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的一种。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近期,乡村旅游往往和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根据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
式之一,因为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目录 编辑本段乡村旅游规划内容包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策划、规划与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编辑本段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本底
优秀的环境:有山,有水,有农田; 突出的产业:农林牧副渔; 悠久的历史:有文化、有遗迹; 良好的区位:临近大城市、临近景区; 其它特色:旺盛的需求、独特的发展优势 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
1、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
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如云南的傣乡、贵州的苗乡、广西的壮乡、湖南的瑶乡、海南的黎乡、新疆的维乡、浙江的畲乡、西藏的藏乡等都具有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景观。这些少数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在,或以种植为主,或以游牧为生,或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或以独特的生活习惯世代繁衍生存。这些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国乡村传统的节日为例,汉族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苗族有“赶秋”,彝族有火把节,壮族有歌墟,傣族有泼水节;伊斯兰教有开端节、古尔邦节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传统的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泼水节,贵阳苗族四月八,内蒙古蒙族的“那达慕”,丽江的龙王庙会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民情风俗旅游资源。另外,盛行于我国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摔跤、赛马、射箭、斗牛、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2、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
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梯田重叠,山清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棉海稻浪菜花飘香;海乡依陆临海、海阔天高,阳光海浪沙滩迷人;内蒙古草原的牧乡,地势坦荡,羊群如云;大小兴安岭的林乡,莽莽林海、茫茫雪原,气魄宏大„„另外,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在乡村自然景观表现上亦更加丰富,如广东、四川盆地的蔗乡,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的果乡,长江中、下游的竹乡,江、浙、皖、闽的茶乡,华北平原的棉乡,新疆吐鲁番的瓜果之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3、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
我国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如盛行于我国乡村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农村的大秧歌,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广西的“唱哈”会,里下河水乡的“荡湖船”等脍炙人口。我国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天津乡间的杨柳青年画、潍坊年画,贵州的腊染,南通的扎染,常熟的花边,以及各种刺绣、草编、竹编、木雕、石雕、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人欢迎。我国乡村自古以来流传有各种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笑话、轶闻,引人入胜,耐人回味。流传于云南民间的阿诗玛、壮乡的刘三姐、内蒙古草原上的江格尔、苏南水乡的沈七哥,都能使游客听之动情,如醉如痴。另外,乡村烹食风味独特。四川的麻婆豆腐以辣闻名,湖南的臭豆腐以臭著称,内蒙古草原上的涮羊肉味美肉嫩,新疆的羊肉串香气扑鼻,这些乡村烹饪文化对广大的外国旅游者尤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4、风格迥异乡村民居建筑
乡村民居建筑,不但能给游人以奇趣,而且还可为游客提借憩息的场所。不同风格的民居,给游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于受地形、气候、建筑材料、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民居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青藏高原上的碉房,内蒙古草原上的毡包,喀什乡村的“阿以旺”,云南农村的“干阑”,苗乡的“吊脚楼”,纳西族的“井干”,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等可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使游客耳目一新。另外,我国乡村中还有众多古代民居与建筑,如安徽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栋宇鳞次,布局精巧,砖石木雕琳琅满目,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我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纵贯苏北江淮之间的古邗沟为吴王夫差所开,沿河阡陌纵横、风车摇转、相映成趣;四川秦汉时所辟的蜀道,穿行于川北山乡崇岭,广植松柏,称“翠云廊”,壮观而幽美;广西侗乡有一风雨桥,桥上建亭,形态奇特,也是乡民贸易聚会之所,富有民族特色,为侗乡一胜景。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乡韵无穷,令人叫绝。
5、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
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在边远偏僻的乡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劳动方式,有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原始劳作阶段。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这些劳作诸如水车灌溉、驴马拉磨、老牛碾谷、木机织布、手推小车、石臼舂米、渔鹰捕鱼、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赶鸭群、牧牛羊等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编辑本段乡村旅游规划的特点
第一,需求量很大。旅游者寻求差旱。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
第二,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
