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大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
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讲教案
一、导入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我国最优秀的两所高校,清华以理工见长,北大以文史哲见长。
在人文学科领域里,北大是一枝独秀、鹤立鸡群的。但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却不是最好的北京
大学。最好的北京大学是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一个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决定于它的校
长是什么样子的校长。为什么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是最好的、最让人仰慕怀念的北大呢?1917
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发表的就职演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
供了答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鼎盛时期的就职演说。
【板书: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讲教案蔡元培 】
二、大家看这幅图片,这张就是当时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的任命状,那我们想想作为一个
新上任的校长,在他的职位上发表第一次演说,他应该说些什么呢?好,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一起来快速的默读一下这篇文章。
好,下面我们需要来理一下重要的字音。
干()禄()肄()业孜孜()店肆()
沦丧()訾()詈()冶()游塞责()
会晤()相勖()商榷()切磋()砥()砺()鲜()为人知
三、第三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演讲辞,那演讲辞一般都有哪些特点呢?
明确:通俗易懂、思路清晰、观点明确、针对性强、鼓动性、感染力。
四、下面来结合演讲辞的特点来具体看这篇文章,首先,我们说它思路清晰。一上来蔡元培
连客套话都不说。就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
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就如文章说的“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我来做你们的校长,我就要跟你们提三点要求,哪三点要求呢?我们请位同学来回答。
明确: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五、蔡元培先生是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北大)提出以上三点要求的?请同学们筛选文
中相关信息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抱定宗旨——现状:39页,2段: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之思想,干禄而已;
2,砥砺德行——现状:第3段: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
3,敬爱师友——现状:第4段:对于教员,不能以诚相待,礼敬有加,只是利用耳;
对于同学校友,不能开诚布公,道义相勖。
以上是文中蔡元培所提到的当时的社会,所以我们看得出蔡元培的讲话针对性非常的强,切中时弊。
六、既然这里我们提到了当时的社会,下面我面就来补充一下当时的背景知识。首先来了解
蔡元培上任之前的北京大学、蔡元培介绍。(播放视频)
七、最后一段,蔡先生提出两点计划,目的为何?
明确:一曰改良讲义,以期学有所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自可旁稽博采。
八、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结构和观点。
明确: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②砥砺德行。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十、文章的特点。
明确:(内容)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结构)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语言)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揉和而成, 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十一、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身,谈谈蔡元培先生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
十二、结课
第二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教学难点]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蔡元培校长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把一个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在办学方针上,他提出“兼容并包”,延请了陈独秀等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他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 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投身教育,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后共11年。不拘一格,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接任校长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就职不到十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2.分析文章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qing。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四、生词注音 数(shù)载(zǎi)干(gàn)禄(lù)提携(xié)肄(yì)业 孜孜(zīzī)造诣(yì)店肆(sì)沦丧(lúnsàng)訾(zǐ)詈(lì)冶(yě)游 塞责(sèzé)会晤(wù)相(xiāng)勖(xù)敷衍(fūyǎn)庶(shù)民 切磋(qiēcuō)正轨(guǐ)砥(dǐ)砺(lì)鲜(xiǎn)为人知
五、文体特点: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讲解“演说辞”的特点: 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
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
其次,中心要突出。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
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说词还要在事例的选取、语言的加工上下一番功夫。
演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修辞学》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修辞的艺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演说以其撼人的感召力,世代沿袭,风靡于世界,不仅成为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时期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拖着残疾的身体巡回演说,让美国人民了解了他的思想。
六、问题探究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七、文章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八、小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八、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第三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学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职演讲
导学案
学习目标: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教材助读”,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深刻感悟作者演说的内涵。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二、了解背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整体感知
1、演讲稿只有思路清晰、观点鲜明、逻辑性强,才能使听众明确演讲的重点,从而达到演讲的目的。是给全文分出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三部分。开头简单地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要求。中间提出三点希望。结尾提出了两点计划:改良讲义、,购置图书。
2、从文中看,当时的北京大学主要存在些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蔡校长相应地采取了哪些措施?(尽量提取原文语句概括)
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 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 细心才会,思考才会”,请大家认真独立完成,巩固落实好。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肄业()弭谤()干禄()
孜孜求学()敷衍().......贻误()砥砺()宗旨既乖()切磋()訾詈()店肆(........)鲜为人知()会晤()商榷()裨补缺漏()旁稽博采(.....)无虞缺乏()道义相勖()..2.重点词语解释
肄业: 无虞缺乏:
终南捷径:唐代卢臧用曾经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而作了大官,后来用“终南捷径”比喻,也比喻 弭谤: 孜孜求学: 容有底止: 道义相勖: 冶游: 宗旨既乖: 责无旁贷: 砥砺: 以身作则: 訾詈: 无动于衷: 商榷:
3.选择词语恰当的一项
①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________可也。②今人________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
③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________,付价接物,互相称谢。A.商量 肄业 接待 B.商榷 毕业 接待 C.商榷 肄业 款待 D.商量 毕业 款待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有哪些?试指出错在哪里。
①有些人把入党看作做官的终南捷径,这种思想和共产主义是毫不相干的。②我为这事花了很多精力,虽然没办好,却问心无愧。③面对这种混乱腐败的现状,我们能够无动于衷吗?
