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LED产业发展概况及对策建议(DOC)

时间:2019-05-14 12:2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常州LED产业发展概况及对策建议(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常州LED产业发展概况及对策建议(DOC)》。

第一篇:常州LED产业发展概况及对策建议(DOC)

常州LED产业发展概况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资源匮乏、能源紧张已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在能源供给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不约而同加强对LED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LED产业在各领域、尤其是照明领域的应用。常州LED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包括LED照明、LED芯片及外延片、蓝宝石衬底材料、LED生产设备及配套产品等完整产业链。本报告立足国内LED产业发展情况及环境,分析常州产业现状,探讨在面对产能过剩、技术瓶颈,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时,常州如何引领LED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LED产业发展历程

LED产业发展大致可分为起步、快速发展、产业阵痛、产业整合等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

国内LED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以后,环保和节能成为市场热点,LED行业也开始升温。2003年底国家紧急启动“半导体(LED)照明产业化技术开发重大项目”,成立了由八部委组成的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并确定深圳、上海、大连、南昌、厦门五大城市为产业示范基地。

2、快速发展阶段

从“十城万盏”到“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再到“十二五”规划政策的陆续出台,LED照明产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LED产业又打了一针兴奋剂,开幕式上的“梦幻 长卷”被展示于4500多平方米、堪称全世界最大的单体全彩LED显示屏,当由45000颗LED编排而成的“梦幻五环”升空时,对于LED产业热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

3、产业阵痛阶段

2011年以来,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影响,LED市场需求不振,加上之前国内大规模投资建设产能陆续释放,一直以来高速发展的LED产业增速趋缓。08年底,LED企业订单骤减、价格暴跌,产业最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受创也最为严重,据一份重点企业抽样调查材料显示,当年四季度产品平均价格环比下降了20%以上,订单减少了一半,有1/10的企业被迫停产。金融危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均衡、定位偏低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供求失衡。巨大的市场需求虽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会有一个舒适的发展空间。竞争与需求一起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水平,而惨烈的竞争恰恰是挤在产业末端的中国企业无法摆脱的困境。

4、产业整合阶段

2013年,随着LED芯片材料、封装成本等价格走低,下游照明应用市场需求回暖,并带动中游封装和上游外延芯片产能的快速消化,产业发展再次进入上升通道。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以前难得一见的订单排队局面。上游外延芯片、中游封装到下游的照明应用环节,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LED终端照明应用领域竞争集中,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呼应、整合加强,高性价比及高品质产品快速推向市场的企业将占据市场主动。

二、国内LED产业现状

(一)产业现状

1、总体情况

一是产业规模逐步壮大。2013年,国内LED产业总规模预计将突破2600亿元,同比增长为28%,行业订单相比去年增多,企业营收有所增长,但是价格逐渐走低,竞争越发激烈,行业利润被迅速摊薄, 到”十二五”末,产业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据行业统计,国内LED产业上游企业50家左右,中游封装企业超1700家,下游应用企业数量超万家,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厂商占有率超过5%。

二是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国内LED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三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产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上中下游产业链比较完整,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相关企业,产业综合优势比较明显。珠三角地区的LED产业更趋向于中下游的封装和应用层面, 形成了以深圳市为龙头,以广州-深圳为主轴,产业链向轴两侧辐射延伸的格局, 是全国LED的重要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长三角地区是中国LED上中游企业的主要集中地,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区, 区内劳动力富集,建立了众多外延芯片制造和封装企业, 多个城市竞相推出MOCVD设备补贴政策。

三是产业整合显著加快。今年LED行业发展迅速,带动上中下游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让产能过剩局面有所减缓,传统照明转向LED照明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加,行业竞争加剧,部分 企业启动了整合战略,德豪润达收购雷士照明,进行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三安光电拟收购台湾璨圆光电以及美国流明,既有横向整合也有纵向整合;利亚德宣布收购金达照明,希望借助后者的技术优势、项目经验、渠道资源及客户资源,加快公司LED照明业务拓展。

2、产业链情况

芯片产业。LED的核心技术是外延生长和芯片制造技术,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开展LED国产技术的基础研究、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国内从事LED外延生长和芯片制造的企业主要有:厦门三安、乾照光电、杭州士兰明芯、江西晶能、武汉华灿、扬州中科等。LED芯片国产化率超过70%以上,但产能利用不足50%,国内芯片已经通过小芯片集成的方式在照明应用领域取得突破,大功率照明芯片市场发展较快,但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高功率芯片、关键设备、重点材料依靠进口,国内上游芯片企业的议价能力薄弱、产能利用率低,产品应用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大量MOCVD机台的闲置,大大延长企业的投资回报周期。

封装产业。我国已经是全球LED封装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主要企业有:广州鸿利、国星光电、深圳雷曼、万润科技、长方半导体等。LED封装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日趋完善,竞争加剧促使企业向应用端扩展,行业资源整合加速,重点企业纷纷上市融资。鸿利光电积极发展照明领域,重视营销推广;国星光电走垂直一体化路线,在无锡设立江苏运营中心,围绕经济发达地区 进行照明渠道布局。

应用产业。LED应用领域可以分为:通用照明、背光应用、景观照明、显示屏、信号及指示、汽车照明等,其中,通用照明市场应用增长最为突出,尤其是众多传统照明、家电企业逐渐进军LED产业,白电企业康佳集团入股瑞丰光电,创维集团开发OLED新产品,美的集团成立美的照明,开发LED照明家居用品。平板显示技术的应用推广带动了基于LED在液晶电视等大尺寸背光领域的持续增长,重点企业有瑞丰光电、青岛海信、聚飞光电、伟志电子等。路灯、隧道灯市场发展迅速,推广较快,尤其是潍坊、广州、深圳、重庆等市,重点企业有江苏史福特、中微光电子、进达东方等。

3、龙头企业情况

国内LED产业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上,目前已达到44家,据上市公司三季度年报数据反映,今年前三季净利增长总体水平低于营收增长水平,行业价格战、期间费用增加以及政府补贴减少等是导致LED企业增收不增利的重要原因。其中三季度营业收入实现312.3亿元,增长的有28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六家,分别为厦门信达、同方股份、歌尔声学、兆驰股份、大族激光、广日股份,净利润亏损的有3家,比去年增长的有29家。对于LED行业的未来趋势,部分业内人士比较乐观。据高工研究院资料显示,今年四季度LED产业整体产值将增长20%左右,而全年LED室内照明产值将比去年增长110%,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三、常州LED产业发展情况

1、产业初具规模

我市LED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近30家,2012年完成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涉及LED照明业务收入33亿元,增幅26.9%。

主要产品包括LED照明灯、LED芯片及外延片、蓝宝石衬底材料、LED生产设备及配套产品等,企业主要集中在武进、新北两区,并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2、产业链日趋完善

按照LED产业链分类,我市LED企业主要分为上游的LED材料外延和芯片制造、中游的LED器件封装、下游的LED照明和应用产品产业,以及LED生产设备、电源、LED导光板等配套产品生产企业。

上游企业主要包括晶品光电、中晶光电、汉莱科技、好利莱光电等企业,产业规模5亿元左右,以LED外延片及芯片、蓝宝石衬底片等产品研发、生产为主,大部分企业集中在武进高新区半导体照明产业园。晶品光电作为光宝光电上游配套企业,工艺成熟,近两年产能释放较快,销售增幅基本年年翻倍。

