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有机茶发展概况
我国有机茶发展概况
时间:2002-6-1 作者:点击:1285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有机茶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1990年6月,荷兰颁证组织到临安东坑、裴后茶园进行了有机茶考察颁证,由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有机茶这一事物从国外引进我国,并实现生产和出口,完全是企业的自发行为,带有明显的市场经济标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由于是企业的自发行为,缺少政府的有效组织和推动,有机茶在最初几年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顿。直到1997年,我国茶叶出口形势严峻,而被国际市场看好的有机茶才逐渐引起茶叶界及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在我国茶叶主产区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先后有50多个县开展了有机茶开发,建立了有机茶基地20000多亩,有30多个茶叶生产或贸易单位获得有机茶颁证,还有一大批茶叶基地正在实施有机转换,申请有机茶颁证。1998年我国有机茶生产量和出口量达500余吨,1999年1000余吨,预计2000年可达2000吨,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国。
目前,我国有机茶开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即“私营企业/茶叶专业户+出口公司型”、“公司+基础型”、“政府推动型”和“盲目跟风型”。
浙江省是有机茶发展最快的省份,开发早,企业和茶农热情高,出口公司开发国际市场积极,政府引导及时有力,为浙江省的有机茶和整个茶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浙江省1997年有机茶产销量仅有8吨,1998年50吨,1999年300吨,预计2000年可达1000吨,呈几何增长趋势。为进一步促进有机茶的发展,浙江省农业厅联合省供销社在20个重点产茶市县实施“有机茶工程”,计划到2005年全省有机茶园(含有机转换期茶园)面积和生产能力分别超过10万亩和5000吨;同时建立起科、工、贸、农一体化的有机茶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体系,形成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检测、论证、管理等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体系,稳固占领国内外茶叶市场,创造有机茶知名品牌。5年内,预计拉动全省茶叶产值提高10%左右,茶农增收2亿元。
江西省是我国另一个有机茶开发较快的省份,有一定的有机茶产销基础。为加快形成标准化规模生产有机茶的能力,江西省农业厅也在组织实施有机茶工程,计划用3-5年的时间,在全省建设一批有机茶生产基地,3年后全省有机茶产量达到4000-5000吨,5年后达到6000-8000吨,产值达2亿元。
安徽省也非常重视有机茶开发,特别是在屯绿主产区黄山市休宁县,选择位于新安江源头的流口山区,进行有机茶开发试点,在有机茶开发组织模式、形成从茶农到加工企业到贸易商的有机茶开发产业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
福建省也十分重视绿色食品茶叶的开发,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目前,福建省部分企业正在将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开发结合起来。此外,湖南、湖北、云南等省也在积极开展有机茶开发。
第二篇:中国台湾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台湾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来源:上海农业网发布时间:2007-11-23
有机农业是指完全不利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物质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的概念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德国和瑞士首先提出,之后长时期内,整个世界都面临着粮食生产不足,因而,有机农业未能得到推动和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农产品极度过剩,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同时,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产品受到污染,加上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对身心健康的关心逐步提高。人们开始重视有机农业。此后,有机农业的概念开始被广泛接受,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中国台湾有机农业概况
中国台湾有机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中国台湾组织了有机农业可行性观察试验计划,开始进行有机栽培试验,1990年起尝试推动有机农业先驱计划,并于1995年起由各地区农业改良场开展推广工作。
根据国际贸易中心估测,1997年全世界有机食品零售总额约为100亿美元,2000年增长到175亿美元,2001年估计为260亿美元。有机食品已经成为了世界农业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尽管目前有机食品零售额在整个食品行业中的份额很小。只有2%-3%,但增长潜力巨大。据预测,近几年有机食品增长率为25%-30%,2008年全球有机食品零售额将达到800亿美元。
中国台湾有机农业近年发展迅速,已具有一定规模。据资料显示,至1999年,中国台湾有机农业生产面积达1000hm2,有机商店机构250个,103家农业经营协会接受认证,1000多人专业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05年中国台湾有机作物种植面积已是1986开始之初的7倍多。
二、中国台湾有机农业的发展方式
1.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生产
