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平利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18:3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平利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平利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对平利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平利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周刚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壮大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作为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平利,从2003年开始,就积极探索以土地为重点的农业资源流转,大力实施一业率先突破,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今年,平利被安康市委确定为土地流转试点县,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组织运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今后全县乃至全市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

一、土地流转现状

全县共有12个乡镇,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产业专业村和产业大户中开展。截止9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累计达16020亩,占农户常耕地总面积的5.17%。其中水田3824.9亩,旱地7568.3亩,流转坡地4626.1亩,涉及流出户2081户、流入户754户。目前,流入土地主要用于发展茶园、绞股蓝、桑园、中药材、畜牧和实施退耕还林等。通过近几年大力实践,全县土地权流转已逐步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流转面积逐步扩大。2003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才3099亩,经过5年多的努力,仅茶饮产业流转土地就达8361.6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52.2%,基地面积从3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2600吨,实现产值2.3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

二是流转形式不断丰富。目前全县土地流转形式呈多样化态势,主要有四种流转形式:一是转包。即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农业资源的经营权协商流转期限、流转费转包给业主生产经营。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或产业园面积为7871.8亩,占流转总面积49.14%。二是租赁。即农户将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产业经营业主,承包方按协商流转期限、租赁费定期向出租方支付土地租金,对承包户负责。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或产业园面积为7778亩,占流转总面积48.55%。三是入股。即承包方将农业资源评作股权,入股组成股份有限公司或专业合作社,资源经营,按股权股金分红。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面积为284.9亩,占流转总面积1.78%。四是拍卖。即集体经济组织将属于集体经营管理的农业资源或农户将承包地按程序一次性拍卖给龙头或业主。以这种形式流转产业园面积为84.6亩,占流转总面积0.53%。易换则换、易转则转、易租则租,形式灵活多样。在流转费上,以现金和实物折价两种形式核算支付,科学合理地调节双方利益。

三是流转扶持政策加大。在近几年土地流转工作经验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加大了流转扶持政策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及农业产业园流转的指导意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及农业产业园流转扶持政策》,以及《关于部门和乡镇帮扶产业大户推进农业资源流转的通知》,对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流转土地发展主导产业的,凡达到一定规模,除享受已有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外,并根据流转规模大小分别给予协调10-100万元信贷资金,3年内财政给予30%-50%的贴息。对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免费提供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服务,对创办二、三产经济实体的,协调信贷资金扶持。同时大力实行部门一对一帮扶,定目标、定任务、定帮扶资金,一定三年,倾注力量帮扶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极大激发了经营者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二、土地流转成效

一是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特色产业,农业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逐步趋于合理,板块特色已显现,效益比重递增。去年,仅茶饮一项就实现产值2.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7.1%。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如广佛、长安、八仙、正阳、三阳、洛河等6个万亩茶叶基地乡镇;城关、长安2个5千亩绞股蓝基地乡镇;老县、西河、兴隆等8个6千亩蚕桑基地乡镇;广佛、正阳、八仙3个万亩中药材基地乡镇,为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奠定了良好基础。2007年我县成为全省11个受到省政府表彰的“一村一品”工作先进县之一。

二是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土地经营权流转一方面催放了土地巨大潜能,同时,又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据统计,全县有2081户约万余劳动力将土地以流转形式处理后,纷纷外出务工经商,一部分人转当农业工人,一部分人进城务工,一部分人就地另谋职业,从而合理有序分流了农村过剩劳动力,优化了劳动力结构,有效避免了“一窝蜂”外出务工,造成“空心村”,也极大地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成功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两大难题。

三是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后,土地逐步向大户和能人集中,经营者实现了市场化、规模化的生产,改变了农村经济长期分散经营、落后管理、小打小闹的局面,使土地的潜能得到大幅度的释放,加速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打破了传统农业“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先进集约化的大农业市场形成。以茶饮产业为例,2007年,茶叶亩产收入从2001年的1492元增长到3090元,绞股蓝亩收入从2100元增长到4500元。