中游LED器件封装企业以光宝光电为主,年销售规模接近10亿元,产品以出口为主,母公司台湾光宝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电子产品与光电零组件制造商,也是台湾第一家上市电子公司,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规模化生产以及品牌优势明显。下游LED照明和应用产品产业集中了大部分企业,按照应用分主要为景观等公用事业LED照明灯和汽车用LED照明灯,其中公用事业照明方面以鸿联灯饰、亚示照明、常松照明等为主,汽车照明则包括星宇车灯、大茂伟世通等企业。由于目前应用方面市场仍以政府基建投入为主,相关企业的主要收入还来源于传统照明业务上,LED照明占企业收入比例不高,产业规模约有10多亿。

在LED生产设备、驱动电源和背光材料领域主要包括天龙光电、丰盛光电、红光无线电等企业。天龙光电作为上市公司,其旗下中晟光电已经在国内首先研制出LED用MOCVD生产设备,并提供给上游企业进行试用。丰盛光电是中国大陆地区首家大批量生产大尺寸挤出型导光板的生产企业,目前市场占有率世界第四。

3、重点企业发展良好

我市LED产业规模亿元以上企业共14家,据前期调研数据显示,今年重点企业发展形势总体良好。开工率在90%以上的企业有10家,今年预增企业有8家,正在实施技改或扩能项目的企业有8家,未来两年有计划实施项目的企业4家。此次调研的企业LED照明、电源企业9家,设备及辅材生产厂家2家,外延片及芯片生产企业3家,除华盛天龙外均生产正常。其中开工率达到100%的有8家,产能释放率达到100%的有4家,部分企业订单充足,增长预期明显。

晶品光电的LED芯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今年预计增 幅达到150%;LED器件及照明、电源企业稳步发展,光宝科技预计今年销售收入与去年持平,武进红光无线电有限公司LED电源供不应求,今年销售预计增长20%,星宇车灯汽车用LED前照灯技术领先,今年预计增长超20%;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苏华盛天龙光电,受光伏行业不景气影响,单晶炉、多晶浇筑炉市场萎缩,今年开工率仅为30%,销售预计同比下降30%,MOCVD设备已研发成功但尚未进入量产阶段。

4、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8家重点企业正在实施项目建设,总投入近20亿元,设备投资4.3亿元;项目投资超5亿元的2个,1-5亿元的3个,其中,今年计划投资4.8亿元,设备投入1.4亿元。

星宇车灯LED灯具及配套项目,总投资6.5亿元用于扩大车用LED灯具生产规模,提高LED灯具在公司业务中的比重;

普罗斯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普罗斯照明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9.7亿元,目前一期5.4万平米厂房预计年底竣工;

光宝光电(常州)有限公司“LED照明组件项目”总投资1.5亿元,今年也将全部到位。

江苏中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大尺寸LED蓝宝石衬底片项目”总投资1.2亿元,今年投资5500万元,设备投资1200万元, 企业拥有从蓝宝石单晶切割、表面研磨抛光、图形化以及先进光电子产品精密加工材料的全方位自主核心技术;

晶品光电(常州)有限公司年底完成扩能项目,总投资1.亿元全部用于购置生产设备。

四、存在问题

1、市场尚未充分成熟

由于LED照明灯具产品价格过高、方向性强等一系列因素,室内普通半导体照明应用进展缓慢,LED封装企业产能普遍过剩,很多企业高价购买进口的MOCVD炉等生产设备后,由于订单较少,设备大量闲置,闲置的设备还须承担不菲的维护成本,极易拖垮企业的资金链。我市情况与此极为相似,灯具生产企业产品中LED灯具的比例较小,光宝等从事LED封装的企业产能利用不充分,限制了其进一步投资的欲望。

2、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

以日本的日亚化学和丰田合成、美国的科锐以及欧洲的飞利浦和欧司朗等“五大巨头”为代表的国外企业,掌握着核心技术并拥有LED外延片、芯片制造和蓝光、白光的大部分核心专利技术,并通过相互间的授权和合作,在全球构建了严密的专利技术网。我国LED企业大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封装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下游应用行业面临着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控制系统,卖给同样的市场和客户,因此无法形成差异化,必然导致终端应用产品的惨烈价格竞争。

3、产业缺少龙头企业

LED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照明,但从我市实际出发,在没有平板显示行业巨头的情况下发展该产业唯有产业链中与照明相关部分。但目前我市的灯具制造企业中以LED为主的企业不多 且规模不大,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联合进行的2012-2013年度半导体照明产品财政补贴推广项目招标中,我市无一企业入围。

4、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我市所在的长三角强手林立,周边城市高速发展给我市招商、留才等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国内率先开发出MOCVD炉的中晟光电虽是我市上市企业天龙光电旗下企业,但目前该项目能否留在常州尚无定论。天禄建设集团在我市投资的天禄光电、汉莱科技相加的产出不及其在苏州投资的天禄光电(苏州)的零头。

五、对策建议

通过对国内LED产业发展趋势分析,我们发现产业前景依然光明,立足于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我们不能放任但也不能放弃这一产业的发展,急需通过顶层设计来对该产业的发展进行优化、明确重点:一方面围绕关键设备的突破发展上游产业,另一方面利用传统灯具行业的优势做优下游产业。

1、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各主管单位应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积极推进LED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LED产业发展的指导,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规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有订单的企业以租赁、托管等方式使用其他企业的闲置设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LED照明应用项目试点,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LED产业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示范应用和上下游资源整合等行动,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区 域产业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2、围绕中晟打造行业核心竞争力

MOCVD炉做为LED照明产业的核心设备,目前全球市场基本被两家巨头垄断,每台设备进口价格以千万计,高昂的设备购入及保有成本是LED照明产品价格不菲的因素之一。天龙光电旗下中晟光电于去年研制出了首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国产MOCVD设备,汉莱科技做为首个客户参与了工艺的开发和设备进一步的改进优化。鉴于上海、苏州等地均对中晟抛出了橄榄枝,我市需要尽最大努力留住中晟,并通过“首台套”扶持等相关政策对汉莱科技加以奖励,鼓励中晟和汉莱两家企业融合发展,通过关键设备的国产化降低外延片等上游产品的成本,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3、以应用环节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

LED照明与传统照明的区别之一是其色彩的多样性,LED照明未能大规模进入室内照明市场的原因之一是其极强的方向性,这两点为LED照明的下游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及利润空间。据统计,LED照明下游应用产品市场的利润总额已占全产业链利润的52%以上,而且随着下游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LED应用环节的价值空间还有望进一步扩大。我市要充分利用国家半导体照明联合重点实验室等公共平台的资源,发挥灯具制造、电源控制及专业市场的集群优势,鼓励企业加强对市场的理解以摆脱产品同质化现象,面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要求,把握各种发展机会,通过产品性价比优势赢得 市场并带动技术能力的提升。