第三,与一般性的度假旅游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休闲度假旅游是较观光游更为成熟的旅游类型。一些休闲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对休闲度假的价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游者偏向于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游,乡村游具有如下特点:乡村游针对的主要是周边的城镇市场,因此旅行的距离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长线休闲度假;乡村游的旅游者对旅游的价格比较敏感(相对于散客游和家庭游,单位集体出游的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可能与现在乡村游市场还不是太成熟,没有形成旅游者可信赖的品牌效应有关;乡村游一般距离近,旅游时间短。魏小安在《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一文中认为,乡村游的市场层次比较分明:市民活动和农民活动基本是大众化的旅游,属于比较低档的消费;部门活动属于中档消费;企业活动层次较高,属于高档消费。因此可以说,乡村游的需求市场是一个差异化的市场。
且采取这两种形式的旅游者不在少数。旅行社应关注这两种形式的市场开发,在一定意义上需要旅行社转变角色,适应市场需求。
具体地讲,针对乡村游散客,旅行社需要在产品设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满足乡村游散客的需求。比如,进一步提高产品组合的灵活度,为游客提供专业的线路设计的意见;提供一些代理服务,而不一定是包价旅行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专业化咨询服务等等。针对单位团体乡村游,则应该加强与单位的联系,完善客户管理,根据单位情况量身定做产品,并且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回头客。
编辑本段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一、城乡统筹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的联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对“三农”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城乡统筹是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需要,是探索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也是探索乡村旅游规划和发展模式的需要。
(一)城乡一体化与城乡总体规划。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重点和难度是在农村,如果“三农”问题不能合理有效的解决,全面小康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大思路、大举措,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它把城乡一体化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新的战略地位。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按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去研究和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为一体,联系城市研究农村,联系农村研究城市。
城乡总体规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方式。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扭转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问题,就必须重视城乡总体规划,使城乡健康持续地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实质,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
(二)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规划。乡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以乡村为载体努力寻找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道路。乡村是我国建制最小的行政地域单元的群体,它既接受周围城
镇的辐射,又对乡村居民产生直接的辐射作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基本原则。乡村发展规划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和手段。在乡村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考虑环境、生态和资源的相互协调性,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能力,不能盲目扩大乡村的规模,也不能让乡村以城市为模板进行复制。规划的重点是考虑如何有效节约用地,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如何提高乡村规划设计水平,改变千镇一面的状态等,改变乡村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乡村发展规划恰恰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途径,乡村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发展规划的目的和指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乡村创新经济学与乡村旅游规划。乡村创新经济学是瑞典延雪平大学商学院维尔特教授等在总结欧洲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推崇区域社会资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依据乡村特有的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城乡合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创新经济学立足于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居民点分布及规模等不同特点,按照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乡村发展进行有区别的规划,坚持产业发展与居民点体系建设互动协调的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的原则,研究乡村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合理安排生产用地,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乡村可以根据本身特点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或根据乡村建筑风格塑造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如,江南乡村小巧玲珑的民居、北方乡村厚实的四合院、华中乡村封闭的天井和马头墙、西南乡村的木楼竹楼、西北乡村的窑洞等都直接和形象的烘托出乡村的特色,乡村规划可以根据特有的资源和特色发展旅游业,这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践。
第二篇: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怎么写?小编为大家带来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欢迎阅读!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一)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式,支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开展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实现稳定脱贫。到2020年,全市建设98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每个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通过乡村旅游带动10%贫困人口脱贫。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旅游扶贫规划公益行动。将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市“十三五”旅游业规划重要内容。支持宜游贫困村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对贫困村发展旅游产业和开展旅游扶贫给予规划指导和项目策划,针对贫困户推出一批适合参与经营的旅游小项目。
