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2011520164826
均衡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翟博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世纪跨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发展崇高的价值追求。“有教无类”是中国人的千年夙愿,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中国义务教育之梦始于清朝末年。1904 年,清政府在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的《学务纲要》中明确指出:“初 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认为国家之义务教育 ”该章程还明确提出:“此项学堂国家不收学费 .以示国民教育国家认为义务之本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 “义务教育”的概念.被认为是近代中国义务教育的正式发端。
在中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清朝末年、民国时期都提出过 .然而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旧中国无力也无法把有志者的呼唤和人民的愿望变成现实 新中国建立后,共和国就把提高民族素质、普及义务教育当做崇高而神圣的责任。党和国家从 国家 富强、民族复兴的长远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实施义务教育提升为国家意志.提到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高度 .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国是一个发展 中国家 .承载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义务教育规模庞大、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这是普及义务教育之初我国教育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型国家,必须走追赶型的跨越式发展义务教育的道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大致经过了 2O世纪 80年代 的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0世纪 90 年代基本实现“两基”目标、2l世纪 初全面实现“两基”目标i个阶段的 艰难而曲折的奋进历程。
20世纪 80年代初到 90年代,我国义务教育在困境巾腾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义务教育首 先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人手,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在实现校舍改造的基础上,进行义务教育划时代的改革,狠抓义务教育的普及.在普及初等教育基础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启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航程,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新跨越。
从 1993年 中共 中央、国务院颁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我国 20世纪9O年代的奋斗目标为开端,我国开始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再跨越。从 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经 过 15年的艰苦奋 斗,到 2000年,中国在世界 9个人口大同巾率先如期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解决了世界上人 口最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大飞跃。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从 20世纪 80年代初期的不到 5年提高到 2000年的8年以上。据世界银行的计算,1999年 中 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11年,世界平均水平为 6,66年,中国首次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重大突破。到 2000年底. 全国通过“两基”地 区人口覆盖率达到 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中国如期实现“两基”目标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日本普及小学教育用 了78年.美国普及小学教育用了 100年.中国从 1986年颁布 《义务教育法》真正确立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算起,用 15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占世界 1/5人口的中国如期实现
“两基”目标,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标志性的成就和最光辉的篇章,也是世 界全民教育的重大突破,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21世纪初.在我国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后,约占全国国土面积2/
3、占全国贫困人口一半的西部地区成为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最后的“硬骨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需要 出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 育_T作 的“重 中之 重”,以更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更扎实的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向着实现全面普及和全 面提高质量的更 高 目标迈进。2003年 .国家实施西部“两基 ”攻坚计划 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由基本普及迈向全面普及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经过各地政府多方而的努力.我国义务教育西部“两基”攻坚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义务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 2007年,全国“两基 ”人 口覆盖 率 达到 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 3。58%。目前,全国l5岁以上人 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 8.5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 7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二、义务教育发展的时代难题
教育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平衡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进入 了一个关注社会公平的社会,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 众所周知.尽管我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义务教育还存在着不均衡现象。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群体问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各地义务教育发展的起点、基础和过程都很不相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既有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以及经济社会本身发展不均衡所产生的客观因素.也有因制度 政策导向所产生的主观因素。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地区差别的深刻根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最直接根源。制度造成的教育内部结构性差距.既是形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也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集中表现。这些因素都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当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就是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这是构成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矛盾。
从制度角度分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和快出人才,在当时资源短缺和教育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配置,各地举办了许多重点中小学,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竞争压力逐渐传递到基础教育.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就是加剧了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 了公立学校教育不公平。可以说,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和教育资 源配置不均衡 是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两个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呼唤
从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到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再到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育思想的升华、教育工作重点的转变。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
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选择。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后.教育公平日益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日益成为关系国家教育战略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体上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之后“读好书”的问题就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问题,而长期以来出现的“择校风”、“薄弱校”.以及城乡间地区间及学校间教育资源分布差异过大,越来越成为困扰很多地方教育发展的难题。谋划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破解发展的时代难题,都需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发展新的战略目标。
