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乌苏市委党校 刘宪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的首要工作。
近年来,尽管乌苏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乌苏市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品质、特色产品、绿色环保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这几年一些有进取心、有头脑、有知识的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一些农作物新品种及新畜种,但成功的少失败的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非常艰巨。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对我们充分把握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适应农村经济的新变化,引导农村经济向健康文明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农业生产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乌苏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体年年上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落后;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部分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这些因素已成为乌苏市新农村建设的桎梏点,在农村经济生活上的直观反应就是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当前尤为迫切的任务。
近年来,乌苏市按照“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思路,依托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产业基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以“四区一线”为主的区域化产业布局,从更高的层面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惠农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整个农村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为乌苏市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村经济实力提供了政策机遇。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一)强化领导,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正确导向。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提出配套措施。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选准切入点。规划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把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规划的灵魂。第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鼓励有才能、有志向的专家、能人到农业产业化战场上建功立业。第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中心工作,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要建立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工作落实问责制,切实加强考核。第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建设。要把提升服务水平和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优良环境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要转移视角,多关注基层,多支持企业,真正为基层、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农业增长方式、农民收入形式的转变,对于特色农产品要进行技术升级,质量升级和档次升级。对于大宗农产品要进行就地转化,进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加工升值,形成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为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行业协会、产业协会,进行全方位服务,保护农牧民利益,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广开农民转移就业途径,使农民收入多元化。
2、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3、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国加入世留组织后,畜产品迎来了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后,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使我区畜产品具有较强的优势,从而保证了畜产品将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从一定角度看,畜牧业是种植业的后续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必须扩大饲草
料的种植面积,它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杠杆,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分析发达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可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竞争力的高低除了要有特色产品以外,是否能增收增效,关键是产品产业链的长短;是否能实现品牌产品的深加工;是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增值。因此我们必须走融合经济的路子,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市场整合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把特色农产品、大宗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转化增值,形成经济优势,解决农牧民增产增收。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加工工业化。只有实施了工业化,农产品的保鲜增值,高效运输及深加工才有依托,才能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形成最终消费,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形式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
由于我们新疆远离内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和工业生产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少,人流物流都十分有限。因此应首先考虑将大宗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好龙头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一方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它可有效地解决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同时又是顺应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种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好形式。我认为,目前应把兴建龙头企业摆在与发展农牧业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外宣力度,把乌苏的资源优势宣传出去,让外界了解乌苏,为吸引资金奠定基础。其次,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思想。尽可能地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出击吸引外地客商来乌苏建厂,从而推动我市产业化进程。
(四)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求的人才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干部和龙头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想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做好培训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党校教育资源,常年开办乡村干部进修班,进行认真培训,重点传授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规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调研的办法,学习过去与乌苏市经济基础相类似,通过近几年努力现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激发乡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乌苏市各类企业的法人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办法的企业参观学习,或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请他们现身说法,使乌苏市的企业家借鉴他们的先进
经验,以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各级涉农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传授科学技术。使尽可能多的农民接受培训,掌握1—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使每户农民都能有一名熟悉自家致富项目所涉及科技知识的明白人。