(二)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加大重点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条件。优化重点村乡村公路、慢行道、停车场、标识标牌等交通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建设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加强重点村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环境卫生等基础条件,每个重点村至少建成一座旅游厕所。
(三)实施旅游产品开发行动。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对有乡村旅游资源的重点村进行招商开发。指导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村创建A级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景观名镇(村)、旅游示范村。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庄、森林旅游人家、特色民宿、汽车营地、帐篷营地等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乡村摄影、踏青赏花、避暑、晒秋、“候鸟村”、养生养老、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推动农副土特产品的旅游化和品牌化包装。
(四)实施旅游扶贫增收致富行动。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群众依托景区发展种植养殖、餐饮住宿、农家乐、特色旅游商品。采取“公司+农户”、“农家乐协会+农户”等形式带动创收扶贫。引导和扶持贫困户开展旅游创业就业,通过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提供接待服务、出售土特产品、收取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途径实现脱贫。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内、免担保免抵押、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组织50家旅游企业就近吸纳1000名贫困人口就业。
(五)实施旅游重点村宣传推广行动。支持重点村通过网络、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将重点村纳入全市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媒体和旅行商赴贫困地区开展踩线采风活动。支持和培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周边城市游客为重点,推广乡村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六)实施旅游扶贫人才培训行动。把加大人才培训作为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分级分类加强对旅游扶贫村村官、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户、从业人员的培训。每年培训乡村旅游个体经营户(贫困户)100人次,乡村旅游服务人员300人次。开展教育扶贫助学活动,落实中职免学费政策,支持特困家庭子女进入省旅游学校学习,对大别山特困地区实施送教上门。到2018年,实现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旅游部门牵头、扶贫等相关部门配合的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卫生等问题。完善用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式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对新评定的乡村旅游景区(点)、农家乐和旅游新业态项目,按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政策规定给予奖补。各商业银行每年安排1-2个信贷产品支持乡村旅游产业示范扶贫项目。
(三)开展评估考核。建立旅游扶贫观测点,开展旅游扶贫动态跟踪监测。建立旅游扶贫开发督导考核机制,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情况的重要内容,引入第三方评估,加强检查考核。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二)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围绕《赣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规划》,结合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要形式,以90个“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重点,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要素,不断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改善生态人文环境,提升旅游产品,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做到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二、工作目标
(一)近期目标(XX-XX年)
到XX年,旅游扶贫涉及农村人口年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年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个百分点以上。平均每年提供6000个以上直接就业机会。到XX年,围绕十大产品体系,建设10个旅游扶贫示范引领项目,40个重点旅游扶贫镇,300个旅游扶贫示范点。通过培育一批美誉度高的旅游产品及项目带动的综合产业区,初步形成旅游扶贫产业格局。
(二)远期目标(XX-2020年)
到2020年,旅游扶贫涉及农村人口年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年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个百分点以上,平均每年提供8000个以上直接就业机会。到2020年,建成30个旅游扶贫示范引领项目,100个重点旅游扶贫镇,1000个旅游扶贫示范点(项目)。构建成以核心项目引领、重点项目支撑、示范点全面发展为坚实基础的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行动计划
根据以上目标,每制订当年旅游扶贫行动计划,推进旅游扶贫落到实处。
三、主要措施
(一)建设旅游大项目带动就业扶贫。着力推进3A级以上景区、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三星级以上酒店及大型观光农林业等旅游项目建设,扩大贫困人口直接从业和间接从业人数,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实现旅游扶贫目标。
