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汽车运营行业发展现状与建议(5篇)

时间:2019-05-13 11:2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旅游汽车运营行业发展现状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旅游汽车运营行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第一篇:旅游汽车运营行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旅游汽车运营行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中国旅游车船协会秘书处

一、行业现状

各地旅游汽车企业多是改革开放后成立的,其前身多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外事车队或外事汽车公司;二十多年来,这些单位经历了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由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营范围在国宾、会议、旅游团队基础上,又开辟了出租汽车、汽车租赁、汽车救援等业务,现已具有行业规模,成为陆路旅游交通业 中一支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一)行业的规模、结构与绩效

1.行业规模

据国家旅游局《2000年旅游企业经营统计报告》,到2000年末,纳入统计范围内的旅游车船公司有240家,从业人员18.38万人。在陆路旅游交 通中,承担了近1/3的游客运输任务。除此之外,目前参与旅游客运的旅游车,不仅有专业旅游客运单位,还有其他单位:一是城建系统所属的城市出租汽车和旅 游车;二是城市公交系统所属的巴士专线旅游车;三是长途客运系统的高速客运、远途客运和省际旅游;四是社会单位或私营、民营旅游客运公司,其中有相当一部 分是黑车(黑旅游车和黑出租车)。

2.行业结构

据中国旅游车船协会“2001年度会员注册登记表”统计,现有旅游汽车客运企业中国有岱业占8肌股份制企业占阳、私营企业占2%、中外合资企业占 4%。隶属于地方旅游局或旅游集团的占89%、隶属于交通或公交部门的占4%、隶属于其他系统的占1%、无上级主管的占6%。据我们作的〈企业调查登记 表〉统计,现有旅游汽车客运企业中,建立汽车修理厂、维修站的占86%,建立汽车配件门市部的占55%,下设汽车租赁公司的达59%,办有旅行社的占 57%;另有20%的会员单位成立了汽车救援机构、14%的企业建有汽车客运站、11%的企业创办了汽车驾驶员学校,有27%的企业投资兴办了餐饮业、饭 店、旅馆,还有7%的企业建有无线寻呼通讯台站等。

3.总体绩效

据《2000年旅游企业经营统计报告》显示,全行业固定资产为131.82亿元,占旅游业固定资产总量的2%;全年营业收入达106.59亿元,比上 年增长23.8%;向国家上缴营业税金4.99亿元,比上年增长68.6%;实现利润4.85亿元,比上年下降6.7%;全年劳动生产率达5.8万元/ 人,比上年下降3.3%。

(二)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上的交叉管理,导致行业管理上的弱化

长期以来,旅游汽车企业的投资主体多是各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企业的服务主体是旅游者。由于旅游客运行业相关性强,旅游汽车企业在管理体制上要同时接

受旅游、交通、城建、孙安等众多部门的管理,其中,由于旅游行业缺少可行的管理手段,行业管理明显地弱于其他是门。因此,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遇到问题解决起 来十分困难,导致了管理上的弱化。

2.旅游汽车行业规模小J?1场竞争能力弱

据“2001年度会员注册登记表”统计,资产在5亿元以上的集团公司只有2家:即北京首旅汽车集团、上海锦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有 7家;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44家;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有17家。从旅游车保有量看,车辆总数在1000台以上的有3家,在5∞台以上的有2 家,在100台以上的有19家;在100台以下的有46家。从员工数量来看,1000人以上的企业占7%;100人以上的企业占599也;100人以下的 企业占34%。依照交通部《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规定(试行)》(交公路发〔2000〕225号)对企业经营资质标准的划分,绝大多数旅游汽车公 司均未达到一、二级企业标准,无法参与相应线路的经营,严重制约了旅游客运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经营机制滞后,管理模式陈旧

一些企业领导的思想观念仍有计划经济的影子,仍有“想向国家要政策,幻想能有政策优惠”的思维方式;而未能更多地考虑企业如何应对市场。还有一些企业领导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管理需要。