第二篇: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以及科技进步,交通运输的发达,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造成了原有的高产优势不能凸现,增产不能增收。对于以棉花生产为主导产业的乌苏市来讲,冲击力更大。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成了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农业生产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我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体年年上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落后;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部分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因此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差距加大,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当前尤为迫切的任务。
今年是中央连续第四年出台1号文件,市委提出全市各乡镇(场)按照“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思路,依托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产业基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以“四区一线”为主的区域化产业布局,从更高的层面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惠农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整个农村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为我市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村经济实力提供了政策机遇。在此,我就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
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
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在农业生产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要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级党委、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把它纳入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品质、特色产品、绿色环保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这几年一些有进取心、有头脑、有知识的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一些农作物新品种及新畜种,但成功的少失败的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非常艰巨,关系到小康社会能否实现。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对我们充分把握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适应农村经济的新变化,引导农村经济向健康文明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分析发达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可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竞争力的高低除了要有特色产品以外,是否能增收增效,关键是产品产业链的长短;是否能实现品牌产品的深加工;是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增值。因此我们必须走融合经济的路子,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市场整合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把特色农产品、大宗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转化增值,形成经济优势,解决农牧民增产增收。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加工工业化。只有实施了工业化,农产品的保鲜增值,高效运输及深加工才有依托,才能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形成最终消费,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形式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
由于我们新疆远离内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和工业生产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少,人流物流都十分有限。因此应首先考虑将大宗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培
育好龙头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一方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它可有效地解决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同时又是顺应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种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好形式。我认为,目前应把兴建龙头企业摆在与发展农牧业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外宣力度,把乌苏的资源优势宣传出去,让外界了解乌苏,为吸引资金奠定基础。其次,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思想。尽可能地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出击吸引外地客商来乌苏建厂,从而推动我市产业化进程。
(三)向市场化农业、现代化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畜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农业增长方式、农民收入形式的转变,对于特色农产品要进行技术升级,质量升级和档次升级。对于大宗农产品要进行就地转化,进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加工升值,形成持续发展或者转化为畜产品原料发展畜牧业。
我国加入世留组织后,畜产品迎来了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后,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使我区畜产品具有较强的优势,从而保证了畜产品将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从一定角度看,畜牧业是种植业的后续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必须扩大饲草料的种植面积,它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杠杆,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四)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强化为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行业协会、产业协会,进行全方位服务,保护农牧民利益,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广开农民转移就业途径,使农民收入多元化。
在农村,通过一些有知识、有闯劲、能致富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改革过去那种离不开土地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意识,把增收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出门进城务工等方面,拓展收入来源。
(五)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要抓好科技兴农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抓好农业基础建设,建立完善优良品种、农业科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市场信息、质量标准等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种植作物品种繁多,而市场需求也各不相同,种什么,种多少不是一家一户农民所能了解和把握的,这就需要政府机构和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信息。乌苏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应该加大信息市场建设力度,搞好信息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政府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来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指导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六)搞好示范引导,创新农业科技,发展特色种植,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新的种植领域,必须搞好示范引导。我认为:首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均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科技种植示范园。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进行规划,确定示范目标,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尽量避免农民在引种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其次,发挥科技示范户的作用,逐步创立和形成示范大户的带动机制。市乡两级要给示范户提供信息服务和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示范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以他们的成功经验带动周边农民,形成乡、村、大户、普通农民的联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时应用推广新的科技成果,提高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加生产效益,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第一、发展优质农业。我们生产的棉花、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产品和瓜果蔬菜等,质量不很高,竞争力不强,今后应在高效优质上做文章,真正实现人有我优的目标。第二、建设生态农业。其一可发展绿色产业,筹建一批