④小张帮助李老师的东西搬上七楼,这是小张责无旁贷的责任。⑤老同学之间,可得开诚布公,不许隐瞒实情啊。
我的疑问?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信息链接
1、于蔡元培的评价
(1)毛泽东对蔡元培的评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2)蔡元培病逝后,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3)“三不主义” 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
2、蔡元培轶事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有志节、有操守的知识分子,他一生“有所不为、无所不包”,留下了数不清的趣闻逸事。
蔡元培毕生勤于治学,小时已初见端倪。一次,他在楼上读书,家中忽然遭火,举家惶恐,家人急呼其下楼。不想,他仍读书自若,态度极为镇定。还有一次,蔡元培随女佣下楼,由于他年龄小加之楼梯又高,所以必须让人抱着下。女佣先抱另一孩子下楼,令他坐在楼梯上等候。这时因有其它事情打岔,女佣一急竟然忘了上楼。蔡元培便端坐楼口数小时,不移位置,亦不呼其他家人,其举止安详如此,实令人诧异。
蔡元培36岁时,住在徐家汇南洋公学,每天早晨步行到土山湾从马相伯先生学习拉丁文,往返有十里之遥。蔡元培早年左脚生病,曾动过手术,步行不大方便。为了不迟到,他早早出发,风尘仆仆,结果五点就到了,天尚未明,他就等候。马相伯叫他八点后再来,他便按时再来,面无难色。
探究案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蔡元培在这次演讲中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
(1)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2)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3)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榜样。
在演讲的最后,作者告诫青年学子近期做好为了做学问和改良校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2、这些要求对我们今天还有哪些意义?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精句赏析
1、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2、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勗,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探究点2 提炼概括
课文提出具体的三点要求?每一点具有怎样的针对性?
探究点3 鉴赏评价
我们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的卓越贡献已有了认识。回头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蔡元培在课文中提到的社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现在也一样有,所以蔡元培当年提出的三点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1.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科不是选自己喜欢、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功利至上,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2.“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现在也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现象,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正如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现在的中学生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3.“敬爱师友”。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养尊处优惯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反思
第四篇: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教案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一定认识,了解蔡元培的生平及其在北大改革上所作的贡献。
二、阅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讲,体会其思想内涵。
三、分析演讲中的主张和蔡元培教育改革的主张的当代意义。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蔡元培演讲稿的思想内涵。
难点:分析演讲的思想内涵和作者对教育改革的主张对当代的价值。解决办法:反复诵读文章,深入领会。由教师提问,学生充分讨论。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历时11年。在任期间,他坚持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日写下了这篇演讲稿,时至今日,依然影响深远。
二、明确目标
1.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一定认识,了解蔡元培的生平及其在北大改革上所作的贡献。
2.阅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讲,体会其思想内涵。
3.分析演讲中的主张和蔡元培教育改革的主张的当代意义。
三、课堂问题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哪三点要求,他是针对怎样的社会现状提出这些要求的?其中哪一点最触动你的心灵?
由蔡元培先生的演讲归纳演讲的特点。
蔡元培先生的演讲对目前社会现状的意义。
四、具体学习内容总结
1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戊戌变法的产物,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此时的北大,封建思想和官僚习气十分浓厚。学生多是京官和八旗贵族子弟,学生上学就为升官发财,寻靠山找提携。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蔡元培接到任命状时,“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了;也有少数劝驾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不妨一试。先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他改变了北大,更改变了中国。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吸纳各类学术人才,可谓百家争鸣,盛极一时。其中有许多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黄侃、刘师培、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
3.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
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㈡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
㈢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为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㈣世界观教育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度。
㈤美育则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
4.然而,蔡元培先生最终开罪了政府,不得以递出辞呈,他对北大11年的改革宣告结束。但其兼容并包的思想在北大永流传。
第五篇:读书报告之《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
回归大学的本质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读书报告