四是培植出了一批产业大户。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生产要素不断向生产大户集中,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农村集约化生产得以实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培育了一批产业大户,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特别是今年制定下发了出台了《关于部门和乡镇帮扶产业大户推进农业资源流转的通知》等经济政策激励,全县以茶、桑、畜为主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如洪善存、凌久成、殷刚、田珍等农村产业大户,已有年收入过500万元的茶叶公司5户,年过100万元的茶叶加工企业5户,小型名优茶加工厂100户,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资源流转。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农民群众现实思想较重,流转愿望不强。一是一些农户对长期流转出的土地不放心,担心流入户是否能年年兑现,保证自己足额拿到土地流转收益,心里没有底。二是有的农民把土地作为今后的退路。已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是今后的退路,害怕土地流转后,将来在外呆不下去,生活就没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微荒弃耕,也不流转。三是少数农户存在小农意识,认为通过土地可以维持温饱,小富即安,得过且过。

二是土地流转期限过短,流转基础不牢。大部分农民私下自愿流转期限为5-10年,甚至更短。这样会导致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是流出户不安心。他们不会长久打算另谋生路,会对土地始终抱有念想和时刻观望,会随时因在外务工不好或见土地经济效益好,而收回土地经营权;另一方面流入户不放心。由于土地流转期过短,缺乏稳定感,会使得流入户有所顾虑,放弃长期经营打算和规划,只考虑流转期内发展、经营、投入,加剧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极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服务组织不健全,流转行为不规范。一是管理机构缺失。目前,部分乡镇尚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缺乏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管理、引导和服务,农户自发土地流转还占相当比例,存在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少,难免后期不产生土地流转纠纷。二是中介组织缺乏。当前全县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无中介组织,无信息发布平台,土地供求双方对接难,影响农村土地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进行流转,进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

四是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实力不强,流转土地能力有限。

当前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本县内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之间,多数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还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受资金、设备、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的龙头大户进一步流转大规模农业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农业资源流转和产业化组织程度。

五是农业产业发展风险大,流转双方利益难保障。农业产业经营一般前期投入资金大,回笼周期长。加之缺乏配套的产业发展风险防范机制做保障,一旦产业受市场波动或业主经营不善,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致使产业效益低或血本无归,就难以保障群众土地收益,将造成新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大多数业主对土地流转表现得很谨慎,不敢轻易接手。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因素,必须准确把握趋势,加强农民宣传引导,健全土地流转机构,大力实施经济政策激励,激发农民土地流转热情和参入程度,从而加快土地流转,真正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目的。

1、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和引导,推动土地流转。积极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和流转成功典型,组织现场观摩,帮助农户分析流转后的经济收益,算好经济帐,消除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是互利的,努力形成支持流转、参与流转的良好氛围。

2、建立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以县乡农业主管部门为依托,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承担土地流转指导、服务和政策咨询、纠纷调处和仲裁等协调服务职责,做好流转土地资源普查,供求信息收集发布、建档备案,流转土地等级评估定价,提供统一合同范本,组织供需双方谈判,代办土地流转手续,指导签订合同等工作,为供需双方搭建流转桥梁。以农村专业协会(合作社)为主体,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中介机构,政府负责引导、监管和服务。通过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要素合理流动。

3、延长土地流转期限,稳定土地流转基础。要让土地流转双方都放心,都能长远的打算,这就要延长流转期限。一般确定在30年以上,甚至可更长。通过科学合理制定土地流转指导价,采取实物或其他方式,保障农民较长流转期内的收益,让农户彻底离乡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谋二职业,杜绝出现流转反弹。这样就让已经离土经商务工的农民可以放心大胆地闯世界,有利于他们成就更大的事业;准备离土经商务工的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并可获得一笔二次创业资金,真正从土地上“流转出来”,让土地“动起来”。而流入户也才能放心,做长远规划,持续投资,扩大规模经营,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真正达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目的。

4、扶强扶大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增强流转能力。积极研究制订关于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施细则,开展抵押贷款业务,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乃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资金投入这一瓶颈问题。对于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按当地产业布局规划,凡是达到一定规模发展产业的,政府给予产业政策扶持和协调信贷资金。同时要有针对性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采取部门、乡镇一对一的帮扶,一定三年,倾其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火力”进行攻坚,尽快促使培育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产业大户,提高经营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土地流转后续力。

5、建立农业产业发展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业保障与财政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采取政府从产业税收中投入一部分资金,加上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农业产业风险保障基金,在正常年景不使用只增加,以防范产业发展不利因素,减少农业产业受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为产业大户的壮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共陕西平利县委办公室

第二篇:土地流转现状思考措施

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2009年中央1号文件的相继出台,**县农村土地流转得到了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蓬勃发展。据近期调查统计,目前,**县耕地流转面积近20万亩(包括农户之间“口头协议”的流转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0%,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3 家,参与土地流转的有20 家,流转面积达2万