为了减少农业生产对中国台湾环境的危害,避免中国台湾省加入WTO后较廉价的进口产品对其市场的冲击,中国台湾有关部门拟定了许多补贴措施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和农田保护,鼓励农民发展有机农业。中国台湾在制定的“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中,特别将自然生态及资源保护、防治污染、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列为施政项目。“农林厅”在“地区农业发展方案”中把有机农业列入各县市需大力推广的项目。在中国台湾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政单位担当了推广和指导农民施用化学肥料及农药的重要任务。为鼓励自制及施用有机质肥料,中国台湾制定了“农田永续生产力的培育计划”,对部分“堆肥舍”的建设给予补贴。另外,为推行水稻田转作经营,对维护地力的农民实行补贴,如奖励采取休耕和绿肥种植的农户等。
2.全面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
中国台湾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是在1995年台湾省“农林厅”
为积极推行作物有机栽培的试作计划,对辅导试作的各改良场所生产的产品予以认证,并发给有机农产品标识,供试作户使用,有机农业才得以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在中国台湾被公认为是一种机构信赖系统,是生产者的一种荣誉,是对农产品品质的一种肯定,是对农产品销售的信任和保证并提供消费者辨别真伪的依据。由于有机农产品认证能够保证农产品上市的质量,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因此,为防止假冒有机农产品坑害消费者,中国台湾非常重视农产品认证制度的实施。中国台湾有机农业验证机构共有5个,它们是“国际美育自然生态基金会”、“台湾省有机农业生产协会”、“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会”、“有机农业产销经营协会”和“台湾宝岛有机农业发展协会”。目前,中国台湾农产品的认证与有机农业关系较密切的有:“优良农产品”、“农药检验合格证”、“观光农园”、“优质米”、“安心蔬菜”等的认证与标准。为了加强有机农产品认证,中国台湾1999年3月发布了“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辅导要点”、“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准”、“农作物有机栽培执行基准及有机农产品规格”等相关条例。
3.加强有机农业高科技产品研发与应用
有机农业中不允许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因此,中国台湾加强农业科技研究,积极研发相应的替代产品。一是加强畜禽废弃物等有机废弃物处理和利用,将畜禽粪便及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堆积腐熟制成有机肥利用,并添加有益微生物制成生物肥料。中国台湾规定每一个由5hm2以上农田组成的共同经营单位可以获得当局补贴,以资助其修建一个50m2的堆肥舍.鼓励农民加强废弃物利用。二是积极研制生物农药和中草农药防治病虫害,通过向植物叶片涂抹植物油、糖醋液、微生物制剂等防治病虫害,采取向土壤施用蓖麻油等防治土壤病虫害。农技部门还研制开发了用大蒜、辣椒、苦艾等天然植物萃取物作中草农药。三是选育肥料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种,加速应用生物技术抗病虫育种。
4.多样的农产品运销途径与方式
中国台湾有机农产品运销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运销渠道灵活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3种。一是直销。它是农民直接将其有机产品运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方式。可以采用消费者直接到农场选购,或由农场送货到家、机关团体,或社区居民主动集结共同购买。由于消费者与有机产品生产者有直接沟通及接触的机会,建立了彼此互信的关系,因而这种类型的销售往往比较稳定。二是共同运销。在有机蔬菜、水果栽培较集中的产区,选择适当的产销班,办理设置有机蔬菜、水果分级包装集运中心,并由集运中心负责推广及运送至超市或有机专卖店等。目前参加运销的有机产品种类包括有机米、有机蔬菜及有机水果等,销售方式包括运销生鲜超市、有机专卖店及宅配到家等。“主妇联盟环保基金会”就是一个重要的有机农产品共同运销组织,其运行模式为:该联盟成员向农民采购后,将有机农产品配送到消费者小组的班长家中,再由小组成员自己到班长家中购买。三是有机农产品专卖店及超市专柜。有机农产品专卖店及超市专柜的陆续出现,使中国台湾有机农产品销售朝向更专业化的销售发展,也间接带动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5.联网经营
中国台湾农业经营者十分注重农业信息的有效利用,成效十分显著。目前中国台湾主要介绍有机农业的互联网站有:“有机农业全球资讯网”、“台湾有机农业产销经营协会”、“有机米”、“有机农产品”等。通过信息服务,促进运销的形式还有出版书籍、录像带、寻找展销机会、通过电视台解说、开创会员制度和成立相关的协会或机构等。
三、中国台湾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台湾有机农业虽然发展较为迅速.但有机农业在农业中的比例仍然很小,有机栽培面积只占全部农业面积的0.3%。经过数年的发展,有机农业暴露出以下问题:第一。有机农产品生产成本太高。中国台湾
有机农业本质上仍是高投入、高成本的产业,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台湾农业生产仍以家庭经营为主,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因此成本比较大。加上中国台湾各部门在制定法规时,常各行其是,互不合作,或不愿意协调,致使农民生产有机肥料成本过高。因此,中国台湾有机农产品售价比一般农产品高数倍。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第二,有机农业认证标准不统一。中国台湾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标准有多个,有农政单位推行的“有机栽培实施准则”,也有“国际美育自然生态基金会”颁布的“MOA 自然农法执行基准”。此外,“有机农业产销经营协会”也从事有机农业认证准则的制定。多个标准同时存在。导致有机市场混乱。第三,目前有机农业的研究仍以农业技术为主。法规、政策的配合度不够,不易引导农民实施。第四,中国台湾的有机农业属于小农经营。多数农民的农业经营方式仍维持传统的做法,生产效率低。另外,部分生产者或销售者因有机农产品需求量增加、价格高,采用以次充好甚至假冒,造成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信任度不高。