教育均衡发展在今天提出以至于被广泛重视,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纪之交.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大历史任务历史和现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 回答和解决的战略性问题,这就是在义务教育进入普及后时代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是什么这是新时期新阶段摆在我国教育面前的新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 国教育事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目前,我国教育在改革实践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以及教育发展不均衡和由此引发、产生的诸多社会矛盾和教育热点问题,诸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形成的地区城乡、校际差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造成了大量的薄弱学校等不仅给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也给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解决教育问题带来了诸多难题,给社会公众的心理带来了很大压力。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如期实现了“两基”的战略目标以后提出来的。党中央、国务院把义务教育作为体现教育公平首要的、最重要的领域 2006年 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中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2006年 10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2007年 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在党的政治报告和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想。由此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以 2005年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我国义务教育向均衡发展迈进,并逐步走向免费义务教育的新阶段.实现了义务教育由全面普及向免费教育的新的更大跨越。以此为契机.在国家强力推进下,我 国城乡义务教育免费三年迈出了三大步,实现了最初由经济欠发达、条件最艰苦、攻坚难度最大的西部农村突破,后逐步向农村延伸、再向全国城乡全面辐射的渐进式推进的三次飞跃发展,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发展新的“三级跳”。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率先在西部实施.在西部农村实行 了义务教育免 除学杂费。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这一政策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实现免费上学,惠及 1.5亿农村学生。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长远,谋划未来,率领全国人民绘制的中国普及和实
施免费义务教育的路线图和全景图。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实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也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这一 发展 观的最主要 内涵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民素质高低的关键在于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起点、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点、中国教育跨越发展的接点、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没有义务教育的强大,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真正强大。因此,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和教育战略布局 中.必须始终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在我国许多地区付之于实践,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积极探索.先后涌现出了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成都模式,优化教育结构、扶持薄弱学校的铜陵模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沈阳模式,实施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优质校兼并薄弱校、优质校异地建分校、新建一批高水平优质校的邯郸模式等典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一个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的涌现 . 一个个“没有择校的城市”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择校”问题并非无解,均衡之梦绝非空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需摹我们不断改革创新,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放到着力促进内涵发展上来,把握关键领域.抓住重点环节务求取得实效。
依法保证教育机会公平,促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保障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积极推进县(市、区)域内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校际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差距较大的客观实际,教育均衡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做到全面规划 .区域推进 .硬件与软件齐抓,数量与质量并重。在具体策略上,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 区域、学校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鼓励各区域、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办出特色,把积极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促使区域教育各具特色,多样化均衡发展。
依法保证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机会公平.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着力统筹地区、城乡、学校、群体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构建教育均衡发展制度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问题。制度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根本保证。从根本上说,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深化制度和机制创新,构建均衡发展制度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报社
(摘 自《教 育研究)2010年第1期原文约10000字)
第二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5(精选)
双丰小学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专家:
首先,我代表海河镇双丰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本校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位于射阳县最西边,与阜宁、滨海两县相邻,原为一所联办初中,2006年秋因布局调整更名为双丰小学。学校施教区覆盖同丰、花园、宏丰三个村,人口近1.2万,校园面积92亩,四周围河环绕。现有6个班级,17名教职工,其中15人拥有中级技术职称,平均年龄47岁。164名学生,其中住校生120人,附属三所村级幼儿园。班子成员6人,校领导2人,中层4人。2006年底被盐城市教育局命名为“盐城市环境教育特色学校”。今年暑期教育局在我校投资156万元新建1200平方米教学楼一幢。
近年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教育局、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理念,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校园环境逐年改变,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管理日趋科学,学校
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
(一)普及程度:本学区共有4个村17个村民小组,12000多人。1、2009—2010学学区学龄儿童193人,入学学龄儿童 193人,入学率达100 %,其中女童98人,女童入学率达100%。2、17周岁人口总数 74人,完成初级中学义务教育人数 人,义务教育完成率100%。
3、上学年毕业班人数 33人,六年级合格率100%。
(二)师资水平:
(1)学校班子齐全,现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各1人,业务能力均优良。
(2)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人,中级职称18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专科学历 14人,中师学历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3)学校有校委会、教研组、少先队等组织机构,下设有安全、卫生、后勤、图书等专项管理机构,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开拓创新。
(三)办学条件:
(1)学校占地面积2620平方米,生均 18.7平方米,建筑
面积1475平方米,生均9.4平方米。
(2)学校图书馆中共有5240册,其中学生图书4880册,生均34册,教师用书320册,师均32册。
(3)学校拥有电脑教室、音乐教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师生阅览室、体育器材室、美术室、劳技科技室。校园环境优美整洁,布局合理有序,教学设施齐全。
三、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教工作
1、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更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把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同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镇域经济发展的后备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我们在镇政府的领导下,会同乡村组干部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学区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无学生辍学。保证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辍学率为0。
(二)把安全稳定当做第一要务,办让家长放心的教育。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双丰小学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由副校长刘爱国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学校学年初对一年级和学前班新入校儿童进行了防疫接种证查验。
