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行业概述
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其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注重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已达三千万,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多,年产量持续增长
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中国食用菌行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
(二)、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400万t,占全球产量的70 %,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占全球总产值的70%以上,产值590个亿,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综合产值达1300个亿(含餐饮及深加工),安置和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矿区失地农民、林区转产工人2500万人。食用菌生产是我国农林经济中具有较强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1991~2001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综合统计资料见表1。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
(三)、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
食用菌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我国食用菌的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金针菇、猴头菇、草菇等品种产量为世界之首,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1150万吨(2006),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占世界食用菌贸易总量的40%,贸易总额达11.2亿美元,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菇、香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秀珍菇、滑菇、竹荪、毛木耳、黑木耳、银耳、草菇、银丝草菇、猴头菌、姬松茸、杏鲍菇、白灵菇、灰树花、皱环球盖菇、长根菇、鸡腿蘑、真姬菇等。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国还大力发展了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产业和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业。仅松茸一项,2003年出口创汇就达5,000多万美元。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
(四)、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古田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世界的90%。
(五)、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3年出口创汇已超过6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日本、香港、韩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和台湾省。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台湾省、法国、印度。总之,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食用菌产业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的目标,将向以下方面发展:
(一)特色菇业
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市场和技术等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引进或开发1—2个适合当地发展名优珍稀品种,实施产业化开发,形成从菌种生产、商品菇种植、病虫害防治、产品包装和加工等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并组建科技、信息以及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远销组织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最终形成规模特色。
(二)生态菇业
无公害种植技术,把保护菇业资源与环境和菇产品的卫生安全融为一体,最终实现菇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发展生态菇业技术,只有实现无公害种植,才能生产出安全的菇产品,这样,我们的菇产品就更易打入国际市场。
(三)创汇菇业
瞄准国际菇菌产业市场,充分挖掘本地菇菌产品的资源与技术优势,种植一些创汇品种,如白灵菇、杏鲍菇、真姬菇、杨树菇、茶薪菇、松毛菇、牛排菇、金福菇以及优质花菇、蘑菇、滑菇、木耳等。
(四)休闲菇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增多,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对菇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用,而且要满足休闲度假,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应将菇产业种植生产与旅游观光、采摘自食、观赏、盆景等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建立一批环境优美的休闲菇业基地,通过食用菌观光旅游,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了解一些菇业基本知识,欣赏购买新特菇菌,采摘鲜菇菌子实体,体会一下收获的喜悦。与之相关的设施菇业,盆景制作技术,珍稀品种栽培技术和配套相关产品开发技术将得到发展,成为菇产业中的一项新型产业。