管理上缺乏新的控制手段,尽管这些年来许多企业已经历过数次结构调整、人事制度变革,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制等,但仍未能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接轨,有的在股份制改造方面亦不彻底或不规范,未能达到最佳管理效果。

经营机制上制约层次多,经营决策缓慢,往往因上级审批慢等因素而失去市场商机;在具体运作方式上也不如股份、民营、私营、个体灵活。

4.企业负担沉重

旅游汽车企业与交通系统办的旅游汽车企业相比,在税费和享受优惠政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如:北京公交系统每年能得到财政补贴,而且不用缴纳养路费和不 用上车辆保险;该系统内的巴士旅游股份公司,不但享有以上优惠,而且上缴所得税仅为15%。在呼和浩特市旅游汽车企业除常规税费外需缴纳的其他费用还有: 站点建设费每座70元;客运附加费每座35元;运输管理费每座2元;二级保养维护费,每车一年约500元。而交通系统企业却靠其内部优惠政策使其部分费用 得到减免。而旅游汽车公司多是历史较长的国有企业,老职工多,退休职工多,企业负担沉重。以首汽为例,目前,北京首汽集团和首旅汽车集团在岗职工8000 多人,而退休职工达1300多人。这种不公平竞争,使旅游汽车企业的经营受到很大影响。

二、行业发展的优势、劣势

(一)优势

1.行业优势

旅游汽车运营企业是旅游陆路交通的正规军和主力军,这些企业的早期固定资产,主要是国家投资,以进口旅游车为主,车辆作为运营企业的武器,是企业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近几年,企业筹集资金相继进行车辆更新,预计近年即可全部完成,各公司运营车辆状况普遍良好。

旅游汽车企业的实力还体现在人员素质上。过去,进入外事旅游汽车企业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政审及相关考核,党员和复转军人比例很大。同时,旅游汽车企业十分重视岗前培训和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司机、修理工的技术素质、职业素质普遍高于社会单位。

除此之外,各地旅游汽车企业在长期的运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在安全服务方面有许多良好传统,这些都是这一行业总体优势的有机组成部分。

2.市场优势

长期以来,旅游汽车运营企业在各项业务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信誉和行业声誉,建立了较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客户关系,占有旅游客运市场的较大份额。在 接待国内国际重要会议方面,各地旅游汽车骨干企业占有主导地位,相当一部分外国首脑和中央首长的重要接待任务,各地旅游汽车企业直接参与。

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部分省市旅游汽车公司建立了汽车租赁公司和汽车俱乐部,开展了汽车租赁、汽车救援业务。在协会的倡导下,2000年组建了“中国旅游汽车租赁网络中心”,有近20家汽车租赁公司成为中心成员,开始进入这块待开发的领域。

(二)劣势

1.不公平竞争问题

近些年来,公交系统依靠其强有力的政策优惠支持,大力开拓旅游业务,不少大中旅游城市开办了从市区到景点的专线旅游车,如北京就有18条旅游专线,全 部由公交系统经营。同时还开办了与旅游汽车公司业务相同的北京巴士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新月旅游汽车公司等。也就是说,公交系统乃至民营个体都可以跑旅游(特指合法的),而旅游客运企业却不允许跑公交系统所占据的旅游专线。

在公路客运和高速公路客运方面也有这种遭遇。在我国,公路客运和高速公路客运是由交通部门管理,在改革开放之后,交通客运企业在除建有公路客运站点,辟有长途客运班线、高速公路客运班线外,还开拓省际旅游客运市场。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数千条客运班线,大都是交通部门开辟的。而旅游系统要想开辟高速公 路旅游线路、汽车站点却十分困难,因为审批权在交通部门,非交通系统的企业若想打入这一领域绝非易事。据了解,交通系统企业办“省际旅游”证可管一年,而 旅游系统企业办此证却是一月一办或一团一办。对于这些人为造成的市场准入不公平问题,某些地区正在改进,但在大部分地区仍是限制旅游汽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 素。形成旅游客运市场的竞争不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2.“零车费”对正规旅游汽车企业经营造成严重冲击