(二)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创业扶贫。按照我市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分布情况,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形地貌特点,深入开发农村古村古镇旅游资源,按规划、有计划地引导乡村旅游发展传统农家乐、休闲农庄、景区依托、民俗风情、品牌餐饮、乡村酒店、古村聚落等不同模式,使农民不仅可以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而且用好用足生产资源和相关资源,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成为企业经营主体,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通过旅游资源入股、投工投劳等运作模式带动创收扶贫。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能人带农户(贫困户),能人吸纳或租赁贫困户山林、果园、土地、房产等生产资料、资源合作参股,共同建设等形式。由政府规划,企业或能人牵头,市场化运作。引导、鼓励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能人进行开发建设,根据需要吸纳或租赁贫困户的部分果园、鱼塘、山林、土地等生产资源作价参股,经营业主返聘贫困户家中劳动力在经济实体中从事管理和生产。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渠道。
(四)大力开发和发展旅游商品带动造血扶贫。充分挖掘我市特有的客家饮食文化和手工技艺,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竹木、地矿等资源,采用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发展旅游食品和旅游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商品企业和品牌,促进农副产品增产扩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如,充分整合赣南脐橙、南安板鸭、大余芋荷、信丰萝卜干、石城莲子、崇义酸枣糕、宁都肉丸、兴国鱼丝、会昌豆腐干等特色旅游食品,包装提升三僚罗盘、石城砚、黄梅(石壶)、藤编等特色手工艺品档次,形成相对统一的品牌形象对外宣传推广和销售。积极开辟旅游商品电子商务,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旅游商品销售,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做到网店与实体店销售齐头并进,不断扩大网上购买的比例,提升我市旅游商品流通市场竞争力。
四、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XX年4月底前)
对各县(市、区)特别是11个贫困县的90个“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调查摸底,按照旅游资源、农业特色、民俗文化、手工艺品、基础条件等不同情况,列出相应的建设计划,并选择一批具有特色的镇村进行旅游扶贫试点。4月底前将调查摸底表和建设计划报至市旅发委。
(二)试点建设阶段(XX年5月XX年12月)
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结合《赣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规划》布局,在选出的试点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完善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制定扶贫村发展旅游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组织旅游专家入村进行诊断式指导培训;协助培育1-2个特色观光农业项目;扶持1-3家乡村旅游经营户(家庭旅馆、A级乡村旅游点、农家餐菜馆、民俗体验馆等);引进一个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成立旅游合作社或帮助村里建立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和队伍;成立农民表演队并培育一台民俗演出;开展村民旅游业务培训和文明礼貌教育;制定乡村旅游宣传推广计划,制作发布宣传品或网页,帮助开拓市场;策划一个乡村节庆活动。针对扶贫村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扶贫项目,精准施力,因地制宜,确保旅游扶贫取得实效。
(三)全面推广阶段(XX年1月2020年11月)
总结前期试点建设取得的成效,制定和实施二期建设计划,把行之有效的旅游扶贫方法模式向全市推广。
(四)总结验收阶段(2020年12月)
对旅游扶贫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旅游扶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验收。
五、政策保障
(一)用地保障政策。将旅游项目列为我市重点发展项目,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优先予以保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用以支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在承包农户自愿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可以依法有偿流转使用农用地,按规定办理相关证照。鼓励支持经营业主依法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乡村旅游开发。
(二)金融信贷政策。鼓励经营业主通过银行贷款建设农家旅馆。对评定后的三星级以上农家旅馆,项目建设银行贷款20万元以上且银行贷款利息已经发生的,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市县两级贷款贴息扶持(具体计算办法按实际贷款额及银行利率为准),贴息期从评定年起算,最长不超过三年(项目贷款合同期不足三年的,以贷款合同期限为准)。
(三)对口帮扶政策。凡XX年后新评为且要享受政府奖补的国家3A级以上景区、省级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旅游产品生产加工等企业,安排吸纳贫困人员的就业比例不得低于企业总员工的15%。
(四)奖励支持政策。对新评定的A级景区、A级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品牌,按市里有关政策兑现奖励。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和性质,整合部门的资源、政策、资金,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统筹一致推进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旅发委)负责做好旅游扶贫日常工作及调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强化要素保障。各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赣州市委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赣市发6号)文件精神,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口部门的支持帮助,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尽可能争取多的政策、资金、项目扶持。
(三)形成推进合力。市县乡三级要积极整合和吸纳社会力量开展旅游扶贫。旅游企业开展“一帮一”对口帮扶,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开展旅游扶贫志愿者服务,真正把旅游扶贫工作引向深入,形成全行业全社会扶贫氛围,如期实现旅游扶贫工作目标。市旅发委要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发现先进典型,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在全市旅游系统形成扶贫济困的正能量。
(四)狠抓工作落实。市、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每年的旅游扶贫工作行动计划,对工作目标要建立倒排推进工作时间表,落实专人负责,建立严格目标考核机制,各项目建设单位和个人,要把项目扶贫作为第一要务,在资源利用,企业用工安排上,首先考虑贫困户利益,充分发挥旅游项目的扶贫带动作用。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贯彻实施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XX-2018年减少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400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9-2020年减少1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347万贫困人口脱贫。