第二篇:全省LED产业发展情况

全省LED产业发展情况1

2011-03-31字号:大 | 中 | 小

LED因其高效、节能、环保、安全、长寿命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新一代绿色照 明光源,LED产业也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07年4月,我省出台了《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7-2010年)》(闽政办〔2007〕52号,下面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为促进全省LED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对产业 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近年来我省LED产业发展概况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一是产值快速增长。据预测,2010年全省LED产业实现产值将达到130亿元。二是企业不断增加。据省光电行业协会统计,截至今年9月,全省 LED企业已超过250家,产品涵盖LED外延、芯片生产,LED封装,LED道路照明、背光源、屏幕显示及其它应用产品。LED企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除了沿海地区LED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外,龙岩、三明、南平等山区市也有投资新建的LED企业。三是部分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共生产LED外 延、芯片约480亿粒,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地位。此外,据了解,已签约和意向在谈的LED外延、芯片项目还将引进超过200台 MOCVD(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外延生产线,将使我省在未来继续保持国内外延、芯片的龙头地位。

(二)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LED芯片技术继续居国内领先地位。自主研发的功率型白光LED的光效已达到80-90lm/W(流明/瓦)并实现产业化,实现了《意见》 中提出的目标,120lm/W光效的大功率白光LED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也正在加快推进。我省LED芯片企业可批量生产四元系InGaAlP(铟镓铝 磷)红光功率LED芯片,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二是LED封装产品品种齐全,技术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我省可封装所有外型尺寸LED产品,如:单管、复合 管、专用显示器、柔性LED、SMD-LED和功率LED模块等,龙头企业厦门华联功率型LED封装的水平达120-130lm/W(进口芯片),热阻 ≤8°C/W(摄氏度/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光莆电子用超薄FPC(柔性线路板)基板贴片封装LED产品厚度仅为0.3mm。三是应用技术实现新的 突破。光莆的LED背光模组已经成功应用于20英寸以上的背光板,并获外商认定批量生产。2008年,厦门市以光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项目载体,开展“半 导体照明LED外延、芯片和封装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项目”和“LED路灯技术创新及示范工程项目”两个项目的技术攻关,政府投入科技经费1000万元,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7500万元,攻克了LED配光、散热、电磁兼容等技术难题,提高了LED发光效率。莆田中科万邦通过技术创新,大幅度提升LED集 成芯片的发光效率,其自主研发并产业化的LED节能灯的成本较同行低50%以上,已接近普通节能灯的成本,在国内乃至全球都最有具较强的竞争力。

(三)闽台、闽港产业合作不断推进

一是与台湾、香港的光电信息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关系。近年来,我们着力承接台湾LED产业转移,先后与台湾电电公会、台湾照明输出业 同业公会、光电工业协进会、台湾工研院电子所、香港应科院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今年5月黄省长带领经贸文化考

察团赴台考察期间,我局会同云霄县政府在 台湾举办了“两岸光电产业发展座谈会”,台湾照明输出业同业公会新任理事长张孔诚明确表示,“随着海西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公会理事会研究未来将重点加 强与海西的产业合作,特别是重点组织会员企业与云霄县加强产业园区的共建合作”,目前该公会已有10家会员企业签约或意向到云霄投资。二是积极组织项目对 接会,促进两岸三地产业对接。组织项目对接会20多场,邀请台商超过1000人次,有力地推进了闽台产业对接。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闽台LED产业合 作项目达到70多项,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今年“9·8”期间,我局组织香港应科院与漳州光电企业开展专场对接活动,促使26个项目达成对接意向。三是 吸引台资、港资企业来闽投资。台湾外延、芯片企业晶元、鼎元、嘉晶、视创分别在厦门、福州、云霄、莆田投资MOCVD外延生产线;封装及应用企业亿光、睿 鸿等在福清投资设厂,中强、璨圆、东贝以及亚洲最大的LED应用产品生产企业——香港真明丽集团也多次到闽考察,具有明显的投资意向。四是开展了两岸共同 标准制订工作。省光电行业协会的LED专家编写的“DB3502/Z 005—2010 道路照明现场动态测量方法”得到了国际照明委员会主席弗朗茨先生、台湾工研院环能所照明测试组副组长李丽玲博士、浙大叶关荣教授、中国建科院李铁楠主任等 专家的认同,省光电行业协会已与台湾工研院一起召开多次讨论会,拟在联合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建议将该标准逐步上升到国际照明委员会第四分部标准。

(四)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

一是成立福建省光电行业协会,为全省LED企业创造合作交流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协会会员单位已超过250家,协会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开展政 策研究、产业规划、技术培训,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初步建成多个研发、设计、检测、营销 中心。厦门市投资建设了“厦门市半导体照明检测认证中心”,在此基础筹建的“国家半导体发光器件(LED)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顺利通过验收,该 中心是目前国内投入最大的半导体照明检测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立项支持的全国两大光电检测平台之一。由厦门市LED促进中心建设的“创意照 明应用设计中心”已经正式挂牌运营。厦门联发电子商城筹建的“厦门LED营销中心”,将于今年12月中旬开始正式运营,建成后将成为我省重要的光电产品营 销平台。此外,云霄光电产品商检实验室、南安光机电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也在建设中。三是光电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大、厦门理工 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本科院校分别成立光电信息学院、系及设立光电专业,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集美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了技能型光电人才培养工作,此外,一 些产业园区也结合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联合相关院校、企业等开展光电人才培养工作。

(五)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一是加快培育产业园区的项目承接载体功能。为了支持园区建设,2009年,原省信息产业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评选了8个“福建省光电产业园”,目 前全省把LED列为重点产业的园区主要有:厦门市火炬高新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园、漳州云霄光电产业 园、永定德泓光电产业园等。全省90%以上的LED项目都落户在专业园区。二是促进产业集聚。如厦门火炬高新区聚集了三安、乾照、晶宇等LED外延、芯片 龙头企业,华联、光莆等封装龙头企业,以及数量众多的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LED产业基地之一。再如云霄光电信息产业园自2007 年下半年以来,共引进在建及签约光电项目88个,包括LED基材、外延、芯片、封装、支架及应用产品,LED产业已初具雏形。

(六)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各设区市纷纷出台扶持政策。《意见》下发后,部分设区市政府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如厦门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市经发局科技 局财政局贯彻落实省促进

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实施意见的通知》,泉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漳州市政府也 出台了《关于加快光电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它设区市也以不同的形式提出相应的扶持措施,从财税、用地、融资等角度提出具体的扶持政策。二是把LED产 业列入振兴调整的重点产业。结合应对金融危机,在制定产业振兴调整实施方案时,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3个实施方案都把LED列为重点振兴产业。通 过三年多的努力,全省发展LED产业的氛围已经形成,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七)LED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2005年,我省组织开展了“海峡西岸夜景工程”建设,有力地推进LED产品的应用。近年来,LED的应用领域又不断扩大。一是推动LED照明 企业进入甲控产品推荐目录。2009年来,在我省推出的三批甲控产品推荐目录中,共有40多家LED照明企业入选,涵盖景观灯、路灯、隧道灯、室内照明等 产品,为LED照明产品进入政府采购创造条件。二是推动福州、厦门列入国家“十城万盏”示范工程首批试点城市。目前在试点城市安装的LED照明灯具已超过 1万盏。三是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联合省光电行业协会推动LED隧道灯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开展LED隧道灯测试、改良工作,确定7家合格企业进入甲控目录并 招标安装,首批2500盏LED隧道灯已经投入使用,在建设示范工程中形成的技术规范拟将其升级为地方标准。

二、我省LED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强

虽然我省LED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与广东、深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不强。如LED衬底、荧光粉、支架、硅胶等重要配套器件和材料主要从外地采购。