第三篇:有机茶国家标准
有机茶的认证标准
有机茶尚未有特定的国家产品标准,它只是在各企业采用的常规茶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要开展有机茶种植和加工,生产有机茶所必须遵守的规定和产品指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99年制定了有机茶颁证标准,通过专家审定后于1999年9月份发布,并据此开展有机茶颁证工作。
有机茶标准的要点:
1、向茶叶行业引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关于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基本准则。标准依据IFOAM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参考欧盟等国以及我国有机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AA级),结合茶叶特别是我国茶叶行业的实际而制定,使我国有机茶的生产与开发有一个基本的依据。
2、规定有机茶生产的生态环境、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病虫草害治理以及茶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3、规定有机茶的产品标准,特别是产品的卫生指标要有较高的要求。
4、规定有机茶认证机构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开展有机茶认证过程必须遵循的程序。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经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证书。
有机茶叶是一种无污染、纯天然的茶叶。有机茶也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有机茶很多,消费者在购买绿色有机茶时,可向经销商索要验证绿色有机茶认证机构颁发的《有机茶原料生产证书》《有机茶加工证书》《有机茶交易证明》三个证书,如果这三个证书没有或不全,即可证明经销商销售的绿色有机茶是假的。
认证有机茶大家一定要仔细,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拿不出三证的电商所给出的理由。如果,您在选择上还是担心,自己会不够仔细而出问题的话,也可以选择婺山水有机茶。
第四篇: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师范学校四川平昌636400)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36,国家级,世界范围发行,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主办,《电化教育研究》1990年1期以《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简况拾零》为标题发表;发表论文编号:38,国家级,国内范围发行,吉林省电化教育馆主办,《中小学电教》1990年1期上以《我国电化教育大事记》为标题发表;发表论文编号:43,地级,国内范围发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电教馆主办,《齐齐哈尔电教》1990年1期上以《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概况》为标题发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化教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想了解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按年份收集整理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1)解放前的电化教育。解放前,我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经济上极端贫穷,技术上十分落后,教育事业也十分落后,鉴于国外视听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效率和效果,使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开始进行了电化教育的尝试。
(2)解放初期的电化教育。解放后,党和政府一开始就注意到电化教育的发展,唱机、录音机、16毫米电影机、幻灯机、幻灯片、唱片、录音带、教学影片开始进入学校,为电教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一批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开展了电化教育,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3)重新起步的电化教育。从78年开始,我国电化教育事业重新起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提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从此,我国电化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概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化教育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想了解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按年份收集整理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的资料,供同志参考。
1920年,我国的电化教育开始萌芽。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了“国光影片公司”,曾拍摄了不少的无声教育影片。如《盲童教育》、《驱灭蚊蝇》等。这是我国拍摄的最早的教育影片。
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开始用手摇留声机配音的幻灯、电影进行棉、粮优良品种的栽培技术的宣传教育活动。
1923年,陶行知先生为了加快提高全国人民的基础文化,辞去了大学教授的职务,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大力推行平等教育运动。并规划用电化教育的手段辅助推行在全国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继而又应用于对新型的工业学团师资人才的培养。