多亩。

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对农业农村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推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村土地规范有序地流转。一是底子不清。二轮土地承包时,不少地方发放给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的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相符。最近,我们在某合作社调研土地流转时,这合作社反映:他们在与农户签订合同对土地进行丈量中发现,农户土地实际面积普遍比权证上的面积多;二是目标不明。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有些承租大户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抱着先把土地弄到手再看一步走一步的心态;三是手续不全。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口头协议多,书面合同少,即是签订了书面合同,也很不规范;四是管理缺位。由于基层干部对政策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许多人认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对其采取放任自流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疏于管理和引导。

从**县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情况看,就如何确保土地流转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工作措施:

一、强化宣传力度,稳步推进流转。随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土地流转面临前所未有的现实需求。我们一是要采取“舆论造势、规划引导、示范带动”的办法,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和群众熟悉政策,打消顾虑,积极投身土地流转;二是要坚持规模、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流转。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目的是要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产品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土地流转必须循序渐进,因势引导,不能搞一哄而起。

二、夯实工作基础,推动土地流转。落实和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进行土地流转的基本条件,是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基础性工作。当前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要求,抓好延包后续完善工作,妥善解决二轮延包遗留问题,将由农业部监制,省级统一印制,县级人民政府盖章生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全面发放到户,认真清理、规范整理和永久管理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合同等信息资料输录电脑,实行信息化管理,以确保土地流转过程中发生的变更登记和权证确认等工作有据可查、有据可依,逐步实现土地承包档案管理规范化。

三、发展合作组织,促进土地流转。要借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把家庭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采取入股、委托代耕和其它流转方式集中,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积极引导和发展 “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发挥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辐射效应。

四、加强管理服务,规范土地流转。要尽快建立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明确管理服务职能,加强对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行为的指导和监督,规避土地流转风险,建立土地流转动态管理台账和土地流转信息库,指导签订、督促兑现土地流转协议或合同,维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积极为土地流转双方牵线搭桥,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对土地流转纠纷进行调解和仲裁,对土地转让、互换、出租、入股等流转方式进行变更登记和发证,为农村土地流转搭建供需平台。

五、优化农经队伍,确保土地流转。根据国务院国发[2006]30号文件《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和2008年11月26日省委九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的精神,“要加强农村经营管理机构队伍和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保持乡镇经营管理机构的完整设置,强化其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职能”。(**县经管局供稿)

第三篇:关于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现状与思考

关于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现状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组织的新生力量,在盘活农村资产、加速土地流转、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新生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在自身运作过程中的不专业不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的缺位等原因,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各地工商部门对土地流转合作社是否予以登记,如何进行登记采取不尽一致的做法,使我们在关注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不得不对其予以关注。

一、土地流转合作社的产生背景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指把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转化为长期的股权,土地的经营权委托合作社统一规划经营,农民依入股土地折成的股权从土地收益中按比例获得分配的土地经营模式。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的农户无力耕种也不请人代种,大量的田地荒芜。农村税费改革后,各地各部门都在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随着《决定》的贯彻落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出现了新的生机。各地不断涌现土地股份合作社,有一部分已在工商部门登记,一部分在农林部门备案。2009年4月25日,金坛市金土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朱林镇黄金村成立了,经过一年多的运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二、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基本运作方式 据调查,在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过程中,土地股份合作社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意,坚持宣传发动先行,注重舆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具体工作中,着重把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把握政策,因势利导。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是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一种创新。为此,黄金村在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过程中,一方面严格按照土地承包法律政策的要求,坚持农民自愿原则,不搞行政命令,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另一方面组织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参观学习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效果好的先进典型,借鉴凤阳小岗村的改革精神和华西村的集体发展模式,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及时召开村民会议,讲清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有关政策和重要性、必要性,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经营的效益,促进民主管理,而且能保证自身从土地上获得长久而稳定的收益,动员农户将不愿种、种不了和效益不好的承包地采取入股、委托代耕或其它流转方式交由土地流转合作社统一整合、集中转包。同时,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量做到合理化,以争取干部群众的支持。这些措施,为推进土地流转合作社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部门帮扶,合力推动。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和土地流转服务站,负责做好土地流转和农民思想工作,帮助解决有关具体问题,协调处理各方关系。组建由政治素质好、在当地有威信的土地承包人和村组集体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土地流转合作社筹备组,具体负责合作社筹建的相关工作。同时,制定筹建工作方案,明确具体要求,多方协同,搞好服务,共同推进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