2、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每学年都要修订完善《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把教师奖惩同安全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学校同教师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书》,班主任同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给学生下发了《学生安全公约》。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班级、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3、强化安全教育。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到了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利用教师例会、升国旗、学校集会等时间及时将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全工作文件精神传达到全体师生心中,学校按规定开设了健康安全教育课。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我们还多次聘请村卫生所曹勇军同志和镇中心卫生院同志进行卫生健康知识讲座。
4、重视安全防范,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每月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宿舍、食堂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二是及时消除学生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收缴学生玩具手枪、刀片等危险玩具,对于其他诸如危险游戏等行为实行首遇责任制和值周教师巡查制,确保及时消除安全
隐患。三是为全校学生办理了校园责任险,进一步加大了学校安全工作保险系数。五是多次组织了地震逃生演练、防止楼梯间踩踏事故演练和消防演练活动。
5、坚持家长联系制度,向家长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年组织全校性家长会两次,每学期放假前,在《素质报告单》中提醒家长注意学生的安全,确保学生度过安全、有意义的假期。
由于我校安全责任落得实在,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所以近年来没出现过任何重大不安全事故。
(三)把教学质量视为第一责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近年来我校坚持深化新课程改革,狠抓教学管理,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工作:
1、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1)、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以师德师风教育和“八荣八耻”学习活动为中心,继续抓好全体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努力创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利用教师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抗震救灾英雄事迹等有关内容。除集体学习之外教师个人能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并且人人做到学有笔记、学有体会、学以致用。通过系列学习活动,教师们提高了思想认
识,明白了肩负的重担,在教学工作中投入了更大的热情。(2)、紧密围绕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新课程理论学习。新课程已大面积实施,为了使全体教师更深入的理解和贯彻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的同时继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课程标准》、《阜余镇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常规暂行规定》等,从中学习好经验,新教法,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丰富了教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3)、重视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技能。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方法。多次选派教师到外地参加业务培训,同时我们还注重同兄弟学校的业务学习和交流,学校要求参会和培训教师回来后都要及时传达、汇报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真正体现一人学习、全校受益。
(4)、严格考勤管理,按规定执行教师请假制度,详实记载教师的考勤情况。教师出勤情况与绩效量化考核挂钩。
2、加强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牢固树立“教学是中心,质量是核心”的理念。严格执行《阜余镇小学教学工作暂行规定》,层层落实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目标,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在备、教、改、辅、考等各个教学环节上,狠抓规范,落到实处。教导处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常规
管理制度,进一步抓实了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督查指导。要求教师认真按课表上课外,早读语文教师到教室督促学生晨读,午课前自习数学教师到教室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3)、做好教学质量检测。实行月考制度,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总结,及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提出今后改进的措施。
(4)坚持以活动促教研,以活动提质量。教导处主抓,教研组主办,全体教师参与,定期研讨交流并小结,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领导能深入到课堂听课,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3、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科学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学生分组开出率达到98%。坚持认真组织了两操一课(早操、眼保健操、体育课)活动,号召全校师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全民健身活动。
(2)、强化教书育人,紧抓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的做法是:一是上好“四课”,即思想品德、安全健康教育、校本课、班会。二是学科渗透,要求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适时渗透德育思想。三是深入开展了向好儿童、好少年和“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的活动。
(3)、重视法制教育,积极落实法律进校园活动,坚持在校
园内张贴普法知识宣传挂图、办板报,多次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反邪教、“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专题讲座,使广大师生知法、学法、懂法、用法,自觉守法。
(4)、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书法、制作、绘画等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6)、重视环境建设,狠抓卫生工作。全体动员,广泛参与,以我区创建卫生城市、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为契机,认真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我校卫生工作做到了责任区划分明确、宣传教育频繁开展、清洁区天天打扫、卫生情况周周评比、卫生设施基本齐全、绿化美化有序进行。
四、取得的主要成绩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体育器材室、少队部、卫生保健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劳技科技教室、电脑教室等部室齐全。拥有图书4500余册,教学仪器品种齐全,体育器材准备到位。素质教育、办学条件等各类档案内容齐全,装档规范。特别是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开展以来,学校积极推进以“明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校训醒目凝练,文化长廊及楼道宣传版画图文并茂,熔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教学楼前后实现了全覆盖性硬化,绿化带精心布置。学校的教学环境
逐步改变,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有效增强,文明班级创建有序推进,教风、学风日益浓厚,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现代化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学校质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趋势。
2、教学教研成绩突出。
近年来,我校向阜余中学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员,有多名学生考上了省重点中学;两年来,我校学生参加了多次征文、数学竞赛、讲故事比赛等竞赛活动,累计获奖二十余次。教师的教研论文、教学设计获奖项多。
五、存在问题
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课教师缺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以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一套督促、济困、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努力做好学前教育。
2、学校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3、不断增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4、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把学校真正办成山里孩子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能让领导满意、家长放心。
总之,学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办让上级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0 1