(五)保健菇业
食用菌目前主要用于菜肴,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誉称为“山珍”,如洁白肥嫩可口的草菇、味如鸡丝的鸡腿菇、黏滑多胶的木耳、清嫩可口的竹荪、香郁诱人的香菇、肉质细腻的口蘑、鲜美质脆的羊肚菌、水果清香的鸡油菌、鲍鱼海鲜风味的侧耳等,都是享誉古今中外的美味营养食品。但近几年来部分品种发展过快,出现供大于求,深精加工没有跟上的现象。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类的菇产品情有独钟,把食用菌所具有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糖成分等渗透到各种糖果中,或把食用菌直接制成风味食品,使消费者在食用这些产品时,一方面获得美味享受,一方面又获得食用菌提供的营养和免疫保健功能。如木耳糖、灵芝糖、平菇花生糖、香菇软糖、猴头牛皮糖、奶耳蛋白糖及香菇松、香菇笋豆、金针菇干、油浸金针菇、蜜银耳、桔瓣银耳、冰糖樱桃银耳、银耳果冻、咸辣菇条、菇类豆酱等。另外,食用菌还有经过精加工的口服型和外用型的美容制品以及灵芝胶囊、菇菌片、密环菌片、云芝多糖片、健肝片、舒筋散、云芝肝肽等产品。
总之,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
第二篇:我国辣椒产业发展概况(范文模版)
我国辣椒产业发展概况 辣椒, 发展概况 中国产业信息网资讯:
目前世界辣椒种植面积370 万hm2,产量3 700万t,是世界上最大的调味料作物。其中干辣椒世界种植总面积200.15 万hm2,总产量278.97 万t,印度产量124.4 万t,约占世界的44.59%,中国25.0 万t,约占8.91%,秘鲁占5.91%,孟加拉国占15.4%;鲜椒生产中国1 402.63 万t,占世界的51.8%,墨西哥占6.92%,土耳其占6.44%,印度占4.13%,西班牙为105.95 万t,美国为85.58 万t。中国和印度在辣椒种植面积及产量上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我国辣椒种植面积133 万hm2,面积仅次于白菜类蔬菜,占世界辣椒面积的35%;辣椒总产量2 800 万t,占世界辣椒总产量的46%;经济总产值700 亿元,居蔬菜之首位,占世界蔬菜总产值的16.67 %。辣椒已成为我国许多省市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作物。种植面积超过6.7 万hm2 的省有江西、贵州、湖南、河南、四川、河北、陕西和湖北等8 大省;辣椒种植大县或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大县的有遵义县、鸡泽县、望都县、泸溪县、龙山县、邱北县、会泽县、永丰县、北票市、通辽县、法库县、石柱县、简阳市、清丰县、柘城县、天等县、凤翔县、洮南县、焉耆县、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和沙湾县;被誉为中国辣椒之乡的县有沙湾县、绥阳县、鸡泽县、石柱县、邱北县和遵义县。干辣椒分布
云南是我国制干辣椒最大的生产区,制干辣椒面积6.67 万hm2,其中会泽县3 300 hm2、产量1 000 t,主要品种有乐业辣椒;文山州3.47 万hm2、总产量5.4 万t,主要品种有丘北辣椒。
新疆制干辣椒2.67 万hm2,其中沙湾县的安集海镇3 400 hm2,博湖县、焉耆县均有制干椒种植,主要品种有8819、新线4 号、益都红等。
内蒙古制干辣椒2.7 万hm2,主要分布在通辽市的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奈曼旗,主要品种有益都红、金川系列。
贵州制干辣椒4 万hm2,其中绥阳县1.1 万hm2、产量1.92 万t,遵义县2.33 万hm2、产量5 万t,主要品种为当地的虾子椒、绥阳朝天椒。
陕西制干辣椒面积4 万hm2,主要在宝鸡市的岐山县和凤翔县2 万hm2、产量4 万t,主要品种8819、陕西168 线椒等。
河南制干辣椒面积4 万hm2,主要分布在清丰、柘城县,主要品种为山樱椒。重庆的石柱县每年种植制干辣椒3 300 hm2,品种为石柱朝天红,年产干椒8 000 t。
湖南泸溪是优良的制干辣椒产区,目前面积稳定在2 000 hm2,年产干椒5 000 t,品种为玻璃椒。加工辣椒分布
陕西凤翔的1 万hm2 线辣椒是湖南剁辣椒和四川豆瓣酱加工的重要原料,每年提供7 万t 左右的粗加工原料。新疆昌吉州的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是加工辣椒色素的重要种植**,奇台县、积木萨尔县有1.2 万hm2 的加工辣椒原料**,博湖县、焉耆县也有一定的色素辣椒种植面积,品种为8819、益都红,还有韩国的铁板椒、美国红椒,其原料大部分运往山东加工色素或辣椒素。四川的西充、南部、简阳、乐至、安岳、三台、盐亭、梓潼、剑阁等县都是成都豆瓣酱加工原料的种植**,主要品种有二金条、湘辣4 号、干椒1 号、辛香8 号、博辣红帅、红艳、博辣2 号。
河北鸡泽县年种植加工辣椒5 333 hm2,年产鲜红椒12 万t,其中95%的辣椒都转为加工原料,加工成辣椒酱,品种为当地的鸡泽辣椒。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是全国最大的脱水青椒、红椒生产加工**,年生产加工能力达5 万t。贵州黔中地区的花溪、平坝县等地生产的花溪小牛角椒为贵阳老干妈提供绝大部分的原料。鲜食椒分布
全国各省市区均有鲜食椒种植,只是面积大小不一,品种类型多样。
全国鲜食椒种植大省是湖南,其种植面积6.67万hm2,产鲜椒100 万t,农村各家各户均有种植,面积在2 000 hm2 以上的**分布在汉寿、岳阳、溆浦、龙山、永顺、泸溪、隆回等县,栽培品种主要是湘研5号、湘辣4 号、湘妃、超级16 号、辣丰3 号、博辣6号、博辣红帅、兴蔬
215、兴蔬201、辛香2 号等尖椒品种。
内蒙古鲜食椒0.63 万hm2,主要分布在赤峰,品种为保加利亚尖椒和茄门以及当地传统品种。
湖北鲜食椒面积1 万hm2,武汉郊区、荆州、麻城一带以薄皮泡椒为主,面积4 000 hm2,主要品种为大果99、福湘2 号、早杂2 号、苏椒5 号和洛椒98A;长阳山区以中椒6 号类型的厚皮泡椒为主,面积2 000 hm2;施恩地区有一部分线椒**。