自2000年下半年起,特别是2001年以来,公交系统和民营企业及社会不法黑车,以低车费、零车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抢占旅行社团队市场,搅乱了正常 的旅游客运市场经营秩序。某些车主揽到旅行团生意后,强拉游客购物,用回扣弥补“车份”。这种“零车费”的蔓延,严重损害了游客利益,造成服务质量下降和 行车安全隐患,败坏了旅游客运的名誉,而且对正规旅游客运企业的运营业务造成了极大冲击。

拥有360部大中型豪华旅游车、总资产达1.8亿元的北京首旅汽车集团第二分公司,本来根据日趋火爆的旅游黄金周和国内旅游日益升温的市场形势,已经 全部更新了车辆,但社会上“零车费”之风兴起后,使这家国有骨干企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其旅游团队业务已由原来的70%跌至33%,情况十分严峻。12 元一公里的大客车租价竟然连一半都拿不到,迫使旅游客运企业面临亏损经营的绝境。

3.经营中的“淡旺季”导致企业效益低下

长期以来困扰旅游业发展的淡旺季问题,在旅游汽车客运企业尤为突出。特别是北方地区,每逢淡季大批运营车辆“趴”在家中,汽车里程利用率上不去,造成 车辆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国内单车运营里程一年只有2万公里左右,而国外通常一年能跑十几万公里,是我们的六至七倍。同时,全年的各种税费都要如数上

缴,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加大,效益低下。

4.高投入、低产出使旅游汽车企业车数减少、经营萎缩

造成旅游汽车客运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近一两年,车辆更新迫在眉睫,由于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只能贷款购车。而目前国产汽车价位居高不下,如厦门金龙、天津伊利萨尔车价均在70万-130万元左右;北方尼奥普兰、安徽安凯车价均在150万-250万元左右。二是由于客运市场无序竞争,乱杀 价,导致企业营业收入骤减。致使一些企业客运汽车数量减少,企业经营呈萎缩态势。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行业指导,促进旅游汽车企业自身的发展

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的形势下,首要的工作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旅游汽车企业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1.将旅游汽车服务质量管理纳入旅游行业管理体系中去

在行业管理体系中,对于如何管理旅游汽车企业,抓好旅游客运服务质量等是一个弱项。应从基础工作抓起,如同旅行社、饭店管理一样,纳入旅游行业管理体系。

2.注重品牌战略,创建名牌企业

面对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苦练“内功”,尽快实现经营管理上的智能化、规范化、现代化,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名牌企业,做旅游客运行业的排头兵。

3.开拓新的经营领域,提高旅游汽车运营中的里程利用率

针对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形成,企业要职极创造条件,开辟饭店至景点、城市至城市以及城市周边游等新线路,提高汽车运营中的里程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加强协调,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1.主动开展部门间的协商,统一旅游客运企业的税费标准

为营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建议由国家旅游局与相关部门协商,统一旅游客运企业的税费标准。

2.尽快出台和完善行业标准,规范旅游客运市场

尽快出台《旅游汽车公司资质等级评定标准》和《旅游汽车设施与服务规范》,用“标准”规范旅游客运市场。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共同解决旅游客运市场的准入问题。

3.将旅游客运市场规范化管理纳入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工作中去

鉴于旅游客运市场的治理整顿不是单一部门的事情,需要综合治理,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把“黄金周”期间的重点“打黑”转变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并将旅游客运市场规范化管理列为优秀旅游城市评选条件之一,纳入创优工作中去。

(二)强化协会职能,发挥第二管理渠道作用

1.在行业规范化管理建设中,对一些标准或规章制度,可由协会单独承担或与有关部门联合承担调研、制定的任务,发挥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2.在旅游客运市场治理整顿中,逐步树立起旅游系统的管理权威,由协会协助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参与旅游客运市场的治理整顿,进一步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