绿色农产品基地,满足市场需求;其二利用我市的地域优势,吸引资金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第三、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建设品牌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业以其巨大的潜力、较高的经济效益倍受农牧民青睐。我们应正确引导,大力扶持,力争培植出更多的特色产业。我市的种植、养殖业虽有一定规模,知名的却寥寥无几。它制约了我们的生产发展。棉花、枸杞都是如此。因此,要强化品牌意识,想方设法创名牌。第四、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种植,既能上档次,出精品,增强市场竞争力,还便于经营、管理,应继续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更趋合理。
三、开展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办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更要努力造就现代农民。要把农民技能培训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力推进。在农牧民中培养一批“懂技术、留得住”的农牧民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全市农牧民学科技、用科技水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面向市场需求的就业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鼓励发展私营经济,使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建设几个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有品牌、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早日实现小康目标。
第三篇:增加农民收入 文档
浅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
内容摘要: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四是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加,途径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阻碍了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步伐。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了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二是就业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四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此外,因乱摊派
增加农民负担,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针对以上问题,当前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
农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
二、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
1、拓展农村就业领域
一是要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二是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门路。
2、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
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政府一要引导、规范劳务输出,二要促进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后,农民可以放心进城务工,不适应还可以回到农村务农,既有利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三要抓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四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减少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
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要把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
1、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拓宽视野,克服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发挥所长,艰苦创业,勇闯新路,把他们培养成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农村扩散。
3、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首先要抓好文化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子女的入学率。其次,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第三,强化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在农村举办各种各样农民短训班,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新技术的培训力度,来提高他们增收的能力。
四、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坚定不移的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的增收不会因其他隐性负担的增加,从而为农民的增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健全民
主、科教文化进步、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殷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农民真正增收,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农业,用市场的手段抓农业,要有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思维,最终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摆脱贫穷,实现增收。
第四篇: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探索
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探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供给由短缺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品种单一,产品滞销积压,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幅降低等矛盾日益突出。搞好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已成为农村农业工作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十里墩乡按照上级要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了解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更好的指导下一步工作,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对农业产业结构工作进行了调查与探索。
一、全乡农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十里墩乡适应市场要求,坚持长年抓调整,采取政策引导、效益驱动,示范带动等方法,使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形成了以棉花、水稻、油菜、瓜菜为主的主导产业。全乡已发展棉花1.5•万亩,水稻6000亩,瓜菜5000亩,建成养殖专业村12个,培植种植大户200个,养殖大户56户,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直接来自特色农业的收入已占30%。群众逐渐认识到了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收增效的必由之路。
从全乡的整体来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了农产品的结构,打破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意识,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市场意识。但是从调查来看,也发现了许多制约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一是长期以来的传统种植模式在群众中根深蒂固,农民的思想还没有彻底解放。二是调整缺乏科学性、长远性。看到挣钱的产业,脑袋发热,一哄而上,处于低谷时,缺乏恒心,三是没有形
成真正的主导产业,名牌产品,主要产业的规模还不大,特色优势不明显。四是科技水平,经济意识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高效作物管理水平差,重栽轻管现象普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周期长,经济效益不高。五是发展不平衡。同是一个乡,有的村工作力度大,基础条件好,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很快,形成了一定规模,有的村刚刚认识,还在起步阶段,甚至在观望等待。六是服务水平还不适应农民的需要,一方面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作风没有彻底改变,不能和农民想到一起,打成一片,另一方面,真正懂技术会经营的干部太少,人浮于事;工作中,指导不到点子上,甚至是外行指导内行,出力不讨好,出力不见效。七是信息传播和市场意识滞后,市场需要,农产品价格、新品种和新技术等,农民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农产品集市贸易量小,没有形成专业批发市场等等。以上是我乡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初期必然出现的问题。但如果不尽快的克服,将影响整个产业结构崐调整的健康发展。结合科学发展观精神的落实,我们确定继续抓好这项工作。