(二)闽台产业合作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我省在与台湾LED产业对接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台资企业在我省的投资力度与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的投资力度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大企业、大项目到我省投资的数量不多。据省光电行业协会统计,台湾前十位的LED外延、芯片,封装及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已明确在我省投资的仅3个。目 前,台湾LED企业以策略联盟、垂直整合、规模化等途径应对产业发展挑战,呈现出企业大举往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大集团大手笔投资LED的特点,同时呈现出 加速往大陆布局、转移的趋势,为此,进一步加大推进闽台产业合作的力度,加紧承接台湾LED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三)LED产业面临着知识产权诉讼的风险

目前LED照明产业核心技术多为国外企业所掌控,特别是LED产业链上游区域80%-90%的原创性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日亚化工(日本)、科锐(美国)、欧司朗(德国)、飞利浦(荷兰)、丰田合成(日本)和三星(韩国)等大公司手中,例如芯片基片制造的主流技术蓝宝石衬底技术和碳化硅衬底技术,由于对技术和工艺水平要求苛刻,目前仅被日本日亚公司和美国Cree公司掌控,我国使用的大多是日本日亚的蓝宝石衬底技术,但需要向日本日亚缴纳不菲的专 利费用。还有白光、大功率LED灯的热平衡问题、持久高效的萤光粉等专利,一直被欧、美、日垄断。这些公司利用各自的核心专利,采取横向(同时进入多个国 家)和纵向(不断完善设计,进行后续申请)扩展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布置了严密的专利网。随着我国LED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外LED企业加紧对我国企 业提起核心专利诉讼,这些诉讼一旦胜诉,我国企业将面临着巨大专利风险。由于我省外延、芯片产量居全国前列,专利诉讼结果对我省LED产业将会产生更大影 响。

(四)部分产业扶持政策不够到位

近年来,我省在扶持LED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在合力落实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尚未有针对性的落实措施,如有关部门使用在 扶持LED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还比较分散,其资金扶持效益还有待提高;再比如8月份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海洋与

渔业厅、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等五个部 门《关于进一步落实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财税政策的通知》(闽财税〔2010〕65号),把对部分优惠土地、财税政策仅适用于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 园和平潭综合试验区的台资企业,在一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工业开发区引起较大反响,一些在建、签约、在谈的台资项目出现等候观望、放缓投建步伐的 现象。

(五)以应用促产业发展的措施还有待加强

《意见》提出,要“以应用促发展”,首先 从政府做起,以公共基础设施应用LED为切入点,促进LED产品的推广应用。近几年我省实施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夜景工程和LED路灯示范工程建设,对促进 LED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示范和带动作用,但在公共场所照明、政府机关照明等政府可控的采购方面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此 外,LED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有较强大的下游应用产业支撑,由于我省LED产业呈倒金字塔发展模式,即上游较强,中下游产业领域大项目不多,封装及应用产品 开发不足,这将成为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篇: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现有茶叶面积2.7万亩,其中绿茶1.4万亩,采摘面积1.2万亩;莓茶1.3万亩,野生面积8000亩、人工栽培5000亩,茶叶面积位居全州第二。2006年全县茶叶产量210吨,产值560万元,其中绿茶110吨,产值260万元;莓茶100吨,产值300万元。产地集中分布在砂坝、塔卧、毛坝、润雅、首车、大坝等10多个乡镇,茶农3万余人,茶叶是靖安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靖安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靖安县地处武陵山中部,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境内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绿茶鲜叶持嫩性强,营养物质丰富,制成的茶叶味醇香浓,有地方特色,自古以来就是出好茶的地方。莓茶更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黄铜含量之高为全国同类产品之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2、产品品牌优势。靖安县已通过了1.5万亩无公害绿茶产地认定,莓茶已着手有机茶叶的申报。多年的研制和开发,“永农翠”、“猛洞毛尖”分别获第六届、第七届“湘茶杯”金奖,“溪洲莓茶”已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州莓茶唯一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牌。

3、产业基础优势。靖安县农民制茶历史悠久,县茶叶研究所是湘西州唯一茶叶研究所,有制茶专业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5人,技术实力雄厚。过来,在名优茶研制和开发上,靖安县一手抓良种基地建设,一手抓名优绿茶研制,先后引进白毫早、碧香早、福鼎大毫、槠叶齐、福云6号等无性系良种茶苗,在砂坝镇西洋坪村、大坝乡双凤村分别建成了50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和600亩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在毛坝乡建成了“千亩莓茶基地”。市场开发上,通过溪洲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土家人公司等企业包装上市,产品远销上海、北京、长沙等地,走出了茶叶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新路子。

4、文化及旅游资源优势。靖安县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千年土司故都--老司城,原始次生林--小溪,国家级文物--溪洲铜柱,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漂流,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塔卧,国家森林公园--不二门,文化及旅游资源为靖安县茶叶闯出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靖安县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靖安县在发展茶叶产业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茶叶产业规模不大、茶叶品牌不精、市场化程度不高、扶持资金缺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总面积不大。靖安县茶叶总面积只有2.7万亩。二是茶叶品牌不精。茶叶生产企业不过十家,茶叶品牌却多达二十多个,形成了一个企业多个品牌、一个产品几个品牌的格局,茶名多、品牌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外宣传和销售不利。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早在上世纪80年代,茶叶曾是该县一大主导产业,但当时只重生产、不重市场,茶叶市场化程度低。近年虽有几家企业进行茶叶市场运作,但都因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加之茶叶产品标识、执行标准不全,产品难以进入各地市场销售,茶叶市场占有率很低。四是扶持资金不多。由于靖安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少,2007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361万元,对茶叶产业扶持有限,茶叶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三、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一是领导重视。靖安县是国家扶持贫困县之一,要摆脱贫困,就应发展特色产业。应从茶叶生长环境特殊、茶叶品质好、莓茶野生资源多、茶叶效率高、投资风险小等实际出发,成立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政策激励。政府出台发展茶叶产业的相关政策。在营销管理上,实行“走出去”的政策,派遣人员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企业管理技术。在营销队伍上,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在大中专院校、经销商中吸收一部分人员,壮大茶叶营销队伍,提高茶叶营销专业水平,增加茶叶经济效益。三是加大扶持。靖安县稀有的野生莓茶已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国家级保护的品牌,县财政、县扶贫开发办等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将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四是信贷支持。茶叶产业是一项投资稳、风险小、回报快、效率高的好项目,应加大信贷支持,促进茶叶基地开发、名优茶加工厂建设、新品种引进等,壮大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2、发展龙头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随着市场化建设的深入,茶叶在管理水平、技术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都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靖安县茶叶至今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没有一个有实力、有规模的龙头企业。要做强茶叶产业,应立足茶叶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广大农户制茶的优良传统,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重点培育一个茶叶龙头企业,政府采取贴息贷款、财政扶持、销售网点建设补助、品牌宣传倾斜等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租赁和建立基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走出一条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新路子,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3、整合品牌资源,做大茶叶产业市场。目前,靖安县茶叶品牌较多,绿茶有“永农翠”、“猛洞毛尖”、“猛洞春”、“久香毛尖”、“猛洞春毫”等,莓茶有“溪洲莓茶”、“金顺莓茶”、“山珍莓茶”等,品牌多,厂家多,同一级别的茶叶品名有几个,企业间各自为阵,茶叶市场混乱。因此,发展茶叶产业,应走“一茶一品”的发展路子,统一使用品牌(绿茶一个、莓茶一个),整合资源,努力提高茶叶品牌知名度。