3.对一些带有较大影响的业内先进评比、审定,交由协会承办或参与协办。

摘自《旅游调研》2002年第3期

第二篇:云南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山、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也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国家接壤,具有区位条件良好,云南历史悠久,少数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独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着力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云南旅游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过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一)发展阶段

云南省旅游业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我省正式筹建成立了云南省旅行游览事业局,开始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这一阶段,我省的旅游业基本以单纯的事业型接待服务为主要内容,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旅游部门还属于“非生产性”的事业部门。

第二阶段:(1988—1995年)旅游经济产业建设阶段。1988年,省政府在省七届人大会议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来建设,确立了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992年以后,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云南省旅游业是从“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的历史性转变的阶段。

第三阶段:(1995-2005年)旅游支柱产业建设阶段。1995年,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把旅游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进行部署和实施,成立了省旅游支柱产业领导小组,全省各个地州(市)及主要旅游县都成立了旅游行政管理机构。1996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的决定》,2000年省政府邀请世界旅游组织帮助编制了《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2004年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并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制定了《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了对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指导和支持力度,全面推动了云南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进程。在此阶段,旅游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日趋明显,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全面树立和巩固。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旅游经济强省阶段。2005年以来,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和周边省市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面,云南在充分借鉴学习旅游先进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实施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要求,全面启动和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通过旅游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推动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而带动我省旅游产业由观光型旅游方式为主,积极向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康体健身型等复合型旅游发展方向转变,努力实现将云南省建省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2006年-2010年,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81万人次增加到3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6.58亿美元增加13.2 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5%;接待国内游客从7721万人次增加到138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447.1亿元增加到916.8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38%和15.45%,旅游总收入从499.78亿元增加到1006.7亿元,年均增长15.04%。2009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居全国第九位、西部第一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一位,继续位居全国旅游市场前列。

(二)云南旅游发展的成绩

云南旅游通过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已确立,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通达条件明显改善

全省已建成机场12个,开通国内外航线200多条;全省公路里程20余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2500多公里;拥有各种规模的旅游汽车企业65家,车辆4905辆;各种规模的游船公司 18 家,游船100多条;铁路营运里程2500公里。通达

条件的明显改善,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较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形成云南旅游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以来作为支柱产业加大力度培育,“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全面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战略决策,认真落实旅游产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总体要求,到目前为止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业体系形成,并一步完善,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推进,区域结构、市场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产出效益明显提升。根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有2万余户旅游基本单位,其中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近100家(包括省、地、县旅游局);国际国内旅行社554家(国际社29家);旅游住宿设施14234家(星级旅游饭店747家);旅游景区景点425家(其中国家A级以上景区点168家),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10个;此外尚有旅游购物企业300多家及上千家各种类型的旅游餐饮企业,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到目前,全省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和总资产规模超过600亿元。

3、旅游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现

随着全省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旅游支柱产业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明显。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达345.12亿元,380.8亿元和45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1%、6.17%和6.23%,,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39%、40.8%和40%.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第七,西部地区排名第一,2009年全省旅游特征产业和相关产业就业人数287.42万人,占全省总就业人数2684.77万人的10.71%。自2005年云南省将旅游产业列为战略支柱产业以来,全省已有15个州市明确将旅游产业更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或第三产来的龙头产业来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牢固。旅游业在塑造云南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推动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010年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06.8亿元,旅游业拉动全社会总收入916.9亿元,其中旅游消费对餐饮、交通、娱乐、旅游购物的拉动分别是131.4亿元、248.1亿元、43.7亿元和241.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18.2%、42.8%、39.1%调整为2010年的15.3%、44.7%、40%,逐步实现了由一、二产业向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变,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明显。