1925年,魏学仁到美国留学察觉到当时美国正在新兴视觉教育,认识到这对我国教育和我国建设必有极大贡献,曾注意考察、搜集电教资料。
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在原有电影人员的基础上,增加了电教专业人员,补充资金15万元,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电影企业ˉˉ国光影片公司。
1928年,上海柯达公司成立教学电影部,制作了一批无声教学电影片。同年,南京金陵大学开始用无线电广播演讲各种科普知识。
1929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大礼堂内由陈瑞章等举办了每星期六晚的民众同乐会,除在院同学表演文艺节目外,还放映了35毫米片型的无声电影片,受到民众的好奇和欢迎,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1930年,我国电化教育开始起步。同年,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院长魏学仁联合院内物理、化学、生物等主要教授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经常用无声教学影片,结合有关学科的教学放映,并与上海柯达公司合作共翻译了六十多本教学影片。南京金陵大学是我国推行电化教育最早的高等学校。
1932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大力提倡和宣传教育电影,该协会前后活动了十三年,开过九次年会。
1934年,刘之常筹办了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该馆还出版了《民教通讯》,经常报导电化教学的实施情况。同年,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制作教育电影片。到1943年共制作了一百余部。
1935年,在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的教育电影委员会中的刘之常提出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从此,该馆的大会堂改称为“电化教学讲映场”,在各种场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电化教学活动。同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民教系创设了“电影放映术”课程,戴公亮为任课教师。同年,上海大厦大学社会教育系开设了“教育电影”课。这是我国最早在大学开设的电化教育课。
1936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陈友松、卢时白两位理事在上海合办了一个“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并出版了《电化教育》周刊。同年9月,无锡江苏教育学院开办了“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这是我国最早的电教专业。同年,魏学仁在金陵大学理学院建立了“教育电影部”,并在校内外全面推行教育电影和电化教育,组织举办了“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同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的政府电教机构。同年,“电化教育”这一名词第一次被正式使用。
1937年,陈友松著述的《有声教育电影》一书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第一本电教专著。
1938年,南京金陵大学影音部在四川自贡市盐场拍摄了《自贡井盐》教育影片。该大学理学院开办了二年制的“电化教育专修科”。1942年,该科改名为“影音专修科”。
1939年,西南若干大学师生近百人到新建的西康省(四川雅安)考察,南京金陵大学影音部摄影人员前往随团考察,并在藏族聚居的全境拍摄纪实教育电影一部(共8本)。
1940年,南京政府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为“电化教育委员会”。同年,在该部社会教育司,下设第三科主管全国电化教育工作,并通令各省、市、教育厅、局设立电化教育处,推广电化教育。同年,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派孙明经去英国考察教育电影。同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开办了“电化教育专修科”。
1941年9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在四川壁山成立,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修科”,戴公亮教授为主任。1942年,在重庆北碚成立了“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电影制片厂。
1943年,南京金陵大学影音部开始在成都举办“大学之声”校内广播。1949年迁回南京。
1944年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电化教育专修科改为国立电化教育专科学校。
1945年,国立电化教育专科学校,又改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电化教育专修科”。1949年秋,该学院由四川迁至江苏苏州。
1946年,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电化教育课。同年秋,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将“电化教育专修科”改为四年制的“电化教育系”。这是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系。
1947年,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开设了视觉教育课。同年,北平师范学院(现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电化教育馆,请美籍华人哲先生在教育系开“电化教育”选修课,张印泉先生开摄影课。同年,南京金陵大学影音部开始招收研究生,研究电化教育。这是我国最早招收电化教育研究让的大学。