读罢此文,不禁感概蔡元培先生的远见卓识,不愧是我国近代史上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家之一,中外敬仰。纵观全文,更加反映出蔡元培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饱读经书,崇拜宋儒,年少通经,翰林出身;与此同时,他又留学德国。他学贯中西,又能化西融中,博通古今,又善于借古鉴今。我们不仅佩服他的知识渊博,更在于他的民主精神,传播了西方的民权主义思想,不仅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开创历史,更为中国的民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蔡元培曾在翰林院任职,亲历满清腐败统治,然后又眼看戊戌变法的失败,对清廷感到绝望的他,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当中,组建了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投入辛亥之役,从赞同改良到投身反清;最后辞官离京归里后,委身教育事业,成为一代著名教育家和学术大师。其中,这一篇文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提出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之后又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 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说: “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他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主义为智育;公民 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蔡元培提出的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种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从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段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而已。在他这么多教育思想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他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这是蔡元培提出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系统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思想。这主要是针对就任北大校长当时的背景而提出的。北京大学前身系京师大学堂,是戊戌之变的产物,变法失败后,学堂得以保留,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但是,当时的北京大学臭名昭著。当时社会上曾流传“两院一堂”之说,即京城中逛八大胡同妓院者,以参众两院及京师大学堂中之人为最,这实乃北大之耻辱。确实,一些教师满身透着官僚习气,在学术上却无所成就。而不少学生上大学最为混个学历,以便将来谋个官位,根本无心读书做学问。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他曾表示:“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短小精悍,简练精准,内容清晰,观点明确。他以三事告诸君:一曰抱定宗旨:端正学习心态,潜心研究学问;二曰砥砺德行: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俗的影响;三曰敬爱师友,形成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这三个要求然是现代的大学生应该拥有的道德情操。而后,就是计划二事: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首先,文章开端,就直截了当的表明了他对于高等教育的看法以及对学生的期待。一曰抱定宗旨,及要求学生进入北大有一定的理想信念;“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何为大学?将近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以他的立场表明了大学的本质:研究学问。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学生“皆有做官发财思想”,进而导致“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一些学生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这一句话可谓是有先见之明,当今的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如今的学子们努力备战高考,是为了什么?进一间名校,选一个好的专业,目的和简单,就是为了毕业以后拥有更大的资本与别人竞争,能够找一份舒适而且高薪的工作。于是,理科容易考好学校,大家就一起往理科挤;选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专业未来的收入预期,所以就有大批不适合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专业里钻。怀着这样的目的上大学,和蔡元培之前的北大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他们是“官本位”的思想,而我们是“钱本位”,形式不同,本质都一样,都与当初倡导的大学本质背道而驰。为名为利而读大学,又能做出什么学问?有一句话这样描述中国的大学:上世纪战乱年代的大学校园里,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大学里已经难以找到一颗平静的心灵。一颗追名逐利的浮躁心灵,怎能参透人类千百年来的智慧呢?学到的不过是皮毛而已。作为一名学生,即使我们不能很好地参透知识,但至少我们要对知识的敬仰和信仰,以一种纯粹追求知识的态度来读书,就好像蔡元培所说为求学问而求学问,多一些踏实和努力,少一些功利主义和敷衍应付。同时,作为一间负责任的大学,也不应该成为人们追名逐利的场所,更不应该沦为一间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多一些人文精神的培养,推行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在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也富有高尚的人文情操,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人才。
然后,蔡元培先生强调要砥砺德行。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大学生也深受污染。文章说道:“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而风俗之好坏,又关系到国家之兴替。所以北大学生必须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而且,他还说出了抵制不良风气影响的办法:“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在当今社会,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沦丧的时候,但大学生大体上没受多大影响。可是,社会上其他风气对大学生影响不可谓不大,为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当今中国大学的学生读书为名为利的现状。这其中有大学生自己认知的问题,学校的导向和社会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的中国发展迅猛,与此同时,竞争也十分激烈,当今的成功标准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以车子,房子为代表的物质财富,虽然我们都不想承认,但现实社会中,在我们的骨子里我们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此,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被社会赋予很高的期望,大学生不得不利用已有的条件锻炼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成功人士。这不仅仅是期望所赋予的,更是社会生存压力所导致的。若一个本科或硕士毕业的大学生没能在社会上立足,这就会威胁到自己本身的生存,因此,存在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专心学习做学问,而是过多的参与社团活动,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走上社会做准备的现象也不足为奇。
最后,就谈到有关敬爱师友的问题。对于老师,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要成德成才,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学风建设的必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对老师顶礼膜拜,迷信老师,就好像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学生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引路者的角色,主要怎么走还是要我们自己探索。对于同学,更加应该以平等的关系对待,摒除封建社会时期的尊卑等级观念,这样才能达到同学之间相互勉励的效果。
总观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他紧紧围绕着他的教育宏图,既继承了儒家的教化思想,要求学生应该学会“克己”,拥有高尚的人格;又吸收了西方先进理念,主张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层层深化,他期待北大学生,抱定宗旨,潜心研究学问;砥砺德行,服务社会;敬爱师友,平等博爱。否则,就好像他所说“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为了做好学问,他作为北大的校长,殫精竭虑,从聘学者、教授到重视讲义、图书建设,为做学问创造各种条件,终于使一个衙门式的老学堂改变成为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大量有用人才的、新的高等学府。
当今之中国,当今之大学,也应该好好的参透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们会不会忘记了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我们走的太远,会不会忘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