4、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档次。一是加快茶叶质量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科学设置产地环境、茶叶加工、贮运、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系列质量标准。二是加强技术服务。通过课堂讲座、基地培训等形式,让茶叶种植户掌握茶叶

无公害生产、茶园改造、茶业修剪与采摘、茶叶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完善茶叶市场准入制度。搞好茶叶QS执行标准、条码等标识标签的申报,获取茶叶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四是加强基地建设。建立茶叶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按标准生产。

5、挖掘“茶文化”,提升茶叶产业发展层次。近年来,茶叶企业都十分注重茶文化的推广宣传,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提高茶叶知名度,尤其是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其产品形象设计、包装、命名、广告宣传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地域色彩。靖安县名优绿茶产自“中国土家第一村”大坝乡双凤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莓茶产自“红军大战十万坪”的万坪镇,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还有芙蓉镇、天下第一漂、溪洲铜柱等旅游资源为茶叶的发展注入了神秘的文化基因,这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要加以挖掘和发挥。

第四篇: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一 基本概念:

1、生物技术

广义的生物技术是指人类对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利用、改造的相关技术。其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以酿造为代表的传统生物技术;以微生物发酵为代表的近代生物技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可以理解为是直接操纵有机体细胞和基因的一种全新技术,是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异军突起的高技术领域,在医疗、制药、农业、轻工食品及环保业发展迅速。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工业。

2、现代生物技术两大核心工程 1)、基因工程

概念:基因工程是分子遗传学和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它能按人类需要,把遗传物质DNA分子从生物体中分离出来,进行剪切、组合、拼装,合成新的DNA分子。再将新的DNA分子植入某种生物细胞中,使遗传信息在新的宿主细胞或个体中得到表达。以达到定向改造或重建新物种的目的。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目的:定向改变遗传物质或获得基因产物。理论基础:物质基础:脱氧核苷酸; 结构基础: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中心法则,共用一套遗传密码。2)、细胞工程

概念: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把含有不同遗传物质的细胞合成杂种细胞。并使之分裂生长成为杂种生物。它包括体细胞融合、核移植、细胞器摄取和染色体片段的重组等。操作水平: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目的:定向改变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

理论基础:细胞全能性:生物体的每一个干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主要技术: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

植物组织培养 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

单克隆抗体技术

核移植

胚胎移植

植物组织培养

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

单克隆抗体技术

核移植

胚胎移植

3、现代生物制药

主要指基因重组的蛋白质分子类药物的制造过程,即利用基因工程、抗体工程或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的源自生物体内的天然物质,用于体内诊断、治疗或预防药物的生产过程(也可称基因工程制药)。

现代生物制药主要的生产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抗体工程技术或细胞工程技术。

4、现代生物制药的分类 类别 生物学活性成分 激素 生殖激素 人生长激素 甲状腺刺激激素 人胰岛素及其突变体

酶 代谢酶失常遗传性疾病的替代酶 纤溶酶原激活剂 脱氧核糖核酸酶 凝血因子

细胞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 其他细胞因子 疫苗 病毒疫苗 细菌疫苗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或抗体样蛋白 鼠源抗体 嵌合抗体 人源化抗体 人源抗体 受体-Fc融合蛋白 其他基因重组蛋白

核酸 反义寡核苷酸 细胞治疗/组织工程产品 组织工程产品

5、现代生物工程的基本工艺

二、物技术制药历史及现状

1、世界生物技术制药历史及现状 1)、生物制药发展史 年份 事件

1953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1966 破译遗传密码。

1970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71年,第一次完全合成基因,并于2年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第一次完成DNA 的切割和连接,揭开了基因重组的序幕。1975 杂交瘤技术创立,揭开了抗体工程的序幕。

1977 第一次在细菌中表达人类基因,并于第2年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基因重组人胰岛素。1982 FDA 批准了第一个基因重组生物制品:胰岛素(Humulin)上市,揭开了生物制药的序幕。1983 PCR 技术出现。1984 嵌合抗体技术创立。

1986 人源化抗体技术创立;第一个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Orthoclone OKT3)获准上市,用于防止肾移植排斥;第一个基因重组疫苗上市(乙肝疫苗,Recombivax2HB);第一个抗肿瘤生物技术药物α2A干扰素(Intron A)上市。

1987 第一个用动物细胞(CHO)表达的基因工程产品t2PA 上市。1989 目前销售额最大的生物技术药物EPO获准上市。1990 人源抗体制备技术创立。

1994 第一个基因重组嵌合抗体ReoPro 上市。

1997 第一个肿瘤治疗的治疗性抗体Rituxan 上市;第一个组织工程产品组织工程软骨Carticel 上市。

1998 第一个(也是目前惟一一个)反义寡核苷酸药物(Vitravene)上市,用于AIDS 病人由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视网膜炎的治疗;Neupogen 成为生物技术药物中的第一个重磅炸弹(年销售额超过10 亿美元);首次分离培养了人胚胎干细胞。2000 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就。2001 靶向药物获准上市。

2004 中国批准了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重组人p53 腺病毒注射液。

自从1973年,S.N.cohen第一次将两种不同的DNA分子进行体外重组,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就揭开了基因工程技术的序幕。近年来,随着该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大大增进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包括对疾病遗传基础的认识。1982年欧洲首次批准应用基因工程生产的动物疫苗(抗球虫病疫苗),同年,美国、英国等国家首次批准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胰岛素,从而世界各国等争相研究开发各种基因工程药物。许多国家,都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提高本国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纷纷制定发展计划,加强领导,网罗人才,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实施“生物技术产业积极政策”,持续增加对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投入;日本制定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欧盟科技发展第六个框架将45%的研发费用用该领域;英国政府早在1981年就设立了“生物技术协调委员会”,采取措施促进工业界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大对生物技术开发研究的投资;新加坡制定“五年跻身生物顶尖行列”规划,五年内拨30亿新元支柱生物技术产业;印度成立了“生物技术部”,每年投7000万美元用于生物技术发展;古巴也上世纪90年代实施“生物技术投资计划”,投入10亿美元发展生物技术,并在该领域已取得400多项专利,还出口到20几个国家。2)、现状

到2004年底,全球有4000余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基因工程药物研发,上市200种基因工程药物,研制2200种,其中,有1700种进入临床研究。至2005年底,全球生物技术药品销售达540亿美元,在同年年销售收入10亿美元的82个产品中有11种是生物制药产品。1993-2005年全球生物制药年销售额(单位:亿美元)

2004年十大生物制药公司排名(单位:亿美元)

世界十大生物制药公司(按2004年销售额排名,亿美元)1 Amgen 99.77 Genentech 37.49 Serono 21.78 Biogen Idec 21.12 Genzyme 14.79 Gilead 12.42 MedImmune 11.24 Chiron 9.90 Millennium 3.49 Intermune 1.47