194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给东北局的一封信中指示:“除生产故事片,还要生产教育片”。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预防鼠疫》的科教片,这是人民科学电教史上的第一页。同年,北京燕京大学教育系和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开设了电化教育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由梁泽楚任处长,萧树滋任管理科科长,夏国英任技术科科长,张印泉任技工,请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推荐了吴光、吴定洪、徐健等十几位同志共同推动电教工作。同时建立了电化教育工具制造所,负责制造幻灯机、电影机、扩音机及软件等。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四川北碚开设了“影音教育所”,制作了若干教育和卫生题材的幻灯卷片。这使我国的电化教育进入了初期发展阶段。
1950年6月,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华北五省二市幻灯工作座谈会。同年冬,文化部在南京举办有三千人参加的电影训练班。同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合并,后改名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设有“电化教育专修科”,科主任为陈汀声。
1951年,文化部将电化教育工具制造所改为中国幻灯公司,王书庄兼任经理。同年,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编写了《幻灯手册》。同年,华北各省市文化部门都举办过幻灯片制作培训班。同年,北京辅仁大学(1952年并入北师大)教育系开设了电化教育课,是解放后第一个开设电化教育课的学校。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大部份系科专业并入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并入北京中央电影学校(现北京电影学院)。同年,北京师范大学在物理系开设“电化教育技术课”。同年。西北师院建立了电教室。
1953年,政务院第199次政务会议上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科学教育片应以唯物主义世界观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同时宣传和推广与群众日常生活和生产有关的并适合于一般群众水平的各种科学和技术知识。”同年,西北师范学院开设了电化教育选修课。
1954年,上海举办了“自学辅导广播讲座”。
1955年,北京、天津等地创办了广播函授学校。
1956年,上海将自学辅导讲座改为“工农业余初中文化广播学校”,教学方式以广播为主。
1957年,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开设了电化教育选修课。
1958年,北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电化教育馆。成立了首都电影制片厂。同年,上海外语学院、北京外语学院设置了简易语言实验室、同声翻译室等。
1959年,天津市成立了“广播函授大学”。
1960年,上海市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同年,北京、上海成立了电视大学。同年,北京建立了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同年,哈尔滨市、江苏省和山西省相继举办了广播师资进修院校。
1962年,沈阳市成立了电化教育馆,北京市开办了广播函授学校。
1963年,北京举办了电化教育展览。
1964年,高等教育部批准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建造国内第一幢电化教学大楼。同年,北京市、区县相继成立了电化教育馆。
1965年,教育部在沈阳举办中、小学电教展览。同时召开了全国电化教育座谈会。同年,上海市教育学院成立了电化教育馆。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我国电化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1977年,我国电化教育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同年,教育部着手制定电化教育发展规划。
1978年,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机构。同年10月,教育部召开各省(市)、厅、局电教工作汇报。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认识”。同年底,教育部党组织扩大党组会议决定成立电教局。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由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负责。同年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学幻灯片编制经验交流会。同时发出《关于加强电化教学设备的管理问题》的通知。同年11月,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创刊,由西北师范学院的南国农教授任主编。
198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推行电教、电教要深入教学、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同年,教育部和出版局批准中央电化教育馆编辑出版《电化教育》杂志。同年9月,教育部在广州召开电教课教材研讨会,并制定了《电化教育课大纲》(草案)。
1981年,中央电化教育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签署了联合录制影片《中国京剧演员的训练》的合同。同年,教育部电教局在北京召开电教工作座谈会。回顾了我国近四年来的电教工作。讨论研究了教育调整期间的电教方针、任务以及一些实际问题。会议强调指出:电化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调整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要继续努力,以稳健强劲的步伐前进。同年,教育部电教局在杭州召开了电教课教材讨论会。
1982年,电教局委托西北师范学院举办了高等师范电教课教师进修班。同年,电教局对教学影片选题提出了六项要求:①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②应属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③能充分发挥电教的优势。④使用范围较广。⑤题材稳定。⑥主题单一,如题目较大,可拍成系列片。