(三)建章立制、规范运作。章程是规范土地流转合作社健康运作的关键。合作社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明确了合作社的性质、经营范围、社员权利义务、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财务管理与收益分配等内容,为合作社的组建和规范运作起到了保证作用。凡承认章程,符合章程规定条件,将拥有承包经营权的土地委托给合作社统一整合、经营的农户均可加入。1.签订协议,规范入股。合作社与入社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经营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签订协议的基础上,按照章程规定,做好设股定员工作。合作社股权由个人股组成。个人股以户为单位,以承包经营权证确定的田土面积为依据,股份份额以该户委托给合作社经营的面积数确定,股权在剩余承包期内可以继承,经批准后可转让;集体股是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土地等其他集体资产入股所形成的股权。土地入社后,一般不得提前收回,委托经营协议到期后,退社土地必须服从统一规划与调整。入社的土地发给由合作社理事长签字的股权证书,持股人凭《股权证》获得股权收益。

2.公开透明,组建机构。筹备组提出建社申请,市农林局批复后召开成员会议,根据章程规定,建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社员代表由全体社员民主推荐,社员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下设理事会和监事会两个常设机构,理事会和监事会人选经推选后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会”组织的建立,为合作社的规范运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3.核实土地,规范管理。主要是对入社农户的承包土地及附作物进行逐块清理,分户登记造册,并按“一户一页、一地一格、一组一册”的要求,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台账》,与土地承包人核对签字、土地发包方确认。制作合作社吊牌、印章,搞好注册登记,做好分户明细台帐的建立、银行帐户开设、股权证的填写与发放、资料收集建档等。

三、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积极作用

1.促进了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加快了流转步伐。在未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之前,有的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无力耕种承包的土地,有的请人代耕,有的自行转包,有的甚至把土地转让给别人放弃经营权,因此引发不少矛盾和纠纷。土地流转合作社成立后,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社,把家庭承包的土地委托给合作社统一组织流转,由合作社与承租户以合同契约的方式确定了租赁者与被租赁者的关系、明确了权利和义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土地流转无序的混乱状况,依法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用入社农民的话说,土地流转合作社这种形式使他们“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过去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家里的承包地只是保口粮,基本没有收益,甚至亏本。如金土地股份合作社现已流转土地1670亩,连片整治420亩,净增良田46亩,农民把土地委托给合作社统一经营,一亩土地仅保底年租金就在456元以上,加上种粮综合补贴和实际面积与承包面积的差异分红等,每亩实际收入达600元以上,不论与周边农户比,还是与自己过去耕种比,每亩地净增收入200元以上,而且不需任何投入。另外,合作社社员还可以在业主承租的田里打工,按每天35元工钱计算,一年累计打工90天,工资性收入就是3100元;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安心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转移从事二、三产业,每个劳动力年收入可达1至1.5万元。

四、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存在问题

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也是对土地流转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是包产到户后农民又一新创造,也开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内容和经营范围的先河。但由于成立时间短、缺乏经验,在具体实践中也显现出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担心搞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引发社会矛盾,存在怕产业选择不准、业主引进失误,造成损失、挨骂名,不愿介入这项工作,加之个别农户租金要价较高,土地流转的需求动力不足,集中土地面积较小,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二是个别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工作方法简单,服务不到位,缺乏长远发展的思想,个别乡镇领导认为土地流转属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个人的事,疏于管理,放任自流,造成部分农户漫天要价,影响了业主的投资热情和多数农户的利益。加之土地流转没有单独的财务预算,合作社建设缺乏经费保障,使一些乡镇不愿介入这项工作,主管部门既缺经费,又缺人员,鞭长莫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发展。

三是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流动资金,直接经营真正办成经济实体的少,普遍处于土地集中再发包的层面,如果不妥善处理租赁经营业主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合作社分享土地整合升值的空间将十分有限,社员务工及收益分配难以达到入社时的承诺,这就会大大影响农民土地入社的积极性。

四是土地流转合作制改革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急盼市、镇出台关于促进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在土地整治、小型农田项目建设投入大,合作社办公场所利用难,用电均为工业价格等,不利于土地流转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五、对土地流转合作社规范登记的建议