二、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对策
1、立足实际,放眼长远,稳步搞调整
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土地、水源、交通和农民的种植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农业产业结构又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科技进步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为动力,以农民的认识水平和对新技术的掌握为基础。调整中要找准自己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要考虑当地农民的接受能力,不能盲目的贪大求洋,避免造成品种“水土不服”,产品销售不畅。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胶东的苹果,寿光的蔬菜,都是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发展,才形成规模和特色的。调整要立足长远,以潜在需求和国内国际大市场为导向,不能只局限于小圈子和眼前利益。调整的过程也是壮大规模的过程,也是农民逐步认识,积累经验和资金,掌握新的种植技术的过程。因此,找准优势,立足长远,不断扩大规模,形成特色是调整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原则。
2、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群众调整的自觉性。一是组织农民外出参观考察,让农民亲眼目睹外面的世界,找准自身的差距,激发调整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组织在结构调整中率先致富的农民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三是和农民一起算经济帐,让农民体会到进行结构调整的好处,启发和引导农民自觉进行结构调整。
3、搞好典型培植,消除群众调整的顾虑,解决群众想调不敢调的问题。我镇林果示范基地,蔬菜示范园和科技连体大棚,在林果、蔬菜的发展中起到了较好效果,今后要继续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园,乡村干部要带头调结构,积极建大棚、种瓜菜、植林果,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说服力,提高科技水平,解决好干部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
4、进行科技培训,提高科技水平,解决好干部不会领,群众不会种的问题。一是要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鼓励农民参加农广校学习,组织农民到发展快的地区实地参观学习。二是要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专家教授到当地举办培训班,或现场指导,或聘请专业技术员长期巡回指导生产,传授科学技术。三是要根据农时季节,利用明白纸,黑板报等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各类实用、便于操作的技术要点。四是乡村干部要成农业生产的明白人,通过到农业院校学习、到外地基地实地培训等,培养一批懂技术的业务型干部,切实发挥指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五是建立各种生产协会。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在生产中互相学习,进行宣传帮带,全面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
5、搞好统筹规划,解决好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发展。统筹规划,连片发展,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土地流转和规划问题,既不能改变30个不变地土地政策,又要达到规模发展。这就需要搞好协调,进行土地流转。我乡在充分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立足长远,立足实际,制定了农业发展五年规划,鼓励农民按照自己的种植要求,兑换、租赁土地,力求取得较好的效果。
6、提高品种档次,健全销售体系,保证优质高效。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优质,重点是特色,落脚点是效益。只有优质品种,特色产业才能增加效益。必须及时掌握信息,搞好调研,科学预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同时还要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各地价格等,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队伍。确保优质高效,产的出,销的了。
7、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调整打好基础。要继续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抓住不放。采取多种投入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搞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广泛挖掘水源,推行节水灌溉,保证高效作物种植要求,达到旱涝保收。
8、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休养生息。坚决抵制各乱收费,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依法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把收入尽量投入农业再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十里墩乡人民政府郭登全
二OO九年十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增加农民收入情况汇报
关于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
印台区农业局(2010年7月2日)
一、基本情况
近三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24.1%的增速,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05亿元,同比增长5.14%。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6元,增长22%。(其中:工资性收入1526.97元,占40.12%,同比增幅18.85%;家庭经营收入1943.34元,占51.06%,同比增幅24.49%;财产性收入47.19元,占1.24%,同比增幅24.18%;转移性收入288.5元,占7.58%,同比增幅22.19%)。今年,我局承担的县域经济指标是实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1%,达到4605元,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1.1%,达到4.5亿元。我局通过对农村居民现金收支情况进行监测,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943.73元,增长40.04%。其中:工资性收入1405.33元,同比增幅14.19%;家庭经营收入1349.51元,同比增幅90.1%;财产性收入16.39元,同比增幅46.47%;转移性收入172.5元,同比增幅14.87%。
我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主要呈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以苹果为主的主导产业逐渐占据农民家庭收入的主导地位。2009年,全区苹果总产量16.5万吨,苹果亩均
纯收入2638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4688元。随着果业的不断发展,果业在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果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果农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成为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蔬菜、烤烟、干杂果、矸土加工、运输等区域性高效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也已成为区域性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
(二)农民劳务收入快速增长。据调查报表统计,2009年我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9600元,近两万名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可为区获得近两亿元的经济收入,仅此一项可为全区农民每人增收1500余元。
(三)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自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实施至今,全区农民负担实现“零税赋”。发放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苹果栽植补贴等,使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多,同时,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田基础建设、移民搬迁等一系列惠农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我区城镇化程度低,农村市场还处在初期萌芽阶段,农民投资意识及能力都还很低,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我区增长缓慢。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增收工