1983年,教育部首先批准华南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专业。同年,教育部和广播电视部批准设立《中央音像教学出版社》。10月,教育部在石家庄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电教工作会议,制定了我国电教工作的方
针、任务和发展规划。11月,中央电教馆在南京举办了全国高校电视教材制作技术研讨会。
1984年,西北师范学院创办了电化教育系正式招收电教专科生。同年,东北师大开办了“电化教育进修班”。同年,教育部电教局邀请电教界教授、学者和专家组成电教课程教材编审组。并在短短几年内,编辑出版了《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导论》等一批文字教材及电教教材。据同年内统计,地县级电教机构近2000个,全国电教工作人员有六万七千多人,其中二万一千专职人员,他们中的78%是教学研究和技术人员。
1985年,西南师范大学、辽宁教育学院创办了电教专业正式招生。同年,电教局召开了部分省、市和高校参加的电教改革研讨会。同年12月,国家教委党组决定开展卫星电视教育,培训中、小学师资。
1986年,下达国家九部委文件,文件中指出了大力发展我国电视教育,国务院给教育部门一个卫星电视转发器,从而开通了我国第一个卫星教育频道。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培养电教硕士研究生的授予权。同年,国宾教委在太原市召开了卫星电视教育师资培训管理工作座谈会。同年6月,在北京成立了农村电视教育中心。同年10月,国家教委在成都市召开了卫星电视教材工作会议。同年1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广州召开了电教专业教材选题规划工作会议,同时成立了电教丛书编委会。
1987年,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电教工作会,总结了全国十年来电教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我国电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具体要求,制定了一些政策、办法、指导与推进电化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家教委在该年工件要点中指出:积极发展电化教育,办好中国教育电视,加强对声像教材、收看网点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研究制订“广播电视大学条例”和“电教条例”。根据同年底统计,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电教馆,89%的地市68%的县建立了电教机构。全国电教工作人员已达8万多人,对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已达10万人次。
1988年,又开辟了第二个教育频道,卫星电视教育得以更大规模地实施各层次电化教育内容。同年,国家教委发出文件:“关于印发《学校电教工作暂行规程》的通知”,从而加强和促进了学校电教工作。到88年,全国已有二十二所院校开设了电教本科专业,八所院校开设了电教专科专业。同年4月,全国工科院校在西安召开理论力学电视教材评审会,这次会议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同年9月,全国综合、师范大学电教协作组在武汉大学召开电教理论研讨会。同月,华东六省一市高校电化教育学会在安徽成立。
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南京大学教育技术中心,接受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育系统技术博士生郑勇为来校撰写了博士论文“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状况与人员培训”的指导工作。同年1月,原中央电教馆馆长郭原登、党委书记佟力与西北师大教授南国农、华南师大电教系主任、教授李运林等,视察了广东省高要县中小学电教工作。同年5月,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司在安徽阜阳地区召开了全国电教处长及有关负责同志培训、研讨会议。同年9月,国家教委电教司在郑州召开地方教育电视台管理工作座谈会。
第五篇:我国涂装生产线概况及其发展探讨
我国涂装生产线概况及其发展探讨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
胡铸生
【摘要】:较详细地叙述了我国涂装生产线在前处理工艺、喷涂工艺、涂层烘干固化以及三废处理等方面的发展现状。结合目前国内涂装生产线在引进、自产应用中的一些弊端,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具体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涂料;涂装线;环境保护;投资;操作规范
所谓涂装即指对金属和非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或装饰层。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涂装已由手工向工业自动化方向发展,而且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所以涂装生产线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
1.我国涂装生产线的发展概况
我国涂装生产线的发展经历了由手工生产线、到自动生产线的发展过程。我国的涂装工艺可以简单归纳为;前处理→喷涂→干燥或固化→三废处理。我国的涂装工业真正起源于50年代苏联技术的引进之后。一些援建的项目中开始建立了涂装生产线,但这些生产线一般是钢板焊的槽子加钢结构的喷(涂)漆室和干燥室(炉)组合的,由电葫芦手工吊挂工件(少数用悬挂输送机)运行。当时的酸洗槽一般均为钢板衬铅,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衬玻璃钢或全部采用玻璃钢的槽子。从60年代开始,由于轻工业的发展,首先在自行车制造行业出现了机械化生产的流水线和自动化生产的流水线,以及在原有槽子流水线生产的基础上加上程序控制的小车形成的程控流水线,这些主要是在上海和天津地区。这期间我国涂装工业的主要任务还是以防腐为主。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外涂装技术的发展,通过技术引进和与国外技术的交流,我国涂装技术开始飞速的发展,在涂装自动化生产方面,静电喷涂和电泳涂漆技术的推广应用、粉末喷涂技术的研制及推广,特别是我国家电行业、日用五金、钢制家具,铝材构件、电器产品、汽车工业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使涂装事业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涂装生产线中还出现了智能化的喷涂机器人。1.1.前处理工艺发展概况