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二)基本原则
中央统筹、地方负责。按照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县(市、区、旗)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各相关部门负责制定配套方案,明确工作部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负责本辖区内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整合省内资源予以支持。各县(市、区、旗)政府要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
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根据行动方案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倾斜,形成旅游扶贫开发合力。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模式。创新投融资方式和途径,为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精准施策、提高实效。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精准锁定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切实提高乡村旅游扶贫脱贫工作成效。
二、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主要任务
(一)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各地要将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脱贫攻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交通建设等规划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旅游规划与村镇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合并编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比较集中的省市,应当编制区域旅游扶贫规划,打造沿山、沿河、沿路、沿湖、沿海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带(区),整村整镇、成带成片、全景全域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乡村旅游扶贫应充分体现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帮扶途径、支持措施和收益安排。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积极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景区,引导生活在周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依托乡村旅游就业脱贫。集中精力解决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和危桥改造,对不能安全通客车的窄路基路面公路合理进行加宽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推进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到干线公路的连接线、旅游路建设,改善重点景点景区的交通条件。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开展“六小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对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贫困户实施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整”工程,提升改善旅游接待条件。
(三)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各地要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乡村旅游产品。要发展一批以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策划一批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参与型的旅游娱乐活动,大力开发徒步健身、乡村体育休闲运动,培育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帐篷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
(四)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宣传推介,通过电商平台、节庆推广、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宣传。大力推广乡村度假生活理念,开展乡村旅游进社区、高校、企业单位等宣传,把乡村旅游点变成“单位的疗养院”、“学校的实践基地”、“社区的活动中心”。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推介民宿客栈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引导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挖掘当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举办农事节庆游、山水美景游、民俗风景、农家乐厨艺大赛等系列节庆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五)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各地要创新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种子工程”,培养一批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师,深入基层一线、面对贫困群众进行技能辅导。
三、乡村旅游扶贫八大行动
1、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大力改善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启动“六小工程”,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标识标牌。到2020年全国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六小工程”和“厕所革命”全覆盖,5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三改一整”工程。
2、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行动。组织和支持300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围绕旅游产品建设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每年促成不少于5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与规划设计单位结对,5年完成30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编制。
3、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推进专项行动。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邻近的重点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开展旅游电商万村千店行动,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一村一店”、“旅游淘宝村”、“旅游扶贫村+特色馆”立体扶贫,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为贫困地区开设扶贫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到2020年,全国建设1000家“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销售产值8000亿元,带动不低于50万户贫困户脱贫;建设1000个乡村旅游扶贫电商示范村,每年实现旅游商品销售100亿元。