5、旅游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提升

自“九五”以来,云南旅游在全国的地位迅速攀升,已经跻入全国接待大省之列。2009年与1995年相比,接待海外旅游者占全国比重从1.4%上升到2.13%,接待国内旅游者比重从2.5%上升到6.57%,旅游外汇收入比重从1.5%上升到3.5%,旅游总收入比重从2.9%上升到7.65%;接待海外旅游者在全国排位从第10位跃居到第9位,西部地区排名第1;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位从第12位跃居到第10位;接待国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收入在全国排位分别居第15位和第17位。此外,旅游星级饭店数量居全国第5位,旅行社数量居全国第21位,投入接待的旅游景区景点居全国第5位,A级以上等级旅游景区景点居全国第7位,旅游业从业人数位于全国第11位。

(三)云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区域性市场竞争和集团化趋势愈演愈烈,旅游市场格局的新变化,对我省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旅游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云南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缺乏统一品牌。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我省旅游发展认识较早、战略制定较好与工作力度不够、执行不力的矛盾依然长期存在。二是产业发展仍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手段;作为市场主体的旅游企业 “散、小、弱、差”的现状和“大产业、小企业”的尴尬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三是长期以来粗放形式发展模式,旅游产业、产品结构单

一、不合理,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四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旅游秩序混乱现象,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同质化发展、旅游经营管理粗放、人才缺乏、体制机制滞后等问题仍然突出。

五、国际化水平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六是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难以推出新颖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七是旅游市场促销力度不大;八是行业管理不够完善。九是缺乏配套技术标准体系的支撑,我省旅游业的无序竞争导致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难以保证,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推动作用还未能充分体现。

第三篇: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状与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状与建议

藏英豪

一、乡村旅游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国外发展状况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乡村的城堡装修改造成饭店,留宿过往客人,这种饭店称为“帕莱多国营客栈”。同时,规划建设大农场、庄园,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大规模地开展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美国、法国、波兰、日本等国,乡村旅游得到倡导和较大发展,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对当地的乡村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迅猛,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每年给法国农民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二)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都市郊区的一些著名景点附近产生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萌芽形态,主要以提供当地特色餐饮和兜售乡村土产特产为主要表现形式,此时的乡村旅游基本处于依托著名景区景点的自发和粗放式经营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97年以后,乡村开始出现游客采摘等简易的体验类乡村旅游产品,逐渐开始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农场出现。采摘活动是这种经营方式的代表,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都市区旁的乡村地区也开始出现休闲度假的旅游度假村等乡村旅游经营业态。但整体上还缺乏有规模、规划好的乡村旅游形式。第三阶段是在2005年以后,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同时,“十一五”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开始高速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开始介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发较大规模的农场,或者综合利用农村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等资源,提供较多样化的服务。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小了城乡差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京郊很多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不用到城市打工,利用所在农村的绿色环境,农家的特色餐饮吸引城市消费者,就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

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以往的农村经济形式更多的是以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导,间或夹杂蔬菜及水果的种植,还有一些地区从事家禽家畜的养殖。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提供了发展契机,农家特色餐饮、民居住宿、土特产品销售、体验式农庄、农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创造了比原来的农村种植和养殖产业更好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三,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北京周边的郊区山地分布密集,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都具有较多的山地资源。过去,山区意味着交通不便、农民收入低、文化水平落后,而且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展开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的便利为山区乡村旅游的落地生根创造了条件。北京近年创新了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沟域经济”。这些对京郊沟峪的区域规划促进了京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针对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客源需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形式,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近几年,北京乡村旅游业界通过不懈努力,在“农家乐”基础上,开发、培养了一系列差异化、有特色、受到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北京市旅游局也针对到北京郊区的自驾车旅游者和徒步旅游者呈迅猛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完善这些消费者所要求的服务范围和内容。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化

以北京周边农家乐旅游方式为例,这些经营者的思维特征是实用理性,他们重模仿、缺创新,所以经营理念雷同。主要体现在农家庭院的建筑样式、园林风格、室内陈设、菜肴品种、娱乐项目等都比较趋同,缺乏个性化色彩。