作为前处理技术来说,最初前处理的传统方式为槽浸式,按工艺流程逐槽浸渍。随着工艺的改进和发展,出现了二合一(即除油、除锈)和三合一(即除油、除锈、钝化)工艺。目前,国外及国内的家电行业多采用喷淋式前处理,其特点是生产效率高,操作简便,易于实现生产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脱脂效果好,磷化膜致密均匀。但是不管怎么发展,表面处理的前处理工艺都是必须的,针对不同的涂层要求及对抗腐蚀的要求,除油、除锈、磷化等处理方法要视工件原材料的状况来选择。当然,在前处理工艺中,喷砂、抛丸或打磨工艺也在不同行业的不同部门按需要选择应用。时代的发展,表面处理工艺在发展,就水洗来说最初一般使用自来水,但是随着工艺要求及发展,现在水洗已采用蒸馏水或纯净水;前处理也有采用超声波的处理工艺。1.2.喷涂工艺发展概况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进一些喷涂器械或单台设备,国外一些喷漆漆雾处理装置也通过引进开始消化吸收研制,如旋杯喷漆、水帘喷漆、水旋除漆等一系列喷涂及漆雾处理的方法,使喷漆技术前进了一步,特别是80年代电泳涂漆的漆液处理技术。60年代中期刚开始搞电泳涂漆时,漆液处理采用尼龙纱巾,温度控制采用加冰袋降温。随着时代的推进,80年代至90年代,电泳槽液的处理已有超滤等一系列装置。近年来使用的UF(超滤)/RO(反渗透)系统将是今后新建阴极电泳涂装线不可缺少的设备;对于温度的控制不仅采用冷却器,有的还专门设置了冷水机组用于生产线的循环冷却。1.3.固化工艺的发展概况
作为干燥固化工艺来说,一般有热风循环式和辐射加热式。在五六十年代主要用蒸汽或电加热器作热源来干燥固化,从60年代开始出现红外线干燥,70年代出现远红外干燥和微波干燥,1994年出现了高红外快速加热技术。随着对干燥温度的控制要求和温度控制均匀性的要求,出现了在炉内进行热风循环,80年代后期出现了燃油(气)热风循环的干燥炉(固化炉),而且燃油(气)热风干燥(固化)的应用渐趋广泛;一般来说,目前国内采用电加热热风干燥炉较多,但用电作为烘烤热源往往不是一种经济的方法,特别是增容费的负担,使建设投资增大;但电加热的设计与运行管理较简便,操作比较方便,所以在较小的干燥炉中应用仍然较多。采用燃油(气)加热取代电烘烤的方法是一项重大节能技术,随着国内工业发展,燃油(气)的供应已基本解决或便于解决,如额定供热每小时达到几十万至上百万大卡的大型干燥炉设计中,用电加热与用燃油加热的干燥炉运行成本相差达3—5倍,故在涂装生产线设计中,可以加以推广应用。但是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决定了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产业在今后的能源使用上,仍賴于煤的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地理环境及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故我们采用煤粉燃烧为热源,采用热管新技术作为换热器,研制开发煤粉加热的干燥(固化)炉。炉窑采用全封闭结构及独特的燃烧器,设置烟尘排放除尘器,因而煤粉燃烧基本不影响工作环境,炉窑周围空气干净,几乎没有灰尘,大大改善了操作环境。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城市环境保护要求。
因此对于煤粉燃烧的炉窑来讲,如果采用措施得当,其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可以做到环保排尘浓度的预测与实际监测结果接近。采用可调旋风式煤粉燃烧器对于煤粉的燃烧是十分合适的,同时煤粉的燃烧对炉温的控制也能较好地实现。如果控制方法及各项参数选择准确,炉窑温度可以控制在±15℃以内。另一种方法是利用高温烟气加热热管,再用热管加热干燥由烟气余热加热的热风,再通过过滤网直接送入到干燥炉烘道中(见图1)。由于热管换热效率高,热风经过过虑,故干燥(固化)炉的温度易于控制,保证了工件干燥固化的质量。
1— 烘道 2煤粉燃烧器 3—燃烧室4—烟道 5余热热管
6—换热热管 7—换热室 8—过滤器 9—风机
图1.燃煤热风炉结构图
1.4.涂装线的环境保护
对于现代化的涂装线,一般都能满足恒温、恒湿和洁净的空气(空气粉尘含量<10 mg/m3)等要求;但对比较简易的凃装生产线,却很难保证恒温、恒湿和洁净的空气,使涂装的工件达不到满意的涂装效果,易使漆膜产生针(缩)孔、桔皮、颗粒等漆膜弊病.为了避免漆膜产生针孔和桔皮、首先应改善喷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使喷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达到工艺要求;其次,应根据不同的温度 和湿度调整施工涂料粘度和稀释剂的成分;一般在喷漆施工中必须将喷涂室的温度控制在35℃以下,湿度控制在80%以下。
为了使涂装生产线内的空气粉尘量得到有效控制,首先应改善生产线外的环境状况,将打磨、擦净工序与喷漆工序分开,避免打磨产生的粉尘进入生产线喷涂室或干燥(固化)炉,消除打磨灰尘对喷涂的影响;其次,应定期更换空气滤布,保证空气中的粉尘能有效除去。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严格,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粉末涂料等环保型涂料得到迅速发展。据报道,我国粉末涂料年产量已达6万t,仅次于美国、意大利和德国,跃居世界第4位。我国从80年代以来,已先后引进500多条粉末涂装生产线、按当前状况来看,应该说基本已达到饱和。而如何加快粉末涂装设备国产化已成为我国涂装行业迫在眉睫的课题。
涂装生产线的污染一般有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目前我国涂装生产线废气主要来自前处理、喷漆室、流平室、干燥炉的排放废气,所排放的污染物大体有如下几类;能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有机溶剂、排出恶臭的涂料挥发分、热分解生成物和反应生成物、酸碱雾、喷丸时产生的粉尘和漆雾中的粉尘。使用不含有机溶剂或有机溶剂含量低的涂料,是解决有机溶剂污染的最有效方法,尽量减少有机溶剂的用量,降低有机溶剂废气的处理量,将含有高浓度有机溶剂的废气集中处理,采取稀释后向大气排放;对于生产线中的干燥固化炉排放的高浓度、小风量的有机溶剂废气,通常使用燃烧法、催化燃烧法、吸附法进行处理;喷漆室排出的低浓度、大风量废气,以前大多使用漆雾絮凝剂或表面活性剂处理,但现在推广使用活性炭吸附法,还有使用活性炭纤维蜂轮法处理有机废气。
废水主要来自涂装前处理产生的脱脂、磷化、钝化废水、阴极电泳产生的含电泳漆的废水。水性中涂涂料的喷漆室及清洗产生的废水,面漆喷漆室循环用水定期排放的废水。一般将全部废水集中在地下室根据污水种类分别进行治理。对于含酸碱废水进行中和,沉淀、过滤、排放;对含6价铬(Cr6-)的废水,使用电解法和化学还原法处理;对喷漆室废水,无论是水性漆还是溶剂型漆的废水,都添加絮凝剂进行处理,漆渣被自动排出,处理过的废水,继续循环使用,漆渣烧掉或与其他工业废料一起处理掉。
