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贾谊名言
贾谊名言
贾谊是中国汉代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章深刻而又充满内涵,xiexiebang.com为您总结贾谊名言,全文如下:
1、时难得而易失也。
2、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4、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民者,万世之本也。
6、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7、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8、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9、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10、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
11、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12、自古自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民必胜之。
13、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14、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
15、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
16、“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第二篇:16则贾谊名言
1、时难得而易失也。
2、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4、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民者,万世之本也。
6、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7、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8、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9、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10、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
11、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12、自古自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民必胜之。
13、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14、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
15、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
16、“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第三篇:关于贾谊的诗
关于贾谊的诗
一、贾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客,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
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二、贾生 北宋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三、毛主席诗《七绝 ·贾谊》赏析
贾生才调世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毛主席非常赞赏贾谊的才华,认为贾谊为梁王堕马身亡而哀伤致死很不值得,并为此感到惋惜。
“贾生才调世无伦”一句是从李商隐的《贾生》中“贾生才调更无伦”化出。只改动一个字,境界拓宽了许多。
“哭泣情怀吊屈文”,指贾谊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过《吊屈原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谊“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梁王堕马寻常事”,指文帝十一年梁怀王不慎因堕马而死,贾谊时任梁怀王的太傅。
“何用哀伤付一生”是说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未尽到太傅之职,遂伤怀而逝,年仅三十三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居数年,(梁)怀王骑,堕马死,无后。”“贾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作者认为贾谊不该为此伤心过度,以致身亡。
此诗感情起伏很大,首句赞贾谊大才,自当担大任;第二句却猛转为贾谊遭贬,从太中大夫贬为长沙王太傅,路经湘江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古人以排遣心中的忧愤;第三句,作者平静地说:梁王堕马而死,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种情况多的是啊;第四局笔锋一转,又回到贾谊身上:你才调盖世,怎么为这件事就哀伤而死了呢?贾谊之死,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空间,这就是“诗意不尽”的妙用。
四、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注释】
〔少年倜傥(tìtǎng替淌)廊庙才〕本句是说,贾谊年少有才,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据《汉书·贾谊传》载,贾谊十八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二十多岁任博士,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廊庙,指朝廷。廊庙才,指才能和才气可任朝廷要职的人。
〔胸罗文章兵百万〕胸罗文章,指贾谊胸有锦绣文章。他的政论文如《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策略和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才能。兵百万,比喻贾谊的治国策略好像统军韬略,能指挥百万军队。
〔胆照华国树千台〕胆照,肝胆相照。华国,即华夏,这里指汉王朝。树千台,指建立众多的诸侯国。汉制设立“三台”,即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则势将设立“千台”。贾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势力。他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雄英〕出类拔萃的人。
〔圣主〕借用古代称颂帝王的惯用语,这里指汉文帝。
〔长沙傅〕指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
〔空白汨罗步尘埃〕空白,徒然说。汨罗,即汨罗江,在湖南省东北部。这里化用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典故。步尘埃,即步后尘。贾谊虽没有投江而死,但因梁怀王堕马死而忧伤死去,同于屈原的投江,还是步了后尘。尤其是屈贾的政治命运相同,都是因谗遭贬,壮志未酬。
五、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六、田园言怀
【唐】李白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第四篇:贾谊《过秦论》教案
贾谊《过秦论》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论述了贾谊关于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关键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脉络。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诵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中古装剧占了很大的成分。其中有不少是以秦汉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如香港拍摄的《寻秦记》、以及内地的电视剧《秦始皇》和电影《秦颂》、《英雄》。这些影视作品在塑造历史真实的同时也加入了导演和编剧们的艺术创造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过秦论》却是离秦代最近的朝代汉朝的文人的作品,那么让我们穿越历史,在文字中了解秦亡的真实原因。
请同学介绍作者。(李商隐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品。
二,诵读预习:
这篇文章比较长,相信在课前认真预习过的同学并不多,那么老师在这里带着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预习的工作。老师先范读一遍,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做两件事。一是注意课文的断句,把难读字的字音注在字的旁边;二是运用学习过的文言知识找出本课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文言知识点。
(教师范读)让学生自由诵读。
三,梳理词句,明确中心:
(1)梳理词句。请同学分类指出本科中的文言知识点,并对教师提出的课文句子进行翻译。
1,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动词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使动用法: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吞二周而亡诸侯;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序八州而朝同列
2,特殊句式 :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省略句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一词多义 : 制、亡、利、固、度