第三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浅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了巩固提高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内容。该纲要认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想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我们要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然后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监督,最终促进稳定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接受本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的公平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和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背景。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首先是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东部和西部、中部,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第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出的制度背景;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均衡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它要使尽可能多的孩子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要求教育公正地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上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是人本主义的体现,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背景。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义务教育要推行均衡化发展战略,就不能忽视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主要表现为:
(一)区域不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差距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其中各区域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最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西部地区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使得农村儿童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都低于城市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也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也有差异,女童失学率高于男童。
(二)城乡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中心倾向使得我国广大的地区显现出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这使得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状态,并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备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在农村地区学生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拉大。东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使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
(三)校际不均衡。城市中心倾向和精英主义教育思想,使大多数地方政府执行的是重点与倾斜的教育政策,直接表现为在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所谓重点学校倾斜,从而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数量虽少,但是占有的财政资源、教师资源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的薄弱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却越来越少。由此也导致了择校风热愈演愈热,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常上演,同时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大中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还出现大班额问题。而普通学校却越办越弱,师资流失,生源减少。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类学校在生源、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
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也大。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制度性不平等,政治因素是现实原因之一。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包括教育政策之中,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其中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对重点学校的帮扶,普通学校不加重视投入不够,就会直接导致
校际差距。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使各个学校之间、城市和农村儿童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之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区域间、城乡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各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念、办学条件以及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贫因地区,计划生育不但得不到落实,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且优生优育也难以保证。大量早婚、近亲结婚的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口生育的质量,致使低能或身心发育不全儿童大量产生,也对我国普及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增加了负担。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导致教学要求、水平也不同,导致教育发展速度不平衡。还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很低,父母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文化要求也不高,导致有些学生辍学或没有入学,而且贫困地区交通也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不仅增加了办学布局和学生就学的难度,而且也造成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性,由此来看,今后若干年贫困地区必将是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困难的一个环节。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义务教育惠及全民,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作用。“十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及时作出西部“两基”攻坚的战略部署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地区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但要消除地区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拟定相关改进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保障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改变教育观念,减少歧视与区别对待,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择校热问题。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三)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
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当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在教育领域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
目前,国家、政府、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人民都在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着,纲要中的措施也正在逐步实施中,相信在这十年里,只要上下一心加强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定得以改善,逐步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身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出一份力!
第四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含义: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法与经验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力度,完善制度和机制,改革创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努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普惠政策和目标。
(一)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各级政府持续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认识,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在制度、机制、措施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办学体制创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各地不断探索,深化大学区制、委托管理、联盟办学、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城乡互助共同体等多种办学体制,盘活存量,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北京市推行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一校多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学校捆绑普通学校等多种方式,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吉林省制定实施了《关于在城市推行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指导意见》,多形式、多类型的“大学区”管理方式在全省全面推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组建了15个教育集团,各学校在管理文化、资源调配、教研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享与交流。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创建了“政府+企业+名校”的办学模式,利用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发展和环渤海教育联盟平台,引入多方优质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结构。
二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巩固就近入学制度。各地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江苏省、四川省高中名额分配比例达到70%、50%。北京市取消“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启用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跨学区片流动和二次流动。2014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提升明显。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已有88个对社会公开宣布全面实现了“零择校”。