作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惠农政策的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应进一步加大。依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群众对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有80%都能回答出3条以上,但仍有20%是农村的老人、妇女对“三农”问题不管不问,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一般不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党和政府的政策。区委、区政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宣传,使得政策深入群众,但仍有极少部分弱势群体,对“三农”政策的知晓率较低。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目前,全区农民耕地面积少、灌溉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殖设施落后、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农业生产抗御自认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全区烤烟生产主要为二、三类地,大部分较为偏僻,田间道路较差,其中个别地块仅能满足人行,往往是生产地烤烟不能及时进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部分烟农和新发展烟农的烤炉建设缓慢,成熟的烟叶不能及时烘烤,腐烂在烟田,也给烟农的收入造成损失。目前还存在部分烟农没有烤炉的现象,自己建存在资金困难,靠烟草公司建,还有时间等待和农户生产规模不够(烟草公司规定种植15亩烤烟才建一个烤炉)的问题。金锁关姚湾村、袁家山个别农户因没有烤炉,出现
烟叶贱卖的现象。畜禽饲养环境差。农户散养选址大多仅限于房前屋后,建筑简易,管理设施不配套,交叉污染严重,增加了畜产品的不安全因素。
(三)生产经营粗放,专业化生产程度低。整体来看,我区农业生产和流通仍处于较粗放的低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少,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户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另外农村现在务农农民大部分属于年龄较大,妇女较多,他们文化程度低。根据调查冯家塬村,苹果是农民的主导产业,但亩均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而较广阳、高楼河等苹果主产区亩收入却在4500——5000元之间,果农收入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管理技术跟不上,果农缺乏配套的、现代的务果技能,致使果园收入较低。村民杨源财告诉我们,他家种有4亩果园,平均每亩收入1000——2000元,可就化肥、农药来说每亩的投入就在500元以上,再加上靠天吃饭,遇上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能保本就不错了,何谈什么收入。
(四)技术培训跟不上,农民生产技能差。近年来,全区的各涉农部门在农民技术培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
于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技术力量薄弱。全区区级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0人,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另外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二是技术服务体系普遍滞后,特别是乡镇、村级农业技术网络不健全,技术队伍小,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导致农民培训跟不上,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据调查,在果业方面全区区级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人,全区苹果总面积已发展到近30万亩,平均1名专业技术人员要负责3万亩的果园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指导任务量大,很难完成所承担的技术指导任务。畜牧业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基层畜牧兽医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一些农村急需的牲畜配种员、兽医严重缺乏。奶牛、母猪空怀现象严重,畜禽因病死亡现象仍时有发生,直接降低了养殖效益。
(五)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区农业主导产业总量较小,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匮乏,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完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风险较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缺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另外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
模,形成基地。
(六)生产资金缺乏,融资困难。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央、地方虽然出台了不少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较多的实惠,但对以种粮、务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大农民来说,种子、化肥、农药、种畜禽等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扬,致使广大群众生产成本提高、生活压力较大。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农户还告诉我们,农业关键性的时节正是用钱之时,也正是缺钱之时,而这时农民首先想到的就是贷款,可贷款程序复杂且人情味太重,致使普通群众被拦在了贷款门外。从烤烟种植情况看,不管是大户还是农户,每年进行烤烟生产是都会因为资金难题。08年生产一亩烟需要水费60元、煤电120元、如果加上雇工(一亩地需要300元)费用,其他费用200元,种植1亩烤烟需资金680元。60%的烟农都没有生产必要的资金来源。
三、建议及对策
(一)、持续推进“果业立区”战略,巩固扩大农民收入主阵地
一是实施规模化经营。坚持每年新建苹果园3亩以上,消灭国道、省道、乡村主干道及果区的空地,使苹果由国省道向骨干道延伸,向乡村到覆盖,构建果业长廊。坚持平地苹果和山地苹果共同发展,鲜食国与加工果齐头推进,进一步扩大苹果产业规模。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标准
化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大力普及欧盟、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生态、、有机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各级示范园和果业强乡镇,全面提升果园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果品附加值。三是完善服务体系。以乡镇、村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村、户四级苹果技术服务网络,加强果农培训教育和农民专业经营合作社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果品交易活动,依托果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与国内外果品营销组织的交流与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印台苹果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四是果区生产环境。实施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投入机制,加快果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果区生产条件。加强果园防雹站、防雹网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果园沼气,推动“果-畜-沼-窖-草”循环发展模式,建立生态果园。五是延伸苹果产业链。在继续扶持和壮大现有果业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和发展一批苹果采后处理、果箱、果袋、果肥等果业配套企业,进一步延伸苹果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和完善“企业+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实施企业和果农双赢,推动全区果业产业计进程。
(二)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一是抓好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充分利用“四荒地”、“四旁地”、低产农田等宜栽地资源,稳步扩大干杂果经济林面
积;加强干杂果管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干杂果经济林五项丰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干杂果经济林的综合效益。二是稳步发展烤烟种植。积极推进烤烟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烤烟种植专业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培训、种植管理、烟炉建设、烘烤及销售等服务力度,促进烟农增产增收。三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在镇区、厂矿周边和川道地区大力发展旱地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同时以明瑞、“绿万家”牌蔬菜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实行蔬菜深加工,延长蔬菜产业链,增加菜农收入。四是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全面落实生猪养殖扶持政策,积极推广“果-畜-沼”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引导广大果农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重点扶持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推进畜牧产业集约化发展。五是不断壮大三产服务业。进一布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发挥北关地区商贸集中的优势,并与陈炉古镇旅游开发相结合,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消费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经济圈。