(二)乡村旅游经济的过度商业化 过度商业化造成有的农户为了从事农家乐经营,在自家院子旁私搭乱建许多简易设施,然后把这些违建设施承包给其他人经营。有的则是由开发企业投资,在乡村建立大型度假村、豪华酒店以及休闲或娱乐中心,走商业化经营的路子。还有的在景区或乡村附近建造所谓的民俗村,走所谓的民俗表演路数,借机强迫客人消费。商业化运作可以促进农家乐的发展,完善农家乐的产品,增加农家乐的宣传力度,提高乡村农户的经济收入。但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将会使农家乐乡村旅游变味,丢掉传统和淳朴的乡情,同时也丢掉了农家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乡村文化特色。

(三)乡村旅游经营的管理缺失

各种经营组织对乡村旅游地跑马圈地,由于没有规划、各自为战,造成整体环境发展不协调,各家自扫门前雪使农家乐的周边环境无人关心,各家各户密集发展,导致旅游地往日舒缓、错落有致的院落变得繁杂混乱,非常像城市中拥挤的建筑,所不同的只是院子与高楼的区别。占地经营造成植被减少,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长此以往,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逐渐减小,乡村经济的发展将不可持续。

(四)乡村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乡村环境包括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但一些地方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却脱离自然、大兴土木、贪大求洋,不仅与农家乐乡村旅游朴素、本土的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农村环境。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在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乡村旅游的魅力

中国众多的乡村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传承着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积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中国的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西方文化因子,难以保存中国最为原始真实的传统文化面貌。故而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正是促使乡村旅游流行和快速发展的根本。

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静态互动使乡村旅游产品蕴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乡村旅游促进传统乡村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并且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传统艺术发展,而旅游艺术品又可促进传统文化复兴。但是,目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动态互动除极少数是良性互动外,绝大多数却是恶性互动。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首先,根据乡村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特点统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规划必须体现乡村文化,杜绝城市文化的简单复制,杜绝出现乡村中的城市。按照村一级或镇一级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机构,按照旅游主管部门制定的发展建设规划,规范项目的管理,确保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促进乡村旅游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乡村旅游统一经营管理。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乡镇一级或村一级应该制定统一的规范和章程,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对外宣传。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从申办环节到经营管理环节严格控制和监督,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摘牌并停止营业。保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经营的规范性,使其良性发展。

第三,由政府主导,配合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统一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开发核心景区景点,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采取公司推动的形式,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城市游客了解乡村旅游和乡村传统文化。

(二)积极寻找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结合点: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多元化

实践证明,一般的城市游客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的要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游客希望体验真实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无法忍受基础设施、卫生状态、舒适程度等方面的落后。为此,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在尽可能使乡村整体景观和氛围保持浓郁乡村性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以适应城市居民的需求。人们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出游时往往有观光、休闲度假、品尝美食、增长知识、寻幽访古等多重目的。农民通过文艺表演、旅游服务、生产旅游纪念品、直销农副产品等方式来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由此可以扩大旅游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旅游收入有利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减轻农村经济因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而产生波动。

(三)保护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要保证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定要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我们要切实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乡村环境规划,就地取势、借山用水、和谐发展,建筑布局要充分体现山区、丘陵、城郊的特色,严禁私搭乱建,以及对植被的乱砍乱伐。二要全面规范管理,着力美化村容村貌,所有村庄都要尽快改变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严禁乱丢垃圾,乱倒污水,尤其要重点抓好名胜景区、城镇周边的村庄环境整治,努力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三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公路、电路、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建设投入,让每个村庄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四要深化村镇生态创建活动,强化理念、强化机制,实行生态保护和建设一票否决制,推动村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继而保证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04期

第四篇:2014年汽车变速器行业发展现状

2014年汽车变速器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汽车变速器的发展速度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而先进制造技术在汽车变速器上的应用更是异彩纷呈。所谓先进制造技术,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用于制造产品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等。