4,古今:橹、河、山东、于是、以为
5,通假:从、衡、景
6,译句 :
1、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明确中心:
[提问]通过对字句的梳理,我们能更好地读懂课文,那么在贾谊眼中,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讨论。
“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 这充分体现在第5 段议论中。朗读第5 段。
[提问] 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明确: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提问] 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明确:“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作者议论秦的过失, 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 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 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从各个角度对比, 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 不够明显, 但例句从课文第2 段找来明显的句子, 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 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
[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 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5 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 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 肴殳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2)第1~2 段及第3 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 段第二层写“守势”。(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 弱国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 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 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 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 结果却走向反面, 更令人深思。
[提问] 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 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 反而变本加厉, 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 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 是借秦作鉴, 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五,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除了要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我们更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灭亡的原因。我们经常说一个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什么我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上坚持“以和为贵”为什么党中央总是强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实行仁义。今天在座的各位就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也要这样去做。记住: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第五篇:贾谊辞赋研究
贾谊的骚体赋研究
一.绪论 1.骚体赋的界定
骚体赋是以屈、宋辞作为范式,结合赋的文体特征而形成的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式。通常又被称作“楚辞体”,这种源于楚骚的赋作体式经过汉初几位赋家的努力逐渐确立。虽然,骚体赋和楚辞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承关系,但是终究别是一体。主要区别有三点:第一,两者源流不同。楚辞的源流是楚地的民歌,而骚体赋的本体是赋,其源应是诗经,到战国末期时,荀子乃创赋名。因为楚地民歌和诗经并不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所以二者源流不同。第二,楚辞是打着楚国时代烙印的诗歌,而骚体赋在汉初时才形成,两者形成的时间和地点的不相同,自然使其篇中的乐调、语言、名物泾渭有别。第三,楚辞中的作品包含可歌和可诵两部分,而赋体作品只能是可诵。
骚体赋就好像是诗经代表的中原文化之流与楚歌代表的楚地文化之流的交汇处,虽然一时分兼两体,但最终有着自己的流处,而且一流而深,后面的汉大赋、骈体赋、律赋、文赋等都是它的变体和余绪。从赋体文学发展的历程来看,自赋独成为一种文学体式那一天,就开始和其它不同的文体进行交融,几乎每一个时期都会有新的内容,但是楚辞对其的影响是其它文体不可比拟的,因而,有些人把楚辞等同于骚体赋,且认为赋的源头是楚歌。他们的这种认识就是混淆了赋体文学的源和流,不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楚辞对赋体文学流变的影响之大是无需言喻的。
2.骚体赋的初创
鉴于楚辞与骚体赋这种难于厘清的复杂关系,因而,我们认为楚辞时代是骚体赋的初创期。尽管这个时期楚地并没有以赋命名的作品,屈原宋玉等人的辞作与诗歌的界限还很模糊,但是考虑到骚体赋的体制、句式以及语气词“兮”字的使用等方面与楚辞的因承关系,我们把骚体赋的初创期定为楚辞时代还是比较合理的。真正意义上的骚体赋应该是在汉初时形成的,贾谊的《吊屈原赋》是至今我们发现的汉初最早的一篇赋,同时它也是一篇骚体赋。这篇赋作无论在思想内涵上,还是在其艺术表达水平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是一篇相当成熟的骚体赋。因而,这篇赋作的出现标志着骚体赋的正式确立。
3.贾谊骚体赋研究价值
汉初之际的赋家有陆贾、朱建、赵幽王及贾谊四人,但在赋体文学流变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仅两家,陆贾和贾谊。然就其作品的流传和保存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而言,也仅仅只有贾谊一家而已。贾谊的骚体赋汲楚辞、屈赋之源,开汉代赋体文学之先河,影响了整个两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即: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因而,我们要想了解汉初赋体文学的演变及成就,就必须对贾谊的骚体赋作品做深入的探究。
4.贾谊骚体赋作品研究的侧重点
据《汉书·艺文志》载,贾谊曾作赋七篇。今存者五篇,即见于《史记》、《汉书》的《吊屈原赋》、《鵩鸟赋》,见于《楚辞》的《惜誓》和见于《古文苑》的《旱云赋》、《虡赋》。且《虡赋》已残,《惜誓》、《旱云赋》一直存有争议,至今难以确定为贾谊之作。基于这些事实,本文将把《吊屈原赋》、《鵩鸟赋》作为研究贾谊辞赋最为重要的文本依据。而其余存在争议的赋篇仅为贾谊辞赋研究的参考文本。这样做的原因有二,第一,在贾谊辞赋的作品中,《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的艺术成就最高,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因而,这两部作品研究所取的成果可以体现贾谊辞赋的实际价值,也足以确立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二,相对于前两篇作品,后几篇晚发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实际影响要低许多,对它们的探究可以看成为贾谊辞赋研究的补充。
5.贾谊骚体赋研究的创新
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贾谊一直是历代学者、官宦以及其他社会精英、士人关注、研究、景仰、同情的对象,对其作品研究的佳作也是不胜枚举。然而相对于在贾谊政论文方面的研究而言,关于他的骚体赋的研究要薄弱一些,大多集中在篇名真伪的考订、单个作品的研究、以及他的骚体赋对汉大赋的开启之功等方面。而在他的骚体赋对前人成果的因袭和创新方面,大多止步于因袭,鲜有人详备的论述他的创新,除此以外,对于贾谊的骚体赋也并没有做全面的整体性研究。只有零星的对它的一些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颇为精当的点评。然而,这对充分的了解贾谊骚体赋的整体价值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主要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历代学者关于贾谊骚体赋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的相关论述进行分析整理,进而补遗、拾缺,力图做到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而在前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的贾谊骚体赋对楚歌、楚辞的因革方面,重点论述它的创新。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论证,证明贾谊的骚体赋代表着汉代骚体赋的确立,在赋体文学传承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力有不逮之处,请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与楚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