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三个基本性质
公益性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农村而言,从2006年到2007年全部免除学费、杂费;对城市而言,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际上,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涉及到很大的财政问题。国家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1]
统一性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在新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
义务性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和青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如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新《义务教育法》实现了九大突破
1.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的方向 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将均衡教育思想作为新《义务教育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可以说新《义务教育法》的里程碑意义,最重要的就体现在从过去的各自发展走上均衡发展的道路。
2.明确了义务教育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 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3.新的《义务教育法》回归了义务教育免费的本质 在免费教育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在1986年不收学费的基础上增加了不收杂费的内容。中央财政从2006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免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城市地区还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加快进程。
4.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强化了省级的统筹实施 在“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省级政府的统筹和责任,实践着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
5.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明确了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规范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设立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通过这样几个渠道,建立起义务教育比较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
6.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
强调了对非户籍所在地,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人民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对城市化进程的平稳推进起到关键性作用。
7.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
对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出手是比较重的:一是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体现了全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强烈愿望。二是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也就是“名校不能变民校”。三是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8.建立了义务教育新的教师职务制度
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职务序列打通,小学和中学的差别不复存在,初级、中级、高级都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相对应,小学教师也可以评副教授,对小学教师是很大的鼓励。
9.增强了《义务教育法》执法的可操作性
全面规定了《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将《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性、操作性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规范了22种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违法行为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好处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的“学校保护”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
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应当及时救护,妥善处理,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修订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实施及其有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本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不收学费、杂费,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
第四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五条 本省义务教育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做好义务教育实施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义务教育目标责任制,把实施义务教育情况作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发生违反本办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教育教学机构的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办学行为、教育教学质量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督导结论应当作为有关部门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实施义务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学生
第九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可视情况推迟入学。
第十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考核、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编班的依据。
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或者其监护人工作或居住地就近入学。就近入学的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布局,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分布状况,国家和省上有关办学标准合理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依法保障随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居住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
适龄儿童、少年中的流浪人员、孤儿,在未找到或者未确定监护人前,由救助、收养机构送其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定期对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进行检查,并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告适龄儿童、少年辍学情况,帮助辍学学生复学。
第十二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招用或变相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将招生情况、办学条件、师资、经费保障、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学生应当遵守学生行为规范,服从学校管理,尊重教师,接受教育。
第三章 学校
第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举办学校,为本行政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提供足够的公办义务教育学位。
现有义务教育学位不足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新建或者扩建、改建学校。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教育、发展和改革、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以及城镇化发展趋势等因素,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区应当配套设置相应规模的学校,并与居民住宅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未按要求配套建设学校的,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不予审批;未将学校交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不予验收。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保障义务教育资源不足区域的新建、改建、扩建学校所需资金、用地。
第十八条
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
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和其他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应当符合国家和省上规定的标准。新建学校达不到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现有学校未达到标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
第十九条
学校教师、校长的配备,教学班级的设置、生师比等应当符合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按照标准设置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师生宿舍、食堂、卫生保健室等设施,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各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分布状况,按照国家和本省的规定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班),保障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生活、康复提供帮助。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将学校分为或者变相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学校应当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不得以任何名义分设或者变相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保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城市建设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在学校周边建设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保证学生安全。
综治、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学校周边治安管理,维护学校周边治安秩序,保护学生安全。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公路或者城市道路临近学校门口的路段设立减速、限速、禁鸣等设施和标志;对车辆流量较多的学校门口,应当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派出交通管理人员疏导交通。
工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监管学校周边经营、服务、建设施工等行为,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十五条 禁止在学校周边安全距离范围内设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学校安全和教师、学生健康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的场所和设施。已建成的场所或者设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迁移、关闭、拆除等措施排除妨害,或者将学校迁移。
禁止在学校周边二百米范围内开办网吧、游戏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教育、公安、消防、卫生、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依法对学校进行安全检查,完善学校安全设施,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并督促学校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制定地震、火灾、气象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组织演练,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在校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与学校通过协商、调解或者诉讼的方式妥善处理,不得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十七条
学校不得违反国家和本省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不得组织学生接受有偿服务或者参加商业性活动。
第二十八条
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名义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或集体补课、参加各类学科辅导、学科竞赛等活动。
第二十九条
禁止以任何名义改变、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学校的土地及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及教育教学设备、仪器等资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三十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第三十一条
学校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应当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并与监护人相互配合,加强教育,但不得责令学生转学、退学或者开除学生。
第四章 教师
第三十二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第三十三条
实行国家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
第三十四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津贴以及特殊岗位补助津贴、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等政策性补贴。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及时核定教师编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核定的编制足额配备教师。教师编制不得挤占、挪用、截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配备寄宿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班)的教学辅助和生活管理人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统筹使用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编制,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力量。
第三十七条 实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按照德才兼备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确定招聘范围、条件、标准和程序,公开选聘优秀人才担任教师。
第三十八条
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所需经费列入政府预算。
新聘任教师必须接受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能上岗;在岗教师经培训仍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安排其转岗或者解聘。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学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机制。
教师在晋升高一级职务前必须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否则不予评聘高一级职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长期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任教并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用房建设。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教师周转用房管理、使用制度。