4、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组织动员全国1万家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等单位,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帮扶脱贫。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通过5年时间解决1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脱贫。
5、百万乡村旅游创客专项行动。组织和引导百万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创意研发、产品开发、宣传推广,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型提升、创新发展。到2020年,全国培育100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示范乡村。
6、金融支持旅游扶贫专项行动。加快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库建设,统筹资源支持国开行、农发行等银行创新金融服务,设计符合旅游扶贫项目特点、与旅游扶贫项目周期相匹配的支持产品。探索建立乡村旅游投融资主体、担保平台、风险准备金制度及信用评级体系,优先在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授信,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相关部门给予贷款贴息。积极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扶贫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增收的情况,为景区、能人、企业(合作社)提供成本低、期限长的信贷支持。每年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项目不少于1000个,资金不少于3000亿元。
7、扶贫模式创新推广专项行动。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扶贫新模式,按照景区扶贫加分政策,鼓励每个4A、5A级景区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不少于3个,每个能人带动不少于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合作社带动不少于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招工、订单采购农产品、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帮扶脱贫。加快扶贫创新模式推广,到2020年,全国建设旅游扶贫示范景区1000个、企业(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基地1万家,培育旅游扶贫带头人5万个,带动80万户贫困户脱贫。
8、旅游扶贫人才素质提升专项行动。设立乡村旅游扶贫东部、西部培训基地,组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专家库”,动员规划、管理、营销专业人才到扶贫开发重点县、易地扶贫搬迁小镇、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公益指导培训。到2020年前,各省要以市、县为基础,建立地方培训基地,实现对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全覆盖,培养旅游扶贫带头人10万人。
四、实施保障
(一)明确任务分工。建立由旅游、发改、国土资源、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加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机制。旅游部门建立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点村的旅游规划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市场监管以及跟踪统计工作。发展改革部门加强重点村和周边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交通运输部门指导协调重点村交通体系发展和重点村、重点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重点村开展规划建设,合理安排乡村旅游扶贫各项用地的规模、布局和时序。环保部门指导重点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重点村人居环境改善、风景名胜区保护和规划建设。水利部门负责指导乡村河流、湖泊、水利风景区资源保护利用。农业部门负责重点村的特色农产品开发,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林业部门指导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打造精品景区。扶贫办负责协调利用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支持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旅游扶贫的金融支持。
(二)加强组织协调。各地将旅游扶贫工作有机融入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大局,构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旅游扶贫体系,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打好组合拳,形成政策合力。
(三)强化督查考核。各地应建立旅游扶贫开发督导考核机制,把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及时开展旅游扶贫情况动态跟踪监测、督导检查,每年年底进行考核。各地要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微信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旅游扶贫成果,进一步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推动各方参与旅游扶贫,共同分享旅游扶贫成果。
各省区市旅游部门牵头,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推进落实行动方案的具体举措,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第三篇:乡村旅游规划,赢利点分析
北京创行合一旅游规划设计院
乡村旅游规划,赢利点分析
地产、餐饮、住宿、娱乐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的赢利点···许多旅游投资商现在都在投资景区,但对于景区的投资模式与盈利模式完全没有搞清楚,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为啥做乡村旅游,更不清楚将来计划怎么搞乡村旅游。笔者在这里提出几个赢利点设计的突破路径:
第一:门票收益。一个乡村旅游景区要想在门票上获取收益,未尝不可,尽管有很多高调论者要废除门票收取费用,但是我国现有景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还是以门票收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乡村旅游景区也不要搞例外,关键是要做到门票收的合理收的有理由,不能啥也没有就让游客掏门票来买单。一方面从做景区游乐休闲内容,另一方面做景区附加服务来使门票价值理所应当。比如我可以收20的门票,但是我最后给游客一盒草莓;或者我收20的门票但可以进来两次,降低游客所花费的心理价值,提供高价值的休闲服务。