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历史

生物技术药物是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对此,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把该领域确立为重点。1982年就发布了《生物技术蓝皮书》,在863计划中还设立了“生物技术新型药物及疫苗”专项,在北京上海等相关部门设立了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科技部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行动”,把生物制药产业列为支持重点。今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又把生物技术列为八大前沿技术中的首位。各省也争相参与该领域的研发。1996年,上海市在张江挂牌成立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十一五”规划把生物制药近期产业确立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天津市去年设立生物技术发展基金和产业化基金,并建设一个面积为本10万平方米的生物工业化园区。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1989年北京大学所属深圳科兴生物工程制药有限公司开始申报新药,1993年获得批准生产α-1B干扰素,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品。随即该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同期,辽宁省、北京、天津等地都完成了申报基因工程新药的研究工作,都加速申报工作,进入90年代,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化进程加快,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跟踪仿制、仿中有创”的发展原则下,我国已经在上游中试方面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近期我国在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研究新药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特别是SARS疫苗和禽流感疫苗及重组人P53腺病基因治疗肿瘤等方面进展尤为突出,其中重组人P53腺基因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目前还有7个基因治疗药物相继进入临床试验。2)、现状

至2004年,我国有现代生物制药企业114家,其中疫苗生产企业28家,可以生产27种基因工程药物和26种病毒的41种疫苗。按现价统计规定,生物生化制品生产企业全国409家,总产值220亿元,销售收入196亿元。“十五”前四年,平均每年大于20%的速度增长,用于该领域的投资不断加大,固定资产平均增长32.5%。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疫苗最大生产国,年产量超过了10亿个计量单位。儿科常见病疫苗年产量达5亿人份,除满足自用外,还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疫苗产品,用于其他国家。国内主要生物制药企业及其产品:

企业名称 主要产品

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干扰素α-1b、白细胞介素-

2、人生长激素、胰岛素 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 干扰素α-1b 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干扰素α-2b 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干扰素α-2a,白细胞介素-2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干扰素α-2b、人生长激素 北京双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白细胞介素-

2、白细胞介素-11 长生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干扰素系列、白细胞介素-2 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1 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人生长激素

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干扰素α-2b 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乙肝疫苗。

深圳赛百诺基金技术公司 人重组P53现病毒注射液 2004年全国生物技术药品产值排名前十一位: 单位:亿元 序号 省份 工业总产值 序号 省份 工业总产值 1 山东省 31.56 6 吉林省 15.84 2 上海市 20.75 7 四川省 10.86 3 北京市 19.76 8 浙江省 8.89 4 广东省 19.40 9 天津市 8.88 5 江苏省 17.27 10 湖北省 8.64 11 辽宁省 7.78

3、辽宁省生物制药产业历史及现状 1)、历史

辽宁省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同全国一样起步于90年代初期,以1993年沈阳三生制药有限公司创建为标志。但从事现代生物制药-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和全国一样,起步于”七五”末。当时领军单位是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领军人物是娄丹教授。从政府角度讲,省政府高度重视。1991年省政府发布了《生物技术要点》,又把现代生物制药列为“两高一深”工业发展重点支持领域。1994年在全省各相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的努力下,省医药管理局协调组建了省生物技术协会,1996年制定了《辽宁省生物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辽宁省现代生物制药产业进入较快发展期。1997年,沈阳三生公司开发成功辽宁省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α-2a干扰素,并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同年,白细胞介素Ⅱ获准批产。98年,该公司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获国家二类证书,2005年,EPO市场占有率高达全国33.4%。居全国第一,且单品种销售收入过亿元,同年,国家一类新药TPO获准生产,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从而使该公司在基因工程药物数量上居全国前列。大连高新生物公司开发生产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辽宁卫星制药有限公司、沈阳康利制药厂也先后投产了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同时,辽宁省在非基因工程生物药品的产业化也有较快发展。沈阳协合的高聚金葡素、辽宁省生物技术公司的人用精制狂犬病疫苗、沈阳百奥生物公司的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大连金港安迪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Vero细胞狂犬疫苗、腮腺炎疫苗等都实现了产业化,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5年辽宁成大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引进美国BARI咨询公司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vero细胞技术,并在引进中大胆创新,开发生产国内无佐剂人用狂犬疫苗,标志着辽宁省利用反应器技术生产疫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鉴于大连现有生物制药企业及生物制药研发能力,国家科技部把大连确定为重点支持的生物产业园区。

2)、现状

到2005年底,辽宁省现有从事生物制药企业9户,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6种10多规格,疫苗4种。另有,冻干水痘减毒疫苗、感冒疫苗及治疗型抗呼吸道单克隆抗体等生物药品的研制在快速推进。2005统计口径现价产值8.09亿元,销售收入7.02 亿元,利税2.56 亿元。利润1.4亿元。

独立核算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万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工业总产值

10279

55568

51296

77810

80894 销售产值

8757

49466

50558

72167

76475 销售收入

15549

49100

46430

68624

70198 利税

4521

19659

17411

23940

25612 利润

3054

14383

12601

16120

14027

三、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趋势 1、21世纪是生物医药时代,产业化进程加快

随着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其科学价值除了探索生命奥秘外,将在医药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人类现有疾病2035类,18000种,几乎所有的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变异有关,其中可分为单基因、多基因、获得性基因疾病,随着功能基因和疾病基因的不断鉴定,可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药物基因组学、遗传基因组学将更加注重个体用药,目前上市的和正在开发的基因工程药物仅几百种,而人类有基因3~4万个,在这些基因中将有许多可被开发和生产出新的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21世纪生物医药产业化逐步进入收获期。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超过2200种,其中:1700多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预计在5年内,将有200种以上新药上市。2005年全球生物制药销售额已达540亿美元,生物制药产业正快速实现由高新技术产业向高新技术支柱产业转变。IT巨头比尔.盖茨已预言“能取代我的位置的人将在BT产业中出现”。

2、发达国家优势明显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处于产业主导地位。美国、欧洲、日本三大药品市场份额占80%。同时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集中在欧美,占全球总数76%。全球在研制的生物医药63%品种集中北美,25%在欧洲、7%在日本、5%在其他国家。美国是生物制药产业的龙头,遥遥领先其它国家,已上市的150多种生物医药产品市值高达3000亿美元,其开发产品和市场销售额均占全球70%以上。美国已在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莱纳和圣迭戈等地形成5大生物技术产业区。英国剑桥基因组园、法国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国的生物技术示范区以及印度班加罗尔生物园也已具规模。这些产业集群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中崭露头角,对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出贡献。

3、全球企业间合并与收购(M&A)加剧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长周期的特征,需要高额投入作为产业化和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各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争相加大科研投入。据统计,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9%~18%,而著名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20%以上,对于纯粹的生物技术公司,研发投入比例更大。因此,为建立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获取新药、直接掌握新技术,生物技术公司间、生物技术公司与大型制药企业以及大型制药企业间,在全球范围内的兼并重组非常活跃。例如:英国葛兰素威廉公司和史必成公司合并,成立 葛兰素史克公司等等。这些企业间的重组和并购,大大提高了跨国公司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

4、技术同盟出现新模式。

一个生物工程新药发现是一项整合分子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投入巨大,风险也相当大,客观上需要跨国公司结盟进行开发、投资。这种结盟开发主要趋势有以下两种:

4.1、战略同盟成为生物制药企业获得产品、技术的有效措施。

由于大部分生物技术产品及生产技术掌握在新生的生物技术企业年中,为保持新药研发的持续性,几乎所有制药企业都与生物技术公司结成战略同盟,由这些技术含量雄厚的竞争型小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通过合作开发,获得生物药品的生产技术或生产权。4.2、创新药品开发采用委托外包策略