学校应当加强教师周转用房的管理,不得占用或者挪作他用。
第五章 教育教学
第四十二条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不得随意增加或者减少教学时间。
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校应当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民族地区学校可采用当地民族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双语教学。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第四十五条 学校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
学校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文艺、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
各类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学生免费开放。
第四十六条
学校应当保证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课时量,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教科书选用的监督管理。义务教育学校的教科书应当在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学校、教师、学生购买教学辅导材料。
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学辅导材料。
第六章 经费保障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予以优先安排。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拨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第四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统筹落实全省义务教育经费,根据各地财政收入状况确定各级人民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项目和比例。
第五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支持和引导各级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确保将上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按照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不得减少本级人民政府应当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应当均衡安排,并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县级人民政府财政每年新增加的义务教育经费应当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班)、随班就读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五十三条
税务机关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并接受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统计和定期公告制度。
第五十五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财政等行政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的;
(二)学校建设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办学标准的;
(三)挤占、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或者未按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的;
(四)拖欠、克扣、挪用教师工资的;
(五)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区未按规定设置学校的;
(六)未将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区配套学校交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予以验收的;
(七)强迫学校、学生订购教学辅导材料的;
(八)将学校分为或者变相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
(九)不履行其他义务教育法定职责和义务的。第五十七条 学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违法收取的财物,责令退回:
(一)举行或者变相举行入学选拔考试或者测试,将各种竞赛成绩和各类考级证书等作为入学条件和编班依据的;
(二)责令学生转学、退学或者开除学生的;
(三)强制学生订购教学辅导材料的;
(四)组织学生接受有偿服务或者参加商业性活动的;
(五)分设或者变相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六)违反国家和本省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的;
(七)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
(八)不履行其他义务教育法定职责和义务的。第五十八条 教师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学校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处分;对违法收取的财物,责令退回:
(一)擅自停课的;
(二)在校外兼职兼课或者组织学生接受有偿教育的;
(三)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教学辅导材料的。
(四)不履行其他义务教育法定职责和义务的。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学校周围设置网吧、游戏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由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六十条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办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一条
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六十二条
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未作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本办法。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
日起施行。
月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师德师风学习材料(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时间:2018年10月16日 地点:波阳镇田湾小学会议室 主讲:毛明龙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对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关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推进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施高质量的义务教育的呼声。教育战线广大干部、教师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倍感振奋!大家深深地感到,义务教育法修订案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国教育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为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法律基础。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关怀和共同努力下,在教育战线广大教师和干部的艰苦奋斗下,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2005年,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5%,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的奠基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新的期望,需要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实施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保证了普九历史任务的顺利完成,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为实施高质量、高水平的九年义务教育创造了条 件,提供了法律制度的保证。义务教育法修订取得的巨大成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组织好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加强领导,全面部署,学好学透义务教育法,切实做到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法治教、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当前,在学习的基础上,教育系统要和各相关部门一道按照中央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推进义务教育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部署:
――通过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写入了法律,使素质教育成为统一的法律规定,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进和加强德育,把德育放在首位,积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课堂、进教材,成为学生行为规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要自觉建立与社区、家长的互动机制,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法从政府职责、基本办学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方面对均衡发展做 出了法律规定。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政府职责,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证办好每一所学校。把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上,抓紧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从严治教,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坚决治理乱收费。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保障其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通过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教师。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地位、职务、待遇及社会保障等制度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将会发挥重大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强教师管理,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教师;重视并加强教师培训,形成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依法落实保障教师待遇,使教师安心于教育工作。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依法组织校长、教师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通过义务教育法的实施,着力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体制。义务教育法强调了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实施义务教育的作用,这是对我国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在财政部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义务教育法在经费保障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制度创新,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 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加快落实义务教育法确立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体制。各地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同时加快推进城市义务教育综合改革进程,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使儿童、少年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宣传工作,扎扎实实地贯彻义务教育法,将法律要求落到实处,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法之新规定
规定 1: 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不得收取学费 规定 2: 政府关于教育经费的预决算以及学校收支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布
规定 3: 学校和教师不得违反课程设置方案增加或者删减课程 规定 4: 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规定 5: 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公办学校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 规定 6: 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
规定 7: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判处徒刑的人任工作人员
规定 8: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
规定 9:不得以任何名义编排设置重点班 不得违反规定开除学生 规定10:新聘教师应到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一定年限 规定11:向学生发放教科书以外的其他书籍、资料不得收费 规定12:公办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应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
规定13:学校不得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
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实施计划
为了将宣传、学习和贯彻新《义务教育法》落到实处,在全校尽快形成学法、知法和用法的良好局面,根据上级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学校在校园醒目位置悬挂宣传《义务教育法》的标语横幅。2.学校举行一次学习、遵守《义务教育法》,努力使自己成为“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题升旗仪式。
3.各班举行一次以宣传《义务教育法》为主题的班会。4.利用家长学校、座谈会、晨检、校园广播宣传义务教育法。
二、人人学法,学以致用。
1.利用开家长会的方式,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原文、相关报道和有关释义文章以及指导学习贯彻新法的文章。
2.班级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谈学法体会。学校利用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学法体会的国旗下演讲活动。
3.学校统一组织教师参加关于新义务教育法的考试。4.学校倡导教师积极撰写学习心得。
三、联系实际,贯彻落实。
1.修订和完善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规章制度,使其与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和精神相一致。
2.认真调查本校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建立贫困家庭学生简明情况登记册,及时、全面地做好帮扶、资助工作。对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少年在我校就读的情况随时了解和掌握,并及时做好排忧解难工作。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彻底转变观念,坚持不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均衡班级的生源、师资等教育资源。加强师德建设,树立以爱生为核心内容的师德师风,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胁迫或者诱骗学生辍学等,并使新法的有关要求通过校纪校规更加具体地得到贯彻和体现。
4.严格遵守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一费制”,严格贯彻各级部门关于规范使用依法审定的教科书的规定,学校及个人不得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用书,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针对以上规定,学校要专门制定严格的处理措施确保有效的贯彻执行。