积极发展面向区内厂矿的服务业,活跃农村市场。在柳湾、周陵等城市周边大力发展“农家乐”,不断拓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三)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劳务输出是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有效形式。针对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较为富余的基本情况,应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努力增加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一是积极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坚持以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11个乡镇(办)劳动力保障事务所、3个驻外劳务输出基地为辐射,不断巩固全区农村劳务输出阵地。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对外联系作用,广泛捕捉用工信息,为全区的劳务输出牵线搭桥。二是切实加强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以区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技校为基地,大力开展面向不同阶层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心理素质、政策法规教育,严把质量关,逐步推行劳动力预备制度和资格证书制度,努力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着力打造印台劳务品牌。三是加强劳务信息管理。建立劳动力资源档案库,做到劳务人员家庭情况、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愿望“四清”。加强职介机构建设,实现区、乡、村三级联网,劳务信息资源共享,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在外打工者的联系,掌握更多更广的用工信息,形成“隐形劳务输出点”。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一是解放思想,鼓励全民创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坚持把借助外力(招商引资)与激活内力(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敢闯敢拼的思想,积极把积蓄转为投资、把资金转为资本、把资本变为股本,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不断增加农民的资本性收入。二是落实政策,激发全
民创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并规范农民和合作组织进行多种经济领域。农民从事个体经营,3年内免收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费用,免征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和个人所得税。外出经商务工农民回印台创办企业的,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能人积极投身创业热潮,变能人为老板。充分发挥区创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咨询和有关信息服务,努力提高城乡创业者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三是强化服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九洲果业、大匠农科、九九红醋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围绕苹果加工、畜牧养殖等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小、劳动力密集企业,促进城市人才、资金、技术、项目进农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
(五)认真落实惠民富民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降低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印台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性支付力度的有利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一是认
真落实好借个补贴政策。重点做好农村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对象的副食品补贴和肉食品补贴等价格补贴工作,使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臵。二是认真落实好社会保障政策。重点做好农村医疗合作保障、社会福利救助等工作,彰显社会保障功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认真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继续做好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养殖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兑现落实,带动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
(六)、推进创业要素资本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通过土地入股、租赁和资金、技术合作等形式,把农民的土地优势变成资本优势,资源优势变成资产优势,增加股本收入。积极规范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增加红利收入。对符合要求的农村集体经营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如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所有权量化到人,变成农民的资本,增加股权收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高中后、初中后的“两后生”培训,努力培养实用性人才,增加农民技能性收入。
(七)、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农民转移力度 根据印台区“果业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三大战略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布局,确立小城镇功能定位、发
展规模和发展方向。积极争取多方资金、集中利用有限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想法设法吸引社会、个人、集体、区外客商带资进镇,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小城镇建设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一批优惠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积极鼓励农村群众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由农民向居民转化,促进小城镇繁荣发展。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寻适合我区土地流转制度。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机耕道、田间道路、灌溉沟渠、防雹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户对机耕、灌溉、排水、防雹、用水等方面的需要,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在烤烟种植区域,加大对烤烟种植户烤炉建设力度,争取使没有烤炉和新增的烟农解决无烤炉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适合我区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解决农民饮水困难、苹果园灌溉等问题,切实达到农田增产、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九)、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一是狠抓科技投入,壮大科技队伍。大力引进果树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全区专业队伍科技水平。要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乡镇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组织,配备区、乡、村级农业、果树、畜牧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对科学种养技术培训,提高农民
整体素质。二是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抓住印台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区的机遇,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全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认真实施好“人人技能”工程。充分发挥区职业技术学校的职教功能,通过“零学费入学”、“工读结合、扶贫助学”等形式,广泛开辟生源,吸引城乡青年入学就读,教会一技之长,为实现就业奠定基础。二是强化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和农民的脱贫项目,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苹果四项关键技术、家禽饲养、大樱桃、烤烟栽植等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以“雨露计划”为载体,加大对农村青壮年妇女的培训力度,增强广大农村妇女的创业本领,促进农村家庭增收。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继续落实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享受双份工资待遇和政府科技津贴的政策,坚持每年招录引进各类优秀本科生10名以上,鼓励选派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支农、支医、支教活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慧保障。
(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解决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