贵州鲜食椒面积8 000 hm2,较大的**有黔南州的望谟、册享,代表品种有辛香2 号、辛香8 号、兴蔬19 号羊角椒;都匀地区的瓮安、福泉是新发展起来的鲜食线椒**,种植面积3 300 hm2,代表品种有辣丰3 号、博辣5 号。
云南大型的菜椒**有施甸、蒙自、宜良、保山,品种为甜杂1 号、保山大辣椒,栽培面积在6 700hm2 以上。
河南鲜食辣椒面积在2 万hm2 左右,兰考、邓州、临颍主要种植鲜食线椒品种辣丰3 号、博辣5号、博辣6 号;开封的杞县、尉氏、通许,周口的西华、扶沟,商丘的睢阳、梁园区等,主要种植超级16号、兴蔬16 号;杞县有少量中椒6 号泡椒**。
四川菜椒面积2.7 万hm2,菜椒消费70~80 万t,春季早熟上市的有攀枝花、西昌,8 月高山种植的有理县、汶川、汉原、茂县,品种有洛椒98A、汴椒1号、种植4 号、农大301、湘研13 号。
广东**分布在粤西的雷州半岛、粤西的清远、韶关,雷州半岛主要种植辣丰3 号、湘辣4 号、湘辣7 号、博辣红帅、博辣5 号等线椒和洛椒98A泡椒、中椒105 甜椒以及茂椒5 号、奥运大椒等黄皮尖椒,韶关的始兴、乐昌,主要有超级16 号尖椒和辛香8 号线椒。
重庆近郊的早熟薄皮泡椒和武隆高山的薄皮泡椒总面积在2 000 hm2 左右,品种为苏椒5 号、洛椒98A、福湘2 号、农大301。
新疆的博湖县、焉耆县、伊宁市、察布查尔县,种植面积在2 000 hm2 以上,主要品种是猪大肠。
江西辣椒种植面积7 万hm2,产量130 万t,占全省蔬菜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永丰6 700 hm2、高安6 000 hm2、乐平1 000 hm2、瑞昌高山辣椒700hm2,主要品种有辛香2 号、辛香8 号、早杂2 号、春椒系列品种等。
广西菜椒主要分布在南宁附近,泡椒品种有大果99、福湘2 号泡椒,面积2 000 hm2;线辣椒品种主要有辣丰3 号、湘辣7 号,面积4 000 hm2。钦州以黄皮尖椒为主,面积在2 000 hm2 左右。柳州的线椒有2 000 hm2 左右,以帝香8 号为主。
海南是我国菜椒南菜北运**的主要市场,其中厚皮泡椒主要分布在琼海,为6 000 hm2 左右,主要品种有福湘秀丽和湘研806;薄皮泡椒主要分布在文昌、万宁、澄迈和三亚,面积7 000 hm2,主要品种有农大301、洛椒98A、福湘佳玉、苏椒5 号和阳光4 号;黄皮尖椒主要分布在澄迈,面积3 000 hm2左右,主要品种是茂椒5 号;鲜食线椒主要分布在文昌、定安、澄迈和万宁,主要品种有辣丰3 号、湘辣7 号和博辣5 号。
第三篇: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一园多点”产业布局,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食用菌发展“产、供、加、销”全产业链,通过以“聚合力、挖潜力、添动力、激活力”为主要内容的“四力”举措,切实走出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是引进企业“聚合力”。
实施《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等,通过“优势互补、保底销售、资金共管、风险共担”利益联结发展机制,引进贵州丰源、聚控科技、金山里等企业合作开展示范种植,通过“一园”示范引领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方式,辐射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2021年,食用菌产业集群建设获中央扶持资金800万元;全年兑现区级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1020.21万元。累计完成食用菌全产业链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0个,签约资金42100万元,到位资金41100万元。已建成连体大棚25栋、单体大棚30栋、双联栋大棚21栋,总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27168平方米。二是打造基地“添动力”。
采用“企业+村委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本土大型标准化菌种生产高科技企业,配备菌种自动化生产线、万级洁净度生产车间和实验室,启动食用菌全产业链“智慧菌云”平台,利用PC管理端和移动手机端相结合方式,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菌种棒生产、种植、加工、供销、认证及检测6大环节,助推食用菌产业生产端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可视化、闭环生产。截至目前,打造牛场布依族乡阿所村食用菌基地100余亩,建成食用菌大棚60个共计14400平方米,种植羊肚菌50万棒;通过“智慧菌云”平台建立数据采集点31个,建设智能菇房50栋,每个菇房可减少40%以上的人力成本,降低50%以上的管理成本。三是创新工艺“挖潜力”。
按照“种植在全省、加工在**销售在全国”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食用菌初精深加工,主要涉及珍稀食用菌烘干、冻干、菌汤、菌粽;破壁灵芝孢子粉、孢子油、灵芝片加工,开发红托竹荪乳酸菌饮料等。同时,为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改用清洁能源锅炉灭菌,集中回收菌袋农膜,开展废弃菌棒综合循环利用及地栽培食用菌土壤无害化处理。截至目前,已建成中国一东盟青少年艺术交流活动中心、贵州菌菇博物馆、集种植加工、会议会展、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老养生、商业服务为一体的“蘑力小镇”等。在麦架镇麦架村建成菌渣处理线1条,年产8000吨有机肥,获省农业农村厅肥料正式登记。四是搭建平台“激活力”。
着眼“产销衔接”,聚力破解销售难题,以市场为导向,瞄准省内外市场,加快冷链物流建设,加强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效应。同时,利用辖区内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发展以冬荪、红托竹荪、天麻为主林下经济,打造食用菌种植采摘基地,延伸发展农家乐,丰富白云旅游项目,拓宽食用菌的销售渠道。截至目前,依托蓬莱城乡发展有限公司已注册云尚菇、白云山珍、孔小菌、黔六珍、六芝园、黔贵新三宝、银伞菇等品牌。2021年,通过大型批发市场、超市、田园直购、电商平台、网络销售等渠道销售食用菌产品约2万余吨。第四篇:我国食用菌的发展