三是落实教育规划,提高学校布局科学性。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标准化学校,接收核心生态保护区、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入学,使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布局调整、教育扶贫、生态保护三重目标。甘肃省100人以下学校有8000所,但仍结合实际,坚持按需布点、低段分散、高段集中的原则,办好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并提出对无人学校校址保留三年的要求。天津市和平区克服城市核心区发展空间有限的困难,近三年投入16.88亿元,专门用于学校土地置换、学校扩容、改造提升。西藏自治区洛隆县克服山高谷深、土地紧缺的困难,近三年来新增学校用地353亩,为学校布局打基础。
四是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为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多数省份出台或者修订了教育督导条例和办法,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导对促进均衡发展的作用,层层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制订了实施两个“100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完善了首席督学、督学职级、资格认定等相关制度,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山东省研发均衡督导信息化平台和全省义务教育数据库,督导人员人手一机,实现后台数据与现场情况的直接比对,提高了评估信息量和信效度。辽宁省大石桥市创新督导评估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初步构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导、监测评价、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五位一体的教育监测工作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对通过“区检”“国检”的县给予2000-5000万元奖励;贵州省对达标县给予1000万元奖励。
(二)经费投入先行,倾斜保障公平
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统筹城乡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坚持“雪中送炭”,将更多资金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总投入达到1.42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36万亿元,均比上年增长大约1000亿元,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是天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天津市紧紧围绕优质均衡和公平普惠这两条主线,通过提升干部教师素质,优化资源配置,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一、提升干部队伍素养
天津市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大都市的地位和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天津市坚持把提高干部、教师素质作为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核心环节予以重点建设。
让校长、教师成名成家。天津市注重优秀校长队伍和教师对伍建设,创造最优越的条件促其成名成家。在实施了两期“十百千工程”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公正、民主科学的原则,从全市遴选200名工作扎实、刻苦钻研、积淀深厚、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校长作为培养对象。用三年时间,分研修学习、深度培养、择优推介三个阶段集中培养,以期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长。
市财政按每人平均10万元的标准,总计投入2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集中投向课程开发、导师指导、境外培训、异地挂职等项目。为促进培养对象自觉发展、竞相发展、早日成才,天津市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包括竞争择优机制、跟进后续培养机制、定期召回机制、开放合作机制以及培养成本分担和成本返还机制等,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培养对象的内驱力。
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目前,“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学员,已经进入深度培养和二期学员的高端培训阶段。一批脱颖而出的优秀学员在“全国第二届未来教育家论坛 ”和学员个人教育专著首发式及推介会上一展风采,赢得广泛赞誉。
壮大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力量薄弱,是(障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为此,天津市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面向农村学校,把工作业绩突
出、愿意扎根农村的教师选入农村骨干教师建设项目的培育对象。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用五年时间,着力培养200名市级、600名区级、5000名校级农村骨干教师,着力建设一支能够在农村地区引领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
天津市设立的农村骨干教师建设项目,“按需施训、立足课堂、强化实践、开放合作”,采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行为跟进”的新型培训模式,在教学中突出案例分析、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和外语培训,重在开阔视野,观念更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引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刻理解和感悟《规范》中提出的 “志存高远,知荣明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和要求,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
如今,天津市农村骨干教师培养项目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广大学员在名师讲堂、学员论坛和志愿者学校研修基地潜心钻研,增长了才干,大幅度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能力,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创建均衡发展合作学区
经过中小学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建设等多方面努力,天津市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学校之间管理、师资、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不争的事实。这既是困扰薄弱校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
天津市创新发展思路,建立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校际合作的新模式,积极开展均衡发展合作学区试验。均衡发展合作学区是根据学校布局,组成的若干学区,每个学区由一所具有先发优势的学校作为中心校,周边3至4所学校为成员校。联合学区以中心校为核心,分层组建由校长、副校长、学科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合作共同体,中心校负责牵头统一进行校本教研、教学观摩、课题合作、学科检测与质量分析等活动。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盘活学区内教育
资源,图书馆、运动场、天文台、各类专用教室向学区内成员校开放,成员校之间可进行干部跨校挂职,教师跨校授课等形式的人员交流,形成共用共享机制。
均衡发展合作学区主要有中心辐射型、点面结合型、校际联动型、捆绑发展型等协作、互助、共赢的活动方式。在硬件共享方面,通过建立学区内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了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均衡发展合作学区实践使所有成员校充分意识到所肩负的共同发展责任;为创新教研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为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均衡发展合作学区是天津市基于自己的教育发展现状而探索建立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非行政性组织,它的运行为创新学校发展模式带来了希望。河西区“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南开区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合体,都是这种合作机制的成功典范。2007年,天津市教委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建立均衡发展合作学区的意见》,把统筹教育资源,组建均衡发展合作学区,逐步建立更具实效性、普惠性的校际合作发展机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三、促进教师城乡对口交流
天津市通过制度设计不断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对口交流工作,一是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乡镇任教服务期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各区县要定期选派城镇骨干校长、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特级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二是落实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计划,要求各区县新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原则上都要到农村锻炼一年,对试用期内到农村锻炼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给予定级和相应的工资待遇。三是建立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帮扶制度,市内六区和市教委直属校分别与农村区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100所城乡中小学结成了对口支援对子,市内六城区每年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到对口区县农村任教。
为配合教师交流制度的实施,今年天津市正式启动“流动教师公寓项目”,在“老五县”距离城镇20公里以上的农村学校,投资建设76套流动教师公寓,覆盖211所学校,惠及600余名教师,切实让城镇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天津并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把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这篇文章做实、做好,为孩子的未来、天津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奠基。