(一)搞好宣传,提高认识。加快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是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克服了管理松散、流转收入偏低的弊端,有效地整合了土地资源、解决了土地供需双方因不能及时沟通而使土地流转受阻的矛盾,有利于发挥农民参与管理、民主协商、当家作主的作用,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意义和作用,高度重视合作社的运行,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发扬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不争论、不指责,大胆探索、大胆创新,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解放思想,搞好扶持。土地流转合作社是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类型,这种新型的土地制度模式既借鉴了土地合作制的历史经验,又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尽管以流转土地经营权为出资方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是新生事物,专业合作法也未作明确规定,但它符合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和土地流转基本原则,从组织农民、服务农民、致富农民的意义上讲,也符合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专合组织的要求,各级政府应予以支持,工商部门应允许注册登记。建议政府设立土地流转奖励补助资金,鼓励承包农户将土地向合作社、种植大户流转;将国家直接补贴到户的扶助政策向合作社倾斜,今后农业项目实施、新出台的惠农政策、服务措施应尽量地借助合作社这个平台向农民传导,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落实好合作社的税收、各种费用的优惠政策,并要对经营管理好、示范作用强、农民增收显著的合作社给予信贷优惠或资金奖励,发挥宣传示范作用,以激励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

(三)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坚持把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作为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合作社建设要与发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要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相结合,提高生产社会化水平,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要与发展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相结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要与实施全民创业计划相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不仅要向农业企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集中,也要向种田能手、回乡创业者流转;要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不仅要引进企业、经营者和资金,也要引进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方式。

在地势偏远或地多人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地方,可建立以为农民提供土地托管、中介服务为主的土地流转合作社,明确农民土地承包权,接受村委会委托,集中管理依法收回和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集体土地,接收农户申请托管的土地,合理利用撂荒地,切实解决农民土地托管难的问题,搭建土地供求平台;在交通条件好或地少人多的城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农业不再是农民主要的生活来源,并能够引进效益较高的经营项目的地方,可探索建立以农民土地入股为主的土地流转合作社,让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经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第四篇:对攸县土地流转经营现状的调查

对攸县土地流转经营现状的调查

攸县是个农业大县,农村土地流转起步较早、发展较快。2009年,攸县列为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县,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并向全省推广攸县经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村流转大户担当着先锋军的作用,为加快全县土地流转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农村流转大户在经营运行中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为此,我们专门就该项工作组织开展一次调研活动。

一、土地流转现状

目前,攸县流转耕地面积24.42万亩,其中,合作社(农业公司)4.2万亩;扶持和发展水稻种植合作社(农业公司)27家、流转大户71家。土地流转给我县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一是拉动了农业投入。土地流转激发了农业投入热情,工商企业、返乡农民、外地投资者“加盟”土地流转后,把最紧需的资金、最先进的经营理念、最现代的生产设施投向农村,促使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据统计,攸县27家流转大户投资424.5万元,维修大小水圳439条、渠道42650米、机耕路16450米。二是遏制了耕地抛荒。土地流转有效地遏制了弃耕抛荒现象,提高了农业复种指数。2009年全县落实水稻种植面积为101.51万亩,比2008年增加3.1万亩,增长3.31%。全县27家流转大户(含水稻种植合作社、农业公司、种粮大户,统称流转大户)累计投入165.53万元,恢复抛荒田1815亩,开荒还田1240亩。三是加快了农业开发。土地流转带动了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农机服务、科技推广、专业合作迅速兴起,促进了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开发。目前,全县优质稻良种应用率达98%,机械化综合程度达到62%,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四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在获取土地租金的同时,可以返聘到合作社、农业公司中当农业工人,获得劳务收入,并且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快向“专业务工经商族”转变。据调查,全县27家流转大户今年共支付农民工资计1735万元。

二、存在的困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攸县农村土地流转总体是平稳健康的,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流转大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经营陷入在困境之中。

1、融资相当困难。融资难是制约流转大户正常运转的最大瓶颈。由于各流转大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购买种子、化肥、农药,添置农机设备,农田整理等。但银信部门鉴于这些不能作为抵押的资产,存在贷款办理难、处置难、变现难等问题。流转大户只得从民间渠道进行融资,由于高息运行,在增加了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经营上的风险。据统计,全县27个流转大户资金缺口总额1579.2万元,除信用社贷款218万元外,其余资金缺口全部从民间渠道解决。为此,全县流转大户仅支付利息累计达 200余万元。