我国食用菌的发展 摘要:食用菌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已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而就是这样一个朝阳产业,在发展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从食用菌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食用菌栽培面临的困难等方面阐述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作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我国不仅拥有丰富的菌品种,而且产量也相当高。另外,我国人口多,劳动力相对廉价,这
使同类产品的价格相比欧美低了约1/3,再加上国家将食用菌的栽培当成扶贫的主要项目来抓,使得食用菌在全国发展迅速,食用菌产品也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农产品及加工食品。食用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食用菌生产销售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市场潜力来。
正文:食用菌为大型真菌,现代研究证明食用菌是人们理想的天然食品和多功能食品。我国是利用和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黑木耳、香菇栽培分别于1400年前和800年前起源于我国,银耳、草菇人工栽培也起源于我国。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具有坚实的栽培基础。园艺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从这一点来讲,食用菌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十分巨大。食用菌栽培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可消化现代大农业中的种植业、畜牧业的剩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让其变废为宝成为人类的健康美味食品,而食用菌生产产生的下脚料又是种植业、畜牧业的优良肥料与饲料,在现代大农业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食用菌发展状况及趋势: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有些国家还建成了年产鲜菇千吨以上的工厂。1950年,全世界较大面积的栽培食用菌约5类,产量约7万吨,西欧一些生产蘑菇的国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平均产量约为2000克左右。到1980年,栽培种类已超过12类,产量约121万吨、有的国家每平方米的产量已提高到27千克。近年来,还发展了既供观赏又供食品的家庭种菇和用菌丝体液体发酵生产食品添加剂的技术。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1982年总产量约15万吨,在掌握选育优良品种、改进制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迅速提高。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食用菌将发展成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食品之一。
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其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注重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贡献。
(1)、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目前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已达三千万,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多,年产量持续增长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中国食用菌行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
(2)、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上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食用菌生产是我国农林经济中具有较强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
(3)、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食用菌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我国食用菌的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金针菇、猴头菇、草菇等品种产量为世界之首,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1150万吨(2006),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占世界食用菌贸易总量的40%,贸易总额达11.2亿美元,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菇、香菇、金针菇、平菇、滑菇、竹荪、毛木耳、黑木耳、银耳、草菇、猴头菌、杏鲍菇、白灵菇、鸡腿蘑等。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国还大力发展了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产业和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业。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
(4)、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全国有两个省