第二:餐饮、住宿收益。这是大多数景区都会想到的,计划将来做餐饮或者做住宿。其实这是除了景区之外的其他商业也具有的模式,住宿有特色酒店、连锁酒店等业态,吃饭有餐馆、小吃街、城市商业街等等,通过餐饮、住宿收益确定盈利模式时,就必须做到让游客没得选择,必须在这里吃和住才能保证这种盈利模式的可行性。比如一个景区设置了四个小时的游乐内容,中间肯定有一顿饭的时间,增加了需求,同时我们通过景区特色餐饮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和需求,这样餐饮收入就变的名正言顺了。同样,住宿也是,六七个小时的游乐内容,加上晚上还有活动内容,给游客制造不得不住的理由···
第三:综合收益。这种路径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模式设计体系。而不是想到哪里我就计划挣哪里的钱。比如一个景区出售土鸡蛋,顺理成章挣了商品的钱,还提供景区土特产品的送货上门,还挣了这套流程的钱。再比如一个景区有好的环境,提供了一套可以写生的服务与环境,对于这种市场客群,他挣了其他的附加值。旅游最终要通过的是这种旅游手段来提高产品自身的附加值,附加值如何提升就是一个完整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品牌收益。裸心谷有好多地方要加盟,这是品牌的结果。也是新生代旅游景区发展的模式之一。通过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升级,通过产业链的延
北京创行合一旅游规划设计院
伸和自身品牌美誉度的提升来提高景区的品牌价值,打造品牌的主要目标是形成游客的心理预期。
第四篇:如何破解乡村旅游规划同质化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改变农村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政府从中尝到甜头,争先恐后发展起乡村旅游。但全国许多地方在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时,缺乏创新,照搬其他地区旅游项目,发展思路与理念大同小异,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个性和特色。本文以《重庆梨博园旅游总体规划》为例,对同质化竞争下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进行经验总结,对乡村旅游的项目创新进行探讨。
独具魅力的梨文化主题博览园
梨博园位于永川区海拔600米的黄瓜山上,黄瓜山近几年正在重点打造中华梨村景区。项目地位于中华梨村北部,其规划用地903亩。有箭竹湖、斧头山、梨树等资源。项目地面积不大、海拔不高、资源不丰、文化不深,如何在这样一片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做成一个出色、出彩的规划成为摆在每个项目组成员面前的难题。如何在众多乡村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如何对项目地进行定位?如何既能让甲方满意、政府满意,又能让当地居民受益?这几个问题能否找到答案,也成了我们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
通过对项目地资源的梳理,文化内涵的挖掘,项目组认为,梨文化是旅游区的核心文化,需要进行深入挖掘,要将梨文化的内涵做足、做够、做精。把梨文化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并将文化内涵延伸,涉及爱情文化、养生文化、乡村文化、戏曲文化。
确定文化主线后,使得规划脉络更清晰,但仅有文化还不够,还必须将这种文化进行物化,通过一定的硬件载体和软件载体展现出来。在梨文化主题的开发上,项目组确定从时间、空间、文化维度进行三维立体开发。
通过对文化内涵的解析,立足于资源分布现状和开发建设条件,将旅游区空间布局确定为 “一心五区”。一心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五区分别为知书达“梨”——梨文化体验区、梨园春色——梨园观赏区、诗“梨”人家——农业观光体验区、杏雨梨云——休闲养生区、万“梨”长征——时尚运动区。
在“一心五区”的空间布局上,项目组策划了一系列与梨相关的旅游项目,并将旅游区定位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梨文化主题博览园。
六大策略破解乡村旅游规划同质化
目前,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可谓遍地开花,乡村旅游规划质量参差不齐,很多规划项目创新性不够,项目雷同,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通用,发展思路与理念近似,区域旅游形象、目标、定位、产品同化,失去了个性和特色。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新形势下的乡村旅游规划如何创新,笔者通过对梨博园的总体规划,以及以往乡村旅游规划编制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与读者交流探讨。
1、沟通是前提
良好的沟通能提高效率,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沟通又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方面是指既要在前期打标阶段多与甲方沟通,又要在中标后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与甲方多交流,贯穿于整个规划的始终。纵向方面是指既要与甲方、业主多探讨,又要向旅游局、规划局、环保局、建设局等各个部门多汇报,涉及旅游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
2、资源是基础
任何旅游规划都不能脱离资源现状进行天马行空的乱编,必须立足当地资源基础,实事求是,在充分挖掘、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价值最大化,将资源转化为产品。而乡村旅游景区更多的属于资源依托型景区,因此更不能脱离资源谈规划,要将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味发挥到极致。
3、文化是灵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景区是缺乏生命力的。对文化的梳理和挖掘在众多的乡村旅游规划中显得尤为缺失,因此导致众多的乡村旅游景区千篇一律,雷同性十分严重,大多数游客去就是“爬爬山、赏赏花、尝尝果、吃吃饭”,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景区变得苍白,缺乏长久的吸引力。
4、创新是关键
创新是多方面的,涉及规划的方方面面,既要有理念的创新,又有要产品和项目的创新,大到一个项目的案名、形象定位、分区,小到一个标识系统、景观小品,都需要创新。尤其是在项目的设置上,更要有超前性和创新性,才能满足需求日益多样化的游客需求。乡村旅游规划的创新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在乡村生态景观为基底的基础上,引进高科技的生态体验农业项目,也可以打造一种情趣化的乡村生态环境,也可以营造一种创意性的度假生活方式。
5、落地是标准
落地性、可操作性对旅游规划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落地性成为了检验旅游规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参与不同规划项目的过程中,笔者都深深感觉到,几乎所有的甲方都把落地摆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一个旅游规划再有创新性,再能打动领导者的心,如果最终不能落地,这个规划也是失败的。
6、多元是趋势
多元化包括旅游产品和产业互动两方面的内容。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不适应旅游发展的趋势了,必须根据不同的旅游市场,设置不同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此外,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因此,旅游规划还必须突破单一的旅游产业,形成泛旅游产业整合,产生产业聚集效应。乡村旅游规划更应如此,既要关注旅游业本身的发展,也要关注与之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规划经验,从乡村旅游的含义、发展趋势,到乡村旅游规划策划、全国布局以及乡村旅游扶贫政策都有深刻见解,拥有多项乡村旅游规划案例,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
第五篇:关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建议
关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建议
一、规划的思路