汽车变速器作为用来协调汽车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的实际行驶速度的变速装置。其可以通过换挡可以使发动机工作在其最佳的动力性能状态下。变速器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复杂,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当然,自动变速器将是未来的主流。

在欧洲,客车自动变速器配装率达到97%以上,美国和日本分别为80%和60%。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在使用,装配率不到10%。随着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变,为了适应公交车频繁起停,降低驾驶员劳动强度,自动变速器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在国内客车市场,专家预测10年后我国自动变速器的装配比例将达到50%。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汽车变速器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早在2011年,中国汽车全年产销量就已经突破了1800万辆,稳坐全球第一宝座。但是那时中国千人汽车拥有量仍不足100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20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很低,预计未来5-10年,汽车消费需求仍将保持5%-10%平稳较快发展势头,预计2015年汽车销售规模将达到2500万辆。在汽车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变速器行业面临着重大机遇。2011年中国汽车变速器市场规模达近870亿元人民币,并且以每年以超过15%的速度增长,预计2015年达到1700亿元。

绿色汽车、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旋律,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与车辆“智能化”结合,也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发达国家车辆变速器发展状况和需求各有特点,手动与自动并存,不同地域需求比例不同。国内变速器主要以手动为主,自动变速器占有率正在快速提升。

本文作者:肖时祥

本文来源前瞻网,未经前瞻网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篇:农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农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兖州市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机制造基地,现有五征山拖、大丰、国丰、玉丰等农机生产企业32家,产品涵盖动力机械、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收获机械、耕种机械等8大类160多个品种,其中近80%品种入选国家和山东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农机产品年销售额达10亿元。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背负式玉米收割机和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大豆收获机、水稻收获机产销量居全国前列;五征山拖农机装备公司大中马力拖拉机国内市场占有份额位居全国第六。今年1—4月份,五征山拖装备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135%;山东大丰、玉丰、国丰机械有限公司分别实现销售收入7865万元、884万元、74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214%、323%。虽然该市已经具备了发展壮大农机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但要实现快速发展、跨越发展,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规划相对滞后,集群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自2004年国家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该市农机制造企业已由5家发展到现在的32家,年产机具也由15000台(部)增加到46000台(部),企业数量增加五倍,产能扩张近三倍,已发展成为极具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或专业的行业协会进行宏观层面的规划、规范和指导,导致企业发展定位不准、产业发展短期化明显、市场存在不良竞争等现象发生。同时,该市大部分农机企业主要是依托大企业或迎合国家补贴政策发展成长的,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方式粗放,领先型技术和绝对优势产品缺乏,抗击市场冲击能力不足等问题。并且企业间的关联与合作没有充分显效,行业集群优势未真正发挥。如:现在几乎所有企业都采用产运销自我独立运营模式,没有实现“抱团”发展;同一销售区域同款玉米收割机,出现兖州5家企业同时竞争的局面。

二是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农机产品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该市农机产品除大丰、玉丰、国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4YW—2背负式玉米收割机、五征山拖生产的90马力拖拉机等60多个品种达到省级先进水平外,其他近100种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如在产品自动化方面,仅有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4LZ—1.5型自走式水稻收获机自动化程度较高,但也仅占其全部产品的30%,根本无法与一拖、福田等大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竞争。另外,受自身资金实力相对薄弱、行业利润率不高、资金周转时间长(生产8个月、销售3个月)等的影响,企业生产、销售环节投入多,科研投入少,技术人才吸引力缺乏,制约了产品技术研发和产品更新换代,造成市场占有份额减少。据初步统计,该市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平均只占到企业投入的1%。2004年山拖厂由于产品更新换代不及时,没能提前一年生产50马力以上拖拉机,错失了年可增收1亿元的良机。