兴仁市波阳镇田湾小学 2018年10月16日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06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修订)总则 学生 学校 教师 教育教学 经费保障 法律责任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1、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2、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3、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4、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5、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6、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7、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8、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9、任何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检举或者控告。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10、对在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学生
11、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12、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13、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14、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第三章 学校
1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
16、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
17、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18、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置接收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的学校(班)。
19、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20、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21、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2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23、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24、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25、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26、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27、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第四章 教师
28、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29、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30、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31、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3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33、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第五章 教育教学
34、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36、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6、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7、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38、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内容力求精简,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经济实用,保证质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39、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40、教科书由国务院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微利原则确定基准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基准价确定零售价。
41、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第六章 经费保障
42、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43、学校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制定、调整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应当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44、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4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46、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确保将上级人民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按照规定用于义务教育。
47、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48、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鼓励按照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的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
49、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
5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
第七章 法律责任
51、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违反本法第六章的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5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的设置规划的;
(二)学校建设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的;
(三)未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并及时维修、改造的;
(四)未依照本法规定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的。
5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
(二)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未采取措施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或者防止辍学的,依照前款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5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价格行政部门和审计机关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
(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
55、学校或者教师在义务教育工作中违反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依照教育法、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56、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编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57、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
(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58、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59、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
(二)非法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
(三)出版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的。
60、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61、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62、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
63、本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新修订)学习测试题
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三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
A、2006.9.1 B、2007.1.1 C、2007.9.12、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的建设。
A、城市学校B、薄弱学校 C、农村学校
3、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的规定是()。
A、收学费,不收杂费B、不收学费、杂费C、不收书本费、杂费
4、义务教育法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社会组织,应当经()批准。
A、地市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C、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5、凡年满()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周岁。
A、5,6B、6,7C、7,86、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
A、开除 B、批评教育C、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7、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A、年龄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体差异
8、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A、体罚 B、体罚、变相体罚 C、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
9、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A、兴趣小组 B、课外活动 C、自习
10、发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
A、引咎辞职B、受到党纪处罚C、追究行政责任
11、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A、填鸭式B、题海式C、启发式
12、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A、寄宿制学校B、全日制学校C、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
13、()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A、初中B、普通学校C、小学
14、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A、可以 B、不得 C、应当
1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A、违纪B、违法C、严重不良行为
16、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予以保障。
A、家庭B、学校C、人民政府
17、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
A、制度保障B、安全保障C、经费保障
18、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A、低于B、不低于C、高于
19、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
A、工人B、医生C、公务员
20、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A、低于B、不低于C、高于
二、填空题。
1、我国实行的是()教育制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共有()章()条。
2、()年()月()日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学校应当把()放在首位,寓()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5、学校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根据()适时调整。制定、调整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应当满足()基本需要。
6、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学校就近入学。
7、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8、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9、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等方式谋取利益。
10、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
11、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
12、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
13、()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
14、国家建立()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标准、()标准和()标准、()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15、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职务、()职务和()职务。
16、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17、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的体制。
18、人民政府()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19、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制度和()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20、县级以上()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在征得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对不听话的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2、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罚款等强制措施,督促其履行责任。()
3、现有一名13周岁的男孩,为中国籍新加坡人,不享有义务教育规定的权力和义务。()
4、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必须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5、如果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学校可以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6、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7、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但可以收杂费。()
8、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可以不进行义务教育。()
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公办学校性质。()
10、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11、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
12、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
13、国家不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14、未经审定的教科书,可以出版、选用。()
15、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
16、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规定。()
1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定人员应当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18、宁宁今年小学毕业了,他可以到商店当售货员。()
1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20、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承担,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
四、简答题:
1、与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相比,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优势或独特性在哪里?