规划是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其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直接对规划的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湖南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于2008年已编制完成了《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但该规划对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农民技能培训、规避假日经济等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是涉及休闲旅游者的休闲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 它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休闲旅游者的休闲旅游活动和环境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休闲旅游行动在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 要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 在编制规划时必须对休闲旅游区的地质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和涉及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 以便针对开展休闲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 并采取积极措施, 消除或减少污染源。
笔者认为要使规划成为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不仅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符合农业多功能拓展的需求、符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期,符合规划实施主体(企业或协会或农民)的意愿, 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前瞻性和农业产业项目的支撑。
从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 其最大的问题是实施主体的效益不高, 缺乏可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效益低下限制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其实施主体的效益就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内容, 而提高效益的关键是发展新型的、适当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环保产业。同时还要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覆盖面, 转移一定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力培训农民使之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者, 与此同时加大同旅游部门、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合理规避假日经济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来的冲击。
从湖南省的地域分布来看, 湖南地域差异明显, 域内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交通区位、经济条件等差别很大。这就使不同地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应具有各自特色, 特别是作为支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要符合当地特色。
通过以上分析和大量的调查、考证, 笔者认为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不仅仅只是某个项目的规划, 而是一个复杂的规划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体现省-市-县-乡或村四级规划层次, 它还要包括产业发展规划、基础公共设施规划、社会保障规划等内容。因而该规划体系至少包括省-市-县-乡或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专题规划等五个方面的规划, 这里只讨论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中产业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 没有产业的支撑,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只是一句空话。产业发展规划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难的地方;而如何确定产业又是产业发展规划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产业的确定不仅要依据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政策, 还要分析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已形成的产业优势, 避免产业雷同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要规划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的、绿色环保产业。产业确定后, 还要规划合理的、具有一定操作性的促进产业发展的经营组织模式。
二、制定好规划的措施
1、提高认识、重视规划工作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实施主体是企业或协会或农民, 让实施主体和政府重视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干群的认识, 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 要化为实际的行动;二是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 制定规划是国家支持的前提条件, 没有制定规划的一律不能获得国家支持;三是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使规划适合发展主体的要求, 发展主体按规划实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组建规划队伍
规划是一项系统工作, 它涉及农业、旅游、社会、自然人文、民俗风情、生态等方面, 这就需要规划设计单位的专家团队的专业广, 并且符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各专业人才的要求。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起步晚、没有现成的规划模式可借鉴, 并且规划时间跨度较长(一般为5-10 年,展望期为20年甚至更长), 这就需要规划人员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预测能力。为了组建优秀的规划队伍,其主管部门应制定规划设计单位的门槛要求, 委派相关协会对相关单位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资格的认证工作, 并实行规划人员的上岗证制度。
3、提高实施主体在规划中的参与度
企业或协会或农民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 规划要落到实处, 需要得到规划实施主体的认可, 关键在于提高实施主体在规划中的参与度。
一是规划编制人员要充分了解规划实施主体的需要, 并在规划中体现这些要求;二是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征求他们的意见, 其规划方案要经过多重反馈、多次讨论确定;三是规划完成后要进行公示, 让更多的干群了解规划, 并监督规划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