为缩短创新药品开发时间,近年来许多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开始和一些小型公司结成技术联盟,将技术性强的研究开发内容分包给具有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完成。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委托研究机构”(CRO)公司已承担了美国市场将近1/3的新药开发的组织工作。CRO已成为制药企业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发水平低,缺少创新产品

在已经形成产业化的10几种品种中,绝大多数都是仿制产品,仅有4种是独创的一类新药,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因此市场竞争能力弱。多数研究单位和企业因经费不足、开发难度大、人才匮乏而却步,制约了我国生物工程制药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2、生物制药产业下游技术薄弱

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实验室、临床前研究,即“上游”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缩小,但“下游”技术,尤其是纯化处理技术与先进国家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要求的逐步提高和企业的科研能力不够,使得下游提纯环节比较薄弱,影响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束缚了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步伐。

3、重复生产严重、资源浪费过大

生物制药企业在投资项目上,前期调查不足,项目一哄而上。一种在国外市场销售良好的药物,当国内有人开始研制时,就会有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闻风而动。由于新药审批制度存在缺点和专利概念薄弱,结果是多家单位都来开发一种产品,还没有投产竞争就已开始,形成这种局面势必造成有限的人力、财力的浪费。以干扰素市场为例,我国目前有20家生产企业生产α-2b,有40家企业生产α-2b,有10余家企业生产EPO,有几家企业生产G-CSF。

4、产业化规模小、市场竞争无序

目前我国基因工程医药产业化规模小,上市的品种少,成本高,市场占有率低,相关企业采用各种各样的不正当手段竞争,造成了生物药品市场的极大混乱。

(二)、建议采取的对策

中国加入WTO必将参与国际竞争,国外拥有巨大资金和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大量涌人国内,对国内制药企业造成极大的冲击。而且许多国际制药企业不仅将自己获得批准的制品迅速来中国注册,同时将研发中心、临床试验、生产线等都移到中国境内。中国的生物制药企业如果不加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创新产品,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孵化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将面临极大的困难。对比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我们明显感到国内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大有潜力可挖,所以不能悲观消极地等待,而应把握机遇,根据生物制药业发展趋势,适时的制定相关对策,以适应生物制药业的发展。根据国内外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促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以仿制促进创新,最终以创新实现产业飞跃

仿制还是创新,是生物制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抉择。企业新项目的选择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应该从技术方面、生产方面、市场方面、法律方面等多种因素综台考虑,总的原则应该是以仿制促进创新,最终以创新实现企业的飞跃,企业的飞跃就是整个产业的飞跃。以前国内的一些企业喜欢一哄而上,结果由于同一项目市场容量有限,厂商云集,使有限的资金、人力等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新项目的选择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发有市场、技术含量高而且发展成熟、专利问题可以回避、见效快的项目,占领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巨大市场潜力、保证企业自身技术开发能力所能完成的创新项目,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大力加强创新药物研制,下大力气加强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的研制和生产,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药审批制度,特别产是要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进一步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延长一类新药等新药保护期。此外,对新药的临床研究和生产实行总量控制。除一类新药外的其它类别新药如已有3 家进入临床研究,则不再受理临床研究的申请。对已有3 家以上生产的新药,不再受理该新药的技术转让。这些规定对鼓励创新药研制和克服重复研究和生产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2、多渠道建立融资网络

生物技术的开发投入大,单靠目前企业自身积累难以承担支付,必须与资本市场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生物科技带给人类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达成了共识,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公司能够通过风险投资筹措资金进行新药开发,以缓解企业独立开发新药的资金瓶颈问题。众所周知,生物医药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我国融资困难资金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就是要从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个人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进入生物医药产业。比如民间个人资本和其他行业的富裕资金可以通过投资开放式“生物产业基金”进入;风险资本就是一种民间的组合资金,个人和企业也可以通过投资股票市场间接进入生物医药产业;政府可以财政补贴等方式投入基础性研究,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解决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必须首先在引导和培育风险投资的观念和意识上下功夫,戒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观念,并尽快制定风险投资运行的法规和政策,为风险投资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投资银行业务重点培养和挖掘生物医药类公司。在美国,政府对风险投资失败将给予一定补偿。同时还应放宽生物技术企业股票发行条件,为生物技术企业股票主板上市提供更多机会。增加资金投入。生物医药的开发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的特点。开发一个新药从筛选到上市平均约需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研发期投入很大,在美国一个新药品种从开发到成功有时要花上亿美元。必须增加对生物工程技术的投资,才能保证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建立风险投资体系,使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开发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摆脱以往经济模式,早日与国际接轨。生物医药产业应利用我国的科研优势,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多渠道筹集项目开发基金,增加科技风险投资,加强技术改革与创新能力,重视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生物制药新产品。只有这样,我国的生物医药业才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3、改革科研体制,建立新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

无庸质疑,企业应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在创新体制下,应如何发挥企业主体功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我国,由于传统的科研体制正在向适应市场的科技创新体制过渡,政府在这种过渡过程中正起着积极地引导和培育作用。然而,由于过分的行政指导和缺乏对市场的客观认识,这种作用有时反而适得其反。产学研协作机制的运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最终目标,而市场需求的评估应来源于企业以及与市场和企业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评估机构,企业的主体地位也因此而突现。而只有真正具有市场运作成功经验和强大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才能成为我国构建科技创新体制的发动机,政府的目标是培育这样的企业,一旦企业实现在研发、生产、销售、再投入这一现代科技型企业物流链的良性循环,产学研创新机制也应运而生。企业要注重人才资源的培养,生物医药业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把竞争的焦点转到科技创新上。科技创新需要一大批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的人员,而我国在此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才比较少。所以就必须善于吸引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加强企业、研究所(院)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中青年生物科技人才;大量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使他们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国际竞争

在生物医药领域更多地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如我国已承担1%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因测序和图谱绘制工作,也可以多种方式把我国的科研触角延伸到国外,把研究领域的合作扩展到技术前沿的国家,追踪世界生物医药技术的最新进展,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建立一套迅速、完整、灵敏、广阔的信息网络对于国际交流和合作十分重要。通过这套网络,可以及时了解生物医药行业国内外发展概况和研究进展,筛选本企业所要开发的项目;及时了解本企业所涉及领域的发展态势、评估开发项目前景、调整项目开发进程,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调整.为项目的发展确定方向。如哈药集团现在已经与世界一些大企业、境外著名科研机构、研究所、前沿领域项目带头人、首席科学家进行接触,力求与之在生物医药方面加强合作。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已与美国康达自然医学研究中心合作,投资一亿元人民币组建了上海赛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5、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和规范财税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盲目性和严重的重复现象,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因此,我国应制定出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和指导性发展规划,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方面,集中有限财力、物力,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优势、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性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只有这样,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才能避免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生物医药业与其它高技术产业一样,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产出等特点,起步阶段必须依靠国家优惠政策扶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十五”期间,国家对生物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将从资金引导转为侧重政策引导,有关部门正酝酿出台系列优惠政策,生物技术产业将享受软件产业同等待遇,如: 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企业不分所有制,创业板上市优先考虑;投资生物技术产业的风险资金免征所得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从获利年起税收五免三减半等。我国各级政府为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也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但优惠的力度不够,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涉及部门较多,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建议国家进一步强化并规范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篇:机器人产业发展概况