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
(5)、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3年出口创汇已超过6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总之,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面临的困难:(1)、质量成为销售壁垒一向被我们视为朝阳产业的食用菌,在2002年突然行情大跌。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食用菌产品出口除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明显增多。另外,由于我国食用菌主要是由菇农来种植,这样生产规模不仅小而且较为分散,生产技术就很难规范,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其次,菌种混杂、退化、质量差,缺乏新菌种,致使我国食用菌产品质量出现良莠不齐,档次低的现象,再加上一些生产经营企业为了争取客户、争抢订单竞相压价,寻求短期效益,造成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很难形成规模生产效应。除此之外,产销失衡也是影响我国食用菌市场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食用菌种植技术相对简单,再加上国家多年来一直鼓励种植,造成全国食用菌生产经营企业一哄而上,出现了生产、供应过剩的局面,而市场需求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使得种的多买的少,供大于求局面使食用菌国内市场失去了平衡,再加上“农残”问题也十分严重,从而使我国食用菌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日渐疲软。
(2)、标准化生产刻不容缓针对我国食用菌面,临的现状,蒋润浩认为,要想使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食用菌生产安全体系,这样才能保证食用菌生产稳步发展和扩大出口。只有从菌种选育、菌种管理、菇场选址、菇房管理、栽培技术、生产加工到储藏运输及销售。发展珍稀食用菌品种,培育骨干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来提高产品档次,以及增强行业之间的管理,规范经营秩序,也是帮助我国食用菌稳步出口的关键。
参考文献:
我国食用菌进出口贸易现状及产业发展的对策第5期2008年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态势第1期2011年《食药用菌》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战略地位及发展展望第1期2006年
中文食用菌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及使用《上海农业学报》1993年04期 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第4期2010年
《各种药食用真菌全套资料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食用菌文摘》
《食用菌栽培与加工(第二版)》
《食用菌制种技术》金盾出版社
第五篇:关于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看法
关于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看法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日常饮食的健康安全开始日益注重。食用菌因其特有的优势为百姓所喜爱,被人们喻为“绿色食品”。目前世界上的食用菌约1000多种,而我国只有700多种,人工可以种植的只有60多种,只占整个食用菌总类的2%左右。
而食用菌产业作为国际性的“健康食品”标志性产业,无疑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效益空间。纵观我国的食用菌产业会发现这既是一个朝阳产业,但更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从我国人工规模生产香菇等食用菌算起至今仅30来年时间,许多人还不认识食用菌或认识不多。从整个发展趋势看,将来的菌业可能成为一个独立产业。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将来要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菌类.从食用菌价值上来看,食用菌将成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质的来源。如风尾菇和牛肉,猪肉含的各种成份基本相似。从销售情况看,食用菌的销售量有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费量增加了二百多倍。
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若加之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栽培的原料丰富,技术更容易掌握的话,未来的食用菌产业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成为广大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另一方面,发展食用菌产业特别是发展精深加工的食用菌产业将更有利于进一步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从而实现整个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从国家到地方都应该提高发展食用菌产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促进与作用的认识,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食用菌营养、保健、抗病、防病等功能与作用及食用菌栽培、加工、烹调等方面的宣传报道,食用菌企业更要注重市场的研究与开发,努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