2、设施较为薄弱。由于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自然条件较差,影响全县土地流转进程。主要表现在:一是农田未整改。小丘田、高岸田、低洼田较多,不便于机械化操作,主要依靠人工投入。目前,除部分合作社流转的耕地得到逐步整改,其余流转大户流转的耕地都亟需整改。二是水利条件弱。水渠年久失修,渠内淤塞,灌溉不畅,电排灌溉条件落后。在去年遭遇干旱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全县有18家计2400亩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而减产或绝收,全县流转大户因抗旱添置抽水机420台,列支柴油、农用电等费用计85.84万元。三是机耕路况差。土地流转的优势除了发挥规模经营外,就是有利于推广农业机械化。目前路面不够宽,路基软化,高低不平,导致机械化使用程度不高,严重影响机械化推广进程。

3、政策难以落实。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的必然趋势,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于土地流转都相继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湘办发[2009]15号《关于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规定:加大财政、信贷、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但是政策却难已落实。如财政上得不到专项资金和贴息扶持;粮食最低保护价得不到保证;农综项目上得不到优先安排;保险上得不到合理理赔等等。这些极大地挫伤了流转大户的种粮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全县土地流转的进程。

4、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流转大户普遍缺技术、缺管理。一方面是技术人员不足。全县有10个流转大户没有聘请高级农技师,5个流转大户无中级农技师。现有的高级农技师、中级农技师、农技员中,真正科班出身的为数不多。另外,农机机盘手、维修工人员也比较紧缺,真正能熟练掌握机械的人员不多。另一方面是科技抗御风险能力差。尽管各流转大户在抗御病虫害和自然灾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遭遇病虫害和自然灾害时,不能有效运用科技手段抵御风险,科技抗灾能力差。

三、对策建议

土地流转事关粮食安全、事关流转大户及农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稳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当前困局。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土地流转专项基金。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设立土地流转专项基金,重点用于鼓励农民土地流转和培育流转大户。对于流转面积达到一定规模且管理规范的流转大户,给予项目资金奖励扶助。对于整组、整村进行土地流转的,政府可按不同标准奖励集体经济组织。二是落实项目优先倾斜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湘办发[2009]15号文件精神,要尽可能与土地流转相结合,优先安排流转大户的项目资金。通过农综和水利等项目建设投入,使小田变大田、坡田变梯田,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水利灌溉条件,确保机耕路畅通。三是实行用地倾斜政策。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支持流转大户建造与之配套的简易仓储、晒场及临时办公用房等相关用地,按不超过流转面积8%的临时用地手续报批,由有关部门考查核实后,流转大户与国土部门签订复垦协议,按农业用地办理相关手续。四是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要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按照“政策性保险、商业化运作”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商业保险公司资源,优先在流转大户中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财政给予保费补助。要完善保险理赔机制,建立规范操作程序,一旦灾情发生后,保险公司要及时做好出险查勘、灾害定损、赔款结算等各环节工作,按照保险条款的规定,及时足额理赔到位。

2、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农业生产投入比较大,高风险。要解决流转大户融资问题,一方面积极探索融资新渠道。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群众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或由政府出资控股成立村镇银行,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入股,增加新的民间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探索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产作为银行抵押物的途径,创新涉农金融服务新机制,大胆探索切实可行的信贷方式,尝试建立金融信贷新体制机制。

3、加大科技支撑力度。针对目前流转大户普遍缺技术、缺管理、缺人才现状,农业部门要加大对流转大户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农机部门要加大对流转大户的农机员的机械操作培训力度;经管部门要加强对流转大户的制度建立和规范管理提供服务;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形成全县上下,部门联动,工作协调机制,努力提高流转大户农业科技含量。

4、培育流转大户主体。土地流转不仅能催生了流转大户的发展和壮大,同时还将造就了一批农民企业家、农村能人,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因此,要以推动土地流转为契机,大力支持流转大户参与农业开发,积极鼓励流转大户投资农业,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在融资上,要给予理顺;在技术上,要给予服务;在管理上,要给予指导;在经营上,要给予方便,切实为流转大户解决规模经营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土地流转培育和造就更多流转大户,使流转大户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对平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平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周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对农民的医疗保健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平利自2006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以来,经过精心组织实施,新农合工作从试点到平稳开展,始终保持着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全民健康保障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全县新农合基本情况