三是品牌推介和成果交流平台缺少,限制了农机市场拓展。当前,该市农机生产企业主要依托传统的农机销售公司巩固占有市场,4S店经营、连锁经营、服务外包等新型营销模式不完善,农机专业市场建设也相对滞后,农机产品的对外宣传、品牌包装、消费引导也有欠缺,影响了农机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同时,由于本地缺少推介平台,企业自己组织或参加外地品牌推介、成果交流会,但效果不佳,挫伤了企业品牌推介和市场拓展的积极性。2009年,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举办的哈尔滨大豆收获机推介会仅达成合作意向160份、签订合同70份、收到预付款1800万元,与推介预期差距较大。品牌推介和成果交流平台缺少造成产销信息流通不畅,广大农机购买户对新产品、好产品缺乏认知,影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在2009年兖州市农民购买的369套玉米收获机中,传统的两行玉米收获机多达350多套,而性能、技术更好的三行玉米收获机却只有10多套,出现滞销。因此,构建产业成果与外界交流平台,加快农机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已成为发展之必须。

今年,国家农机购机补贴额已增加到155亿元,农机购买热情高涨,4月19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对今后农机工业发展又

施以强大推力。同时,在我国水稻、玉米两大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依然偏低刚性需求强烈、农机具更新换代用户增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机市场渐趋活跃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农机市场潜力大,发展前境好。据预测,到2012年,全省将需要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13600多台套,而全省农机产品在省内市场所占份额仅有20%,新型农机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另一方面,在优惠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较低的技术门槛和庞大的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农机企业开始进入、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行业外大型企业借助资金与技术优势加快介入,其产品科技含量更高、自动化程度更强。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日趋激烈的农机市场竞争,兖州农机产业也面临不进则退的危险,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成立类似农机工业协会、农机工业联合会的行业机构,以企业为主,政府积极参与,具体承担全市农机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论证、农机市场体系培育和新型农机营销模式的探索,达到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完善政策扶持。兖州市农机产业已发展成为济宁市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契机,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将兖州农机产业纳入济宁市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壮大该市农机行业规模,带动全市乃至整个鲁西南地区农机产业发展。出台进一步促进农机工业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奖励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强化农机企业技改扶持;设立科技研发专项资金,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鼓励引导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三是健全服务平台。建立信息交流服务平台,由农机部门牵头,整合政府、企业、农民生产经营等信息资源,及时交流与反馈信息,协助企业科学安排生产销售;建立产品宣传推介平台,每年定期举办1—2次农机产品博览会,产品集中推介、实现产业招商,借势发展。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高层次的技术研发平台,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下载旅游汽车运营行业发展现状与建议(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旅游汽车运营行业发展现状与建议(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茶行业现状与发展

    关于茶行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 茶行业现状 A、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南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过得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2005年......

    区体育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为条件,休闲、娱乐、健身为主要目的,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在整个旅行游览过程中将体育作为主要内容与手段的旅游活动。体育既是一种文化......

    家政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

    家政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2011-3-2 13:04:00 来源:郑州家政网作为同行,对家政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我想您所说的“家政行业”大概是指“家政企业”吧?因为关于一个行业的策划,要和政......

    珠宝首饰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珠宝首饰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近20年的时间.我国的珠宝首饰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从产值1个亿发展到近1000亿元.从业人员从2万人发展到200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铂金消......

    2014年汽车变速器行业发展现状(共5则)

    2014年汽车变速器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汽车变速器的发展速度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而先进制造技术在汽车变速器上的应用更是异彩纷呈。所谓先进制造技术,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

    旅游行业发展与个人职业规划[精选]

    公司发展与个人职业规划 这是一个平易近人的行业,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职业门槛,但需要高人一筹的情商;这是一个永远的朝阳产业,但需要更快的知识更新速度、更广的资源人脉的挖掘......

    餐饮业发展监管现状与建议[本站推荐]

    广安区地处“川东门户”,位于华蓥山中段西侧、长江二级支流渠江下游,全区幅原面积1536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近100万,年流动人口近500万,是世纪伟人、改革开......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本站推荐)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枢纽环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