机器人产业概况

一、发展前景

近年来,不少国家将机器人发展纳入国家计划,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盟SPARC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中国制造2025”、日本《机器人新战略》、韩国《机器人未来战略2022》等,纷纷将机器人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机器人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世界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

《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列为中国十大重点推动领域之一,而智慧型机器人更跃升为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方针。2016 年3 月21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规划提出了五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两突破”、“三提升”;五年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以及五项主要任务。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我国从2013年起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机器人使用量约占全球销量的1/4。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偏低。韩国是世界上使用工业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每一万名工人使用机器人437台,而我国仅有35台,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潜力巨大。按照预测,2017年,我国将成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保有量达180万台。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

201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85亿美元,工业机器人为123亿美元。2011-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复合增速仅为8%,服务机器人为13%。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最终将超越工业机器人,已成为业内共识,且大多预计赶超时间仅需三至五年。

据国外媒体报道,市场研究公司IDC在《全球商用机器人消费指南》(Worldwide Commercial Robotics Spending Guide)上发布预测报告称全球机器人行业及相关服务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17%,2019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354亿美元。而2015年机器人行业规模为710亿美元。新兴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囊括了机器人系统采购、系统硬件支持、软件支持,机器人相关服务以及后期硬件维护等13个关键行业和52个细分市场。

二、发展现状

(一)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机器人发展格局是一个美日欧三分天下,韩后发奋起直追的格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深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底蕴,日欧美先发优势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日本一直将机器人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为该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如今世界四大机器人企业巨头中,日本独占其二,发那科和安川电机在世界机器人市场的地位难以撼动。

欧洲工业基础雄厚,德国库卡、瑞士ABB在世界机器人四大企业中各占一席。为巩固领先地位,欧盟不仅在“第七个框架计划”和“地平线2020”项目中投入巨资用于机器人技术研发,还于2014年6月推出了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同时,德国以“智能工厂”为重心的“工业4.0计划”、英国首个官方机器人战略“RAS2020”以及法国“机器人发展计划”,皆彰显了占领机器人产业制高点的决心。

作为科技强国,美国虽有造出世界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荣耀,但由于当时对机器人前景看淡而没能持续发展,终被日欧赶超。知耻后勇的美国在2011年6月推出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发展机器人重振制造业。依靠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底蕴,近些年美国开始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发力,百特、Adept等企业已有资本向传统四大机器人企业发起挑战。

韩国机器人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在2009年发布第一个机器人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后,韩政府于2014年8月宣布了第二个智能机器人开发五年规划,希望通过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实现机器人产业的扩张。韩国已成为世界机器人产业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2014年世界前五大机器人供应国中,我国的机器人密度显著低于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机器人的渗透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该比例也低于机器人密度的全球平均值62台/万人。

就汽车工业来看,日本和意大利分别达到1436和1299,德国为1130,法国1120台,西班牙950台,美国770台,瑞典630台,英国610台,我国仅141台(2011年我国汽车从业工人约为370万),发展空间相当巨大。而2010年日本电子电器行业机器人密度则可以达到300台/万人左右。按照重庆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重庆汽车产量将从现在占全国的12%增长到15%,电子方面也将达到年产1亿台笔记本的产能,产业工人达到100万人,预计未来重庆两大支柱产业工业机器人整机需求在4.5万台左右,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同时,化工、装备制造、采矿等行业市场对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组成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越来越高,此类需求也将带动工业机器人需求的不断增多。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重庆市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重庆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地,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地,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地,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16年,重庆市重点行业装备智能化率将达到6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到2018年智能化率达到75%,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最终形成“整机+配套”、“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二)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四大区域集群。北部的环渤海地区、南部的珠三角、东部的长三角和中西部,均呈现出比较迅猛的发展势头。其中,环渤海科研机构扎堆,研发能力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大。

环渤海地区以北京、哈尔滨、沈阳为代表,科研实力较强,研究机构有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哈工大、北航等,在机器人方面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具有人才培养优势。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在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础雄厚,这是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必要条件。珠三角地区有规模庞大的制造业,生产线升级需求使得机器人应用有广阔的空间。而以武汉、长沙、重庆为代表中西部集聚区,则依托外部的科技资源,衍生出众多行业龙头企业。

2015年深圳市机器人企业435家,机器人产业产值约630亿元,同比增长31%。

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服务于集成组装,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汽车制造。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为23万台,其中10万台应用于汽车行业。其他广泛使用机器人的行业还包括电子、金属、橡胶、食品、制药、化妆品等。

国内工业机器人大多集中于相对简单的搬运、码垛及家电、金属制造领域,在高精尖的多关节机器人仅占有10%、焊接机器人仅占有16%、汽车组装仅占有10%的市场份额,在产业链中偏低端且并未进入主流市场。

有超过六成的国内产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搬运与上下料领域,其中用于塑料成型件的搬运与上下料机器人最多,其次是金属铸造的搬运与上下料和码垛的搬运与上下料。焊接和钎焊是国内产机器人应用的第二大领域,约占总销量的17%,其中主要以钎焊机器人为主。用于激光切割、机械切割、磨削、抛光等领域的加工类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较快,同比增速超过90%。

国内主要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新松、广州数控、启帆、埃斯顿、新时达及遨博等。

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的全球领导者为韩国。在此情况下,韩国的机器人密度超过全球平均值的7倍(478台),紧随其后的是日本(314台)和德国(292台)。美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是164台,居全球第七的位置。

仅达到全球均值的一半,居世界28位。在整体的全球统计中,这大致与葡萄牙(42台)或印度尼西亚(39台)相当。但在大约五年前,中国开始进行史无前例的追赶游戏以改变现状,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销售和增长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一年的机器人销售量为57100台,而此前从未达到这个数字。这种爆发式增长将在预测期内继续:2018年中国的机器人安装量的占比将超过世界的1/3。

下载常州LED产业发展概况及对策建议(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州LED产业发展概况及对策建议(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门市LED产业发展调研

    江门市LED产业发展调研 江门市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报告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作为今年经济工作“头号工程”,集中精力打好这场“硬仗”。......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大全)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2012-07-09 07:08:00 来源: 黑龙江日报(哈尔滨) 有0人参与 00 依据《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和《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第......

    盐化工产业发展调查及对策建议

    盐化工产业发展调查及对策建议 长宁县课题组 盐化工产业在我县有一定的发展基础,2008年,全县盐化工产业实现总产值2亿元,创利税4000万元。2009年是我县的项目工作年,盐化工产业......

    浅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浅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摘要: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 国产动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文章重点就中国动画产业现......

    河北省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初稿)

    促进河北省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必然需要环保产业大发展。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led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由于当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都市生活方式的变化,驱使了户外广告载体由固定的喷绘广告大牌向LED户外显示屏的转变。而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真正有实效并贴近消费终端,能够提供深......

    韩国游戏产业发展概况

    韩国游戏产业概况 工商管理类周乐100137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数量呈指数式增长,网络游戏也已经开始慢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一个不可或......

    宣武区演艺产业发展概况

    宣武区演艺产业发展概况近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到登封调研并召开旅游演艺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徐光春说,河南是文化大省、戏曲大省,演艺资源非常丰富,发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