全县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万人。自2006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以来,2006-2007年全县农民累计参合35.6万人次,筹资1780万元,门诊5.3万人次,大病住院9716人次,共报销1322万元,住院人均报销1201元,补助比例达40%。2008年,全县农民参合17.8万人,筹集资金1601万元,参合率达92.39%。上半年,参合农民门诊8854人次,住院3732人次,分别报销21.33万元、391.6万元,住院人均报销1049.29元,补助比例达到39.5%。不少农民得到实惠,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矛盾。主要做法是: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是做好新农合工作的保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抓好新农合工作作为构建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突破口,坚持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做到了领导、认识、责任、宣传、指导、监督“六个到位”。早在2006年试点工作开始就成立了以县长为主任,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计划、扶贫、药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以人大分管领导任主任,纪委、农工、审计等部门负责人和村民代表为成员的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以及由8名专家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专家委员会。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合疗办,明确了专人办公,各定点医疗机构均设立了经办科室,抽调责任心强、业务娴熟的人员经办业务。县上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保证了县级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并落实了合疗办的工作经费、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了保证。在日常工作中,县分管领导经常带领相关部门深入村组了解合疗政策落实情况,有力的促进了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强化宣传动员,引导群众参合。宣传发动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关键。为切实抓好新农合政策宣传工作,县委宣传部、县卫生局及时印发了《平利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方案》,并采取出动宣传车、设置固定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医务人员“一对一”宣传、新闻媒体宣传、进村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向农民讲事实、算细账。两年来,发放合疗政策宣传年画6万张、知识卡9万余份,长年播放公益标语300余次,典型报道20次,制作宣传展板360余张,悬挂横幅200余幅,进村入户宣传50000余人次,不断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增强了对政策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同时对报销补助实行县、乡、村三级公示制,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新农合实实在在的好处,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和担心,提高了群众自觉参合的积极性,使全县农民参合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3、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努力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核心。近两年,全县利用国家重视卫生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一方面,加快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县医院门诊大楼,积极争取国债及慈善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资金432万元,完成了三阳、八仙、大贵等9个乡镇卫生院的房屋建设,给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价值25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给村级卫生室配备了价值50余万元的常规器械,县、乡、村定点医疗机构综合服务条件得到了快速改善,有效保证了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坚持以“名医强院”为带动,突出卫生服务技术人才培养,争取了14名基层农村振兴人才充实到乡镇卫生院,选送外出进修人员46名,组

织各类技术培训100多期。今年县医院以争创二级甲等医院为契机,公开招聘了一批高学历毕业生,聘请了一批在各科具有优势技术的专业人才到医院坐诊,极大提升了县级综合医院服务水平。

4、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行机制。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健全的运行机制是做好新农合工作的重要保障。为确保新农合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在吃透政策基础上,认真细致地进行基线调查和准确测算,结合县情实际出台了《平利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考核办法》、《违反新农合政策规定处罚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参合患者医疗费用控制制度,定点医疗机构行政查房制度,入出院登记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和要求,使新农合工作管理有章程,运行有制度,报销有依据,为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与此同时,为加强新农合资金监管,确保基金运行安全,县上还制定了《平利县新农合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合疗资金“三户两印”制度,对合疗基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5、创新经办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县合疗经办中心积极探索创新经办手段,不断提高合疗经办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一是全面推行报销“直通车”制度,参合农民出院时报销补助由医院先行垫付,再由医院按月到经办中心结算的方式,简化了患者的报销流程,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二是投资建立了覆盖县、乡镇医疗机构合疗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录入了参合农民的信息资料,做到对每位患者的就医地点、时间、病种、医疗费用开支情况实行动态监管,变患者报销资料由人工审核到电脑审核,消除了人工审核的随意性,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保障了基金安全。三是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合疗“一卡通”式服务,患者持卡即可在任何定点医疗机构享受家庭帐户报销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

二、存在的问题

新型合作医疗制在全县推行以来,极大改善了农民就医难、看病贵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但在运转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合疗政策宣传不够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民政策实施两年来,虽然县、乡镇逐年加大了合疗政策宣传力度,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群众特别是边远村组农民和五保户对合疗不是很了解,对具体政策知之甚少,哪些病能报,报销比例是多少,门诊票能否报销等还不了解、不清楚。尤其是一些年轻力壮、家庭贫困的群众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参合就是掏钱给别人治病,觉得不划算,存在侥幸心理,互助共济意识不强。

2、参合农民受益覆盖率偏低。2006-2007年参合农民住院人次分别为3457人、6261人,受益人数仅占全县参合人数的2%、3.74%,补偿比例不到40%。由于试点方案过于保守,报销门槛高,且合作医疗制度只保障大病,而重大疾病和住院发生几率较小,致使大多数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无法保障,只能在门诊看病享受开支少量的家庭账户资金,最终导致合疗基金沉淀较多,两年门诊基金帐户结余162万元,大病统筹基金结余261万元。

