合一”的“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对调整我区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规范,我区“农家乐”旅游势必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先锋,使我区文物古迹游与生态农业观光游有机结合,进而推动凉州旅游走向繁荣。

下载乡村旅游的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旅游的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调查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调查 姓 名:明 敏 1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发达地区城市居民对休闲观光、度假娱乐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怡情山水、回归自然,游览休闲农庄,已成为......

    乡村旅游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讲稿5篇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农家乐的企业成长研究 你们的问题是什么? 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 你们的组织性质是什么?规模、经营环境、潜在客源、顾客偏好 你们的经营、管理......

    厦门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厦门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建议 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活动的种类和领域正在不断扩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成员,并逐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

    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导语:别将过去抱的太紧,因为那样你就腾不出手来拥抱现在了。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乡村旅游调查报告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乡村旅游调查报告从1998年国家旅游......

    乡村旅游工作计划

    乡村旅游工作计划范文围绕全县打造“文化旅游名县”战略目标和大力实施全域旅游的战略举措,按照《20**年度乡镇文化旅游发展目标考核方案》(**文旅委〔20**〕2号)要求,为切实抓......

    乡村旅游介绍

    乡村旅游 概念: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

    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的一种。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近期,乡村旅游往往和新农村建设联系......

    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