废渣主要是漆渣、处理废水产生的沉淀物,一般可用板框压滤机脱水质,运到专用废渣存放地。
噪声源主要来自风机和运输装置,故我们在生产线上必须选用符合噪声要求的风机和运输装置,涂装车间内部最好设置吸音材料。涂装生产线的控制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改进,要求控制系统越来越可靠。故现在涂装生产线电器控制一般均为复控,可由各电器柜控制,也可由中心室进行全线控制,中心控制室和烘道一般均设有微机,能精确地控制干燥固化炉体各区温度,中心控制室可设电视监视器显示、记录升降温度曲线、亦能随时设定、修改参数,以便根据各种工件大小和涂装颜色不同调整温度。槽液可由热电偶控制。目前,涂装生产线上所有电机一般均为设有双重保护,并与主控联锁,任一电机出现故障,分控柜和中心控制室均能报警,若设备出现故障,全线能自动停机,以确保运行安全。
2.我国涂装生产线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涂装生产线已成规模的估计有几千条,引进的大型涂装生产线几乎占了一半左右。从我国现有的涂装生产线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⑴设计水平不高。其一是我国在涂装设备研制方面投入不多,很少有先进成熟的涂装设备占领市场,即便是国内自行建设的涂装生产线,生产线上的一些关键设备也是引进为多。其二是我国一些基础元器件及控制元件质量不过关,经受不住长期考验。因此,尽管生产线设计先进,但却无设备的充分保证。同时国内对生产线的投资盲目降低,不能按要求选取设备。由于诸多原因反映出生产线水平不高,牵涉到设计水平变化。实际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一些生产线结合国情,工艺及设备水平也不逊于国外的一些生产线,但常为元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所困扰。
⑵制造水平粗糙。国内行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综合实力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操作,所以制造工艺粗糙、技术落后、设备外观拙劣,直接影响了设备的性能指标和使用可靠性,也导致了国内涂装生产线价位低下的局面。
⑶使用水平低下。操作人员对涂装知识欠缺,不按操作规程,不按工艺条件,无视操作环境,对环境保护不重视。
⑷安全水平堪优,我国一些涂装生产线由于一次性投资的限制,以及对安全问题的不够重视,有大量的涂装生产线不符合涂装作业安全规程,对照国家涂装作业安全规程系列标准,在防毒、防尘、防火、防爆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如何达到综合防护,促进涂装生产线向有利于工人健康、保证安全的方向发展不够重视、不下功夫。
1.一些国外涂装技术水平不高的生产线鱼龙混杂地流入中国市场。
2.引进无序,重复引进同类型的生产线。
3.引进的先进涂装生产线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
4.国内自行设计研制的一些自动涂装生产线未能广泛地交流和推广。
5.近年来国内一些单位对涂装生产线所用的设备、新技术的研制虽有一定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研制投入受到人力、资金等限制,往往模仿多,独立开发少,创新少,所以成效不显著。
3.对我国涂装生产线发展的建议
我国涂装生产线设备自70年代开始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迅速,但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国产涂装设备也不适应市场需求,不少关键喷涂设备还是以引进为多。估计目前我国现有涂装生产线数千条以上,且每年还要投资新建数百条生产线,全国每年投资约为十几亿人民币之多,国外销售产品及合资公司所占份额达30%—40%;我国涂装设备厂合计千家左右,国产产品种类现在几乎覆盖了涂装行业的各部门。我国涂装生产线发展前景十分诱人,但发展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提出下述建议供商榷。
⑴要重视涂装专业人员的培养。大专院校应按市场需求设立相关专业;加强对现有人员培训,提高技术素质;加强涂装生产线技术开发的投入,对涂装生产线制造企业优胜劣汰,建立现代化涂装行业的管理体制。
⑵由于涂装生产线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及所起的作用,故应营造必要的舆论,引起国家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重视,进行必要的宏观规划和专业指导,并对行业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
⑶尽快建立全国涂装行业信息网,提高涂料质量和加强技术交流,组织协调对引进项目的参观、研讨、消化吸收、创新,共同为涂装设备国产化而努力。
⑷加强涂装安全技术的管理,贯彻执行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有关国家标准,建议执行涂装生产线设计和制造许可证制,改进和完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生产安全、人员安全,符合环保要求。
⑸采用新技术、推广采用新涂料,积极对原有技术落后的涂装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使涂装生产线设备的非标准设计和生产改为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和生产,提高涂装生产线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积极采用节能措施,采用线上检测,推广计算机在涂装生产线上的 应用,提高生产线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涂装工件的防腐和装饰质量,保证涂装生产线设备的质量。
⑹占领市场需要深谋熟虑的策划、营销、服务,要做到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优良的服务,涂装行业的设计和制造单位要同心同德加强合作,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生产出结构紧凑、可靠、高效、低噪音、低能耗、低维护要求和使用寿命长的涂装生产线,并用合格的涂装生产线涂装出优良、合格、满足防腐和装饰要求的涂层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要持续地研究和开发涂装设备,确保涂装生产线的技术不断完善,力争领先地位,为我国涂装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