3、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目前乡镇医疗机构整体水平不高,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诊疗设备较为落后,普遍缺少必备的检验设备,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亦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造成大量病人外流。另外全县90%以上的村卫生室无刷卡设备,且医疗技术差,仅靠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开展诊疗服务,医疗行为极不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就近就医和合疗工作的深入开展。

4、合疗基金难以快速筹集到位。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有的举家外出多年,有的几年不回家,一时难以联系,加之普遍存在婚嫁没有及时迁转户口,出生、死亡没有及时报户、销户等问题,致使登记人数与实际人数有较大出入,极大影响了基金筹集的具体操作,造成中省市配套资金难以快速到位。

5、医疗机构执行合疗政策行为不规范。个别医疗机构、个别医务人员在执行合疗政策中不够规范,存在趋利行为,开大处方、用不合理药、进行不合理的体检项目等加重患者医

疗费用负担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对到省、市级医疗机构和外地求学、务工人员的就医管理缺乏有效管控措施。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广泛宣传力度,提高参合农民的健康保障意识。扩大宣传面,着重针对流动性强、外出打工者的重点乡村和重点人群,积极引导他们转变短期观念,鼓励为健康投资,强化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增强互助共济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参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保应参尽参,使参合率稳中有升。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新型农合作医疗的有关政策,使就医方式、报销程序、补助标准等规定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完善合作医疗工作制度,扩大合作医疗受益覆盖率。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严格查处乱检查,乱收费等各种损害农民患者利益的行为。进一步简化外地就医报销手续,适当扩大报销范围,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也不透支。同时,尽量多组织一些义诊活动,譬如查体、送药等免费为农民提供一些医疗服务,以扩大合疗受益面,使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保证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

3、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机构基础条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不断改善乡镇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全力推进村级合疗信息化管理网络建设,力争年底村级信息化网络覆盖率达30%以上,将“一卡通”服务普及到村,方便农民就医。同时,加强镇村医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切实让参合群众享受到优质价廉、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以减轻县级医院压力,又为乡镇医疗机构增添活力。

4、加强对执行合疗政策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稽查和监管,规范医疗机构执行合疗政策的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对服务质量下降,得不到群众认可的医疗机构坚决取消资格。坚持患者入出院标准,严格审查住院对象,把握住院条件,防止发生套取合疗基金的行为。

5、积极探索新农合筹资机制。进一步核准参合人员基数,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合疗资金办法,在继续延用传统的年底集中走村入户收缴合疗资金办法的同时,逐步建立起筹资的长效机制,依靠村民自治组织,引导农民定点随时上缴合疗基金。在农民自愿的条件下,平时农民就医报销时也可由医疗机构代扣合疗基金。积极争取企业、社会团体为农民捐助代缴参合基金,让100%的农民享受到惠农政策。

(中共陕西平利县委办公室)

下载关于对平利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平利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村土地流转的调查

    对村土地流转的调查 对村土地流转的调查 田野的希望--对花果山乡人和桥村土地流转的调查 花果山乡人和桥村地处资水南岸,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1135人、825亩耕地。依历史习惯......

    对##村土地流转的调查(范文模版)

    田野的希望--对花果山乡人和桥村土地流转的调查花果山乡人和桥村地处资水南岸,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1135人、825亩耕地。依历史习惯,该村形成了两个特征明显的耕作区,即临河种......

    对土地流转工作调研思考

    **镇位于**市**区东北部,距**二十七公里,东与**农场、**县相邻,**公路直达,交通便利。全镇41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34073人,是**区人口最多的一个镇,家庭承包经营农户10021户,耕地面积2......

    土地流转现状5篇

    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暑期“思政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专业:xxxxxx年级:xxxx班级:xxxxx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年xx月xx日关于商城县李集乡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报告调研时间:xx年......

    关于涉及土地流转案件的调查与思考(含5篇)

    关于涉及土地流转案件的调查与思考前一段时期,我院遇到涉及土地流转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案件(以下简称涉土案件)逐渐增多,此类案件牵涉面广、社会影响大、政策性强,处理不好,就有可......

    对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对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

    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开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日前,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向中华率农工委负责人及有关人员深入部分乡镇、村社,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关于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5篇材料)

    关于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改革开放, 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