2、与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相比,新《义务教育法》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新修订)学习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
2、B ;
3、B ;
4、C ;
5、B ;
6、C ;
7、C ;
8、C ;
9、B ;
10、A ;
11、C ;
12、A ;
13、B ;
14、B ;
15、C ;
16、C ;
17、B ;
18、C ;
19、C ;
20、C。
二、填空题:
1、九年义务,八,六十三;
2、2006,6,29,十;
3、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4、德育,德育;
5、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教育教学;
6、公益性,户籍所在地;
7、国籍,性别,民族,种族,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8、素质教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9、商品,服务;
10、学费、杂费;
11、辍学;
12、为人师表,教师资格;
13、各级人民政府;
14、义务教育经费,教职工编制,工资,学校建设,学生人均公用经费;
15、初级,中级,高级;
16、规定标准;
17、领导,统筹规划实施,为主管理;
18、教育督导;
19、安全,应急;20、地方人民政府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0、×。
四、简答题:
1、第一,它有非常强的专门性,紧紧扣住义务教育的性质作出规定。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强制性和义务性都是它的专门性带来的。
第二,它有可操作性,这部法律尽量写得具体,对于政府、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管理和投入都作了比较细的而不是原则性的规定。
第三,它有针对性,立法意图很明确。比如对于政府保障的责任、管理职责的规定,对学校不能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规定等,都是针对当前存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第四,它具有明确的规范性,法律责任规定得比较具体。在突出义务教育性质方面的条款很清楚、准确,容易操作,不会发生歧义。而且尽可能对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法律问题进行了规范,而过去我们立法的一个难点往往是绕着走,比较原则。
2、答: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形成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乃至学校之间较大的发展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越拉越大。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将均衡教育思想作为新《义务教育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可以说新《义务教育法》的里程碑意义,最重要的就体现在从过去的各自发展走上今天的均衡发展的道路。第二,明确了义务教育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我们过去推进义务教育时,主要是解决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的问题,还谈不上素质教育。新《义务教育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义务教育纳入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新《义务教育法》同时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第三,新的《义务教育法》回归了义务教育免费的本质。普及教育、强制教育和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免费的步骤可以根据国情来分步实施,但必须坚持免费的特点。公益性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特征,义务教育要更彻底一些,不仅仅是普及的、强制的,还应该是免费的。新《义务教育法》在免费教育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在1986年不收学费的基础上增加了不收杂费的内容。中央财政将从今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免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城市地区还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加快进程。第四,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强化了省级的统筹实施。此次新《义务教育法》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在“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省级政府的统筹和责任,实践着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原来看到乡镇一级难负其责,就将统筹责任放到县一级;现在县级基本上是吃财政饭,也无力承担,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大省级的责任。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保障的力度、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支持而言,省级的统筹都非常重要,这也是新《义务教育法》的一大亮点。
“三个增长”;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规范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设立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通过这样几个渠道,建立起义务教育比较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
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人民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将会对城市化进程的平稳推进起到关键性作用。
《义务教育法》对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出手是比较重的:一是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关键是要对学校在资源、政策上进行公平的分配,不得有政策、资金、资源的倾斜,这一条体现了全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强烈愿望。二是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也就是“名校不能变民校”。三是第25条的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第八,建立了义务教育新的教师职务制度。过去我们中小学的教师职务序列是中、小学分设,中学的初级、中级、高级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相对应,而小学则达不到。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职务序列打通,小学和中学的差别不复存在,初级、中级、高级都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相对应,小学教师也可以评副教授,对小学教师是很大的鼓励。实际上,过去设立的在小学任教的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是不规范的。这一新规定对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聪明才智都是一个很大的激励。特别是让小学教师看到了自身发展提高的前景,对小学教师是个福音。这个全新的制度,在教师职务制度上有了新突破。当然还需要一些配套性的规定。
全面规定了《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63条中有10条规定的是法律责任,将《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性、操作性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规范了22种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违法行为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过去的18条《义务教育法》虽然起到了很大的历史作用,但操作性比较差,新的《义务教育法》则完全弥补了这种缺憾,大大增强了可操作性,加大了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